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茶文化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中华民族诸多传统文化中,茶文化历经千年而弥足珍贵,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瑰宝。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视角,将茶文化思想与大学英语有机结合,这种跨学科的研究与学习,将对中英两国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文学等领域直面透视,创新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深化英语教学内容理解,调动学生语言学习积极性。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英茶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英茶文化论文 篇1:

基于中英茶文化差异解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摘要】茶文化作为最早起源于中国而又在西方经历了多年演变的文化形式,是高校开展英语文化教学极具实践意义的契合点,其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又可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语言文化学习理念与模式。文章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常见问题,阐释了文化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并从中英茶文化差异入手,提出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英茶文化差异;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学

客观上讲,文化与语言之间其实并不存在清晰的界定,原因在于语言是文化最主要的承载平台之一,而文化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恰恰是语言。试图了解一种陌生文化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语言,而文化通过语言进行展示则最为常见且典型。因此对任何一种语言教学来说,开展对应的文化教学不仅是一种现实需要,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渠道。就大学英语教学来说,不仅需要对最基础的语言单位如字词句等进行详尽的分析解读,更需要基于文化视角全方位、立体化地开展文化教学。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对英语语言文化的教育,而不是让学生掌握一些似是而非的中国式英语。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常见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趋向于极其精确的“解剖”式教学,也就是不放过任何一处字、词、句等的详尽释意,着重于语法、结构等语言基本元素的分析讲解。然而,学生在这种教学形式下除了学会死记硬背外很难灵活应用,于是大量“聋子英语”或“哑巴英语”频繁出现,或是众多中国式英语在对外交流中闹出种种笑话或误会。

二、文化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无论英语或汉语,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特定文化的展示,语言反映出区域文化特征,文化又给其对应的语言烙印上个性鲜明的符号。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对于否定疑问句的回答,英语是根据既定事实的肯定与否定做出直接回答,而汉语则是针对问话的赞同与否作答。比如英语“Don’t you do...?”(你是否不去做xx事?)倘若回答者确定不做此事,则其回答“No,I don’t.”反之则是“Yes,I do.”而汉语提问“你不做xx事吗?”若回答者不做此事会说“对,我不做。”反之则说“不,我要做。”可见,以上让人略感“眼晕”的问答习惯显然是其背后中英语言文化差异的直接影响。可见,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跨文化对外交流中基于正确的文化背景做出恰如其分的应对和互动。

三、中英茶文化差异

作为茶的原产地,中国的茶产品贸易、茶文化传播历时超越千年。从采摘野生茶树叶到人工种植,茶经历了药品、食品、饮料等一系列演化过程。广东的凉茶,广西的擂茶、面茶,西藏的酥油茶等就是遥远的茶文化传承至今的珍贵遗产。正是因为最早食茶、用茶、采茶、种茶的是劳苦大众,因此中国的茶文化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形成和发展道路。基本可以概括为从“庶人茶”到“士人茶”,从乡野再到殿堂的轨迹。当基层百姓食茶、用茶、饮茶渐成风气时,有钱有闲的统治阶层开始将茶从“下里巴人”提升到了“阳春白雪”的高度,于是有了盛行于唐宋的“斗茶”文化,与之并行的则是受到古典哲学与众多宗教的共同影响形成了“禅茶”文化等。

反观西方,作为最早引入中国茶的国家,英国可谓西方茶文化的“老祖宗”。由于本土不产茶,英国只能从中国进口,远隔万里又漂洋过海让当时的英国茶价与金价几近等同,所以西方茶文化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红茶皇后”凯瑟琳早先让欧洲人认识了茶这种神秘的琥珀色液体,以为饮茶是凯瑟琳保持曼妙身材的秘方而在贵族阶层掀起效仿之风。随后一位伯爵夫人因为难以忍受等待晚餐的饥饿,要求仆人必须在每日下午四点备好红茶与点心供其品尝,由此慢慢形成了西方“下午茶”的雏形并传遍欧美。随着“日不落帝国”武力与经济的扩张,当印度成为英属茶种植基地后,普通欧洲人也有了享用茶的机会,于是“下午茶”和红茶成为西方茶文化最主要的形式与内容而固化并延续至今。只是,当西方人外向张扬的性格与红茶浓郁的风味及炫丽的茶点心碰撞后,原本单一的茶汤开始被添加上糖与奶,于是这种在中国人看来更接近糖水的饮料便成为西方茶文化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基于中英茶文化差异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一)语言文化中的“异化”与“归化”现象

在不同文化相互碰撞过程中,最常出现的情况是其中一方較另一方相对强势,当强势文化最初进入相对弱势的文化中时,一般会被弱势文化不加选择地囫囵接收下来,形成非常典型的外来文化形式。随着时间推移,当曾经的弱势文化逐渐发展起来或者历经了足够久的时间,则曾经被吸纳进来的异域文化会慢慢被本地融合甚至同化,形成非典型的文化形式。针对前者的文化现象,人们一般将其定义为“异化”现象,而后者则被称为“归化”现象。

以茶文化为例,当今世界茶叶贸易产业公认的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的英文名称是“Lapsang Souchong”,乍一看会令人备感困惑,因为其既非典型的英语结构,又很难用汉语拼音读出来。然而,这却是毋庸置疑的国际通用“正山小种”的英文书写格式。究其原因,乃是其最初被引入西方贸易领域时,使用的正是福建茶叶出口地的土语发音意译。显然,当时的中国作为茶的原产地属于相当强势的文化一方,而引入茶叶的西方文化则相对式微,于是出现了文化“异化”现象。反观“Congou”这个闽南方言中表示“功夫”的读音,随着李小龙功夫片在西方受到热捧,原本的读音逐渐被“Kungfu”取代,这就是比较明显的文化“归化”现象了。

(二)中英茶文化的社交属性

茶在中国作为一种最大众化的饮品虽然也会常常出现在形式各异的社交场合,然而其作为一种不拘泥于时间、地点和阶层的文化产物更多地成为个人日常活动、淡泊明志甚至参禅悟道的载体。故而中国茶其实没有相对明确的社交属性,可谓放诸四海皆可顺应一切场合之物。

然而,西方茶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优雅、高贵的行为方式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欧洲贵族最初得到昂贵的茶叶时,往往将其与精美的中国瓷器相搭配。由于二者共同的价值不菲,因而需要专门在府邸中开辟出一间茶室,郑重其事地下帖子邀请名门望族的亲友来一场饮茶聚会。这一行为除了表面上联络感情、互通消息外,其实也或多或少有着隐匿地炫耀、低调的奢华意味。于是,西方茶文化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时间和更加显著的仪式感特色,这在不少文学艺术创作中都有体现。比如《傲慢与偏见》中:“说老实话,她老人家邀请我们星期日去吃茶点,在罗新斯消磨一个下午,我一点儿也不觉得意外……”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柯林斯先生奴性十足的嘴脸,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西方正式社交场合与茶的密切联系。

(三)茶文化中的引申和联想

相较于原产地中国对茶有着大面积的种植和可观的产量,本土无茶的欧美国家很长时间为获得茶都需要付出昂贵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加之对茶来自古老东方国家的神秘认定,西方社会的茶文化中出现了更多与茶相关的引申和联想,这是相对单纯的中国茶文化关联元素中所不具备的。

比如英语中有表示“巨额财富”之意的固定词组“all the tea in China”,从字面上看是“中国全部的茶”,其形成正是因为西方人早期获取茶的艰难导致茶的高昂价格,于是整个中国所有的茶自然就是无法估量的财富了。又如“my cup of tea”并不是字面上显示的“我的一杯茶”,而是指我最喜爱的东西。理由是英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下午茶”习惯和对茶难舍难分的依恋都使英国人对茶倾注了无尽的情感,于是对茶的喜爱与珍视便被引申为对所有热爱的事物的眷恋。

五、结束语

大学英语长期以来基于翻译目标的教学形式让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异化为过于精细的语言元素的知识传授,结果造成大量高分低能的应试型机器与高校的“聋子英语”或“哑巴英语”。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语言背后文化因素的人为忽略,让众多大学生无法在跨文化环境中实现对英语的具体实践。从这一点讲,基于中英文化差异展开的英语文化教学无疑能够很好地解决此类难题,尤其是具有鲜明代表性的茶文化可以成为跨文化语言教学极佳的切入点。中国作为茶的原产国,拥有超过千年的茶文化积淀,而伴随着繁荣的茶叶贸易交流,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逐渐了解和接受了这一典型的东方文化。同时,经由欧美国家本土文化的融合,西方茶文化慢慢具有了迥异于东方的特殊属性,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西方本土茶文化的特征。基于中英茶文化差异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很好地进行着跨文化语言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类文化在不同区域演进的历程,又可从中发现或摸索出基于文化背景差異的英语学习特点或规律。这不仅是提高大学生跨文化语言交流能力的良策,也是英语教育回归文化背景正确轨迹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孔维.中西方茶文化背景下开展英语教学的具体思路[J].福建茶叶,2016,38(02):178-179.

[2]石玉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武夷学院茶学《茶文化经济方向》专业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4(05):99-101.

[3]文斌,丁启红.探析中英茶文化比较与英语教学[J].福建茶叶,2016,38(02):210-211.

[4]王海燕,洪婉屏,周光明.试论文化背景知识传播的作用和途径[J].黄石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2(04):82-85.

[5]孙志勇.浅谈中西文化冲突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4(08):806-507.

作者:刘小磊

中英茶文化论文 篇2:

中英茶文化与大学英语的教学融合路径探析

摘要:在中华民族诸多传统文化中,茶文化历经千年而弥足珍贵,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瑰宝。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视角,将茶文化思想与大学英语有机结合,这种跨学科的研究与学习,将对中英两国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文学等领域直面透视,创新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深化英语教学内容理解,调动学生语言学习积极性。本文着手中英茶文化分析,对其与大学英语结合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英语;内涵;路径

0 引言

高校英语在新时期教学环境下面临着教学理念及教学要求的变化,革新大学英语教学思路尤为重要。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延循固有的模式,教学效果提升空间较为有限。茶文化既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存在,又可用作教学资源,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丰富大学英语教学方法[1]。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世界融合方面,茶文化扮演了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对其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探究分析极具现实意义。

1 中英茶文化思想基本内涵

我国传统文化构成中,茶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茶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在神农尝百草时即确定茶叶具备药用功效,历经唐宋,在《茶经》等专著的影响下,茶走入市民文化领域。茶文化内涵广而博,涉及到文字书画、世界经贸、科教、医药保健等众多领域,可渗透到个体价值观的塑造过程。茶文化拥有自身较完整的格局体系,其中的精髓之处在于茶道的体味感悟。茶道有别于茶艺,不以多样繁杂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而以更为深邃的精神内容示人。基于茶道的理解领悟,无明确标准,领悟深浅在于品茶人。一般而言,茶道可以用“和、静、真、怡”概括。其中,“和”融合了儒佛道思想,是茶文化核心所在;“静”讲求静心研习、修身养性,是修习茶道的基础;“真”突出真我、去除杂念、留存真情;“怡”侧重品茶人的身心感受,彰显茶道之洒脱自由。进入现代社会,自古形成的茶道及茶文化思想依然广受推崇,与礼仪文化及生活习惯紧密相关,价值内涵巨大。

英国茶文化伴随新航海时代而形成发展并风靡,在中英贸易往来中扮演重要角色,并经历了由贵族迈入大众的过程,在英文小说及诗歌中可觅茶之踪影[2]。相比中国茶文化,英国茶文化在细节上有更多讲究之处,茶文化礼仪在一天之内均有显现,如早茶、午餐奶茶、下午茶、晚茶、野餐茶會等,都有其时间节点。随着生活习俗的演变,茶成为生活必需品之一,在英国文化乃至西方文化中产生深远影响,亦对西方文明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融合了英国历史背景的茶饮,加入了糖、奶等调味品,赋予了茶文化新的内涵,通过举办茶会等方式,英国女性有了更多社交时间及空间。

2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茶文化与大学英语有机融合的必要性

2.1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英语是西方文化的结晶,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与语言背景的差异,英语语言与我国所感知理解的语言涵义有所差别,由此也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语言语境阻碍。单从茶文化的理解差异,就能看到在文化背景的引导下,语言表达的差距。例如,在英语文化中,“black tea”意为红茶,套用汉语语境,应为“red tea”,此种差异即为中西茶文化差异的体现,背后体现出的是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由此延伸开来,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中西文化差异点,由此及彼,也使大学英语教学停留于浅显的文化层面上,在一些词汇及句式的理解及运用上套用汉语逻辑或习惯。此外,大学英语教学中依然凸显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从辅的格局,教学模式单一,文化认同感不强,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受挫。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分获取为目标,课堂教学氛围淡薄散漫,致使大学英语教学过度关注基础知识及实用技巧,忽视了文化层面的浸润熏染,在学生的交流实践中必然会出现“哑巴英语”现象。

2.2 茶文化与大学英语有机融合的必要性

英语作为西方世界文明符号存在,从属性看属于舶来品,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有其自身的规律及传统沿袭,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中极为推崇内敛型含蓄型人格,其中茶文化作为中西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引荐与交流作用。茶文化与大学英语有机融合的意义在于,茶的深远意味,能够由单一的词汇或者简约的表达,引申为庞杂广博的文化元素。多维视角下由茶而论,中西方文化能够找到相互间的共通点,这点对大学英语学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与解析茶叶的历史轨迹、传播途径、饮茶礼仪以及相关文化,学习者从中领悟英国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学习英语世界的一日作息及重要社交礼仪,学习者训练串联英语词汇及知识的能力。从这层意义上看,茶文化与大学英语的结合对提高英语实际教学及应用效果大有裨益。

3 茶文化与大学英语有机融合的路径探究

3.1 大学英语教学与茶文化应寻求价值理念上的认同

大学英语教学因涉及到外国语言及文化的学习及应用,在教学中应寻求中西文化上的共通点,茶文化作为重要纽带,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新的视角[3]。为使大学英语教学能够突出语言文化内涵,在教学训练及模拟中,有必要增加关于英语语言文化价值观念及内涵的阐释,让语言教学不简单拘囿于单一化的词汇认知和句式模拟。英语语言中相关茶文化的点众多,涉及面也较广,如何促进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价值理念引导,教会学生从文化理念去理解语言本质的方法。以茶为文的范本也很多,学生借助课下阅览及网络搜寻,能够找出一些带有浓厚茶文化色彩的读本或段落。通过对读本及段落的解析,他们可以领会中西方文化的价值差异。套用英国茶文化语言框架,可以使英语教学更加贴近当代西方的真实生活,有助语言实际应用。

3.2 大学英语教学与茶文化的结合应借助先进教学技术实现

互联网的兴起给大学英语教学开辟了新的空间领域,也给大学英语与茶文化的结合找到了可行之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及技术,全面展示茶文化内容,同时增添课堂教学的乐趣。例如,简·奥斯汀非常喜欢喝茶,生活中经常饮茶,信函中也喜欢谈论茶,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品茶的场景。教学中加入西方茶会中的知名音乐片段或者名著中的饮茶场景,都可以辅助教学达成预期效果。借助茶文化的共通性,消除学生深入英语文化的畏惧心理,赋予中西方文化更多的柔韧性及延展性。再通过茶文化的差异,让学生了解各国的文化差距,认识中西方语言遣词造句及意蕴表达的多义性、多样性,便捷地辅助学生领会中西方文化价值内涵,对其后续语感及语境的运用选择极有帮助。

3.3 开拓挖掘大学英语学习及锻炼渠道

大学英语学习中,以茶文化为主题,可以开拓更多的英语学习及锻炼渠道,例如茶艺会、产博会及茶文化为主的英语角等。在茶艺会及茶博会平台的利用上,大学英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会议志愿者或协助组织者角色中,给高校学生真切感受中西茶文化提供平台。例如,在茶博会分会场中,由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担当翻译或口译,在实践中感知茶文化的广博,藉此学习更多的茶文化知识,并借此机会,向世界普及宣传我国的茶文化。课堂教学终究停留在浅层教学模式上,以茶博会为主的实践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了充足广阔的表达空间,可以实现英语学习的学以致用,由此也能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技能[4]。而在高校中,以英语角为主的活动可以为茶文化的宣传及演练创造良好条件。例如,每周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以茶文化为主题进行深度研究,从语言、历史、礼仪、价值等多角度进行查阅和挖掘,并在课堂集中交流以系统检验学生的表达能力、研究能力、领悟能力。随着高校英语教学条件的改善,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的机会大为增多,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各组讨论互不干涉,之后每组分工各个环节进行全英文茶艺展示,交流分享中,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留下了诸多极具传承魅力的文化形式,茶文化作为其中的翘楚,深刻地影響了中西方世界文化的进程。之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再将中国茶发展、创新、传播,其文化内涵及研究价值不言而喻。高等英语语言教学主张学以致用,若要将英语文化广泛渗透并融入对话交流中,一方面要做好茶文化的灌输及引导,另一方面要在教学模式上丰富变化,才能让学生真正通过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掌握学习一门外语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 田晓芳.茶文化视角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词汇研究[J].福建茶叶,2019(3):135-136.

[2] 张利.中西茶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探讨[J].福建茶叶,2018(12):275.

[3] 任芳.茶文化渗透于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的实践框架[J].福建茶叶,2018(11):212.

[4] 赵宁霞.论茶文化在大学英语文化教育中的实施[J].福建茶叶,2018(9):248.

作者简介:孔令兰(1984—),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作者:孔令兰 杨志伟 吴兆杰

中英茶文化论文 篇3:

浅析中英茶文化的差异

摘 要:茶文化起源于神农氏尝百草,是我国传统文化整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18世纪时传入英国,并迅速与英国国内其他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种不属于英国原有文化,也不同于中國茶文化的一种独特茶文化,因此中英茶文化是跨文化交流语境下需要学界关注的命题。本文将从中英茶文化的发展,饮茶方式,饮茶礼仪等方面,重点阐述和探讨中英茶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中英;茶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叶并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整体茶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而一定意义上而言,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改变了既有的文化结构,在全球性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特别是英国利用茶叶这一舶来品创造了独具英国特色的红茶文化,开创了优雅自得的下午茶,这是全球范围内文化创新的重要范例。而从宏观层面上而言,中英两国的茶文化既具有一些共同的属性,但其中的差异性更值得关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英茶文化的发展不同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茶文化的发展与我国历史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而追根溯源地话,茶文化的发现纯属偶然,这个过程中全面地逼真地展现出了中华民族敢于奉献、大公无私的民族特质和精神底蕴,“神农尝百草,日遭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的特定时代语境下,我国的茶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茶文化的基本内涵得到了延伸和拓展,如道家无为主义、儒家仁爱等多元化思想思想逐渐渗透进茶文化,直接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到了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这是特别值得重视的发展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用茶进行礼仪交往,饮茶之风扩散。隋唐时代,全民普遍饮茶,出现了茶馆,茶会。茶文化在宋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到元明清时代,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各阶层的活动场所。由此可见,我国的茶文化是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文化,整体历史发展的过程与茶文化的发展互相关联、彼此影响,是我国历史与文化的直接产物,从中可以看到民族历史的发展轨迹和民族心灵的内在景象。

在中国饮茶之风盛行了数世纪之后,欧洲才开始饮茶,因此英国的茶文化历史相对较短,这是最为基础性的差异。自从中英有贸易往来开始,英国就不断从我国进口茶叶。在当时,茶叶在西方市场堪比黄金,被贴上了奢侈,高贵的标签。虽然之后随着经济的增长,交通的发展,茶叶价格下降,西方普通人也慢慢喝得起茶,茶也得以在民众阶层流传,但英国人也早已把茶作为了高贵,有品位的象征。这与中国茶文化是不同的。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叶开始,茶就作为一种饮品,特别是最底层人民,他们没有财力购买比较贵的饮品,所以将茶当做一种饮品。由此可见,茶在中国最开始是在普通人之间流行的,是自下而上推广的,英国则与之不同,自上而下推广,这是中英两国茶文化中值得重视的要素。

二、饮茶方式、器具不同

饮茶方式、器具的多元与独特一定意义上构成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要素,因为中国茶叶种类繁多,较为熟悉的是红、绿、青、白、黄、黑六大类。中国饮茶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在茶中根据各自的口味加入糖、盐、橘皮、桂圆等配料,这种饮茶方法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例如藏族的酥油茶等。另一类是汉族的清饮,茶中不加任何配料。而英国四面环海,气候潮湿阴冷,相较于性寒的绿茶,他们选择了味道醇厚的红茶。他们喜欢调饮,有的在茶壶中加入牛奶或糖,有的还会在茶中加入威士忌,调配出不同的口味。这是中英两国饮茶方式的不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品茶同样如此,讲究色,香,味,形,好茶更需配好茶具,才能达到理想效果。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三种茶具为:瓷器、紫砂壶、玻璃杯,最负盛名的当属紫砂茶具。而英国人的茶具最早从中国传入,随着茶具制造业兴起,英国人开始自己仿制中国茶具,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茶杯上加了把手,去掉了茶盖。他们还制造了高贵优雅、小巧精致的银质茶具。骨瓷是纯正的英国制造,体现出一种高贵的柔和,隆重而不媚俗。随着英国茶文化的发展,茶具在形式上简化了不少,但真正的下午茶一定要配置绘有精美英国植物花卉的瓷器茶壶,讲究传统的家庭依然会使用维多利亚骨瓷的杯盘或银质茶具。这是中英两国茶具使用的不同。

三、饮茶礼仪不同

英国人素来十分讲究规矩,也十分严谨,因此,喝茶也成了他们生活中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他们喝茶与平时的一日三餐有关,英国人一般不吃午餐,所以早晚餐十分丰盛,但因为早晚餐相距时间太远,人们难免会觉得肚子饿,所以慢慢增加了下午茶这一项,这是英国茶文化的精髓所在。而中国的茶文化则更自由,完全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什么时间喝茶,并没有时间限制。

另外,中国以敬茶为礼,以茶敬客,敬茶要讲究茶叶的品质,还要有泡茶的艺术与待客的礼节。敬者为主,所表达的是对客人的欢迎与尊重,不管来者与自己的情感是否深厚,与自己是敌是友,敬茶都是主人修养的高度体现。而在英国,饮茶视为视为结交朋友的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从英王查理二世的妻子,葡萄牙的凯瑟琳王后开始,茶会开始在英国出现,并逐渐普及,英国人借助茶会,结交新的朋友,抒发自己的情绪,消磨无聊的时光。这体现了中英两国饮茶礼仪的不同。

茶文化是特定国家和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产物,两者的关系是紧密的,从以上阐述和探讨可以明显地看到,中英两国作为当今世界茶消费的大国,经过长期发展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差异性是比较明显的,但在某些方面有共同认可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促进两国更好的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旭东,茶叶西传与中英茶文化的差异[J],甘肃高师学报. 2020,25(06):115-118.

[2]雷伍峰,从中英茶文化比较看中国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现[J],蚕桑茶叶通讯. 2020,(05):15-18.

[3]孟丹,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

作者:张雅琦 闻瑜

上一篇:会展毕业论文下一篇:心理学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