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机制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本文基于2007~2016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基础样本,实证研究管理层激励、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结合现有理论及实证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管理层激励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二,产品市场竞争对管理层激励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企业创新机制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创新机制研究管理论文 篇1:

建构适应时代要求的企业创新机制

一、企业创新机制及其作用

企业创新机制是指企业创新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其运行机理。具体地说,企业创新机制由企业创新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两部分构成。企业创新的内部机制包括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运行机制、管理与信息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内容;外部机制主要由与企业创新相关的外部经济环境因素构成涉及体制、制度、政策等多方面的内容。建立企业的创新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必须在政府、企业、市场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利用企业内外的一切知识资源,最终形成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和企业发展的内在机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如此,对于一个企业更是如此。创新机制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主要运行机制,在企业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创新机制是企业一切理性创新活动的必要前提;创新机制是知识经济时代超越竞争对手的基本保证;创新机制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不竭之源。

二、企业创新机制的基本内容

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许多方面和环节。笔者认为主要由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发展机制和反馈调节机制四大机制共同构成了企业创新机制体系。

(一)企业创新动力机制

企业创新动力机制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和作用方式,是能够推动企业创新实现优质、高效运行并为达到预定目标提供激励的一种机制。企业创新动力机制的作用,就是激发企业和职工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创新的有效运行。在企业创新动力机制这一子系统中,主要有利益驱动力、市场驱动力、科技推动和政策激励四个要素。

第一,利益驱动力。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组织,尽管在当代,企业从传统的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管理目标,正逐步向追求用户利益和社会利益同步发展的目标转变,正在向追求科学、协调可持续、复杂以及公平、公正的目标转变。但追逐利润、获取利润最大化仍然是现代企业一直不变的追求。而要使企业获得利润最大化,就一刻离不开企业创新。因为,只有通过企业不断在理论、管理、制度、科技以及营销等方面的创新,才能使企业始终处于同行业的前沿,从而获取高额利润,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因此,利益驱动是现代企业创新动力中贯穿始终的最大动力,是企业的内在驱动力。

第二,市场驱动力。市场驱动是指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由于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而迫使企业不断创新的动力。其中市场供求机制引导的创新包括,生产要素稀缺导致节约稀有生产要素或寻找替代要素的创新,以及企业家独具慧眼发现新的市场机会而诱发的开发新产品、占领新市场的创新;市场价格机制引导的创新包括,由于价格最终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致使企业不断在管理、技术、生产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同时,由于价格波动还受商品供求的影响,这就会导致企业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稀缺产品;市场竞争导致的创新,是指由于市场竞争无情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残酷压力,而迫使企业不断在理念、管理、技术、制度等全方位的创新,以达到战胜竞争对手,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

第三,科技推动力。科技推动力是指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全球性、前沿化的科学技术直接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促使企业不断采用先进科技进行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没有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不断创新,当代企业不要说发展壮大,就是生存也难以维系。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技术创新是维系企业生存、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力量。

第四,政策激励。政策激励创新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当代企业要善于掌握和利用国家各种有关政策进行创新,二是指企业通过制定各种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鼓励员工创新的政策和措施来推进企业不断创新发展。企业只有把国家的政策激励与本企业的政策激励统一起来,才能达到真正的激励目的。

(二)企业创新运行机制

企业创新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创新管理的组织机构、运行程序和管理制度。一个良好的创新运行机制,能够使企业创新活动在正确决策下得以高质量、高效率地运行。创新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

第一,准备阶段。企业必须为创新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思想产生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为创新者提供两类资源:时间和信息,同时企业必须有一个特定的机构来收集、处理和管理新思想。

第二,方案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创新思想的可行性按照技术、市场和企业组织领域方面的条件加以论证。在创新的指导思想确定以后,企业就要组织和运用各方人才、力量和资源,最终形成可行性方案。

第三,开发实验阶段。在这一阶段,经过反复论证的科学方案,要经过实验,进行大规模的新产品开发与生产的前奏阶段,此时,方案虽然经过反复论证,但能否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这一阶段是一关键,因此,在这一阶段,企业必须及时关注技术、市场和企业组织领域的新变化,以便改进项目。

第四,实施阶段。这一阶段是在完成前几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开发与生产的阶段。此时,企业要积极进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使创新成果与企业日常活动衔接起来。从而使企业创新机制得以良好地运行。

(三)企业创新发展机制

企业创新发展机制是在创新利润的驱动下,企业充分挖掘利用和发展内部资源并广泛吸纳外部资源,加强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储备,不断谋求创新发展的机制。现代企业处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若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并有所发展,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终有可能破产倒闭。企业要不断地创新,就要有资源的储备和积累机制,处理好近期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四)反馈调节机制

调节是由反馈机制完成的。企业创新不足或过度创新,都是不可取的。反馈调节机制可以使创新主体不断接受内外环境的信息反馈,主动调节自身的创新行为,使其迈向积极有益的持续创新的发展状态。反馈调节机制包括信息传递方式、评估方式、选择方式、调整方式等机制因素。

以上四种创新机制,不是简单的迭加,而是相互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由内在动力、有效运行、不断发展、反馈调节四个方面的机制构成一种企业创新活动不断循环增值的新机制系统,并贯穿于企业创新的整个过程。这种创新机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

(一)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内外环境。美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被其学者称为“创新、冒险、求变”理念的贯彻与运用。因此,要建构我国的企业创新机制,首先,要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大环境。在企业内部,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和理念,倡导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于求变的思想,在企业内部形成强烈的创新氛围,营造出一种创新求变的文化氛围。其次,政府要积极转换职能,提供优质服务,制定扶持、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为企业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二)培育创新企业家队伍和员工队伍。约瑟夫·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新组合职能的人,如果不把他们的资本和技术用于生产方式的新组合,没有创新行为,那他们就不能成为企业家。同时,还要努力培育一支具有开拓、创新、进取精神的高层管理干部队伍。除此之外,还要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通过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制度,向员工心灵中渗透,逐渐内化为员工的创新精神,从而培育出一支不断创新的员工队伍。

(三)构建创新利益实现机制。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因就是利润最大化,创新活动是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创新资源配置方式的活动,能实现创新利益就有创新动力。创新利益实现机制包括外部利益实现机制和内部利益实现机制。外部利益实现机制就是企业通过外部市场条件实现创新利润,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创新利益的外部实现机制主要是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得以实现。同时,创新利润实现还需要市场有一定的秩序化和法制化水平,需要改善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方式,需要较为宽松的财政、税收与金融政策。内部利益实现机制就是企业通过内部利润分配实现创新者利益。在企业内部利益分配上,要改变传统的分配机制,真正落实按劳分配,更多地倾向于管理者和技术开发、市场销售人员进行分配倾斜。

(四)建立“学习”型组织,改善员工心智模式。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面对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只有将传统的“控制”型组织及时改造成善于创新应变的“学习”型组织,才能为企业的不断创新提供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创新知识,奠定心智基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认为:在未来,一个企业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这里所说的“学习”与传统的学习含义不尽相同,它要求企业不但要推行面向和继承过去的维持性学习,而且要倡导面向和开拓未来的创造性学习,不但要通过个人学习,团体学习,获取新的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为了能适应环境、能动地作用于环境,必须不断地改善员工的心智模式即思维方式,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五)推行新的人才观,大胆选拔和任用创新人才。企业要构建创新机制,必须在企业中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氛围。企业中每个岗位都可能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每个员工都应该也可以成为创新理念和创新活动的主体。企业要激发员工工作的创造精神,倡导一种“人人都是人才”的人才观,采用万马竞赛而不是伯乐相马的用人机制,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创新。应扩大人才的选择范围,用新的概念全方位认识和选拔人才,保持科学研究人才、技术开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的合理比例和搭配。用新的模式高效率使用和激励人才,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靳丽君

企业创新机制研究管理论文 篇2:

管理层激励、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绩效

【摘要】本文基于2007~2016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基础样本,实证研究管理层激励、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结合现有理论及实证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管理层激励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二,产品市场竞争对管理层激励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关键词】管理层激励 产品市场竞争 公司绩效

一、引言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带来的传统代理冲突主要体现于作为委托人的股东与作为代理人的管理层之间引发的利益冲突。公司治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此类委托代理问题,减少代理冲突所带来的代理成本,提高公司经营效率进而提升公司绩效。因此,国内外学者将管理层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及其深入拓展研究视为公司治理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关注管理层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正确有效的管理层激励有助于缓解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降低管理层私利动机及代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李健等,2016;毛剑锋与李志雄,2016),提升公司绩效。作为外部治理机制,产品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会对管理层激励的效果产生调节作用,产品市场竞争究竟会如何影响管理层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股东与管理层是契约下的委托代理关系,各自拥有不同的利益目标函数。进一步考虑信息不对称理论,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差导致管理层私利行为的出现,这是对股东利益的侵占行为,甚至会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作为有限理性人,管理层往往会考虑客观环境及自身利益需求来权衡利弊,以期实现自身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当管理层不持股或持股份额较低时,公司绩效与管理层利益相关性并不是很大,因此在权衡利弊后,管理层若认为私利行为所带来的收益更大,则会倾向于侵占股东利益(Berle和Means,1932)。与之相反的是,当股东给予管理层更大份额的股权时,有助于管理层约束自身,调整目标利益函数。另一方面,从高管薪酬角度看,提高管理层的薪酬待遇,有助于抑制管理层进行私利行为的动机。管理者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物质和非物质利益的最大化,私利行为有潜在的风险成本,即有可能被揭发;相反,若管理层努力提升业绩,则会在行业内树立良好的口碑,这为日后的跳槽升职、加薪等长远利益打下坚实基础。那么在薪酬激励后,管理层对物质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则会考虑声誉等非物质利益,尽心提升公司绩效。因此,无论是从股权激励角度还是薪酬激励角度来看,管理层激励都有助于提升公司绩效。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1:管理层激励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产品市场竞争对管理层激励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关注产品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王怀明和李超群(2015)基于2008~2013年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认为不同的产品市场竞争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表现不同,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下,提高管理层持股比例有助于提升公司绩效。产品市场竞争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产品市场竞争与管理层持股等共同决定了管理效率,进一步影响公司绩效(李健等,2016);产品市场竞争较弱的行业对管理层的约束能力则显得较为欠缺(曹廷求和田金秀,2012)。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会给予管理层更大的经营压力。股权激励在一定程度上使管理层与公司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薪酬激励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管理层物质上的需求,管理层有足够的动机去維持公司经营生存,努力提升公司业绩。公司绩效的提升,不仅会为管理者带来更大的物质利益,随之而来还有行业内声望地位,这使得管理层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实现统一。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2:产品市场竞争对管理层激励与公司绩效间关系能够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7~2016年的相关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剔除了数据缺失、金融保险类、被ST和PT的样本,同时进行了1%分位上的winsorize处理,最终得到10503个样本。相关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Stata软件。

(二)变量定义

1.公司绩效(ROE)。苑德军和郭春丽(2005)采用净资产收益率以衡量公司绩效,本文在此处借鉴他们的做法。净资产收益率越高意味着公司绩效越高。

2.管理层激励(MANAGE)。管理层激励可分为股权激励和薪酬激励,因此本文选取高管持股比例(EHS)作为股权激励的衡量指标,选取高管薪酬(EP)作为薪酬激励的衡量指标,根据前三大高管薪酬之和取自然对数获得最终数据,这两个指标越大意味着公司对管理层激励力度越大。

3.产品市场竞争(PMC)。第一,本文选取经营相似度的负数(FNH)作为衡量指标。计算公式如下:,其中K/L为资本劳动比率,i为公司,f为行业,t为年度。该指标越大,意味着经营相似度越高,公司间竞争程度越强。第二,本文选取主营业务利润率的负数(FOPE)作为竞争的衡量指标。与上述第一个市场竞争指标一致,该指数越大,公司间竞争程度越强。

4.控制变量。遵循主流研究的做法,本文控制了以下变量:公司规模(SIZE)、现金流(CASH)、大股东持股比例(FIRST)、董事会持股(DHS)、独立董事比例(IND)、资产负债率(LEV)、公司成长性(GROWTH);考虑到行业与年度的影响,本文设立了相关虚拟变量。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表1是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公司绩效(ROE)的最大值为0.217,最小值为-0.219,均值为0.047,从整体上来看,样本中半数以上的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为正值。高管持股比例(MHS)均值为14.494%,最大值为19.711%,最小值为6.855%,这意味着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持股的现象普遍存在,且所持股份比例相对较高,说明高管持股已成为管理层激励的重要手段之一。高管薪酬(MP)表现的结果是取自然对数的结果,标准差为0.713,说明上市公司间的高管薪酬的波动较为稳定。其余变量的表现与现有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

(二)回归结果

表2是管理层激励、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绩效的回归结果。模型1与模型2的回归结果显示,高管持股比例(MHS)与公司绩效在5%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管薪酬(MP)则在1%水平上与公司绩效(ROE)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无论是从股权激励还是薪酬激励来看,管理层激励都有助于提升公司绩效,从而验证了假设1。

进一步考虑产品市场竞争调节作用,本文主要关注管理层激励(MANAGE)与产品市场竞争(PMC)交叉项的表现。模型3至模型6中,所有交叉项均与公司绩效(ROE)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MANAGE*FNH表现为在1%水平上的显著正相关,MANAGE*FOPE表现为在10%水平上的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随着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提升,公司给予管理层股权激励或薪酬激励的力度越大,公司绩效越高。这说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管理层激励能够对公司绩效起到正向推动作用,产品市场竞争对管理层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有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从而验证了假设2。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主要探讨管理层激励、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并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7~2016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管理层激励(MANAGE)与公司绩效(ROE)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自证券市场建立以来,我国上市公司中股东给予管理层股权激励或薪酬激励的现象逐渐变得常见,管理层激励有助于削减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成本。长远来看,这为提高公司绩效进而推动公司发展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有利于实现“双赢”。第二,进一步考虑产品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结果表现为产品市场竞争(PMC)对管理层激励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对管理层起到约束作用,且对管理层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综合来看,恰当的管理层激励有助于缓解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提升公司绩效;产品市场竞争则会正向调节这类正向关系。后续研究应重点考虑产品市场竞争较弱的行业中如何提升管理层激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健,杨蓓蓓,潘镇.产品市场竞争、管理层持股与管理效率——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31(05):72-83.

[2]毛剑峰,李志雄.管理层股权激励、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09):186-188.

[3]Berle A A,Means G C,Weidenbaum M L,et al.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J].Economic Journal,1932,20(6):119-129.

[4]王怀明,李超群.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基于不同产品市场竞争度视角[J].财会月刊,2015(20):11-15.

[5]曹廷求,田金秀.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01):94-101.

[6]苑德军,郭春丽.股权集中度与上市公司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5(09):62-67+97.

基金项目:1.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年度重点課题《产品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驱动的关系研究》;2.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科研发展基金项目《产品市场竞争的公司治理效应》(JY2017RC03)。

作者简介:冯天楚(1990-),男,汉族,浙江诸暨人,硕士,任职于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公司治理。

作者:冯天楚

企业创新机制研究管理论文 篇3:

不确定性的市场与企业创新机制建构

[摘要]在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创新作为企业的灵魂和生命,是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的根本保证。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企业时刻要面对风险,这对企业创新机制的形成与建构,要求更高。文章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借助演化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从不确定性的相关内容出发,认为企业应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建立创新网络,积极探索管理方式上的创新。

[关键词]市场经济;不确定性;创新机制

次贷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还在凄风苦雨中前行,而中国经济却一枝独秀。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经济大国。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契机,当然,是各类企业担当这个历史性重任的微观主体。无可回避的是,企业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多种风险并存,时时面对不确定性的考验,只有成为市场的快速反应者,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一、两个关键词:不确定性与风险

经济学中,风险与不确定性各自有严格而清晰的概念界定,是相互区别和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风险是指决策者面临的这样一种状态,即能够事先知道事件最终呈现的可能状态,并且可以根据经验知识或历史数据比较准确地预知可能状态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即知道整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分布。随着技术的先进性提高和条件的改善,对风险的驾驭和对风险预测的准确性越来越高,比较容易控制。

相比之下,不确定性(uncertain-ty)是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在经济学中,不确定性是指对于未来的收益和损失等经济状况的分布范围和状态不能确知。“当今世界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已成共识,“不确定性”已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休·考特尼,2000)。

总体上,对不确定性的畏惧是人的普遍心态,美国投资奇才索罗斯就曾言:“我什么都不怕,只怕不确定性。”当然,不确定性的影响并不总是负面的,它本身是一柄“双刃剑”。正是由于不确定性、模糊性和混沌性,才使得后来居上,脱颖而出成为可能;才使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有望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演化经济学对此的研究,投入了高度的关注,对不确定性的研究,更是演化经济学的焦点之一(陈劲,2009)。

二、市场语境:企业创新机制与不确定性的共生关系

(一) 不确定性的来源与分类

本质上,不确定性源自社会系统本身固有的、内在的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相关性、临界性、自组织性和自强化性。根据不确定性的特点,一般可把不确定性分为四类。

1 客观不确定性。客观不确定性是指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在自然界,在生产生活中,在经济管理领域,客观不确定性大量存在,十分普遍。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研究的对象,就是这类客观不确定性。从表面上看,客观不确定性(随机现象)似乎是偶然的、随机的、杂乱无章的、不得而知的,但实践表明,如果同类的随机现象大量重复出现,它的总体就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种大量同类随机现象所呈现的规律性,即为我们熟知的统计规律性。通常,经历越是丰富、阅历越是深厚、见识越是宽广、经验越是老道,对统计规律性的认知就越深刻,在市场中越可能生存。

2 主观不确定性。对于同一个客体(事物、事件等),不同的主体,或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时刻,会得出不尽相同的判断,有时甚至迥然有别,其差异事先难以预见,这种不确定性称为主观不确定性。主观不确定性的根源,在于人的有限理性和认知模式的差异性。除了每个人遗传基因先天的、固有的差别外,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价值取向、文化特质、性格气质、生活习俗、决策偏好,乃至对事物作判断时的心情和天气,都是产生主观不确定性的诱因。特别是“心智模式”,恰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中所言,是“隐藏在暗处的顽石”,人们平素习而不查,浑然不觉,它却时时刻刻在发挥影响和作用(彼得·圣吉,2006)。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并不像全息照相一样保真,而是见仁见智。

3 过程不确定性。顾名思义,过程不确定性是在执行、推进的过程中发生的不确定性。即便主体和客体都是确定的,即客观环境和任务是确定的、既定的、可预见和可控的,主体的指令和决策也是清晰的、正确而坚定的,但由于普遍存在的随机干扰、偶然事件、突发事变、信息阻滞或不可移易,联结主体与客体、愿望与结果的过程,仍然充满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决策者在制定方案时,通过对环境的深入研判,尽量减少执行过程中的“大概率”不确定性。

4 博弈不确定性。博弈不确定性是指在对局、博弈和互动中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博弈不确定性旨在提示:企业思考问题时不能一厢情愿,自说自话,只考虑自身;要充分考虑到竞争对手或利益相关者的动态,以及他们对企业所做决策的对策,要对竞争对手可能的反应提前考虑,即“料敌于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中,重点关注的不确定性,就是博弈不确定性。

从一定意义上讲,前三种不确定性,即客观不确定性、主观不确定性和过程不确定性,与博弈不确定性相比,都微不足道。因为,这些不确定性差不多都是一次性的、单向的、静态的、单层次的、自身的、可控的、小概率的、信息充足的、部分可相互抵消的、有统计规律的,化解不确定性的时间也是相对从容的。然而,博弈不确定性涉及的却是:多次、双向(甚至网状)、动态、多层次、多方、多因素、不可控、非小概率、信息不足,非但不能相互抵消反而互为因果且不断强化,无统计规律可寻,无先前经验可借鉴,化解不确定性常有时间压力,有时甚至很窘迫。

(二) 不确定性产生的外部原因

1 政府债务的不确定性。此次经济危机爆发前,以最大债务国美国为首的“泡沫消费”,理所当然的是政府债务的推手。危机来临之后,经济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全世界的联手应对下,形势也不是很明朗和乐观。为拯救金融业,各国政府向金融机构注入的“流动性”资金是天文数字。其结果是,金融业虽然有了复苏迹象,但政府部门却增加了巨额债务和赤字。因此,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演化成财政危机,出现了一些“国家破产”或“政府破产”现象,如冰岛和希腊等。美、日等国的财政都陷入泥潭,短期内难以自拔,这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2 失业问题的不确定性。根据传统经济理论,随着经济的复苏,失业人数或失业率应相应下降。然而,这种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尚未出现,有的国家

失业问题还在恶化。而且,失业是经济危机走向社会危机的关键推手和社会动荡的根源之一。经济危机一般包含金融危机、财政危机和社会危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已基本过去,二、三阶段何时结束,尚需时日,仍不确定。

3 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要全面解决经济危机问题,一方面,应继续治理高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另一方面,也许是更重要的方面,则是大力强化实体经济,找准新的实体产业,以确定新一轮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的正确方向。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也是减少实体经济不确定性的关键前提。各国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其投资方向也难千篇一律、高度同质化。因此,在找准投资方向和产业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4 经济政策进退取舍的不确定性,多重“两难”。2008年经济危机袭来之时,各国都采取了刺激经济的政策。这些政策防止了经济跌入深渊,并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复苏。而当前在刺激经济政策的取舍上,又面临经济增长与通胀的矛盾。尤其是在新兴经济体中,这个矛盾还相当尖锐。宏观目标上的各种矛盾表明,在刺激经济政策的取舍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 企业创新机制与不确定性共生相随

“创新之父”熊彼特(1934)认为,创新是“创造性毁灭”,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包括:引进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同时,熊彼特运用创新理论来解释经济周期,认为经济周期是由创新活动引起的原有均衡的破坏向新的均衡的过渡,并不是社会灾难,相反,却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

也就是说,企业从诞生那一天起,其在市场上生存,其创新机制就受到来自企业内外的不确定的时刻考验,创新机制与不确定性如影随形。

从演化经济学来看,演化经济学认为经济政策所面临的环境或政策结果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是无法排除的。如拉赫曼认为,“时间和无知不仅使经济过程成为必然,而且他们也是这些过程的恰当的性质”。演化经济学的核心词汇是制度和制度变迁,更加重视的是动态的制度变迁。与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分析相比,演化经济学注重对“变化”的研究,强调时间与历史在经济演化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制度变迁(贾根良,2002)。

就企业创新机制而言,其生命周期过程中,创新机制的变迁就同不确定性在一起,其创新机制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与死亡。

三、市场定位与企业创新机制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企业的创新活动,若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就难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是被淘汰的结局。

对不确定性的充分认识和具有高超的驾驭能力之后,紧接着就是企业的创新机制去思考如何进行市场定位了。

市场定位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营销学家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其含义是指企业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与众不同的,给人印象鲜明的形象,并将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从而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王妙,2008)。市场定位是企业及产品确定在目标市场上所处的位置。

企业创新机制,就是有关企业创新的各种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动态相互关系。企业创新活动是一个循环过程,它从创新设想的产生到创新方案的形成,再到创新结果的扩散,最终市场效益的形成,既有顺序又有交叉和相互作用。

就创新定位而言,寻找新的尚未被占领但有潜在市场需求的位置,填补市场上的空缺,生产市场上没有的、具备某种特色的产品,这是企业市场产品创新定位的要求。如日本的索尼公司的索尼随身听等一批新产品填补了市场上迷你电子产品的空缺,并进行不断的创新,使得索尼公司即使在二战时期也能迅速发展,一跃而成为世界级的跨国公司。采用这种定位方式时,公司应明确创新定位所需的产品在技术上、经济上是否可行,有无足够的市场容量,能否为公司带来合理而持续的盈利。这是企业对市场的敏感性和敏锐性的基本要求,对市场保持足够的警觉和判断,又是企业家精神的一项基本功。

从企业的创新机制上看,面对的一个不确定性世界和一个波谲云诡的市场,以及未来不可预测性、系统复杂性和发展非均衡性的企业环境,对行业本质的把握,对企业现状的认识和发展前景的预测与掌控,必然是企业创新机制的基础和平台,这也是企业创新机制进行准确市场定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基于演化经济学的企业创新机制构建

演化经济学认为,企业是唯一的一种获取和结合各种知识并用于实践中的组织。因此,与演化的技术创新政策相关的微观政策,主要集中在处于一个演化的技术轨道中企业的能力塑造问题上,这包括对创造性破坏过程的适应与抵抗能力、学习能力、自身的创新能力等。而且,其强调经济变迁过程中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基于以演化经济学为指导的基础上,企业创新机制必须站在市场的前沿,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正确估计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随着市场竞争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不断变革与创新,而且是基于比较优势上的企业竞争实力的成长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二者是企业创新机制的根本标准和根本目的。尤其是中国这样面临着大规模制度变迁问题的国家,更多的是制度和技术的创新、结构的变革与转换的问题,进而发挥各种行为主体的创造力。

(一) 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完善企业创新机制

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其中,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最为流行,不过寇伽特的价值链理论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却更为重要。目前,中国的市场格局是“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竞争国内化”,中国企业已经是全球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分工已经相当程度上国际化了。站在“中国本身就是全球”的角度考虑问题,已经是企业的基本功。企业创新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自身,必须从企业所处的价值链来考虑企业的创新问题。只有有利于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正确定位或攀升的创新,才能证明创新是成功的。

(二) 创新网络的建立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市场环境变幻莫测,商业机会转瞬即逝。与此相对的却是企业创新日趋复杂,创新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创新风险越来越高,不确定性越来越多。这种新形势下,必须建立创新网络来应付新挑战。虽然,创新网络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样探索,但是,核心要素应该包含有与国内外本行业的领先企业的合作战略联盟,发展国际创新网络,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中。团结协作、群体奋斗的精神是企业取得辉煌业绩的重要保证,建立内部知识、信息的交流网络,对于企业内部的活力和动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 积极探索管理方式上的创新

探索企业在职能架构、权重配置、流程控制、运行效能、系统组织等影响管理的效率和竞争能力,制约企业发展的机制问题,不断增强企业转型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市场应变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具体而言,一是企业职能结构的优化。基本原则就是“战略决定结构”,通过分析企业及其管理组织实现战略目标所必须具备的职能来确定机构。二是管理体制的优化。管理体制是以集权和分权为中心,处理企业与纵向各层次(包括子公司和分公司)关系的责权利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劲,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16.

[2]贾根良,演化经济学的发展脉络[J].学术月刊,2002,(12):6-9:

[3]王妙,市场营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0-35.

[4](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王秋海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5-9.

[5](美)休·考特尼等,不确定性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2-25.

[6](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张培刚译马萨渚塞州哈佛大学出版社1934,

作者:刘新

上一篇:煤矿企业与企业信息化论文下一篇: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