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论文

2022-04-27

摘要:地震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目前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已经成为建筑工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结构抗震设计的目的和要求,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述。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论文 篇1:

探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及抗震设计

【摘要】本文从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及要求、设计体系选型、具体设计内容等方面,探究了堂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的选型及抗震设计。从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等方面对现有技术做出了总结,对我国未来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和抗震设计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抗震设计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多发,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命、财产安全成为最基本、最迫切、最长期的攻坚任务。因此,我国的房屋建筑中必须充分考虑其抗震设计,从结构设计体系选型之初便应该充分选择能够提升建筑结构强度、保证房屋质量的设计。因此,本文就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及抗震设计方面进行粗浅探讨,以期为本领域设计建造理论添砖加瓦,从而进一步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同时,在满足抗风、抗震、抗洪等一切自然灾害的同时,还应满足国家对于居住建筑的使用时间规定,除考虑结构稳固性和耐久性以外,还必须满足居住者的舒适性要求。

1、房屋建筑结构抗震原则及要求

1.1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

(1)保证房屋建筑结构完整性

建筑结构的完整性体现在建筑能够具有较为优秀的承载力、延展性、稳定性,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设计阶段强调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基本原则。根据文献资料和实际项目情况,预估危害房屋建筑结构稳定性的易失稳区域,提前在设计阶段进行早期预防,比如使用较为坚固的物料、多层加固等方法。

(2)抗震防线合理性

对于地震高发区,或历史上发生过大震的地理分区,在进行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必须增设抗震防线,如增设延性框架、剪力墙所构成的框剪结构,其稳定性较一般结构更加稳定,且对于地震频发的地区,针对余震可进行更多层地震防线布设的措施增加结构稳定性,降低经济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

(3)系统研判筑结构构件之间的耦合关系

分析其强度,区分其强弱水平,对针对地震波的主要耗能构件受地震波影响发生形变后,次要抗震构件可以保证建筑结构稳定性,并能展现出一定弹性。

1.2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1) 水平荷载

通常来说,水平荷载承受度对建筑物抗震、防风能力起到关键决定性作用。

根据大量文献分析结果,结合工程实践,弯矩、轴力设计参数是与建筑楼层高度相关。对于高层建筑,经过实践和模拟验证,可认为具有相对稳定的高度荷载,相较于竖向荷载,水平荷载的影响相对较低。在对风荷载进行地震参数模拟时发现,两者之间往往出现一定的变化关系。

(2) 侧向位移。

侧向位移在建筑的稳定性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必须保证其处于安全数值。理由如下:结合水平荷载的影响,随着建筑层数的升高,侧向位移的数值与之呈现正相关性。因此,对于高层、超高层建筑,必须严格控制其侧向位移参数。

(3)轴向变形

轴向变形来源于竖向荷载过大,由于外部不稳定因素,竖向荷载超过房梁受力极限,往往伴随房梁的轴向变形,长时间的轴向变形会影响连续梁弯矩数值,从而进一步影响连续梁中部支座处的负弯矩数值,使之持续降低。对于高层建筑,竖向荷载量趋于稳定,但如果竖向荷载持续超出房梁受力极限,加之遭遇地震影响,竖向荷载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则很难保证房屋的稳定性,建筑构件将无法保持稳固,建筑物很有可能被地震摧毁。

2、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体系选型

2.1选型影响因子

对于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体系选型,首先应该确定其选型影响因子,具体分为周边环境影响、建筑功能需求、结构材料特性三点,具体如下:

(1)周边环境

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之前,设计师必须仔细研判基地周边环境。房屋结构与大地直接相接,因此设计师对周边地质条件应有一定认识,包括浅层的地质参数及周边地形地貌,分别对应建筑结构设计中的稳定性和建筑风貌设计。

(2)建筑功能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建筑的审美要求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往只注重建筑实用性的设计思路已经跟不上时代。根据建筑的不同使用功能,可对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做更为细致的划分,在进行建筑结构体系选型的过程中,应考虑从建筑内部空间功能出发,多样化选型。

(3)建筑材料特性

建筑结构的设计依托于建筑结构材料,因此在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体系选型的过程中,应合理考量建筑材料的特性,充分发挥不同建筑材料的物理特性,结合材料工程,既考虑新材料的优势,又以审慎的态度为结构安全负责,从多方面为建筑结构设计提供新思路。

2.2设计体系分析

(1)竖向承重结构

竖向承重结构一般适用于中、低层,抗裂能级低的建筑中,其对建筑材料的强度、刚度要求较高,承重点较低,需加强建设工程中竖向结构的承重能力控制。竖向承重结构不适用于高层建筑。

(2)水平承重结构

水平承重结构一般适用于高层建筑中,由水平结构强化建筑的重力承载力,具体类型包括:无梁楼盖结构、平板体系和密肋楼盖结构等。

(3)下部结构(基础结构)

下部结构(基础结构)是目前建筑工程,特别是高层建筑施工中作为关键的部分,合理的下部结构的选型是上部结构以及造型得以实施的保障,是整个房屋建筑建设安全以及建筑经济效益的前提。因此,对于下部结构的选型应合理分类,具体处理:

①交叉梁基础结构(十字交叉基础结构):交叉梁基础结构适用于地基软弱、柱网荷载不均、需具有空间刚度调整不均匀沉降的案例,一般适用于层数不多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中,计算相对复杂,具体指在柱网的双向布置并于柱位处相交的柱下交叉条形基础。

②柱下独立基础结构:柱下独立基础结构是指为单个柱子设置且不与其他基础联系的钢筋混凝土基础,此类结构适用于层数不高且地基土质较好的建设项目中,一般適用于框架结构中。特殊地,对于岩石地基,需要使用地锚以稳固建筑基础。

③片筏基础结构(筏形基础结构):片筏基础结构分为平板式和肋梁式,是一种适用于土质条件比较差(承载力较差)的地基上,为了增加地基土承载力,减小基地压力,提升基础整体性,将墙或柱下基础相连形成一整块版,将建筑物较高的上部荷载负担在此板上的一种满堂式板式基础。这种基础也可以调整不均匀沉降。但此类基础由于基础刚度较差,设计环节需做好裂缝、地下水位、基础沉降变形量的勘察和验算工作,计算筏形基础结构抗浮能力。特殊地,对于富藏地下水的地区,地表浅处持力层厚度较大,承载力较好,为降低成本,减少工期,往往使用片筏基础。

3、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

3.1抗震设计要求

对于建筑抗震设计的要求要从建筑构件承载力和结构变形时是否能够满足弹性设计要求的角度进行。根据现有文献、建设项目实践积累、模拟计算和实际地震检验,主轴方向的振动是相似的,因此,通过建筑结构设计和建筑材料选择,控制结构周期、振型和位移是满足抗震设计的要点。根据相关规范要求,应从实际出发,对楼层剪力与质量系数严格选取,使建筑指标特别是建筑高度严格对应相应建筑结构,从选型上符合抗震规范。

3.2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首先应对建筑侧拉力进行考量,从建筑整体布局和结构出发,保证建筑结构稳定性,防止建筑失稳坍塌。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还应遵循整体合理性原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仅仅满足建筑结构要求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居民对住房的需要,在结构设计环节应统筹考虑建筑空间的合理性,不能舍本逐末,设计出不舒适的建筑空间。这就要求设计师拥有较高的学术素养,了解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两个学科的知识并融会贯通。

3.3抗震设计步骤

抗震设计除了考虑建筑结构方面,首先更应了解地震的加速度特点、地震力参数、地震荷载等数据的变化曲线,最后参照具体核算结果和结构自重,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其次应从整体刚度、墙体布置、建筑层数、抗震加固四个方面对建筑结构进行处理。

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刚度,对地震的防护能力较好,可设置构造柱和构造钢筋以进一步提升结构稳定性。

多层砖混结构建筑在抗震设计方面则应更多的考虑将建筑内部横墙、纵墙共同布置为承重墙,同时使用钢筋混凝土加固易损部位,如在横纵交接处设置构造柱。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许多城市热衷于建造高层、超高层建筑,目前国家以对类似行为做出了规范,限制超高层建筑的建设。这是由于随着建筑层数的增加,其稳定性逐步降低,抗震难度直线增加,受地震影响也比普通建筑大得多,建筑倒塌后的影响也更大。因此对建筑层数做出限制,建立审批制度是对建筑抗震的制度保障。

目前较为成熟和普遍使用的抗震加固方式为结构阻尼,在满足企业控制成本的要求下,尽量在关键部位增加结构阻尼的设置数量,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建筑结构整体阻尼,降低各个方向下的地震波影响,从而在地震情况下保证建筑的整体完整性。

结语:

目前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豆腐渣工程”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并且高强度环保材料的推陈出新,为未来建筑构造技术的革新积累着基础技术。设计师在现有材料、技术规范的指导下,应统筹好业主和社会间的关系,既为业主负责考虑经济效益做足空间,也担负起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在设计师负责制的社会背景下做好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从选型开始,做好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抗震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沈玮.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及抗震设计[J].装饰装修天地,2020(第1期):188.

[2]王菁菁.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及抗震设计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上),2020(第2期):182.

[3]臧宇.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及抗震设计分析[J].建筑·建材·装饰,2018(第2期):172.

[4]张翀.房屋建筑结构体系选型及抗震设计[J].四川建材,2016(第6期):44-45.

[5]范晓南.浅谈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J].门窗,2019(第9期):116-117.

作者简介:

邓超(1981-),男,高级工程師,硕士,湖南宁乡人,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作者:邓超

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论文 篇2:

浅谈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摘要:地震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目前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已经成为建筑工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结构抗震设计的目的和要求,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述。

关键词:建筑结构 结构抗震设计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地震是地壳运动在某些阶段发生急剧变化的一种自然现象,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影响面广、并且会引起一系列次生灾害。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典型的例子如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强烈地震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触目惊心的人身伤亡事故,同时也给人们留下很深的伤痛和启示,因此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研究和提高各类房屋抵抗和防御地震作用,使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是结构工程师设计工作的重点。结构抗震设计的理论也在不断的经验教训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历了从弹性到非弹性,从基于经验到基于非线性理论,从单纯保证结构承载能力的“抗”到允许结构屈服、并赋予结构一定的塑性变形能力的“耗”的一系列转变[1]。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目的是在现有的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下,不同频谱和强度的地震发生时,要求建筑物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最大限度的限制和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以“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个设防水准作为抗震设计基本准则。小震不坏要求建筑满足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要求以及建筑的弹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性变形限值;中震可修要求建筑结构具有相当的延性能力,不发生不可修复的脆性破坏;大震不倒要求建筑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其弹塑性变形不能超过规定的弹塑性变形限值。

在抗震设计时,为满足上述三个设防水准目标采用两阶段设计法。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进行截面设计,验算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第二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2]。

三、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地震的破坏作用、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的复杂性,以及结构计算模型的各种假定与实际情况的差异,迄今为止,依据所规定的地震作用进行结构抗震验算,计算结果还是一种比较粗略的估计,因此,强调了结构设计人员必须重视“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合理选址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大量的震害实例证实,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对建筑物震害有显著影响。地震会引起地表的地裂和错动以及地面沉降,如果建筑物选址不合理,地基建在地质不稳固的地方,地震對建筑物的破坏会更加明显,因此合理选址对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非常重要。在建筑物选址时,应根据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有关资料,宜选择地层稳固地带,应尽量避开地质不稳固的地方,如断层带、地下采空区、地下水空洞区、易液化土等地方。当确实需要在不利地段或危险地段建设工程时,应遵循建筑抗震设计的有关要求,进行详细的场地评价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

2、打造良好的结构体型和传力体系

合理的建筑形体和布置在抗震设计中特别重要,建筑物平面及立面变化要缓和均匀,立面造型尽量避免过多过急的外挑和内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侧向刚度沿结构高度方向变化均匀、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突变,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同时,要尽量使结构的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重合或尽量相近,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因为地震引起的惯性力作用在楼层平面的质量中心,而楼层平面的抗力则作用在其刚度中心,二者的作用线不重合时就会产生扭转。

抗震结构传力体系要求受力明确、传力合理、途径不间断并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使结构的抗震分析更符合结构在地震时的实际表现,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同时应具备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良好的结构体型和传力体系是保证结构抗震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3、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在建筑的抗震设计中,有意识的使结构具有多道抗震防线,是抗震概念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建筑物采用的是多重抗侧力体系,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遭到破坏后,后备的第二道乃至第三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立即接替,抵挡住后续的地震动的冲击,可保证建筑物最低限度的安全,免于倒塌。整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比如框架—抗震墙结构体系是由延性框架和抗震墙两个系统组成,地震发生时,抗震墙处于第一道防线,当抗震墙在地震作用下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坏,刚度降低而部分退出工作并吸收相当的地震能量后,框架部分起到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在两道防线间,大量的地震能量被结构的弹塑性变形所消耗。抗震结构体系应有一定数量的内部、外部赘余度,有意识地建立起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一旦破坏也易于修复[3]。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实现设置多道抗震防线的措施主要有:采用超静定结构、设置人工塑性铰、合理利用非承重构件、设置耗能元件或耗能装置等。

4、保证主要结构构件的稳定性和高延性

从概念上讲,结构的延性定义为:结构承载能力无明显降低的前提下,结构发生非弹性变形的能力。对于地震区的建筑来说,提高结构延性是增强结构抗倒塌能力,并使抗震设计做到经济合理的重要途径之一。构件设计应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的原则,从而保证结构在中震、大震下实现抗震设防目标[4]。具体做法是通过合理设计使柱端抗弯能力大于梁端,从而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塑性变形或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端,梁端先于柱屈服,用以提高结构的变形能力,防止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倒塌;通过相应提高构件端部和节点的抗剪能力以避免构件发生剪切破坏,因为剪切破坏属于脆性破坏,某个部位一旦发生剪切破坏,这个部位在整个抗震结构中的作用就会丧失,柱端发生剪切破坏,建筑结构的局部就会发生坍塌,局部坍塌有可能导致整个建筑物的坍塌;加强抗震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使之能满足传递地震力时的强度要求和适应地震时大变形的延性要求,充分发挥各个构件的强度、变形能力,从而获得整个结构良好的抗震能力。

四、结束语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事关生命财产安全,任重而道远,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结构抗震设计人员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缺陷,认真分析与总结,从整体出发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范涛涛.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

[2]朱鹏. 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探究[J]. 居舍, 2019.

[3]顾汉荣. 试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问题及改良方案[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

[4]胡一峰, 陈汉威. 关于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态化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7.

作者:李小军

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论文 篇3: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质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基于此,本文论述了在建筑结构中,如何做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措施

引言

在建筑中因为种种自然原因导致的建筑工程结构控制荷载,给人们生活以及安全造成了十分大的伤害。而随着当前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步伐的加快,因为使用了相关的结构防护措施,因为地震灾害而导致的人员伤亡逐渐降低,其导致的经济损失较大,因此,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对于建筑的破坏,最大限度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1、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原则

1.1、关于结构的规则性

在建筑防震结构设计的初级阶段,要先了解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要求,并与之结合,优化建筑平面以及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布局,对于那些高层建筑,一定要确保其刚度足够强,以此来降低结构扭转的影响,对建筑物的要求就是要保证其平面均匀对称,建筑物的柱网剪力墙一定要合理布置。由于这种建筑结构能够很容易的产生建筑物多地震的反应,在进行建筑防震结构设计时要对建筑合理布置,这样对于降低竖向构件间的差异变形以及结构内应力对建筑结构的不利影响有着很大的作用。在进行建筑防震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使建筑物的垂直重力的荷载均匀受力,满足其结构刚度、保证其体型简单。通过近几年来的地震灾害可以表明,当有地震发生时,只有建筑物平立面的布局合理简洁,受力均匀,才可以满足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要求。

1.2、关于层间的位移限制

当建筑结构工程师进行建筑防震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建筑结构材料、位移的限制、装修标准、结构体系、侧向荷载以及高比宽等问题。在建筑防震结构设计时要严格要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位移限值,并对建筑的所处位置进行有效的设计,确保其稳定性及功能的正常使用等。建筑在地震或者是风力的作用下层间经常会出现较大位移,在建筑防震结构设计时既要满足其刚度问题,又要避免超过其承载力。

2、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措施

2.1、抗震场地的选择

选择一个对于建筑抗震较为有利的场地,应该避开一些影响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方,不应该在一些较为危险的地段建造一些建筑,地震导致的建筑物破坏,除了因为地震而引起的结构破坏之外,而场地条件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为地震导致的地表错动、地裂,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降、滑坡以及砂土液化等等。所以,需要选择一些对建筑物抗震比较有利的场所,同时也应该避开一些地质条件较差的区域。比如说易液化土、软弱场地土、状态明显不均匀等等地段,如果没有办法避开的话,应该使用一定的抗震加固措施,需要依据抗震类别以及地基液化等级,来分别提升上部结构整体性和刚度,及时消除或者是全部清除因为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如果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之内有软弱软弱粘性土层以及较为严重的不均匀土层之时,应该估计地震之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者是其他不利的影响,使用地基加固、桩基以及上部结构的措施,使用与之相应的稳定措施。

2.2、建筑结构体系的合理选择

建筑结构体系的合理选择这是结构设计之中需要谨慎思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结构方案的选取的合理性,对于安全性以及经济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需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设计:

第一,结构体系需要避免由于部分结构或者是构件破坏而导致全部结构失去抗震能力或者是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抗震设计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则为结构应该需要一定的赘余度以及内力重分配的特性,即便地震之中的一部分构件不能工作,那么一些其余构件依然可以竖向荷载承担下来,有效避免整体结构失效或失稳。

第二,结构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在这过程中,竖向构件的布置,应尽量使竖向构件在垂直重力荷载作用下的压应力水平按近均匀;楼屋盖梁系的布置,应尽量使垂直重力荷载以最短的路径传递到竖向构件墙、柱上去;转换结构的布置,应尽量做到使上部结构竖向构件传来的垂直重力荷载通过转换层一次至多二次转换。

2.3、重视建筑平、立面布置

建筑物的平、立面布置,要求遵循结构均匀对称的原则,这是因为结构均匀对称的建筑能够在重力荷载下正常工作,并能有效抗震抗风。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多采用规则的建筑结构设计,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规则的建筑结构,以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建筑结构的规则性,主要体现在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上。因此,在实际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构成变化、沿竖向断面需均匀分布,且两个主轴方向的刚度和变形特性要比较相近;二是,从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来看,要避免某一、两片刚度大而延性差的结构,如长窄的实体剪力墙,应尽可能地使得同一主轴方向各片抗侧力结构刚度均匀;三是,主体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还要保持中央核心与周边结构的刚度协调均匀,以避免产生过大的扭曲变形。

2.4、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综合考虑

建筑结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多种优化方案,并同时对内部因素以及外界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其中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建筑物各个构件本身所能够承受的受力负载,尤其是高层建筑更要对其承受能力进行综合考虑,考虑哪种建筑设计方案更加合理,但前提一定要遵循经济原则,但在水平受力的这一方面就要求对其抗倒塌能力进行研究,外界因素主要是对建筑物所受的平常风力、温度应力、抗震等进行考虑,对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争取设计出最好的方案。在进行地基设计的过程中,要与设计师本身的实践经验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与此同时设计师要提前预测其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类问题,并对找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当计算建筑物本身的受力情况时要谨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压若拉”的原则,一定不要仅凭经验去判断建筑所要增加的配筋量,一定要先对构件自身的性能进行考虑,重点关注建筑物的薄弱环节,尽量降低甚至避免危害发生的几率。与此同时,对于建筑物本身的组成材料要对其温度应力进行考虑,就比如说钢筋材料,温度对其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不管怎么说,在进行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时,不管是建筑结构选型还是建筑的设计布置,又或者说是一些有关的计算过程,一定要先对所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必要时要对建筑物的受力极限进行验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防震结构的合理,才能确保建筑防震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以及可行性。

3、结语

我们国家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对于可能出现的地震的地点和时间以及地震的强度是不没办法做到非常精准的预知的,在加上人们对于地震的一些知识掌握的还不是很全面,所以,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时候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强化是十分有必要的。准确的施工抗震的原则以提升建筑的承载力和刚度还有延性为目标,并且对结构体型的简单和结构受力以及传力途径进行直接的保证,使得整体结构和结构的构件全都可以起到作用,从设计上去对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人民的生命及财产进行保障。

参考文献:

[1]徐宜和,丁勇春.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的探讨[J].江苏建筑,2004,03:22-24.

[2]徐培福,戴国莹.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5,01:1-10.

[3]伍兰.试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问题及改良方案[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3:44-45.

[4]林海,雷強,赵宏,汪洋.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探讨[J].建筑结构,2012,S1:31-36.

作者:张虎 陈恒

上一篇:培养审美趣味的艺术教育论文下一篇:螺旋灌注护坡桩施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