土地工程质量整理分析论文

2022-04-26

摘要:本文通过揭示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理之间相互关系,分析了目前土地整理已取得的成就及其整理存在的问题,结合重庆市渝北区兴隆镇新农村建设项目,提出今后土地整理思维的转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土地工程质量整理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土地工程质量整理分析论文 篇1: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探讨

摘 要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实施,对于有计划地利用国土资源、保持耕地总量稳定平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以安徽省池州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来阐述如何科学的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管理。

关键词 土地开发整理 管理措施 效益分析 问题 对策

土地开发整理的实施与管理措施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进入建设阶段后对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控制,是保证项目计划、质量标准、进度安排、预算执行顺利实现的保证。有计划地利用国土资源,保持耕地总量稳定平衡,目前应当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着重解决的问题。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有很多内容,但主要是质量管理和资金管理,最终的目的是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目的。我们以安徽省池州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进行探讨和分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

区域情况:池州市下辖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和九华山风景区以及池州经济开发区。国土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56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开发用地聚增。随着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对土地开发整理的不断深化,各地在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时,大部分能够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集约节约集体用地实现耕地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广大群众普遍欢迎,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需要有计划性和科学性。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长远工作,不但要注重数量,而且要注重开发整理土地的质量,开发整理的土地要形成较高的生产能力,但在现实中,由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实施前需要向上级部门报批,项目报批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其中包括规划设计工作,有时由于项目报批时间紧迫,设计人员在做规划设计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现场勘察,没有因地制宜进行设计,最后导致项目实施时会遇到设计图纸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从而影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质量和社会效益,不能很好的反映当地群众的意愿。

2、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认识不足。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但部分群众不了解,一方面主动参与土地开发整理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对项目建设期望值过高。特别是在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整理项目上,由于项目本身投资有限,不可能满足项目区所有群众的要求,导致部分村民对项目实施产生不满情绪,项目推进难度大、进展慢。一旦涉及到个人利益时就会产生消极被动、抵触情绪,难以让民众积极投入配合到这项工作中,有的村民甚至在实施过程中提出一些无理要求。如我市乌沙镇土地整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运输材料车辆要经过幸福村村民自建的门前道路时,该户居然拦车挡道,不让运输车辆返行。

3、一些地方政府对土地开发整理的目的和意义不明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把此项工作作为一届政府的目标来实施,存在政治上的功利性,容易产生应付任务的现象,具体操作缺乏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

4、土地开发整理的投资主体比较单一。目前,政府的投资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发挥了主渠道作用。政府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各种税费,包括耕地占用税、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开垦费等等。但是,随着土地开发整理各种的不断加强,资金需要量不断加大,单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包揽土地开发整理所需的大量资金。因此难免会造成过程建设质量和数量达不到群众期望。如我市在墩上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时,永岭村东风水库防洪渠护砌工程因经费不足,因而未作规划设计,群众纷纷提出要求给予增加工程项目。

5、土地破碎度比较高,田坎、道路、沟渠密度大,占地多。土地破碎又称“土地细分”,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因为土地不能自由交易等原因所形成的户均耕地过少、土地支离破碎、条块分割、界垄繁冗等状况。现行的土地分配制度及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土地的规模经营,不能取得规模效益,不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加剧了人际摩擦。根据有关资料,1999年我国地块平均面积为0.087 hm2。土地破碎则难以进行规模化经营。据全国资源调查,我国田坎面积达0.127亿hm2,超过1倍以上;沟渠0.0487亿hm2,超过集约化中等水平国家1.5倍以上;田间道路估计有0.0667亿hm2,超过集约化中等水平国家2倍以上。可以说,当代中国人努力走出“土地破碎”的现状,迫在眉睫。

6、土地开发整理过程缺乏规范管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任务重、人手少、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缺少规范管理手段。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容易产生投机取巧、偷工减料现象。

上述存在的种种现象、实际问题如不能很好的予以解决。势必将影响到土地开发整理事业的发展,进而难以保证耕地减少趋势得到有效的控制,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也许就成为空话,势必危及我国粮食安全。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当前土地开发整理事业所面临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土地开发整理新思路。

二、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的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土地开发整理重要性的认识。深入开展土地基本国情和国策教育,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法规和政策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土地开发整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实施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树立依法、按规划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观念,增强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意识。

2、投资主体多元化。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除政府投资外,必须拓宽渠道,从社会各方面筹集资金,建立高效的市场化的筹资机制。一是组织农民投资、投劳,以及按照:“谁整理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方方面面的投入。二是利用国内金融部门贷款,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时,可根据土地抵押债权较具可靠性,偿还周期长的特点,申请土地抵押贷款。三是积极引用外资、如银行、企业投资。对各种经济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的土地开发项目,可以优先给开发者进行农作物的耕作,作为对投资者应有的回报,实行有偿开发的原则。但是,土地开发整理中社会性投资必须体现自愿的原则。政府的目的是增地,企业的目地是增效,个人的目的是增收,尽管角度不同,出发点不一样,但都以土地为对象,这就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结合点,要围绕这个结合点,建立良性机制,不断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

3、稳定和拓宽投入渠道,探索完善土地开发整理经济运行机制。按照“谁占用、谁补充,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严格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的收缴使用管理,做到收缴到位,专款专用;加大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优先保障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益分配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土地开发整理,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的产业化。

4、完善制度,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加强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年度计划管理,落实建设占用耕地计划、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计划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计划挂钩制度;严格按照规划编报项目计划,合理引导国家、省、市、县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开发复垦整理后的新增耕地要依法实行承包经营并纳入耕地保护范围,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5、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整体水平。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的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领域的基础研究,建立和完善符合地方实际的土地开发整理标准体系;加快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管理网络化;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增加土地开发整理的科技含量;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健全专门机构,加强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6、加强干部业务培训,建立一支素质高、技术精的专业队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专业性强、技术硬的队伍做保证。目前,各级部门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落实了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和新技术应用培训,提高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通过不断优化、统筹安排合理搭配各方人才努力打造新形势下的新队伍,使土地开发整理事业再上新台阶。

作者简介:安徽省池州市国土资源局殷汇中心所土地规划高级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吴宇哲,鲍海君,吴次芳.PRED框架下的土地利用[J].农业经济问题,2004(02).

[2]李展,彭补拙.江苏省吴江市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J].资源科学,2000(03).

[3]邱国锋.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实践与探索[J].经济地理,2003(03).

[4]刘晓峰,贾玫.探索土地整理模式实现资源持续利用[J].吉林农业,2001(03).

[5]王万茂.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J].国土资源,2003(03).

作者:汪友明

土地工程质量整理分析论文 篇2:

结合新农村建设丘陵山区土地整理思维的转变

摘要:本文通过揭示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理之间相互关系,分析了目前土地整理已取得的成就及其整理存在的问题,结合重庆市渝北区兴隆镇新农村建设项目,提出今后土地整理思维的转变。本文提出新农村形势下土地整理思维的四点转变:①土地整理目标由增加耕地数量,向适度提高耕地数量,重点加大基本农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转变;②土地整理的内容由农地整理向农地整理与居民点整理相结合转变;③土地整理的融资渠道由政府投资的单一化向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投入资金的多样化转变;④公众参与由参与到土地整理可研、及规划设计的前期阶段向参与到土地整理项目的全过程转变。

关键词:新农村 土地整理 转变

Unifies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hill mountainous area land arrangements thought the transformation

Li Hongwei Liu Xiuhua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搞好土地整理”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2006年,土地整理工作又被列入中央一号文件的第一部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作为“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但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将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目标有机结合,提出与新农村相结合的土地整理新的内容、模式、技术方法、管理体制、工程项目运行机制、实施程序,是今后土地整理促进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目前重庆丘陵山区开展土地整理项目取得的成就及存在问题的现状分析,结合渝北区新农村建设的案例,本文主要针对今后在结合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土地整理思维的转变。

1.新农村建设与土地整理的关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的目标,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来看,新农村建设既包括了生产、生活等硬件建设,也包括乡风、民主等软件建设,土地整理主要是从硬目标着手,作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平台。

土地整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特别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而完善农业配套设施和农村道路网络系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土地整理最重要的目标[1],因此,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选择。同时,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村庄的经济实力及投资环境将得到增强,能使土地整理的资金投资渠道多样化,改变仅依靠政府投资资金渠道的单一化[2],因此,新农村建设与土地整理应该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关系。

2.土地整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土地整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从性质上分,土地整理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也就是土地整理的三个基本途径。土地整理是指为改变地块零散,改良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改善环境,而采取的一整套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调整土地权属的综合措施。土地整理,既可以增加可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又可以为城市建设、工业发展提供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还可以通过改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所属关系,有效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3]。

2.1 土地整理现状。

目前,我市大部分地区的土地整理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只局限于农用地整理,很少涉及农村居民点整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2.1.1 土地平整工程。根据不同地貌类型及坡度,对旱作区设计为坡式梯田或水平梯田;而对于水田主要通过田坎归并,增加耕地面积和改善耕作条件,减小水土流失,提高耕地质量。

2.1.2 农田水利工程。分析整理区水资源现状,查处目前在灌排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对整理区进行小型农业水利工程的设计,如干渠、农渠、斗渠、蓄水池等的设计及提灌站等老化设施的维修,来满足项目区作物生长期的用水需求。

2.1.3 田间道路工程。主要涉及田间道路和生产路两个级别道路,为项目区农民田间作业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2.1.4 其他工程。针对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保护整理区的生态环境如水土流失现象而进行防护林的设计。

2000年以来随着土地整理项目的广泛开展,农民逐渐认识到土地整理带来的效益,将原来零星、不规则、破碎的农田平整为规则、大块平整的田块,使田块便于机械化耕作,使当地的农业生产产生规模效益。

2.2 土地整理存在问题。

我市的土地整理项目的普遍开展,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落实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耕地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改善了重庆部分山区耕地的质量,增加了农民收益。但土地整理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4],在实施和后期管理中还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土地整理以政府为主,缺乏其它资金投入。

土地整理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事,可是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基本以政府投入和股份投入搞土地整理,群众缺乏自我开发、自我整理的意识,有的乡镇人民政府和群众在实际工作中还有阻挠土地整理的现象,制造一些路、渠用地的矛盾,从而阻碍了整个工作的平衡发展。

2.2.2 土地整理项目质量问题不容忽视。

从目前已竣工的工程来看,大多项目工程质量总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项目质量问题,尤其是县级项目,简单规划几条沟渠和生产路、修一些土坎就完成了整理,没有真正把好质量关。由于土地整理只是爆破、翻啄、增厚土层等物理作业,原为荒草地变为耕地后土壤质地差,土壤有机质和其它养分含量低,土质的肥力不高,农作物的收成和农业综合效益受到影响。

2.2.3 整理涉及政策法律问题,思想工作难度很大。

目前,土地整理中田块调整、权属变更、房屋拆迁等问题还没有具体的政策依据,缺乏统一的政策措施,工作难度很大。特别是工程建设占地问题,各部门的责任是什么,没有具体的规章;对业主投入土地整理效益分成没有具体的鼓励措施,没有形成多元化投资土地整理体系。

2.2.4 资金投入不足,土地整理受到制约。

土地整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中资金问题是制约土地整理的一个关键问题。重庆市土地整理项目分为国家级、市级、县级投资三个级别,均为政府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开发的部分,资金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

3.案例比较

渝北区兴隆镇土地整理项目作为重庆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项目,是新农村建设与土地整理项目的一个有机结合,项目涉及整理规模面积966.33公顷,总投资2866.31万元,海拔300~450m,微地貌类型为深丘,涉及兴隆镇徐堡、新寨、龙寨、广佛4个行政村,人均年农业产值203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18元,人均耕地0.11hm2。整理后,完善了项目区农田水利配套设施,提高了现状道路的等级质量,基本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在项目区徐堡村建立了蔬菜基地,主要供给兴隆镇及周边其他乡镇的市场需求,根据相关参数统计分析,整理后项目区农业收入可增加纯收入350.08万元/年。

而永川市宝峰土地整理项目是2005年评审通过的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项目涉及整理规模面积588.30hm2,总投资1350万元,海拔300m~460m,相对高差50m~80m,微地形以中丘为主,坡度较缓,涉及泸永桥村、伍家坡村、杨大口村3个行政村,人均年农业产值2866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419元,人均耕地0.094hm2。两个项目的工程设计及分工程投资对照表见表1:

作为重庆市市级投资的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在满足土地整理项目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项目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和农田水利设施等配套设施的目标前提下,相对以往单纯土地整理项目,与永川市宝峰土地整理项目的相比较,渝北兴隆土地整理项目在规划设计中,增加了对居民点的内部整理上,主要涉及到院坝、堡坎、檐沟的维修,以及居民点内部便道的新建和维修,该项目区对部分居民点内的土坝,设计为水泥铺面,既防止遇雨天气院落的泥泞,也使居民点内部的环境得到优化,共维修院坝36522m2;重庆丘陵山区大多居民点周边都有堡坎,防止院坝的垮塌,项目区共有1641m长堡坎为危坎,采用浆砌条石对其维修,增强了原有原坝的安全性;根据实际调查及项目区的土壤特点,一些居民点内的檐沟存在跨塌堵塞等问题,通过该项目对6687m的原有檐沟进行了浆砌块石重新修建,规格多为300×400mm;同时考虑到居民点内农民出行的方便及小型农机具进入农田生产的道路需求,在居民点内部修建了1.5m宽便道,连接各个居民点及项目区内主干田间道,这样,通过居民点内部的整理,进一步完善了各村居民点内的基础设施。

在设计的初级阶段曾做过居民点搬迁、建设居民小区的方案设计,但鉴于投资额太大。在选择最终设计方案时,考虑到该项目仍是以土地整理项目标准进行投资,放弃了居民点的搬迁和建设居民小区的方案。

但是在渝北区兴隆镇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其他土地整理项目相类似的问题。在项目的前期设计及征求农民意见阶段,得到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当地村民的配合,为项目的规划设计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到了施工阶段,部分片区的施工却得到农民的强烈反对和阻挠,与前期阶段形成强烈的反差。根据业主的反映是,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缺乏灵活性,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图来进行施工,未能领会到土地整理工程项目设计图的指导作用,由于土地整理项目没有像园林及建筑工程作到施工设计这一步,比例尺较小,尤其是不能反映居民点内部整理的具体细节,主要是从整体控制,总量控制,总投资控制。因此,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尤其是线装地物的施工,常常以直线为主,很少采取绕行修建,原有田块被切割得七零八落,导致农民对施工的极力阻挠。

4.结合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思维方式的转变

随着土地整理的实施,农民对土地整理带来的规模效益有了新的认识,积极支持土地整理工作,这为新时期土地整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4.1 土地整理目标由增加耕地数量,向适度提高耕地数量,重点加大基本农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转变。

新增耕地的来源主要是田土坎的归并、零星土地的整理、未利用地开发等。增加耕地数量,是目前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且是土地整理项目投资规模的主要依据[5]。多数项目都是为增加投资额而提高整理后的耕地系数,来提高耕地整理的潜力,但潜力计算,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导致项目区在竣工阶段往往就达不到设计预测的耕地数量。

因此,结合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以适度提高耕地数量,重点向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地质量转变。围绕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农业基础配套设施,是实现农业经济综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应注重农村内部村与村之间、村内部居民点与居民点之间道路的建设,是农村公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途径。

4.2 土地整理的内容由农地整理向农地整理与居民点整理相结合转变。

结合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必须开拓新领域,实现突破,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居民点治理[6]。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坚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专项整理相一致的原则下,土地整理规划与交通建设规划、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环境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尤其是土地整理规划与村镇建设规划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使土地整理的内容由单纯的农地整理向农地整理与居民点整理相结合转变,土地整理的效果更加显著,综合效益将发挥得更好。在居民点整理上应坚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原则,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线装,适度逐步开展,优化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减少建设占用耕地、实现耕地保护目标。

4.3 土地整理的融资渠道由政府投资的单一化向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投入资金的多样化转变。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这部分资金应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要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投入机制[7]。

将土地整理工程应当纳人市场化的运作过程,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应该限制在搞好规划、监督和评价的范围内,不宜直接参与土地整理工程。今后应该进一步鼓励城市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潮流中来。同时,要改进农村建设的投资方式,可以借鉴农业直补的方式,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向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4.4 公众参与由参与到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及规划设计的前期阶段向参与到土地整理项目的全过程转变。

现在的土地整理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8],确立施工单位。但是往往这些施工单位并不是直接参与到土地整理项目的具体实施,而是通过“发包”,寻找多个包工头来完成现场施工,鉴于这些小包工头本身都没有进行过开展整理项目施工的培训工作,素质较低,缺乏施工的灵活性,常常使得土地整理项目的效益适得其反。因此,公众不仅要参与到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阶段和设计阶段,更要参与到土地整理的施工中去,这样也可以为农村部分劳动力提供就业的机会。尤其是在今后与新农村结合的土地整理,不仅涉及到农地整理,还涉及到农村居民点内部的整理。

公众参与土地整理与农村建设,可以保护、尊重公众利益和有效限制行政部门的权力,使相关的政策和具体的实际相吻合,保证决策的合理与公正,弥补技术研究的不足,项目设计更科学合理,项目实施更顺利并能保证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贾文涛.新农村视野下土地整理[M].中国土地.2006.03:11~13

[2] 韩润仙、韩桐魁.试论农村土地整理发展制约因素及保障措施[J].重庆地政.2002,{4}:5~8

[3] 王万茂.土地整理的产生、内容和效益[J].中国土地.1997.9.20~22

[4] 甘红、张明举、王燕林.丘陵山区土地开发整理的误区[J].国土经济.2001.{4}:30~33

[5] 王军、余莉、罗明等.土地整理研究综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2):8~11

[6] 谢德体、骆云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德若干建议[J].2006.10:8~16

[7] 麻战红、宫方强.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国土资源,2003(4):10~12

[8] 李东坡、陈定贵.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及其经营模式[J].中国土地科学,2001,15(1):44~48

作者:李宏伟 刘秀华

土地工程质量整理分析论文 篇3:

浅谈唐山市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土地开发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唐山市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唐山市;土地整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唐山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在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加强全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管理,严格执行依法管地、集约用地制度,确保全市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唐山市土地整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1 概 述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整体规划与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机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

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农村地区。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①调整农地机构,归并零散地;②平整土地,改良土壤;③道路、林网、沟渠等综合建设;④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工业用地;⑤复垦废弃土地;⑥划定地界,确定权属;⑦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2 唐山市土地整理的现状

唐山市地处华北大平原东北部燕山山脉南侧,背山临海,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有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类型。就地貌单元划分,全市可概括为山地、平原两大类。山地、丘陵区居北隅,中部和南部为平原区。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下降至渤海边。山地、丘陵面积为5277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6.8%,平原面积为9058km2,约占总面积的63.2%。

唐山市2013年人均土地面积为0.18hm2(2.7亩),相当于河北省平均水平的72.2%;全市人均耕地仅0.08hm2(1.20亩),低于河北省人均耕地(0.1hm2)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伴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和非农业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人均土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亦将继续下降,人地矛盾将日趋尖锐。

按照关于认真做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工作等相关文件要求,唐山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对象是全市中低产田、农用地后备资源、未利用地、工矿废弃地、采煤塌陷地、农村居民点等利用效率低的土地和破坏的土地。

唐山市2013年立项的占补平衡项目为68个,土地整理规模为3722hm2,其中耕地2900hm2,投资额2.1亿元,每亩耕地开发成本0.5万元。2013年验收占补平衡项目51个,土地整理规模4150hm2,其中耕地1600hm2,投资额2.1亿元,每亩耕地开发成本0.87万元。

3 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重数量、轻质量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是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这是为了防止国家以及区域的耕地量得到保证。而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将重点放在看数量上,而没有重视起土地的使用质量情况。对于经过开发而增加的耕地是否可以达到种植和耕作的标准,在现实考察过程中未出现相应的适宜性评价和分析。

3.2 农民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当前,土地整理开展时常常关系着田块重划、房屋拆迁、迁坟腾地等问题,而这些事项都和农民的实际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土地权属是农民较为关注的一项问题,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利益划分,例如: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等。而农村的土地使用率依旧较低,如:田块凌乱,水利配套设施老化,使得规划指导结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是普遍存在宅基地分布零散,如:沿街建设,空心村等比较普遍。这主要是因为土地整理能够对上述现象进行合理的调整,改善不良影响或结果。而在实际运行时出现了强制性命令农户拆迁房屋、迁坟腾地填埋坑塘等,这就破坏了农民的正常利益。

3.3 土地整理功能难以显现

当前,增加耕地数量、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是整个土地整理的重要目标,这也使得土地整理的综合功能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时还会引起较大的不良影响,例如:重数量轻质量、占优补劣、开发不利、破坏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尽管国家已明确了土地整理的工作方针,立足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土地整理项目重申报轻建设,工程质量较低,项目目标单一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目前土地整理还未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影响了土地整理综合性的显现与发挥,导致了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目标相脱节的现象。

3.4 技术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土地整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业务工作,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保证完成好这项工作的基础,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型人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要工程技术有的不能十分准确掌握,而且部分县区整理中心工作人员更换频繁,部分人员对业务不熟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项目实施的需要。为保障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一支稳定的高素质项目管理技术队伍。

4 解决土地整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4.1 加强新增耕地数量及质量

在土地整理工作中,不但要耕地在数量有所增加,而且更要重视土地的使用质量情况。对于经过开发而增加的耕地是否可以达到种植和耕作的标准,在现实考察过程中要做出相应的适宜性评价和分析,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提高耕地的质量。

4.2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土地对于农民而言是生活的保证,是农民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土地整理工作中,我们要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农民参加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实施土地整理必须要以农民自身的农业利用为重点,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实施相关的策略。土地整理主要是参照节约用土地的规定,对土地进行重新划定,通常采取措施对形状不规则、达不到机械耕作要求的土地,可以利用相关的手段将其转化为整齐、规则、能使用于集约经营的土地,这样就能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也是达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农村的需要,积极构建社会新型农村的要求。

4.3 发挥土地整理功能

综合发展主要强调把土地整理与农村结合起来发展,其目的在于把内容与空间组织、管理相互统一,这样就使得土地整理的综合功能得到以充分发挥。因此,摸清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地對项目区进行科学的规划,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合理的协调统一和效益的最大化。

4.4 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素质

土地整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业务工作,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保证完成好这项工作的基础。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引进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人才,另一方面在职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加强对项目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和政策、法规的学习,要开展经常性的专业培训,采取深入实地参观、外地考察等多种形式,掌握土地整理工作程序,也从中学习经验,使人人都能全面熟悉项目管理每个工作环节,打下好的基础,把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

5 结 语

土地整理的最终目标是增加耕地的数量,提高耕地的质量,不断地增加土地的单位面积的产出率,保障粮食和其他主要农副产品的持续稳定供给,改善农民生活和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因此,我们在土地整理工作中,务必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使人类、土地、环境成为和谐的统一体,取得土地整理的最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朱德举,卢艳霞,刘丽.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J].农业工程学报,2002(04).

[2]马义华.土地整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10(12).

[3]唐山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

作者:刘丽欣

上一篇: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论文下一篇:公交车载电视研究探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