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建设海事信息化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本文将征管工作制度、流程规范与信息系统使用相结合,对使用最为频繁的“港口建设费征管系统”以及“港口建设费征管信息共享系统”的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归类和分析,制定相应的数据应用安全管理规范,并对系统数据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进行了展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通信建设海事信息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信建设海事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1: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架构与建设思路研究

摘 要:标准化是全面推进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只有有效地运用标准化,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该文以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建设为研究内容,深入分析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目前信息化工作现状,挖掘出信息化建设中数据格式不统一、系统难以互联互通、信息安全管理标准不一致、运行维护要求不明确等问题,分析了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进而从标准体系架构出发,提出了建设标准体系的相关思路,为航海保障信息化建设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基础和重要准则。

关键词:信息化 标准体系 架构 航海保障 业务应用

航海保障信息化作为航海保障工作的重要支撑,在综合航海保障体系建设和航海保障工作机制完善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而在航海保障相关业务的信息化建设中,关于海上服务信息的提供,客观上需要更加高效协调的通信链路与更加统一完善的标准体系建设[2]。同时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发布了《深化标准工作改革方案》,就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要求[3]。在此大背景下,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对航海保障实际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1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背景

1.1 航海保障中心业务及信息化发展现状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有航标、测绘、通信3大核心业务,主要承担辖区范围内航标建设养护、港口航道测量绘图、水上安全通信以及航海保障应急处置等技术支持与服务保障职责。目前,已推广应用上级管理系统20余个,涵盖人事、财务、党务等工作;自主建设使用的航标、测绘、通信业务信息系统主要有17个,覆盖航海保障的关键业务,有效支撑业务发展。

中心自建的各类业务管理系统数量繁多,且各个业务管理系统采用的技术与建设方式不统一,各系统均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规范”与“标准”,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特别是系统产生的数据,格式与标准均不同,如果没有标准进行统一,很难实现数据与信息的共享。此外,各单位在各自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均建设一些基础设施,如:网络机房,这种资源建设重复性高、利用率低。以上这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航海保障中心信息化的建设。通过调研与分析得出,要解决数据格式不统一、系统难以互联互通、信息安全管理标准不一致、运行维护要求不明确等问题,需要首先进行信息标准体系的建设,通过标准来统一现有系统,并进一步规范未来信息化的建设。

1.2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1)建立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中心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目前,航海保障中心自建的各类业务管理应用系统30多个,覆盖了航标、测绘、通信等各主要业务,涉及航海保障数据资源共9大类,20余个子类,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种类多、数量大。由于历史的原因,各个系统之间是孤立的,且数据是不能互通的;同时,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心未来的信息化建设也面临挑战。只有建设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才能为现有系统的升级改造提供依据,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与复用,才能对未来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打破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的局面。

(2)建立航海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依据,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原动力是为了使工作人员从繁重或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即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力。但目前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局限性。信息化的建设是基于本单位或部门的实际业务情况,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缺乏全局意识。因此,站在宏观信息化层面,如何指导各业务部门按照既定的整体规划进行信息化建设,才是各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3)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能够有效促进资源与数据的整合,按照信息化建设的著名模型,即诺兰模型的描述,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分为6个阶段: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5]目前,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处于从第四阶段(集成阶段)向第五阶段(数据管理阶段)迈进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便是:努力整合现有的信息系统,且信息系统开始从支持单项应用发展到在逻辑数据库支持下的综合应用。资源与数据的整合是这个过程的重点,而促进整合的基础是信息化标准体系。因此,只有在现阶段做好标准体系的建设,才能够进行资源与数据整合的工作,才能够促使信息化向更高阶段迈进。

2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架构

2.1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涉及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全部内容(如图1所示),共分为7个分体系,分别是:(1)总体标准。它为国家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提供基本原则、指南和框架;(2)基础环境与设施标准。它为网络的组织、建设、运行、维护、管理以及软硬件设备生产、引进提供了主要技术依据,确保网络基础设施间能互联互通;(3)信息与数据标准。用于规范化描述各类航海保障信息化(包括数据元、代码集、统计指标等)以及对信息进行分类与编码,以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与管理;(4)应用支撑标准。它为各项航海保障信息化业务提供独立于网络与应用的支撑和服务,确保各类业务资源之间可互联、可访问、可交换、可共享以及可整合;(5)应用标准。它为航海保障信息化系统提供应用方面的标准与规范;(6)信息安全标准。它是确保航海保障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确保信息和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障体系,为航海保障信息化建设提供各种安全保障的技術和管理方面的标准规范;(7)信息化运维管理。它为航海保障信息化提供项目管理、运维及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以确保航海保障信息化项目的顺利建设和管理维护。这7个分体系从信息化的建设角度是自下而上的设计策略,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补充,每个大类又可再划分成多个二级类目。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中包括业务功能规范、系统划分规范、数据模型规范、技术规范、集成规范、接口规范、基础设施规范、安全架构规范等规范的内容组成要求和适用对象与适用场景,而各个标准规范的具体内容从各自不同视角详细描述航海保障信息化总体架构目标。

2.2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逻辑结构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总体标准为其他6个标准分体系提供总体指导和编制实施原则,信息安全标准和信息化管理标准贯穿于基础环境及设施、信息资源标准、应用支撑标准和应用标准之中。

2.3 航海保障信息化標准体系与整体标准的关系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共有三大业务,分别为航标、测绘、通信。这三大业务是航海保障的具体业务,每一项业务还包括管理、制度、业务、技术、信息化等方面。其中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内容被纳定为航海保障信息化的范畴。因此,北航航海保障中心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是关于航海保障信息化相关业务的标准规范,其定位是以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业务为主体,同时包含航标、测绘、通信三大业务中所涉及的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内容。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各个业务有一定的交集,是整体信息化标准体系的一部分。

3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建设思路探索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建设是在充分研究现有国家标准、相关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开展研究的,研究过程中结合航海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特点与中心现有信息化建设的经验,逐步探索出了以下建设思路。

3.1 编制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的总体思路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的制定涉及面广,内容庞杂且专业性强,需要专业团队较长期的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等工作。

标准编制前期,需确定研究目标及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工作大纲、调研提纲和标准编写提纲。通过广泛开展有关资料收集、业务需求调研、专家技术咨询、业务部门走访、座谈等调研工作,结合研究目标和要求,对调研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汇总出制定标准体系的基础素材,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编制过程中,通过总结已有的信息系统建设成果及调研相关资料,分析航海保障中心各个业务系统的特点,从宏观层面探讨通用的技术与管理标准,理清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架构,同时编制各个信息标准化文件。除此之外,还应重视标准化专业队伍建设。从事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制定的团队成员,既要有一定的标准化知识,又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航海保障专业知识及必要的文字撰写水平。在标准制定之后,还应采取措施加大贯彻实施力度,并随时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2 制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原则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应放在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全球信息化标准化的框架内,结合航海保障业务系统的特点提出具有该行业自身特点的信息化标准,并据此形成指导全国航海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指导性文件。

在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编制过程中,应结合我国信息化标准的有关成果和发展趋势,认真贯彻“有国标,采用国标,无国标,采用行标”的基本方针,在“科学、合理、先进、适用”标准制修订原则的基础上,突出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的特点和需求,探索航海保障信息化的发展规律,确定其信息化标准体系。

在编制过程中,应按照GB/T13016-1991中的有关规定,注重总体的分类合理和结构科学。既要注重与现有行业信息技术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相互衔接,又要充分考虑航海保障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对标准提出的更新、拓展和延伸的要求。

标准编制过程中为了便于编写、审查和使用,应参考和使用国际标准机构对编写标准的基本规定,使用统一的编写方法。如ISO/IEC技术工作导则,BS 0.3《英国标准导则制订标准用标准第3部分英国标准的起草和编排》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一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等。编制内容应表达准确、简明、通俗易懂,并做到与国家法规、有关标准协调一致。

具体来说,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标准编写的基础原则。该标准的内容、格式应符合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标准的统一规定和要求。(2)标准体系一致的原则。该标准的编制采用我国标准体系的要求,在与相关标准体系协调一致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指标的对比、分析和转化。(3)满足使用要求的原则。在前期以中心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参照国内外先进的标准,满足使用要求。(4)引用基础标准的原则。在该标准的适用范围内,尽量引用基础标准,发挥基础标准的功能。

4 结语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与建设是根据航海保障中心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规律、需求而开展的。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架构为航海保障信息化总体标准、基础环境及设施标准、信息与数据标准、应用支撑标准、应用标准、信息安全标准、信息化管理标准提供必要的支撑,同时对规范信息化建设以及实现各个系统的资源共享、促进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道琦.北方海区航海保障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3.

[2] 李建涛.航海保障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J].中国海事,2017(1):46-47.

[3] 李慧敏.保障标准化建设与国际标准化研究[J].中国海事, 2016(8):49-52.

[4] 李雪锋,楚磊,顾笑鹏.基于诺兰模型规划企业信息化发展路径[J].企业管理,2015(7):107-110.

[5] 卢道琦.航海保障信息化发展策略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 2014(5):112.

作者:刘鹏 赵凤龙 李巍

通信建设海事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2:

港口建设费系统数据应用及管理

摘要:本文将征管工作制度、流程规范与信息系统使用相结合,对使用最为频繁的“港口建设费征管系统”以及“港口建设费征管信息共享系统”的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归类和分析,制定相应的数据应用安全管理规范,并对系统数据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进行了展望。通过实地调研及研究,进一步规范系统数据采集及应用行为,最终达到提高海事部门港口建设费征管能力,提升海事机构服务水平和公众形象的目标。

关键词:港口建设费征管信息系统;数据应用;安全管理

港口建设费(以下简称港建费)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及国务院有关批示,向对外开放口岸港口装卸作业的货物征收的,专项用于港口建设的国家政府性基金。从2011年10月1日开始,根据财政部、交通运输部下发的《关于印发<港口建设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由海事管理机构负责并实施,征收对象为对外开放口岸港口辖区范围内所有码头、浮筒、锚地、水域装卸(含过驳)的货物,义务缴纳人是货物的托运人(或其代理人)或收货人(或其代理人)。

近年来,随着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的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和系统运行的持续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据统计,平均每年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系统需存入近六百万张专用收据数据、近两百万份的舱单数据,平均每天完成两万张的专用收据数据和四千多份舱单数据的采集。信息数据的海量增长、信息系统支撑的港建费业务的高度集中和信息存储的网络化,使得信息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也加大了港建费业务数据的安全风险。因此,如何有效地建立数据应用的安全管理机制,并制定长效的数据应用发展战略,是港口建设费信息系统稳定运行和征管工作稳步长效发展的保障。

1港建费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及应用现状

海事机构接管港口建设费以来,为确保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效运行,各级海事机构将信息技术与征管工作业务及数据管理需求相结合,开发了一系列征管信息系统,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是部海事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推广的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系统以及港口建设费征管信息共享系统。此外,各地海事管理机构,也根据部局试点要求、结合自身需要和属地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发了相关业务应用系统。通过这些信息系统的建设,海事管理机构有效地提高征管业务数据采集及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1.1港建费征管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及应用概述

根据系统功能的不同,可将各级海事局现有的港建费系统划分为以数据采集为主的系统和以数据应用为主的系统。其中,以数据采集为主的系统包括“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系统”、“港口建设费货物申报及电子支付系统”以及“减免征货物管理信息系统”。海事机构通过以提运单管理为基础、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以专用收据管理为载体,并结合缴费管理与财务系统接口的“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系统”,实现了对货物申报以及校验、计费、收据开具及收款、审核、稽核、汇缴、核算等征管核心环节中所有舱单、专用收据、资金的数据采集;通过“港口建设费货物申报及电子支付系统”,实现舱单、专用收据、资金等信息的远程在线采集;通过“减免征货物管理类信息系统”,实现对减免征货物来港、离港、在港时的实时情况以及载货传播的联运计划等减免征重要信息进行采集。

以数据应用为主的系统包括“港口建设费征管信息共享系统”、“统计类信息系统”以及“稽核稽查类信息系统”。“港口建设费征管信息共享系统”是对已有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系统中数据的一个成功应用,通过共享数据集中存放的模式实现了全国港口建设费征管信息共享,并提供了跨区域的征管信息查询、统计分析、数据获取等功能,进一步发挥了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系统中业务数据的作用和价值;各地海事机构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建立的“港口建设费征管信息统计系统”以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系统中的清洁舱单信息、开票信息、入账信息为统计基础数据,实现了港口建设费征管信息的定制查询和统计功能,有效提高了原有系统的统计分析能力,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稽核稽查类系统”用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系统中已采集的数据、与其他第三方数据比对,实现了对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系统中申报舱单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比对验证,有效帮助管理人员快速找出异常信息,避免义务缴费人少报、瞒报等行为。

1.2港口建设费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及应用范围

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系统主要通过货物申报、货物收费、收据库存、稽核审查、资金管理等十余个模块完成对舱单信息、收据信息、资金信息、机构人员信息等数据的采集管理。其中,针对征收管理信息采集工作主要由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系统的直收申报模块、代收业务模块、直收收费、代收收费和稽核审查功能模块完成。实现了征管业务中,征收和代收的有关国内进口、出口国外、国内进港、国内出港等各类货物的舱单与提运单信息,开具的票据和每一票货物的征收金额等情况信息的采集。

港口建设费的数据应用,主要以数据共享查询、统计分析为主。

在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系统中,数据应用主要以查询统计功能形式,将系统采集的业务数据提供给征管工作应用。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系统提供的查询统计功能主要有收据期报表,收据入库出库、收据使用情况、收据核销情况查询,直收及代收的舱单信息、已缴费的舱单信息等舱单查询,代收单位缴款收入查询,港口建设费海事机构缴款月报表,港口建设费代收单位缴款月报表,港口建设费舱单收入统计查询,进账信息、汇缴退缴信息查询,稽核结果信息查询等。这些功能可以在一定层度上满足稽查管理工作、统计分析工作、人员装备管理工作对港口建设费征管业务数据的应用需求。

与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系统以数据采集管理功能为主相比,港口建设费征管信息共享系统功能的重点是在对全国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系统采集得到数据成果汇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征管业务数据进行应用,实现舱单信息、提运单信息、集装箱货物信息、开具收据信息的全国范围共享和统计分析,以为各地各级单位提高征管工作能力和水平提供数据支撑,可较好地满足中转货物减免征管管理工作和征管统计分析工作。港口建设费征管信息共享系统对征管业务数据的应用主要以对数据的查询和统计分析功能形式体现,具体数据应用功能包括:舱单查询(查找)、提运单查询(查找)、集装箱查询(查找)、收据查询(查找)、舱单统计分析、提运单统计分析、集装箱统计分析、收据统计分析以及收费统计分析。

2港建费征管系统数据应用的安全管理

在数据应用成为一个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性因素的时代,业务数据和安全需求相结合才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安全防护水平。通过对港建费业务数据的大量搜集、过滤与整合,经过细致的业务分析和关联规则挖掘,海事部门可通过数据感知自身网络的安全态势以及预测业务数据走向。

系统数据的应用是指针对系统的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查询、分析和统计,通过统计获得新的分析、查询数据报表以及稽核审查的应用。结合港口建设费征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应用范围和权限的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数据应用管理要求,可进一步确保系统数据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1港建费征管系统数据应用方向

港口建设费征管系统的数据,可以在海事减免征工作、稽查管理工作以及统计分析工作中进行应用。

2.1.1减免征工作应用

减免征工作,是对特殊类型的货物进行减征、免征、缓征港口建设费。在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中,相关业务人员应根据工作需求通过共享系统中的查找功能对货物“内贸转外贸”、“外贸转内贸”、“集改散”等联运业务情况下同一票货的各类信息进行查找,从而对同一票货的舱单信息、集装箱信息、收据信息、提运单信息进行信息查找,并重点针对货物的名称、种类、数量/重量、曾缴情况等信息进行分析,保证减免征工作的正确性和全面性。

系统的查找应用,是授权用户通过系统根据船舶、提运单号、集装箱号查找其他海事机构船舶载运货物的港口建设费征管信息,实现海事机构查找并获取船舶上一港载运货物信息。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的各级海事管理机构(直属海事局、分支海事局、基层海事管理机构)的相关人员可以通过该应用清楚地查找任意一条所需的申报记录的相关信息。

2.1.2稽查工作应用

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中的稽查工作,是港口建设费征管部门在港口建设费缴费完成之后,对直收或代收单位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检查的过程。其中,电子稽查是分支局稽查工作人员对电子数据、纸质材料进行比对,检查相关舱单,找出有关单位信息存在的问题,为下一阶段稽查工作做准备。在此工作环节,工作人员须对系统中的电子舱单、船舶进出港签证信息、码头货物装卸信息、海关保税货物管理信息、海关/理货的舱单信息进行使用。稽查工作的信息比对包括纸质舱单与电子舱单的一致性、港口建设费征管系统与船舶管理系统的航次、船载货物信息的一致性。

2.1.3统计分析应用

港口建设费征管中的统计分析工作,是对征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月度、季度或年度统计报表的工作。在港口建设费征管信息系统中,相关统计工作人员可通过系统的查询统计功能和联网分析功能,对系统相关业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通过查询统计功能,对系统数据进行统计,实现收据期报表、收据使用情况、代缴收入情况、海事收缴月报、代收收缴月报以及舱单收入的查询统计;通过联网查询功能,对辖区范围内的舱单信息、集装箱信息、收费信息、收据信息以及提运单信息的数量进行统计,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本级以及下级机构的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信息。

2.2数据应用安全管理

海事管理人员在使用港口建设费征管系统数据时,应遵循一定的管理要求和数据安全使用规范,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和充分利用。具体而言,数据应用的管理要求如下:

针对稽查工作,海事稽查管理员可通过系统中“联网查询”中的“查询舱单”功能、“查询集装箱”功能以及“查询提运单”功能,查找并读取所需的舱单信息,并与纸质舱单以及船舶管理系统中的船舶航次信息进行比对,确保电子舱单信息的正确性和完善性。

针对减免征征收工作具有极度复杂性和较强的政策性,在使用共享系统的功能的同时,还应根据最新的规章制定形成完整有效的工作指导材料,进一步加强减免征工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针对统计分析工作,需建立审核、评估机制,在统计报表上报前,要认真开展审核和评估工作,科室负责人进行初审后报送主管领导审定并上报。

直属海事局、分支局、基层海事管理机构的相关海事管理人员可通过联网查询中的查找功能查找所需的数据信息。各级用户只可对本级及下级的辖区范围内的相关系统数据信息进行查询及统计。

系统使用访问控制方面,系统应授予不同账户为完成各自承担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严格限制默认账户的访问。并且,各级各类用户在数据查找时,应牢固树立安全保密意识,不得随意对外提供各类查询的信息。

为了更好地使用系统的查找功能,查找筛选条件应尽量依据系统数据采集中的数据录入规范进行录入,提高数据查找效率和数据使用质量。

安全审计方面,应使用港建费征管相关的应用系统定期保存应用系统操作日志,便于分析和审计系统使用行为。

通信完整保密方面,港建费征收管理应用系统应通过数字证书加密、签名等安全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的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3港口建设费征管系统数据应用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更有效地发挥港建费征管系统数据在实际海事征管工作中的作用,海事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发展港建费征管数据安全应用,充分挖掘潜在的海事公共服务价值。

3.1提高数据采集以及数据监管能力,加强海事各业务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为更有效地使用数据在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中的应用,在港口建设费数据采集方面,应进一步提高数据采集质量、加强数据应用监管,实现系统使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在海事各业务部门间,加强系统互通互联、信息资源共享,改善信息分散、信息内容单一的问题,构建港口建设费数据信息集成利用,发挥整体性数据使用功能。海事各业务部门通过数据共享进行集成检索、利用和分析提取所需信息,满足各业务部门的业务需求,提供工作效率,提高海事部门港口建设费整体征管能力。

3.2以数据开放为基础,促进数据应用科学决策和服务创新

对管理部门而言,数据的价值在于提供尽可能多的实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分析,促进业务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精细化。海事部门可在一级数据中心以及地方二级数据中心的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在海事管理中运用数据资源服务公众和服务决策,整合集成大量分散的海事港口建设费信息数据资源,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为行政相对人以及公众提供更便捷的数据服务。

3.3在信息应用和共享的同时,加强数据保护和信息安全

在大力推动数据应用与共享的同时,海事部门应格外重视数据保护和信息安全。通过相关的政策、规范保障信息安全,使用合理有效的信息安全战略以提高数据的安全运用能力;使用数据加密技术以加强数字安全建设,在信息互通互联的同时,确保港建费征管信息系统中各类需要保密的敏感数据的传输、存储安全。

总之,通过规范的系统数据的采集和应用,严格执行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制度,降低征管风险,坚持依法征管,可进一步做好港口建设费征管工作,实现应征尽征、足额征收的征管目标。

参考文献:

[1]《港口建设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2011年.

[2]《港口建设费委托代收管理办法》,2011年.

[3]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工作规程(试行)》,2011年.

[4]《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工作规程附件》,2011年.

[5]《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系统海事工作人员操作手册》,2011年.

[6]《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系统代收单位工作人员操作手册》,2011年.

[7]《港口建设费征收管理信息共享系统操作手册》,2014年.

作者:钟璐潞

通信建设海事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3:

打造“数字长江” 发展现代航运

面对国内外情势和行业发展环境的变化,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下文简称长航局)在总结以往长江航运发展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紧紧围绕2020年实现长江航运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提出“一条主线四个长江”的发展战略,“一条主线”是指“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发展现代长江航运”,“四个长江”是指“数字长江”“平安长江”“阳光长江”和“和谐长江”。其中,“数字长江”是长江航运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和关键因素,也是实现其他“三个长江”的重要支撑和必要手段。

1“数字长江”的基本内涵

“数字长江”是对长江航运信息化、智能化的形象描述,其基本内涵是将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和企业经营等长江航运领域,通过信息化应用系统实现各类航运业务的流程优化、协同配合和辅助决策,最大限度地优化航运管理、提供公共服务,提升航行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加强内部管理,降低运行成本,为促进沿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航运服务。

“数字长江”主要包含六大应用体系:一是电子政务体系,提供网上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二是公众服务体系,提供网上公共信息搜索、查询服务;三是电子商务体系,提供电子化的船货交易、物流运输、设备购置、人才招聘等服务;四是数字装备体系,实现港口及船舶设备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五是内部业务应用体系,实现各单位内部管理、经营、决策等信息流的网络传输和计算机处理;六是长江航运数据中心和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应用互联。

2“数字长江”建设的良好基础

长江航运信息化是“数字长江”的前提。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建设日益成为沿江港航管理部门提高行政效率、安全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成为沿江港航企业增强管理能力、经营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九五”以来,在全行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下,长江航运信息化实现从起步到发展、从单一到整合的渐进过程,为“数字长江”建设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主要体现在:

(1)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立。全行业初步建成以计算机网络、视频监控、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等为基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对业务系统的建设和信息化应用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长航局系统建成长江干线数字传输网络,覆盖长江干线流域的广域网系统也基本形成,实现闭路电视(CCTV)重点监控、GPS应用系统广泛应用、长江干线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有序推进、视频会议系统有效联通;沿江各省市港航管理部门也先后建成系统内部网络;沿江大中型港航企业正加快建设业务网络以及船舶调度和业务管理系统。

(2)航运数据资源积累初具规模。全行业建立各项重要业务数据库,积累大量翔实、可靠的航运数据,基本满足行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需求。长航局系统不断丰富长江港口、船舶运政、船舶、船员等数据库,掌握三峡船闸过闸船舶、货运量和三峡坝区的水位、流量等数据资源,加强长江航运地理信息数据的测量收集,研制覆盖长江干线的电子航道图;沿江港航管理部门和港航企业通过多年来信息化系统的运行,也积累船舶、船员、运量、货物等方面的大量数据。

(3)信息化服务和监控系统建设进展明显。长航局系统及沿江港航管理单位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长江干线点多、线长的限制,建设电子政务网站群,向社会提供航行公告、水位、流量、调度计划、航运指数等公共信息服务,为港航企业和行政相对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长江干线安全监管系统日益完善,对三峡坝区等重点水域、“四客一危”等重点船舶的安全监管得到有效加强,巡航搜救、应急处置和快速反应等能力显著提高。

(4)信息化应用初见成效。长航局系统和沿江港航管理部门在交通运输部的统一组织下,建设运政管理系统、船舶登记系统、船员管理系统等公共服务平台,并通过应用系统提高行政管理和服务能力。三峡坝区船舶调度系统、网上长江海事、江苏省港航管理局船舶检验管理系统、安徽省港航管理局远程考试系统等应用效果良好,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重庆港务物流集团的物流信息化管理和移动电子商务系统、长航集团的船舶管理系统、上海洋山港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的应用,大大提高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5)信息化人才队伍初步建立。长航局系统各单位均建立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等机构,负责信息化规划、研究、建设和应用推广等工作,并广泛开展人才引进和岗位培训,在计算机网络硬件设施的维护、应用软件开发和运行管理、信息化设备的安装和应用等领域,培养和储备一定数量的人才。沿江港航企业职工通过信息化系统的运行和船载信息化设备的应用,信息化应用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成为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必需的人力资源。

当前,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已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未能得到充分应用和推广;二是各单位之间在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中缺乏有效的协同,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不统一、规范不一致、资源共享不够充分;三是部分单位和部门对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认识不到位,对信息化使用存在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信息系统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协调,常抓不懈,全力推进。

3“数字长江”建设的基本思路

“数字长江”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于“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长江航运建设为总体目标,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共建共享、发挥合力,稳步推动、务求实效”的基本思路,大力推动全行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加强各方的信息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处理,形成综合、协调、高效的长江航运业务数字化处理平台,推动信息技术在全行业的应用,引领长江航运现代化的实现。

(1)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数字长江”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全局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协调、有序推进。规划要重点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立足全局,不仅考虑需要上哪些新建系统,还要兼顾新建系统与已建系统的结合,通过系统的集成和整合,发挥、提升已建系统的作用;另一方面,做到体系齐备、考虑周全,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应用系统建设、数据资源整合、标准体系建立等方面要系统、全面地考虑,保障工作整体协调地推进。各单位要做好个体规划,并保证与整体规划相协调,在新系统的建设和旧系统的改造上注意整体把握,分步实施,发挥系统建设的最大效果。

(2)共建共享、发挥合力。“数字长江”的建设离不开长江航运各方的参与、支持和配合。“数字长江”的建设成果和资源,也将对长江航运的各参与方开放,通过共建共享实现“多赢”。“数字长江”体系中各单位的应用系统由其分别建设和维护,但在建设中要考虑系统设计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以便实现系统间数据的交换和业务的协同,最终通过长江航运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来实现各系统的联接和协调运行,发挥合力,实现系统效益的最大化。

(3)稳步推动、务求实效。“数字长江”的建设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需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根据2010年长江航运管理工作会提出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数字长江”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要分两步走:第一步,2010—2015年,基本完成各单位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抓好应用系统的推广以及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第二步,2015—2020年,重点抓好各单位应用系统的集成和业务的协同处理,通过网络的联接,形成流程紧密连接、数据互通共享的长江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平台。各单位在建设中要注意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应与业务需求紧密结合,确保建成的系统能有效应用于业务工作中,务求发挥实效。

4“数字长江”建设的重点任务

数字长江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任务艰巨,过程复杂,需要发挥全行业的合力,有序推进。当前,建设“数字长江”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

(1)加大规划和前期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完善“数字长江”建设的顶层设计。“数字长江”建设涉及行业各单位以及多种应用系统的协调配合,对整体建设的规划,必须系统地予以考虑。它以电子航道图系统为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涵盖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电子商务、安全监管、物流服务、数字装备等多种应用系统,并集成于长江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顶层平台。长航局将在《长江航运信息化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中系统地考虑“数字长江”建设问题,确保下一步建设的信息化系统符合“数字长江”战略的总体方向。在信息化规划和前期工作中,各单位要注意拟建的信息化系统在功能和结构上的开放设计,保障将来各系统之间互联互通,能够在“数字长江”总体框架中有效开展协同工作。

(2)推动航运业务应用系统建设,进一步巩固“数字长江”建设的设施基础。要大力加强“数字长江”体系中各类航运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工作。2010年的工作重点是:①加大“长江航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力度,抓紧完成工程可行性报告的编制,确保年内完成项目的立项。在物流信息平台的研究和建设过程中要搞好与港航企业的共建和协作,确保系统好用、实用、管用,切实提高长江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②切实抓好长江干线水路交通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工程的建设工作。③加快长江干线船舶自动识别系统1期工程、长江海事救助巡航力量调度指挥系统1期工程的建设进度。进一步升级完善“网上长江海事”系统功能。④抓好三峡数字航道工程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做好功能完善和应用拓展工作,充分发挥系统效益。

(3)推动长江航运信息资源的集成和共享,进一步强化“数字长江”建设的数据支撑。大力推动航运信息资源集成和共享,为建设“数字长江”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条件:一是克服认识障碍,各单位要提高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封闭和保守搞不好信息化建设,开放和共享才能促成“共赢”和“多赢”;二是解决技术难题,为各单位系统的互联和数据的共享提供技术支持,保证联网后系统能够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三是研究业务流程的衔接问题,为实现信息资源按需共享,各单位要理清自身业务工作中对信息资源的实际需求,明确与其他单位的哪些业务可以衔接,哪些系统可以互联,哪些数据有共享的基础和条件,以保障资源共享方案的良好针对性和操作性。

(4)提高港航企业装备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数字长江”建设的整体质量。一是政府部门积极采取多种手段扶持港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①广泛呼吁,为港航企业在信息化发展方面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②以长江航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契机,与沿江港航企业协商形成共建共用机制,推动港航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应用水平;③降低GPS和AIS等系统的船载设备成本,推进设备标准的统一,节约资源,减轻航运企业的成本负担,推动信息化终端设备在长江航运船舶上的广泛安装应用;④充分发挥长江航运网的作用,为广大港航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平台,启动港航企业上网工程,帮助长江港航企业建设企业网站,利用互联网宣传企业形象,开展网上营销,提升企业经营效率;⑤加大港航企业装备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方面的科研力度,强化港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二是沿江港航企业进一步提高装备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强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与管理单位和货主单位信息系统之间的对接,推进信息化建设在全行业的协调发展。

(5)加快电子航道图系统的应用推广,进一步发挥“数字长江”建设的社会功效。长江电子航道图的推广应用是“数字长江”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在目前试用的基础上做好系统的应用推广工作。加强与相关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长江电子航道图的应用。此外,长航局也将制定相关管理办法,规范工作机制,规范应用体系,促进长江电子航道图在长江全线全行业的广泛应用。

(6)强化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进一步改善“数字长江”建设的服务效能。长航局系统各单位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强化电子政务的应用。①服务信息内容多样化。除了通航信息外,还应综合发布行业规划、行业政策、航运经济、航运研究等方面的信息,为航运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服务;②信息传播手段更灵活。除了通过网站提供服务外,还可以综合利用手机短信平台、船载GPS设备、船岸通信设备等提供信息服务;③网上办事系统更完备。尽可能将审查、申报、查询、批复等手续转移至网上办理,为企业提供更大的方便。此外,要注重与地方港航管理单位电子政务系统的衔接,形成长江流域港航政务网站群,加强互动交流,集成办事系统,充分提高长江航运的政务服务能力,提高沟通效率。

(7)大力建设信息化人才队伍,进一步提供“数字长江”建设的人才保障。信息产业是知识型产业,信息化人才队伍是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要素。今后要重点培养3类信息化人才:一是信息化基础应用型人才。“数字长江”涉及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很多,推广、维护工作量大,需要一批熟悉应用技术、能够熟练进行操作和维护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保障系统稳定、安全、高效运行。各单位信息化部门要加强人员培训,并适当引进、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二是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信息系统的建设与业务工作紧密联系,系统的运行推广涉及到多种业务、多个部门的配合,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航运业务,并且善于组织协调的人才。三是专家型的领军人才。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发展必须有专家型的领军人才,要有能够在全国乃至国际舞台上推广展示长江航运信息化成果、为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争取良好发展环境的权威型专家。

(8)加大沟通协调,进一步营造“数字长江”建设的良好环境。“数字长江”建设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要加快其建设发展步伐,需要得到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加强多方沟通,努力营造上下重视、齐抓共管、协同推进、互惠共享的发展环境。一是加强向上的汇报和沟通。要多向交通运输部、科技部、财政部等部委汇报工作情况和工作思路,争取上级部门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二是强化长航局系统内部的组织和沟通。长航局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加强长航局系统信息化工作的协调、规划和领导。三是加强与沿江港航管理部门和港航企业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沿江港航管理部门和港航企业对“数字长江”建设战略的建议和意见,加强统筹和协调,及时改进工作。四是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沟通、协调和合作,充分发挥其“外脑”作用,形成共建共享的合力。

构建“数字长江”是长航局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也是长航局不可推卸的时代重任和光荣使命。相信通过凝聚全行业的力量和智慧,科学谋划、发挥合力、共建共享、稳步推进,一定可以实现宏伟蓝图,为加快实现长江航运现代化,服务沿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唐冠军

上一篇: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结合论文下一篇: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