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论文

2022-04-30

摘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直接决定了建筑的抗震性能和效果,为保证用户生命财产安全,需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现状作为关键的切入点,根据建筑的建设质量标准要求,合理地落实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同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强化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整体安全性,为居住安全提供保证,满足用户的生活需求。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论文 篇1:

试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在抗震方面的研究

【摘要】面对当今世界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不断提高的事实,能够有效的提高房屋使用的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就显得十分的重要。由于亚欧、亚非板块的不断移动, 现阶段在世界各地发生的地震现象已经数不胜数,所以,为了提高人们的生存安全程度,将房屋的建造设计合理的应用抗震结构设计,将有助于提升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使其在使用的时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地域地震的威胁,为人们的生命求救提供一定的时间,是公民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得到保证生命安全的时间。可见,在房屋建筑结构中应用抗震结构设计是多么的重要。

【关键词】抗震设计 房屋建筑 结构设计

一、建筑结构抗震的重要性

在建筑结构中应用抗震结构的设计,首先能够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为内部人员的逃生以及求救争取宝贵的时间;其次,强化了建筑结构的设计,增加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也将是建筑结构的使用寿命得到提升,使其利用价值得到不同程度的飞跃。建筑的基本功能是供人们居住,随后才是审美价值的体现。就建筑的基本功能来说,其能够供人居住的首要前提是安全,包括使用安全以及建筑物自身的安全。也就是说,建筑物只有在保证了自身安全的前提之下,才能够供人们使用。因此,在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影响建筑安全性的因素作全方位考虑。地震作为一种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其对建筑物安全性能的影响极大。而建筑物的安全一旦遭受威胁,必然会出现倒塌事件,从而砸伤和掩埋生命,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损失。因此,建筑物在建设初期就必须做好抗震的准备工作,从根本上确保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需要遵循的基础性原则

为保障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质量,保证抗震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要求在抗震设计中遵循以下基础性原则:

(一)确保建筑结构构件其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在进行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时,需要确保建筑结构构件的刚度、承载能力、延性、稳定性等属性参数可以满足抗震的基本要求。结构构件设计时,需要依据墙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基本设计原则。在结构构件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着构件薄弱问题,为此,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例如调整地震力系数。

(二)确保建筑结构设置抗震防线数量抗震结构体系是由若干具备一定延性的分体系构成,通过应用具备延性的结构构件进行分体系连接,从而实现抗震结构体系构建。如在该建筑工程中,其建筑为框剪结构,框剪结构是由延性框架与剪力墙两大分体部分构成,由多肢剪力墙体系组成。在出现地震后,多会伴随发生多次余震,如在建筑结构中仅仅设计有一道抗震防线,则该住宅建筑在经过第一次地震破坏影响后,还需要承受余震带来的损害,通过损伤积累,最终引起建筑物承载力不足,抗震能力丧失最终倒塌。

(三)确保房屋建筑结构构件强弱关系处理的科学性在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需要针对构件强弱关系进行科学化处理。在楼层内其耗能构件出现屈服后,剩余抗测力构件则仍处于弹性阶段,这种处理方式,能够确保有效屈服保持较长阶段,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与延性能力。如抗震设计中存在着部分构件超强,则会导致其他构件相对薄弱,为此,应科学处理构件强弱关系,保障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该住宅建筑在进行抗震设计时,综合考虑住宅建筑区域条件,考虑建筑工程实现,遵循抗震设计基础性原则,保障了住宅建筑抗震设计效果。

三、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在整个房屋建筑施工中造价比重较大,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心理念在于"实用、经济和安全",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基于这一中心理念而产生。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和破坏性特点,因此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抗震设计体现了设计的安全概念以及对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下面笔者从提高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力和降低地震作用对房屋建筑的影响几个方面论述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一)提高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力。出于对建筑结构抗震功能的保证,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做到以下几点:a.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地基的稳定性因素,挑选对抗震有益的地基,防止地基变形影响抗震功能;b.同一房屋建筑结构单元要设计在性质一样的地基上,要把地基最大潜力融入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有利于发挥地基的抗震功能;c.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尽量做到规则、 对称,以降低地震作用导致的房屋建筑变形度以及避免地震作用力集中导致房屋建筑扭曲的状况发生;d.房屋建筑的整体结构设计中要多加几道抵抗防线,以提高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力,同时建筑结构受力设计要明确,防止存在建筑结构局部薄弱;e.最大程度的减少房屋建筑结构自身重量,从而减小房屋建筑对地基的压力,达到缓解地震冲击作用对建筑体的影响力;f.注重房屋建筑结构空间的统一性,在房屋建筑结构的平面上强化连接,建筑的竖向结构刚度要达到能支撑整个建筑重力。

(二)降低地震作用对房屋建筑的影响。现最被工程界认可的一个办法是在建筑基础与建筑的主体部分之间加设一个隔震层,有的设计师在建筑物的顶端部分加设一个"反摆"。此反摆的作用是能够在地震时使建筑物的位移方向相反,由于建筑物在地震时受到震动使得阻尼作用加大,降低了加速度,降低地震的作用。根据试验得知,如果对"反摆"设置合理,那么对降低地震作用的概率可达 65%, 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物内的物品受损程度。这一方式在国内外正被广泛地研究,并应用到了实际的工程建筑中,不负众望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设防标准。我国明确规定,建筑的使用价值被区分成 4 个类别:甲乙丙丁。甲类和乙类建筑:当抗震设防的烈度是6度~8度时,应该符合本地的抗震设防再高1度;丙类建筑:丙类建筑的抗震措施以及抗震作用都应该要符合本地的抗震设防要求;丁类建筑:在通常情况之下,地震措施可以相对于本地抗震设防的要求适度降低,但地震作用必须符合本地的抗震設防要求。

(四)保证建筑的刚度。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合理地设计和确定建筑物的刚度非常重要。因此首先要考虑到的是采用大量的钢筋混凝土。主要是在已有的钢筋混凝土之上使用"钢结构"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层加固。加固分为两种情况:a.如果所需要进行加层的建筑结构的体系是钢结构, 而国家规定:上部是钢结构、 下部是钢筋混凝土两种不同的体系结构是不符合抗震规范的。因为上下两部分结构的刚度以及阻尼比不一样,是属于不合理的设计。b.假设屋盖的部分是采用钢结构,而钢筋混凝土仍然是作为整个建筑结构的抗侧力的主要体系,则必须根据相关的规定进行抗震设计。

表1 按建筑类别和场地类别调整后的抗震措施(强度)

建筑类型

场地类型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

0.05

0.10

0.15

甲、乙类

I~IV

7

8

8

丙类

I~IV

6

7

7

丁类

I~IV

6

7

7

需要注意的是建筑结构刚度一旦过硬,那么在地震时建筑结构所需要承受的地震作用就大,则后果严重,并且会对建筑材料造成大量的浪费;而如若建筑结构刚度过柔,那么在地震时建筑结构会过大的变形,影响到建筑的本身的强度以及正常使用功能。

(五) 把握建筑本身的抗震性能。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能够保证人类的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根据抗震设计原则进行设计的大部分建筑基本都可以在地震作用下保证人类的生命安全。但是近些年来,由于美国、中国、日本等等许多国家相继发生"破坏性地震",这些都不是传统的抗震设计思想所能够解决的。因此许多国家都开始深刻地反思当前抗震思想在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抗震设计是根据地区的实际震害以及以往的工程经验所构成的基本设计原则 --"小震时不能破坏建筑、中震时建筑可以维护加固、大震时建筑不倒"。因为对于融入抗震设计的房屋建筑设计而言,抗震概念设计的正确性远远大于数值计算的正确性。房屋建筑在开始建设前会灵活地根据抗震原则对建筑地区进行实地勘察,主要勘察内容是建筑结构在发生地震时的整体反应以及预估将会被破坏的机制,这些都需要在建筑建设前仔细勘察,以便能够更好地提高建筑本身的抗震性能。

四、結束语

综上所述,在房屋的建设中,注重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对房屋的整体建造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完善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以及抗震结构的施工调整,使建筑物具备真正的抗震能力,这是当代建筑产业发展中所必须重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张志文.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J].科技资讯,2013,(14):52.

[2] 吴婷婷,金筱杰.高层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与关键问题分析[J].世界家苑,2014,(4):254-254.

[3] 赵宏伟.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及抗震设计探讨[J].山西科技,2012,(5):31-32.

[4] 马弯.浅谈房屋结构抗震设计[J].才智,2013(6):183.

作者:张朝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论文 篇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加固处理研究

摘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直接决定了建筑的抗震性能和效果,为保证用户生命财产安全,需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现状作为关键的切入点,根据建筑的建设质量标准要求,合理地落实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同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强化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整体安全性,为居住安全提供保证,满足用户的生活需求。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加固处理

引言:

由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与工程的质量安全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并且在展开抗震设计期间,所能够涉及到的领域及因素相对众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抗震设计的难度。所以目前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隐患,导致在发生地震时房屋不仅无法成为人们的避难所,反而成为了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一根稻草。因此,对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加固处理展开分析对于建筑工程的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筑结构性能抗震设计概述

1.1性能抗震设计含义

当前看到的大部分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理论基本上都是以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为基础所实现的。通常情况下,结构的抗震性能会按设防标准上的差异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而建筑设计者需要根据业主方提出的要求和随后使用要求,选择合理的抗震性能指标和结构措施来完成抗震设计。除了抗震设计,与之相关的性能抗震设计理论还有目标性能的确定,它是整个抗震设计的关键,一般包括:地震防设水准、抗震设计目标性能、结构性能水平与量化指标等。

1.2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经过大量的地震灾害后,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概念设计”而良好的“概念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合理地去选择建筑物的结构形式,以合理的建筑结构来进一步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大震不倒”的要求。在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建筑结构设计者需要不断地提高对抗震设计的认识和设计水平,在最终选择建筑方案时可避免业主的干涉,尽量避免因建筑物的大小、形状及布局等因素而出现较明显的缺陷。此外,建筑结构设计方案也不容易受到业主的经济观和使用观的影响,因为过于盲目地将建筑结构下部的延展性降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建筑结构中抗震墙的数量、形式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影响建筑物的整体质量。

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2.1建筑体形

很多建筑物因为地形原因的限制应业主的要求将其形成街边的一道风景,很多业主都会向设计单位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例如:要求在设计时能够赋予建筑物形体一定的美感。这样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是建筑物的平面有时因地势的原因不得不选择以转折的方式进行美化;二是结构表面呈现出不规则形状,或凹或凸,甚至有尺寸远大于原有尺寸的30%以上;三是建筑物楼板的局部没有形成连续,经常会发现楼板错层的现象或者楼板开动率过大等情况,导致楼板的面积与基本结构的实际面积相差超过50%;四是一般建筑物的下部投影面积都会高度上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满足建筑物部分的空间使用需求,但是这样的方式长期存在会造成质量偏心的情况,造成建筑物结构出现不规则扭转;五是楼层之间承载力变化超过30%,过于明显。

2.2结构框架

一般来说在建筑结构设计当中框架设计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物底部的结构框架梁跨度较大,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强梁弱柱”情况的产生;二是框架中柱网的设计呈现明显的不规则现象,致使开间不均匀;三是梁和柱内部纵向的配筋率没有达到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四是框架中梁架的截面面积较低,从而造成“轴压比”、“剪压比”出现超标现象;五是承担着转换作用的楼面次梁存在设计不合理的现象,有些过于偏少,导致后续的施工难度极大。

2.3抗震墙

建筑结构的底框结构在设计时并没有严格地根据抗震墙进行设置,因建设单位过于追求经济利益,随意减少抗震墙的设置数量[1]。另外,业主方面过于重视空间功能性的划分,导致抗震墙的分布呈现出不对称和不均匀的现象;还有一些建筑工程在结构设计期间抗震墙的设置过多,导致薄弱层逐渐发生上移的现象,因多层砌體房屋的结构发生了变形,当地震发生时就会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

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加固处理措施

3.1勘察设计是抗震的基础

勘察单位要给出合理的选址建议,掌握工程地质的条件要求,对场地、地层等各项地质条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对不良地质作用可能引起的灾害问题要重点强调。关注地质条件中可能会影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效果的各项因素,初步进行建筑的设计活动时,要通过细致的勘察对拟建场地的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埋藏条件等进行分析,做好记录,对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规模分布情况、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探讨,明确具体的不良地质作用情况,根据相关资料对场地稳定性进行全面评价,掌握建筑地基基础的分类,结合水土对建筑材料可能形成的腐蚀性等影响进行分析评价[2]。着重查看不良地质的危害程度及作用趋势,采取有效的整改方案和措施,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贯穿至前期的勘察、初步设计和具体的施工等各个环节中,强调对抗震设计性能的优化。

3.2强调建筑结构整体性

建筑结构的整体性是决定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性能的关键,设计中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建筑内部的整体性设计效果,使建筑内部形成塑性铰,提高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地震灾害防范能力。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到破坏问题的防范,降低缺乏延性剪切的风险,合理地处理构件,采取强减弱弯的措施,提高设计水平。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剪切破坏和非抗震抗剪破坏构件问题有所不同,建筑要强调延性,增强抗震性能,做好抗震设计,提高结构的延性效果[3]。例如在梁柱等构件中对受拉钢筋配筋率进行合理地控制,以达到提高建筑结构整体性、强化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改进和优化建筑抗震结构形式,提高设计的精密性。最后,需严格控制建筑地基的夯实情况,保证地基稳定,提高地基对建筑整体承载能力,合理进行结构方案的优化设计,设置抗震墙,通过加固梁柱节点等增强建筑物应对水平剪应力的能力。

3.3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

建筑材料质量是决定建筑建设质量和性能效果的关键,建筑工程的建设施工中,对于结构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的控制,要强调对建筑材料的合理选择,保证使用到施工中的建筑材料符合一定的标准要求[4]。建筑工程是一项系统、大规模的项目,其中应用到大量的建筑材料,涉及的种类繁多,因此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以达到强化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施工过程中,需根据现场工程建设状况,分析当地的环境、地质条件等,选择能够满足抗震需求的可靠质量的施工材料,尤其是在我国的部分区域内存在着地震灾害多发的情况,具体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要选择复合材料,强调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能,提高对地震灾害的抵御能力,尽可能地减少建筑整体重量,保证可靠的质量效果,防范地震灾害,提高居民的居住安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地震频发的环境下,加强对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和加固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当基于合理的角度上明确建筑结构的具体形式之后,就需要科学地布置建筑物的结构抗震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抗震不利而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不断创新和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是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更是建筑行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子懿,肖从真,李建辉,李爱群,陆宜倩.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现状与展望[J].建筑科学,2019,35(09):120-125.

[2]马立博.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03):72+75.

[3]肖从真,王翠坤,黄小坤.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结构体系创新[J].建筑科学,2018,34(09):33-41.

[4]魏琏,王森.中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发展及若干问题分析[J].建筑结构,2017,47(01):1-9.

作者:吴鲸江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论文 篇3:

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地震灾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并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关系稳定。我国部分地区因地理位置特殊,极易发生地震灾害,故而为保证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提升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围绕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展开论述,希望可以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房屋建筑  结构设计  抗震设计

伴随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不断进步,且借鉴了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本文综合分析了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简要论述了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环节的三类主体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设计策略。

1  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地震灾害具有不可预见性与不可控性,其造成的破坏力是难以想象的。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受到地震波的强力冲击,地面会猛烈摇晃,待地震波强度等级超过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就会导致局部坍塌或整体垮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震惊世界,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损伤。

为此,我们应该客观认识到地震灾害造成的危害。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张,人口密度也不断增大,一旦发生高强度的地震灾害,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当下,全球范围内对于地震灾害的预测尚处于发展阶段,尽管研发了一系列的地震预测方法,但整体应用成效不够理想。由此,如何利用多元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地震灾害预测的时效性与准确率,成为各个国家致力探究的新课题。

在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应当坚持小震不影响结构、中震提高建筑结构整体性,大震建筑物不坍塌的原则,优化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维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2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环节的三类主体问题

2.1 明确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概念

增强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目的是减轻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冲击,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固性。经研究证实,增强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不单纯要依靠增大建筑主体结构的规模,还需综合分析地震波的能量释放方向与强度变化规律等关键因素。通常情况下,厚度较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比普通的建筑结构更能够吸收地震波能量,但由于此类结构的柔性较差,一旦地震波强度超过结构抗震等級,坍塌严重程度也更大。由此可知,这种既消耗成本,柔性又差的房屋建筑结构不可取。

通过对地震灾害实行系统分析可知,房屋建筑结构设计需遵循如下几方面基本原则:增强房屋建筑结构关键部位的抗震能力,同时,将非关键部位设计的较为薄弱一点,通过非关键部位的损坏,吸收大量的地震波能量,延迟主体建筑结构发生损坏的时间,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波的危害,便于震后修复。总而言之,这种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理念可归纳为“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

2.2 选择合适的施工场地

对提高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来说,除建筑自身结构外,还要充分考虑建筑地基结构的安全稳固性。建筑所在区域的地质结构条件、土质条件、自然环境条件与气候环境条件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由此,选择合适的施工场地对于提高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3 验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需要经过科学合理的实验论证。现阶段,专项实验论证方式主要包括如下三类:其一,利用建筑抗震模型进行抗震实验;其二,建筑物的地震反应监测;其三,建筑震害分析。只有客观验证抗震设计理念,才能进一步明确设计理念的可行性。然而,由于投资资金有限,已完工的建筑物极少安装建筑抗震能力监测设备。

部分地震灾害频发地区,多采用抗震模型论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但这种论证模式的精确性有待商榷。近年来,国际上多次对不同类型的抗震结构进行盲测实验,不仅不同分析软件的结果存在差异,就连相同软件的分析结果也是大相径庭。另外,抗震模型与实体建筑的构件尺寸差异与加载时间差异也成为影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验证结构精确性的重要因素。

3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关键点

3.1 保证整体结构的延性

在第三水准抗震设计中,建筑结构设计已经进入了弹塑性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结构的延展性直接决定了整体建筑的安全稳固性。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例,其延展性拓展措施如下所述:(1)严格控制建筑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尤其是建筑结构对地震波能量的吸收情况。(2)竖向构件结构柱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固性。在钢筋混凝土柱轴压力比持续增大的情况下,柱体的延性会不断变弱。对此,应当通过调整箍筋配置数量的方式,改善整体结构的延性特征。(3)对延性较差,且受力不均衡的建筑构件来说,需采用型钢混凝土的方式,维持构件延性与结构抗剪需求之间的平衡。

3.2 优化非结构构件设计

在整体房屋建筑结构中,非结构构件是依附于主体结构的。为此,优化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设计内容如下所述。(1)针对女儿墙、吊檐、雨篷等附属构件的抗震设计,需增强整体结构的安全可靠性。(2)非结构墙体对主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有较大的影响。为此,设计人员要改变主体结构的刚度分布,进而转变建筑结构构件的内力分布,改变主体结构的应力状态,避免局部脆性损坏问题。(3)通过加强连接与柔性连接方式,避免地震波冲击影响下,局部结构脱落。

3.3 高效利用计算机技术验证抗震设计实效性

(1)小震作用下的结构构件性能分析。在小震作用下,确保房屋建筑所有结构构件满足承载力与弹性塑变要求,同时严格遵照行业标准规范调整结构构件应力状态;

(2)中震作用下的结构构件性能分析。在中震作用下,对结构构件的弹性塑变进行分析。中震作用下,各类构件的抗震性能指标如下所述:

关键构件:底部加强区核心筒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外框柱,轻微损坏即满足要求;普通构件:非底部加强区核心筒剪力墙、非底部加强区外框柱,轻微损坏即满足要求;耗能构件:连梁、普通楼层梁,轻度损坏,部分区域重度损坏即满足要求。

(3)大震作用下的结构构件性能分析。

在大震作用下,综合分析底部加强区核心筒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外框柱等关键部位的承载负荷力与不屈服性能。

3.4 明确建筑结构平立面体型

房屋建筑结构的平立面布置对于整体结构的安全稳固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加强建筑结构平立面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可以有效优化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升整体工程设计品质。

建筑结构平立面设计的科学合理性,是指在保证建筑结构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优选平面规则的体型设计,满足同一楼层的刚度需求。再者,尽可能的减少建筑物的竖向凹凸,加强竖向结构的稳固性。此外,抗震缝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情况下,抗震缝多设置在建筑结构变形的敏感部位,力求保证整体结构的安全稳固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地震灾害能够对公共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危害,由此,优化建筑抗震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抗震设计原则,综合考虑各类影响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加强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固性,以维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冯太阳.浅谈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8(10):117.

[2] 徐震.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简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2):78.

[3] 诸葛祥占,耿欣.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住宅产业,2019(5):34-36.

作者:黄传道

上一篇: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创业教育论文下一篇:环境科学角度旅游资源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