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理模型食品安全论文

2022-04-26

[摘要]本文将信息处理中的二维码技术应用到医疗处方的管理过程中,并提出了网络信息平台下二维码医疗处方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从系统组成的角度进行了管理模式分析,并就模式运营、数据管理、数据监控与分析等重点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研究顺应医药分家的总体形势,是医疗信息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网络管理模型食品安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络管理模型食品安全论文 篇1: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摘 要] 随着Internet网络的出现,网络与多媒体相结合实现了网络信息传输的多媒体化。在教育领域中,由于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将语音、文本、图像及视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在一起,直接刺激人的多种感官,并且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各种学科知识,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中心位置,教师围绕着学生的“学”而服务。对教师的角色需重新定位。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 教师; 角色定位

[

[作者简介] 刘丽平(1970—),女,湖南永兴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史研究。 E-mail:liulp@nwnu.edu.cn。

一、关于多媒体网络教学

当书本、黑板、图片、模型等传播媒体得到组合时,确立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书本―课堂”,并且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的讲授以及黑板粉笔的应用,系统地把书本知识传递或灌输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受教者,媒体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当然,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以及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但是它最大的缺陷就是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学中缺乏主动思考、探索的能力,其自主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不符合我们的教育目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考活动。因此,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 随着Internet的出现,网络与多媒体相结合,实现网络信息传输的多媒体化。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通信技术为硬件基础,以多媒体课件为软件基础展开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网络教学营造了一种更加“物化”、“虚拟化”的学习环境。[1]其特点主要有,第一,学习资源的广泛性。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资源。在网络提供的“海量”学习资源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状况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进度,不再像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跟着教师和教材走,不用担心跟不上而受批评或惩罚。当学习任务完成时,学生可以获得一种自豪感,从而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强化学习的自主性。第二,信息传递的多向性。与传统教学中只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同,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通过学生与任课教师的交流,教师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通过学生与网络服务专家的交流,例如加入“网校”的学习,它使分布在不同地区的普通学校学生可以得到名校名师的指导。这些网校对学生会提供名师授课的视频,各科目的学习材料、教学答疑、复习指导以及考试等内容,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知识。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可以从别的学生观点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不断丰富自己知识的目的。第三,教学环境的个性化。与传统教学中的班级授课制相比,多媒体网络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一锅煮”的现象。网络教学环境的多样性,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教学双方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教和学,从而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通过网络提供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调整学习进度,可以获得在线帮助,弥补了班级授课制中的缺陷,真正可以实现教学的个性化。[2]美国心理学家库勒克的实验表明,网络教学可以比传统教学节约 30%~50% 的学习时间,可以使学生多学习 30% 的课程,学习效率提高80%,使学校节省 40%~50% 的费用。

显而易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长足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教师必须更新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二、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角色定位

多媒体网络教学导致了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随之转变,否则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师的功能必须体现在如何把网络上的“信息”化为“知识”,把“智能”化为“聪明”。 网络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者,而是需要具备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来把握现代教育技术,以适应未来的教育发展。网络教学中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应怎样定位呢?

(一)多媒体网络操作者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多媒体网络熟练的操作者。教师要努力熟悉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各项功能,掌握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教学资源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如果说信息技术是“魔杖”,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为了有效地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作用,教师要将自己所掌握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及时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随时上网学习,娴熟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教师要成为多媒体网络熟练的操作者,就必须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培养。例如:甘肃省将网络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到研究生层面培养的做法,值得借鉴。2011年11月19日,甘肃省首届网络管理人员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27名学员进行了论文答辩,这是甘肃省将网络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到研究生层面培养后的首届毕业生。从2008年起,西北师范大学连续3年对200余名各市(州)教育城域网和各高校网络管理及技术骨干人员开展了信息化培训工作。为了缩短甘肃省教育信息化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省教育厅和省学位办决定首次将网络管理人员培训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允许培训人员通过参加统一考试接受研究生教育。3年来,共有81名学员通过考试在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二)知识的领航者

Internet网络的迅速普及,使人类知识的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网络信息资源囊括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信息源,种类繁多,信息量大,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目前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现状不尽如人意,大量的信息良莠不齐。学生由于年龄小,涉世不深,辨别是非能力差,面对网上五花八门的信息往往变得茫然,难辨真伪,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为了避免学生迷失方向,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基于此,教师就成了茫茫信息海洋的领航者。[3]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信息辨识能力和获取能力,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对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筛选有用的信息建成可利用性较高的本地资源库;也可以在本地资源区为学生提供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关的URL导航链接,学生通过导航链接直接登录相关网站去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学生通过教师的引领完成学习任务。作为领航者,教师在有效整合信息资源的同时应着眼于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迅速地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生导师的角色

对中国教学理论发展影响最深的是德国的赫尔巴特,他强调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扮演着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技巧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把他所掌握的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教师展示知识的空间只是一块容量有限的黑板,在有限的45 分钟的教学时间内始终是教师的行为在主导课堂,学生的行为难以得到体现,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呆板、僵化,缺乏生机与活力。久而久之,学生变得不爱思考、不愿思考,甚至出现厌学情绪,教学效率低下。如今,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师生都处在一个信息资源非常丰富的环境中,二者获得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教师已不再是以前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教师什么都知道”的地位逐步在动摇,传统的教师“教”的角色受到了冲击。新的角色定位使教师的职能已经从“教”转变为“导”。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师。其导师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引导

教师只需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然后将大量的教学信息预置在计算机内,随时调用,任意切换,将相关的图形、图像生动、直观地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的目的。

2. 指导

教师的角色由“独奏者”向“伴奏者”转换,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和课程,合理调动、组合各种教学资源,使其发挥各自的优势,将注意力转移到解决问题而不是讲课上,指导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工具,能根据认知需要处理信息、选择信息、利用信息。

3. 诱导

教师应使用多种教学媒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习优秀者“吃得饱”,学习一般者“吃得好”,学习困难者“吃得了”。

(四)学习促进者

人类社会所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是通过教师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学习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新型的师生关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型,教师在课堂上由以前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于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色,那么教师如何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充分发挥其促进者的角色呢?笔者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先为学生设立一个教学目标的起点,然后给他提供一些可以帮助他达成目标的教学资源,这时学生就可以自己去实现目标了。当然,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知识面有限、自律性较差等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问题,这时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当学生需要帮助时,随时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推学生一把,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促进他们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来说,从制定目标到遇到问题再到实现目标的整个过程正是他们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过泪水,有过疲惫不堪,甚至“头破血流”,但更多的是自己所获得的成功,以及由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自豪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网络教学设计者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认识能力。其程序为:启发学生的积极性—提供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应用知识—检查反馈。这种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所以也叫“传授—接受式模式”。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讲得多而学生活动少,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用心地对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教师要履行网络教学设计者角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所特有的交互性、共享性和开放性特征,精心设计“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学生年龄特征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学习的起点,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其教学模式的设计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模式:1.自学—指导式模式。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学生自学始终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紧紧围绕学科教学内容的网络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能自主学习。2.目标—导控式模式。是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评价为动力,以强化学生的活动为核心,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是目标的提供者和学生达标的组织者。教师应确定网络教学的目标,提供教学资源,并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3.问题—探究式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可采取的教学流程:情境导入→自主探究→网上交流→归纳小结→反馈评价。多媒体技术可创设用于探究与发现的问题情境,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对问题进行假设,教师引导学生对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4]4.情境—演示模式。网络教学具有将图、文、声、画等技术融为一体的特点,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网络向学生演示各种教学信息,为学生创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融合起来,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六)学生网络安全的保护者

我国2009年8月发布的《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显示,被调查的小学生中有63.9%在6~9岁就开始上网,更有18%在上学之前就已使用过互联网了。[5]2011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我国19岁以下网民占网民总数的26%。[6]通过以上的事例说明,我国网络用户呈现低龄化的特征。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成熟的个体,是未进入正式成人社会的“边际人”,对社会复杂环境缺乏警惕性,致使他们成为网络上较脆弱的群体。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在网上遭受欺骗、身心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案件不断地增多。虽然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一直被广泛强调,但社会、学校和家长大多着眼于学生的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校园安全和食品安全,而对网络安全关注不够。尽管有的家长也关注学生的上网问题,但并不是担心孩子在网上受到伤害,更多的是担心孩子“网络成瘾”,影响学习和健康。众所周知,青少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而且学校有便利的教育条件,所以学校应该成为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体。在中小学开展网络安全教育,首先,要求教师提高对网络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加强学校课堂网络道德教育。课堂网络道德教育在系统学习网络道德知识、启发道德自觉上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通过课堂向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须改变计算机课程只讲计算机知识,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的偏向,主动将网络伦理知识引入课堂,以科学的态度和人文的情怀,引导学生从科技理性与伦理理性的结合上获得相关的网络道德知识,提高他们对网络的认识和自律能力。大力倡导学生文明上网、诚信上网的好风气,让学生明白,网络道德禁止的是过分沉溺于在线游戏,观看、下载和制作色情网页,制造和张贴不实之词,窥视或偷窃他人计算机文件,攻击或破坏他人计算机系统和互联网系统等有损自己身心健康、侵害他人权利、破坏网络安全和社会文明的网络行为。触犯这些道德禁律,必将受到纪律或法律的惩罚。[7]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网络行为,提高学生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觉抗诱能力,不受有害信息的腐蚀,不上黄网。再次,运用积极主动的教育策略寻找解决网络欺骗的途径。教师要成为学生网络安全的保护者。

三、结 语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已经完全占领了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教学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掌握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特点与模式,根据它的要求去培养和塑造自己,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便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蔡平.多媒体技术概述[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65~72.

[2] 张鸿军.试论网络教学的特点与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2,(5):42~43.

[3] 张景鸣.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上海教育科研,2010,(4):70~71.

[4] 张人杰,邓云洲.大学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435~437.

[5] 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EB/OL].http//kids.youth.cn/zt /09dybg/.

[6]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www.cnnic.net.cn/index.htm,2011.

[7] 刘丽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教育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26.

基金项目:2009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甘肃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研究”(课题编号:GSBG[2009]GXG206)

作者:刘丽平

网络管理模型食品安全论文 篇2:

采用二维码技术的医疗处方数字化管理模式探讨

[摘 要]本文将信息处理中的二维码技术应用到医疗处方的管理过程中,并提出了网络信息平台下二维码医疗处方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从系统组成的角度进行了管理模式分析,并就模式运营、数据管理、数据监控与分析等重点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研究顺应医药分家的总体形势,是医疗信息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医疗处方;二维码技术;数字化管理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00

0 引 言

医疗处方是病人就诊过程中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开具的书面性文件,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给药名称、药品剂型、计量、用法等详细信息,是药剂师和患者调配药品的依据。国家对处方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其具有法律、技术和经济责任。我国的法律对处方的管理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但在实际的运行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如,普通病人难于鉴定处方开具者是否具有处方权;处方具有一定的区域局限性,处方往往只在病人就医的单位内部使用;在药店购买处方药不用或不完全遵照处方,处方药随意出售现象严重;处方真实性难于鉴别;职能部门监管难度大等诸多问题。目前,处方在形式上分为手写处方和电子处方两大类,电子处方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产物,对医院信息化的管理的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随着医药分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实现处方科学、系统地使用和监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维码是计算机图形技术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医疗处方采用二维分布的黑白图片进行图形化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相比于一维条形码,其在存储量、保密性、可追踪性、校验修复性和成本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也被广泛应用于物品追踪、安全保密、证件管理、报表等各个方面。二维码集信息存储、信息传递和信息识别技术于一体,对管理的数字化水平、管理流程的优化、管理的效果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应用型研究的热点,如二维码支付应用、二维码食品安全追溯等。本文重点关注了二维码在处方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形式,进而解决目前处方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 采用二维码技术的医疗处方数字化管理模式

采用二维码技术的医疗处方数字化管理系统是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公共服务性的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政府或企业通过组建“云计算”网络中心服务平台,实现二维码处方的信息化管理,对处方以二维码的形式进行生成、组织、存放和管理。二维码处方的相关使用者(医生、病人、药品销售单位、政府监管部门及药品生成单位等)通过网络终端(PC或智能移动设备)与管理中心进行网络通信,进行处方的真实性核查、处方内容核对、处方药销售和处方使用监管等各项相关活动。

医生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通过申请二维码生成带有二维码的电子处方,一方面将其上传至二维码处方管理中心,另一方面将带有二维码的纸质处方交由病人。病人可以通过手机等智能网络设备扫描二维码获取处方的详细信息(如处方当前的状态,处方开具者的详细信息,处方相关药品的信息,药品销售信息等),在购药时将带有二维码的处方交由药品销售单位。病人还可以通过用户回执功能,将二维码处方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上传给二维码管理中心。药品销售单位通过网络化终端扫描二维码,自动与管理中心通信,对处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进行核验,如果真实性、时效性没问题,根据处方内容将药品销售给病人,同时将销售药品的详细信息(药品名称、药品量、药品销售时间等相关信息)上传至管理中心进行管理。药品生成企业通过网络终端上传和查看药品相关的信息。政府医药监管部门是整个系统的组织与建设者,通过与管理中心交互获取二维码处方运行过程中的监管统计数据和报警信息,进而对医生、药品销售单位和药品生成单位进行相应的管理,如图1所示。

2 采用二维码技术的医疗处方数字化管理的关键管理问题分析

2.1 模式的运营

采用二维码技术的医疗处方数字化管理系统,其本质是提供给医生、病人、药品生成及销售单位的公共性服务平台,政府医药监管部门是系统的主要提供者,也负责体系的运营活动。从管理的角度,医生管理、药品生产管理和药品销售管理是政府医药監管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其工作的电子化管理,是电子政务的内容。因此,政府医药监管部门是数字化管理模式平臺的直接投资建设者,负责整个模式的运营与管理。

医生与患者诊疗活动的开展依托于医院信息系统,药品销售依托于相应的电子商务平台,药品生产企业依托于企业信息化系统(如ERP),三者相互独立,各自为政。要实现二维码处方数字化管理模式的运营与管理,必须实现其与医院信息系统、药品销售电子商务系统和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接口化对接,设立接口模块,设计对接协议和数据传输格式,在运营与管理上实现处方业务的一体化。

2.2 数据管理

二维码处方的数字化管理是集二维码处方的生成、输出、查询、使用和注销的全程性业务链条,整个链条的正常运转依赖于相关数据的科学组织和管理。

首先,相关数据库的建设。辅助性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执业医生数据库。执业医师是处方开具的权力方,只有在执业医生数据库登记注册的医生才有权力申请二维码并开具处方,其相应的数据为结构化数据,因此,可采用关系数据库系统进行组织与管理。②药品及生产单位数据管理。药品是处方的直接对象、生成单位是药品的提供者,是处方业务链条的基础信息保障,可基于结构化的形式采用关系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③药品销售单位数据管理。药品销售单位是二维码处方的直接使用场所,涉及处方内容的实现,是业务链条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药品销售单位的管理包括药品销售单位的注册和资质数据管理,其实现同样要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由主数据库完成业务链条执行过程中相关数据的管理。相关信息要记录业务执行过程中每一步产生的数据,做到来源正确、有理有据、格式统一、传递流程完善与严格控制时效,并能够实现互相印证。同时,业务链条数据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其数据量随时间的推移会异常庞大,因此,需要关注大数据管理技术的实现。采用列表式数据库的技术取代关系数据库技术其将在分布并行计算、网络化存储、时效计算、数据备份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次,二维码处方数字化数据管理平台的选择。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网络化中心平台具有远程访问、建设成本低、功能拓展灵活、数据存储量大等不可替代的优势,已成为数据管理的必然选择。

2.3 数据监控与分析

二维码处方管理中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基于数据库、模型库和知识库的二维码处方相关数据的监控和分析是管理中心的重要任务。

数据监控。①认证性数据监控,主要是指对医生、药品销售机构和药品生产机构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实时认证。医生注册、登陆到管理中心平台首先要通过执业医师数据库调取相应的医师资格信息并进行资格审查。同樣,对药品生产和销售单位注册时要进行资质的审查和备案,在登陆时进行数据认证。②处方数据完整性监控。国家对处方的格式、内容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处方数据的完整性监控就是在二维码处方生成时,依据相关的规定对处方内容的完整性进行核查,内容不完整的处方是不能开具的。③处方时效性数据监控。医学处方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时效性,一般处方的时效性在1~7天之间,超过期限的处方应停止使用并进行停用原因的调查。在处方的二维码中可以加入时间信息,在管理平台通过时效数据计算处方的时效性并给出明确说明。④处方运行过程数据监控与数据完善。二维码处方是一个过程化链条,每一步操作都会生产相应的数据信息。尤其是病人在药店买药时,所购药品的名称、产家、药量等信息数据都需要纳入相应的处方数据库进行管理。⑤药品分布与库存监控。药品分布与库存监控主要针对药品销售和生产单位,药品的分布和库存信息会随着处方的使用而不断变化,通过处方的销售统计和实时库存核查,实现对药品生产销售行为的规范和监管。

数据分析。二维码处方管理系统的数据分析以系统内各个管理相关数据库生成和存储的数据为依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探索性分析和验证性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形成分析报告,服务于系统的各个用户,这也是管理模式的质量保障性支持。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医生为中心的数据分析,分析以医生为主体进行展开,如医生的常用处方统计学分析,医生处方开具的效率分析,医生处方的应用效果分析等;以二维码处方为中心的数据分析,如处方应用流程分析,失效处方分析,处方效果分析等;以处方药销售为中心的统计分析,包括药品销售热度、药品库存等数据分析;针对政府职能部门监管职能的数据分析。

3 结 语

采用二维码技术的医疗处方数字化管理模式,将先进的二维码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到医疗处方管理的全过程的目标是构建二维码处方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处理平台体系。本文从管理模式的系统组成入手,就系统功能和数字化业务流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针对模式运营、数据管理、数据监控的重点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内容顺应了医疗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要求,致力于解决现今处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国家医药分家改革的关键时刻,研究内容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夏保京,王少清.慢性病管理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4.

[2]PA Braveman,C Cubbin,S Egerter,et al.Socioeconomic Disparities in Health in the United States:What the Patterns Tell Us[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0(1).

[3]G Ellrodt,DJ Cook,J Lee,et al.Evidence-based Disease Management[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1997(20).

[4]周蓮茹.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及安全管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

[5]雷健波.电子病历的核心价值与临床决策支持[J].中国数字医学,2008(3).

作者:高昱

网络管理模型食品安全论文 篇3:

物联网技术及其在智能变电站监控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物联网技术是智能电网对外界信息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技术核心与设备外延,使物联网多种关键技术得以具体应用。本文针对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实际需求,结合物联网关键技术,构造了智能变电站监控总系统以及包括设备状态监控子系统、智能巡检监控子系统、避雷器监控子系统以及安全警卫监控子系统在内的四大子系统。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智能变电站

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启动了智能电网的规划建设,2011年,我国智能电网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计划在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智能电网[1]。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支撑,采用先进、集成、可靠、环保的智能设备,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共享化的信息网络平台,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实现自动控制、在线分析、协同互动等诸多功能[2]。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通信网络,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与管理,已经在健康医疗、智能家居、现代物流管理、食品安全控制、数字图书馆等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将物联网技术有效的融入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当中,是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能有效地对变电站电力系统资源进行整合,促进电力系统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 物联网技术

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教授在研究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时率先提出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报告中对物联网技术的定义进行延伸,即物联网技术是指在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平台,利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红外传感器等技术自动采集和获取物品的相关信息,并基于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如云计算、模糊识别、数据挖掘等,对物品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智能化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3]。

1.1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的典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至下而上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4]。

(1)感知层:主要用于感知物理世界中发生的事件的相关数据,包括各类物理信息、身份标识、音频、视频等相关数据。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各种类型的传感器、RFID、多媒体信息、二维码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感知层又包括数据采集、短距离无线通信两部分。数据采集主要是运用智能设备等对物品基础信息进行采集。

(2)网络层:主要利用已有的2G/3G/4G移动网络、互联网、专网等,把感知层获得的信息快速、可靠、安全地传输,使物品能够进行远距离、大范围、多角度、全天候的通信,最终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输

(3)应用层:主要用于物品与人的信息交互,将物品的信息进行搜集,汇总在应用层进行统一管理、分析、决策,并用于支撑多行业、多应用、多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提高信息的综合利用度,最大程度地为人类服务。其具体的应用领域包括健康医疗、智能家居、現代物流管理、食品安全控制、数字图书馆等。

1.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2.1 传感网技术

传感网技术是大量随机分布的集成传感器、数据处理及通信单元,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传感网技术的基本单元是节点,节点是传感网的基本平台,它的主要功能是感知、识别、采集和监测各种环境或对象的信息,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监督控制、信息共享和存储管理。传感网由三部分网络体系结构构成,如图2所示,包括网络通信协议、传感网络管理以及应用支撑技术[5]。无线传感器网络利用区域内大量移动或静止的微型传感器节点,通过MEMS的微传感技术、无线联网技术等通信技术形成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

1.2.2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

RFID技术是通过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具有读取方便快捷、安全度高、抗干扰强、使用使命长、数据容量大等许多优点。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系统由应答器、阅读器和应用软件系统组成,由阅读器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送给应用软件系统进行相应数据处理。射频识别技术中的数据编码结构、数据读取需要统一的标准并进行规范。RFID标准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技术标准、应用标准、数据内容标准和性能标准[6]。其中编码标准和通信协议是RFID标准的核心。

1.2.3 电子编码(EPC)技术

EPC是通过互联网和RFID技术,利用全球统一标识编码技术系统给每一个实体对象编写唯一的代码,构造了一个信息实时搜集与共享的物联网。EPC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在EPC标签、阅读器器、中间服务器、英特网、ONS服务器、PML服务器、以及众多数据库组成的物联网中,读写器作为信息参考的标准,采用分布式中间件系统跟踪、存储和管理EPC信息。ONS服务器提供网络数据库服务并实现自动化,EPC被中间件传给ONS服务器,ONS服务器指示中间件到PML服务器中进行查找,通过中间件复制该文件传送到企业应用软件上进行分析处理。

2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

输变电系统的电气设备主要包括变压器、断路器、导线、高压绝缘子、隔离开关,其保护设备主要包括继电保护装置、互感器、避雷器等,上述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不仅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而且决定了供电质量和效率的高低,因此亟需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

2.1 智能变电站监控总系统

变电站设备监控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扫描仪等设备感知外界设备信息,构建传感网监测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变电站智能监测与辅助控制系统,实现设备状态监测、设备巡检监测、避雷器智能监测、安全警卫监测的功能,全面实现变电站智能化、互动化、一体化管理[7]。如图5所示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1)监控变电站设备的运行状态,如监测变压器、断路器等电站设备的运行状态,对正常状态与异常状态进行区分,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为状态检修提供数据支撑。

(2)智能督导设备巡检工作,如自动引导完成巡检路线的设计,记录巡检人员通过关键巡视点的时间,对观测信息与存储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对异常信息给予及时纠正。

(3)监控避雷器智能运行,监测避雷器的总电流、谐波电流和阻性电流,对相关信息的有效分析达到对避雷器状态的实时监控,对潜在的异常运行发出预警信号。

(4)安全警卫的智能监控,将高清摄像头与各种红外传感器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设定安全区域、警示区域、危险区域,对区域作业者的安全提示和对入侵实施有效警戒。

2.2 智能变电站监控子系统

2.2.1 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控智能化

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子系统由监测中心、数据传输基站、无线传感器网络平台等构成。其中,数据传输基站由大功率存储器、微处理器、射频收发器、总线接口等组成;无线传感器由数字控制器、数字传感器、射频收发器等组成,各类无线传感器安装在高压输变电设备上,如变压器、断路器、导线、高压绝缘子、隔离开关,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平台对设备温度、气象环境、空气湿度、图像视频及周边环境等进行实时监测。作为监测中心的控制主机定期通过RS485总线访问处理各类数据传输基站,数据传输基站通过高频收发器与传感器相互连接,通过高频收发器汇总信息,并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将数据保存到监测中心的控制主机中,监测中心的管理人员定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处理,并将分析结果实时传送到巡检人员处,作为下一阶段设备维修及管理的基础。

2.2.2 变电站智能巡检智能化

智能巡检子系统由巡检中心、巡检控制网络平台、无线传感器、智能终端等组成。巡检中心根据日常设备管理及维护的需要设定巡检路线,并将巡检路线存储于巡检中心的智能巡检子网络中,每个关键的巡检点如多股交叉路口,分支路段设置感应系统,感应系统由高清摄像头、红外扫描仪以及无线传感器等组成,并与巡检中心控制系统相连,巡检人员穿上便于识别的巡检制服进入巡检路段对设备依次进行巡检。巡检中心将感应巡检人员的巡检路线与巡检中心的设定巡检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当巡检人员到达某个巡检区域后,智能终端开始对巡检人员的巡检路线进行分析匹配,若匹配成功,智能终端显示可以巡检并提示下一个被巡检设备名称,否则发出错误匹配信息,对巡检人员进行预警及告知巡检中心。通过智能巡检实现对巡检工作的准确高效的监督管理,保证巡检人员安全无误的到岗巡查,为日常巡检和数据分析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2.3 变电站避雷器监控智能化

避雷器智能监控子系统由控制主机、中心无线基站、数据传输基站及各类传感器构成。安装在避雷器上的电压监测传感器负责采集、分析电压谐波和相位信息,泄漏电流传感器定时通过微电流CT采集泄漏电流,并记录每个数据的采集时间,控制器分析计算泄漏电流的总有效值和谐波值。各类传感器与区域内的数据传输基站无线相连,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将区域内的谐波信息发送至数据传输基站,所有数据传输基站与中心无线基站相连,形成庞大的局域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用以分析计算阻性电流,判断相位基准。处于中心数据基站的核心是控制主机,控制主机通过分析避雷器的总泄漏电流,分析比对泄漏电流的多次谐波值和同相序电压多次谐波值,当避雷器出现异常时,可以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对避雷器进行实时安全联网在线监控,保证避雷器泄漏电流传感器和电压监控传感器免维护的长时间安全运行。

2.2.4 安全警卫监控智能化

安全警卫监控子系统由控制主机、传感器网络、各类实体组织构成。针对传统的变电站安全隐患,组建多类型传感器,如围墙震动传感器、温度识别传感器、火灾预警传感器及高清摄像头等组成的协同感知网络系统,实现在网络平台上多种探测器的前端探测手段感知、识别、预警,对变电站及周围环境进行全天候、多方位、多角度动态智能探测,使智能变电站具备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安全性和稳定性。例如,通过读取火灾预警传感器发出的告警信息、视频图像信息中的信号、环境温度传感器等发出的异常信息,多角度实现对变电站火灾的智能化监控、自动进行消防报警,同时可以和充氮灭火、喷淋灭火等灭火系统的进行联动处理,实现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实时监控、故障警报和有效处理。

3 结束语

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是智能电网智能化设备的延伸,在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具有强相关联性和高度混杂性。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将提高智能变电站的在线监测设备可使用率,降低设备状态监测的盲目性与风险性,优化设备运行管理,增强设备的可操作性、安全性、准确性。智能变电站不仅具有通用物联网的识别及管理能力,而且具备对输变电设备的在线监测、故障诊断、自动调节、协同互动、维修管理等功能[8-9]。本文充分考虑了智能电网的特性以及智能变电站的实际需求,提出了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变电站监控系统。然而将物联网真正融入到智能变电站建设的方方面面中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电网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物联网标准化工作的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樊陈,倪益民.智能变电站信息模型的讨论[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13):15-19.

[2]曹楠,李刚,王冬青.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及其构建方式的探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05):63-68.

[3]王春新,杨洪,王焕捐,张君艳.物联网技术在输变电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2011(223):116-121.

[4]王继业.物联网及可视化技术在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中的研究及应用[J].石化电气,2013(19):68-72.

[5]程曼,王会让.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物联网与地理信息系统,2010(05):22-28.

[6]高飞,薛艳明,王爱华.物联网核心技术—RFID原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01):42-54.

[7]鲁东海,孙纯军,秦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变电站辅助控制与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J].華东电力,2011(04):567-571.

[8]邹胜,钟丽.输变电设备物联网及其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2012(09):104-105.

[9]陈文升,钱维克,楼晓东.智能变电站实现方式研究及展望[J].华东电力,2010(10):1571-1573.

作者简介:王纪军(1976-),男,江苏靖江人,高级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计算应用;任萱(1973-),女,江苏镇江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变电运行;王成现(1970-),男,江苏淮安人,高级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 210024;江苏省电力公司镇江供电公司,江苏镇江 212002;江苏电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京 210008

作者:王纪军等

上一篇:转变观念建设宿舍文化论文下一篇:经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