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化学应用论文

2022-04-16

摘要共振论自20世纪30年代鲍林(PaulingL)提出以来,其在有机化学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述了共振论的产生及有关的基础知识,其中用共振论观点解释了一些用经典结构理论所不能说明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并且用Gaussian98程序对其进行了量子化学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量子化学应用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量子化学应用论文 篇1:

浅谈量子化学的应用

摘要:将量子化学原理及方法引入材料科学、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领域中无疑将从更高的理论起点来认识微观尺度上的各种参数、性能和规律,这将对材料科学、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量子化学 材料 能源 生物大分子

量子化学是将量子力学的原理应用到化学中而产生的一门学科,经过化学家们的努力,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定性和定量地阐明许多分子、原子和电子尺度级问题上已经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量子化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的各个分支以及生物、医药、材料、环境、能源、军事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并对实际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仅对量子化学原理及方法在材料、能源和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领域做一简要介绍。

一、 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一)在建筑材料方面的应用

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1993年,计算量子化学开始广泛地应用于许多水泥熟料矿物和水化产物体系的研究中,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钙矾石相是许多水泥品种的主要水化产物相之一,它对水泥石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程新等[1 ,2]在假设材料的力学强度决定于化学键强度的前提下,研究了几种钙矾石相力学强度的大小差异。计算发现,含Ca 钙矾石、含Ba 钙矾石和含Sr 钙矾石的Al -O键级基本一致,而含Sr 钙矾石、含Ba 钙矾石中的Sr,Ba 原子键级与Sr-O,Ba -O共价键级都分别大于含Ca 钙矾石中的Ca 原子键级和Ca -O共价键级,由此认为,含Sr 、Ba 硫铝酸盐的胶凝强度高于硫铝酸钙的胶凝强度[3]。

将量子化学理论与方法引入水泥化学领域,是一门前景广阔的研究课题,它将有助于人们直接将分子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联系起来,也为水泥材料的设计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3]。

(二) 在金属及合金材料方面的应用

过渡金属(Fe 、Co、Ni)中氢杂质的超精细场和电子结构,通过量子化学计算表明,含有杂质石原子的磁矩要降低,这与实验结果非常一致。闵新民等[4]通过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镧系三氟化物。结果表明,在LnF3中Ln原子轨道参与成键的次序是:d>f>p>s,其结合能计算值与实验值定性趋势一致。此方法还广泛用于金属氧化物固体的电子结构及光谱的计算[5]。再比如说,NbO2是一个在810℃具有相变的物质(由金红石型变成四方体心),其高温相的NbO2的电子结构和光谱也是通过量子化学方法进行的计算和讨论,并通过计算指出它和低温NbO2及其等电子化合物VO2在性质方面存在的差异[6]。

量子化学方法因其精确度高,计算机时少而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中,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随着量子化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同时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量子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范围将不断得到拓展,将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提供一条非常有意义的途径[5]。

二、在能源研究中的应用

(一)在煤裂解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性质方面的应用

煤是重要的能源之一。近年来随着量子化学理论的发展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以及计算技术的进步,量子化学方法对于深入探索煤的结构和反应性之间的关系成为可能。

量子化学计算在研究煤的模型分子裂解反应机理和预测反应方向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如低级芳香烃作为碳/ 碳复合材料碳前驱体热解机理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明确的研究结果。由化学知识对所研究的低级芳香烃设想可能的自由基裂解路径,由Guassian 98 程序中的半经验方法UAM1 、在UHF/ 3-21G*水平的从头计算方法和考虑了电子相关效应的密度泛函UB3L YP/ 3-21G*方法对设计路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了计算。由理论计算方法所得到的主反应路径、热力学变量和表观活化能等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有较好的一致性,对煤热解的量子化学基础的研究有重要意义[7]。

(二)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应用

锂离子二次电池因为具有电容量大、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安全可靠、无记忆效应、重量轻等优点,被人们称之为“最有前途的化学电源”,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器等小型设备,并已开始向电动汽车、军用潜水艇、飞机、航空等领域发展。

锂离子电池又称摇椅型电池,电池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Li + 离子在正负两电极之间来回嵌入和脱嵌的过程。因此,深入锂的嵌入-脱嵌机理对进一步改善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至关重要。Ago 等[8] 用半经验分子轨道法以C32 H14作为模型碳结构研究了锂原子在碳层间的插入反应。认为锂最有可能掺杂在碳环中心的上方位置。Ago 等[9 ] 用abinitio 分子轨道法对掺锂的芳香族碳化合物的研究表明,随着锂含量的增加,锂的离子性减少,预示在较高的掺锂状态下有可能存在一种Li - C 和具有共价性的Li - Li 的混合物。Satoru 等[10] 用分子轨道计算法,对低结晶度的炭素材料的掺锂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锂优先插入到石墨层间反应,然后掺杂在石墨层中不同部位里[11]。

随着人们对材料晶体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和计算机水平的更高发展,相信量子化学原理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领域会更广泛、更深入、更具指导性。

三、 在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大分子体系的量子化学计算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尤其是生物大分子体系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量子化学可以在分子、电子水平上对体系进行精细的理论研究,是其它理论研究方法所难以替代的。因此要深入理解有关酶的催化作用、基因的复制与突变、药物与受体之间的识别与结合过程及作用方式等,都很有必要运用量子化学的方法对这些生物大分子体系进行研究。毫无疑问,这种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有目的地调控酶的催化作用,甚至可以有目的地修饰酶的结构、设计并合成人工酶;可以揭示遗传与变异的奥秘, 进而调控基因的复制与突变,使之造福于人类;可以根据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过程和作用特点设计高效低毒的新药等等,可见运用量子化学的手段来研究生命现象是十分有意义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材料、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中,量子化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近十几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量子化学计算变得更加迅速和方便。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量子化学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新. [ 学位论文]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94

[2]程新,冯修吉.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5,17 (4) :12

[3]李北星,程新.建筑材料学报,1999,2(2):147

[4]闵新民,沈尔忠, 江元生等.化学学报,1990,48(10): 973

[5]程新,陈亚明.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94,8(2):1

[6]闵新民.化学学报,1992,50(5):449

[7]王宝俊,张玉贵,秦育红等.煤炭转化,2003,26(1):1

[8]Ago H ,Nagata K, Yoshizaw A K, et al. Bull.Chem. Soc. Jpn.,1997,70:1717

[9]Ago H ,Kato M,Yahara A K. et al.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999, 146(4):1262

[10]Satoru K,Mikio W,Shinighi K. Electrochimica Acta 1998,43(21 - 22):3127

[11]麻明友, 何则强, 熊利芝等.量子化学原理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应用.吉首大学学报,2006,27(3):97.

作者:赵艳丽 王 巍 冯艳茹

量子化学应用论文 篇2:

共振论的应用及量子化学探讨

摘要 共振论自20世纪30年代鲍林(Pauling L)提出以来,其在有机化学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述了共振论的产生及有关的基础知识,其中用共振论观点解释了一些用经典结构理论所不能说明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并且用Gaussian98程序对其进行了量子化学探讨。

关键词 共振论 共振杂化体 量子化学

共振论起源于价键理论。它是由美国化学家鲍林(Pauling L)在1931至1933年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描述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那么,共振是什么意思呢?即分子的真实基态不能用各种合理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来表示,但却可以用这些结构的组合来描述……,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分子是共振于几个价键结构之间[1]。这个理论提出之后,在化学界特别是有机化学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本文就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实际运用做了一个初步探讨。

1 共振论简介

1.1 共振论的提出

为什么会出现共振论?“在上一世纪发展起来的化学结构理论,既不简单又不准确……,有一些分子和晶体,不可能简单地通过在原子对间的位置上指定单键、双键和三键的价键结构来满意地表示出该物质的性质……,为了扩展化学结构理论来包括这些物质,最好引用一些新的观念。例如认为分子是在两个或更多个价键结构之间的共振,或者采用分数键的做法”。[2]

从经典的化学键理论发展到了价键理论,可以对相当多的物质设想出一种简单、合理、而且形象的路易斯结构来说明它们的性质,但对另一些分子,例如苯分子就长时间未能找到明确的价键结构。虽然凯库勒所提出的苯的价键结构满足了碳的四价学说及C6H6的组成,但进一步的实验又证明,苯分子中的6个C—C键是完全等同的,键长都是0.139 nm,介乎典型单键键长的0.154 nm和双键键长的0.134 nm之间;在化学性质方面,苯分子极其稳定,没有典型烯类化合物的那种活泼性;它的反应以取代反应为特征,和烯类化合物以加成反应为特点也大不相同。这些事实都证明电子俩俩偶合形成的3个π键的设想和苯的性质是相矛盾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美国化学家Pauling L通过对苯的6个碳原子的键角及键长进行测定,同时用量子力学的线性变分法对共轭烯烃及芳香烃进行了计算,其计算值与实验值完全一致,而计算的结果又与经典力学中的谐振子的结果类似。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Pauling L便提出了共振论。这里所提到的共振,不是指相互振动而是含有相互转换的意思。以苯为例,它的结构在2个凯库勒结构式之间相互转换,代表共振,由于A、B之间能量差相对很小,因而无法将它们进行分离。

所以共振论的产生是结构理论和化学实验的矛盾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化学结构理论的一个合理的发展阶段。它能够在结构理论和化学学科中通过直观模型和比较分析方法起相当多的作用。

1.2 共振论有关知识

1.2.1 共振的概念

当一个分子、离子或游离基的真实结构按价键规则不能用合理结构式中的任何一个来表示时,要用合理结构式的组合来描述分子的真实状态,而真实的结构就是这些极限结构式的共振杂化体。例如:

苯:

说明:(1)共振号“”是“+”号的衍变,即组合的意思;(2)共振结构式不表示价键或价电子在共振结构式之间的来回振荡;(3)共振结构式是虚构的,而它们的共振杂化体是客观存在的;(4)任何一个极限结构所具有的能量都高于共振杂化体的能量。

1.2.2 共振条件

共振结构式要符合3个条件:(1)能量相近;(2)配对电子数相同;(3)构型相同。现根据共振条件对苯的共振结构式加以分析:以前认为苯有5个共振结构式,其中1、2为凯库勒(Kekule)式,3、4、5为狄瓦尔(Dewar)式:

3个狄瓦尔式能量不相近,构型也不相同,故不应作为苯的共振结构式。狄瓦尔苯已于1963年合成出来,并证明其分子是稳定的,它是一种桥环烯烃。狄瓦尔苯与凯库勒苯的转化必须通过反应能垒(活化能)才能实现,也说明它们的能量不相近。从轨道杂化理论分析狄瓦尔苯,桥头2个碳是sp3杂化的,6个碳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它与苯的真实结构完全不同。因而把狄瓦尔苯当作苯的共振结构式是错误的,应该纠正。目前认为苯的共振结构式是2个凯库勒式(符合共振结构计数),而真实构型是

这2个共振式的杂化体[3]。

2 对共振论的量子化学探讨

用共振论观点可以解释一些用经典结构理论所不能说明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该文中,笔者就共振论的一些运用,采用Gaussian98程序,计算出各个结构式的能量,进而探讨其实验数据结果是否与共振论相符。

2.1 共振论的解释

2.1.1 解释不对称烯烃的亲电加成——马氏规则

[例1] 不对称烯烃CH2CH——Cl和HCl发生加成反应,其产物是什么结构?

该烯烃先与H+反应,分别生成R-1A与R-1B。如按R—1A式反应,生成的碳正离子不稳定。而R—1B有共振结构R-1C。由于共振稳定作用,反应主要按R—1B进行,最后加成产物为CH3CHCl2。

2.1.2 多重反应性能

对很多反应物来说,往往表现出多重反应性能,这可以从它们的共振式得到解释。在1992年第2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的第4题和1997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初赛试题第6题均应用了共振论,具体见例2和例3。

[例2] 萜烯醇A()与氢溴酸(HBr)反应,生成几种化合物——包括分子式为C10H17Br的2种开链的溴化物,用反应结构式表示出这2种溴化物形成的历程。

历程为:

2.2 对共振论的量子化学探讨

笔者采用Gaussian98程序在UHF/6-311G基组水平,对R-1A、R-1B、R-1C、R-2A、R-2B、R-3A、R-3B等物质进行了计算,其能量见表1。

通过上表可知,R-1B与R-1C,R-2A与R-2B,R-3A与R-3B结构式的能量分别相近,说明它们分别互为共振式的结论是成立的(共振结构式的其他2个条件:配对电子数、构型相同已满足),所以例2和例3的产物有2种。

而对于例1,从Gaussian98程序算得的结果可知:R-1A与R-1B相比,R-1B的能量较低,又由于有R-1C共振结构存在,使得共振于R-1B和R-1C的真实离子的能量低于R-1B或R-1C的任何一个共振式的能量,那么最后产物应为CH3CHCl2,这与共振论所描述的结果是一致的。

3 结论

共振论在认识物质结构和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它只能定性地说明一些物理和化学现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如在某一些方面,共振论具有很大的任意性。但是,不论是从经典结构理论的发展来看,还是从价键理论电子配对方式的演变来看,或者是从共振论产生和兴盛的时代难以实施分子的量子力学计算的历史条件来看,共振论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5]。从笔者对共振论的量子化学探讨也可知,共振论在用于解释经典结构所不能说明的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参考文献

[1] Pauling L.化学键的本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6:176

[2] Pauling L.化学键的本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6:58

[3] 田瑞亭.菏泽师专学报.2001,(5):12-18

[4] 吴国庆.化学教育,1997,(11):34—44

[5] 化学思想史编写组.化学思想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344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张红梅 陈国力 刘 梅 廖显威

量子化学应用论文 篇3:

量子化学Gaussian软件在“燃烧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针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对“燃烧学”中化学动力学以及热化学等相关知识的欠缺,根据在燃烧学科研与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基于多媒体教学思路,将量子化学Gaussian软件应用到燃烧学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列举和模拟燃烧学中几个简单的化学反应案例,使学生从分子动力学层次去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内在规律和本质问题。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丰富了“燃烧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燃烧学;量子化学;Gaussian软件;多媒体

“燃烧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化学动力学、传热学、热力学、流体力学以及热化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由于“传热学”、“热力学”以及“流体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前期的系统学习,学生对该部分内容较为熟悉。但由于专业的限制,本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少有机会学习化学专业知识,因而对化学动力学和热化学等内容相对陌生,不少学生在课后反映该部分内容抽象难懂。燃烧过程实质上是耦合了流动、传热以及热力相变的复杂化学反应过程。因此,掌握好化学动力学和热化学等知识对本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在科研与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将量子化学Gaussian软件应用到燃烧学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量子化学Gaussian软件介绍

量子化学是应用量子力学的规律和方法来研究化学问题的一门学科。量子化学Gaussian软件是一个功能强大的量子化学综合软件包,是化学领域最著名的软件之一,可以在Windows、Linux、Unix操作系统中运行,目前最新版本为Gaussian 03。该软件由量子化学家约翰波普的实验室开发,可以应用从头计算方法、半经验计算方法模拟和计算分子和过渡态能量和结构、化学键以及反应能量、分子轨道、偶极矩和多极矩、原子电荷和电势、振动频率、红外和拉曼光谱、极化率和超极化率、热力学性质以及反应路径等内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半经验计算和从头计算量子化学计算软件。量子化学Gaussian软件在教学中可以轻松搭建直观的分子和原子模型,并且从分子动力学层面展现一个化学反应的内在变化和重组过程。因此,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物质的结构和化学反应内在规律,从而强化对相关知识和规律的认识与掌握。

二、量子化学Gaussian软件在“燃烧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量子化学Gaussian软件的功能非常强大,但本文仅选择个别功能,并且通过列举“燃烧学”中最常见的两个简单基元反应实例来介绍其在“燃烧学”教学中的应用。

1.实例一

CO和·OH的反应是燃烧过程以及燃烧大气污染控制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基元反应。根据分子碰撞理论,两种物质是通过相互碰撞发生化学反应,但这种说法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同学来说非常抽象,不易理解。比如两者是如何发生碰撞的,碰撞后又是如何发生反应的,这些问题都很模糊,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很难讲清楚。而通过简单直观的图形讲解则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图1显示的是采用Gaussian软件中的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在6-311++ G(d,p)基组水平下全参数优化和模拟反应过程中的各反应物、中间体(IM)、过渡态(TS)以及反应产物的几何构型示意图。

图2显示的是CO和·OH之间的反应能级示意图。从图中结果可以看出,CO和·OH之间的反应实质上是·OH对CO发动进攻,即·OH的O原子去进攻CO中的C原子,得到反应中间体IM1。从中间体IM1出发有两种裂解方式:一种是经过渡态TS1断裂其H-O键;另一种方式是IM1首先经过一个异构化过渡态TS2异构为另一顺式中间体IM2,然后IM2又经过渡态TS3断裂其H-O键生成产物CO2和H。基于以上能级分析,反应存在两条可能的通道。但通过计算的活化能可知,第一条反应路径需要的活化能为197.41 kJ/mol,而第二条需要的活化能仅为33.22 kJ/ mol。化学反应进行必须先要克服一定的能量障碍,即活化能才可以发生。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由于通道CO+·OH→IM1→TS1→CO2+·H的活化能比通道CO+·OH→IM1+TS2+IM2+TS3+CO2+·H的高得多。因此,第二个通道需要克服的能量障碍更小,即更容易发生,是该反应的主要通道(主要反应路径)。

2.实例2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供应的国家,但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NOx)是一种危害很大的大气污染物,能够引起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等环境污染问题。在酸雨形成过程中,NO和·OH之间反应是一个关键的基元反应。了解该反应的内在规律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氮氧化物形成酸雨过程的基本认识。图3显示的结果是采用量子化学Gaussian软件中的MP2法,且在考虑了极化函数和弥散函数条件下,用6-311++ G(d,p)基组计算和绘制的NO和·OH之间的反应能级示意图。

基于化学反应的随机性,对于NO与·OH之间的反应,根据图中的计算结果,设计两种可能的反应方式:其一,NO+·OH→IM1→TS1→NO2+·H,即反应物之一的·OH中的O原子去进攻NO中的N原子,经过NO的N原子与·OH的O原子间的距离逐渐变短,生成一个稳定的中间体IM1,该过程是一个无势垒的重组过程。而后IM1的O-H键逐渐被拉长,·OH中的O原子与NO中的N原子之间的距离逐渐变短,就形成了过渡态TS1,随之TS1的O-H键断裂,而·OH中的O原子与NO中N原子之间成键,便生成了产物H原子和NO2;其二,NO+·OH→IM1→TS2→IM2(HNO2),即生成IM1的过程同第一种反应机理,而后IM1经过一个异构化过渡态TS2得到一个稳定的异构产物IM2(HNO2),该过程是一个H迁移过程。

从以上的能级分析可以看出,NO与·OH之间的反应也存在两条可能的反应通道。但通过计算的活化能可知,第一条反应路径需要的活化能为328.71 kJ/mol,而第二条反应路径需要的活化能为274.05 kJ/mol。从结果可以看出,由于通道NO+·OH→IM1→TS1→NO2+·H的活化能比通道NO+·OH→IM1→TS2→IM2(HNO2)的大54.69 kJ/mol。因此,第二个通道需要克服的能量障碍更小,也即相对更容易发生,是该反应的主要通道。但由于两者的活化能相差不大,因此两条反应路径作为平行反应同时发生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根据以上两个简单化学反应实例的模拟结果可以看出,通过量子化学Gaussian软件对一个化学反应进行模拟可轻易从分子动力学层次了解一个化学反应的内在规律和本质问题。构建的反应物、中间体(IM)、过渡态(TS)以及反应产物的几何构型以及相应的结构参数(包括分子的键角和键长等重要参数)可以让学生轻松直观地了解到分子的结构形态和结构特征参数。而通过最终的能级示意图以及能量分析,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步骤和特点,包括化学反应的作用机制、反应路径以及反应过程中、中间体、过渡态以及反应势能和活化能垒的特征。虽然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千差万别,但不同的化学反应的基本过程和本质问题比较类似。通过对化学反应本质规律的初步学习,学生在接触到其他化学反应时就可以发挥主管能动性和想象力,运用类似的知识去解释不同的现象。由于课时的限制,实际课堂上并不需要对所有反应一一列举,而选择一个简单的典型化学反应,并对其作基本的讲解即可说明问题。

三、结语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针对本专业学生对“燃烧学”中化学动力学以及热化学等知识的欠缺,笔者根据在燃烧学科研与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基于多媒体教学思路,将量子化学Gaussian软件应用到燃烧学课程教学中,列举简单化学反应案例使学生从分子动力学层次去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内在规律和本质问题。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丰富了“燃烧学”课程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苏磊.《燃烧学》教学有感[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134.

[2]刘栋.流体机械原理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0,

(22):241-242.

[3]Enrico Clementi,Giorgina Corongiu.从原子到大分子体系的计算机模拟——计算化学50年[J].化学进展,2011,(9):1795-1829.

[4]张福兰.CO和OH自由基反应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66-468.

[5]钱一鸣,李来才.NO与OH自由基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99-401.

[6]姜树栋,周俊虎,王智化.O3液相氧化脱除SO2试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32):57-60.

(责任编辑:宋秀丽)

作者:刘杨先

上一篇:当代陶瓷艺术论文下一篇:中职会计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