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视野技术创新论文

2022-04-25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出台了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相关政策,这是进入新时代,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我国针对具体技术领域提出的创新体系建设,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提供基本动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节能环保视野技术创新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节能环保视野技术创新论文 篇1:

现代 开放 环保的荷兰农业

荷兰是一个欧洲小国,人口1600万,国土面积4万平方公里,全国四分之一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之下,耕地面积200万公顷(约合300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一亩多,农业条件相对较差,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荷兰每年农产品净出口值一直保持在130多亿美元左右,约占世界农产品贸易市场份额的10%以上,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人多地少的荷兰何以成为世界领先的农业大国?以下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一、开放的意识和国际化视野

荷兰农业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开放意识。当然,荷兰人的这种开放意识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由外部环境、政府作用、民间助推、教育机制、协作精神等多方因素“合力”的结果。荷兰政府非常重视国民教育的国际化,荷兰人包括普通的农民大都会说英语。荷兰的中小学一直非常重视外语教学,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将英语作为必修课。有了良好的外语基础,再加上基础教育中受到的“经商意识”熏陶,许多荷兰人从小便具备了国际化意识与经营贸易素质,这为他们今后适应就业环境、融入荷兰的“贸易立国”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高效完整的销售体系是荷兰农业贸易国际化的平台和保障。花卉拍卖市场是荷兰农业国际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荷兰阿斯米尔镇的阿斯米尔花卉拍卖市场,迄今为止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拍卖场所。凡进入阿斯米尔花卉拍卖市场的花卉都要进行详细的登记,然后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质量检测,随后立刻被送到库房或冷库进行储藏以等待上市拍卖。拍卖成交的产品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包装,然后送到市场的发货中心。发货中心设有植物检疫和海关。集装箱货车就等在海关出口处,待海关放行后立即将花卉发送到附近的谢尔波机场,这一连串的运作都是分秒必争地进行,保证了出口花卉的新鲜。该市场每天处理出口花卉将近1500万枝,年出口赚汇可达25亿欧元。除了贸易国际化,荷兰的花卉种植户同样也在走国际化之路。如一些花卉种植大户在非洲多国开设农场,不断巩固国际市场地位,强调技术与创新的国际化,在国际化中进一步拓展荷兰的农业。

荷兰生产的农产品有80%以上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重要地位。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出口国,销往世界80多个国家,其良种输出占国际良种市场的60%以上;蔬菜出口居世界第一位;鲜花占全球市场的60%;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品出口国之一,猪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二,占世界总出口额的1/8到1/6。正是因为农业产业的高度国际化,为荷兰农民具备开放意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整体环境。

二、绿色、节能环保引导技术创新

温室种植业是荷兰农业的最大产业之一,如何让它达到高产、高效又环保的目标,一直是个严峻挑战。为了引导农户节能增效,一些民间组织及农民协会综合助推作用巨大。如民间独立组织环境选择基金会与政府部门一起,在温室种植业建立了一个绿色标签发放制度。发放“绿标”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环境选择基金会只有建议权,最终决定权在联合专家小组。小组分别由来自环境部门、农业部门、全国农协、研究机构、倡议者协会的专家以及独立农户组成。“绿色标签”评定体系中,除了基本要求外,还有五项“加分”指标,它们分别为用水量、能源消耗量、营养成分、农药使用量和光污染。要求非常严格,如为了避免光污染,种植户必须在温室的四周以及顶部装上可供开合的幕布帘,以免强光“跑”到外面。五项指标均有相应的积分。得到“绿色标签”以后,将被纳入为期10年的评估监督期,做得不好的将被“摘牌”,收回“绿色标签”。温室种植户拿到绿色标签以后,可根据积分高低向政府申请减税或得到银行优先贷款,引导农户努力创新,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绿色标签制度实施以来,效果非常明显。一是温室种植业的能耗大大降低。如2003年的平均能耗只相当于1980年的一半。今后能耗还将继续降低,预计到2010年时,能耗水平将只有1980年的35%。二是技术创新方兴未艾。如荷兰种植西红柿的温室已完全与农药杀虫说再见,而代之以“虫吃虫”的方式。专门提供“虫吃虫”服务的公司也应运而生。他们专门饲养各种吃害虫的昆虫,可应客户之需放进温室,在害虫产卵之前将其消灭殆尽。三是循环利用得到推广。如温室作物需要二氧化碳,冬天农户烧气取暖,将热水用来加热暖房,二氧化碳则用来给作物补充“给养”。夏天同样需要烧气获得二氧化碳,产生的热能却派不上用场,但经过环境选择基金会“撮合”,英荷壳牌公司炼油厂则成为这些二氧化碳的买主,这样既避免能源浪费,又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

三、互相协作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荷兰农业已经完全国际化,因而竞争非常激烈。以温室种植业为例,“大户”们在不断做“减法”,其产品品种越来越单一化。如有人专种月季花,或专种西红柿。有一家企业,将20公顷的温室全部用于西红柿种植,并计划在5年内使种植面积达到80公顷。这家企业与英国的一家大型连锁企业订立了长期供货合同,将生产的产品直接运往英国。做“减法”的好处显而易见:产品越来越标准化,质量稳定性得到保障,工人培训开支减少,规模化经营使得生产成本降低,同时通过与大型超市订立供货合同,产品去路得到充分保障。

“小户”们却在做“加法”。他们为了保证有所收获,只得选择“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比如种蔬菜的,尽量让产品多样化。从长远看,小规模农场的生存越来越难。从事畜牧业、园艺业的农民境遇也同样如此。

面对激烈竞争,该以何种心态应对?是互挖墙脚,陷入恶性竞争怪圈?还是面对现实,遵守自由竞争的规则?大多数荷兰农民选择了后者,采取一种比较开放的心态,一种互相协作的方式来对待竞争。如每年4月份的第一个周末为荷兰全国的“温室开放日”。许多温室都开门迎客,同行之间互相开放,交流经验,是荷兰的一个传统。荷兰农民坚信一个道理:今天我毫无保留地介绍自己的经验得失,总有一天会得到回报。

事实上,荷兰农民从互相协作中切切实实得到了好处。如来自荷兰东南部的一位叫斯卢特的农民,一直从事有机牛奶生产。这几年由于同行越来越多,他家农场的产品出现了滞销。面对困境,他没有采取“杀价”方式,而是想到与同行进行协作,求得优势互补。他与邻居农场共同出资,分工协作,在邻家建起更现代化的圈养设施并购进更多挤奶机器,提高挤奶效益;将自家农场用来放养牛犊,增加奶牛数量。其结果是,两家农场的效率提高了。荷兰农户总是把自己看成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认为只有互相协作才有长远的发展和美好的未来。

四、政府服务是农业强身健体的保证

荷兰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与政府的“授之以渔”政策措施分不开。荷兰政府的农业主管部门主要职能是保障公共利益,进行统筹规划,让整个农业生产链“活”起来,而让各个链条中的主体“自立自主”。荷兰政府帮助农民开放自立的措施主要是:

第一,促使从业人员“强身健体”,提高“自立”能力。政府部门将自己的职能定位于间接引导,而非直接干预,重在为农业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环境与条件,使他们“自立”。如这几年油价高涨,天然气价格跟着狂升。由于荷兰本国生产天然气,政府在天然气价格提升时“腰包渐鼓”。但燃料价格的上升,对众多温室种植户来说却不堪重负。他们中有不少人认为,政府此时不应“趁火打劫”,而应“获利回吐”,可以减税的方式为温室农户减轻负担。但荷兰的主管部门并未打算满足农民们的减税要求,其理由是,一旦同意减税,便会成为一种长远优惠措施,久而久之会使农民对政府形成依赖心理,失去创新动力。再说,这种农业补贴也不利于公平贸易。政府采取了鼓励温室农户节能的方式进行回馈,凡在利用太阳能方面取得进展的,便可享受相关回报。温室作为“能耗大户”使用寿命较长,一般至少在10一15年。节能方面投得多,今后的运营费用就少,这样的温室更加“健康”,更易生存。

第二,当好农民的“服务生”。农业自然与食品质量部作为中央部门,通过国际交流掌握世界农业发展的最新情况;经过与布鲁塞尔的沟通,了解欧盟立法进展最新情况;加强与议会各党派的来往,吸取与综合他们的建议与意见;与院校以及各种研究机构建立密切联系,紧跟科研成果新形势。该部门就像是个储备库,农民们需要什么就取什么。

第三,提供知识培训,强调“授之以渔”。农业自然与食品质量部常举办电脑知识培训班,帮助农民提高电脑使用水平。有了信息技术支撑,政府与相关从业人员之间的联系直接通过电脑完成。如政府部门通过网络发布相关消息及开展网上授课,为农业从业人员提供“实时培训”。他们的意见建议也可通过网络反馈给政府。农户与政府之间实现了良好而又快捷的沟通。

荷兰的政府部门重在营造整体环境,抓住政策引导、服务培训等大方向,放手让农民们“在风浪中游泳”。“农民们选什么、种什么都完全由自己决定。但在一个比较健康的竞争环境下,经过‘看不见的手’调节之后,最终又会回复平衡。”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农民自主意识,实现了市场、社会与环境的协调一致。

[参考文献]

[1]章念生.荷兰:农民意识更开放[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荷兰农业何以跻身世界三甲[N].经济日报,2003-02-18.

[3]中国新农村建设可借鉴荷兰经验[EB/OL].《中国经济周刊》新华网,2006-06-05.

[作者简介]李志萌,女,江西省社科院科研处副处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尧水根]

作者:李志萌

节能环保视野技术创新论文 篇2:

关于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出台了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相关政策,这是进入新时代,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我国针对具体技术领域提出的创新体系建设,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提供基本动力。

一、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背景和目标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经过三个五年规划的不懈努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能效持续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一些过去重度污染的地区又见碧水蓝天。但应该看到,我们取得的成效基础还不牢固,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还存在差距,传统节能环保产业的生存空间变窄,产业升级迫在眉睫,生态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也进入了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面临节能环保产业升级的技术攻关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此时出台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政策,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将极大加快我國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目标指向也很明确:到2022年,基本建成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出现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协同高效;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引导机制更加完善,绿色技术市场繁荣,人才、资金、知识等各类要素资源向绿色技术创新领域有效聚集,高效利用,要素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绿色技术综合示范区、绿色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形成系统布局,高效运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充分转化应用;绿色技术创新的法治、政策、融资环境充分优化,国际合作务实深入,创新基础能力显著增强。

二、绿色技术的界定

绿色技术是顾及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技术,其目标是使用这种技术,能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目前存在着各种各样绿色技术的概念,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产品,给出的概念各不相同。但无论是何种表述,都脱不开有利于绿色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属性。基于现有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结合当前的工作需要,节能和科技主管部门将绿色技术界定为: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善生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兴技术,包括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生态农业等领域,涵盖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利用等环节的技术。

三、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与世界各国共同呵护好地球家园,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作为负责任大国,我们提出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是强化了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的引领作用,体现了我们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传统工业模式已经很难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是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加快绿色技术创新是迎接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举措。以绿色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蓄势待发,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对于提升我国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三是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是解决我国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形势仍不容乐观,任务繁重,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三大攻坚战中,有助于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的完成。四是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大贡献。五是国家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注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到建国10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谐美丽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注脚,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四、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须体现五大发展理念

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首先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又是谁创新和如何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绿色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示范应用和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培育发展一批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坚持市场导向,推进“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其次是绿色,主要是坚持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理念。通过建立绿色技术标准体系、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绿色金融等措施,营造绿色技术创新环境,汇集社会各方力量,着力于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和改善生态的技术供给和产业化,为经济社会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提供基本动力。第三是协调,主要是完善协调机制。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环境治理从末端应对向全生命周期转变。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政府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管理方式,通过进一步强化服务,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协调和管理效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的回报率,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成果转化应用。第四是开放,主要是坚持开放合作。以国际视野谋划绿色技术创新,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加大绿色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绿色技术,促进国内绿色技术创新企业走出去,全面提升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对外开放格局和水平,争取绿色技术创新国际话语权和有利地位。第五是共享,主要是提高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提升各创新主体因高回报产生的幸福感,提振各级政府不负初心使命的责任感,让人民群众感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感,激发中国社会生态文明取得巨大成就的自豪感。

五、构建绿色创新体系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市场导向是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绿色技术创新领域、技术路线选择及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推动绿色技术创新。通过绿色供给以满足现实需求,是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成败的关键。一是面对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重大现实需求,解决绿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必须以市场的牵引力量激发创新主体绿色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通过提供绿色供给,用市场的力量扩展绿色技术创新的需求空间。二是强化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企业为纽带整合各方资源,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增强市场在配置资源和连接创新各环节中的功能,形成各环节紧密衔接、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三是强化技术标准引领,修订完善一批强制性技术标准并加大实施力度,促进企业在存量上优化,采用绿色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在增量上高起点高标准。四是對创新的绿色技术,在成果转化环节,建立健全市场交易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激励和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市场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中的作用。五是优化绿色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市场行为,强化金融、财税、价格等服务支撑,为绿色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六是加强绿色技术创新的对外开放,加强在国际市场供需对接,引进国际先进绿色技术,输出先进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中外合作的创新技术。

六、构建绿色创新体系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过程中,如果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根本保证。政府的作用体现在引领、协调、服务和保障几个方面。

首先是目标引领和政策引领。针对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将遇到的重大问题和瓶颈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引导来解决。一是激励型政策。重点是通过政策激励,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如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十百千”行动,具体含义是培育10个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的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支持100家企业创建国家绿色企业技术中心,认定1000家绿色技术创新企业。为确定企业作为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规定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的绿色技术研发项目由企业牵头承担的比例不少于55%等。二是机制创新型政策。重点是突破绿色技术创新中机制瓶颈。如允许绿色技术发明人或研发团队以持有股权、分红等形式获得绿色创新技术转移转化的收益,科研人员离岗后仍保持持有股权的权利。以技术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发明人或研发团队获净收入的比例不低于50%,享受个税计征优惠。依法依规建立一批分领域、分类别的专业绿色技术创新联盟等。三是引导型政策。重点是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发挥引导作用。如制定发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绿色技术推广目录、绿色技术与装备淘汰目录,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方向。强化对重点领域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推动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核心绿色技术,切实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积极发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重点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作用,制定公募和私募基金绿色投资标准和行为指引等。四是服务型政策。重点是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公共服务。如认定100家企业创建国家绿色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创新基地平台,建立综合性国家级绿色技术交易市场,选择绿色技术创新基础较好的城市建设绿色技术创新综合示范区。在高校设立一批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绿色技术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等。五是规范型政策。重点是规范创新主体的行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和体系建设环境。如建立绿色技术侵权行为信息记录,将有关信息纳入全国公共信用共享平台,制定绿色技术创新中介机构评价规范和管理制度等。六是开放型政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国际合作。如推进建立“一带一路”绿色技术创新联盟等合作机构,支持国家级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国际合作生态园区(园中园)等。

其次是协调。在总体协调方面,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牵头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部际协调机制,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落实方案或强化对相关领域的创新支持。在体系建设的各环节规定协调事项,如强化评价考核,建立绿色技术创新评价体系,将绿色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情况等纳入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内容等。

第三是服务。国家在项目立项、财税、金融、价格、基金等方面都推出优惠政策,做好服务支撑。

第四是保障。列出路线图、时间表,针对每一项具体任务国家确定牵头部门、主要成果形式和完成时间,实现了“三个明确”:职责主体明确、目标任务明确和时间要求明确。

(作者单位:国家节能中心)

作者:尹思敏

节能环保视野技术创新论文 篇3:

Q&A

记者:李总,您好,东旭集团是国内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公司概况和目前的运营状况吗?

李兆廷:东旭集团成立于1997年,总部及研发中心位于北京。经过近二十载的奋斗,东旭已发展成为集光电显示、光伏、节能照明、绿色建材、装备等产业集群为一体,拥有一家上市公司(东旭光电、东旭B)、二十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总资产300多亿元的多元化、跨地区、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

集团现有员工15000余人,通过多年自主研发,成功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平板显示玻璃基板的整套工艺及制造技术,建成了国内第一条TFT-LCD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迅速实现产业规模化。集团先后在石家庄、郑州、成都、绵阳、营口、芜湖等地投资建设了20余条玻璃基板生产线,成为全球重要的平板显示玻璃基板生产企业。同时,集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全面服务于中国城镇化进程,致力于太阳能光伏、节能照明和绿色建材等节能环保产品研发生产。通过自主研发,开发出了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等的整套工艺及制造技术,实现了太阳能开发应用、节能照明、绿色建材等产业化战略布局。目前,东旭集团已在全国建设了十一大产业基地,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记者:最近几年,大数据成为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据悉,东旭集团和中兴通讯联合投资的“城市银川与大数据中心”项目,规划建设2万平米、1万组服务器,存储可达EB级,总投资额近10亿元。这样体量巨大的大数据投资项目,会为东旭集团带来什么深刻影响?未来东旭集团还会继续大力投建大数据中心吗?

李兆廷:今年6月28日,由東旭集团和中兴通讯共同投资近10亿元的“城市银川与大数据中心”项目在银川市国际交流中心正式开启。该项目的开启让东旭集团和中兴通讯并肩站在了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最前沿,加深了双方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的战略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项目还优化了东旭集团的投资渠道,为东旭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能量,拓宽了东旭的国际视野,对东旭走向世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自2012年与银川市政府签订合作意向以来,东旭集团先后投资金凤区农业大棚光伏发电项目、银川BRT光伏亮化项目和灵武市绿色克拉管生产线,总投资近20亿元。未来三年,集团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在城镇化建设、光伏电站新能源、绿色产业、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全面推动双方的战略性合作。目前,东旭集团正在由单一的制造业集团向投资集团转型发展,未来将把资本运作作为集团的战略之一,通过资本手段整合集团各产业发展,顺利实现从事业经营转向资本经营,形成完整的以资本为纽带的产业链,开创产业、金融的有机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记者: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玻璃门”现象一直备受关注。我们知道,李总作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还提交了《关于加快培育创新驱动型企业的建议》的议案,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您认为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扶持民营企业发展?

李兆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已成为当前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强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动力,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益突出的能源、环境等一系列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政府首先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个着力”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理清推进科技改革和创新中存在的制约和关键问题,进一步梳理、调整、取消不利于民营企业创新的因素,抓好创新政策、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衔接协调,为民营企业创新营造空间、完善市场机制、创造竞争更加公平的环境。其次民营企业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以建设“创新驱动型”为宗旨,按照“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引领支撑发展”的总体原则,抓住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两个环节,完善创新评价标准,加大创新投入,培育创新人才,积极搭建以企业为主题的自主创新平台,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创新之路。三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大金融和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充分利用新型金融工具融资融券,支持和帮助企业发行债券、上市直接融资,开展新型贷款抵押和担保方式融资试点等,改进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服务,为民营企业开辟拓宽多元化、错层次的投融资渠道。同时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要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长远战略出发,尽快出台相应的可操作的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从产业规划、科技投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民族企业给予扶持,优化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的准入条件,构建对民营经济一视同仁的管理和发展平台,优化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

记者: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绿色低碳和节能环保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主题。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您如何看待节能环保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李兆廷: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增加,能源资源短缺和生产环境脆弱进一步加剧,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单位GDP能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等约束性指标,必须不断提升我国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为大规模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节能服务业总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市场空间巨大;城镇污水垃圾、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可超过8000亿元,环境服务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节能技术和装备、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环保技术和装备的三大发展重点,同时还提出了只要发展目标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节能环保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节能环保服务得到快速发展。力争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能环保大型企业集团。

国家有关部门将完善进出口政策,通过完善出口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政策,鼓励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出口,对外援助优先安排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节能环保项目,建立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区,对用于制造大型节能环保设备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研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等。

综合以上,说明节能环保产业在中国当前及长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记者:作为一家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科技企业,科研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东旭集团在公司科研方面的投入和布局如何?

李兆廷:东旭集团成立近二十年以来,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和科技队伍建设,逐年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研发攻关,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平板显示玻璃基板的整套工艺及制造技术,建成了国内第一条TFT-LCD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迅速实现产业规模化。集团先后在石家庄、郑州、成都、绵阳、营口、芜湖等地投资建设了20余条玻璃基板生产线,成为全球重要的平板显示玻璃基板生产企业。同时,集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全面服务于中国城镇化进程,致力于太阳能光伏、节能照明和绿色建材等节能环保产品研发生产。通过自主研发,开发出了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等的整套工艺及制造技术,实现了太阳能开发应用、节能照明、绿色建材等产业化战略布局。仅2010-2012年,东旭集团研究开发费用累积超过16293万元,科技创新投入累积超过18160万元。

与此同时,东旭集团还广泛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专业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建成了液晶玻璃基板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以及多个省级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全面推进科技进步。截至目前,东旭集团已经累计开发出各种专利635项,并以每年30%的专利申请速度递增,形成并巩固了核心技术优势。自主研发的TFT-LCD玻璃基板成套设备生产线被国家评审认定为“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第5代、6代液晶玻璃基板项目被评定为“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 集团也先后荣获“年度中国最佳自主创新企业”、“中国光电显示产业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国生产力学会创新推进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等荣誉称号。

记者:关于公司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得益于哪些方面的因素?

李兆廷: 2014年,公司在技术创新、管理变革、产业发展方面都做了积极的努力,前期投资项目产能逐步释放、原有运营项目稳步提高,业绩出现较大增长。

记者:和京东方合作将会对平板产业竞争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李兆廷:京东方是中国大陆显示领域最具综合实力的高科技企业,同时也是中国大陆唯一完整掌握TFT-LCD核心技术的本土企业。此次合作是东旭集团与京东方利用各自拥有的技术、研发及产业优势进行战略的强强合作。

通过战略合作,双方实现优势互補,进一步提升双方整体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推进双方未来市场扩张策略并获得市场份额,实现双方合作商业价值更大化,促进了我国半导体显示产业发展,提升显示行业技术竞争力,有效促进中国民族平板显示产业的长远发展。

此次合作证明,东旭光电在产品质量、供货量、价格等方面已经可以有效替代进口,标志着中国民族玻璃基板产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记者:作为上市公司董事长,如何看待股价持续上涨?

李兆廷:股价是市场对公司经营表现的一种反映,我们希望通过企业的战略转型或经营发展来给大家合理的预期,东旭光电的股价的稳步增长是市场对公司经营管理和发展前景的认可,我们非常感谢广大股东的支持。

在当今全流通时代,无论中小股东还是大股东,所有的股东利益都是一致的,股东利益最大化是上市公司的使命和责任,作为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我们有义务做好企业、回报股东、回馈社会。

记者:作为一个员工数万人的大型企业集团,东旭集团倡导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李兆廷: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东旭坚持自主创新,推进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东旭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增强团队凝聚力的必然选择;是东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全面提升综合实力的内在需求。十几年来,东旭集团始终秉承和坚持“感恩做人、敬业做事”的价值理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东旭精神,“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创新理念这三大核心文化,以振兴民族光电产业为己任,以实现祖国伟大复兴为担当,立足东旭,创新发展,尊重科学,求真务实,团结拼搏,勇往直前,打造中国光电产业旗舰,创世界一流、铸造百年东旭。

上一篇:机动车辆保险风险防范论文下一篇:企业法律事务特点功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