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茶组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论文

2022-05-01

摘要主要从形态学、细胞学、生化水平和DNA水平上简述了国内对金花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分析金花茶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与展望,为今后金花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金花茶组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金花茶组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论文 篇1:

三种山茶属金花茶组植物花朵类黄酮成分研究

摘 要: 該研究以山茶属金花茶组的金花茶、凹脉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为材料,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其花朵中类黄酮成分与含量。结果表明:三种植物中检测到15种类黄酮,其中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槲皮素-3,7-O-二葡萄糖苷、芸香柚皮苷、圣草素和染料木苷为金花茶组首次发现;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7-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和山萘酚-3-O-葡萄糖苷为凹脉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中首次发现。儿茶素、表儿茶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7-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和山萘酚-3-O-葡萄糖苷为三个物种主体成分;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为金花茶特有,槲皮素-3,7-O-二葡萄糖苷为崇左金花茶特有;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主要存在于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木犀草素主要存在于凹脉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类黄酮类型主要为儿茶素类、槲皮素类、木犀草素类和山萘酚类;崇左金花茶中槲皮素类、木犀草素类及类黄酮总量远高于金花茶和凹脉金花茶,凹脉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儿茶素类高于金花茶,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山萘酚类高于凹脉金花茶。

关键词: 山茶属, 金花茶组, 花朵, 类黄酮,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Key words: Camellia, section Chrysantha Chang, flowers, flavonoids,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UPLC-Q-TOF-MS)

山茶属(Camellia)金花茶组(section Chrysantha Chang)植物花朵为黄色(梁盛业,1993),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金花茶(C. nitidissima)花朵、叶片中含有类黄酮、茶多酚及皂苷等活性成分(He et al.,2017),具有降血糖(夏星等,2013)、抗氧化(Song et al.,2011)和抗肿瘤等功效(Lin et al.,2013)。对金花茶类黄酮等活性成分的研究有利于开发其药用价值,提高经济效益。目前,金花茶组植物类黄酮等活性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总量分析(唐健民等,2017)及成分鉴定方面(彭晓等,2011;Peng et al.,2012),关于其类黄酮成分含量及变化特征尚不清楚,极大地限制了其类黄酮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

山茶属金花茶组30多个物种的花色均为黄色(管开云等,2014),关于金花茶花朵化学成分的研究表明,其黄色花朵中含有槲皮素、山萘酚等类黄酮成分(彭晓等,2011)。目前,金花茶組植物花朵类黄酮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花茶上(Qi et al.,2016;He et al.,2017),其余大部分物种尚未涉及。凹脉金花茶(C. impressinervis)、崇左金花茶(C. chuangtsoensis)花量繁多、花色深黄,尤其崇左金花茶花朵黄色最深,且具有四季开花的特性(管开云等,2014),是提取类黄酮的优良材料,可用于开发金花茶类黄酮产品。鉴于此,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对金花茶、凹脉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花朵中类黄酮成分及其含量进行分析,研究其类黄酮成分的差异及变化特征,以期为金花茶组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材料为山茶属金花茶组植物金花茶、凹脉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山茶种质资源库。选取生长状况一致植株5株,每株取树冠外围南面枝条盛开期新鲜花朵各3朵。

1.2 方法

1.2.1 定性分析 取新鲜花朵0.6 g,液氮研磨至粉末,按照Hashimoto et al.(2002)的方法加甲醇∶水∶甲酸∶THF(70∶27∶2∶1,体积比)提取液2 mL,浸提24 h后用0.22 μm滤膜过滤,滤液保存在-20 ℃冰箱备用(Wang et al.,2004)。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对花朵中类黄酮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包括ACQUITYTM UPLC I-Class超高效液相色谱系统(Waters Corporation,Milford,MA,USA),Xevo G2-XS QTof MS质谱系统(Waters Corporation,Manchester,UK)。色谱柱为ACQUITY BEH C18(2.1 mm × 100 mm,1.7 μm)。流速0.3 ml·min-1,进样量为2 μL。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和乙腈(B)。洗脱程序:0~1.5 min,5% B;1.5~11 min,5%~40% B;11~14 min,40%~95% B;14~16.5 min,95% B;16.5~16.8 min,95%~5% B;16.8~20 min,5% B。温度为40 ℃。电喷雾电离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离子源温度为120 ℃,脱溶剂气体为高纯度氮气,温度为450 ℃,流速为600 l·h-1,毛细管电压为1 kV,锥孔电压为40 V,扫描范围为50~1 200 m/z。低能量扫描时电压为6 eV,高能量扫描时电压为20~45 eV。

1.2.2 定量分析 标准品槲皮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槲皮素-7-O-葡萄糖苷、山萘酚、山萘酚-3-O-葡萄苷、木犀草素、圣草素、芸香柚皮苷和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购于sigma公司;矢车菊素购于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儿茶素和表儿茶素购于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标准品纯度≥98%。建立儿茶素、表儿茶素、矢车菊素、槲皮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山萘酚和山萘酚-3-O-葡萄糖苷等8种类黄酮标准曲线进行定量计算(表1),花青苷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按照矢车菊素标准曲线进行分析,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槲皮素-7-O-葡萄糖苷、槲皮素-3,7-O-二葡萄糖苷、圣草素、芸香柚皮苷、染料木苷等7种类黄酮按照槲皮素-3-O-葡萄糖苷标准曲线进行分析,重复5次,计算各成分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种山茶属金花茶组植物花朵类黄酮鉴定

利用UPLC-Q-TOF-MS对三种山茶属金花茶组植物花朵类黄酮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根据UPLC-Q-TOF-MS和MS图谱,参考相关文献,对其主要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共检测到15种类黄酮成分(图1),其质谱数据见表2。15种类黄酮成分中,除成分3、成分4和成分13外,其余12种均有标准品。对比标准品,成分1和成分2分别为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成分3质谱数据为分子离子m/z 595.17,碎片离子m/z 287.06,与张维冰等(2013)鉴定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结果相同,推定其为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成分8质谱数据为分子离子m/z 287.06,碎片离子m/z 153.02,根据标准品判断其为木犀草素。成分6质谱数据为分子离子m/z 433.11,碎片离子m/z 271.06,根据标准品判断其为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

成分4质谱数据为分子离子m/z 627.16,碎片离子m/z 303.05,与Ceska & Styles(1984)鉴定槲皮素-3,7-O-二葡萄糖苷结果相同,推定其为槲皮素-3,7-O-二葡萄糖苷;对比标准品,成分5、成分7、成分12和成分14分别为槲皮素-3-O-芸香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7-O-葡萄糖苷和槲皮素。具标准品的成分10和成分15为山萘酚-3-O-葡萄糖苷和山萘酚,成分9和成分11为圣草素和芸香柚皮苷。无标准品的成分13质谱数据为分子离子m/z 433.11,碎片离子为m/z 271.06,与李蓓佳等(2010)鉴定染料木苷结果相同,推定其为染料木苷。

2.2 三种山茶属金花茶组植物花朵类黄酮含量

三种山茶属金花茶组植物花朵中类黄酮含量见表3。金花茶中含量占其类黄酮总量1%以上的主体成分共8种,其中表儿茶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和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分别占33.98%、26.16%和11.60%,合计71.74%。凹脉金花茶中主体成分7种,表儿茶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和槲皮素-3-O-芸香糖苷分别占42.45%、26.05%和12.38%,合计80.88%。崇左金花茶主体成分11种,槲皮素-3-O-葡萄糖苷、表儿茶素和木犀草素占26.06%、23.91%和11.25%,合计为61.23%。儿茶素、表儿茶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槲皮素-7-O-葡萄糖苷和山萘酚-3-O-葡萄糖苷为三个物种共有主体成分;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为金花茶特有,槲皮素-3,7-O-二葡萄糖苷为崇左金花茶特有;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主要存在于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木犀草素主要存在于凹脉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

三种山茶属金花茶组植物花朵主体成分中表儿茶素含量相差不大,但崇左金花茶儿茶素含量分别为金花茶和凹脉金花茶的2.17倍和1.49倍。崇左金花茶中木犀草素含量为凹脉金花茶2.61倍,金花茶中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含量为崇左金花茶2.31倍。三个物种中槲皮素-3-O-芸香糖苷含量均相差不大,金花茶和凹脉金花茶中槲皮素-3-O-葡萄糖苷和槲皮素-7-O-葡萄糖苷含量相差不大;崇左金花茶槲皮素-3-O-葡萄糖苷含量为金花茶和凹脉金花茶的1.65倍和1.55倍,槲皮素-7-O-葡萄糖苷为金花茶和凹脉金花茶的7.23倍和8.31倍。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中山萘酚-3-O-葡萄糖苷含量为凹脉金花茶的1.69倍和1.43倍。

2.3 三种山茶属金花茶组植物花朵类黄酮分类

三种山茶属金花茶组植物花朵中类黄酮成分分类见表4, 其类黄酮成分主要为儿茶素类、 花青素类、木犀草素类、槲皮素类、山萘酚类和其他类型。金花茶中含量较高的依次为儿茶素类、槲皮素类和木犀草素类,分别占其类黄酮总量的39.31%、38.20%和11.67%,合计89.18%;其次为山萘酚类的5.18%和花青素类的4.59%。凹脉金花茶中儿茶素类、槲皮素类和木犀草素类占49.72%、40.12%和6.70%,合计96.53%;山萘酚类为2.98%。崇左金花茶中槲皮素类、儿茶素类和木犀草素类占47.25%、30.91%和14.29%,合计92.45%;山萘酚类为2.59%。可见,三个物种中类黄酮成分类型主要为儿茶素类、槲皮素类、木犀草素类和山萘酚类。

崇左金花茶花朵类黄酮总量为555.77 μg·g-1,远高于金花茶和凹脉金花茶的336.60 μg·g-1和358.75 μg·g-1,分别为其1.65倍和1.55倍。凹脉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中儿茶素类为金花茶的1.35倍和1.30倍。崇左金花茶中木犀草素类分别为金花茶和凹脉金花茶的2.02倍和3.31倍,槲皮素类为金花茶和凹脉金花茶的2.04倍和1.83倍。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花朵中山萘酚类含量分别为凹脉金花茶的1.63倍和1.41倍。可见,崇左金花茶花朵中槲皮素类、木犀草素类及类黄酮总量均远高于金花茶和凹脉金花茶,而金花茶和凹脉金花茶差异不大;凹脉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中儿茶素类高于金花茶,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中山萘酚类高于凹脉金花茶。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对三种山茶属金花茶组植物花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共检测到15种类黄酮成分,其中儿茶素类2种、花青素类1种、槲皮素类5种、山萘酚类2种、木犀草素类2种、芸香柚皮苷等其他成分3种。本研究利用标准品建立了8种标准曲线进行类黄酮成分定量分析,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按照矢车菊素标准曲线进行分析,无标准曲线的类黄酮成分按照槲皮素-3-O-葡萄糖苷标准曲线进行分析,试验重复5次,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所得各成分含量均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R2达0.999以上,表明试验所建立的类黄酮成分定量分析方法能有效定量各成分含量。

本研究检测到的15种类黄酮成分中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槲皮素-3,7-O-二葡萄糖苷、芸香柚皮苷、圣草素和染料木苷等7种类黄酮成分均为金花茶组植物中首次发现,其中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仅存在于金花茶花朵中,槲皮素-3,7-O-二葡萄糖苷仅存在于崇左金花茶中;木犀草素主要存在于凹脉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中,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主要存在于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中。三种山茶属金花茶组植物共有的主体成分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7-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和山萘酚-3-O-葡萄糖苷为金花茶花朵中主要类黄酮成分(彭晓等,2011;Zhou et al.,2013),但其在凹脉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花朵中的发现为首次报道(He et al.,2017)。

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等是红色山茶花朵中主要的花青苷成分(Li et al.,2007,2008,2009),而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蕓香糖苷和槲皮素-7-O-葡萄糖苷等槲皮素类是金花茶花朵呈现黄色的主要原因(Hwang et al.,1992;Sangwan et al.,2015)。本研究凹脉金花茶、崇左金花茶花朵中槲皮素类占其类黄酮总量分别为40.12%和47.25%,高于金花茶花朵中的38.20%,说明槲皮素类亦为凹脉金花茶、崇左金花茶呈现黄色的主要色素成分。槲皮素-3-O-葡萄糖苷和槲皮素-3-O-芸香糖苷在三个金花茶物种中,不仅相对含量较高,而且其占类黄酮总量百分比亦较高,如崇左金花茶花朵中槲皮素-3-O-葡萄糖苷含量和百分比均最高,金花茶和凹脉金花茶中槲皮素-3-O-葡萄糖苷含量和百分比仅次于表儿茶素,说明槲皮素类尤其槲皮素-3-O-葡萄糖苷是决定金花茶类花朵呈现黄色的主要色素成分,该结论与已有金花茶研究结果基本一致(Hwang et al.,1992;宫岛郁夫,1997)。三个金花茶物种中,崇左金花茶花朵黄色最深,除槲皮素-3-O-葡萄糖苷含量及其占类黄酮总量比例最高外,崇左金花茶花朵类黄酮总量远高于金花茶和凹脉金花茶也可能是重要原因。

金花茶组植物中含有类黄酮等活性成分(Tanaka et al.,1998),具有抑制肿瘤(Peng et al.,2012;Lin et al.,2013)、降血糖(夏星等,2013)、抗氧化(牛广俊等,2015)、增强心血管和人体免疫力等生理功效(He et al.,2015)。凹脉金花茶、崇左金花茶花朵中类黄酮总量均高于金花茶,尤其崇左金花茶不仅类黄酮总量高,而且花期长、花量多,原料丰富,因此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是开发金花茶组植物类黄酮良好材料,可用于医药、保健及食品等。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对金花茶、凹脉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中主要类黄酮成分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其花朵中类黄酮成分、含量及其变化特征,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种山茶属金花茶组植物花朵中共检测到15种类黄酮成分,其中儿茶素、表儿茶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槲皮素-7-O-葡萄糖苷和山萘酚-3-O-葡萄糖苷为共有主体成分。崇左金花茶花朵类黄酮总量为555.77 μg·g-1,分别高于金花茶和凹脉金花茶的336.60 μg·g-1和358.75 μg·g-1。类黄酮成分类型主要为儿茶素类、槲皮素类、木犀草素类和山萘酚类;崇左金花茶中槲皮素类、木犀草素类远高于金花茶和凹脉金花茶,凹脉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中儿茶素类高于金花茶,金花茶和崇左金花茶中山萘酚高于凹脉金花茶。

参考文献:

CESKA O, STYLES ED, 1984. Flavonoids from Zeamays pollen [J]. Phytochemistry, 23(8): 1822-1823.

GUAN KY, LI JY, WANG ZL, 2014. Camellias of China [M]. Hangzhou: Zhe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395-406. [管开云, 李纪元, 王仲朗, 2014. 中国茶花图鉴 [M].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395-406.]

HASHIMOTO F, TANAKA M, MAEDA H, et al., 2002. Changes in flower coloration and sepal anthocyanins of cyanic Delphinium cultivars during flowering [J].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66(8): 1652-1659.

HE DY, LI XY, XUAN S, et al., 2017. Camellia nitidissima, C. W. Chi: A review of botany, 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 [J]. Phytochem Rev, 10: 1-23.

HE DY, WANG XT, ZHANG P, et al., 2015. Evaluation of the anxiolytic and antidepressant activities of the aqueous extract from Camellia euphlebia Merr. ex Sealy in mice [J]. Evid-Based Compl Alt, 11: 1-8.

HWANG YJ, YOSHIKAWA K, MIYAJIMA I, et al., 1992. Flower colors and pigments in hybrids with Camellia chrysantha [J]. Sci Hortic, 51(s 3-4): 251-259.

LI BJ, XIANG C, YANG XW, et al., 2010. Fingerprints of tongmai keli by HPLC-DAD-MS [J]. Acta Pharm Sin, 45(11):1410-1414. [李蓓佳, 向诚, 杨秀伟, 等, 2010.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通脉颗粒的指纹图谱 [J]. 药学学报, 45(11): 1410-1414.]

LI JB, HASHIMOTO F, SHIMIZU K, et al., 2007. Anthocyanins from red flowers of Camellia reticulata L. [J].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71(11): 2833-2836.

LI JB, HASHIMOTO F, SHIMIZU K, et al., 2008. Anthocyanins from red flowers of Camellia cultivar‘Dalicha’ [J]. Phytochem, 69(18): 3166-3171.

LI JB, HASHIMOTO F, SHIMIZU K, et al., 2009. A new acylated anthocyan inform the red flowers of Camellia hongkongen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thocyanins in the Section Camellia species [J]. J Plant Ecol, 51(6): 545-552.

LIANG SY, 1993.Camellia nitidissima [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1-100. [梁盛業, 1993. 金花茶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100.]

LIN JN, LIN HY, YANG NS, et al., 2013.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anticancer activity of yellow Camellias against MDA-MB-231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J]. J Agric Food Chem, 61(40): 9638-9644.

MIYASHIMA K, 1997. Study on flower color and anthocyanidin of Camellia chrysantha and F1 generation [J]. Guangxi For Sci, 26(1): 52-53. [宫岛郁夫, 1997. 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及F1代的花色及花色素研究 [J]. 广西林业科学, 26(1): 52-53. ]

NIU GJ, XING JH, ZHU S, et al., 2015. Determination of active ingredient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Camellia sect. Chrysantha by QAMS [J]. J For Environ, 35(2): 165-168. [牛广俊, 邢建宏, 朱思, 等, 2015. 金花茶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测定 [J]. 森林与环境学报, 35(2): 165-168.]

PENG X, YU DY, FENG BM, et al., 2011.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flowers of Camellia chrysantha [J]. Guihaia, 31(4): 550-553. [彭晓, 于大永, 冯宝民, 等, 2011. 金花茶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J]. 广西植物, 31(4): 550-553.]

PENG X, YU DY, FENG BM, et al., 2012. A new acylated flavonoid glycoside from the flowers of Camellia nitidissima and its effect on the 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human lymphoma U937 cells [J]. J Asian Nat Prod Res, 14(8): 799-804.

QI J, SHI RF, YU JM, et al., 2016.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leaves of Camellia nitidissima and their potential cytotoxicity on SGC7901 cells [J]. Chin Herb Med, 8(1): 80-84.

SANGWAN NS, SHANKER S, SANGWAN RS, et al., 2015. Plant-derived products as antimutagens [J]. Phytochem Rev, 12(6): 389-399.

SONG LX, WANG XS, ZHENG XQ, et al., 2011. Polyphenolic antioxidant profiles of yellow Camellia [J]. Food Chem, 129: 351-357.

TANAKA Y, TSUDA S, KUSUMI T, 1998. Metabolic engine-ering to modify flower color [J]. Plant Cell Physiol, 39(11): 1119-1126.

TANG JM, SHI YC, LIAO YQ, et al., 2017. Analysis of che-mical components in flowers of Camellia nitidissima [J]. Guihaia, 37(9): 1176-1181. [唐健民, 史艷财, 廖玉琼, 等, 2017. 金花茶茶花的营养成分分析 [J]. 广西植物, 37(9): 1176-1181.]

WANG LS, HESHIMOTO F, SHIRAISHI A, et al., 2004. Chemical taxonomy in Xibei tree peony from China by floral pigmentation [J]. J Plant Res,117(1): 47-55.

XIA X, HUANG JJ, WANG ZP, et al., 2013. Study on the acute toxicity and hypoglycemic effect of leaves of Camellia nitidissima [J]. Lishizhen Med Mat Med Res, 24(5): 1281-1282. [夏星, 黄嘉骏, 王志萍, 等, 2013. 金花茶叶的降血糖作用及急性毒性研究 [J]. 时珍国医国药, 24(5): 1281-1282.]

ZHANG WB, WANG ZC, ZHANG LY, 2013. Determination of 10 caffeoylquinic acids and 22 flavonoids in chrysanthemum samples by 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ion-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J]. Chin Analyt Chem, 41(12): 1851-1861. [张维冰, 王智聪, 张凌怡, 2013. 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串联质谱法测定菊花中的10种咖啡酰基奎宁酸和22种黄酮类化合物 [J]. 分析化学, 41(12): 1851-1861.]

ZHOU XW, FAN ZQ, CHEN Y, et al., 2013. Functional analyses of a flavonol synthase-like gene from Camellia nitidissima reveal its roles in flavonoid metabolism during floral pigmentation [J]. J Biosci, 38(3): 593-604.

作者:李辛雷 王佳童 孙振元 王洁 殷恒福 范正琪 李纪元

金花茶组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论文 篇2:

金花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摘要主要从形态学、细胞学、生化水平和DNA水平上简述了国内对金花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分析金花茶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与展望,为今后金花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金花茶;品种;遗传多样性

Key wordsCamellia chrysantha; Variety; Genetic diversity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有广义和狭义的定义之分[1]。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储存在生物个体基因之中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生物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总和[1]。因此,对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物种种间及种内群体间遗传结构的动态分布和多态性水平,对物种起源、种源区划、品种鉴定、良种选优、合理开发及利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物种种质资源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金花茶属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植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等,被世界誉为神奇的东方神茶、“植物界的熊猫”以及“茶族皇后”。因其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对金花茶的研究越来越多,从地理分布区域[2-4]、繁殖方式(扦插繁殖、压枝繁殖、组织培养)[5-14]、引种驯化[15-18]、化学成分[19-23]、药用价值[24-27]到遗传多样性等的研究,金花茶越来越多的潜能被发现。笔者主要从形态学水平、细胞学水平、生化水平以及分子水平4个方面对金花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为今后金花茶的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金花茶品种

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首次于1960在我国广西被发现,目前世界上已知的金花茶有42种5变种,分布最多的位于广西南部及西南部,产29种5变种;其次是越南北部,产10种,其余分布于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各产1种[28](表1)。

2金花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2.1形态学水平

形态学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是指通过利用植物的外部特征特性来检测植物遗传变异的一种既简便易行又快速的方法,此方法主要是根据表型上的差异,如株高、株型、花色、花型、叶型等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来反映基因型上的差异。而通过表型性状来研究的遗传多样性,通常表现为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单基因性状,以及多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对植物种植资源的分类、鉴定和育种材料的选择通常是依据表型性状来开展研究的。但表型性状在生长发育阶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且表现的数量极其有限,因此,此种方法对植物种植资源更深层次、更细化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29]。

叶创兴等[30]根据表型分类把倒卵金花茶作为柠檬金花茶的同物异名;张宏达[31]的分类标准将陇瑞金花茶和毛籽金花茶定义为大弄岗金花茶的同物异名。张宏达[31]和梁盛业[32]均认为防城金花茶和长柱金花茶是金花茶的同物异名,且认为防城金花茶是指亮叶离蕊茶,长柱金花茶则是亮叶离蕊茶的变种。汤忠皓[33]根据金花茶的花型大小、花部结构、花瓣颜色、光泽以及花期等对19个目前已被发现定名以及未定名的金花茶进行分类。叶泉清等[34]认为将弄岗金花茶、毛籽金花茶、陇瑞金花茶、中华五室金花茶、直脉金花茶、多瓣金花茶、武鸣金花茶归并为淡黄金花茶一个种的处理方法并不恰当,他们以花瓣合生高度、花色特征、子房室数、果皮厚度、种皮是否被毛、叶质及厚度与侧脉关系等作为主要分类性状,将毛籽金花茶、陇瑞金花茶处理为弄岗金花茶的异名,把直脉金花茶、多瓣金花茶处理为中华五室金花茶的异名,而武鸣金花茶为独立种。吴洪明[35]运用生理指标测定福建金花茶组植物的耐寒性,表明金花茶‘金坛洛’耐寒性较强,大弄岗金花茶‘金陇瑞’稍差。戴月等[36]通过对顶生金花茶和平果金花茶在分布、形态特征、物候期等方面进行观察,发现这2种金花茶在这几个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别,且认为顶生金花茶为平果金花茶的变种并不合适,主张顶生金花茶和平果金花茶为2个独立种。

2.2细胞学水平

细胞学标记多样性主要是染色体多样

性,即根据细胞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特征进行的一种遗传多样

性研究方法[37]。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是基因的携带者,因此染色体变异必然会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导致遗传变异。而检测染色体是否变异,主要是研究植物特定的细胞学特征,如染色体的缺失、易位、倒位、重复或是染色体数目非整倍体的单体、三体、多体等。即表现为染色体核型,即染色体的数目、大小、随体、着丝点位置等,以及带型如C带、N带、G带等方面的变异。随着常规染色体技术、细胞原位杂交技术等染色体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走向成熟,因此从细胞学水平上更能表达出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且优于形态变异[38]。

目前对金花茶染色体组型、核型的研究越来越多,如梁盛业[39]进行金花茶组植物(20种和3变种)核型的比较,黄锦培等[40]对金花茶染色体组型的观察,金花茶染色体数目2n=30;卢天玲等[41]对金花茶和显脉金花茶染色体数目和形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核型之间差异明显。廖汉刃等[42]对苹果金花茶、弄岗金花茶、夏石金花茶、小金花茶、倒卵金花茶和小金花茶的花粉染色体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这6种金花茶的花粉染色体数目均相同,N=15,且苹果金花茶花粉的核型公式K(n)=11m+3sm+1st,与金花茶、显脉金花茶、凹脉金花茶、毛瓣金花茶和小果金花茶的核型具有显著差异[43]。廖汉刃等[44]对凹脉金花茶、显脉金花茶、金花茶、小金花茶的核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显脉金花茶是这4种金花茶种最原始的种,从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变化而言,金花茶与小金花茶的核型存在较大差异。秦新民等[45]在1992年对防城金花茶和金花茶的核型进行比较,其核型公式分别为2n=2x=30=20m(2SAT)+10sm;2n=2x=30=22m(2SAT)+8sm,从核型的差异结合形态特征、花粉形态的不同,认为防城金花茶作为金花茶的变种是合理的。而在1993年研究了弄岗金花茶、陇瑞金花茶、武鸣金花茶和凹脉金花茶4种金花茶的核型,其中弄岗金花茶、弄岗金花茶和武鸣金花茶的核型相同[46]。王任翔等[47]对金花茶组的核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这7种金花茶间核型存在明显差异。

2.3生化水平

生化标记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蛋白质多样性,即从贮藏蛋白、同工酶等的变异分化来鉴定物种之间、品种之间是否存在遗传差异,亦是鉴定外源DNA和物种起源进化的一种有效而广泛应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38]。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性状,因此蛋白质是基因的体现者,外界因素的差异以及植物本身因素的差异导致基因转录过程中产生多种转录产物,从而转录成多种蛋白[48]。同工酶是指生物体内因编码基因不同而产生的多种分子结构的酶,而对同工酶的分析也主要是从蛋白质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根据同工酶分子的大小、构象、带电荷数的不同,在电场中运动速度的不同以及形成谱带数目、迁徙率的不同,进而直接鉴定生物群体内物种之间、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的遗传差异[37]。因其成本低,所需试验技术较简单,结果易于比较,准确性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等优点,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目前从生化水平上对金花茶的研究仍极少。1998年,梁机等[49]对8种金花茶植物的叶片可溶性蛋白质进行研究,结果将8种植物聚类成5类:金花茶与防城金花茶;毛籽金花茶与弄岗金花茶;东兴金花茶与平果金花茶;显脉金花茶;毛瓣金花茶,从而体现出这8种金花茶亲缘关系的远近。

2.4分子水平

分子标记多样性研究直接体现在对DNA分子的研究上。DNA是组成遗传基因的主要材料,也称“遗传微粒”。因此对遗传信息,即DNA的碱基序列进行比较分析,能够更直接地反映植物间的遗传差异[38]。相对形态学、细胞学、生化鉴定方法而言,DNA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具有直接快速、多态性高、准确性高、特异性强、信息量大、微量分析、不存在上位性效应,以及不受自身生长发育状况、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等优点,是目前研究生物遗传多样性最理想的方法。该技术也被逐渐应用于金花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种间亲缘关系研究等领域。目前应用较多的分子标记技术主要有AFLP、ISSR、RAPD、RFLP、SSR以及ITS序列分析技术等。

2.4.1AFLP。

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指对DNA限制性酶切片段进行选择性扩增[50]。具有所需DNA样品数量少,多态性强,位点多,稳定性好,重复性强等优点,但目前应用于金花茶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仍较少。

唐绍清等[51]运用AFLP分子标记方法对金花茶组23个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薄叶金花茶、小花金花茶、夏石金花茶和小瓣金花茶之间的亲缘关系很近,且同时验证了毛籽金花茶、陇瑞金花茶、弄岗金花茶和大样弄岗金花茶归并到淡黄金花茶组是正确的。宾晓芸[52]运用AFLP技术对我国分布区的6个金花茶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揭示了金花茶物种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间。

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

2.4.2ISSR。

ISSR分子标记(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多态性)是在微卫星分子标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标记[53],其基本原理与SSR相似,但在引物设计上比SSR相对简单,直接可用引物进行扩增,在提供遗传信息方面更优于RFLP、RAPD、SSR。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多样性、基因定位、构建遗传图谱、种质资源鉴定等方面的研究。

2005年,宾晓芸等[54]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金花茶4个自然分布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花茶总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但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间,与运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结果相同。2014年,柴胜丰等[55]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毛瓣金花茶6个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瓣金花茶在物种水平和居群水平上都表现出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毛瓣金花茶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肖政等[56]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南宁金花茶公园金花茶组29份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金花茶组物种的遗传基础较宽,并将29份金花茶样品进行聚类分成三大类,即扶绥中东金花茶为一类,顶生金花茶和龙州金花茶为一类,其余金花茶聚为一类,其中夏石金花茶和小花金花茶的遗传相似系数最高,弄岗金花茶和毛籽金花茶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与唐绍清等[57]研究结果相同。韦霄等[58]对迁地保护的3个人工栽培金花茶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迁地保护相较野生居群而言,仍能够较好地保护金花茶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迁地保护的金花茶存在于居群内的基因遗传多样性的概率远高于居群间。

2.4.3RAPD。

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随机扩增多态性DNA)与PCR的反应原理相同,即以待测基因组DNA片段作为模板,以碱基顺序随机排列的寡聚核苷酸(8~10个碱基)作为引物,通过PCR扩增,产生不连续的DNA产物,从而进行多态性分析[59]。RAPD虽然具有DNA样品数量少,操作技术简单,检测简便且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但RAPD的重复性较差,且表现为显性遗传,存在共迁移问题[57]。

施苏华等[60]运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11种金花茶物种进行了分析,表明小花金花茶、扶绥金花茶和中东金花茶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大样金花茶、薄叶金花茶和夏石金花茶之间的关系较近,龙州金花茶、毛籽金花茶、陇瑞金花茶和弄岗金花茶之间的关系亦较近;而凹脉金花茶为单独种,与其他金花茶种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宾晓芸等[54]运用RAPD分子标记对6个金花茶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较AFLP、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结果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略高,均能揭示了这6种金花茶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

2.4.4SSR。

SSR分子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简单序列重复)亦称微卫星DNA,是一种以特异引物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通过直接检测显示不同基因型个体在SSR位点的多态性来分析和鉴别生物体内在核苷酸的排布和其表型显现的规律,从而达到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的目的[57]。

唐健民[61]运用SSR分子标记对4个东兴金花茶野生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东兴金花茶的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分化主要存在于居群内部,且子代野生居群的多样性参数高于母代居群。徐晶等[62]运用SSR技术进行了6个以金花茶为母本,七星白、茶梅品种为父本的所有可能杂交种的鉴定,结果显示除H2外所有可能的杂交种均来自于相应父母本的真杂种,与母本是否来自于不同的金花茶个体关系不大。

2.4.5ITS。

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核糖rRNA内转录间隔区)指在rDNA基因中,由18S区、ITS1区、5.8S区、ITS2区和28S区头尾串联构成的重复序列。ITS序列基因片段具有极大的保守性,亦能表现出极为广泛的序列多态性,因此能实质地反映出属间和种间的碱基对微小的差异,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菌类分类鉴定、植物种质资源鉴定以及亲缘关系非常近的物种或种群分类鉴定等方面[61]。

唐绍清等[57]运用ITS区序列对分布于我国的22个金花茶组物种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淡黄金花茶、毛籽金花茶、陇瑞金花茶、弄岗金花茶、大样金花茶和凹脉金花茶的亲缘关系很近,小瓣金花茶、小花金花茶、薄叶金花茶、多瓣金花茶、夏石金花茶和龙州金花茶的亲缘关系也较近。

3展望

目前,在国内从形态学、细胞学、生化水平以及DNA分子水平上均涉及了对金花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揭示了金花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今后金花茶种质资源的基因改良、育种选优、迁地保护、开发及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但在金花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①虽然对金花茶遗传多样性已进行相关研究,但研究的范围并不够全面,在表型、染色体、蛋白质、同工酶方面的研究极少;②在DNA分子水平上对金花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多采用AFLP、ISSR、RAPD、RFLP、SSR这几个分子标记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大多数是采用一种分子标记技术对金花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对研究结果而言,具有片面性、不稳定性;③目前采用常规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相结合对金花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仍处于空白。因此,为更全面地利用、开发和保护金花茶资源,建议在今后金花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应加强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葛颂,洪德元.遗传多样性及其检验方法[M]//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23-140.

[2] 吴洪明.福建金花茶组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与评价[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4.

[3] 苏宗明,莫新礼.我国金花茶组植物的地理分布[J].广西植物,1988,8(1):75-81.

[4] 韦霄,蒋运生,韦记青,等.珍稀濒危植物金花茶地理分布与生境调查研究[J].生态环境,2007,16(3):895-899.

[5] 韦记青,蒋运生,唐辉,等.珍稀濒危植物金花茶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3):70-74.

[6] 郭伦发,林春蕊,何金祥,等.NAA对金花茶扦插成活率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2008,35(3):106-109.

[7] 黎衍,苏巧玲,黎蕾秀,等.金花茶扦插育苗技术研究[J].广西林业,2008(6):54-55.

[8] 张乃燕,王东雪,江泽,等.金花茶嫁接繁殖试验研究[J].北方园艺,2010(21):34-36.

[9] 骆文华,王燕,黄仕训,等.金花茶嫁接繁殖试验[J].浙江林业科技,2013,33(2):60-62.

[10] 韦晓娟,李开祥,廖健明,等.金花茶大砧嫁接试验初报[J].北方园艺,2013(8):68-70.

[11] 廖汉刃,周传明,董学军,等.金花茶组织培养及其试管苗嫁接繁殖试验初报[J].广西农学院学报,1987(2):66-70.

[12] 黄小荣,韦鹏宵.金花茶种质资源的组织培养保存[J].广西林业科学,2004,33(4):190-194.

[13] 廖慕勤,陈平,陈以红.广西七种金花茶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J].实验生物学报,1988,21(1):1-9.

[14] 杨舒婷,林茂,王华新,等.崇左金花茶的组培诱导愈伤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7-18.

[15] 赵晓辉,赵真庆,孙思.引种金花茶组植物的适应性与繁殖试验初报[J].广东林业科技,2013,29(3):32-35.

[16] 苏东霞,莫木信.金花茶在广东肇庆地区的栽培及生长表现[J].中国园艺文摘,2014(6):164-165,173.

[17] 黄国烽.金花茶的引种与栽培技术探讨[J].农林科技,2013(23):292-293.

[18] 杨成华,张廷忠,姚淑均.离蕊金花茶引种繁殖初报[J].贵州林业科技,1999,27(3):47-50.

[19] 唐前,罗燕英,黄连冬,等.金花茶组植物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4):769-771.

[20] 湛志华.金花茶叶中黄酮成分的提取与分离[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3.

[21] 彭晓,于大永,冯宝民,等.金花茶化学成分的研究[J].广西植物,2011,31(4):550-553.

[22] 沈洁,张可锋,朱华.金花茶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1(2):121-122.

[23] 林华娟,秦小明,曾秋文,等.金花茶茶花的化学成分及生理活性成分分析[J].食品科技,2010,35(10):88-91.

[24] 陈月圆,黄永林,文永新.金花茶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广西热带农业,2009(1):14-16.

[25] 宁恩创,秦小明,杨宏,等.金花茶叶水提物的降脂功能试验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4):350-352.

[26] 宁恩创,秦小明,杨宏.金花茶口服液加工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6(1):121-122,125.

[27] 韦璐,秦小明,林华娟,等.金花茶多糖的降血脂功能研究[J].食品科技,2008(7):247-249.

[28] 梁盛业.世界金花茶植物名录[J].广西林业科学,2007,36(4):221-223.

[29] 陈灵芝,马克平.生物多样性科学:原理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0] 叶创兴,许兆然.关于金花茶组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1992,31(4):68-77.

[31]

张宏达.山茶科的系统发育论析:I.金花茶组与古茶组的比较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1996, 35(l):77-83.

[32] 梁盛业.中国名优茶花[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1

[33] 汤忠皓.金花茶系花的分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6(3):44-47.

[34] 叶泉清,薛跃规.淡黄金花茶归并种的形态特征比较及分类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2(3):103-111.

[35] 吴洪明.福建金花茶组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与评价[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4.

[36] 戴月,薛跃规.关于顶生金花茶分类地位的探讨[J].广西植物,2007,27(6):840-843.

[37] 冯夏莲,何承忠,张志毅,等.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概述[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26(1):69-75.

[38] 张传军,刘亦肖,肖娅萍.遗传多样性与植物的遗传标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S1):275.

[39] 梁盛业.金花茶组植物核型的比较[J].广西林业科学,1995,24(3):143-145.

[40] 黄锦培,邹琦丽.金花茶染色体组型的观察[J].广西植物,1982,2(1):14,15-16.

[41] 卢天玲,聊汉刃,董学军.两种金花茶染色体形态的初步研究[J].广西农学院学报,1986(2):73-76.

[42] 廖汉刃,卢天玲,李福富.六种金花茶花粉染色体的观察[J].广西农学院学报,1988,7(3):39-42.

[43] 陈维新,梁盛业,蔡玲.平果金花茶核型的研究[J].植物研究,1988,8(3):171-175.

[44] 廖汉刃,卢天玲,李福富.四种金花茶的核型比较[J].广西植物,1991,11(2):157-161.

[45] 秦新民,高成伟,梁倩华,等.防城金花茶和金花茶的核型比较[J].广西林业科技,1992,21(1):2-5.

[46] 秦新民.金花茶组植物核型特征的初步研究[J].广西林业科技,1993,22(2):54-60.

[47] 王任祥,梁倩华,杨继华,等.毛籽金花茶和龙州金花茶的细胞学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2(4):76-80.

[48] 梁宇,荆玉祥,沈世华.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1):114-125.

[49] 梁机,杨振德,黄素梅.八种金花茶植物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分析及其亲缘关系初探[J].广西农业大学学报,1998(17):1-5.

[50] 伍春莲,孙敏,王颖,等.AFLP分子标记及其在禾本科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J].作物研究,2001(4):48-51.

[51] 唐绍清,杜林方,王燕.山茶组金花茶组金花茶系的AFLP分析[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4,22(1):44-48.

[52] 宾晓芸.金花茶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RAPD和AFLP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2.

[53] 杨玉玲,马祥庆,张木清.ISSR分子标记及其在树木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6,2(1):18-24.

[54] 宾晓芸,唐绍清,周俊亚.金花茶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1):20-26.

[55] 柴胜丰,庄雪影,邹蓉,等.濒危植物毛瓣金花茶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4,34(1):93-98.

[56] 肖政,李纪元,李志辉,等.金花茶组物种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14,27(1):71-76.

[57] 唐绍清,施苏华,钟杨.基于ITS序列探讨山茶属金花茶组的系统发育关系[J].广西植物,2004,24(6):488-492.

[58] 韦霄,韦记青,蒋水元.迁地保护的金花茶遗传多样性评价[J].广西植物,2005,25(3):215-218.

[59] 陈剑山,郑服丛.ITS序列分析在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785-3786,3792.

[60] 施苏华,唐绍清,陈月琴.11种金花茶植物的RAPD分析及其系统学意义[J].植物分类学报,1998,36(4):317-322.

[61] 唐健民.基于SSR标记的东兴金花茶交配系统分析及其抗旱性研究、东兴金花茶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及引物筛选[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62] 徐晶,黄连冬,徐颖,等.用SSR分子标记鉴定金花茶杂交种[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5):668-673,679.

作者:莫杰姝等

金花茶组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论文 篇3:

基于CiteSpace的金花茶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摘 要: 对金花茶研究领域的文献信息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可以为研究者准确把握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提供理论参考。该文利用引文分析软件CiteSpace对1979年—2018年金花茶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绘制知识图谱,揭示金花茶研究的發展和知识结构。结果表明:(1)金花茶的研究逐渐被重视,年均研究文献逐渐增多;载文期刊的所在地主要为广西。(2)虽已形成核心作者群,但核心作者团队之间合作并不紧密;研究机构集中在广西,已形成“研究机构-高校-企业”的合作方式。(3)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起步探索期(1979年—1985年)、平稳发展期(1986年—2006年)和快速增长期(2007年—2018年)。(4)金花茶化学成分、繁殖技术以及产品研发的研究正在发展为新前沿。金花茶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建议加强对金花茶研究的重视,围绕现实需求深入开展金花茶研究,以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金花茶, CiteSpace, 知识图谱, 演化发展, 可视化分析

Key words: Camellia nitidissima, CiteSpace, knowledge mapping,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visual analysis

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受到各级研究机构及产品研发者的广泛关注。在金花茶研究领域的众多文献信息中,准确梳理其研究脉络、充分掌握其研究演进路径,对金花茶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金花茶于20世纪60 年代初在广西被首次发现,属于山茶科山茶属茶亚属金花茶组,为常绿灌木至小乔木;其花外观美轮美奂,花瓣为蜡质金黄色;拥有药用、观赏价值,并且其潜在的养生性能也使它极具科研价值(张丽君等,2016)。金花茶的繁殖能力较弱,生长区域很小,曾面临过濒临灭绝的情况,享誉“植物界大熊猫”“茶族皇后”等称号(张丽君等,2016)。近年来,随着金花茶的药理和保健功效被发掘,其花、叶、芽被制作成茶品和饮料冲剂等系列产品,市场对它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目前,关于金花茶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新物种的鉴定及化学成分的检测,系统性的科学研究略有缺乏,因此梳理金花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分析研究的热点与演进,对全面了解并持续推进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论文数据库的文献源,借助于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方法进行信息挖掘,并立足于多元时空的动态视角,对金花茶相关文献进行图谱分析,梳理我国关于金花茶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历程,归纳金花茶研究的核心与热点前沿方向,从而完整呈现我国金花茶研究的总体样貌,以期为研究者准确把握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提供理论参考。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金花茶的研究成果展现以中文居多,英文较少;截止检索时间(2018年9月3日)仅有58篇相关的英文文献,数据量较小,因此暂不考虑英文文献。CNKI拥有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文中数据样本取自该数据库可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以CNKI为样本框,以“金花茶”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得到1 233个检索结果;对检索结果逐条筛选,剔除不相关的文章以及书评、报纸文章、卷首语等非学术性文章,删除重复文献,得到780篇相关有效文献。

1.2 研究方法

采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进行分析,通过在软件中分别选择Author(作者)、Institution(机构)、

在知识图谱中,Density(网络密度)表示节点之间的联系强度;节点(字体)大小表示作者/机构/关键词的频次差异,节点(字体)越大,出现的频次越高;节点的圆圈层代表年轮,年轮宽度可以指代中心性的大小,中心性越大对其他节点的影响越强,中介作用也越强;节点(字体)的颜色从紫色到淡黄色的变化代表研究的时间由远及近;节点连线表示共现频次,连线越粗合作越多。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计量学分析

2.1.1 发文数量、时间分布 发文数量是衡量一个研究领域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梳理检索到的有效文献,以年份为横坐标,年度发文量为纵坐标绘制发文量趋势图(图1)。从图1可以看出,最早的相关文献始于1979年,之后关于金花茶的研究文献数量不是随年代变化呈现线性发展,而是类似折线形上升趋势,经历了起步探索阶段(1979年—1985年)、平稳发展期(1986年—2006年)和快速增长期(2007年—2018年)三个显著阶段,研究体系稳步构建。第一阶段共发文31篇,占总发文量的3.97%,其中1983年无相关文献见刊;第二阶段共发文301篇,占总发文量的38.59%;第三阶段共发文448篇,占发文量的57.44%,这一阶段的年发文量虽有起伏,但仍保持年平均量45.95篇的较高水平(2018年按0.75整年计算)。从四十年来的变化趋势来看,金花茶的研究仍处于较高增长期。

2.1.2 期刊来源情况 通过分析已发文章的来源期刊(表1),可以发现载文期刊的所在地主要为广西,发表量前三的期刊分别为广西植物(58篇)、广西林业科学(58篇)和广西林业(47篇),分别占总量的7.44%、7.44%和6.03%,远高于其他载文期刊,说明金花茶研究的地域性特征较为显著;此外,该研究所涉科目丰富,主要包括园艺学(37.43%)、生物学(13.24%)、农业经济学(10.56%)、中药学(8.04%)和林学(6.86%)等多个学科,但其分布学科之间的交叉性较低;从期刊发文的主要情况来看,跨学科交叉研究是学者们的重要内容与主要突破点。

2.2 主要研究力量分析

2.2.1 研究作者共现分析 作者共现分析可以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合作强度与互引关系(胡泽文等,2013),利用CiteSpace 生成金花茶的研究作者共现图谱(图2),以科学地评价研究学者的学术影响力。经过数据统计,发现共有230名学者进行了金花茶的研究(图2:a),作者密度为0.018 6,合作关系结构较为松散,但在不同时期也形成了以梁盛业、吴儒华和韦霄为中心的研究团队。

依据普莱斯定律来确定核心作者,计算公式为M=0.749(Nmax)1/2。式中,Nmax为统计时间段内最高产作者的发文数量,M为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数量。经统计,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梁盛业高级工程师是较早进行金花茶研究并且发文量最多的学者(39篇),发文5篇以上(M=4.68)的学者可以认为是金花茶研究的核心作者。对核心作者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聚类,可以得到模块值(Q)为0.912 3,平均轮廓值(S)为0.606 9的可视化共现图谱(图2:b)。一般而言,Q>0.3就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S>0.5时,聚类是合理的(陈悦等,2015)。根據图2:b分析可知,梁盛业、韦霄、吴儒华和秦小明对金花茶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聚集了柴胜丰、陈宗游、杨泉光、蒋运生、杨海娟、宁恩创、黄连冬和潘子平等相对稳定的核心团队;从节点圆环颜色来看,以梁盛业及其团队率先开展金花茶的鉴定研究,随后秦小明及其团队就金花茶的化学成分及功效进行了长期探索,近年来,韦霄、吴儒华及他们的团队对金花茶这一濒危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生境及管理措施研究;在核心团队之外还分布着若干合作关系较弱的外围圈层,研究方向较为零散,尚未形成紧密的合作体系。

对全部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核心作者有47位,占作者总数的20.43%;核心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为454篇,占金花茶研究总文献的58.21%,达到普莱斯提出的50%的指标,表明金花茶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已形成,研究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

2.2.2 研究机构共现分析 机构共现分析可以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及其合作强度, 利用CiteSpace 软件生成金花茶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图3)。合并二级机构及名称变更单位,得到发表论文5 次及以上的机构22个(表2),共发表论文305篇,占金花茶研究总论文数量的39.10%,充分体现了这些机构在金花茶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结合图3和表2可知,进行金花茶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广西,但所属单位相对分散,主要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等相关科研机构,且远远领先于高校在本方面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广西富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文量为7)和广西桂人堂金花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文量为5)两个公司对金花茶的研究也颇为重视;综合来看,研究机构、高校、企业的合作是一个良好的探索途径,但是目前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力度还较小,不同机构间的科研能力差距悬殊,也可能从侧面说明了金花茶研究经费的投入不均衡;从研究机构的区域分布来看,广西以绝对性的优势取胜,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金花茶研究的地域局限性。

2.3 金花茶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概况,因此为确定金花茶研究领域的热点,需借助于CiteSpace来确定高频次、高中心性的关键词。通过软件分析,共得到165个关键词节点和由其组成的216条连线,网络整体密度为0.016,并对关键词进行适当聚类(tf * idf 结果显示分12类),绘制出可视化Timeline知识图谱(图4)。由图4分析可得,关键词共现图谱的Q=0.666 8,S=0.876 8,该聚类是显著且具有可信度的,关键词的整体网络结构较为松散。

根据多诺霍提出的公式来划分高、低频词(魏宏君和唐保庆,2016),公式为T=[-1 +(1+81)1/2]/2。式中,T为高频词出现的最低次数,I为关键词的个数。计算得到金花茶研究领域中的T为17.67,因此出现18次及以上的关键词是该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分别为金花茶(638次)、遗传多样性(93次)、山茶属(43次)、广西(34次)、金花茶组(30次)和茶花(25次);高频关键词占总数的3.64%,可以看出金花茶研究的广泛性,同时在研究的深度方面可能有些欠缺;中介中心性不小于0.1的节点关键词为金花茶(1.48)、 山茶属(0.32)、金花茶组(0.25)、林下种植(0.16)、广西(0.15)、离体培养(0.15)、观花树木(0.14)、遗传多样性(0.12)、子叶(0.11)和茎段(0.1)。

综合高频次和高中心性关键词,可以基本确定金花茶的研究热点为其遗传多样性、具体属种的鉴定以及用途等。涉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热点的内容较多,主要包括对金花茶的遗传分化、空间遗传结构以及基因资源的分析,构建金花茶信息库;金花茶种类的鉴定也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离蕊金花茶、毛瓣金花茶、显脉金花茶等详细属种信息的确定为金花茶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金花茶因其独特的花瓣外观,一直被植于庭院观赏,随着其药理和保健功效的发掘,市场对它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嫁接育苗、扦插育苗、林下种植等繁殖方法以及茎尖培养、体细胞培养等离体培养良种选育技術的探索对于繁殖能力较弱的珍稀物种金花茶显得极为重要。

2.4 金花茶研究的路径演进

借助关键词时区图谱(图5)所呈现的文章更新和相互影响情况,来揭示金花茶研究的演变过程。图中关键词所处的时间区间表示该研究首次出现的时间,字体大小代表其出现的频次多少。由图5可以直观地看出研究热点的迁移过程,同时也发现对金花茶的研究呈现出从集中聚焦到多样关注的演变特点,并且研究的时间断面和依靠发文量划分的阶段基本吻合。

起步探索期(1979年—1985年),热点关键词主要集中在金花茶组、山茶花/茶花、观花树木、广西等,重点关注金花茶的属种、用途及地域等基本特征研究。卞珍(1979)和张宏达(1979)的研究使这个只自然分布在广西、未经记载的新种进入了各位学者的视野,随后各位学者就山茶花/茶花、金花茶组植物的染色体组型、新物种的鉴定(梁健英和苏宗明,1985)及其生长区域(邹琦丽和梁盛业,1984)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平稳发展期(1986年—2006年),在这段时期金花茶的研究逐渐冷静,并没有形成多个新关键词,主要的研究工作围绕核型、 毛瓣金花茶、 显脉金花茶、珍稀濒危植物、茶族皇后、防城和遗传多样性等关键词开展,属种探索与区分的延续性工作以及濒危植物的确定与保护是这一阶段的重点。对金花茶遗传性状的研究(陈维新等,1988)更好地服务了金花茶的保护工作。在这一阶段,新关键词的密度随着时间进程逐渐稀疏,特别是在1998年—2003年更为明显,也可以说明在这段时间内,关于金花茶的研究有些许放缓。

快速增长期(2007年—2018年),在这一阶段文献数量以及热点关键词快速增加,突现了抗氧化性能、多糖、总黄酮、矿质元素等一批化学成分热点关键词,以及扦插、嫁接、成活率、林下种植等一批繁殖方法热点关键词,不再停留在物种辨析或简单的遗传性状探索上,而是将科学研究与市场相结合,重视产品功能的发掘。经过40 a的研究发现,金花茶组已具有多种植物,表现出不同的元素含量(莫昭展等,2016)、富集性(秦玉燕等,2016)及抗寒特性(李吉涛等,2016)等;诸多学者对金花茶抗氧化活性的分析更丰富了金花茶的研究体系;同时,对金花茶繁殖方式(邓荫伟等,2015,2017;唐文秀等,2009)、管理措施(张帅等,2016,2017)的探索,表明已形成改进金花茶种植技术的意识。

基于CiteSpace的突显词(burst)探测算法来探测在某一时间段内被引频次或共现频次突显度增加的节点(突显值的大小表现了其研究方向的重要性),以此来预测领域内的研究方向。经探测得到7个突显词,由强到弱分别为金花茶组(9.33)、广西(4.99)、茶花(4.56)、观花树木(3.93)、山茶花(3.93)、核型(3.75)、山茶属(3.33);分析可得,金花茶的研究热点历经新物种的发现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起始时间均分布在平稳发展期(1986年—2006年);2010年后未出现突显词,这与市场对金花茶产品的大量需求现状不太一致;通过对2010年左右兴起、并持续保持热度的非突显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关于金花茶的化学成分、繁殖技术以及产品研发的研究还正在发展,尚未形成新前沿。

3 结论

本研究借助于CiteSpace软件,对金花茶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了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梳理了我国关于金花茶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历程,归纳了金花茶研究的核心与热点前沿方向,从整体上描绘了我国金花茶研究的总体样貌。结果发现,金花茶的研究逐渐被重视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金花茶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在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研究力量较局限。研究机构主要限于广西,且各机构之间合作力度不大;同样,核心作者团队之间合作不紧密。二是研究过程不连贯。金花茶的研究演进虽然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其热点研究过程并不连贯,很长一段时间侧重于对其遗传多样性、具体属种确定等方面的探索,对濒危植物的保护、养植方式以及产品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现实问题研究刚起步。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对金花茶研究的重视。形成“政府支持,研究机构探索,企业研发推广”的研究链,提高学者对金花茶研究的关注度以及合作力度,以进一步发展金花茶的研究力量;(2)围绕现实需求深入开展金花茶研究。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开展针对性的探索,提出可实施的保护措施,优化产品开发技术,以解决“保护植物”与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致谢 感谢“百名博士防城港行”给予我们接触金花茶的机会,感谢广西桂人堂金花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科技调研中提供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BIAN Z, 1979. Camellia chrysanthe (Hu) Tuyama, one of the rare ornamental plant [J]. Plant J, (2): 43. [卞珍,1979. 稀有的观赏植物——金花茶 [J]. 植物杂志,(2):43.]

CHANG HT, 1979. Chrysantha, a section of golden Camellias from cathaysian flora [J]. Acta Sci Nat Univ Sunyatseni, (3): 69-74. [张宏达,1979. 华夏植物区系的金花茶组 [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69-74.]

CHEN WX, LIANG SY, CAI L, 1988. A study on karyotype of Camellia pingguoensis D. Fang [J]. Bull Bot Res, (3): 171-175. [陈维新, 梁盛业, 蔡玲, 1988. 平果金花茶核型的研究 [J]. 植物研究, (3):171-175.]

CHEN Y, CHEN CM, LIU ZY, et al., 2015. The methodology function of CiteSpace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J]. Stud Sci Sci, 33(2): 242-253.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等, 2015.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 [J]. 科学学研究, 33(2):242-253.]

DENG YW, HUANG XQ, FENG YN, et al., 2015. Studies on grafting propagation of Camellia nitidissima Chi [J]. J Fujian For Sci Technol, 42(3): 113-118. [邓荫伟, 黄新强, 冯玉能, 等, 2015. 金花茶嫁接繁殖试验 [J]. 福建林业科技, 42(3):113-118.]

DENG YW, WU CR, GUO JH, et al., 2017. Experiment of cutting seedlings of Camellia nitidissima [J]. Mol Plant Breed, 15(7): 2886-2890. [邓荫伟, 吳婵榕, 郭俊红, 等, 2017. 金花茶扦插育苗试验 [J]. 分子植物育种, 15(7):2886-2890.]

HU ZW, SUN JJ, WU YS, 2013. Research review on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mapping in China [J]. Libr Inform Serv, 57(3): 131-137. [胡泽文, 孙建军, 武夷山, 2013. 国内知识图谱应用研究综述 [J]. 图书情报工作, 57(3):131-137.]

LI JT, XIE WL, CHAI SF, et al., 2016. Cold tolerance of five species of Camellia sect. Chrysantha [J]. Guihaia, 36(12): 1403-1409. [李吉涛, 谢伟玲, 柴胜丰, 等, 2016. 五种金花茶组植物的耐寒性比较研究 [J]. 广西植物, 36(12):1403-1409.]

LIANG JY, SU ZM, 1985. A new species of yellow Camellia from Guangxi [J]. Guihaia, 5(4): 357-358. [梁健英, 苏宗明, 1985. 广西黄色山茶花一新种 [J]. 广西植物, 5(4):357-358.]

MO ZZ, WANG XM, LI SS, 2016.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ce elements in flowers of three species of Camellia sect. Chrysantha by ICP-MS [J]. J Yulin Norm Univ (Nat Sci Ed), 37(5): 87-90. [莫昭展, 王小敏, 李姗姗, 2016. ICP-MS法比较研究三种金花茶花朵中微量元素 [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37(5):87-90.]

QIN YY, SHI PT, YU YP, et al., 2016. Enrichment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 elements in leaves from four species of yellow flower Camellia [J]. Guihaia, 36(12): 1416-1421. [秦玉燕, 时鹏涛, 於艳萍, 等, 2016. 四种金花茶组植物叶片金属元素含量及富集特性研究 [J]. 广西植物, 36(12):1416-1421.]

TANG WX, PAN B, MAO SZ, et al., 2009. Studies on the reproductive methods of Camellia impressinervis and C.tunghinensis [J]. J NW For Univ, 24(2): 63-67. [唐文秀, 盘波, 毛世忠, 等, 2009. 凹脉金花茶和东兴金花茶的繁殖试验研究 [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4(2):63-67.]

WEI HJ, TANG BQ, 2016. An analysis of the hot topics and intellectual bases of international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from 2005 to 2014 [J]. Heilongjiang Res Higher Educ, (2): 101-107. [魏宏君, 唐保庆, 2016. 近十年国际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与知识基础分析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101-107.]

ZHANG LJ, LIANG YN, ZHOU Y, et al., 2016. Study on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of Camellia nitidissima in Zhaoqing City of Guangdong [J]. Centr S For Invent Plan, 35(1): 6-9. [张丽君, 梁远楠, 周莹, 等, 2016. 广东肇庆金花茶引种现状及发展建议 [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35(1):6-9.]

ZHANG S, CHEN CH, LIU H, et al., 2016. Fertilization of Camellia nitidissima under Pinus massoniana stands [J]. For Sci Technol, (11): 53-56. [张帅, 陈翠湖, 刘洪, 等, 2016. 马尾松林下种植金花茶施肥研究 [J]. 林业科技通讯, (11):53-56.]

ZHANG S, CHEN CH, LIU H, et al., 2017. Planting Camellia nitidissima under Pinus massoniana stands in eastern Guangxi [J]. For Sci Technol, (4): 53-57. [张帅, 陈翠湖, 刘洪, 等, 2017. 桂东地区马尾松林下种植金花茶密度控制研究 [J]. 林业科技通讯, (4):53-57.]

ZOU QL, LIANG SY, 1984. Pollen morphology of Camellia sect. Chrysanthae Guangxi [J]. Guihaia, 4(3): 223-226. [鄒琦丽, 梁盛业, 1984. 广西金花茶花粉形态 [J]. 广西植物, 4(3):223-226.]

(责任编辑 何永艳)

作者:曹梦 勾宇轩 黄元仿

上一篇: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指导思想论文下一篇:药房摆药模式下的医院药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