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院校海洋石油工程论文

2022-04-26

[摘要]海洋油气工程是新增设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本科专业,办好该专业既具有重大意义,也是石油高校面临的新课题。海洋油气工程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人文、科学和工程三方面的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海洋油气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石油院校海洋石油工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石油院校海洋石油工程论文 篇1: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是目前石油高校新兴的专业,主要培养满足海洋油气工程需要的高级工程人才。本文分析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从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高校间合作和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对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海洋油气工程;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相对于石油行业其他专业,海洋油气工程专业起步较晚,专业建设需要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对于新专业来说,可借鉴的经验极少,需要不断地进行专业实践探索、办学经验的积累以及专业基础的夯实。为此,结合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不断总结目前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组织本专业教师与学生进行探讨,听取其他院校、其他相关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宝贵经验,以自己学校教学条件为基础,以培养多元化适应现场工程需要的人才为目标,探讨今后的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一、实践教学现状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融的新兴学科,广义上包括海洋工程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专业知识。学生需要在具有良好的工科理论基础上,学习机械材料工程、化学工程、海洋工程以及石油工程等领域的相关知识。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海洋石油公司和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公司,由于两个方向的跨度较大,在实践教学方案制订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两大方向专业知识的需求,势必会增大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同时也对高等院校的指导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海洋油气工程与陆上油气工程的最大差别在于其工作环境的不同,由于海洋这一特殊环境,海洋油气的钻采及开发工作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平台,如海洋钻井平台、采油平台、和作业船舶等,这些装备与陆上油气开采装备间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工作环境的差异,用于海洋钻采技术与生产流程与陆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另外,由于我国海洋油气工程专业起步较晚,目前各海洋石油公司采用钻采设备多来源于国外,并且随着海洋石油不断向深海进军,采用的技术不断进步,钻采设备和钻采技术也处于不断研究和更新中。

国内各石油院校多集中于内陆油田地区附近,相对的海洋油气工程教学实践环境缺乏,本科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境急需建设并逐渐完善。大多数海洋石油企业从安全生产角度出发,主观上不愿意接收高校学生到海洋石油生产一线现场,即海洋平台上实训。另外,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学生去生产现场实习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相反的可能会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场正常的生产秩序,间接的影响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海洋石油企业通常对接纳学生实习持消极态度。

二、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一)完善实践教学方案

东北石油大学制订实践教学方案,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实践教学主要分为认识实习、地质实习、生产实习和工程实训。其中,认识实习针对大一学生,让学生了解石油生产的全部过程以及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石油装备,并初步认识海洋钻井采油平台;地质实习地点为秦皇岛,让学生了解石油开发中涉及到的地质状况;生产实习是让掌握石油生产中涉及的设备、设施的使用方法。

对新建专业而言,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的积累,目前出台的实践教学方案是基于原有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本科生实践教学方案制订的,就其科学性、合理性和严密性而言不够完善。因此,对教学方案进行不断的研讨和改进,是各项教学改革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坚持每年组织专业教师、在校学生、毕业学生和现场单位领导进行座谈,探讨目前采用的实践教学计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两点整改方案:(1)根据现场工作需要,增加海洋钻井采油平台上的专用设备和设施的使用实习;(2)在地质实习中,增设海洋结构物构造的认识实习。必须根据在校学生的学时安排、现场工作学生的需求,不断改进、完善教学计划,努力优化教学计划,提高实践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建设专业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任务主要靠专业教师完成,只有建设一支教学和实践水平高、结构合理、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才有保障,必须坚持广纳人才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并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中青年教师。一是加大引进力度,制订各种优惠条件吸引有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补充新专业师资的不足,特别是要积极引进新专业建设急需的主干课程的骨干教师,使新专业的核心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提高,推荐任职教师去现场企业进行短期培训、进修,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破陈规,积极争取邀请一线现场工作的技术人员为本科生讲授一些知识内容,或者舉办一些学术座谈,丰富专业师资队伍。

(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1.加强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目前我校计划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基金和自筹基金,预计1年时间,建设海洋环境实验室和海洋工程结构实验室,增设创新性实验;增加海洋工程方向的实验设备,更新原油石油工程方向实验设备,设计海洋油气工程方向综合性实验,努力提高创新性,体现“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平台的实践作用,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供保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室购置各种类型海洋平台模型以及海洋钻井、采油、油气集输等生产过程的演示装置,为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设施。

2.引入计算机虚拟现实教学。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仿真性、开放性、针对性、自主性和安全性等特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应用于军事、工业和教育等多个领域。针对重型工业生产单位危险性较大,避免现场实践的风险,我校计划针对海洋石油的勘探、开采、生产、储存、运输和安全六大关键环节设计仿真多媒体仿真内容,让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了解海洋石油的各个生产环节的关键内容,获得与真实体验一样的工作经验。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不但可以节省成本,而且可以保证学生实践教学中的安全性。

3.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与外界用人单位接触的最直接的方式是校外实践,只有不断强化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才能真正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学生的具体实习计划,包括实习内容、实习日程、实习岗位、指导人员、以及考核方式等;在实践计划制订时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以小队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小规模实习。

三、合作模式探讨

(一)建立高等院校之间的相互合作模式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油气事业的蓬勃发展兴起的一门新专业,对于各个高等院校都属于新兴学科。有些高校基于原有的土木工程专业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发展而来,主要针对海洋工程结构物的结构设计问题;石油院校以陆上的油气开发工程、钻井/采油工程和油气集输工程等石油工程专业学科为基础进行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学科建设,主要针对海洋油气田钻采、生产和开发等问题;另外,海洋油气工程专业还涉及到石油化工以及海洋环境腐蚀的问题。多学科的交融是海洋油气工程专业需要面对的主要难题之一。

高等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使高等院校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发展自身优势学科的同时,兼顾劣势学科,让学生获取更为专业的教育。

(二)加强合作模式建设

1.高校与高校间的相互合作。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主要针对石油行业,在石油高校开设,而海洋工程专业知识是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重要组成部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主干学科,哈尔滨工程大学在海洋工程实践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石油工程专业是东北石油大学自身的优势学科,对于陆上石油工程实践教学具有较强实力。因此,东北石油大学应结合自身优势,考虑高校间联系方便,加强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之间的合作,汲取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教学经验,适当利用其成熟的实践教学场地,完善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建设。

2.企业与高校间的相互合作。目前,大多数高校只有在学生准备实习时才和企业联系,平时校企之间缺乏沟通,实践教学培养和企业实际用人需要间存在一定脱节现象。校企合作只有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长期良好地发展下去,学校要和企業定期地进行沟通,如组织企业指导实习的负责人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掌握哪些专业知识,按照企业的需要培养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除了学生实践教学外,学校还可以基于企业平台培养优秀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并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设立科研课题,共同研究和攻关,为企业创造效益。另外,可以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平台,通过技术培训,为企业培养高级工程技术骨干,从而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共赢,加速高效实践教学的完善。

四、结语

目前,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的科研、生产和管理已经逐步正规化、国际化,而我国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建设才刚刚起步,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顾秉林.秉承实践教育传统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1):1-7.

[2]刘刚,黄一,张崎,李红霞.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校企合作探讨[J].船海工程,2011,40(4):34-36.

[3]李志刚.海洋油气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船海工程,2011:89-91.

作者:纪大伟 杨二龙 单丹丹

石油院校海洋石油工程论文 篇2: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索

[摘要] 海洋油气工程是新增设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本科专业,办好该专业既具有重大意义,也是石油高校面临的新课题。海洋油气工程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人文、科学和工程三方面的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海洋油气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应加强该专业的教材、实验室建设,加强师资培养、人才引进,加大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以实现该专业的建设水平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关键词] 海洋油气工程;培养方案;支撑条件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于20世纪末针对当时海洋石油工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欲率先建立“海洋石油工程”专业,以培养海洋石油工程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受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设置的限制,学校于2000年开始了以“海洋油气”为特色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每年都在 95%以上,在船舶及制造业的就业人数直线上升,在海洋石油行业的就业率保持了稳定增长趋势。为了扩大中国石油大学在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海洋石油工程两大行业中的影响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1年开始申请增设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并获审批,2012年开始招生。当前,如何办好海洋油气工程这一本科新专业是摆在石油高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本文拟就海洋油气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人才素质的要求及人才培养所需的支撑条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1]

一、培养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人才的重大意义

中国陆上油气资源日渐枯竭,因此,油气资源开发向海洋尤其是深海进军已成必然趋势。中国的渤海、东海和南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是支撑未来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的战略空间,其开发潜力巨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将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积极发展海洋油气等产业。为了实现国家能源战略、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大海洋油气的开发势在必行。然而,中国海洋油气的开发利用率很低,主要原因是海洋油气工程技术、装备比较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海洋油气工程行业的科技力量,提升行业竞争能力,为国家能源安全服务已经刻不容缓。[2]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1982年2月中海油成立,其负责在中国海域自营或合营开采海洋油气资源。除中海油外,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中石油、中石化也加快了向海洋发展的步伐。中石油于2004年11月成立了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作为中石油进入海洋油气领域的“先行官”,该公司已将海洋作为其找油找气的新平台。中石化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以东海西湖和平湖两个油气田开发项目为背景,为中石化从事中、深海油气勘探和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是中石化向海洋发展的重要平台。目前,中国的海油产量已突破5000万吨油当量,目前的开发大多集中在水深百米以内的近海,但更为广阔的深水海域仍待开发。可以预见,海洋油气这一方向将会迅速发展,从而带来对该领域人才的巨大需求。

二、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海上油气开发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油气生产所面临的问题与陆地上的问题有非常大的差异。首先,用于海洋油气工程的装备与用于陆地的有所不同,譬如多种海洋钻井平台、钻井船、采油平台和作业船舶等;其次,由于工作平台空间有限,受海流、海浪和海风影响,其稳定性差,这使得在陆地上使用的工艺和方法在海上无法适用,需要改进或采用新的工艺;再次,受海洋环境制约,海上油气工程建造成本、完井和生产操作费用都相当高,采用的技术复杂、投资高、风险大,海上油气开发的经济效益也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海洋油气工程是一个交叉性学科,所以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为:

本专业学生需具有人文、科学和工程三方面的综合素质。[3]学生主要学习海洋油气工程所必需的基本理论,接受必要的海洋油气工程设计方法、施工管理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获得科学运算与科学实验、工程设计与施工等技能,具备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分析解决海洋油气工程实际问题、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具体来讲,该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与能力。

第一,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安全、环境、职业健康意识,宽广的国际化视野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

第二,具有扎实的数理化、力学基础,具有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学、地质学和海洋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第三,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工程理论和专业技术,包括油气藏工程、海洋钻井与完井、海洋采油、海洋油气集输与流动保障等海洋油气工程理论与技术,了解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四,接受海洋油气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海洋油气工程设计、解决海洋油气工程实际问题和从事科技开发的基本能力。

第五,掌握技术经济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工程质量和效益观念以及技术管理的基本能力。

三、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

(一)设定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是依托“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利用“石油工程”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雄厚基础和教学、科研资源而开设的。通过分析海洋油气工程与陆上油气工程在工作环境、海洋油气钻采装备上存在的差异,可以在石油工程和船舶与海洋工程两大专业基础上来设计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图1海洋油气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二)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

海洋油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适应中国海洋油气工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获得海洋油气工程领域工程师基本训练,掌握海洋油气工程理论与技术,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以及解决海洋油气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海洋油气工程及相关行业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项目建设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需要。

(三)海洋油气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

海洋油气工程人才首先应该具备石油工程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具备海洋工程环境、海洋钻采装备和海洋油气工艺等方面的知识,结合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在环境、装备、工艺和管理四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其核心课程应有:海洋钻采装备与平台工程、海洋环境、石油钻采工艺原理、海洋油气工程、油藏工程、海洋油气工程管理。

海洋钻采装备与平台工程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海洋平台以及油气钻采相关装备的原理、特点、基本功能和基本计算,了解海洋钻采装备与平台制造、安装和施工工艺。学习海洋固定式平台、海洋移动式平台、海洋钻采水面装备、海洋钻采水下装备以及海洋油气钻采装备与平台应用实例。

海洋环境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影响海洋中船舶、建筑物以及海洋施工、营运的海洋环境条件,掌握风、浪、潮汐、海流、海冰、泥沙、风暴潮等现象的物理特征以及海底表层的地质特征,能够进行基本的计算分析。

石油钻采工艺原理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钻井装备和工具、钻井液、钻进参数、井身结构、井眼轨道设计和控制、井筒压力控制、固井、完井等技术及其工艺原理。掌握油气田开采特点与方法,以及采油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试油、油气井流动规律,自喷和有杆泵采油技术、注水工艺、油水井增产增注技术等。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钻井、采油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海洋油气工程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海洋油气工程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设计计算方法、工程施工新技术和工艺。掌握海洋钻井、海洋固完井、海洋弃井与回接作业、海洋油气测试、海洋油气田开发模式、海洋油气举升、海洋油气处理与计量、海洋油气储运与流动保障等工艺技术;了解海洋钻井井场勘查、铺管作业、海洋油气工程作业安全和深水钻完井关键技术等。

油藏工程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解决油气田开发设计、动态分析、开发调整及油藏管理的系统工程问题所必需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油藏工程设计基础、非混相驱动态预测、油藏动态监测原理与方法、油田开发调整、复杂油田开发及油藏管理等。初步学会应用基础理论和知识进行油气田开发设计。

海洋油气工程管理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海上油气田开发工程管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手段。掌握海上油气田开发特点、开发方案、健康安全环境、生产操作与管理、海上油田工程成本控制方法等,具备从事海上油气田开发工程项目管理和决策的基本能力。

设置该专业的课程时,必须加强与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沟通与联系,这样做既有利于教师随时把握新技术的方向,也有利于学生水平和专业建设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学生就业和企业对学生的选择。

四、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支撑条件

(一)国家与学校的政策支持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积极发展海洋油气等产业。在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中,“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名列其中。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和教育部门对海洋油气人才的需求和重视。

鉴于海洋油气工程属于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其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点加大了对该专业的课程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培养、人才引进、教学改革与建设等方面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同时进行了有效的过程管理,切实加强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保证专业建设各项规划目标的高质量完成,从而使专业建设水平处于国内同类高校的领先水平,人才培养质量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二)师资队伍建设

海洋油气资源是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的设置是国家实施海洋战略的体现,办好海洋油气工程专业要具有战略性眼光,要定位于高层次人才培养,除了培养本科生,还要培养硕士、博士,使今后的毕业生不仅往深海走,还要向国外走。当然,培养高质量的学生首先要有高水平的教师。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应采用优化整合、请进来讲学、送出去培养的思路。

首先,笔者所在学院优化整合内部三个学科有学缘的专任师资,并挖掘全校资源,成立了海洋油气工程系。师资队伍中有长江学者1人,教授7人、副教授8人,博士23人、硕士3人, 35岁以下教师5人,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同时,通过各种教学、科研活动和专业交流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如组织骨干教师参加了全国海洋油气工程新专业教学与教材规划研讨会,全面了解各兄弟院校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培养特色、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基本情况,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油气工程新专业的建设积累了经验。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海洋油气工程各个方向的最新进展。多次组织教师参加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工作讨论,有计划地开展了教材调研、编写工作和实验室建设工作,让教师对所承担的课程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尽快提高教师的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方面的素质。

其次,为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笔者所在单位正在积极利用国内国外资源,聘请国内外兼职教授和研究院专家来校讲学、指导年轻教师。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促进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把有培养潜力的青年教师有计划地送到国外学习进修,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三)实习教学条件

教师的实践性教学能力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条件,其可促进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总体质量。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与课程教学同步进行的实验教学、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以及独立设置的实习环节。独立设置的实习环节包括:军事训练、地质实习、金工实习、专业实习、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其中不容乐观的是海洋油气工程的专业实习,目前,因油田单位、海洋工程基地对安全的顾虑以及受实习经费的限制,导致海洋油气专业学生的实习过程大部分处于参观实习的层面上,学生在实习期间根本无法动手;并且大部分石油企业都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为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构建了一线实习、模拟实习与生产视频资料相结合的多元化专业实习模式。[4]

首先,利用地域优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营校区位于黄河入海口,是中国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胜利油田不仅拥有陆上油田,而且也已进行多年海上油气开发。这为油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05 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校区启用,该校区毗邻中石油和中海油两大石油公司的海洋工程基地,这为海洋工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极佳的条件。这种优势对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来说可谓得天独厚,是国内其他任何院校所不具备的。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充分利用该优势,安排学生到实际的油田生产和海洋工程生产实际中去学习和锻炼。

其次,利用已经较成熟的数值模拟和三维可视化技术模拟呈现实际的生产环节和生产状况,加上成熟的数学模型完全可以达到较为逼真的生产效果;同时,在校内创建具有一定工程规模的模拟海洋油气生产实训场所,成为发展新型实践教学方式的新方向,这样可以全面提升实习教学质量。

再次,利用有关生产现场的视频资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现场实习,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学成本。还可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有许多学校已经采取了这种方式,因为少数学生的分散和零星实习,不会给企业的生产带来很大影响,生产单位一般还能够接受。

总之,在油气资源开发面向海洋已成为必然趋势的形势下[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增设海洋油气工程本科专业不仅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也是学校走学科综合发展之路的需要。海洋油气工程本科专业应结合专业发展趋势,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创造专业所需要的支撑条件,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出高层次的海洋油气工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海洋工程类学科专业规范研究课题组.海洋工程类专业规范与课程体系[C]//海洋科学与海洋工程类专业发展战略研究与专业规范研究论文集,2004:1518.

[2] 张波.浅析全球海洋石油工程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1(2):2023.

[3] 李志刚.海洋油气工程人才的专业素养与培育[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1,25(4):5557.

[4] 李志刚.海洋油气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1(2):8991.

[5] 周守为.海上油田高效开发技术探索与实践[J].中国工程科学,2009,11(10):5559.

[责任编辑:赵玲]

作者:倪玲英 孙宝江 徐加放

石油院校海洋石油工程论文 篇3:

地方院校海洋工科类专业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摘 要] 如何提高办学质量和特色,培养满足地方经济与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是地方院校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介绍了在海洋强国的背景下,地方院校发展海洋工科类专业、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步加快建设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地方院校;海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建议

[资助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海洋工程教学团队”(2019);“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5);“《船舶设计原理》在线开放课程”(2018);省级特色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2019)

[作者简介] 严 谨(1974—),男,陕西宝鸡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安全性。

一、引言

随着国家“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急需大批海洋科技人才。近年来,国内具有海洋属性的大学和学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作为中国南海之滨唯一的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肩负着培养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

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原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属于地方院校范畴。地方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色。由于不同地方院校情况差别较大,不同区域的产业、资源、自然条件等分布不均衡,地方院校要想实现发展,就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设计一个长远而科学的发展目标,凸显专业优势,创办出自己的特色[1]。近年来,结合国家海洋战略和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广东海洋大学主动适应海洋领域各行业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二、学校海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洋工科类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学校海洋工科专业源于1935年建校时的广东省高级水产职业学校轮机科,曾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位远洋船长陈宏泽等一批杰出校友。目前,学校已发展成具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海洋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加上传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工科专业,形成了较为齐全的海洋工科专业群。

在华南地区,海洋工科类专业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珠三角是我国传统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拥有众多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类企业,香港、深圳、广州等都是国际知名的大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上国家南海战略的实施,对海洋工程类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广东海洋大学位于粤西沿海的湛江市,拥有南海的天然资源条件,周边也拥有海军南海舰队、南海西部石油公司、湛江港等海洋工程领域资源和需求。近年来,湛江市先后被列为国家“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首批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北部湾中心城市、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等,以及广东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级实验室入驻湛江,对地方经济和海洋工程迎来了良好发展机遇。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学术兴校、特色扬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以应用学科为主、以海洋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结合区域行业产业需求,积极推进海洋工科专业建设,确立了“立足广东,服务华南沿海,面向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围绕培养发展向海经济所需人才这个根本,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向海构建对接产业链的海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与实际岗位需求结合不紧密”等弊端,把企业发展需要与学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长期以来,学校同广船国际、黄埔文冲船厂等周边20余家有影响力的海洋工程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不断探索和创新校企模式。合作包括学生在企业实习、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企业专家进校做讲座、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校企联合科技攻关、学生在企业做毕业设计、校企“双导师制”培养等多种形式,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化了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经过多年的实践努力,逐步形成了“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人才培养特色,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从目前的就业追踪调查发现,我校培养的海洋工科毕业生在珠三角地区声誉不错,学生普遍能安心、肯吃苦、脚踏实地、动手能力较强,加上大部分广东生源学生在语言和生活习惯方面比较适应周边环境,因而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2]。目前,很多毕业生已经成长为活跃在海洋工程建设一线的骨干人才,为区域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水运工程、海岸工程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貢献。

三、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我校相关海洋工科专业,尽管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是,专业实力一直还不够强,发展进程始终较为缓慢,离一流专业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3]:

(一)重视支持不够,缺乏统筹规划

从政府层面看,广东省作为海洋大省,对发展海洋经济一直十分重视,包括近期下大力气支持广东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级实验室的建设。但是,对于海洋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保障支持却显得还很不够。目前,广东的海洋教育资源主要有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州航海学院等少数高校以及一些涉海的科研机构等,但这些资源处于一种较为分散的状态,获得的重视和支持以及与海洋科技经济的关联都很不够。从学校层面看,由传统水产、农学为主发展起家的地方海洋大学,海洋工科类专业在校内还缺少沉淀积累和突出的地位,专业建设也缺乏统筹规划和细致梳理,资源共享共建困难,较难形成发展合力。

(二)专业师资队伍薄弱

近年来,随着全国众多院校关注和发展海洋教学,相关专业人才持续走俏,湛江由于地理位置稍偏远,相对闭塞,人才引进存在困难。从本质上讲,海洋工科专业教学需要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但是,一方面由于师资紧缺,目前很多青年老师在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历练机会;另一方面,在当前高校以学历、论文为主的评价体系下,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高工很难走进高校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三)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存在弊端

从硬件方面看,海洋工科实验室普遍存在建设投资大、占地多、要求高、周期长等特点;与此同时,海洋工科专业一般又属于小众专业,必然存在学生人数少、设备利用率低等缺点,对于资金并不雄厚的地方院校,建设和维护都存在困难。从软件方面看,目前海洋工科类专业院校相对较少,教学资源稀缺,普遍存在教材内容老化、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较难跟上科技发展和新工科建设的步伐。

(四)课程具有难度,学生学业堪忧

对于海洋工科专业而言,由于其研究对象一般是处于复杂海洋环境下的各种类型的船舶、海洋结构物或大型海洋工程等,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多样性和高难度,专业教学一般对数学、力学等具有较高的要求。比如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不仅覆盖船、机、电等领域,还涉及管理、经济、外语等多方面要求,学生需要对结构、流体两大学科领域的知识都要懂。在数学物理知识方面,学生除了要修学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还要完成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船舶静力学、船舶结构力学、船舶结构与强度、船舶阻力与推进、数值计算、有限元等众多数学物理专业课。这些课程对于“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尚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地方院校学生就更难过关。学生的知识基础一般较弱,学习较为吃力,挂科现象十分普遍,并常因此难以顺利毕业或影响到正常就业。

(五)招生就业不容乐观

在招生方面,海洋工科专业大都属于艰苦行业,一般存在着工作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社会认可度不高、待遇偏低等问题,对考生的吸引力不强,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每年第一志愿报考人数不够多,很多属于调剂生,并且即使入校,申请转专业的现象也比较多。在就业方面,由于广东省属高校以当地学生为主,而广东学生普遍对工科兴趣不够大,加上近些年来海洋工程行业持续低迷,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愿从事本专业工作。

四、加强海洋工科专业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丰富办学资源

对于地方院校而言,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财政和政策支持,是获取发展的重要途径。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洋工科专业发展,需要和“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发展机遇紧密结合,以实现快速发展。建议从省政府层面出发,结合海洋产业和行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将高校、企业、研究所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和完善海洋领域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平台,在发展海洋经济和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的同时,重视相关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比如,建议将广东海洋大学的海洋工科类专业纳入广东省“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的范围,以表明对发展海洋工科专业的重视。同时,建议结合广东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级实验室落户湛江的有利时机,将海洋科研平台建设与海洋教育及人才培养密切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产业链。

(二)学校明确办学定位和目标,加强资源整合

学科专业建设是大学发展之基。作为地方院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准办学定位,明确长远目标和分阶段建设目标,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考评体系。要清楚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尽量扬长避短,不要盲目攀比。要以脚踏实地的精神加强内涵建设,做好学科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坚持错位发展,加强校内资源的整合,构建共享共建平台,集中有限资源力量加强学校优势特色方向建设,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办学特色和提升竞争力。

(三)坚持走校企联合的道路,完善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校企合作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形式之一。必须继续坚持面向行业产业的办学思路,充分挖掘和借助企业以及社会资源力量,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发展能力。同时,建议涉海企业、科研院所与相关高校成立产业联盟,形成交流机制,制定学生入企业实习等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海洋工程人才的政策措施。

(四)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聘用、引进和培养等方式,建立师资队伍建设柔性机制,多渠道加强涉海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师资培养,积极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培训,进一步规范和落实高校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兼职)制度,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二是要加强人才引进,政府要进一步为地方院校招聘优秀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制定鼓励企业高工等优秀人才进校任教的政策措施;三是要组建由行业、企业和高校等组成的海洋工科专业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为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五)增强忧患意识,积极推进专业建设

作为地方海洋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工科专业,以人为本,优化人才培养,满足地方经济与社会需求是出发点也是归宿。学校上下需要增强忧患意识,积极重视和推进专业建设。当前,尤其要以一流专业、工程认证为抓手,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追踪行业产业前沿,积极融入新知识、新技能和新工艺,积极利用信息教育新技术,开展教育教學改革,倡导学科竞赛,多途径多手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海洋工程情怀,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岗位素养,适应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4]。

五、结束语

对于地方院校来讲,质量和特色是办学的生命力所在。学科专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科学和持续发展,提高质量是主线,突出特色是关键。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性海洋院校,努力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和更好地服务社会,是自始至终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我校海洋工科专业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逐步形成了“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人才培养特色,这是对我们前期工作的肯定,也是我们办学的立身之本,需要继续保持和发扬。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认识到时代发展所提出的更高要求,要继续练好内功,扎扎实实地做好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工作,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质量,满足区域行业产业需求,充分发挥地方海洋大学的效能,为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以及南海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永和,王伟.地方性高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57-461.

[2]严谨,张娟.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三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船海工程,2014(1):18-20.

[3]甘瑶瑶,安立龙,乔玉香.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人才培养专题调查为例[J].高教学刊,2016(15):216-218.

[4]宋曉晴,李刚.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31):106-10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Development of Marine Engineering major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AN Jin,CHEN Zhi-ming,WU Guang-lin,WU Ying-you,YUAN Jian-ping

(College of Ocean Engineering,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00,China)

Key words: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arine engineering majors;talent training;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作者:严谨 陈志明 吴光林 吴英友 袁剑平

上一篇: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论文下一篇: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