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约束精神科护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目的分析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保护性约束联合心理护理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精神科收治的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按随机分组1∶1比例分为两组。结果约束时间及约束次数:前者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后者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患者舒适度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保护性约束精神科护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保护性约束精神科护理论文 篇1: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的护理人文关怀模式及实施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予以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人文关怀,观察其生活质量的变化。 方法:纳入120例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分为60例/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人文关怀。比较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两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相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家属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相比,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和家属均表示满意。

【关键词】精神科;保护性约束;人文关怀;生活质量

精神科患者疾病发作时容易出现自残、伤人、破坏物品等不良行为,故需要进行一定的保护性约束。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相对常见的一种行为管制措施[1],配合护理干预,保护患者家属及科室医护人员受到伤害,近些年临床提出在实施保护性约束的同时,需要加强护理干预,体现人文关怀[2],使患者的配合度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本文旨在分析人文关怀对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的实施效果,同时观察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共120例患者参与研究,详情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2019年1月~12月[]本病区住院总床日数29896人,约束人次数333人,保护约束率1.1%,从333人中符合本研究要求的120人作为研究对象。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中途转院以及合并其他严重内外科疾病的患者。实施随机分组法,共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均为女性)。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人文关怀,更加人性化。

对照组:年龄:21-59(40.10±5.12)岁;病程:5个月-13年(6.10±2.23)年;住院时间:7-15(11.25±3.32)周。

观察组:年龄:22-57(40.35±5.18)岁;病程:5个月-14年(6.32±2.11)年;住院时间:7-16(11.31±3.28)周。

组间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6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加强监测,注意患者是否有异常不适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做好家属的心理工作,告知家属保护性约束对患者对他人都有一定的必要性。

观察组60例患者:予以人文关怀,即体现关心、爱护、尊重、重视,具体措施如下:①了解并满足心理需求。向患者以及家属详细说明保护性约束期间,会做到的隐私保护事项,使患者病耻感和心理压力减轻,同时让家属放心,加强巡视,及时了解患者各方面需求并尽量满足,患者日常的喝水、吃饭、大小便等都需要协助其完成,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并积极配合,在恰当的时机解除约束。注意患者有大小便要求时,尽量加以遮挡,保护患者隐私,使其在舒心的状态下完成大小便。②保护性约束何时解除的评估。医生评估病情后判断患者是否可以解除约束。例如:患者情绪是否稳定、和他人交流时语气是否平稳、是否有言语威胁、治疗配合度情况、制度遵守情况、伤害他人或自残行为的发生情况、患者本人对保护性约束的了解情况以及认可度等,每天评估一次,了解病情变化情况,以及及时解除约束。③保护性约束患者与非約束患者需分开,避免不必要的伤害。④健康教育。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患者及家属介绍保护性约束相关知识,例如目的、必要性、作用等,消除错误观念,例如认为该约束属于惩罚措施,耐心介绍并及时解答疑问。⑤保护性约束的注意事项:不得随意使用该约束手段,使用时注意患者安全,选择合适的约束部位,单侧上肢约束时,注意对紧贴墙壁的一侧或者和其他病床紧贴的一侧进行约束,防止坠床,检查约束带的牢固性以及其他配件是否正常,随时关注患者有无不适。

1.3 观察指标

采用《IPROS量表》[3]评估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包括社交能力、兴趣、生活能力以及个人卫生,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统计两组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一名患者对应一名家属,分为“满意”,“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总分100分,90分以上为满意,60~90分为较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

满意度=(满意人数+较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

选择SPSS20.0版软件处理文中计量、计数数据,分别用()、[n(%)]表示,采用t、X2检验,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

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目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1)。

2.2 护理满意度

护理满意度相比,观察组家属与患者的满意度均为98.33%,略高于对照组p>0.05(表2)。

3 讨论

精神科患者经常会有不良行为,例如自残、破坏公物甚至攻击他人,症状复杂,为了保护患者本人以及周边人的安全,需要适当的予以保护性约束,同时结合患者各方面特征予以护理干预。我国护理主张“以人为本”[4],即人性化护理服务,加强护理关怀,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引入人文关怀,营造了整体护理外部环境,传达护士的真善美[5],使患者更加配合。人文关怀应用在保护性约束精神科患者中,首先了解患者身心需求并尽量满足,做好家属的心理工作,使家属积极配合,加强隐私保护[6],尊重患者人格,帮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并且加强健康教育,使患者和家属对约束性措施有一正确的了解,在恰当的时机解除约束,积极落实人文关怀理念[7]。

本文研究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生活质量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家属、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均为98.33%,充分说明人文关怀可以较好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取得患者和家属都满意的干预效果[8]。

总之,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通过人文关怀护理,可以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培,李密,王美朝.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的护理人文关怀模式及实施效果探究[J]. 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0):195-196.

[2] 王凤娟. 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A1):94-95.

[3] 谭淑勤. 分析人文关怀在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1,21(7):309-311.

[4] 罗薇,高静,许冬梅,等.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精神科护士医学保护性约束使用现状调查问卷[J]. 护理研究,2021,35(1):22-27.

[5] 叶爱姣,耿迎霞. 保护性手臂式约束带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79):270,281.

[6] 王小芳. 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J]. 中国保健营养,2019,29(18):318.

[7] 高班玲,孙碧梅,李俊娥. 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科病人保护性约束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17,31(12):1522-1524.

[8] 李贤慧.实施人文关怀对精神科封闭式男病房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85-85.

作者简介:姓名:曹莉莉,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浙江湖州,单位名称: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医院级别:三甲,科室:女精神科,出生年月:19970107,研究方向:护理女精神科,学位:无,学历:本科,专业:护理,职称:护士,职务:护士。

作者:曹莉莉

保护性约束精神科护理论文 篇2:

保护性约束联合心理护理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保护性约束联合心理护理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精神科收治的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按随机分组1∶1比例分为两组。结果约束时间及约束次数:前者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后者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患者舒适度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应用保护性约束干预,既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又能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况。

关键词:精神科临床护理;保护性约束;不良事件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精神科收治的患者(2019年1月~2021年1月)开展本次研究,按随机分组1∶1比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50,选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50,增加保护性约束干预)。本次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即行遵医行为用药治疗干预,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为其创造一个良好、干净、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让患者从生理、心理上感到舒适,同时定时对患者进行检查与观察。成立心理护理小组,由小组护理人员对患者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制定科学的心理护理计划,取客观、科学的建议,站在患者的角度,与其进行交流与座谈。面对患者时语气要温柔、亲切,并在交流中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给予鼓励,树立良好的治愈信心,鼓励患者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给予引导与解释,耐心向患者讲解临床治疗效果与目的,积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使其可以以平稳的心态接受治疗。基于此,观察组增加保护性约束干预。首先准备好约束所用的工具,应用一条质地较软的带子,此带子为纯棉布制成,长、宽、厚分别2.5m、8cm、0.5cm,在应用时主要固定患者的肩部、下肢、踝部、腕部等,以此来保护患者,手部应用磁扣式的高级保护带。在开展保护性约束干预时,需要先与患者、家属交流,得到其的理解、配合,之后尊重患者,为其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避免其出现负面影响。在一般情况下为了避免负面影响的出现,需要应用单独的房间进行约束保护。同时在开展保护性约束干预时,需要由2名以上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避免激烈行为的出现伤害到患者。同时在操作时需要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动作要温柔,预防皮肤损伤,或是出现关节脱位现象。同时在解除约束时,也要对患者进行解释,避免患者留下心理阴影。心理护理:应用语言、行为等方式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方便对患者的心理情绪进行深入的了解,走进患者的内心世界,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与关心。在护理中,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不良心理引发的原因,观察其心理状态,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疏导与引导,以此来减轻心理问题,促进患者健康的心理状态。应用不同的方法,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如进行认知指导,鼓励患者说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与了解,不做评价,发现问题后及时应用合适的方式进行认知疗法干预,帮助患者建立新的认知观念[1]。同时在心理护理中应用行为矫正法,对患者的不良行为进行改善,帮助其建立新的行为。同时指导放松训练方法,让患者感受到舒适,改善记忆,提高患者的学习能力,帮助其提高智力水平。应用音乐疗法,即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去影响患者,让其可以实现心理与生理的整合,在音乐的刺激下促使肌肉、神经等得到放松,改善患者身心状态。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家属护理满意度、约束时间及约束次数、患者舒适度、不良心理。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2.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观察组约束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约束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目前,因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压力的不断上升,精神疾病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不仅增加了社会经济负担,还增加了社会不良事件发生率。精神患者会因病情的影响,出现自伤、兴奋、自杀、躁动、毁物等严重的不良行为,对患者甚至他人的安全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因此,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配合保护性约束管理非常有必要。保护性约束指的是在精神科护理中,通过应用约束带,来实现保护患者的目的;也可以认为,其是一种躯体的约束行为,是指应用工具、机械设备、材料等,附加在患者身体上,使其不能接触自己的身体,限制患者的不良行为。虽然开展了保护性约束,但其仍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做好临床护理非常有必要[2]。

对精神科的患者开展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此來提高护理效果。但在精神科护理中,患者也会因不同因素的影响,产生一定的不良行为。故在护理中,必要时对此类患者开展保护性约束措施,从而来保证患者自身与他人的安全。在保护性约束下,通过耐心诱导或是劝说患者,满足患者的饮食起床需求,多关心与体贴患者,可以缩短约束时间、减少约束次数,并能提高患者舒适度[3]。在心理护理中,首先需要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其心理状态,通过不同的方式、途径等去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达到理解的护理目的。在心理操作的同时配合心理护理,在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下,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影响,进一步减轻不良心理,提高护理与治疗依从性,促使病情尽快好转。

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采用保护性约束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同时对提高患者舒适度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银丽.人性化护理干预对保护性约束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的影响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24):84-86.

[2]杨海军,何昌九.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保护性约束现状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24):118.

[3]李贝贝,张晓颖.加强心理护理在中医神经内科失眠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6):1031-1035.

作者:张微 刘振英 墨伟静

保护性约束精神科护理论文 篇3:

保护性约束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中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保护性约束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6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设为对象。基于双色球随机抽取,均分为对照及观察两组,每组33例。予以对照组常规约束护理,对观察组施以保护性约束临床护理路径。分析比对两组首次约束护理后镇静评分、躁动/约束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或家属对患者住院期间被实施约束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首次约束结束后镇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该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1%)明显低于对照组(33.3%),结果差异显著(χ2/P :2.031/0.001);且该组对住院期间被实施约束护理满意率(93.9%)也明显优于对照组(66.7%),结果差异显著(χ2/P :1.781/0.001)。结论:在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中运用保护性约束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镇静评分,降低躁动/约束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关键词】保护性约束临床护理路径;颅脑损伤;躁动

随着目前日益发展的工业及交通事业,进一步导致了因各类外部因素造成的颅脑损伤发病几率。该类损伤属常见外科损伤,特别是急性损伤者,常伴有不同程度躁动症发生[1]。而在治疗过程中,因患者躁动而出现意外事件大大增加了治疗难度。患者因躁动状况所致可出现各类不良甚至伤害性行为,而必要的约束性措施则能有效地减少该类事件的发生。因此,约束性护理成为了该症治疗中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一环[2]。但传统常规约束性措施对周围患者、护士以及患者家属会造成较强烈的情感反应,甚至部分家属会产生误解和抵触情绪,进一步影响了患者就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而保护性约束临床护理路径则较传统约束性护理更加系统及科学,因此广泛应用于临床[3]。本研究特选取66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为对象,以探究保护性约束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中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措施

1.1对象基线资料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作为时间区间,且将该时间内本院收治的66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设为对象。基于双色球随机抽取,均分为对照及观察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中24例男性,9例女性,年龄范围40~75岁,平均年龄(55.37±1.94)岁;观察组中22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范围40~ 75岁,平均年龄(55.06±2.12)岁。纳入标准:①遵循医嘱,本人或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②临床病历完整且清楚,确诊为颅脑损伤躁动者且躁动分级在II 级及以上;③躁动症状持续时间≥4h;排除标准:①心、肝、肾、肺脏功能严重不全者;②经处理能短时间内消除躁动者。自研究起始,其涉及内容均获得了两组对象及家属签署的知情同意书,同时报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了批准。对象分组后就基线资料对比未显示明显区别性(P>0.05),均衡可比。

1.2干预措施 (1)予以对照组常规约束性护理,包括:①院前的评估:全面掌握患者的既往病史和用药情况,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并实施基本的病理学检查;②入院后的密切观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状况,做出有效判断和风险性措施;③相关安全问题预防:告知患者家属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让患者家属了解基本的临床护理措施,预防风险问题的发生;④病情评估后的约束解除:由专家小组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后,确保患者病情稳定或好转后,给予约束解除。(2)观察組则运用保护性约束临床护理路径,具体方法为:①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形成专人小组,并对患者病程经过及过往护理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讨论,制定适宜护理方案,包括起始时间,各时间点具体措施,各措施后预期获得效果及最终解除约束标准及时间,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归纳分类,制定相应应对方法;②在约束前期,对患者躁动等级进行评估,可划分为I、II、 III、IV 级。对I 级患者可不运用约束工具,II级患者需运用约束带对四肢进行约束,予以III 级患者约束带及床单分别约束四肢及胸部,而对IV 级患者则需施以手套、四肢约束带及床单联用;并对患者精神状况进行评估,对患者留置管道情况进行记录;③在约束开始期,若遇紧急情况,则立即对患者予以约束,并通知家属,得到家属签名的同意书后,告知医生,并联系医生于2 h 内补开医嘱,并填写护理观察记录;若遇非紧急情况,则首先对情况予以评估,并告知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后,告知医生,开具约束医嘱,对约束所需用物进行准备,约束患者,护理观察记录;④在约束维持期,对约束30 min 后的患者开展躁动等级、意识、约束带松紧程度及约束带是否会对患者造成包括睡眠、肢体循环等影响进行评估并予以记录;每小时对患者情况进行巡视并记录;每2 h 对患者体位予以一定更换,更换过程中主要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约束并发症发生情况;除此之外,应特别注重交接换班过程中患者的安全问题,交接内容主要为之前的护理记录包括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精神、作息(睡眠、饮食、排泄等)、约束带情况及管道情况等;约束期间,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宣教相关注意事项,寻求家属配合;⑤在约束结束期,通过对患者进行全方位评估,并通过躁动等级评价检测护理效果,若经评定到达预期效果,则可予以躁动等级降级处理,随即可报告医生,出具解除约束医嘱,并在解除约束一定时间内,对患者仍予以临床观察,若无异常发生,则可完成护理观察记录结束时间[4]。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在首次约束结束后,运用 Ricker镇静-躁动评分量表对患者镇静情况进行评估,镇静评分范围为1~7分,分值越低代表患者镇静度越高,比较两组患者镇静评分情况;统计并比较护理过程中两组患者躁动/约束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除此之外,统计两组患者或家属对住院期间被实施约束的护理满意情况,可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个等级,最后计算两组患者或家属对患者住院期间被实施约束的护理满意率,满意率=(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人数。

1.4统计学过程本研究中统计学分析过程均运用专业电脑软件(SPSS21.0)予处理。统计运算中,分别运用 t及χ2检验计量资料( x ±s)及计数资料(%)组间差异。而对比结果值则以P表示,当P<0.05时说明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两组首次约束结束后镇静评分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镇静评分更低,且相差程度呈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躁动/约束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躁动/约束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差程度呈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2.3两组对住院期间被实施约束的护理满意率比较观察组实施约束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差程度呈显著统計学差异 (P<0.05)。详见表 3。

3 讨论

颅脑损伤可因交通事故、高空坠落、重物砸伤等因素引起,可诱发脑外伤、脑出血等症状,是常见神经外科疾病[5]。据报道45% 的颅脑损伤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躁动发生。而就诊过程中,患者躁动可能会导致意外拔管、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就医疗效,甚至严重会威胁人身安全,因此备受医学界关注[6]。目前,常规约束性护理往往因其措施过于强硬,往往导致护理结果差强人意。保护性约束临床护理路径较常规约束性护理,更注重患者感受,尽可能使患者在舒适的条件下进行控制,最终到达解除约束标准。

躁动患者常会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难以控制危险行为,除对疗效具有影响外,还可对自己及医护人员造成威胁。一般临床上不建议给患者使用镇静类药物,因患者缺乏自主控制能力,使用镇静类药物可能会导致其呼吸困难引起窒息而危害生命。保护性约束临床护理路径目前广泛应用于颅脑损伤躁动患者的护理中,该护理方式具有最专业人员,并且通过对患者躁动等级及精神状况进行评价并制定最适宜方案[7]。约束带对于无自控力患者来说是较好的约束手段,能有效避免如坠床等危险出现,但其若使用不当也可能对患者有一定损害,如造成皮肤损伤或导致患者呼吸不畅等。

综上所述,在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中运用保护性约束临床护理路径能够获得良好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镇静评分,降低躁动/ 约束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并且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晓君 , 惠蓉 , 王丹 , 等 . 临床护理路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的干预效果 [J]. 山西医药杂志 , 2017, 46(09): 1107-1109.

[2] 赵玉莲 , 刘辉 , 李晗 . 临床护理路径和风险管理体系在急诊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 2019, 25(32): 4186-4189.

[3] 彭琳 , 朱雪平 . 系统化护理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护理质量及预后的影响 [J]. 医疗装备 , 2018, 31(22): 157-158.

[4] 高班玲 , 孙碧梅 , 李俊娥 . 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科病人保护性约束中的应用 [J]. 护理研究 , 2017, 31(12): 1522-1524.

[5] 任丽娜 . 神经外科颅脑损伤躁动患者的保护性约束临床路径护理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 2018, 22(22): 119-121.

[6] 欧阳玲 , 陈海燕 , 刘昌华 , 等 . 护理风险管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不良事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 2020, 26(01): 129-131.

[7] 程俊 . 保护性约束临床路径护理在神经外科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中的应用 [J]. 医疗装备 , 2019, 32(9): 195-196.

作者:李艳

上一篇:教师专业发展继续教育论文下一篇:社会工作理论课程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