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站农业技术论文

2022-04-17

安广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通过成立领导机构、制定方案、加强日常管理等措施,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目前,培训工作已经基本完成。1.培训过程首先,建立职业农民信息档案。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推广站农业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广站农业技术论文 篇1:

密云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简介

密云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是县属公益服务型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承担着全县农作物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等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土情、肥情、墒情等公益性农情监测、预报和处置;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水土保持与水源保护等技术的集成、示范与推广;农业重点公益性工程的建设和规划设计;土壤肥料执法方面的技术性、辅助性、服务性工作;乡镇推广机构和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的业务指导与协调;农业公共信息的发布和培训服务等职能工作。单位拥有职工80人,其中取得高级农艺师资格证书的2入,农艺师资格证书的16人,助理农艺师资格证书的17人,技术员45人。年均开展各类农业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50余项次,推广实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40余项,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发布农情信息50()余条,制作技术简报20余期,为密云县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1年,在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密云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出色地完成了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示范与推广;绿色蔬菜基地示范县建设;食用菌产业化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及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粮、经、菜、菌高产创建;农业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景观农业建设;农民技术培训;农产品产地环境普查与定位监测;农情信息发布;协助行业管理部门开展肥料执法等工作。全年开展试验示范工作58项,引进展示农作物品种631个,筛选推广生产用品种231个,推广各种实用技术43项,培训农民3.5万余人次。单位、个人获得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等各类奖项18项。

推广站农业技术论文 篇2:

大安市安广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完成主要培训工作

安广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通过成立领导机构、制定方案、加强日常管理等措施,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目前,培训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1.培训过程

首先,建立职业农民信息档案。于2014年10月份在全镇逐村逐户开展规模经营职业农民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生产经营达到一定的规模,在镇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种植大户、 专业大户、 家庭农场等,调查工作完成后,建立规模经营职业农民信息档案。以此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拟培育对象,择优推荐参加全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其次,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目标,围绕玉米和蔬菜的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加工销售、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等内容设置教学课程。按照学习时间进行课程安排,其中:理论学习安排30课时,重点讲授生产管理技术和营销策略;实训安排30课时,把一些能够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体现农业产业特色的示范园、示范场、农业龙头企业等作为实训基地,运用“班级授课+基地实习”、“田间培训+生产指导”等形式,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

2014年12月7日~16日在安广镇进行了设施蔬菜生产和玉米生产的理论课程培训。

2014年12月18日~23日在安广镇新荒村进行了农作物植保员和农村信息员的理论课程培训。

为了更好地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工作,教师重点讲解了农作物各种病虫害的主要症状,同时老师把平时在田间地头拍摄病虫害的图片发给学员们,让他们学会辨别病虫害的症状。

农村信息员专业,主要让学员们掌握互联网的作用,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学会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效益。

2.主要成效

促进学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通过组织实地学习示范园区的成功经验,让教学达到前所未有的视听效果,学员们充分利用培训平台,相互交流探索产业发展方向和前景,相互之间形成资源共享。

增强学员务农信心。学员们普遍认为培训内容针对性强,教师讲课水平高、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管理规范、服务到位。讲解三农问题、现代农业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体验式的农耕文化、社会责任等培训,把握了宏观形势。培训中还融入支农惠农政策、农业项目申报、合作社法、财务管理、合同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认定等内容,提升了经营管理能力。通过产业趋势发展、五新技术的培训,掌握了产业动态,让学员对从事农业生产满怀信心。

(大安市阳光办 供稿)

推广站农业技术论文 篇3:

同江市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同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并提出了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同江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与问题;对策与建议

同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重大改革的形势下,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原农牧渔业部的部署,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建立起来的。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形成了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基础的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截至到2011年,全市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56人,其中市级32人、乡(镇)级24人。这支队伍承担着全市220万亩耕地的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为全市2.5万多户10万多名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咨询服务等,常年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磨练,为全市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现状

1.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现状

全市现有农业技术人员56人。从男女构成比例上看,男35人占62.5%,女21人占37.5%;从现有学历上看,本科12人占21.4%,大专24人占42.9%,中专及以下20人占35.7%;从毕业院校上看,正规农业院校36人占64.3%,其他20人占35.7%;从现有职称上看,正高级2人占3.6%,副高级7人占12.5%,中级36人占64.3%,初级以下11人占19.6%;从年龄上看,35岁以下2人占3.6%,36-49岁43人占76.8%,50岁以上11人占19.6%。其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32人中,男18人占56.2%,女14人占43.8%;本科9人占28.1%,大专13人占40.6%,中专6人占18.7%,其他4人占12.5%;正规农业院校17人占55.3%,其他15人占45.7%;正高级2人占6%,副高级5人占15.6%,中级19人占59.9%,初级以下6人占18.5%;35岁以下2人占6%,36-49岁19人占59.7%,50岁以上11人占34.3%。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现有24人中,男17人占70.9%,女7人占29.1%;本科3人占12.5%,大专11人占45.8%,中专10人占41.7%;正规农业院校18人占75.0%,其他6人占25.0%;副高级2人占8.3%,中级17人占70.9%,初级以下5人占20.8%;35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人员没有,36-49岁24人占100%。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成,目前是市级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设立农业畜牧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省编委为我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核定编制75人,其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30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45人。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近几年在等待机构改革过程中,人员基本冻结,相对较稳定。多年来,除了接收原市农业局和农办合并成农委时精简分流的有关人员以及安置部分非农人员及工人外,从未接收过正规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人员编制满编,上级核定编制30人,实际现有人员32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曾先后几次随着乡(镇)机构改革,与原来的农机站、畜牧站等合并,改革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后来农机站分离出来,又改革为“农业畜牧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原来国家投资建设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综合服务站)的房屋等资产也被乡(镇)政府平调或变卖,管理体制由原来的“以条为主,条块结合”改为“三权下放,以块为主”,实际上原来的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已经不存在,完全下放到乡(镇)政府管理,而且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变化也较大,人数大幅度减少。改革前上级核定编制45人,各乡(镇)配备农业技术人员43人;改革后现有农业技术人员24人,减少19人。改革后个别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名存实亡,有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实际从事的是共青团、妇联、宣传、组织、民政、草原管理、办公室等等其他行政中心工作,还有在同江市、抚远县开农药商店根本不上班,很少一部分人实际从事业务工作。实践证明,目前的乡(镇)机构改革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机构撤并直接造成人员分流、工作削弱,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保障,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十分不利的。

二、问题

1.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于农业发展

按照现行的管理体制,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是隶属于农业局领导下的事业单位,在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拨付方式上,2007年以前一直实行二级拨款制,除工资外没有其他事业经费。多年来,办公、培训、通讯、报刊等经费和下乡及参加会议的的差旅费等完全自筹,随着农业的发展,这种体制在实际运作中,弊端较多,矛盾突出,远远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约束和限制了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尽管近些年来上级主管部门对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武装,但总体能力还相当薄弱,仍然存在配套不全、功能不整、学科不齐、场所不够等问题,使正常业务工作不能顺畅开展。

2.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断层

在每次机构改革中,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到的冲击和威胁最大。20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时,曾出现过 “减奶”、“断奶”的现象,削减事业经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被迫“下海”经商,谋生路搞创收,后来在国家、省、地、市各级领导的关怀下进行了纠正,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走上了正轨。如今,有的部门和基层领导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和公益性还存在着思想上和认识上的问题。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以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由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与其他事业站合并成为一体,建立了农业畜牧技术综合服务中心。这种合并设置的形式,实际上是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划归为乡(镇)政府的一个机构,从根本上打破了多年来“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双重管理运行机制。因此,就出现多头管理而实际上无人真正管理的局面,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数量急剧减少,剩余的农业技术人员行政化倾向严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归属乡(镇)管理后,安排农业技术人员包村包片,经常抽调农业技术人员从事各项行政中心工作,行政事务性工作过重,做一些与业务无关的事情,致使农业技术人员处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推广和服务工作。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三权”完全下放,导致了市、乡(镇)两级业务断链,上级业务部门布置工作,“开会不到、任务不要、情况不报”的现象是目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究其原因,根本问题是在历次机构改革中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都是主要被改革的对象,乡(镇)机构无论怎样合并,农业技术推广站都在其中,导致其技术力量和职能进一步被削弱,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着 “线断、网破、人散、挤黄”的局面。

3.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经费的支出不断增长,然而经费却没有增加,经费的缺口也越来越大,农业技术推广总投资年增长速度缓慢。由于市、乡(镇)两级财政多是“吃饭财政”,投入不足,只有人头经费,没有事业经费,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主要被用来发工资,基本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境地。目前,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常开展业务,每年除工资外,按低水平计算需业务经费15-20万元,才能正常运转,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服务过程中的培训、印发资料、化验仪器的维修和易损物品购置、办公室的修缮、办公费、通讯费、差旅费、会议费等。据统计,原市农业局1991年实际拨给经费4.05万元,除工资外年事业费0.7万元,人均250元;到1995年实际拨给经费12.3万元,除工资外年事业费0.2万元,人均67元;到1997年实际拨给经费20.4万元,除工资外年事业费为零,人均为零;从1997年到2007年除工资外年事业费一直保持零的纪录。2008年开始,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实行了财政一级拨款,除工资外人均每年事业费1000-1500元,但随着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事业经费仍然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开展业务工作,农业技术人员平时下乡无法按规定报销差旅费和补助费,多年来从未按国家政策兑现过劳保福利待遇,而且还要承担每年市里下达和有关部门摊派的各种报刊、杂志订阅款和各种名目的捐款等等。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和农业发展进程。

4.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下降

首先,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偏低。据最新统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具有正规农业院校毕业学历的占55.3%,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具有正规农业院校毕业学历的占75.0%。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没有达不到国家规定的80%的要求。其次,农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知识更新滞后的问题。现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中多数是20世纪80年初期至80年代末期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90年代以后,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本上没分配过大中专毕业生。由于受编制的制约,新的农业技术人员无法补充,存在着农业技术人员严重青黄不接的问题。加之,机构改革对农业技术人员保障不力,便大量跳槽或转行,市、乡(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普遍存在着业务骨干流失现象。近些年来,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管理不顺,有关部门和领导随意向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安插非专业人员现象严重,导致非专业人员进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例,非专业人员达到45.7%,女职工达到43.8%,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特殊性,需要经常下乡深入田间技术指导,而这些人由于不懂专业,恰恰又是这些人不能下基层干工作,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成为“安置办”、“收容所”、“中转站”、“妇女之家”。此外,近些年来,农业系统专业技术职称晋升相对比较容易,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81.5%以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79.2%以上,但是真正能够承担起相应职责的人较少,很多是徒有虚名,干不了与职称相关的技术工作。加之管理体制不顺,存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等“大锅饭”现象,从而影响了整体形象和素质的提高。

三、对策

1.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步伐

要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尽快出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2.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事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有关文件,加强和完善市乡(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3.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素质

要做好农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工作,采取定期培训、外出参观学习,拓展知识面,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同时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和培训,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农民就业、农民增收的一项根本性、基础性措施来抓。

4.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的功能

逐步改善农业技术人员工作条件,兑现和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大力引进、示范和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制。

5.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投入机制

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逐年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

作者:刘宜新等

上一篇:文化馆室内设计论文下一篇:战略型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