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研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文章重点阐述了我国目前PPP领域主要的税收政策,并结合PPP实务分析了相关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PPP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研究论文 篇1:

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

摘要:国家采取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创新主体的风险偏好,降低企业科技创新的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与企业共同承担创新风险。尤其是对主体税种相关要素的调整,至少在短期内对企业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税收政策在激励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仅通过税收对企业科技创新进行激励其绩效毕竟有限,需要借助于其他调控政策共同发挥作用。

关键词:企业成长;企业激励;科技创新;税收政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发展和壮大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然而,单个企业主体进行研发活动虽然会产生正的溢出效应,但也存在较高的风险和市场化的不确定因素等问题。为解决这方面的矛盾,政府一般采用财政税收政策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补偿企业由于进行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利益损失。尤其是通过税收收入让渡等方式,一方面,可直接降低企业的成本,减少风险损失;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国家宏观政策调控、鼓励企业创新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税收政策中对于科技创新的优惠条款有很多,但是受到税制结构不完善等因素影响,这些政策都散见于增值税、关税、营业税、所得税等税种中,总体的税收激励效应不明显。因此,需要分析我国的税收制度,找出症结所在,提出相关的完善我国税收制度的建议,以利于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产品结构的升级。

一、税收政策在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政策是政府进行投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在宏观层面上,税收收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在微观层面上,税收反映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状况。现阶段,加强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制定,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有重要作用。

(一)税收政策改变创新主体的风险偏好

科技创新活动不但具有高收益性和高风险性,而且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经济主体的收益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讲,税收政策应视为对公司股东从事风险投资的补偿,税收优惠程度越高,企业对风险项目投资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政府为了鼓励企业科技创新而采取税收抵免、扣除、饶让等政策增加了企业的收益,政府也就成为了企业乃至整个市场经济行为过程中风险的共同承担者。

(二)税收政策降低了企业科技创新的不对称性

企业科技创新的不对称性,一方面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主要是指科技创新的实施者与资金的供给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使许多有前景的项目因为资金缺乏而终止;另一方面来自于收益的不对称性,创新活动具有外部性,当存在正的溢出效应时,某个企业完成创新之后,同行企业可能免费享用研发而形成的科技成果,通过模仿,获得利润。其结果导致企业收益减少,削弱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热情。而将企业科技创新与国家法律制度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税收降低企业风险;另一方面,辅之以不断的完善产权制度,可以有效保护企业对创新产品的合法拥有和使用,降低企业科技创新的不对称性。

(三)采用包括税收在内的政策性支持,降低企业科技创新的风险

企业的科技创新、研发活动存在高风险性。一方面,企业研发成功会带来巨大收益,成为某个行业的领军者;另一方面,研发活动往往面临失败的可能,失败会给企业带来巨额损失;或者科技创新即使获得成功,但由于研发周期过长、投入资金数额巨大导致短时间内没有利润甚至亏损,这些因素都使得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过程中缺少足够激励而犹豫不前。由于存在这种不确定性,企业是否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更需要政府的扶持,通过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

二、我国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对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形式有限

目前,我国对企业科技创新仍旧主要采取以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为辅的形式。直接优惠包括免征、减征、优惠税率等方式,在现行的税法中直接优惠共有71项,占税收优惠政策的62.83%;间接优惠包括税前扣除、投资抵免、先征后退、即征即退、亏损结转,加速折旧等形式,占税收优惠政策的34.19%。直接优惠虽然具有透明度高、激励性强的特点,但受益对象主要是那些已经获得技术创新收益的企业,对于那些正在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来说则可能享受不到这一优惠。这种事后优惠对于引导企业事前进行科研开发和技术改进往往动力不足。我国运用间接优惠方式的比例比较小,进而要加大对企业进行间接优惠税收的力度以支持鼓励更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二)企业所得税对科技创新的“特惠制”条款比较片面

这种“特惠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区域“特惠”。企业所得税的科技创新政策只适用于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企业,对大量不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企业则无此优惠,这一优惠的特点是以企业的区域身份为基础,企业的区域身份一旦确定很少作调整。这种对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企业的“特惠制”很容易导致企业发生避税行为,一些企业为了享受这种“特惠制”往往不择手段,在税收优惠中“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认定方面动脑筋、想办法钻政策的漏洞,更有出现“假注册”的企业。特惠制助长了这些企业的“寻租”行为,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名不符实,加大了税收征管难度,也造成了税收的流失。二是行业“特惠”。现行税收对科技创新的政策主要针对软件、集成电路和医药等行业,而对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科技创新适用的税收政策相对很少。如,企业所得税规定对上述三个行业的广告费可允许其按销售收入的8%在税前扣除,而其他进行科技创新的企业则仍与传统行业一样只能按销售收入的2%扣除。这种对某些高科技行业实行的“特惠制”显然不利于全社会企业科技创新的推动。

(三)税收对科技创新的政策偏重于支持企业创新的生产投入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

对已经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享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性给予优惠,而对企业创新最需要支持也是处境最为艰难的研发阶段则缺乏有力的税收支持。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上基本都没有利润,享受不到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待遇,待有了创新成果又超过优惠期限,一些企业享受不到税收优惠。

(四)税收对科技创新的激励政策还没有形成健全的政策体系

目前,虽然出台了税收政策,但每一项税收优惠扶持只是针对某一环节、某一方面,推动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主要集中于产品研发——试制——产出——投放——市场反馈五个环节的后期,没有从研发到投放市场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出发制定行之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忽略了各个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形成一个完善的激励机制。在税收政策设计方面,往往是各项政策单枪匹马而收效甚微,更有甚者在鼓励创新的同时

又产生了对税收收入的负面影响。这样的矛盾,使得税收政策很难真正发挥其功能和调控作用,特别是对于利润较少或没有利润而又亟待扶持的企业难以起到激励作用。

三、发达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措施

通过对美、日、德等发达国家运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研究,我们发现以下特点:

(一)鼓励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主要采用税前扣除和税收减免两种主要形式

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在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构造过程中均给予研发费用在税前扣除的激励,只是在扣除项目、扣除比例及扣除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基本的出发点都是通过对科技创新企业实行税收优惠、事前扶持等方式,降低或减少企业的研发负担,在科技创新初期帮助企业减少税前成本,在成长期与完善期视企业情况在产出的基础上给予优惠。政府从研发初期就以税收等形式从成本、风险等方面与科技创新企业成为“共同体”,待产品进入规模生产阶段完成激励任务并逐步降低税收激励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并尽快将科技创新成果快速应用到生产中去。

(二)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税收激励政策贯穿企业产品创造的全过程

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税收激励政策绝不是仅在产品研发阶段有所体现,而基本上是贯穿产品从研发到市场投放等各个阶段的全过程。按照高科技产品完整的周期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从产品的研发设计到试制,从新产品的产业化到市场化,在各个环节均给予补偿,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体现出事前扶持和事后鼓励,并采取多种优惠方式,灵活使用,且注重运用高效率。这样,不仅能在较大程度上为推动企业创新提供政策支持,给参与科技创新的企业一个宽松的税收环境,也能体现出国家宏观经济走势,明确经济发展方向。

(三)发达国家在运用税收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非常注重政策的有效性

税收优惠政策由政府制定并推向市场,由市场引导和选择企业对科技创新进行投入。税收激励政策根据国家某一时期产业政策微调,主要着眼点落在体现国家亟待发展的产业,或者虽然目前较为薄弱但未来较易形成竞争力的领域。这类企业享受到税收政策后,中短期内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规模与效益得到不同的程度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增强,政府税收收入也会增加。但是,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税收激励政策并非无限使用,在评估周期内要注重税收政策的效益。同时,也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不断调整税收政策,按照国家的产业规划与序列,将有限的税收资源与国家战略调整相配合。

(四)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税收激励政策注重成本——收益的评估与考核

通过对美、日、德等国家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国家十分重视税收优惠、税前减免政策本身的成本和收益。同时,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审批管理、高效透明。例如,加速折旧政策的实施,各国一般都规定了详细的加速折旧设备清单,便于加速折旧政策高透明度、监督的规范化、制度化、减少逐级上报以及手续繁琐等问题。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为我国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第一,科技创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研发到应用到市场中,需要的是整体过程中的支持,不是某一个特定阶段的支持,在企业产品研发——试制——产出——投放——市场反馈等各个阶段,税收政策的制定具有很紧密的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第二,发达国家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的认定有明确的标准,各个区域的税收优惠办法和措施是一样的,政策制定是统一的,有利于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第三,科技创新税收激励政策有利于企业产品结构升级,创造更多拥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同时,又鼓励企业进行产品深加工,推动整个产业结构得到升级,提高行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带动经济发展;而产业结构优化,又有利于为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培育市场,刺激企业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第四,科技创新税收激励政策体现了国家经济政策方向,当前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就是科技水平的竞争,发达国家对于以科技为导向、以创新为基础的企业积极扶持,推动企业自主研发,从而形成有竞争能力的产品和品牌。

四、进一步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让税收在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资源整合

一方面,税收政策应体现出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对重点关注的行业给予税收优惠,体现国家未来几年重点发展的产业。扩大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支持,在投资抵免上倾向于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适应市场发展变化和促进科技创新。另一方面,重点关注科研机构与各类型企业的资源整合,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生产。激励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促进企业的产业化、规模化。推动企业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推向社会,完成产品的更新,实现资源整合。

(二)科技创新税收激励政策向国家重点行业倾斜

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关注未来几年产业发展模式,削弱区域优惠差异,实现政策的统一。以往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针对电信行业,如软件、集成电路等产业。现阶段,国家的税收优惠倾向于节能减排的创新工作。对那些由于采用新技术使得能源耗费下降、清洁生产、产品技术含量高、污染排放量降低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企业因为进行科技创新购买的设备,应该作为进项税额予以抵扣。同时,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强调对一定区域内企业科技创新给予优惠条件,这显然是不公平的。随着经济发展,应由区域的特惠向行业特惠转变。不论企业是否在高科技产业区域内,只要是从事该行业的企业进行了科技创新活动,就可以享受到税收优惠的好处。

(三)提高税收政策调控能力和质量

完善税收结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其一,税收政策要考虑企业科技创新的连续性,不能仅仅在取得成果时才给予企业事后支持,相反,应加大事前的扶持力度。其二,税收政策要保持统一性,我国目前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缺乏统一标准,往往是一个地区根据当地状况,只顾眼前利益制定出条例规范,没有以法律形式制定出统一标准。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税法,避免出现条例之间的不协调现象出现。其三,重视间接优惠税收激励作用,间接优惠主要采取投资抵免、加速折旧等方式,我国也允许高科技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可是没有明确加速折旧的资产折旧年限表,可以参考国外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设备清单。

(四)完善税收管理,保证税收激励绩效和税收收入稳步增长的“双赢”

其一,各级税收征管部门明确税收优惠对象,突出针对性,反对“一刀切”。其二,开发、建立一套税收评价体系,以便使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更好地实施。需要在完善征管体系基础上建立税收政策评价体系,以利于国家调控政策的有效施行。其三,核实企业的认定标准,加强与相关部门如海关等协作,对“假注册”,违反税法规定等行为严厉打击,保证国家税收政策和经济环境的秩序。

(责任编辑:晓轩)

作者:邵学峰 王爽

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研究论文 篇2:

刍议如何完善我国PPP项目税收优惠政策

[摘    要] 文章重点阐述了我国目前PPP领域主要的税收政策,并结合PPP实务分析了相关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PPP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 PPP项目;税收优惠;政策;完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7. 058

0      引    言

PPP项目的成功运行是建立在项目自身“财务平衡”的基础上的,其中税收政策的作用非常关键。在与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过程中,税收是社会资本不能控制的变量,其高低及变化将直接影响着社会资本的运营成本与服务价格水平,PPP税收制度的设计成为决定PPP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需要与时俱进对现行税收法规政策进行修订,以实现PPP项目的稳定发展。

1      目前适用于PPP领域的主要税收政策

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PPP领域的税收政策,一般是比照适用既有的税收法规及政策措施。与PPP项目紧密相关的税收法规政策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得税及增值税两个税种的征收优惠措施上。

1.1   企業所得税优惠政策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如企业从事符合规定的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项目经营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包括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经营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这些主要是从事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领域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1.2   增值税优惠政策

根据我国现行增值条例及相关政策规定,凡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污水、垃圾处理,以及发电等业务,可分别享有以下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一是对销售自产再生水、提供污水处理劳务、提供垃圾处理与污泥处置劳务等,分别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70%、70%的政策;二是对销售以垃圾以及利用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为燃料生产的电力或热力,以及销售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生产的电力或热力等,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100%的政策。

1.3   投资抵免政策

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2      现行PPP有关税收政策的不足之处

2.1   税收减免政策与当前的税制改革不相适应

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下,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均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共享税种。在现行的税收减免政策中,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的减免都是一律全减或全免。这种做法忽视了公共产品在受益范围以及中央与地方在相应支出责任上的差别。多数PPP项目都是地方性的,项目建成后,其产出的就是公共产品,其中,地方性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提供,对应的就是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在对地方性PPP项目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时,减免的应是地方税,或共享税中属于地方享有的部分。如果不只是针对地方享有的税收进行减免,而是连同中央分享的部分也进行了减免,本质就是中央对地方性PPP项目的直接补贴,产生了地区间新的不公平问题,因为越是发达的地区,越有能力建设更多的PPP项目,享有中央在此地减免的税收就越多。

2.2   税收优惠政策没有覆盖PPP全部领域

企业在从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以及垃圾、污水处理时可享受的所得税及增值税优惠政策,主要是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而制定的激励企业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并不是针对PPP模式的运用而出台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策优惠覆盖范围有限。PPP模式在公共交通、公用设施,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当时制定的鼓励企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很有限,没有将上述领域的所有项目都涵盖在内。二是政策优惠期有限。当前的所得税优惠是“三免三减半”,期限很短,而PPP项目多是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的项目,通常是十年至三十年。所以,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应按PPP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来设计。

2.3   没有明确规范项目公司获得政府补助、如何征税

为了保障PPP项目在商业上的可行性,地方政府通常会向项目公司提供一些补助,但是对于这些补助,如何进行税务处理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按照税法规定,企业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对于在项目建设阶段政府给项目公司提供的投资补助,很容易将其认定为不征税收入。但是,对于运营阶段政府向社会资本提供的价格补贴,则不能直观地判断其是否属于不征税收入。在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领域,为了平抑公共产品的价格水平,政府通常会对PPP项目实行政府定价或指导价政策。价格补贴就是政府对社会资本执行此类价格政策后向其提供的差价补偿,而这种差价原本就属于社会资本经营性收入的一部分,只是由社会资本先让渡给了消费者,最后又以政府补助的形式将其找补回来而已。实际上,价格补贴的真正受益人是消费者,而非社会资本,其并没有从政府那里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因此,在本质上,价格补贴并不属于不征税收入,仍应是社会资本经营性收入的组成部分。可见,不能仅从形式上判断PPP模式下的价格补贴是否属于不征税收入。

2.4   社会资本获得项目公司中政府股东让渡的股利如何纳税没有规定

根据税法规定,居民企业股东从另一被投资的居民企业获得的股利是免税的。在项目公司分红时,如果政府向社会资本让渡部分红利,社会资本的分红比例就会超过其持股比例,这部分超比例分红的性质如何认定,现行的税收法规并没有规定。目前实务中有三种理解:一是认为社会资本从项目公司分得的免税红利,二是认为从政府或其部门获得的不征税收入,三是认为社会资本从政府获得的应税偶然所得。但哪一种更精确,现行法规没有明确规范。

3      完善PPP税收政策的建议

3.1   针对PPP项目修订相关税收法规政策

现行税收法规主要是针对一般公司制定的,不能完全适应PPP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PPP的全面推广运用,应及时对税收法规政策进行相应的修訂完善,企业所得税方面应当适当延长PPP项目公司所得税减免优惠期,对合作期超过20年以上的PPP项目可将其享有的所得税减免优惠期适当延长;对社会资本从项目公司中获得的政府股东让渡的股利直接按免税红利处理;对PPP模式下的固定资产折旧、亏损弥补、税前抵扣等做出专门的规定。

3.2   制订PPP项目税务处理实施细则

由于PPP项目参与方众多、利益诉求不一,交易结构复杂,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等原因,PPP项目公司在全生命周期内涉及的税务问题要比一般企业经营活动中遇到的税务问题复杂得多。由于对PPP项目公司相关的税收政策理解存在偏差,税务部门企业之间税企争议也难以解决。为了便于项目公司申报纳税和税务管理,建议就PPP项目公司涉及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主要税种制订税务处理实施细则,并逐步扩展到其他税种。

3.3   制订各个类别的税收优惠政策

PPP项目一般涉及的都是公共产品的生产,这些产品一般实施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政策,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难以根据供求变化来调整产品价格。为了使PPP项目能够实现“财务平衡”,除了政府提供相应的补助外,应当给予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按照盈利性由低到高的顺序,PPP项目分为非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经营性项目,依此顺序,相应项目获得的税收优惠程度应是逐步降低的。具体地讲,如在征缴所得税时,对非经营性项目可实行免税政策,对准经营性项目可实施减税政策等。另外,在制订税收优惠政策时,还要注意由此可能带来的市场竞争扭曲问题。应通过必要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充分保证民营企业能通过PPP合作的方式享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3.4   明确各类政府补助的税务处理方式

PPP基本上涉及的主要是公共交通、公用设施、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社会资本代行了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责。因此,相比一般的法人企业,政府应向社会资本提供更多的补助或支持。这些补助或支持包括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价格补贴、无偿划拨土地和让渡项目公司中政府股东全部或部分分红权等。建议政府层面明确社会资本获得的各类政府补助的税务处理方式,哪些作为不征税收入,哪些作为免税收入等,如投资补助可认定为不征税收入,价格补贴按免税收入处理等。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建华.我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税收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16(3):77-90.

[2]马海涛.中国税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广西国家税务局课题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模式的税收政策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16(41):40-45.

[4]马蔡琛,袁娇.PPP模式的税收政策与管理[J].税务研究,2016(9):3-9.

作者:李新玲

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研究论文 篇3:

浅析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税收效应与对策

【摘要】本文围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效应及其对策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探讨,对税收效应的主要概念进行了分析,并对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税收对策给出了相应的意见与建议,望能够引起各方关注。

【关键词】循环经济 税收效应 对策

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对资源高效且可循环利用的基础之上,遵循减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环等基本原则,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但在循环经济理念的发展过程当中,人们机械的理解一些经济学的价值理念,认为自然资源是天赋的,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导致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以及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代价没有被纳入产品定价当中,价格构成存在漏洞,产品定价低于实际价格。长期以来,自然资源的无偿性占用问题不断凸显,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断恶化,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念完全背道而驰。在这一背景之下,为了能够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更加的有效,就需要从市场价格体系入手,以税收为手段,采取各种对策来促进税收效应的发挥,并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即尝试针对该问题展开系统分析与探讨。

一、税收对经济循环发展的正面效应

(一)资源开采利用

我国当前的税收制度当中,需要对矿产资源以及盐按比例征收资源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开发与利用更加的合理。同时,城镇土地使用中需要征收相应的土地使用税,若涉及到占用耕地的问题,还需要提高比例征收耕地占用税,以此种方式可使城镇土地以及农用耕地资源得到全面的保护。

(二)产品生产消费

将具有不可再生特点的资源以及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消费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内,同时根据其对环境污染程度的不同,设置不同档位的征收税率标准,特别是针对以环保为中心的企业,可实施一系列的税收优惠与减免政策,以达到促进其发展的目的。

二、税收对经济循环发展的负面效应

(一)征收范围较窄,调节力度较小

我国当前对资源税进行征收的主要目的是:对从事资源开发企业的级差收入进行调整,并非专门的环境保护税目,因此在环保功能方面非常有效。同时,仅关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缺乏对可再生资源的重视,资源税负担较低,资源保护功效首先,课税依据直接以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准,未将企业已经完成开采但未销售的资源纳入征收范围内,除影响资源保护以外,还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积压浪费问题。

(二)消费税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功能非常有限

当前的消费税所设置的征收范围过于狭窄,以往的护肤品、化妆品,以及护发品属于高等消费品,但当前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大众型消费,对于此类商品持续征收消费税,会对其生产与消费行为造成严重挫伤,是不合理的。而当前部分真正意义上的高档消费品,如高尔夫,高档手表,游艇等,消费人数较少,但并没有被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当中,导致消费引导倾向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综合以上分析认为:在现行的消费税政策作用之下,主要的征税目的是通过税收的方式,对奢侈品的消费行为进行调节控制,凸显财政功能,但缺乏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无法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浪费问题屡禁不止,调控功能比较薄弱。

三、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税收对策

(一)改革税种

第一,对资源税进行完善。首先,需要对资源税的征收范围进行适当的拓展,在资源税税收征取范围内纳入短缺严重,且正持续造成破坏,或存在严重浪费问题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海洋资源,以及淡水资源在内)。同时,各类资源性收费(例如林业补偿费以及资源管理费等)也需要一并里纳入资源税征收范畴当中,通过加强资源税征管力度的方式,使资源开支能够得到有效的规范,突出资源税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特殊功效;其次,需要对资源税的计税依据进行合理改进。针对当前以资源销售量以及自用数量为基础的计税依据进行调整,改革为建立在产量基础之上的计税方法,其目的是适当提高资源税的单位税额。特别是对于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而言,通过加大征税力度的方式,从经济层面上给予乱采滥用资源者严格的陈处,引导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达到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开支的目的。

第二,对消费税进行改革。结合以上分析认为,我国当前在对消费税进行征收的过程当中存在征税范围较窄的问题,并导致其对环保资源节约的调控功效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一背景之下,财政部需要积极与国家税务局相互配合,做好对消费税及其征收税率的调整工作,主要调整内容包括:新增包括实木地板,高档手表在内的相关消费税税目;增加成品油税目;将高档护肤护发品纳入化妆品税目范畴内;对小汽车、摩托车税目税率进行调整,根据排气量对税率关口进行调整,排气量越大的小汽车、摩托车对应税率越高。在此基础之上,需要参考产品资源消耗的实际情况以及其与环境的友好型情况,对税率进行差别性设计,通过此种方式,在达到资源节约目标的而同时,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第三,对土地使用税进行调整。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普遍存在乱设开发区,盲目扩大城市建设的问题,以上问题造成了土地污染的日益严重,同时适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因此,从税收对策的角度上来说,需要对原有的耕地占用税进行合理控制,形成统一且规范的土地使用税,并对其适用税率进行合理提升。同时,环保设施以及绿化工程用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增值税进行减免,如区域土地是通过利用废渣所恢复的,则还可以适用于一定的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使土地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节约,达到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开征新税种

在我国当前的税收制度实施过程当中,生态税制的设计还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因此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从,以征管难度较低,且污染源比较严重的课征对象为出发点,展开试点工作,在取得一定的经验且时机成熟以后,再对征收范围进行逐步扩大。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生态税的课征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水污染税,其二为垃圾税,其三为燃油税,其四为噪音税,其五为空气污染税。

在对税收政策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以“谁污染谁缴税”为基本原则。课税对象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在我国境内排放污染物的具体对象(包括城镇居民,个体经营者,以及企业事业单位在内);第二,是从事会对环境造成伤害的应税行为的责任人。但需要注意的一点在,在对不同课税对象进行税收征收的过程当中,还需要体现一定的差别性。去也。居民个人的征收税率需要适当降低,而对于从事会造成环境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在征收税率上则需要适当提高。除此以外,对于工矿企业而言,其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所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也有所不同,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其所排放物质对环境友好程度的不同,实施不同级别的税率标准,若其所排放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较小,则适用于较小的税率,若其所排放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较大,则适用于较高的税率。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工矿企业自觉的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控制,促进资源的综合与循环利用,通过更新技术等相关手段,尽全力实现工矿企业的零排放。而对于城镇所排放的生活垃圾以及生活废水而言,计税依据选择为废弃物的排放量,以居民为征收单位,实施无差别的计税依据。按照以上手段,通过面向全社会征收环保税收的方式,除了能够使环境保护得到广泛关注,促进经济活动节约资源以外,还能够限制各种可能造成环境损害以及资源浪费的经济行为,更关键的是能够促进资金的筹措,弥补生态欠账,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作为解决当前自然资源持续恶化,环境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政府部门备受关注的工作内容之一。研究认为:税收制度的落实会对市场价格体系产生直接影响,充分反应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体制变动下的调节意图,对市场缺陷进行及时的纠正,从而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目的。由此认为: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之下,税收具有促进其良性发展的重要效应。立足于这一背景,本文重点针对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税收效应与税收对策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在后续实践工作中引起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孔姝涵.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1):95-97.

[2]刘霞.我国循环经济税收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甘肃科技纵横,2013,42(8):80-82.

[3]刘珺.发展循环经济建构节约型税收——基于铜陵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证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9(2):46-49.

作者简介:杨义勇(1970-)男,江苏海安人,中级经济师,本科,从事工作:税务;韩增安(1964-)男,江苏海安人,中级经济师,本科,从事工作:税务。

作者:韩增安 杨义勇

上一篇:传统人力资源人事管理论文下一篇:高校人力资源人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