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出口贸易环境探讨论文

2022-04-29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劳工标准问题已成为各国贸易中争论的新议题之一。中国作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而受劳工标准影响最大的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工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其产品出口连年保持较高增长势头,我国己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的位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纺织品出口贸易环境探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纺织品出口贸易环境探讨论文 篇1:

关于应对欧美对我纺织品出口设限策略的思考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被取消,对于我国经贸界来说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但随之而来的欧美对我设限风波,使纺织服装企业陷入严峻形势。文章从分析纺织品贸易现状和受限影响着手,以浙江省和杭州市为实例,总结出纺织品服装出口中的问题。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同时呼吁每一个WTO成员国都应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

关键词:纺织品出口;贸易摩擦;对中国纺织品设限

收稿日期:2005-11-28

作者简介:吕筠(1968-),女,江苏无锡人,杭州市经济委员会对外经济处副处长,工程师。我国纺织品出口长期受到国际贸易被动配额的限制,但经广大从业人员的艰苦努力,从1994年开始我国已成为世界纺织品出口第一大国,并一直保持到现在。在加入WTO以后,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协定),美欧等国纺织服装业享有10年的保护期和过渡期,全球纺织品贸易于2005年1月1日起实现了一体化,纺织品被动配额全部取消。按国际贸易自由化原则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理应迎来自由贸易、公平竞争的机遇,但从去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到今年4月份以来欧美对我国大宗纺织服装的出口贸易不断的设限,贸易争端迭起,显然需要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以至纺织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思考,研究新的发展战略和策略。

一、欧美设限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

(一)欧美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设限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从企业到政府都对“2005年1月1日后纺织品配额取消”这个历史时期的到来持乐观和期待的态度较多,但对配额取消后,中国与欧美之间很快会发生纺织品出口的不断摩擦还是缺少足够的思想准备。从3月21日,美国宣布对进口服装和纺织品实施特别监测措施后,欧美掀起了对华纺织品服装设限的大浪。欧美根据《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书》242条款对中国纺织品提出特保设限。按照该条款,中国纺织品在2008年以前的未来三年半时间里,仍将随时可能遭遇限制。4月份和5月份是欧美相继对进口我国纺织品服装做出一系列“特保调查”,并作出了设限的决定。随后6月10日中国和欧盟签署了《关于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备忘录》,确定了今后一年半时间内,对中国10类纺织品进口8%—12.5%的年增长率,至此,中欧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告一段落。美国对中国纺织品服装目前已经设限七项,还有五项可能受到限制。截至8月3日我国七类受限纺织品有四类已被封关,其它三类化纤制裤子达99.3%,男士梭织衬衫达94.2%,精梳棉纱为19.9%……严格意义上的纺织品“后配额时代”只存在了133天。

经过长达8个月的七轮磋商,11月8日,中美双方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2006年基数基本上是2005年有关产品美国从中国的实际进口量,2007年和2008年基数均为上一年度全年协议量。 协议产品2006年增长率为10-15%,2007年增长率为12.5-16%,2008年增长率在15-17%。

(二)欧美设限对我纺织业的影响

1.欧美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

欧美市场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贡献率达1/3以上,出口增量的贡献率达3/4以上,设限涉及到的品种范围高达1/3。数据表明,从出口额来看,欧美市场已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3。今年1~6月,我国对欧美纺织服装出口达176.3亿美元,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34.3%。从出口的增量来看,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净增加出口额90亿美元,而欧美两大市场出口增量达68.22亿美元,占净增加出口总额的77.2%。这说明,未来几年,欧美两大市场将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从欧美设限的品种范围看,今年上半年,欧盟对我国设限的10类纺织品服装品种对欧出口额约22亿美元,占我国对欧盟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25%。目前,美国共对我19种纺织品服装设限或酝酿设限,涉及36个类别,2005年1~4月,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上述产品金额为25.11亿美元,占我国对美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49.12%。

按上述数据测算,今年上半年已经设限或可能设限的产品的覆盖面将达到对欧美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3。

2.欧美设限已波及众多出口企业受损

2004年,在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结构中,出口到设限国家的金额达258.15亿元,占全部出口比例的26.51%。每一个受限品种涉及到至少1000家企业,多则达到6000家的出口企业。由于美国设限,导致今年我国七大类纺织品提前封关,使2005年实际出口的最大量只占预计出口数量的60%,而有的甚至不到1/3,如棉制及化纤制内衣352/652。七项设限品种损失高达17亿美元,拟设限的也可能造成损失为2亿多美元,累计大约为19.2亿美元。另外,欧盟对我国两类纺织品设限,据商务部统计,也可能造成3亿美元的损失,因此当前欧美设限累计造成的损失约在2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近两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增量的12%。

浙江省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量约占全国1/5,纺织服装企业主要分布在已形成块状经济和产业链的宁波、绍兴和杭州萧山等地,欧美设限与反倾销使全省近1/3的纺织服装企业会受到较大影响,这些企业大多是以增量取胜、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2005年1~4月,浙江省受美国“特保”限制的七大类纺织品出口生产企业达到952家,占整个出口企业的18%,七大类纺织品出口额为3.46亿美元,同比增长100.3%,占全省纺织品出口5%。2005年1-3月,浙江省受欧盟“特保”的9类纺织品生产企业有1077家,占全省所有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六分之一; 9类产品的出口金额为2.26亿美元,占全省输欧纺织品服装产品的18.6%。2005年3月欧盟对我国涤纶面料初裁课以20-85.3%的反倾销税,仅此一项杭州市萧山区就将有六七百家企业受损;杭州市余杭区受到欧美设限影响企业约占20%。

在美国宣布对中国7类纺织品实行“特保”之后的第五天,由72个美国买家组成的“美国纺织买家中国采购会”来到杭州,但据悉采购团原计划年采购1亿美元产品,由于受“设限”影响最后正式签下订单的仅有120多万美元。

3.欧美设限等贸易摩擦对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影响深远

从短期来看,特别是今年下半年,我国对欧美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受到较大影响,由于企业对特保产品的无序抢关出口,对欧10类产品和对美5类产品的配额基本上已经用完,这些产品下半年的出口将出现停滞状态;而对美仍有若干类别产品正面临受到进一步设限的可能,中美纺织品贸易还存在诸多变数,下半年对欧美出口不容乐观。

目前中国、美国、欧盟为全球纺织纤维消费的前三大国家(地区),占全球纤维消费总量的70%左右,因而从长期来看,欧美两大市场对我国纺织服装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ATC时期,由于我国长期受配额约束,对这两大市场的增长空间受长期的压抑,而我国对非设限国家出口已经比较成熟,增长空间极其有限,要想根本解决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增量空间,就必须稳步提高我国对欧美市场的占有率。

二、当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中的主要问题

(一)出口纺织品以大宗产品为主,利润率低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均价低于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均价20%以上。一些低端纺织品出口售价甚至接近其生产成本,出口利润低微,行业平均销售利润只有5%,出口额的增长过多依靠量大价低竞争,利润率甚至在2%至3%。( 而在欧洲,纺织行业的利润率定为15%)因此出口增长虽快,但基础不牢固,面临劳动力价值和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的竞争。

出口产品集中在中低档和大路货品种,如T恤、制服、内衣和中低档次纱线面料。由于高科技纤维产品的开发应用落后,面料平均纤维成分为1.3种,国外面料平均纤维成分为5.6种。也就是说,我国出口以单纤维纯纺和两种纤维混纺为主,而从国外进口的面料一般是7至8种。面料产业成为制约我国纺织服装业从低端向高端发展的瓶颈。

(二)缺乏附加值高的知名品牌,多的是“中国制造”,少的是“中国创造”

我国出口产品多数以贴牌加工方式为主。品牌是外商提供的,产品设计和款式来自外商,甚至面料、辅料也是外商提供,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产品供应链中仅仅是加工制造商,自有品牌占有率不超过10%。缺乏品牌竞争力,导致我国纺织品难以进入国际中高档市场。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普遍存在仿造能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产品开发模式落后;企业家大多存在“重销售、轻研发”,“重仿制、轻创新”,缺乏支持开拓国际市场的研发资金、技术和人才, 缺乏信息和国际化经营的理念,使企业不能定位自己的产品,也不能根据国际市场需求作市场预测。发达国家的产品是销售一代研发一代同时并进,而我们是仿造一代又一代,始终跟在人家后面,多的是“中国制造”,少的是“中国创造”,造成产品雷同,恶性竞争。

(三)高消耗、低产出,原料依赖进口较大

就我国现有纺织服装业规模来说,我国是纺织原料不足的国家。棉花、羊毛、化纤的前道原料大量依靠进口,高品质化纤也要进口,对国际原料市场依赖度较高。棉花进口量占国内棉花年产量的50%以上。细羊毛每年需求量在35万吨左右2/3依赖进口。我国的化纤总产量2003年已达到1181万吨,占世界产量的35%,首次超过欧美、日本总和,2004年达到1450万吨,已成为世界化纤生产大国,但前道原料据海关统计,2004年PTA(精对苯二甲酸)进口580万吨,进口依存度达58%,MEG(乙二醇)进口345万吨,进口依存度达到77.5%,中高档服装面料,年市场需求量在10亿米以上,约一半需要进口。

三、应对欧美对我出口设限的政府引导作用

(一)坚持WTO公平竞争原则,推动国际市场多元化

要坚持WTO公平竞争原则,严格自律,主动参与和维护纺织品国际贸易新秩序。在此同时要从多边贸易关系的全局出发,增进相互了解,积极协商,消除分歧,化解摩擦,扩大互补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寻求互补共赢。要十分注重发展多边和双边经贸合作关系,发展跨国供应链体系,探讨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推动中国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多元化,促进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新的繁荣。

(二)控制国内纺织业投资过热,鼓励新技术领域开发

受不断加大的国际贸易摩擦和人民币汇率改革影响,中国纺织业的大规模洗牌已难以避免。纺织行业是国有股最早退出的行业,在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从2000年以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和竞争力,纺织规模重新扩大,竞争加剧。虽然从纤维生产到印染后整理的技术体系已很成熟,但以艺术加科技的方式指导产品开发方面仍较落后;尤其在高新技术纤维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很远,以日本、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垄断着全球高新技术纤维的研发技术与市场,使我国产业安全受到很大威胁。政府要从宏观上严格控制低水平扩大规模的重复建设,并通过政策扶持,积极鼓励高新技术领域的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育名牌产品出口

我国庞大的外贸总额中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因此,急需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尽快地发展高精尖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逐渐抛弃高能耗的粗放经营模式的服装企业,发展高附加值产品, 提高名牌产品的出口比重,打造一批名牌企业,实施品牌连锁、专卖店等现代经营模式。2005年4月浙江省经贸委发布了产业指导意见,鼓励纺织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走出去”发展战略;6月商务商等七部委联合打造扶持出口名牌政策,这些举措将对企业品牌发展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

(四)加快建立技术壁垒的保护体系,建立国际标准体系

面对国际上形形色色的技术壁垒,要尽快建立自我保护体系。建议政府部门要加强出口贸易的监管工作,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对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动态要跟踪监测,运用报纸、网络等媒体及时向企业传递信息, 出口退税政策建议要锁定科技含量高、有自主品牌的产品;要根据国际市场情况及时调整出口贸易的有关政策。

大力加强标准化工作;要认真研究和采用国际标准,加快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各类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使之与国际接轨。加强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引进和开发国际一流水准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认证水平,尽快与国际互认。根据国际纺织品市场需求情况和对外贸易敏感度,对纺织服装行业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环保、劳动保障等情况,联合有关部门和专家制定国际上认可的行业准入标准,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大力培育和扶持行业协会的发展,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要根据“一业一会、一品一会”的原则,规范建设行业协会,大力培育和扶持行业协会的发展;加快行业协会的立法工作,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在立法的基础上将政府一部分应还给市场的职能还给市场,实际是还给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完善规范的建设、职能的定位、和作用的发挥,开展行业服务,促进行业自律的加强、行业行为的规范。加强与国际同行业的交流合作,应对各类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的应诉,保障公平竞争,维护行业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四、应对欧美对我出口设限的企业对策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升级

要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转变,提高新产品研发能力;要加快高新技术纤维和绿色生态纤维的开发应用,节约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安全、环保、能源以及新材料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纤维发展的主要要素,是开发纺织新产品的方向。如用于光纤和防弹衣用的芳纶,作为制造先进复合材料的高性能碳纤维;作为衣用纤维的天然纤维开发(新品种棉、毛、丝、麻,和其它新品种,如无毒大麻纤维、竹纤维、大豆纤维、牛奶纤维)等,以及新颖化纤面料的开发(舒适性、功能性和高感性方向),都可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

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要以信息化带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大力推进信息资源的拓展,加快适用软件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如:资源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辅助设计制造系统(CAD/CAM)等信息技术系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发达国家的电子商务B2B交易量已占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量的95%,中国电子商务还处于成长阶段,纺织服装类电子商务交易额只占7.5%左右,发展电子商务,是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响应,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捷径。

(二)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创品牌和名牌

纺织企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发展品牌,加快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向高层次的质量和品牌竞争转变,从一意仿造向自主创新设计制造发展,在创品牌上,尤其是创国际知名品牌,有实力的大企业可以通过:一是积极在国际市场上创建自己的品牌,二是收购在国际上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 三是收购拥有全球分销渠道的零售企业等三种方式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对多数中小企业,应采取强强联合的方法,与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联合,与有科研实力的大专院校联合,与外国企业或国外科研机构联合,开创产品的特色和品牌;其次要开发专利产品、专有技术,可以从与大企业配套合作开始着手

(三)善学善用国际贸易规则,提高规避风险能力

企业要熟悉应用WTO的游戏规则以及技术壁垒协议的规则,依靠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充分研究和利用协议中的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的指定、批准和实施方面的具体要求以及成员应享有的权利和待遇等。在遭遇反倾销调查时,要积极应诉抗争,争取机会,维护自身公平、公正的贸易环境。例如2004年6月欧盟对第35类纺织品反倾销起诉中国近1000家企业,涉及浙江绍兴的有287家企业,其中仅27家企业应诉,经过半年,有11家企业获得欧盟“市场经济地位待遇”认可。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境外设立生产经营机构

面对欧美市场的限制,要适时考虑出口市场转向,开发新兴的俄罗斯、东欧、中东、东南亚等市场。从长远考虑,反倾销、人权问题、劳工标准、生态标准等非关税壁垒将长期存在,企业可以“走出去”主动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纺织服装企业可以将生产转向非洲、中南美、东南亚等地区,甚至可以考虑购买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濒临倒闭的企业,享受东道国提供的优惠政策,实现“产品原产地”的多元化,既有利于分散纺织服装企业出口经营风险,减少经营中的不确定性,也可以扶植以纺织服装为主产业的国家,化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日益增长的贸易摩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拓展内需市场,仍是当前产业发展的重点

目前我国外贸依存度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全球外贸依存度1990年为38.7%, 2003年已接近45%, 我国外贸依存度1990年为29.8%, 2003年已达到60%,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巴西、印度等经济大国。因此,如何挖掘国内内需市场,应成为企业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的适应能力的策略。为此,一是需要本土纺织服装企业在产品品质、标准、和服务等方面作进一步改进和提,以国际化经营管理方式,树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和建立稳定的国内消费群;二是将纺织品发展纳入到国内经济建设中,从根本上实施纺织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综上所述,国际上,尤以欧美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设限,制造摩擦,对我国纺织业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我国纺织业有巨大的产能,必须主动应对,化解摩擦,解决好贸易争端,才能赢得国际市埸。同时国内要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实施产业升级,与国际接轨,使纺织产业由传统转入现代纺织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华珊,郭宏钧,袁慧丰.我国纺织工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考[J].纺织导报,2005,(5).

[2]赵玉敏.建立自己的营销通道[J].中国贸易,2005,(3).

[3]陈德照.中国如何面对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N].文汇报,2005-05-30.

作者:吕 筠

纺织品出口贸易环境探讨论文 篇2:

劳工标准对我国纺织业出口的影响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劳工标准问题已成为各国贸易中争论的新议题之一。中国作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而受劳工标准影响最大的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工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其产品出口连年保持较高增长势头,我国己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的位置。由于国际劳工标准等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美欧国家对我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损害了我国纺织业产品出口贸易的权益。另外,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纺织品生与环境、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问题,各国纷纷提高纺织产业的技术标准和环保要求。这固然有利于产业发展,但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却利用自己的高标准来限制低标准国的产品输入,于是包括劳工标准在内的一些国际贸易领域的新名词大行其道,这些高标准正是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软肋,造成我纺织业每年巨额的损失。因此,深刻了解分析认识国际劳工标准的相关内容,正视其对我国纺织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并及时、科学地采取应对措施,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劳工标准;纺织出口;分析

一、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在2001年以后,我国纺织业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中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纺织业进入后配额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国纺织业正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是纺织大国,却不是纺织强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弱,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技术设备落后,人才紧缺,行业的增长方式任以粗放型为主,资源浪费严重,销售渠道和市场单一,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纺织行业协会及商会对企业的管理不到位,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纺织业的发展。纺织业要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就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挖掘开发国内市场,开拓多元化市场,树立品牌战略,完善纺织业外部运行环境,发挥中国纺织品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调整纺织品结构,使纺织业发展与我国的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发展相互协调,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的纺织产业在国际社会的舞台上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深入全面地研究纺织业的贸易格局并如何开拓我国纺织业的市场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劳工标准问题的研究,从贸易角度看,主要是探讨对我国贸易出口的可能影响,并给与政策和建议,对其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近年来,各国学者出版的有关劳工标准对纺织业出口影响的学术论著主要集中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关于国际贸易对中国劳工标准影响研究。李世军(2010)发达国家主张将国际劳工标准与贸易协议挂钩,以此来削弱低劳工标准国家的出口优势,我国的劳工标准相对于发达国家较低,将劳工标准问题与贸易协议挂钩,将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影响。

王铂(2010)采用劳工工资的变化率作为劳工标准变化指标并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在保证模型稳定的情况下,估计国际贸易和出口对中国制造业劳工标准的影响,然后对模型进行向量误差修正,并分析向量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再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杨玲(2009)基于经济学、贸易学等相关理论,从劳工标准的内容出发,以劳工标准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作为主线,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论题进行了分析。运用实证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劳工标准和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

2.关于劳工标准概况的研究。刘旭(2003)提出国际劳工标准是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并阐述了国际劳工标准的含义,分析了发达国家要求将国际劳工标准纳入国际贫易体制的原因,介绍了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劳工标准问题上的斗争,以及近年来国际劳工标准的最新发展。

Aggarwal(1995)研究了10个发展中国家核心劳工标准的执行情况和他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关系,发现出口国对核心劳工标准的遵守情况与他们向美国的出口份额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低劳工标准的发展中国家和高劳工标准的国家相比,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出口优势,Aggarwal认为,一国较低的劳工标准并没有为其带来更多的出口,同时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出口部门的劳工标准往往高于非出口部门的劳工标准。

OECD(1996)对核心劳工标准中的自由结社权和集体谈判权与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OECD所采用的数据是1980年至1990年10年期间世界市场上某个国家的出口变动率作为出口的研究变量,并对此作出总结,认为劳工标准对出口以及专业化方式几乎没有影响,认为核心劳工标准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没有根据。

3.关于我国纺织业出口贸易状况的研究。程媛媛(2009)借鉴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建立理论基础和定量、定性分析框架,分析和评价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出口竞争力。定量分析通过基于统计数据的指标测度和横向、有针对性的比较,对产业出口竞争力在国际的地位形成较为直观和清晰的认识。

卜涵(2013)通过对影响我国纺织品的各个因素的研究分析,揭示影响我国纺织品的国际影响力的各个要素的单个因素现状及竞争力状况,以波特钻石模型为基础,研究其对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并进而研究钻石模型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唐筱辰(2014)从出口质量角度来研究探讨我国纺织品服装业及其细分行业出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利用纺织品服装出口复杂度模型,对1992年至2012年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纺织业及其细分行业出口复杂度进行测算分析。

Rodrik(1996)使用了一系列衡量劳工标准的变量来分析劳工标准与劳动成本,比较优势和贸易劳动以及国外直接投资流入的关系。此外,一国国际劳工条约加入数目越大,则所执行的童工标准就越高,但是国际劳工条约数目与发展中国家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没有关系,并且童工标准和其他一些劳工标准的变量对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也只有很弱的影响。

4.关于纺织业劳工标准的研究。王丹萍(2012)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以回归分析为主,建立VAR模型,结合多因素研究劳动力成本对纺织业出口的影响。

方建国(2011)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 SA8000 标准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分析其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影响,探索纺织服装行业应对SA8000 标准的对策,保持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陈浩哲(2009)着重分析了我国纺织业面临的劳工标准问题,指出SA8000中的劳工标准成为阻碍纺织业的一个重要的贸易壁垒。

三、发展趋势

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需求锐减,导致纺织企业的出口规模急剧减小, 再生产能力下降,大幅裁员,影响国家稳定。作为我国出口支柱型产业的纺织业受影响颇大,形势不容乐观。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为应付国内的经济衰退,通过舆论造势使得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再次呈现抬头趋势。以非关税壁垒为代表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必将再次被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所采用,以保护其脆弱的国内经济。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出口企业将面临严峻挑战。以劳动密集为典型特征的纺织业应时刻警惕诸如劳工标准的“蓝色贸易壁垒”,强调劳工标准的SA8000社会责任标准就是其中的一种。因此,研究劳工标准对我国纺织业出口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家庞.国际劳动公约概要[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

[2]师坤.论国际贸易中的国际劳工标准及对中国的影响和对策[D].华中科技大学,2012.

[3]王丹萍.劳动力成本对纺织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2.

[4]邹钧.WTO背景下的劳工标准与中国对策[J].经济纵横,2011,(09).

[5]姚梅镇. 国际经济法概论[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作者:尹延杰

纺织品出口贸易环境探讨论文 篇3:

广东纺织服装业出口竞争力研究

摘 要:广东是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生产大省和出口大省,纺织服装业在广东的出口贸易中处于重要地位。随着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新时代,广东纺织服装业既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本文借鉴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和竞争力评价方法,对广东纺织服装业的出口竞争力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广东省与同为纺织服装业出口大省的江苏和浙江在IMS指数和RCA指数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广东纺织服装业的优劣势。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增进广东纺织服装业的出口竞争力。

关键词:出口竞争力 出口贸易 广东纺织服装业

纺织业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之一,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具有重大意义。广东作为纺织服装业生产和出口大省,纺织服装业是广东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同时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以及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的变化都对纺织品的出口竞争造成了很大压力。因此,在国际国内的双重压力下,广东省纺织服装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提高出口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广东纺织业出口整体状况的深入研究,结合国际竞争理论综合整理近年来广东纺织品出口贸易数据,分析广东纺织品出口的竞争力及其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提升广东纺织品出口竞争力的途径,为广东省纺织业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1 广东纺织服装业竞争力指数

国内许多学者对出口竞争力的指标做了研究,他们的研究逐步完善了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前人研究,本文选擇了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IMS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广东纺织服装业出口竞争力进行研究。

1.1 广东纺织服装IMS指标

IMS指标即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该指标以一国(地区)某类产品占国际市场上该类产品出口总额比重来衡量该国(地区)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标的支持者认为,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小,最终将表现在该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本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一样,都是对各国开放的。一种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反映该产品所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小。 因此,市场占有率指标值越大,代表该产业国际竞争力越强。

由图1可以看出,2005年~2007年广东纺织服装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不断提升,在2007年达到7%,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广东纺织服装国际市场占有率受到了严重影响,跌落了两个百分点。从2010年开始,虽然广东纺织服装业略有回暖趋势,然而增长幅度仍旧缓慢。

1.2 广东纺织服装RCA指数

RCA指数即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它通过该产业在该国(地区)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之比来表示,该指标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反映国家(地区)的相对优势。RCA<0.8时,表示该国(地区)该产业具有较弱的国际竞争力;0.82.5时,该国(地区)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

从图2可以看出,广东省纺织服装RCA指数一直大于1.25,也就说明广东省纺织服装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RCA指数跌至1.76。近几年,虽然经济逐渐回暖,然而广东省纺织服装RCA指数回升速度慢于经济回暖速度。原因可能在于:广东省大部分纺织服装产业都是简单的加工贸易企业,属于“三来一补”的贸易类型,缺乏创新,这就导致了对国际市场和成本优势的极强依赖。近几年虽然经济回暖,然而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导致广东省纺织服装业在国际上不再具有明显优势。

2 广东纺织服装业竞争力评价:与浙江、江苏比较

2.1 IMS指数的比较分析

对比广东、浙江和江苏三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见表3),可以看出浙江一直居于领先地位。广东国际占有率与江苏不相上下。近几年广东国际占有率有赶超江苏的趋势。

2.2 RCA指数的比较分析

将广东纺织服装RCA指数与国内其他纺织大省的浙江、江苏比较来看(见表4),广东的RCA指数明显低于其他两省。也就是说,广东纺织服装业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相比于浙江、江苏两省较弱。

3 结论和政策建议

3.1 结论

通过对广东省纺织服装业竞争力指数研究,我们发现,广东省纺织服装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最近几年的竞争优势不再明显;同时,通过与同为纺织服装业大省的浙江和江苏比较,可以看出,广东省是纺织服装业大省而非强省。

廣东省纺织服装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较大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也给广东纺织服装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广东省纺织服装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要素条件看,近年来,随着工人工资水平升高,广东纺织服装业的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并且,广东比较缺乏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这一现象在纺织业中更为突出,总体素质和熟练程度偏低。

第二,从需求条件看,尽管2005年纺织品配额取消,欧美、日本等国家在不能使用配额这种传统方式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情况下,除了主要利用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设限外,还大量使用其他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等。因此,广东纺织服装业出口也受到了限制。

第三,从科技创新和企业战略上看,广东纺织服装业仍处于简单的加工制造,贴牌加工模式,缺乏自主品牌创新和技术研发。同时,虽然在过去的纺织服装业发展中广东省形成了不小规模的产业集群,然而集群中以中小企业为主,且无序的产业架构和集聚特色易导致价格战的恶性竞争,拉低了广东省整体的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

3.2 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针对广东省纺织服装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改善要素条件,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广东纺织服装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并逐步提升竞争优势,必须从高级要素的获得和培育着手。政府要调整思路,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来吸纳人才,促进人才的流入。

第二,从需求条件上看,应该开拓多元化市场。在出口方面,广东纺织服装企业除需进一步巩固欧美、日本、东南亚市场外,还要发展和积极开拓东盟、南美、中东、非洲、澳洲、俄罗斯等市场,以化解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

第三,从企业战略和科技创新上看,应推进名牌战略,重视创新能力的发展。广东纺织服装企业应实施服装名牌战略,提高服装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广东纺织服装企业应重视提高创新能力,大型的纺织服装企业要尽快建立起技术开发中心和产品设计中心,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吸引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加技术储备,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开发投入和推广运用的主体,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

参考文献

[1] 陈金怡,何新闻.广东纺织服装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8(07).

[2] 狄昂照,吴明录,韩松,等.国际竞争力[M].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2.

[3] 葛婷婷.中国出口纺织业困境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06).

[4] 桂敏,张晓丽.我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力分析[J].北方经贸, 2004(8).

[5]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 AbeysingheT,Lu Ding.China as an Economic Powerhouse:Implications On its Neighbors[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14(02).

[7] AndressD,Nguyen T D,Das S.Low-Carbon Fuel Standard-Status and Analytic Issues[J].Energy Policy,2010,38(1).

作者:江海澈 匡贺武

上一篇:云计算背景下图书馆管理论文下一篇:电力规划促进电力工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