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行业节能减排论文

2022-04-21

摘要:橡胶沥青作为一种新型道路建筑材料,在高低温性能、疲劳性能及降嗓环保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优点,不仅提高了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而且还缓解了废旧轮胎带来的环境压力,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主要介绍了橡胶沥青的改性性能、应用于橡胶沥青混凝土及橡胶青碎石中对路面性能的改善以及在我省的适应性与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橡胶行业节能减排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橡胶行业节能减排论文 篇1:

我国废旧橡胶综合利用的现状及问题

一、利用现状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和《轮胎产业政策》的贯彻实施,将加快推进废旧轮胎资源综合利用,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1 300万辆,居世界首位。由于轮胎生产消耗的橡胶资源约占全国橡胶消费总量的70%,这使我国的橡胶消费量和进口量日益增加,其中天然橡胶的进口依存度已连续多年超过75%。我国既是橡胶消费第一大国,同时也是轮胎生产大国,轮胎年产量达4.4亿多条,产生的废旧轮胎2010年达3亿条。加上近年来废旧轮胎进口量有增无减,带来了日益严峻的回收处理和环境问题。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废旧轮胎带来的环保和资源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国内燃油价格攀升,巨大的利润空间导致土法废轮胎炼油一度盛行屡禁不止,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因此,大力发展废旧轮胎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对于保障橡胶产业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意义重大。

为使我国废旧橡胶综合利用步入规范化轨道,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组织起草了《废旧橡胶综合利用指导意见》,表明我国将规范废旧橡胶综合利用。橡胶是我国的四大战略物资之一,我国70%的橡胶资源需依赖进口,因此做好国内废旧橡胶综合利用工作意义重大。

据工信部介绍,近几年来,我国废旧橡胶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旧轮胎翻新量逐年上升,占废旧轮胎生成量的比例已从7%上升到10%左右;再生橡胶产业蓬勃发展,再生橡胶已成为重要的橡胶补充资源;我国目前已建成十几条万吨以上的胶粉生产线,生产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废橡胶热裂解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不能加工再形成橡胶类资源的废橡胶分解成燃料油,实现了废橡胶的完全综合利用。

我国废旧橡胶的利用方式,主要为再生胶、胶粉和轮胎翻新三种。目前,在我国废旧橡胶综合利用的各种形式中,再生胶占71.3%,胶粉占7.5%,轮胎翻新占11.8%,其他形式占9.38%。

中国已经成为再生胶工业最发达的国家。我国的再生胶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在国际市场也占一席之地。近十多年,我国再生胶产品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用再生胶加工而成的橡胶制品更是受到了国外的欢迎,仅胶板的出口每年就达10万吨。而且,不仅产品出口、制品出口,成套装备及生产技术也出口。随着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成功地开发出高品质复原橡胶,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这个再生胶大国一定会成为再生胶强国。

从2003年开始,我国再生胶产量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和2010年我国再生胶和胶粉总产量分别达到291万吨和317万吨,其中再生胶265万吨和288万吨以上,除满足国内使用外还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再生橡胶成为重要橡胶资源补充。我国开发的“废橡胶动态脱硫新工艺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再生胶行业污染严重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开发的新型感应加热装置代替再生罐传统的导热和电阻热传导方式,大大减低了工艺能耗和建设投资。如开发的高速比1:2.16的高线速精炼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开发的生物法、物理法尾气的治理装置,根本上解决了生产过程产生恶臭和脱硫尾气的治理问题;开发了生产过程的集散控制系统程序控制技术,实现了智能化全程控制,2009年全行业达到了减排15%的目标。

硫化胶粉开辟了废旧橡胶利用新渠道,近年来,行业采用活化剂使胶粉表面活化,扩大了胶粉在各类橡胶制品中的应用。此外,将胶粉作为改性沥青,对于低噪音公路建设效果显著。据悉,四川自贡高技术产业园区于2010年5月开始建设废旧轮胎胶粉改性沥青产业化项目,达产后每年可处理废旧橡胶20万吨,并形成年产40万吨改性沥青、12万吨精细胶粉能力。

另据废橡胶综合利用分会对42家会员重点企业总产量统计,2009年,再生胶产量仍保持增长势头,总产量达55.87万吨,同比增长11.5%;其中胶粉9.28万吨,同比增长0.9%。实现销售收入总额29.41亿元,同比下降8.41%;实现利润1.95亿元,同比增长19.38%;利税总额同比增长3.5%。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消费大国,又是橡胶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每年75%以上的天然橡胶和40%以上的合成橡胶依赖进口,再生橡胶已经成为我国的第三大胶源。2011年末,我国再生橡胶制造工业企业达147家,行业总资产达52.35亿元,同比增长29.99%。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再生橡胶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77.36亿元,同比增长32.56%;实现利润总额达11.68亿元,同比增长48.16%。天然橡胶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产业,它对环境气候的选择性较强,具有区域的不可替代性,其种植面积有限,产量增长有限,合成橡胶主要材料是石油,每8吨原油才生产1吨的合成橡胶,因此,大力发展再生橡胶工业在我国市场潜力巨大。

多年来,我国已形成了以再生胶为主,适度生产胶粉,加快以轮胎大企业为主力发展翻新旧轮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废旧橡胶综合利用格局。目前我国废橡胶综合利用率已达70%以上,不仅实现了天然胶的再生,还突破了合成胶再生的世界性难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废橡胶资源循环利用的典范。

目前,再生胶已在胶板、垫带、内胎等制品中获得大量应用,在农用胎等低速轮胎中再生胶也可以与天然胶或合成胶按一定比例掺用。胶粉改性沥青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仍处试用阶段,热裂解技术在我国尚未成熟。

国家发改委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废旧轮胎综合利用。计划到2015年,我国客货胎翻新率提高到20%,废胎无害化加工利用率提高到15%。

二、三种循环利用方法

目前国内对于废旧橡胶的循环利用主要有三种方法:生产硫化橡胶粉、再生橡胶和热裂解回收利用。

硫化橡胶粉法

硫化橡胶粉是以废橡胶为原料,通过机械加工粉碎或研磨制成不同粒度的粉状物质,简称胶粉。它依据废橡胶来源不同和加工成粉末的粒度不同,分很多品种和牌号,是重要的橡胶回收利用材料。

胶粉工业是废橡胶综合利用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枝,在我国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目前工业化胶粉生产工艺路线主要有两种:常温法和冷冻法。两种工艺路线均需要经过粉碎前预加工、粉碎、分离与输送、筛分和包装等过程。常温粉碎分为粗碎(大于2目),中碎(大于20目)和细碎(大于40目)。冷冻法粉碎废橡胶在国外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工业化,采用冷媒多为液氮。冷冻粉碎工艺有两种:一是废橡胶全部在冷冻环境下进行粉碎;二是冷冻和常温并用的粉碎工艺,即先将废橡胶在常温状态下粉碎达到一定粒度后再进入冷冻系统完成细碎。

再生橡胶法

再生胶生产是目前我国废旧轮胎再利用的主要方法。再生胶技术早期是建立在天然橡胶逆向化学脱硫工艺技术基础上,生产中的再生(脱硫)化学反应过程会产生较严重的废气,这些酸性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高,技术复杂。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已停止生产再生胶,很多国家将再生胶列为有二次污染和能耗高的淘汰产品,加以限制。但我国由于历史性原因和橡胶资源长期匮乏,加之再生胶行业起步较早发展成熟,因此国内一直稳定持续发展,目前已形成近百万吨的生产能力。

废旧轮胎热裂解回收利用法

将废轮胎转化为再生资源的另一种途径是废轮胎热裂解回收利用,裂解后的产品主要为油品、碳黑、可燃气体,可燃气体可回收作为热裂解炉的加热能源,碳黑又可以作化工生产原料。随着我国能源紧张状况的进一步加剧和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近年来利用废旧轮胎土法炼油在全国蔓延,一部分企业和个人采用简单的砖砌式热解炉将废轮胎烧熔,用钢管引流出液体沉淀后作为锅炉燃油,甚至掺入加油站的成品油中坑害消费者。土法炼油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和沉淀的油渣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炼油场地周边土壤、地表和地下水遭到严重破坏。一个土法炼油加工点每年烧掉2万吨左右的废旧轮胎,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因此必须加以遏制。采用先进的废轮胎高温热裂解工艺技术及成套设备才是替代土法炼油、保护环境、提高轮胎橡胶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

目前对于废橡胶的循环利用的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并且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使用情况也不尽相同。

废旧橡胶资源循环利用是典型的发展循环经济的范例,中国作为世界橡胶大国,应该在遵循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上做出应有的贡献。目前轮胎资源循环利用已经被列为《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目录》之中,可以相信,我国的轮胎资源循环利用必将出现一个新的快速发展的局面。

三、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

2008年以来,废旧轮胎回收利用方面的政策密集出台。如旧轮胎回收利用方面的两项国家标准《载重汽车翻新轮胎》、《轿车翻新轮胎》和一项行业标准《工程机械翻新轮胎》从2008年4月1日起实施。这三项标准不仅为轮胎翻新行业提供了新的技术规范,更认可了轮胎翻新行业的价值。此外我国还将轮胎翻修工确定为新职业。“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废旧机电产品和塑胶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已作为课题申报,其中涉及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的项目占到30%。我国2008年12月已将废旧轮胎再利用产业列入增值税全免产品目录,2010年1月1日又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对部分废旧橡胶利用产业进行扶持。

根据我国废旧橡胶利用的现状,其发展方式仍应延续中国特色的废旧橡胶综合利用格局,即以再生胶为主,适度发展胶粉,加快以轮胎大企业为主发展翻新轮胎。从统计数据上看,也证明了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再生胶一直是我国废旧橡胶利用的主体,占我国废旧橡胶利用总量的71.3%。这一方面解决了废旧橡胶回收利用的难题,另一方面缓解了国内橡胶资源的不足。今后5~10年内,再生胶仍将在废旧橡胶利用行业占重要地位。中国是世界第一轮胎生产大国,轮胎产品档次较多,对再生胶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较大的需求量。

从长远发展来看,胶粉是非常有前途的产品,尤其在建筑、公路用材料等方面市场潜力较大。目前胶粉在国外废旧橡胶利用方面占有较大的比例,但在中国推广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要循序渐进,通过改进胶粉的质量和应用,并进一步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才能使胶粉的发展达到理想的状态。

据了解,翻胎是旧轮胎利用的最好方式。中国轮胎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努力,产品质量已经达到国外水平,但我国在轮胎使用方面还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超载以及不重视轮胎磨耗导致可供翻新的合格旧轮胎数量不足,轮胎翻新率低。翻胎的发展离不开整个轮胎工业的发展和轮胎质量的提高,同时翻胎行业本身的技术及设备水平也要提高。

目前国内已形成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四川等十大区域为主的废橡胶综合利用格局,但区域间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地区生产方法原始粗放,环保治理不完备。虽然主流再生橡胶企业污染物治理已达到并超过国家标准,但也存在少数不规范生产的小、乱、差企业。从产品结构来看,2010年特级轮胎再生橡胶仅占再生橡胶总量的14%~15%,三元乙丙、丁腈、氯丁及特种橡胶中的氟橡胶、硅橡胶尚未得到量化应用,产品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完成的《废轮胎橡胶综合利用行业准入条件》于2011年内出台。这个准入条件强调,今后,新建、改扩建废轮胎橡胶加工利用项目,将鼓励采用无害化回收、环保型利用方式,年综合处理能力不得低于2万吨,必须采用节能环保技术与生产装备,新建项目投资中自有资金比例不得低于50%。已经建立的废轮胎橡胶加工利用企业,废轮胎橡胶年综合处理能力不得低于1万吨。废轮胎橡胶加工利用过程中,要对废橡胶部分100%利用,对废轮胎橡胶中的废纤维、废钢丝进行回收并100%利用;企业不具备利用条件的,应委托其他企业进行再加工利用,不得丢弃、倾倒,焚烧与填埋。准入条件提出,新建和改扩建废轮胎橡胶加工利用企业必须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及设备。准入条件要求,废轮胎橡胶加工利用企业的主要生产、检测、实验设备及公用工程、生产辅助设施等必须符合国家、行业相关规定要求。

轮胎翻新处在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最前端,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再生橡胶是橡胶工业的重要原料,应努力实现清洁生产和产品的升级换代;胶粉在公路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等非橡胶工业领域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热裂解和热能利用等其他废旧轮胎利用方式有必要进行技术储备,贴近特定市场领域开展针对性的开发研究。

“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尽快建立起规范的废轮胎回收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宽松的财政政策,解禁废轮胎进口,以此推动废轮胎再生利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中国废橡胶综合利用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纲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废旧轮胎中子午胎比例将占90%~92%。为了适应废旧轮胎产品结构的变化,有效利用废旧子午胎橡胶部分的最大剩余价值,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优化产品结构。以环保和节能减排为中心,以提高废旧橡胶剩余利用价值、优化产品结构。

发展规划提纲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废橡胶综合利用行业仍将坚持以再生胶为主、同时发展翻胎和胶粉的中国特色废橡胶综合利用格局;要控制产能过热膨胀,保持年均10%的稳定增长,“十二五”末废旧橡胶综合利用率应达到85%,再生胶年产能达到418万吨、胶粉50万吨、翻胎2 200万条。

“十二五”期间废橡胶利用的工作重点:一是优化翻胎工艺,使用预硫化胎面技术的翻胎中全钢子午胎翻胎年产能达到1 500万条,轻载、农用、工程胎翻胎达到700万条;二是借鉴相邻学科的优势,研发新一代无臭味、无迁移污染的新型再生活化剂和再生软化剂,无臭味再生胶产量达到总产量的70%;三是扩大特级轮胎再生胶规模,到“十二五”末其比例达到再生胶总产能的15%,年产能达到50万吨;四是合理利用废半钢子午胎资源,生产再生胶和公路改性沥青专用硫化胶粉,年产能分别达到80万吨和45万吨;五是稳定丁基再生胶生产,扩大三元乙丙胶、氯丁胶、丁苯胶以及氟橡胶和硅橡胶等再生合成胶产能,其占再生胶总产能的比例由“十一五”的8%提高到20%,“十二五”末年产能达到85万吨。

作者:钱伯章

橡胶行业节能减排论文 篇2:

橡胶沥青混合料技术性能研究与发展

摘要:橡胶沥青作为一种新型道路建筑材料,在高低温性能、疲劳性能及降嗓环保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优点,不仅提高了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而且还缓解了废旧轮胎带来的环境压力,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主要介绍了橡胶沥青的改性性能、应用于橡胶沥青混凝土及橡胶青碎石中对路面性能的改善以及在我省的适应性与发展。

关键词:橡胶沥青;混凝土;结料;橡胶粉;结层;沥青碎石

1 概述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已引起广泛重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废旧轮胎是一种难以降解的高分子化工材料,埋在地下数百年也不会分解,污染地下水资源。无害化、资源化地充分利用这些废轮胎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解环境和橡胶资源匾乏带来的压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将废轮胎加工成橡胶粉是世界上公认的废轮胎橡胶无害化、资源化的处理方法,其中将废轮胎橡胶粉用于沥青混凝土路面是废轮胎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

橡胶沥青技术以其环保、降噪和节约资源的特点,目前在我国广东、江苏、四川、上海、北京、辽宁、河北、天津等多个省市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应用,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废旧轮胎,对社会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橡胶沥青的推广应用可以为这些黑色污染提供一条永续性的环保解决方案。

2 橡胶沥青

橡胶沥青主要是轮胎橡胶粉粒在拌和的条件下(180℃以上)与基质沥青充分熔胀反应得到的改性沥青胶结材料。橡胶粉发生裂解,吸收基质沥青中轻质组分,一方面直接改善基质沥青,另一方面达到橡胶与沥青充分复合的效果。橡胶沥青中橡胶粉的含量在18%以上,熔胀后,橡胶颗粒的体积比重在30% ~40%左右。橡胶粉和沥青的化学成分不完全相同,且都具有较强的惰性,橡胶粉与沥青拌和主要是熔胀反应,它既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填充,也不完全会发生化学反应,而是处于两者共存的一种状态,其产物是橡胶粉和沥青的共混体系,对沥青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都有所改善。橡胶粉的性质、沥青的性质、两者之间的共混方式都可能影响到橡胶沥青的性能。但是由于橡胶粉与沥青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至今仍有很多专家对此进行专门研究。

橡胶沥青的加工质量是影响其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建立起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橡胶沥青生产工艺必须具备三个核心环节:首先是把基质沥青通过快速升温系统升温到180℃(20s内从160℃提升到180℃);二是橡胶粉与升温后的基质沥青经过准确的配比,同时送入到高速剪切搅拌系统;三是把经过高速剪切预拌的橡胶沥青输送到熔胀反应系统进行充分熔胀反应。

橡胶沥青的技术性能与生产工艺、胶粉类型、基质沥青类型、胶粉掺量等关系密切,不同生产工艺、不同胶粉剂量、不同基质沥青等会影响橡胶沥青的性能。室内试验结果表明:

2.1 加入橡胶粉以后,对沥青起到了良好的改性效果,沥青的粘度上升,软化点提高,胶粉改性后的沥青相关指标满足PG82-28的性能要求,沥青的高低温性能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从老化后疲劳开裂因子G*sinδ来看,橡胶沥青具有较好的抗老化性能和抗疲劳性能。

2.2 橡胶粉掺量是影响橡胶沥青技术性能的主要参数之一,随着橡胶粉掺量增加,橡胶沥青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抗老化性能等都有明显增加。但同时随着橡胶粉掺量的增加,橡胶沥青在施工温度下的粘度会随之升高,沥青的泵送、拌和、摊铺等难度均相应增加,试验表明,橡胶沥青的胶粉掺量以18%左右比较合适。

2.3 拌和温度是橡胶沥青的重要施工控制条件,直接影响橡胶粉与沥青熔融的速度和程度,随着拌和温度的升高,橡胶沥青的抗车辙因子逐渐降低,抗疲劳因子逐渐升高,较高的拌和温度对于橡胶沥青的高温性能和抗疲劳性能均不利,一般建议控制在180~190℃左右。

2.4 70号沥青、90号沥青掺加橡胶粉改性后试验结果表明,从高温性能指标来看, 90号沥青的改性效果不如70号沥青;但若采用不同剂量的橡胶粉以达到相同的粘度,则90号沥青的改性效果要好于70号沥青。

总的来说,掺加橡胶粉后沥青胶结料的高温、低温、抗疲劳、抗老化性能均有显著的提高,同时,沥青胶结料的高温粘度和低温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高温粘度增加更为明显。

3 橡胶沥青混凝土

橡胶沥青混凝土是以橡胶沥青为胶结料的沥青混凝土。橡胶沥青混凝土除具有普通沥青混凝土的优点外,还具有普通沥青混凝土无法比拟的优势:优良的高低温性能,抗车辙能力强,抗老化性、抗氧化性能、耐久性好以及低噪音等;另外橡胶沥青混凝土解决了普通沥青路面容易渗水,损毁路基这一难题;在延缓反射裂缝、减薄沥青路面厚度,抵抗重交通和不良气候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我国主要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进行橡胶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橡胶沥青混凝土作为磨耗层时,一般采用开级配或断级配的混合料设计方法,由于橡胶沥青混凝土的油石比较高,为了使其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矿料在断级配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骨架结构十分重要。通过室内试验和国内橡胶沥青的使用经验,橡胶沥青混合料采用骨架型断级配好于普通密级配的沥青混合料,稳定度和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有所提高,因此建议橡胶沥青混合料中4. 75mm筛孔通过率控制在30%左右。通过室内试验得出,橡胶沥青混合料油石比一般要超过6. 0%,一般为6.1% ~6. 5%,马歇尔稳定度一般超过8. 0kN,饱和度为70% ~80%。我省于2008年9月在省公路管理局的协调下,在滨海公路丹东段K60+000~K70+000铺筑10km橡胶沥青混凝土试验路。各种原材料配比及矿料级配见表1及表2。通过一年多的跟踪观察,该试验路未出现裂缝、车辙等病害现象,车辆通过时平稳舒适,产生的噪音较小,原因是加入橡胶粉后的沥青路面加大了与轮胎的摩擦力,提高了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4 橡胶沥青碎石

橡胶沥青碎石是以橡胶沥青为结合料,采用单粒级石料,使用层铺法工艺,形成的路面结构层。这一结构层以最简单的施工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橡胶沥青和石料的特点,解决了其他结构层不能解决的路用问题。根据橡胶沥青碎石在路面结构的层位的不同、使用目的不同及橡胶沥青碎石结构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

4.1 用于基层顶面,主要目的为了减少路面裂纹时,被称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

4.2 用于桥面水泥混凝土铺装顶面,主要目的为了桥面防水时,被称为橡胶沥青桥面防水层;

4.3 用于路面表面,主要目的为了路面养护时,被称为橡胶沥青碎石封层;

4.4 用于路面表面,主要目的为了养护、维修、补强,其结构为双层时,被称为橡胶沥青嵌入式封层;

4.5 用于路面下面,主要目的为了防水、减少裂纹、增加路面强度,其结构为双层时,被称为橡胶沥青碎石下面层。

橡胶沥青碎石封层、应力吸收层、桥面防水层基本相同,都采用一油一料的层铺法工艺,以橡胶沥青为结合料(1. 5~2. 0 kg/m2),采用单粒级石料9. 5~13. 2mm,先喷洒沥青再铺筑石料,经胶轮压路机碾压而成。橡胶沥青碎石下面层和嵌入式封层基本相同,以橡胶沥青为结合料,采用两油两料的层铺法工艺,两层石料均为单粒级石料,分别为主层石料粒径19~26. 5mm,嵌入料粒径4. 75~9. 5mm。每次橡胶沥青的洒布量为1. 5~5. 0kg/m2,总橡胶沥青洒布量为3~4 kg/m2。采取先喷洒热沥青,再铺筑主层石料,经胶轮压路机碾压,再洒布热沥青后铺筑嵌入石料,碾压而成。(橡胶沥青指标要求见表3,集料的质量要求见表4)

橡胶沥青碎石技术特点:可形成较均匀、较厚的沥青膜,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具有较好的低温变形能力和弹性,因此,具有抑制裂纹反射及应力吸收的能力;具有的粘结性较高,能起到不同介质层间结合的作用;与石料之间有较高的粘附性,可减少碎石的脱落;当采用双层结构时,石料可形成良好骨架结构,使路面的承载能力和抗剪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沥青用量,可延缓剪切疲劳裂缝的产生,抗老化能力增强,可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与橡胶沥青混合料面层组合,可减薄路面的设计厚度,降低工程造价。

禅城区的季华路道路改造工程应用了橡胶沥青,该工程施工后,均进行若干次跟踪观察,未出现裂缝及其他明显病害。

5 总结

橡胶沥青用于道路建设中充分体现了环保、降噪、节能等性能要求,对于目前我国推广节能减排的新型材料,同时大力倡导循环型经济建设,将废旧轮胎磨细成橡胶粉应用于道路工程建设,不失为推广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在基础建设行业中的较佳举措。同时橡胶沥青及橡胶沥青混合料技术在我省也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是一项比较好的实用技术,对路面裂纹的产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能对严重的裂缝及龟网裂的路面有很好的修复作用,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优良的粘结性能。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橡胶沥青和橡胶沥青混合料必将在公路建设、养护工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冯国杰

橡胶行业节能减排论文 篇3:

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

摘要:近年来,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能源的损耗也日益严峻,因此在各行各业推广和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节能减排技术概述和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途径,阐述了工业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的困境和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废气物的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大幅度增长,在我国能源紧缺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背景下,在多个领域和行业推广和应用节能减排技术,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势在必行,本文以工业行业的节能减排为例,深入分析和研究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

1.节能减排技术概述

工业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一直是我国生产时间和科学研究的重点,节能减排技术在工业行业的推广和应用,涉及节能减排制度的制定、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落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淘汰、节能减排技术实践的分析和总结等方面。在各行各业中,由于领域的不同和关注的问题不同,人们对节能减排技术的定义是不同的,但是总体来说,节能减排技术是指能够节约能源,降低损耗,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技术。

2.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途径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一些大型企业逐渐增加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改进的投入,加大了节能减排力度,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和自主研究能力。我国科研院校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交流,建立统一的技术服务研发平台,加快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标准建设,围绕企业的重点项目,攻克节能减排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同时提高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极大对系统技术、资源技术、再利用技术、减排技术、替代技术等重点技术的开发和研究[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突破节能减排技术瓶颈。另外,积极构建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平台,建立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在各个领域多个行业的宏观指导,加强沟通和交流,学习先进的节能减排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引用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提高我国节能减排效果,推动产业、学习和研究相互结合,以行业企业为核心的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

3.工业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的困境

节能减排技术在工业行业的推广应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节能减排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工业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行业,为了更好地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工业行业中深入推广和应用节能减排技术还面临着很大困境。

3.1 缺乏足够示范

根据技术扩散的研究理论,一种新兴的先进技术想要进入市场,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企业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和实践,取得成效之后,才能推动这项技术的扩散,吸引更多的企业引进这项技术[3]。在我国水泥行业和钢铁行业中,虽然一些大型企业引进了节能减排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毕竟节能减排技术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所以从工业行业的全局角度来看,缺少节能减排的重点示范工程和项目,使得节能减排技术在工业行业的推广应用缺乏足够的示范,影响了节能减排技术的流通效率和推广效果。

3.2 经济激励不到位

节能减排技术在工业行业的的推广应用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因如果没有政府的经济支持,在工业行业中推广和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存在很大的难度。当前,工业行业的节能减排主要依靠企业的自主引进和研发,政府缺乏相应政策和经济制度的保障和支持,使得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很差。

3.3 政府扶持强度不够

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开发了很多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但是这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并且没有在工业行业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例如,在钢铁行业中,喷吹高炉塑料技术、废橡胶、废塑料、焦炉再利用技术等,虽然这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由于政府扶持强度不够,很难在工业行业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4.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的建议

4.1 完善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的法律法规

为了推动各个领域和行业实现更好的节能减排效果,政府要不断完善我国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的法律法规,根据节能减排技术在不同阶段的推广应用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案,积极完善各个阶段的环境保准,利用法律的强制力要求企业积极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能源损耗,减少温室气体和各种废弃物的排放。

4.2 加大政府投入

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障,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地投入资金,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和应用节能减排技术,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的相应的诱导性和倾斜性政策,推动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的相互促进、相互配合。例如,政府可以对积极引进节能减排技术的行业和企业实行免税政策,为小型企业和消费者提供经济补贴,积极推广节能减排设备和技术,推动各个行业的节能减排。

4.3 加大科技技术开发和推广

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政府要企业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能力,结合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积极创新和改造节能减排技术,加强企业和科研院校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加大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大绿色环保资源的再利用,积极引進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加企业节能减排效益。

4.4 重视可再生能源和循环经济的推广应用

可再生能源和循环经济是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对于一些传统的重工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可以降低能源的损耗,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推广和应用循环经济,通过脱硝、脱硫等方式,控制和管理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5.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的能源损耗大幅度增长,能源形势日益紧张,为了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各个领域和行业推广和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刻不容缓,结合当前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面临的困境,积极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各个行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6.参考文献

[1]陈敏. 工业节能减排技术推广政策及潜力研究[D].清华大学,2012.

[2]陈培忠,冯美荣. 太原市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研究[J]. 太原科技,2012,03:90-91+93.

[3]赵媛,孔大为. 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J]. 天津科技,2011,05:9-10.

作者:杨昌明 覃凤娟 张雷

上一篇:计量环境成本会计论文下一篇:船舶建造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