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体育教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课程计划》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通过各种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成为乐于为基础教育服务,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师范类体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师范类体育教育论文 篇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我国为提升中小学教师专门人才培养速率和质量而实施的一项教育改革新举措,为高校学生拓展就业渠道的同时,也使各科教学面临着学科专业论证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欠缺的现实。该文基于体育术科教学时代需要,以佳木斯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为例,从教学实践角度探索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的培养质量策略,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内涵发展办法,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提供教学实践探索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   体育教育   专业术科教学   改革

Research on Technical Teaching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ormal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YANG  Huan   DU Jie   LUO Jiayi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Heilongjiang Provicne, 154007  China)

體育专业术科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通过师生互与专门化指导,达到体育教育专业执教能力与教师职业素养成长的教育目的,是当前师范类院校学生实现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和专项能力成长的重要途径。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指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升教师队伍培养质量,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要求而开展的针对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教育水平的认证工作,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时间段内,该校专业教育是否达标,以保证师范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结果,从而推动师范类专业学科内涵建设水平和师范生能力培养结果,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专业认证办法的颁布,从宏观层面为高校师范生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师范类专业认证作为一个新教育策略,其指导思想与认证理念具体落实到教学实践层面在全国各高校具体学科教学来说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把握改革实质,紧扣时代旋律则是各高校亟需探索的命题。该文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发现,当前我国针对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研究多宏观探讨,少具体学科、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特别是对专业认证与体育专业术科改革的研究尚未提及,因此,该科研小组拟从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现状与认证要求存在的偏差教育现实,探索笔者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教学实施策略,获得个案学校改革经验,为其他高校术科教学提供参照,提升高校师范类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

1  专业认证背景对该校育体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提出的时代要求分析

1.1 提出教育过程监督要求,有利于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培养教育理念

2017年由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1],为师范院校教学提出了新新发展要求,不难看出专业认证背景对师范院校教学带来的三大方面的影响:(1)有助于完成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强调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研究。《办法》要求以师范生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结果为导向进行教育资源配置和教学活动部署,并将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足以看出从管理段对师范生教育提出了教育过程监督要求。(2)在教育理念上强调教育产出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联和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从人才端重在落实人才培养质量。(3)从教学端提出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建立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重在落实。

1.2 强调专业术科教学与就业及职业能力发展之间内在联系,强化学生的学以致用

就该科研小组对《办法》进行的彻底解读结果来看,当前教育部对师范生教学的核心已从知识教育转向师范生毕业后的岗位教学能力和切实关系成长的职业素养发展上,这样的深刻角度能有助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课程设置及教学实施育人方向与路线的确定,从而使体育专业教学从传统地追求学生运动技术熟练程度转向加强学生未来就业后的实际职业成长与岗位适应力的问题,特别是教学实施能力。这种强调专业术科教学与就业及职业能力发展之间内在联系的教育认知的变化,可科学化体育教育术科课程体系、教学结构以及学生能力发展与人才培养策略,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习得,使术科教学能够成为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场地。

2  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发展路径分析

2.1 在教学管理端构建术科与学科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根据该小组的文献检索、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多省的师范类体育专业教学存在术科教学与学科教学相分割、学生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能力成长错节的现象,这对师范生的未来职业胜任力和职业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2-3]。从教学内容结构上来看,术科和学科教学都是体育师范类专业学生获得专业理论知识、习得教育实践,获得职业能力成长的重要学科,二者的教学比重、教学资源配置与教学之间的联系是当前不断追求综合育人成效和职业胜任力的社会现实的需要和教育发展趋势。因此,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基于当前的师范生教育培养要求和社会用人需要,探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路径首先要解决好体育教育术科教学结构和教学管理模式,以便在宏观层面上提升体育教育师范生人才培养认知准度和教学策略的实践成效。笔者认为首先应加强教学管理端,从源头上提升体育术科教学的科学性与实践价值,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发展路径探索:一是以人才教育结果为导向加强构建术科与学科教学在教学理念、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评价5个维度的一体式体育教育课程体系。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专业基础,以现代教育观念引领学生夯实良好的学科素养和职业道德,致力于“一专多能”综合人才成长目标,从而在日后的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乃至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甚至社会体育指导等诸多工作中均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能。二是提升术科教学内容的娱乐、休闲项目比重,使教学内容契合社会与教育需要,提升学习深度与社会需要契合度。

2.2 在教学实施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育人理念

术科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和运动能力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师范体育生日后具备教学育人的重要能力与职业素养成长的关键环节,因此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其教育成效也是术科教学的核心[4-5]。因此,在教学实施端必须要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育人理念,注重师范类体育生的教师基本职业能力与素养教育的结果落实。笔者认为可从以下3个途径进行落实:(1)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牢固树立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与素养教育结果。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认知和育人理念落实能力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具有直接决定作用。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探索体育教育业术科教学的理论构建与教学实施,需要着重从教学端发力,特别是教法的育人成效研究,自觉地将范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以及自学法等注重人的主动成长与素养落实到新教学的创新应用。(2)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实施要提升学生参与度,关注学生需要和教学反馈,注重个性差异和整体发展间的平衡与兼顾;(3)注重拓展术科教学课堂延伸途径,拓宽学生专项认知发展路径,提供通畅、广阔的成长空间。

2.3 在学生端激励主观能动性成长

根据该小组对该省“体育术科教学现状及发展问题”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个人努力程度、专业基础、教学环境、先天素质和智力水平是排在影响学生专项认知发展的最重要6个因素,而学生专业认同度低、基础差异大、价值观教育结果出现偏颇则是当前高等普通院校体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难题[6],因此从学生端的执行力和主观认知结果发力,着重提升对学生的术科教育成效和育人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在当前教育条件下,体育师范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体育技能与文化基础相长的有效途径可从以下手段进行重点探索:首先,加强术科教育理论认知教学,让学生能够认清术科教学的开展本质,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宗旨、社会发展对个人素质要求,提升教学参与感与学习积极性;其次,构建注重成长阶段与系列能力拓展的学生成长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大量的以学生为组织和参与主体的教学实践拓展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知识应用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不断检验与提升动手、动脑、交际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真正具有知识习得、社会适应力、交际能力、研究与实践能力和创造创新力等诸多能力发展,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特色和教育产出结果,从而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术科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进行优化探索提供根据,真正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

3  结语

学生能力发展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该科研小组就该校及该省体育教育术科教学现行教学进行深度研究,通过研究分析认为体育术科教学在学生教师职业成长能力发展过程中,对学生的相关能力的发展影响度较大,特别是对学生的体育专业基础、身体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成长具有决定价值,因此必须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成效探索以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升专门性人才培养质量。该文分别就专业认证背景对该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影响和教育专业术科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发展路径两大方向进行了深入探索,并提出了基于该校当前教学基础和学生能力发展潜能的实践策略,分别从教学管理端、教学实施端和学生端三个主要教学主体进行了教育理念、教学结构、教学实施手段和教育监督管理方式的探索,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新教学模式的培养教育理念,强化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成长,具有独特视角和科研創新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7,28(4):62.

[2] 赵杰.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及实现路径[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3] 张跃敏.基于案例分析的理工为主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7.

[4] 张赫.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优化研究[D].上海: 上海体育学院,2017.

[5] 汪洋.“卓越教师”视域下的高师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6] 赵富学.课程改革视域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作者:杨欢 杜杰 罗佳义

师范类体育教育论文 篇2: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课程计划的特色

摘 要:《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课程计划》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通过各种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成为乐于为基础教育服务,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生涯规划课程以及毕业论文等4个模块构成,突出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3者的融合,加强通识课程教育人文性、科学性;精化专业教育基础课和主干课;引导专业系列课程学习,明确生涯规划课程的职业取向。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基础教育;东北师范大学

Features of the curriculum program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the normal category) i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ZHANG Qiang,FANG Zhi-jun,HE Jin-p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major;curriculum program;basic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课程计划是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是学校课程设置的总体安排,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前身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创建于1948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体育系科之一,被誉为中国体育教师培养的“摇篮”。近十几年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身心兼修、魂魄并铸”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面向基础教育战线,培养大批技术动作规范、教学技能扎实的优秀体育师资。2007年9月体育教育专业担负起了首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的重任,2011年4月27日东北师范大学2007级“师魂先锋队”全体18名免费师范生,以《总理,我们准备好了!》为题,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信,汇报了4年来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温家宝总理在信上做出重要批示:“读了同学们的信,深受感动。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他们确实准备好了。”经过4年免费(2011年修订为“公费”)师范生教育得出的成果和经验,2011年5月东北师范大学对本科课程计划(师范类)进行了修订,现将有关课程修订的理念、目标和课程体系等特色加以整理,旨在为进一步提升体育教育专业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目标定位:培养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

根据2004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和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2011年颁布的《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师范类)专业本科课程计划》(以下简称《课程计划》)培养目标由2004年制定的“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现代教育观念、崇高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又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1]修订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通过各种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具有成为乐于为基础教育服务、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体育教师。”2004年体育教育专业目标定位“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2],主要是出于就业压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社会生存竞争力的考虑提出的,而本次《课程计划》目标定位由宽泛转向具体,内涵较为清晰,即由2004年《课程计划》中的“多能一专”职业理想背景下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由运动技术的传授者、教书匠、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促进者”[3]、由“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转变为“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该《课程计划》明确了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体现了“扎实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和规范的教学技能”专业特色培养规格;同时定位突出了“为人师表、乐于从教”的师德教育内涵。目标定位妥善处理以往社会需求与专业特征、理论与实践、体育人才专门性与综合素质的矛盾关系,职业取向更加明确和具体,这一目标定位基本符合2004年5月国务院转发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文件精神[4]。

《课程计划》围绕“身心兼修、魂魄并铸”[5]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结构上,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求真、向善和审美等方面良好的职业素养,高度重视公费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培养具有扎实教学技能等“善于教书”的优秀师范生;在师德教育方面,注重职业动机、态度和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具有高度责任感、高尚师德等“乐于教书”的教育品质。具体规格体现在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3个方面。

2 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课程设置特色

《课程计划》中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生涯规划课程以及毕业论文等4个模块构成。《课程计划》突出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3者的融合,加强通识课程教育人文性、科学性;精化专业教育基础课和主干课;引导专业系列课程学习,明确生涯规划课程的职业取向。

针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适应面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配套,与社会需求也有严重的脱节现象”[6]等问题,《课程计划》的修订体现 “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培养思路,妥善处理培养专门人才与提高综合素质的关系,贯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思想,制定形成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通识教育为基础,专业教育为本位,人文教育为灵魂,奉献教育为宗旨”的课程理念,不断精化专业教育、拓宽专业口径,鼓励学院各专业或学院之间相关专业共同设置大类平台课程;构建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相协调的模块式、多样化、网状多向的课程体系,体现出如下特色:

1)通识教育“宽口径、厚基础”课程特色。

通识教育课程是整个本科教育的基础,其目的主要在于为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培养学生具备作为高素质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通识课程保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形成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理论分析能力。通识教育课程由必修课程(以下称“通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下称“通选课程”)组成,共41学分。

通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交流与表达课程、国防教育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交流与表达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通过语言(本国语言和外国语言)将思维进行清晰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交流与表达课程包括中文写作课程和外国语言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通选课程由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构成的综合性课程。课程内容要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多元性、广博性,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艺术诸领域中精选课程内容,优化组合供学生选修。社会科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课程主要是让学生熟悉社会科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方法,认识社会行动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熟悉科学探究人类个体行为的方法。人文科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历史、文学等学科知识,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在,体会哲学的深邃,探究人生的理想与意义,使学生具有继承人类优秀文化与交流思想的能力。自然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方法,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艺术课程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2)专业教育“精化”课程特色。

专业教育是本科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由专业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田径、篮球、排球、体操、足球、武术教学理论与实践)、专业主干课程(运动专项、健美操、速度滑冰、游泳、乒乓球训练理论与实践、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含专业实习)、专业系列课程组成。

专业教育课程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为必修课程,达到70学分,专业系列课程为限定性选修课程,最低达到20学分。围绕“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目标,“精化”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科目、课程方案、课程规格、精品课程及教学团队,具体表现为精选课程、精讲内容、精心备课,把课程由课堂内转向到课堂外,加强课余体育俱乐部联盟建设,保证学生拥有个性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不断精化专业的知识、丰富运动经验、提高技术技能指导、课堂掌控、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与设计等能力。

专业系列课程是本专业相关的大类平台课程,旨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专业系列课程是面向本专业学生的限定性选修课程。专业系列课程分为基础理论系列(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运动营养学、人类遗传学、健康管理学),教学与训练系列(运动训练学、团体操创编理论与实践、体育游戏、棒垒球、形体健美运动、跆拳道、定向运动、软式排球、举重)和社会体育系列(体育社会学、体育史、体育管理学、体育舞蹈、野外生存、轮滑、网球、羽毛球)。此次修订增加了5学分,增加了课程科目数量,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课程设置体现知识交叉和融合,重视研究方法,反映学科前沿,力争与免费师范生体育硕士阶段课程有效衔接。

3)生涯规划“多出路”课程特色。

生涯规划课程是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公费师范生所开设的课程,具体课程是根据公费师范生的职业指向、自身需要与本专业特色和优势所开设。生涯规划要充分理解青少年儿童的发育与心理状况,掌握身体保健、养护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的实践指导能力。生涯规划课程分为教育理论类和教育技能类。教育理论类分为共通教育理论课程(必修课:教师学与教学论、学校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选修课:中外教育史专题、教育社会学专题、教育哲学专题、学校管理学专题)和学科教育理论课程(必修课:体育课程论、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教学论;选修课: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技能类分为共通教育技能课程(必修课: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选修课: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堂管理、学校心理咨询、教育哲学专题、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育技能课程(必修课:微格教学、学校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学校体育课余训练;选修课:学校体育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体育绘图、运动处方理论与应用)。生涯规划课程最低为25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为19学分,选修课程部分最低选修6学分。生涯规划课程突出基础教育的教师职业特点,面向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重视身心健康教育课程设置。

总之,根据2004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和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修订的《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本科课程计划》是针对中国教育实际和当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来调整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课程方案,旨在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的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 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计划[Z]. 2004.12.

[2] 黄汉升. 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 体育学刊,2003,10(2):1-4.

[3] 陈俊钦,梅雪雄,张涵劲.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J]. 体育学刊,2005,12(1):74-77.

[4]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5/14/

content_6098291.htm.

[5] 何劲鹏,姜立嘉. 身心兼修、魂魄并铸:论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J]. 体育学刊,2010,17(2):50-53.

[6] 彭贻海,王莉,严精华,等. 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社会需求的相互关系[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6):89-91.

作者:张强,方志军,何劲鹏

师范类体育教育论文 篇3:

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 要】分析目前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从政府、社会经济、人力市场调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层面提出解决途径,为解决我国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西 高等院校 体育专业毕业生 就业形势

随着国家各种政策的逐步改革,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早已从过去“包分配”的就业模式转变为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模式。体育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受到这一大局势的影响,根据对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玉林师范学院、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原柳州师专)等6所院校的体育专业就业率的统计,广西高校体育专业2013—2015年平均(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8.38%、89.56%、88.61%。与其他师范专业初次就业率相比,体育专业的就业率还显落后。
一、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体育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有其自身的运行机制和特点。计划经济时期,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由国家分配。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就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浓厚的专业色彩使得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只能在本行业的教学或者机关、事业等内部单位消化;二是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欠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拓展空间;三是随着体育科学的进一步综合化,其他学科的从业人员在与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相关行业里也参与了就业竞争,这就使得体育的相关就业领域的选择更加有限。

众多研究表明,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供需矛盾已比较突出。虽然不如河南、山东等省份那么严峻,但比起往年已大不如以前,近年也出现了供过于求现象。显然,体育专业毕业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局势。有研究表明,89.4%的毕业生选择在大中城市,76.4%选择发达地区县、市,只有12.1%的被调查者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创业。目前,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大都是用签订临时就业协议书的同学数量除以总体毕业生的数量来计算得到的。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大都在80%以上,更有甚至95%以上。但实际上,很多高校在计算就业率的时候把本科毕业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签订临时就业协议的学生,甚至把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都列入了“就业”行列。根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95万,2013年该人数达到699万人,2014、2015年该人数超过了700万,分别为727万、749万,2016年的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70万以上,再加上往届的毕业生,这个数据就会更加庞大,就业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很少有人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就业初期都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到不得不选择的时候就只能委曲求全了。
二、影响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影响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因素有很多。基于市场经济下的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必须与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进行同时研究,着重考虑体育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与高校、社会及家长和学生关注等诸多方面的关系。

第一,从今后一段时期看,浓厚的专业色彩和相关行业有限的吸纳毕业生能力将使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和就业危机状况还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人才需求微弱的局面短期内还难以根本转变。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改善寄希望于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体育消费在我国的广大城市和农村的兴起和发展,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和上游产业,也将成为新的社会投资热点和消费热点,那时的体育经营人才和相关从业人才的缺乏,将是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预见,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对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入,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小学阶段体育课由原来每周3节体育课,增加为每周4节体育课,初中阶段由原来的每周2节体育课改为每周3节体育课。这也使得目前所有的中小学将面临着体育教师不够的状况,而且在一定时间内得不到解决,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成了社会紧缺的专业,这给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第三,根据对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目前我区农村中小学当中,体育教师满编率仅仅有45.37%,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是代课、顶岗、转岗教师在从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其主要原因是:学校想体育教师要不到;体育专业本科学生毕业不愿意到村小学工作;县级特岗招聘每年分给体育专业的指标明显不足;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村小学代课,等等。

第四,根据对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4个城市的16所公办幼儿园的体育师资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目前广西城市公办幼儿园专职体育教师需求量较大。所调查的16所公办幼儿园中,仅有3所的体育教师是满编的,有14所的公办幼儿园管理者表示希望引进专职体育教师,有8所公办幼儿园60%左右的体育教师是兼职的,有7所公办幼儿园70%左右的体育教师到岗前未接受过专业的体育专业教育。并且,这16所公办幼儿园中,男性体育教师仅有6名,所占比例尚未超过5%,这一状况值得思考和注意。
三、解决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解决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解决四大矛盾:一是高校扩招与社会需求增长相对稳定的矛盾;二是体育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学科建设滞后的矛盾;三是就业市场的不完善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矛盾;四是毕业生居高不下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矛盾。解决这四大矛盾,还必须分层进行,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方面,各个击破,方可具有操作性和时效性。

第一,从政府层面而言,必须解决高校扩招与社会需求增长相对稳定的巨大矛盾。政府应出台各种有利于解决就业等重大社会问题的政策,全面、仔细、有效地落实解决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例如,政府帮助建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实习基地(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等),实习表现优秀、能力强的毕业生可优先与实习基地签署就业协议。

第二,从社会经济层面而言,体育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学科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是目前影响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又一重要因素。为此,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加强办学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为契机,不断调整自身的培养定位和教学内容,让体育教育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摒弃过去重理论培养、轻实践操作的培养倾向,让体育毕业生真正掌握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建议体育产业相关企业与高校联合起来,定向培养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期间由企业提供实习机会,人才毕业后由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达到毕业即可就业的目的,这样既能解决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能解决体育产业缺乏实践人才的棘手问题,达到互利共赢。

第三,从人力市场调配层面而言,应解决就业市场的不完善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矛盾,并在充分分析各种有利的国家政策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进步和社会人才需求增多等的现状,以及“体育健身”、“体育养生”、“运动治未病”等观点的出现,促使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朝着多样化选择发展。建议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通过QQ、微信等建立就业交流群,使每个毕业生都能第一时间得知招聘信息,从而为毕业生就业指明方向。还可以建立企业、单位、学校等与毕业生直接交流的平台,争取在毕业生就业与人才招聘之间建立更便捷的纽带。

第四,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层面而言,毕业生居高不下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矛盾是造成目前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多处于“高不成、低不就”尴尬局面的最直接原因。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加强对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教育。逐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建议负责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相关负责人多组织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与毕业生交流,站在毕业生自身的立场上真正帮助他们。通过心理辅导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寻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彰显自身的价值才能主动赢得更大价值”的观念。

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比较普遍的一种社会问题,这将关系到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和高等院校与社会的关系,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社会安定等综合性问题。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为社会、政府和高等院校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根据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政府、教育管理部门、高校领导、教师及毕业生高校体育工作者等多方面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俊杰,龙汉武,周瑞.解读高校全员就业机制[J].当代教育论坛,2010(1)

[2]史术光.江西新办地方高校发展的成长上限分析和管理对策研究——以九江学院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09

[3]年大琦.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教育内部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邢素时.齐齐哈尔市就业分析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5]吴晓涓.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5)

(责编 黎 原)

作者:陈晓龙 秦枭

上一篇:深基坑工程监理论文下一篇:形式美园林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