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下的化学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突出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在教学中要求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化学课程教学中,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堂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教师与学生有机互动,本着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宗旨,来做好初中化学教育,为学生此后的再教育以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合作学习下的化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合作学习下的化学教育论文 篇1:

高效课堂问题的设置与探究

摘要: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要求师生互动,高效的课堂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问题的设计好坏直接影响上课的质量。好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关键词:问题设计;问题权;问题本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6.025

在读《教育实话》这本书其中一篇《漫话“满堂问”》中记载了上海有一所区教育学院对6所中小学语文、数学各9节课课堂提问经行了专题调查,教师的提问次数过多(平均每节课达30次),且大都是教师问学生答,所提问题又过以简单,所提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很难见到学生发问,总之,教师所问是学生已知的东西,学生即使不懂也无意发问。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发现自己在教学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幼稚、粗糙的现象,这种浅层次的“零问碎答”不仅没有起到提高课堂效率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据这一情况试分析了以下几种情况:

(1)为了相应新课改的要求,但又摸不清新课改的路子,由原来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改为现在的“师生互动的满堂问”的教学模式,根本没有真正的领会到新课改的精神。

(2)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起点认识不够,在课前没有认真和学生沟通,随口发问。导致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太难学生摸不着头脑。

(3)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对教材的把握不准,问题提得凌乱、肤浅。

(4)学生课前没有认真预习所要学的知识,就是老师提出了高质量的问题来,他们也把好问题白白的浪费掉了。

一个好的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连续进行,能较好地展现课堂教学中疏与密、缓与急、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怎样设计出高效的课堂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问题权交给学生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远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得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对将要学习的相关内容最想知道什么,才是教师最应传授给他们的。

我们把提问权交予学生,当然,有时学生提不出问题,有时提的问题也是过于肤浅,比如在《从铝土矿到铝合金》一节中,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什么?(2)氢氧化钠与氧化铝反应的方程式怎么写?(3)氧化铝在熔融电解时为什么加入冰晶石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教材和一些资料中可以查到,在教材中能查到的问题不是问题,不经思考就提出的问题当然也不是好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表达出自己所想知道的东西来?这时教师就应对学生做一些引导。

首先,课前先把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给学生,让学生有重点的预习这节课,再发给学生一些将要学习的知识点相关资料,多看多想必然就能发现问题,发现好的问题,把不懂的和自己最想知道的就写在自己的问题本上。

其次,老师就把学生交上来的问题本批阅一下,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出分类,即可知道哪些是教学的重、难点是学生不会的,哪些是课外知识学生最想知道的,并且还需要怎样进一步的学习,这样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再设计课堂问题就能有的放矢,而且还能起到让学生主动预习的效果。

二、把问题的设计权交予教师

有了学生提供的问题本,作为老师应对学生提供的信息做一下处理,让问题更明确化,更具吸引力。

比如学生问题本上出现这样的问题: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区别是什么?如果把这样的问题直接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可能就起不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不起来学生的思维。这个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又是教学的重点当然必须让学生知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问题的问法处理一下,改为:你能用多种方法鉴别两瓶失去标签的等体积且外形相似的浓硫酸和稀硫酸吗?有原来的较死板的问法改成了灵活、开放的一个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考的能力,由于这样的问题需要同学们相互合作,才能得出比较全面的答案,这样还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敢于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新问题

当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本,再根据自己认真的备课等等,这一系列的课前的精心的准备,可以说提出了完美的问题,那么在上课时就根据课前精心准备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当然也有了非常好的效果。课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教学过程,不可能我们课前是怎么预设的,我们的课堂就会一成不变的跟着,不会超出我们的预设范围,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我们预设之外的东西,而且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知识,我们应敢于随机设计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在设计氨气的喷泉演示实验时,当把胶头滴管的水挤进烧瓶内时,竟然没看到预期实验现象,当时心头一惊,但随后计上心头,为何不让学生探究一下实验失败的原因,把原来的演示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于是提出问题:请大家分析一下喷泉实验没有成功的可能原因。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也积极思考,寻找可能的原因,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把形成喷泉实验的条件掌握的更透彻了。

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冒出意想不到的问题,当然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教师课前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而且要敢于在课堂上形成新问题。可能有的老师认为这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看是很有益处的。

四、课堂中适时使用问题

教师经过的精心的准备,把学生不知道的知识点均设计出很多的问题,把它们全部拿到课堂去展现给学生,这样会造成满堂问的教学现象。

其实,拿到学生不懂的知识点,我们老师也不要都绞尽脑汁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来。应看看教学内容,什么样的知识点需要设计出问题,什么样的知识没有必要设计出问题来。比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多数学生在这一知识点存在疑问,像这样的教学重点,就不能以提问代替讲解。教师在处理时,应重点讲解: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怎么做……要讲深讲透,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大有好处。

适合设计成问题的知识点,教师应该找准学生的“认知生长点”,也就是学生原来已经具备的知识点,从学生的“认知生长点”出发,提出适宜的问题,比如在讲物质的分类中,有纯净物的概念,准备设计问题:纯净物与干净的物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这个问题在什么时间提出,应该在讲解了纯净物的概念之后再提出,而不是讲前提出。因为在学生的“前科学知识”中干净的物质就是纯净物,当找准学生的认知点后,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到正确的思维方向上来。

当然不同类型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学习技能,有的问题适合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的问题适合学生互相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做为一名教师应该每天问问学生想知道什么?问问自己每天教给学生的知识有多少是学生现在或以后能用得着的?多思考,多和学生交流,尽最大的努力在课堂上讲出学生想知道感兴趣的知识来。根据这样的观点设计的问题提出再来授课,那么课堂就精简、高效得多了。

参考文献

[1]王春. 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M].化学教育,2007,(10):22-24

[2]张长江.中学化学教学技术指导[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20

[3]王祖浩,王磊主编.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王慧

合作学习下的化学教育论文 篇2:

初中化学课程教育与研究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突出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在教学中要求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化学课程教学中,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堂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教师与学生有机互动,本着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宗旨,来做好初中化学教育,为学生此后的再教育以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字:初中化学;课程教育;方法;探索

引言: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强调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

新课程的初中化学课本的开篇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中,教材安排了很多精美的图片展示,但没有安排有趣实验。笔者觉得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补充一些实验如给学生演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试验,白磷自燃的试验,把自燃现象与日常生活中所谓的“鬼火”联系起来,使他们产生对化学充满神秘感,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渴求之情。从而兴趣嫣然、热情高涨,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2、引入情景教学。

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入具体的情境。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用的,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例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资料介绍身边熟悉的事物。像光纤的发明联系电话的使用;冷冻剂的发明与更新联系冰箱、冰柜、空调;彩色胶片的发明联系照相及电影、电视;塑料联系许多家庭用具;卡介苗、青霉素的发明联系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等;在介绍物质鉴别方法的时候,可以联系到厨房里的糖、酒、醋等;在介绍溶洞里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时,让学生联系水垢的成分、形成、以及除去方法,并探究滴水穿石的真正原因;介绍酸碱盐时,联系胃酸病人的用药问题、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等等。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不同的教学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精神状态适当的改变教学方式。例如:下午第一节课,在学习新知识前,可以组织进行小型的知识竞赛,如书写化学方程式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书写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学生轮流上台,台下的同学给其他组的同学找毛病,补充完整,然后评选出表现出色的同学。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有些乱,但学生不再昏昏欲睡,不仅激活课堂气氛,复习了旧知识,而且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使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二、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

1、重视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对于教改后的教材内容,课堂上一般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形成概念。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从微观去分析化学反应,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自然形成,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再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做白磷燃烧的实验前,首先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当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时,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去分析对比、概括,从而形成概念;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实践中认识概念,理解概念,从直观感知到理性认识,进而确信理论概念的正确。

2、采用讲练结合法。

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是初中的难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难点的分散。因此,对这些难点的教学适宜采用分散教学,宜采用教师精讲、学生勤练的“讲练结合法”,这种教学法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有教师的精讲,也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勤练,并强调教师要把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的内容分散到平时的教学中,对这些知识进行有计划地复习、巩固,不断强化记忆。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式学习

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推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式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原有的按教材内容灌输的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化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学生进行了一周的课外自主探究活动,比较了铁制品在不同介质中锈蚀速度的快慢,然后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得出了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因素,寻找防止和减缓铁制品锈蚀的方法和措施。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灵活,理解知识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仇守卫.对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06期

[2]李菊.初中化学教育中的趣味教学[J].考试周刊2010年15期

[3]邓婕妤.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新模式探讨[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5期

[4]于斌华.初中化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方案探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年12期

作者:张云甫

合作学习下的化学教育论文 篇3: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研究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各个学科教学任务的重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文化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积极地结合素质教育对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与学习能力等方面内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化学课程的学习是初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中的化学主要就是为了以后的高中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而在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教学任务,因此在进行初中化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内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培养锻炼学生的化学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探究意识的形成,同时锻炼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符合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的含义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以及符合社会需求的品质以及能力, 除了学科相关的知识以及应用的技能,核心素养中还包含着学生的价值观、情感等方面,因此核心素养是一个具有多元化内容的结合概念,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学习能力以及在学习中产生的进步以及感悟,是对学生自身全方位多方面的建设要求。

在化学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指的就是让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化学学科思维,提升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探索问题寻求真理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激发思维的创新,同时能够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应的化学问题的解决[1]。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形式枯燥单一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构建活泼愉快的开放性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中考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采用的仍旧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对于知识的讲解也还是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占据课堂的主导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不足。

2.缺乏生活化教学

化学科目的学习也是为了促进学生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实际的问题的解决。但是有些教师在进行化学知识的教学中,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没有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导致化学课程的学习与学生实际的生活相分离,增加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影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3.学生化学思维以及探究意识培养缺乏

许多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对学生的思维创新、化学思维以及探究意识等方面不够重视,学生只能机械化被动地接受,对化学思维的运用也达不到相应的要求,缺乏实践性教学,对学生的实践操作以及动手能力等方面的锻炼与提升也较为缺乏[2]。

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基础的理论知识是教学重点,考试成绩是学校以及家长更为关注的点,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对化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效率低。但是在核心素养下进行化学课程的教学,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在核心素养下,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激励下进行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问题的探究以及实践,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促进自身的综合能力的强化,综合素质与能力还会随着学习不断的进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

四、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教育的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

在核心素养下进行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教师要积极地改变教学观念以及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锻炼,让学生在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培养化学思维以及综合素质与能力,教师要积极的探索化学学科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除此之外教师也要积极地提升自身对于核心素养的认识,在自身专业知识的配备下,积极地参加培训学习,提升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教学的教学能力,同时结合网络以及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沟通,总结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班级的学生情况找到适合本班学生的更好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培养探究意识

在进行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能力,结合对化学教材的深入研究与了解,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具有探究性质的化学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以及教师的引导,循序渐进地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同时,让学生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起探究意识,并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分析以及总结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3]。

例如,针对人教版初三化学课程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之间地区区域的差别,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目标,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如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之间概念、现象分别是什么,然后根据一些變化的实例来区分二者之间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并分析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逐步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在进行相应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探究意识,并通过不同问题的解答,加强对信息的分析与总结的能力,培养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

3.生活化教学,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学科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地联系,但是化学学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抽象性,学生在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困难,因此在进行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爱好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同时引导学生增强对生活的观察,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不断的分析问题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化学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工具,将抽象难懂的化学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在清晰明了的多媒体课件下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运用蒸馏法进行水资源的净化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模拟一个生活化的情景,将水的净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被困在一个小岛上,只有海水,为了活命要对海水进行净化便于饮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海水的净化呢?通过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对水的净化产生兴趣,在进行蒸馏水的制取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演示蒸馏水的制取过程,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的设备设置的原因,如导气管设置非常长是起到怎样的作用,温度计测量的是水还是水蒸气的温度,从而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到蒸馏水的制取以及其中的要点。

4.通过化学实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核心素养下进行初中的化学知识教学,其中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是非常重要的。化学学科本身就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许多化学知识都可以借助化学实验进行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因此教师要积极的根据化学学科的实践性特点,为学生创造更多地参与操作化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理解与实践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能力[4]。

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运用大理石或者石灰石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学生首先要掌握碳酸分解成二氧化碳与水的方程式,然后根据书本上的实验室二氧化碳制取的装置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中让学生了解不同反应物之间的状态以及反应条件,同时注意气体的收集装置与气体的收集方法,最后对收集的气体进行检验,在学生进行整个实验的过程中,不仅仅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以及其中的注意事项,还让学生在实验中加深了对于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在实践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5.合作学习让学生达到全面发展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进行分组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学习能力有所差异的同学在同一个小组内可以相互影响,学习好的同学可以带动学习能力弱的同学共同学习,除此之外,学生之间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思维之间的碰撞,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让学生相互配合进行知识的学习,增进学生间关系的同时让学生养成了互帮互助的精神,并且小组之间的竞赛等课堂活动的开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荣誉感,让学生达到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氧气制取的实验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氧气制取操作的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氧气制取中运用的装置以及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应,让学生通过探讨得出相应问题的结论,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教师根据每个组的表现进行评价与鼓励,培养学生团队荣誉感。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进行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學,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通过问题设置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意识,通过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提高,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为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亮.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2020(45):297.

[2]孙爱兵.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0):13.

[3]马雪莲.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83):113-114.

[4]陆平.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探索[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7):23+25.

(作者单位:吉林市第五中学,吉林 吉林 132000)

作者:张静

上一篇: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论文下一篇: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