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带动职教跨越发展论文

2022-04-29

融入了职业教育教学之中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职业教育的重大变革,为实现教育改革、创新和跨越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空间。2013年我国也顺势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科技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在教育教学领域,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迎来了职业教育教学融合信息技术的新挑战,给院校提出全新的技术和教育融合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带动职教跨越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带动职教跨越发展论文 篇1:

基于名师工作室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整合共享,智能交互普遍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实现了深度融合,智慧教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主动迎接智慧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基于应用驱动实施“新黑板+新粉笔+新理念”的教育模式,基于融合创新推进“精准教学+创造性学习+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STEAM教育”,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根据笔者的实践工作经验和专题研究,以多技术融合应用模式为例,重点阐述如何基于名师工作室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所属维度来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融合创新等方面所必须具有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应用环境来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等方面所必须具有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主要目标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构建智能的教学环境,以學生为中心实施智慧教学,关注个性化学习与发展,实现精准高效的教学管理、教学反思、教学决策与教学干预,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基于成果导向培育T型工匠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在多技术融合应用模式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数字教育资源管理、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家校交流与合作、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多技术环境下在线教育开展、多技术环境下教研活动组织、多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

在智慧教育应用模式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基于数据分析的学情诊断、基于智能反馈的学情分析、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创造真实学习情境、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应用或创建数据分析模型、智慧教育环境下在线教育开展、智慧教育背景下教研活动组织、智慧教育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

(二)现状

调研表明,在多技术融合应用模式方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拥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方面的能力,拥有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的能力。但对照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的建设要求,绝大多数教师在融合应用、融合创新、教育教学增效减负等方面尚有许多需要提高的能力点,特别是在多技术环境下的在线教育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基本上处于“入门级”的自我学习提升与自主探索阶段。

(三)反思

特殊情况下的线上教育(2020年),作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学校信息技术专业群负责人,工作室的专题教研和专业群的专项分析,让笔者对推进多技术融合环境下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存在问题

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教师线上教育的成就感最极端差别诚如“冰与火”;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课程,学生线上教育的收获感最极端差别诚如“天与地”。

2.反思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引发“心流”的教学才是“真正”的高效教学,才是优质课堂。特殊情况下,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推进在线教育,由于“校情+学情+课程性质+教学艺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的差异,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本上没有针对性较强、可供借鉴的指导性实施方案。因此无论是在线教育开展,还是在线教研活动组织,都是百花齐放,都是在探索前行,都是在实践中逐梦。

实践表明,高效的线上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典型的混合学习模式,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一种属于自己、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符合学情、符合课程的教学模式。

二、相关概念

(一)多技术融合

多技术融合是指多种类型的技术综合使用,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支持所有教学环节的信息化、智能化,以学习者为中心实施教育教学,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旨在推进教育教学新模式。主要目标是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基于“教学APP应用+翻转课堂设计+在线教育”等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与学的理念重塑、要素重组、系统重构、流程再造,培养智慧型、创新型人才。

(二)名师工作室

本文特指广东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广东省教科文卫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两者合一而形成的工作室。

(三)AES

AES(经验积累与分享)是Accumulated Experience Sharing的缩写,文章特指通过“整理+展示+分析+分享+交流”助推研修共同体的共同成长。

三、基于名师工作室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途径

(一)构建具有工作室特色的教学资源库

基于名师工作室收集多技术融合教育案例、智慧教育案例、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功案例、其他值得借鉴的案例等,在分析与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教学资源库,供研修共同体相互学习与借鉴。主要包括:混合学习模式、典型案例、参考文献、心得体会、线上教学资料、智慧教学研究、智慧教研研究、智慧评价研究、智慧治理研究等。其中,以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资源为例,目前可供学习的资源有:基于项目的混合学习模式,基于“外”翻转课堂的混合学习模式,基于“内”翻转课堂的混合学习模式,基于“小”翻转课堂的混合学习模式,基于“大”翻转课堂的混合学习模式等。

(二)基于“平台+融合”提升教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能力

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了职教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在技能训练方面,再优质的仿真都无法代替真实环境下的实训(特殊工种例外),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训必须同步或异步融合进行。因此基于“平台+融合”提升教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能力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最有效方法,特别是如何提升“线上与线下”教育的有效衔接,更是重中之重。其中,平台是指“建课”的教学平台,也指教研的智慧教研平台,也指线下的研修平台;融合是指“创造性+精准需求+技术与理念协同”的重构重塑。

(三)基于AES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教学资源库的支持下,在精准分析的基础上,“线上+线下”相结合,以最优化、最高效的“分享+交流+教研”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助推研修共同体的共同成长。主要方法有:公众号+微信群+QQ群+智慧教研平台(线上),名师工作室教研平台+常态信息化课堂教学(线下)。

(四)基于“分层+分类+能力目标”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年龄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决定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基于“精准提升+個性化学习”的理念,分层主要指根据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差异性分成不同的学习圈,分类主要是指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组建不同的成长圈,能力目标主要基于“课堂教学+应用驱动+注重创新”构建不同的研修共同体。总体目标是协同教研、协同交流、协同前行,基于数据收集与分析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五)基于成果导向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成果导向有别于问题导向,其目标是事件的结果,是基于事件的结果而思考实践活动,重视过程,但更重视结果。基于成果导向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是根据教师的所需知识与技能,直面结果,从目标出发,反向推演,步步链接,倒推资源配置,倒推时间分配,链接战略战术,链接方法手段。重点在于分析现有条件的瓶颈和制约在哪里,然后缺什么补什么,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善于规划时间,用最短的时间实施最大量的行动,用高效的执行力让目标100%实现。

(六)基于缄默知识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缄默知识,是一种隐性但却影响深刻的知识,就是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基于缄默知识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旨在整体推进,旨在共同前行。例:工作室教学风格、工作室研究成果、工作室成员个人能力提升计划等。

四、案例1:资源库之教学研究(怎样上好一节信息化常态课)

(一)引言

随着教学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完善和高水平教学团队的构建,上一节精彩、分享式的信息化竞赛课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每一节信息化常态课都上好,难的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无法选择的学生,无法回避的现实,怎样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听懂自己的课,怎样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怎样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每一节课都学有所获,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信息化常态课的设计原则

1.教学设计

目标清晰,内容适度,教法合适,符合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内容呈现

突出信息化教学特点,选用素材得当,表现方式合理,逻辑性强,让学生在快快乐乐中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前行。

3.技术应用

应用恰当,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感受进步。

4.特色创新

让学生感知到学习的作用,立意新颖,构思独特,设计巧妙,调控有效,适用于实际教学。

5.教学效果

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问题并逐步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信息化常态课的基本框架

1.教学准备

(1)实用性微课: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2)教学资源库:为常态课程教学信息化提供必要的数字资源。(3)QQ教学群(或微信教学群):师生互动。(4)教学互动平台:建课+实时反馈。(5)真实项目:产学研合一,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6)激励措施:提高学习的学习兴趣。

2.课前

(1)教师通过QQ教学群(或微信教学群)与学生互动,学生通过教学资源(含微课和线上课程)进行预习,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测验作业。(2)教师完成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3.课中

(1)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课堂教学“破冰”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展示课前师生互动的情况(含截图)和分析学生完成课前测验作业的情况,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3)使用真实项目(或模拟项目)作为课堂教学的完成品。(4)利用教学信息化(信息技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5)利用教学互动平台实现课堂教学现场测验实时反馈。(6)利用教学互动平台实现学生完成品提交实时显示。(7)利用教学互动平台实现学生学习难点与疑问等实时反馈。

……

4.课后

(1)通过QQ教学群(或微信教学群)实现师生、生生互动。(2)利用教学互动平台等提交作业,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精准施教。

5.反思与改进

(1)通过分析QQ教学群的相关信息进行反思。(2)通过分析教学互动平台的相关信息和学生作品进行反思。(3)基于PDCA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资源。

五、案例2:基于“分层+分类+能力目标”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专题教研

1.课题

基于混合学习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9—2020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课题编号:1910132,主持人:李进豪。

2.研究内容

(1)基于学情与校情设计混合学习。(2)基于学生特点开展有效混合学习。(3)基于教学有效性的混合学习策略。(4)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5)基于“心流”的混合学习教学艺术。(6)构建适合自己的混合学习模式。

(二)目标能力点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多技术环境下在线教育开展、多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等。

(三)成效

1.构建了多技术融合环境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高效、可行的混合学习模式,例如:基于项目的混合学习模式、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学习模式、基于碎片化的混合学习模式等。

2.达成了预定目标能力点的提升,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应用、信息伦理和安全,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能力成长。

3.课题研究的部分内容曾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之“广师大培训”公众号报道。

六、案例3:基于成果导向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专题实践

1.专题

基于“小+大”翻转课堂的混合学习模式,广东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教师李进豪工作室2020年专项课题。

2.典型课例

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

执教:名师工作室网络学员。

3.施教方案

家:以线上学习为主,实施“小”翻转课堂的混合学习模式。

校:以线下学习为主,实施“大”翻转课堂的混合学习模式。

(二)目标能力点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多技术环境下在线教育开展、多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等。

(三)成效

1.构建了“线上与线下”有效衔接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达成了预定目标能力点的提升,促进了教师对“教与学”的理念重塑与再造。

3.工作室网络学员基于专题实践的迁移应用心理健康项目《基于朋辈互助共同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荣获2020年广东省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活动月”特色项目优秀奖。

七、案例4:基于缄默知识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技术派教师

腾讯文档+云端存储+扫码阅读+链接分享+协同操作+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等。

(二)发布工作室成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节选)

1.能力提升目标

实现精准高效的教学管理、教学反思、教学决策与教学干预,基于成果导向培育T型信息技术工匠人才。

2.目标能力点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多技术环境下在线教育开展、多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

3.效果观测点

(1)在实践基础上的教学总结(论文):怎样上好一节信息化常态课。(2)在实践基础上的教研总结(论文):基于混合学习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3)在实践基础上的专题总结(论文):基于名师工作室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4.研修方式

(1)网络研修。完成3项以上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点的网络研修,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站在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

(2)工作坊。参加信息技术专业群组建的工作坊,在“学习圈+成长圈”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教学观摩。参加信息技术专业群组织的教学观摩,提升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借鉴的基础上逐梦前行。

(4)专题研讨。参加信息技术专业群组织的专题研讨,提升混合学习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反思的基础上有所作为。

(5)课题研究。创造性推进信息技术专业群在研的2项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的省部级课题,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能力,在总结的基础上担使命。

(6)课例开发。参加信息技术专业群组织的课例开发,在探索的基础上构建起属于自己、有特色、高效可行的混合教学模式。

5.研修策略

(1)基于网络研修提升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到或超过“整校推进”的要求。(2)基于校本研修提升“基于课堂、重在创新”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3)基于成果导向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能力。(4)基于反思提升在线教育的有效教学能力。(5)基于专项总结提升精准施教的教育能力。(6)基于展示交流提升担当使命的能力。

6.预期成果

(1)怎样上好一节信息化常态课(论文,基于PDCA的专题教研总结)。

(2)基于混合学习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论文,省部级专项课题研究成果)。

(3)基于C#的报表自动生成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多技术融合之技术派教师专题研究)。

(4)基于名师工作室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名师工作室专项课题研究成果)。

(5)多技术融合与T型信息技术工匠人才的培育(教学反思,面向教学成果申报的专项反思)。

(6)基于多技术融合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省能力提升工程2.0试点校信息技术专业群专项研究报告)。

(7)基于AES的数据中心(教学资源库)。

(8)基于创新工作室培育T型信息技术工匠人才的途径(专题讲座,面向工作室学员及网络学员,基于PDCA的专项研究成果分享之多技术融合与人才培养)。

八、案例5:名师工作室教学团队2020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成效

(一)整体成效

1.2020年5月,基于多技术融合为主要抓手之一的专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与实践》顺利结题。参与人员:名师工作室教学团队。

2.2020年8月,基于多技术融合为主要抓手之一的专项课题《基于混合学习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按计划推进,课堂应用效果好。其中子项目《基于“心流”的混合学习教学艺术》列入名师工作室2020年跟岗访学专题,研学效果好。参与人员:信息技术专业群教学团队、名师工作室成员和学员。

(二)引领示范

1.2020年8月,教学团队开设专题讲座《基于多技术融合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效果好。

2.2020年8月,教学团队开展“線上+线下”的展示交流《常态化在线教学评估方法》,效果好。

3.2020年上半年,教学团队共发布两期关于《线上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专刊,效果好。

(三)人才培养质量

1.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助力下,信息技术专业群构建了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专业群2020年中职部与高职部均按计划提前完成招生任务。其中,高职专业学院的招生完成率约为152%。

2.在融合创新助力下,信息技术专业群培养了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职生与高职生。其中,软件1701班小黄同学,在校期间基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视野+创新理念”创业成功,从事软件与信息服务行业。

九、结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常态课堂教学信息化是发展的主旋律,平民化、简易化、有效化是其主要特征。基于名师工作室的“资源库+专题讲座+专题教研+专题实践+提升策略”带动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带给教师的是收获,带给教师的是改变,收获从毫无头绪到心里有数,改变从束手无策到按部就班。

[基金项目:广东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专项资金。]

责任编辑 朱守锂

作者:李进豪

信息技术带动职教跨越发展论文 篇2: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之路径探究

融入了职业教育教学之中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职业教育的重大变革,为实现教育改革、创新和跨越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空间。2013 年我国也顺势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科技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在教育教学领域,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迎来了职业教育教学融合信息技术的新挑战,给院校提出全新的技术和教育融合模式。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和创新。院校如何增加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资源,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及运用水平,全面从应用走向融合,已成为高等学校管理层和教师面临的课题。本文结合我国职业院校,阐述了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融合之路径,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向全面融合创新阶段推进。

一、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信息技术和高职教育整合方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职业院校的优质实用的教学资源不足

高职院校教育通常存在着“重硬轻软、重建轻用”的现象,在高职院校建设中硬件建设仍处于领先地位,导致了软件不足与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很好的硬软件设施,但是这些设施却没有得到更好的开发与应用,利用率不高,导致资源浪费。在实践教学资源紧缺的当下,各院校资源基础差距较大,共享难度大。

(二)职业院校教师的技术应用水平低

数字媒介素养将成为日后高校教师与专业人才的重要素养。院校大部分教师囿于传统的教育思想,面对新的科技技能和设备不能及时学习和掌握,造成了课堂教学时教师张口就念PPT的局面,一些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甚至优于教师的尴尬局面时有出现。

(三)一些地区和学校没有从根本上重视,一线教师的教学意识不强

总的来说,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教育部和各省、直辖市举办的精品课申报、共享资源课以及信息教学竞赛,然而,竞赛与项目申报的必须是整个学校建设的有限课程。由于许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存在倾向误区,例如重硬件轻资源、重建设轻应用,结果并未产生多少带动和辐射作用。此外,许多一线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没有将教学信息化作为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的重点,没有及时跟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四)经费总体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

近几年来,虽然国家对于职业院校的教育经费支持有所增加,但仍不太能達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目标,经费总体投入不足。而且,经费的来源基本以申报建设投入方式为主,普惠方式较少,政府经费支持缺乏持续性和长效性的投入机制,经费使用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二、职业院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实行应用驱动机制,发挥政府主导性作用

加快院校信息技术建设,推进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由“技术主导型”向“应用主导型”转变,提出“应用驱动”的信息化建设机制。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诸多环节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硬软运营维护、优质教育资源、优秀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教育教学改革等。因此,政府相关部门间应建立相应管理机制,协同推进,并运用试点先行的推进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为职业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 加强院校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教育教学环境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已建设为教育信息化校园,但院校仍需长期不断地建设和维护基础设施。

(1)硬件设备的投入。

加强硬件设备管理,及时为信息设备提供专项引进资金,按相关标准引进硬件设备,为确保设备正常运转,需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其次,需提升信息管理效率,根据职业院校使用情况建立科学的信息设备使用机制,合理分配设备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量。

(2)做好信息管理软件与网络资源的开发工作。

为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院校应不断丰富和更新资源库的内容,并根据院校的信息化设施和教学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然后确定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3)拓展职业教育教学环境。

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应以拓展教育教学环境为重点,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施“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虚拟车间、工厂,还可以远程连线,通过将远程连线现场引入教室的方式,将学生“带到”真实的企业或工厂现场,为学生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并聘请企业专业技师和行业专家为教师,为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三)教师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深入应用,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成为深度融合过程的关键因素。教师要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环境高效传递知识,而且在新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积极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对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着重培养以下四个方面,以提升自身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能力。

第一, 熟练掌握基本的技术应用技能。在应用各种新技术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富媒体资源的制作,从而提高教师的富媒体应用能力。在技术环境下,教师应不断提高高效协作与交流、高效查询和整理信息的水平,熟练使用教室环境下的各类装备,全面提升个体驾驭新技术的能力。

第二,根据学情、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进行融合技术的教学设计,从中汲取来自实践的智慧,进行教学设计,创造出能够满足师生实际需求的实例,有效提高教师个体融合技术的教学设计能力,加强院校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

第三,开展持续的行动研究。教师应根据教学岗位和教学任务情况进行研究,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中的感悟,体会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两方面应用的驱动力,持续创新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根据不同学科的特征构建相应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平时要积极开展个人教学实验,对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高自身教育研究能力。

第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将学科、教学法和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并从教”向“学”转化,提高学生的高级思维品质。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并在信息化环境下持续改进和提高个体的教学能力。

(四)构建“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平台

对于优质资源平台的共建共享,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有明确表态:应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采用“共建共享”的方式构建优质资源平台,让各专业的广大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资源。因此,院校应不断扩大共享优质资源库的建设区域,进行跨区域、跨校的联合,并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和师生的使用积极性。应不断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景,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提供丰富生动的背景资料,尽可能采用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教育,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和效果,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五)应用信息技术,改变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1.以信息化教学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汲取经验,并建构适合教育教学发展的学习理论和体系。信息化教学的实现,已不仅仅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2.以信息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学生的学习内容和速度都不断提高。因此在职业教育课堂中,以信息化手段,采用与产业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及过硬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3.以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形式

教育信息国际化建设速度的加快,给我国教育信息化革命带来新的挑战,知识更新更加频繁,也深远影响着我国的教育形式,我们的学习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的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和灵活性逐渐成为可能。

(六) 构建符合深度融合要求的學习评估、反馈机制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学生态环境,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融合后的院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考核。教师可随时查阅学生的情况,根据反馈信息对学生的教学进程进行调整,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达到教与学的最优化。

三、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设了智能化的教学环境,给职业院校的教学带来便捷,教学内容得到丰富。院校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对教学过程的优化,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拓展舒适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开创让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2012(12).

[2]许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3(9).

[3]王键.以教育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解读《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6).

见习编辑李曼莉责任编辑何丽华

作者:黄庆华

信息技术带动职教跨越发展论文 篇3:

论”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动力机制与毕节试验区发展

作者简介:张莉(1988—),女,汉族,河南省漯河市人,区域经济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区域可持续发展。

摘要:“四化同步”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观点、新方法、新部署,对于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本文首先基于内部动力因素和外部动力因素构建了贵州省“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动力机制,通过考察贵州省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以毕节试验区为例结合所构建的“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动力机制具体分析其建设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大形势下毕节试验区持续发展、奋发赶超的建议。

关键词:四化同步;动力机制;毕节试验区;发展

前言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着农业发展滞后、工业效率不高、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而大城市过度膨胀、消费不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且增长质量低劣等问题。改革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即四化同步——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通过“四化同步”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突破发展瓶颈, 开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增加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后劲。

毕节试验区位于贵州省落后的西北地区,1988年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推动经国务院同意设立,是西部快速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领头羊。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和历史发展“欠债”太多,其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通过构建“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动力机制,齐抓共进、协调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建立四化发展主线,打破发展屏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毕节试验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1.“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动力机制的内涵和构建

1.1 “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动力机制的内涵

“四化”在“三化”基础上发展而来,指的是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四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作用也不是单独发挥的;它在相互关联中发展,其作用也在融合、互动、协调中实现。其本质是“四化”互动,是一个整体系统。就“四化”的关系来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推进其他“三化”。因此,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化同步”协调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的总和。它不是推动以上四个方面独立发展的机制,而是强调促进四个方面的互动融合,互为动力,协调发展。

1.2 “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动力机制的构建

1.2.1 贵州省“四化同步”动力机制的构建

本文中,我们把“四化同步”协调动力机制分为内部动力因素和外部动力因素。其中内部动力因素有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自主创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7个动力因子,外部动力因素包括政府、技术进步、制度创新、资金、市场、文化等6个动力因子。这13种因素共同构成了“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动力机制的形成因子。

(1) 外部动力因素

外部动力因素为动力系统提供支持,确保动力系统运行的环境良好、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政府的管理和经济政策以其强制力量决定了动力系统的运转,同时为动力系统发展提供导向作用,并监督其走向规范化、合法化;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为动力系统的价值创造提供无限的可能性,它通过改良制作和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使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和高校,使“四化”发展更加协调;

制度创新决定了动力机制运行所面临的经济政策、行业规范和市场机制等,它关乎着动力机制能够走多远。合理高效的制度创新能够保证动力系统的稳定高兴运行。

资金在“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动力机制运行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其基本动力之一。

市场的开放程度关乎市场公平、资源配置效率问题。自由、开放、透明的市场能够保证市场主体的公平地位,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使创造财富的资源在动力系统内充分涌流。

文化是动力机制的精神源泉,为动力系统的运行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能够提高系统各个因子的组织紧密程度、工作效率,是每个动力系统特有的灵魂。

(2) 内部动力因素

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分别是动力系统运行的物质和人力基础。资源的优劣是动力系统的禀赋。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动力系统快速建立特色产业且有利于”四化“协调发展;优质的人力资源是动力系统的润滑剂,它为动力系统提供智力支持。

自主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事关动力系统是否与时俱进。它是动力系统提升自身优势,创造独特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即“四化”既是动力系统本身,又是系统机制的动力因子, 而四者又是互通、互融和相互协调的。

综上来看,外部动力因素中的政府、技术进步、制度创新、资金、市场、文化构成动力机制的第一类动力因素,是“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支持环境。内部动力因素中的“四化”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自主创新等7个动力因子构成动力机制的第二类动力要素,它是“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力量。最终,“四化同步”的协调发展是上述13种动力因子的最终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

根据Porter的区域产业竞争力 “五因素”模型,本文构建了贵州省“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动力机制。

1.2.2 贵州省“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本文将外部动力因素政府、技术进步、制度创新、资金、市场、文化作为推动动力机制运行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动力支持,因此本文将其作为“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动力机制的第一类要素位于机制的启动条件;内部动力因素是“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决定力量和核心动力,它通过第一类因素获得制度、技术、资金及市场等支持而发挥作用。

而在内部动力因素内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又自成一体,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自主创新作用于斯,四者的互通、互融和相互协调是整个动力机制的根本,任何动力因子都要作用于这种互通互融关系,才能实现动力机制的目标。两类要素、十三种因子之间通过双向箭头表示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共同构成了“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动力机制。

2.动力机制下毕节试验区发展情况与分析

2.1 毕节试验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毕节地区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51元、人均粮食占有量只179公斤,分别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8%、412%。为解决贵州毕节喀斯特地区人民生存、生产和生活问题的迫切需要,面对粗放工业发展和刀耕火种农业造成的不断恶化的生态状况,1988年,经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倡导、报经国务院批准, 成立了“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25年来,毕节试验区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从1987年到2011年,财政收入增长92倍,GDP增长了4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倍,经济社会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到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巨变。

2.2 毕节试验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但是2011年统计监测显示,毕节地区全面小康实现率仅为60.84%,仅相当于全国2001年的水平,除此之外,其城镇化率只实现28.17%,工业发展落后,体系不健全,工业、农业、城镇化发展融合较差,因此发展瓶颈越来越大。

2.2.1 产业结构极其单一、产业层次低

由于受到创新能力低下、产业链过短等影响,毕节试验区无法形成实质上的工业主导产业,因此无法带动农业、服务业、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城镇化发展。

2.2.2 GDP总量低,人均GDP水平不足

尽管25年来经济总量取得巨大进步,但是相对于全国水平,毕节地区的经济总量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毕节试验区GDP与贵阳和遵义市相比分贝相差521亿元和300亿元;人均GDP分别相差15743元和5640元。

2.2.3 城镇化水平低,无法发挥带动作用

由于受历史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影响,毕节地区城镇规模较小,集中度不高。因此无法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也无法积累消费能力,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从而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而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四化同步”作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欠发达地区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毕节地区只有坚持四化同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突破发展瓶颈,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

2.3 基于“四化协调”发展动力机制的毕节试验区发展对策

2.3.1 构建稳定高效的外部动力支持

(1)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在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职能要向服务转变,杜绝无计划随意干预经济和市场,只是为构建稳定高效的外部动力提供政策支持、优惠便利条件,保障经济发展有良好的社会公共服务及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职能的转换,要求市场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四化协调”要求市场作为基础充当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充分激发企业在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核心作用”,强调以市场和企业为基础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够提高技术利用效率和经济利益,激发社会创新热情,推动社会进步。

继续巩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络联系制度、总结推进制度,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建立企业对制度的反馈机制,推动制度创新,使其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形成-应用-反馈-创新体系。

(2)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推动金融机构多元化,健全金融体系

金融活动是动力系统运行资金的来源,因此要深化金融改革,不断培育民营金融机构、继续推进大方、纳雍、金沙三地村镇银行建设;培育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深化涉农机构创新,健全涉农金融机构体系,加快七星关区、黔西、织金3家信用联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工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促进融资方式多样化,推进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发展,并逐步探索私募债、公司票据等融资方式,从而通过多元化方式解决动力机制的资金问题。

(3)繁荣文化,建立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软实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毕节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毕节地区人民的文明素质,以积极的文化和精神理念引领动力机制发展,增强地区发展的自信心,为毕节试验区“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2.3.2促进内部动力因子的协调、互融

(1)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

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因此大方县“四化同步”要将信息化融入到经济发展中来,以信息化突破传统工业高度依赖地理因素、自然条件的桎梏,促进工业产业由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等高新技术产业转变。

推动信息化贯穿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融合,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条件。“四化同步”下,毕节试验区要推动农业集约化、机械化操作,运用信息化提高农业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推动农业与工业结合,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改造传统农业从依靠人力向依靠信息技术转变,提高生产效率,解放农村劳动力,推动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进而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并通过信息化引领城市向智能化、创新型城市过渡。

(2)建立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利用体系

毕节地区煤炭储量丰富,然而“十一五”以来,大力发展煤炭产业及相关产业链,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但是产业结构僵化不利于实现资源的多样化及可持续发展。因此协调发展“四化同步”必须改变这种单一依靠资源优势,过度开发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通过产业升级改造,技术创新,延长资源开发利用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附加值,促进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建立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利用体系。

(3)确立职业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经济属性,它为“四化同步”提供技术和人力资源保障。目前毕节试验区只有1所高等职业学校,6所中职院校、14所职业高中,共开设专业28个,而且其专业设置与试验区技能型热菜实际需求状况不尽相符。这说明毕节试验区职业教育数量少、规模小、质量低、能力弱、效能差,这种教育短板严重制约着“四化同步”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教育形式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根据实际需求开设相应职业教育专业,并通过多种优惠条件引导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努力使职业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大幅度提高,为“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力和智力支持。

结语

毕节试验区是整个西部大开发的排头兵,其做法和经验对其他地区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毕节的成败事关改革大局。“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是解决落后地区后发赶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首选机制,它对毕节试验区经济发展统筹兼顾、使各个方面互融互通,很好地避免和解决了孤立发展带来的各个产业之间的、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的矛盾,能够推动毕节试验区经济在十八大以后改革浪潮中紧跟时代步伐,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本论文为2014年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名称:贵州省“四化同步”协调推进的动力机制研究,基金编号:研人文2014004]。

参考文献

[1]李杰义,谷晗,郑文哲.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机制与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

[2]周荣.论四化同步与岩溶山区小康社会建设[J].区域经济,2013(21)

[3]周荣.后发展地区推进三化同步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3(1)

[4]王小兵,吕冬梅.毕节试验区职业教育知我见——跳出职教看职教[J].贵州农机化,2013(1).

[5]崔凯,冯献,郭静利.“四化“同步推进的逻辑演进与互动发展研究[J].资源配置,2012(12).

作者:张莉

上一篇:音乐课程与心理教育资源论文下一篇:计算机支持教育资源积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