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包括农村文化振兴在内的五点新要求。本文将主要从城镇化进程中发展农村文化的必要性,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文化发展的困局,以及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等三个方面展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篇1:

文化下乡与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统筹城乡一体化作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其目的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而通过文化下乡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不仅能够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化下乡和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美丽乡村事业的推进,本文将针对文化下乡与农村文化建设进行重点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文化下乡;新农村文化;城乡一体化

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文化下乡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各种文化下乡的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果,通过文化下乡不仅是农村人民的业余生活得到了丰富,而且给农村人民带来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同时促进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本文将针对推动文化下乡的意义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重点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文化下乡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已供相关人员借鉴。

一、推动文化下乡的意义

近年来,文化下乡的形势越来越广泛,通过文化下乡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农村人民的业余生活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而且还能够提高农村人民的文化素质,通过文化下乡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如此,还可以向农民讲解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这种深入人心的引导,使党的方针、理论成为家喻户晓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服务人民,教育人民的手段,更是帮助人民打开视野,了解新的知识的有效渠道,对于很多贫困地区来说,由于交通和信息比较闭塞,导致农民很难及时听到中央的声音、了解国家的政策,这就需要通过文化下乡活动来帮助农民了解党的动态,响应党的号召,支持党的工作。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建设新农村文化,有利于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新农村文化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而且对于自身能力的增加和精神力的引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化产业是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朝阳产业,通过文化产业的推进,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带动农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可以为农民提供高雅的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通过加强新農村的文化建设,能够推进农村乡风的文明发展,培育出新型农民,广大的农民群众能够成为有文化、有纪律、懂技术、能经营的综合性农民,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打造新农村文化风貌打下坚实基础。

三、文化下乡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将文化下乡活动转变为文化留乡

文化是一种灵活多变、容易被人们接受的无形性资产,文化下乡的活动,能够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观念受到制约,通过潜移默化的传导,使文化精髓融入到人们内心当中,但是就目前农民的文化水平来说,部分农民存在于滞后或止步不前的境地。农民紧紧依靠着传统的文化风俗在进行村中的日常活动,由于缺乏新鲜血液的融入,使农村的文化氛围一成不变,而通过文化下乡活动能够为陈旧的农村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改善农村中愚昧低俗的文化,但是,仅仅依靠一两次的文化下乡活动,并不能将农村根深蒂固的低俗文化去除殆尽,因此应当将文化下乡活动转变为文化留乡活动,通过政府部门的促进将文化留乡活动形成日常惯例,通过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到文化建设来,激发农民对于乡土文化的热爱,结合农民的实际情况,制定先进的文化融入手段。更好地将农村文化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人民。

(二)注重民族风俗和文化多元化的结合

在进行文化下乡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党中央的精神和理论进行有效传达,还应结合各地的民族风俗文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实践性和理论价值的文学艺术逐渐成为一种先进的潮流趋势,凭藉着自身独特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为了使民族文化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应当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形成多元化共存的繁荣局面,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下乡活动,使农民在参与文化下乡的过程中,能够吸收其中的精华,从而促进自身能力的成长,在进行农村文学题材的创作过程中,应当注重民风民俗和文化多元化的结合,通过这种方式为建设新农村贡献积极力量。

四、总结

结合上述分析,文化下乡和农村文化建设是促进新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文化下乡和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还能够提升城镇化的水平通过改变文化下乡的活动模式,促进农村题材文学的艺术创作,注重民风与文化多元化的结合,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艳.浅谈"送文化下乡"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8):294.

[2]叶绍东.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推动农村文化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1):230-231.

[3]王志荣.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加强村级文化建设——邯山区关于文化下乡工作的调研报告[J].卷宗,2019,9(4):250.

[4]魏智粮,梁霓.农村群众文化品牌的创建和打造——以安福县农村特色精品文化下乡创建活动为例[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9,(3):192-193.

[5]雷焕贵,段云青.山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以送戏曲下乡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6]陈文好."三下乡"社会实践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总结[J].文教资料,2018.

作者:王建红

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篇2: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摘 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包括农村文化振兴在内的五点新要求。本文将主要从城镇化进程中发展农村文化的必要性,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文化发展的困局,以及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等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镇化;农村文化建设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而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土地,农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乡村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关于农村文化,一般是把这个概念作为与城市文化相对应的地域性的文化概念来使用,也可以称作乡村文化。

一、城镇化进程中发展农村文化的必要性

城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发展的产物,至2012年,中国已基本达到世界城镇化率的平均水平。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剧,人们关注到农村文化在城镇化大踏步前进的同时在逐渐没落、凋敝,使得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矛盾日渐突出。由此在城镇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下来探讨农村文化的保护和承继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平衡

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体现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及要求。但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由于过分强调经济的发展而相对忽略掉了文化的进步。我们向工业文明、现代化文明大踏步迈进,但同时也不能放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智慧,尤其是不能抛弃作为中华民族立足根基的农村文化、农业文化,在城镇化背景下只有经济和文化并步发展、双向发展,才能满足我们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向需求。

(二)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念

党在十八大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这个概念,在过去的城镇化进程中,片面注重城镇规模、数量等硬件上的扩大,相对地忽略了人在精神层面的享受,新型城镇化注重为人民服务,城镇的建设应当围绕着人来进行,要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而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命题。文化是人的精神归属,一个人要有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在此基础上,既然城镇化的发展也是要关照人的内心情感,由于农村文化所自有的缓冲价值、包容价值,发展新型城镇势必也就是一个传承优秀农村文化的过程。

(三)文化的发展具有继承性

文化的发展是以现有文化为基础,扬弃现有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断使之本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向上的文化精髓要同腐朽的、消极的糟粕文化进行斗争,对其中的优秀部分进行承继,所以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天然地具有继承性,不可能和过去完全摆脱联系。中国文化的发展只能是在吸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进行扬弃,文化的发展必定带有过去历史的印记。因此,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对农村文化的发展进行扬弃和传承。

二、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文化发展的困局

(一)农村文化自身的局限性

1.农村文化具有自给自足、封闭保守的特点

中国的农村文化以土地为根基而生根发芽,再加之地形地貌的因素,中国文化具有封闭性的特点,文化发展呈现出保守的性质。中国的农村文化小农意识显著,有浓厚的地缘和血缘观念,对土地、政权、族权具有强烈的依赖心理,保守性很强,不容易接收新的东西。这种保守性和几千年辉煌农业文明所造就的优越性就导致农村文化在面临工业文明的进攻时,是对工业文明具有明显的排斥心理的,不接受这个以前并没有在意识中存在的西方文明,不能接受农业文明在工业文明面前的卑微。所以中国的农村地区既没有很好地过渡到现代工业文明,在两种不同文明观念的冲击中之下没有很好地传承好自己的文化,两头偏废,陷入了既没有破除旧的体制,又没能建立新的文化系统的尴尬境地。

2农村文化墨守陳规、不思变通的特点

古代农业的发展没有现代的高科技做支撑,不能准确地预报天气,不知道来年的收成,也不能判断收成的盈亏,总之就是靠天吃饭。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依靠上天庇佑的观念,等待上天的恩赐,这就使农民失去了主体性的意识,在大自然面前只能是因循守旧,不得变通。所以即使是勉强接受了外来新事物,但其接受的方式又具有简单粗暴的特点,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不加选择地就盲目接收外来讯息。中国在城镇化进程的早期,就是对西方文化的简单模仿,直至现在,许多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也都是简单的对大城市的城市功能的模仿,导致现在很多地方的城镇化建设缺乏人文底蕴,缺乏人文气息。

(二)城镇化进程给农村文化带来的外部冲击

1.城镇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冲突

从生存空间上说,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用地,这就从空间上挤占了农村的空间,不仅导致农村的面积越来越小,也导致了村落数量的急剧下降。尽管村落数量的减少有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城镇化进程的影响[2]。从心理上说,很多人认为城市文化是先进的、高人一等的,而农村文化是落后的、低人一等的,这种观念的存在从心理上排挤打压了农村文化的发展,使得工业文明带来的城市文化和土生土长的农村文化的矛盾更加突出。

2.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平衡被打破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中国满目疮痍、一贫如洗,让国家的大政方针都沿着经济的方向发展,虽然中间有中断的现象出现,但是改革开放的浪潮来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于核心地位,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贫困决定了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与此同时,国家的进步忽视了文化的进步,忽视了精神文明。后来党在十二大提出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两位一体”的格局,并在后面的发展过程中重视文化的发展,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依然渐行渐远。中国人的钱包鼓起来了,但精神已然贫瘠。中国人民亟须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同时充实自己的脑袋,建设好精神文明,寻找到心灵的归宿才不至于在物质的浪潮下迷失。

3.农村的空心化现象严重

城镇化进程给农村带来的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农村人口的流動速度加剧,导致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而这些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正是保护和承继农村文化的主体[3]。由此导致了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缺失,传统文化的传承后继无人,而新成长的一代也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农村,不想回到农村但也得不到城市的认同,对农村还有一定程度上的排斥心理;乡村学校数量锐减,农村教育也随之凋敝,为数不多的农村孩子由于教育资源的缺失都选择了在镇上和县里上学,也逐渐与农村脱节。

三、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保护和承继农村文化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向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有层次地保护和承继乡村文化

我国的文化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中国的农村文化有愚昧、低俗的一面,也有高雅、智慧的一面,因此必须坚持矛盾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农村文化。另外,文化的发展是有其运行规律的,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有一定的历史作用,文化产生的最初是源于生活的需要,并且随着生活的发展必将会对有一些文化现象进行淘汰,对另外一些文化现象进行创新和发展。所以须得有层次地对农村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不能把所有的文化现象都不加选择地加以承继,“可以让一部分文化遗产和文化符号进入博物馆、陈列馆等场馆,供展示与研究;对一部分历史街区进行科学有序的保护;一部分文化资源经过转换和提升,进入现代文化生产和日常生活领域”[4]。

(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好政府作为核心主体的引导作用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主体。由于农民的文化层次比较低,文化自觉意识很薄弱,很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不良影响,因此政府在农村文化的保护和承继的过程中,必须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要合理有效地配置各地区的文化资源,增加能够为农村长效发展服务的公共文化的数量;文化点的配置要合理布局,设置各类文化场所;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提升服务的质量[5]。

(三)利用城市化带来的市场搭建农村文化发展平台,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城镇化的背景前提下,乡村文化不可能摆脱城市化而单独行进,只能依附城市文化发展的渠道来发展自身。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也明确指出“现在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6],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乡村城市化,而且工业文明史消灭城乡差别的条件[7]。城镇化的过程中集聚了大量人口,也就是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既然有市场那就必然有文化发展的价值,农村文化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好城镇化所带来的这个大的文化市场,向城市传递乡村的价值观和文化产品,使城市和乡村文化融为一体。

(四)紧抓农村的教育和科技发展,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在城市化的历史前提下,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农业的走向归宿必然是现代化和科技化,发展现代化农业,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农业的发展上来,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水平。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必须要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文化的灌输和培养的力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文化自觉性。具体可以通过改革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素质教育体制机制来进行,除了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还要发展农村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真正做到以“科教兴国”带动“科教兴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2]刘艳君.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的困境与选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12-116.

[3]陈波,耿达.城镇化加速期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空心化、格式化与动力机制——来自27省(市、区)147个行政村的调查[J].中国软科学,2014(7):77-91.

[4]管宁.城镇化:文化选择与实践理路——城镇化背景下文化传承的三重视野[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31-33.

[5]范大平,孙树文.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

[7]周军.中国现代化与乡村文化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0.

作者:宋江川

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篇3:

基于信息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文章摘要】

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改善了乡村面貌、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完善了相关法律制度、提高了乡村居民的基本素质,为日后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起到了奠基作用。本文以近几年海南新农村经济建设为背景,提出推进海南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实现意义;指出海南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信息服务现状和问题;明确海南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信息服务内容、方式、途径、模式;提出海南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信息服务应采取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信息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

1信息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背景

历史上,韩国、日本、法国、印度等国家都曾经历过新农村建设运动,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为各国日后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起到了奠基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特别是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举国上下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各地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同时也为海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最近几年,海南在新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实现途径,以及农村金融、休闲农业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也投入了巨资,但涉及到海南新农村文化建设和信息服务方面基乎是空白。

2 信息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实现意义

韩国新村运动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尽管中韩两国的国情不同、两国实施新农村战略的目标取向不同、两国农村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同, 但是韩国新农村运动和新农村金库建设, 对中国新农村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信息社会中海南农村文化服务方式、各地农村文化建设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农村文化信息服务的模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新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大力发展新农村文化产业,重视非物质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援建乡镇图书馆和农村文化室等具有实现意义。

2.1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和市场,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促进海南农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2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提高乡村居民的自身生活品质,提升海南社会整体素质;

2.3提高农村和农业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品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4提高对外文化和经济辐射能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5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3 信息服务于海南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问题

海南新农村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末才着手基础建设阶段,21世纪开始加速发展步伐。通过这些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初步形成和构建了投资机制、激励机制、协力推进机制和共享机制现状。但目前海南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信息服务仍处于:

3.1信息资源匮乏,有效共享程度低;

3.2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接受能力差。

3.3农村信息服务人才缺乏;

3.4信息服务不适应多样化的个性需求;

3.5资金投入不足;

3.6良性的管理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等状况。

4 信息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信息服务对海南乡村治理、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影响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海南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信息服务必须深刻理解农村信息化服务的内涵,大力倡导“勤勉、自助、合作”理念,以振奋农民精神;重视文化启蒙,培养农民的勤奋向上精神;以村乡为本位,兴建村民会馆,推动农村乡区文化建设,培养村乡凝聚力;以项目开发为纽带,从产业振兴的角度切入,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主线,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以政府支援和农民自主为基本动力,带动农民开展家乡建设活动。

4.1认真探研海南新农村文化建设原则和任务,切实把握海南新农村文化建设内涵、指导思想和目标,不断挖掘海南农村文化的特征和功能,探索海南农村文化建设特殊性、建设内容、建设途径、建设主体等课题,寻求建立健全海南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

4.2海南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信息服务要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政府搭台、多方传送,多种途径传信息、八方援助种文化;海南新农村文化建设内容主要结合热带雨林农村公共文化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海南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调动农民积极性,使他们成为海南新农村文化建设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把传统农民转化为具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的新型农民。

4.3根据服务对象、服务主体,采取不同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和服务手段;政府必须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和体系改革,继续普及义务和扫盲教育,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引导农村教育与市场化接轨;在形式、内容和手段上,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应结合农民的迫切愿望,通过局域网、信息传输网,并充分发挥农村信息接收终端,从多种渠道、不同层面制作各种优秀的、健康的、通俗易懂、动画有趣的培训课件,满足农民教育培训、文化培训、技能培训、网上服务等多种需求,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4.4按信息服务传播载体分类及其特征,充分利用和创新传统服务模式、互联网服务模式和混合服务模式;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和经营过程中,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分析推广和创新的可行性,只有充分考虑地域优势、生态环境、文化底蕴、农业生产等信息,才能有效地将市场—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农户信息有机连接,满足农户、企业的生产产品、生产技术、投入要素、市场信息、产品价格等信息,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高速发展。

4.5按信息服务提供者分类及其特征,加快和加大政府主导推动模式、行业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自我服务模式、批发市场辐射扩散模式和龙头企业一体化带动模式;信息服务提供者应以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服务和促进科研成果应用为重点,建立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实验区、示范区、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激发农民自觉接受和运用科技的积极性,逐步形成科技推广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

4.6送文化信息种子下乡,种下新农村文化在乡村;送文化产品下乡,促进海南新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4.7深入挖掘海南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民族特色民风民俗;引进先进文化要素,提高乡村居民整体素质,提升乡村生活品质;政府要加大投入,完善基礎设施,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和发展休闲、度假、观光和乡村旅游等个性化产业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郭杰忠.黎康.探讨了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2007(2).

[2]周密.探索了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 2011(9).

【作者简介】

彭继跃(1961-),男,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主任,副教授,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实践教学与管理、企业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税收及税收管理等

作者:彭继跃

上一篇:课堂教学教师管理论文下一篇:应用型大学财政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