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慢病防控档案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疾控档案管理属于十分重要的内容,疾控中心各项管理工作中,为了给疾控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紧跟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疾控档案管理工作中,疾控档案管理水平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健康慢病防控档案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健康慢病防控档案管理论文 篇1:

玖玖安康团队基于对慢病患者实施家庭护理模式的思考

摘 要:我国慢病人数不断增多,居民健康面临严峻挑战。国家积极推进慢病防控工作,但仍然面临基层医疗机构尚未成为慢病管理的主要力量、居民缺乏慢病知识、自我健康管理难、依从性差、医生难以精准诊疗等问题。本文将从现有慢病管理模式及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探讨居家护理对提高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

关键词:慢病管理;居家护理;分级诊疗;模式创新

到2020年,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到了老龄化严重阶段,老龄化的加快使得我国慢性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我国现有的慢性病患者人数达到了2.6亿人,也就是意味着每五到六个人中就有一个慢性病患者。常见的慢性病中高血压患者已经超过2亿,并且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增长。现有糖尿病患者9240万人,心脑血管疾病人数超过2亿人,占我国每年患病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故慢病管理刻不容缓,而近年来国家不仅从政策上给予了倾斜,同时也从慢病管理模式上进行了诸多探索。

一、慢性病管理防治政策梳理及问题剖析

(一)政策梳理

1.国家层面,慢病防治政策不断深入

2015年下发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应该改变现有的卫生服务体系以医院为主的现状,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准确、密切合作的分级诊疗,同时,需要重点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合理分配和科学利用医疗资源,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改善人民健康[1]。

2016下半年以来国家发布的政策中,有两大政策对慢病管理防控做出了重要部署。其一是2016年10月20日发布的《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中以总则、具体目标、主要任务、组织管理四章提出建议通过建立国家一级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型,为国家的慢性病管理、防治工作提供经验。其二是2017年2月发布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文件做出了今后五到十年我国慢性病防治管理工作规划。

2018年8月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了医疗卫生体系中监管方向,文件指示要从多方面提高,向全行业监管、全流程监管、综合协同监管、多手段监管改革。充分运用多种途径,全面提高监管水平及效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提供更坚实的保障。[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从多个方面做了重点规划,多次强调了健康行为、完善了医疗保险系统,兜底民生。纲要强调以基层为重点,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建设互联网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强化慢性病筛查及早发现早治疗。

2.地区层面,各地慢病防治效果仍良莠不齐

2009年新医改后,我国各地区慢病防治也有了实质进展,一是全国范围内慢性病病防治管理工作逐有成效,各地区陆续按照国家政策指示建立地区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卫生服务系统向社区为中心逐渐转移,以社区为基础大力度展开全人群健康管理、疾病检测等工作;二是由各级卫生组织紧密合作、分工配合建立的慢性病管理防控体系的工作职能得到了逐步完善。[3]宁夏银川市是“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示范基地,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宁夏也出台了《“健康寧夏2030”规划纲要》为宁夏地区的居民健康保驾护航。2018年4月宁夏卫计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健康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我们紧跟国家步伐,最大效率的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全面大力培养护理人员,推动老年人的健康管理行业的发展。

(二)问题剖析

1.三级医院快速发展,基层医院技术落后,加剧了城乡居民看病难的现象

中国各级层医院之间资源、设备、医生能力相差甚远,各三级医院规模远大于底层医院,几乎形成了区域内三级医院的垄断地位,百姓就医别无他选,三级医院医保补偿率低,又加重了百姓看病贵的问题。现有体制下的医疗机构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一级对应着不同的行政级别。行政级别越高、所获的资源就越多,政府投入就越大、医生待遇就越好,水平越高的医生自然向级别高的医院聚集,而患者就医也随之聚集,分级诊疗举步维艰[4]。

2.政策上对慢性病管理资金制度不健全,使居民难以负担昂贵的治疗费用

慢性病是一类病程长、不能自愈也不能被治愈的疾病,长期治疗费用昂贵。我国的慢性病筹资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投入,但仅能维持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基本运行。资金缺乏严重影响慢性病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乡村医生缺少开展慢性病控制的经济激励,卫生员慢性病控制积极性不高。在我国多数老年人“未富先老”,虽能解决温饱,但难以支付巨额医疗费用,由此经济因素成为慢性病的长期治疗直接原因。

3.基层社区对居民的健康预防教育效果差,居民积极性、重视性低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宣传教育向百姓灌输更多的健康生活习惯、疾病基础知识。建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消除生活中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使公众能够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然而,目前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是:1)全民疾病预防意识、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意识底下,群众卫生知识水平偏低,卫生保健行为较差;2)还没有形成健康教育贯穿整个医疗过程的局面,医生、护士对教育意识和履行教育职责的观念还比较薄弱;3)全社会不同部门机构间对于开展健康教育的协调性差。

4.基层卫生组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力度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方法不完善

健康档案是以居民健康问题为导向的健康情况记录方式,将个体的健康问题简明、准确的记录,提醒医生患者的健康状况、疾病发展趋势、治疗效果的变化,可以为早期诊断提供条件。而现行的健康管理制度中存在很多问题,公民们对于健康档案建立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低、配合度低。其次卫生组织中从事健康管理档案工作地医务人员数量少、且素质有待提高。最后基层卫生组织对健康档案管理的方法不一致,各部门、各级别医疗卫生组织之间信息不能共享,使已经建立的健康档案利用率低。

5.慢性病双向转诊制度不健全

双向转诊是指“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使各层级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基层医疗设备向社区逐步下沉,危重疑难杂症救治去大型医院的提高医疗利用率的有效措施。但现行双向转诊工作的实施效果差强人意,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转诊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及操作标准,二是社区医院积极向无法治疗的病人表达向上级医院转诊的意见,却很少有上级医院向社区医院转诊病人,即向下转诊不足。三是基层医院一般都有医生水平不高、卫生环境差、设备落后等问题,使患者无法信任基层医院,这也成为了双向转诊的一大障碍[5]。

二、慢性病防治管理应把握的关键要点及发展建议

(一)慢性病防治管理应把握的关键要点

1.加大对基层的支持与强化

一要补充基层医院的新鲜血液,将医学教育重心向基层医院人才培养上倾斜,通过规范医师培训等方式保证基层医生的服务水平技术的同质化。二加强基层人才培养并建立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基层医院工作的积极性。政府要大力支持基层医院的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保证基层医院有足够医疗资源满足患者所需,同时合理调整联动制度。

2.正确引导群众合理就诊

群众就诊选择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医院的认同及疾病的认知是其中重要一环。因此需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工作,包括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面宣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促进分级诊疗的形成。

3.根据各地各情、区别建立特色化分级诊疗方案[6]

(二)针对慢性病管理如何改进的对策建议

1.完善和改进预防、管理慢性病的国家政策

慢性病现在已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不仅使广大慢性病患者饱受疾病折磨,更是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之路上的严重障碍。所以做好慢病管理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从政策到实施、从政府到部门、从医院到社区、统筹资源、制定政策、政府指导、全员参与,建成全民重视慢病管理与预防的社会大环境,以最高的效率调动社会和个人参与的积极性。

2.加强社会干预,减少公共环境中的慢性病危险因素

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而慢性病等于生活习惯病,吸烟、酗酒、高盐、高脂肪、高胆固醇、高刺激性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以车代步、运动量少的生活习惯、空气污染等等。控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需要建立一个由政府领导、多个部门、社会动员、全名参与的系统。政府可从政策等方面进行干预,如全民控烟行动;国家应努力评估和监测由慢性病引起的公共卫生负担以及疾病决定因素,尤其应该关注贫困人群和边缘人群。

3.同各级单位合作,加强各地慢性病监测

预防疾病可以有效的减轻早死或者残疾,通过监测进一步跟进慢性病,减少慢性病造成的疾病负担。因此,我们要做好量化和跟踪,为国家政策和行动计划提供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工作。

4.落实措施

落实以社区为主的综合性干预措施,逐步提高居家护理模式对慢性病检测治疗的效果。

三、我国现有慢性病管理模式介绍及居家护理服务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一)我國现有慢性病管理模式

1.“立体式”管理模式

近年来,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为中心、三级医院为指导的慢病预防体系。由于大多数的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疗资源与管理模式比较匮乏,对慢病患者的健康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举措因此,中国中医药学会率先在国内的部分基层中医院进行探索“立体式”的科学管理模式,探寻可持续、科学合理、适合患者的综合全面的管理形式,目的是促进患者的健康、大力缓解病情发展、降低发病率、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综合保健服务的生活质量。[7]。

2.上海“1+1+1”模式

2016年,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首次启动了“1+1+1”合同服务试点。是指居民可以自愿根据合同,自行选择一家区级医院和市级医院并分别签约适合自己的家庭医生,该试点项目主要针对60岁以上的人群和慢病患者的需求优先满足,进而逐步扩大范围。已签约的居民可以优先通过家庭医生预约就诊,可以通过机构直接转诊到三级医院。同时还能向患者提供慢病长处方以及延伸处方等便捷服务。上海市现有签约人数已超500万人,其中64%的人年龄在60岁以上。

3.基层慢病互联网模式

在智能医疗逐步普及的背景下,慢性病管理模式也得到了推广,“互联网+”管理模式已被基层广泛采用。主要采用APP、智能硬件和后台算法等形式,进而改善检测数据不精确、管理拖拉耗时等问题,促进电子病历、一站式结算的普及。通过线上及时监督患者,促进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利用O2O线上线下资源结合的形式,融合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基于提升线上服务质量的同时,结合线下形成闭环式的长期连续的服务模式。

(二)居家护理服务模式

1.居家护理服务的背景

人口老龄化加快带给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元化、复杂性的。首先,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劳动率、生产率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我国大多数居民进入老年期的标志是“未富先老”,表明大多数老年人必将通过再就业获得经济支持,这使得社会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加。其次,人口老龄化极大程度地增加了医疗负担,随着年龄的增加必将引起健康水平和自理能力的降低,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加重个人经济压力,迫使医疗保障、康复保健、生活护理成为老年人最大的卫生需求[9]。

2.居家护理服务的内涵

居家护理服务以政府和社会为主导,依靠社区力量,向居家生活的半失能、失能老人提供家庭护理服务,主要包括家庭照顾、生活护理、康复保健、人文关怀等方面的上门护理服务。关键是以家庭为中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提供专业服务为主要手段,为居家生活的老人提供生活、医疗、人文等社会化养老服务[10]。

3.居家护理服务的必要性

第一,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居家护理服务已成为有效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第二,居家护理服务以家庭为核心,有效缓解政府的养老压力,同时补充和更新了传统的养老模式,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和进一步建立养老服务体系起重要作用;第三,为居家生活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符合我国的传统文化,既弘扬了“尊老”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尊重老年人的情感依赖,同时关注其心理需求,是促进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第四,由社区主导提供护理服务减轻家庭养老压力,不仅促进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这样一种便民、亲民、利民的养老形式,同时具有成本低廉、覆盖面广、且较为灵活、易于推广等优点。

四、居家护理服务模式的构建及对慢病患者的意义

(一)居家护理模式的制定

1.护理成员及团队

配合跨专业治疗手段,除临床医师及家庭护士之外可配有营养师、康复治疗师、护工人员及关怀师,同时也可设置医学问题咨询师等。

2.服务人群

日常生活活动受限,不能进行简单的生理活动的患者;从医院出院回家的老年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病人;病情较稳定,在家中就可进行延续性治疗的病人;需要相关简单护理服务的患者(如插尿管,输液,伤口处理等);社区内需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的老人,采集健康数据。

3.服务内容

居家护理的服务内容包括:重大疾病的术后护理、基本护理、专科护理、母婴护理、疾病延续护理、长期护理、临终关怀、安宁疗护、人文关怀等。护理内容包括:静脉输液、静脉采血、无菌导尿、膀胱冲洗、拆线换药等[11]。

(二)居家护理的意义

(1)服务器械、人员配备等等均适合对慢性病病人的护理,服务专业、类型广泛正规。

(2)病人处于熟悉的治疗环境,对其心理有稳定作用,可以促进治疗进行,防止慢性疾病的恶化,同时避免产生医院感染。

(3)减轻了住院时造成的经济损失,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同时方便走动,减少了家人的奔波。

(4)轻度慢病患者回家接受后续治疗,提高了病床的周转率,减轻医院的负担。

(5)社区护理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极大促进基层医疗体系建设。

(6)对于出院的慢病患者,根据医院医嘱结合社区医师建议,可以产生新的治疗方案,更有利治疗[12]。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同时大部分地区因为缺水严重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医疗水平也显著差于东部地区,因此宁夏地区的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慢病患者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中进行药物或者康复治疗,病情严重时才会去医院,因此认为对慢性病患者而言居家护理的本质是连续治疗的重要阶段、优质的居家护理不仅能提高院内治疗的效果、降低慢病患者再次住院率、降低患者医疗花费、提高生命生活质量,因此居家护理拥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结语

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快速转变,社会中有了越来越多的慢病患者、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残疾老人等,同时也使家庭对病人、老人的照看能力不断下降,居家护理照料需求严重不足等问题日益激烈[13],传统的医疗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玖玖安康基于我国国情、现有政策、管理现状等多方面思考,认为对慢病患者实施居家护理模式不仅能使慢病患者足不出户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高广大慢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更能够有效的推动基层医疗的发展,使医疗机构扩充到社区甚至家庭,大力健全体制外就医,减轻大医院负担,推动社区居家护理多元发展,推进形成“居家、医疗、养老、健康”的疾病控制新模式,促进慢病诊治更科学化、精准化。

参考文献:

[1]分级诊疗语境下医联体建设作用不可或缺[N].医药卫生报,2018-03-24.

[2]《关于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解读[J].中国卫生法制,2018,26(05):2.

[3]葛卫红,谢菡.慢病管理现状[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2,20(6):479.

[4]李蕴明.诊疗分级任重!道远![N].医药经济报,2015-10-23.

[5]司明舒,李士雪.基于文献研究的我国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现状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6,10.

[6]石建伟,姜成华,陆媛,张含之,潘莹,王博,刘蕊,王朝昕.我国慢病流行的区域比较及因地制宜政策防治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33(08):627-630.

[7]丁洋.基层探索慢病“立体式”管理模式[N].中国中医药报,2015.

[8]上海开展“1+1+1”签约医疗服务试点[N].医学科学报,2016-12-29.

[9]胡惠珠.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思考[J].智富时代,2018(10).

[10]李澤旭.老有所养的居家养老模式[J].乡镇论坛,2008(05).

[11]杨钰雯,郭雅雯,赖钰嘉.居家照护服务模式——以台湾中部某医学中心为例[J].中国全科医学,2006(11):947-948.

[12]陈莉莉,翁林舒.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状况文献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8,34(01):55-58+70.

[13]顾凤娇,温贤秀,陈敏.养老机构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1).

作者:魏玲 邵丽

健康慢病防控档案管理论文 篇2:

信息技术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疾控档案管理属于十分重要的内容,疾控中心各项管理工作中,为了给疾控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紧跟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疾控档案管理工作中,疾控档案管理水平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从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疾控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不明,以及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影响疾病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到信息技术应用,极大的改善疾控管理工作的水平,本文主要对信息技术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便能够提高信息知识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信息技术;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管理

前言

疾控档案资料作为疾控中心内部的重要资料,对于工作开展、发展方向有重要作用,疾控中心的开展、发展种,由于各类不良因素,受到管理人员与管理制度及其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定的混乱,导致疾控中心档案出现破损、缺漏、丢失等问题。因而开展有效的疾控中心档案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在现代疾控档案管理中为了使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化,更加的符合实际管理情况,应当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疾控中心的管理工作中,是档案管理的水平提高,工作责任更加明确,能够使疾病医治资料与数据得到保障。同时加强人事与财务等方面档案的管理与保护避免管理不当现象的出现。

一、信息技术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

1.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观念

在疾控中心对疾病进行现场控制与深入工作开战时,疾病档案的重要性也随之被体现出来。由于我国目前对疾病的档案管理的观念较为老旧,目前疾病档案的归档率、准确度以及完整度不被重视,相对管理时间较少,认为只要材料在手边就可以,甚至有的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人员仅仅是兼职状态甚至是临时工,他们材料认知度不足,材料构成不熟悉,整理时多半是应付过关。

2.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我国的《档案管理办法》颁布较早,有很多疾控管理中心并没有相对全面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制度大框架下面并没有制定相关准则,没有纳入考核范围,对于管理人员来说,责任不明确,工作内容较为模糊,没有较为合理、科学的管理规范作指导,形象整体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水平。

3.管理人员综合水平较低

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属于主要管理者,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影响管理整体水平以及相对管理质量,因而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然而大多数疾控防控中心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指较差,缺乏管理创新理念,对于信息技术管理掌握不全面,不能很好的开展正常的档案管理工作,导致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给管理质量以及最后总管理效果带来不良影响。

4.基本材料不全面

因傳统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纸质材料较多,有些可能因时间较长或者其他原因造成丢失,未能完整保存下来,使信息技术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由于设备的以及资料的不及时更新,可能造成已存资料里只要简单目录,没有较为具体的疾控资料。导致我国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难以完善。

5.基础设施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疾控中心在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并未彻落实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处规划只是停留在纸面上,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很难充分保障档案管理工作中一些硬件和软件的使用,同时相关基础设施的缺失也导致档案管理人员难以高效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另外,还有一少部分疾控中心对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故意不予重视,导致所采取的一些保护措施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对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疾控中心也未能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管控档案扫描以及相关资料的视频和音频录入工作,从而导致难以有效的利用电子档,进而对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推广应用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导致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

二、信息技术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等疾病的传播是疾控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疾病传染途径、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案的基础是疾控档案。采用信息技术可以避免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并且有效预防的记录不明,以及资料缺失等现象的出现,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1.促进资源共享

传统的疾控中心管理档案是通过纸质资料,保存流传的,不能通过互联网进行快速查找,并且只能去疾控中心进行查找、传递,过程较为漫长,延误预防最佳时间。当疾控中心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时,需要时,可直接进行信息技术搜索,可以有效节约时间,快速得到相关疾病控制方案,开展预防传染工作。

2.有利于解放人力管理

传统疾病档案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归纳整理难度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占用空间将会越来越大,遇到疾控档案调取时,花费时间较长,查找难度较大,并且经手人员过多,易造成混乱,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直接在检索页面,异地查询,极大地节省人员参与,减少空间占用,使管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节约人力去更新维护其他重要方面。

三、信息技术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1.转变固有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理念

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多年来伴有诸多不足之处,为了尽可能的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调整过去落后的档案管理工作理念,主动的尝试运用信息技术作为一名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尽快改变管理工作的策略,充分了解信息技术档案管理的优势,积极主动的参加培训,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而做出努力,确保正常在管理工作使用,在此基础上能够将信息技术作用发挥到极致,以便为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保障。落实现代化管理理念,积极帮助档案管理部门各个管理工作人员转变管理理念,使其有效的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准。

2.提升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经之路,需要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总的来说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工作,离开了“人”的努力,信息技术的建设都是徒劳,所以,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团队离得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的培训尤为重要。对有一定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的档案管理人员来说,疾控中心需对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讲座宣讲,或者是采取一些学术讨论、科研活动及其他形式学习活动,最大可能性的帮助他们积累正确的、广泛的专业知识。并且活动结束后,及时对参与培训的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信息技术信息能力考核,并且将之考核结果同管理工作日人员的绩效考核结合起来,进行一定成功度的奖惩。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从根源上帮助员工提升学习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的动力。可以通过组织正式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到先进单位进行学习与考察,取长补短,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在招聘工作时,从培训期间开始强化未入职员工的选聘,并且合理的提升入职门槛、严格要求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能力的要求,对于信息管理能力不过关待入职人员不予录用,通过这种方式保证新生力量的工作能力。也要有良好的专业、职业素养,对此,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时,还需要注重引进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

3.加强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建设

能够建立了有具体责任人的档案管理队伍,以各科室兼职档案人员、专职档案人员、分管领导等组成,形成以各科室为主体,档案室为中心,档案人员为辐条的档案工作模式。并未要根据国家有关档案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工实际的档案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调整,使各项管理制度有完善,职责更加明确。提升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购进设备引进软件,采取重新调整和培训档案人员,只有加强对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进修工作,明确各部门与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其利用好信息化设备和软件的有关功能,才能制订关于信息技术化建设的长远的发展计划。并且对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情况进行严格考察,实行有效的奖罚措施。疾控中心档案要在安全性能上作出严格的控制,如需保管机密文件时,应采取物理隔离方法,做好密钥管理工作。实行跟踪制度对使用机密文件个人或组织,并且合理的利用计算机生成系统日志,加强自主维护,提升监督效果。同时做好病毒查杀防范工作,在发生故障后尽快整理恢复正常工作。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档案管理中的硬件和软件技术是开展档案管理信息技术建设的基础,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地方疾控中心在医疗设备等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多,而不重视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购买相关方面的软件和硬件设备。比如,很多疾控中心并未配置专门的抽湿机和空调等设备,导致档案出现受潮、发霉、破损等现象。与此同时也比较缺乏相应的数据录入和储存等软件设备,从而导致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难以顺利的开展,更无法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针对这种情况,疾控中心首先要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投入资金购买档案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设备,从而使集控中心的预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使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得到充分的保障。另外,疾控中心还要将相应的档案管理数据库构建起来,对目前已有的资源进行更好的保存,从而在之后的的病情防御中留下切实有效的证据。除此之外,疾控中心在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外部采购的方式购买需要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与此同时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人员应对日常工作中需要使用到硬件和软件所进行充分的了解,并能够熟练的加以使用,从而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帮助档案管理人员将档案数据库更加合理有效的构建起来,并更好的保存和記录档案中原始资料法,切实做好档案资料的统计和备份。与此同时,集控中心还应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细分的,并对每一个档案管理热人员的具体职责加以明确,从而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实现档案资料的科学管。

四、信息技术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优势

疾控中心具备丰富的科学、可行的信息资源, 采取有效措施让档案得到有效管理与利用, 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于人类健康。为了是这个目标实现,信息技术开始逐步用于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引用规范、实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使疾控中心档案资料,原本以文字、图片和影像等传统纸质档案载体,转变成数字代码信息,通过计算机管理软件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干预,使数字化档案信息得到存储、管理、索引和利用等工作。可以大幅度节省档案信息存储空间, 同时还不会影响到文件资料原始凭证特征, 一定程度的提升了信息文件录入、输出的得整体速度速度, 并且可以大幅度的减少查询以及人力传递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延长档案使用寿命,避免原始文档遭遭到损坏,同时解决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储存难度大、检索速度慢、管理成本高等多种问题。信息技术的加入,促使档案管理工作由被动式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根据今年传染病历史数据的情况分析,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 提前预防与管控,促进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团队离得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的培训尤为重要,从多方面培训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建立完善的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保证每个档案管理人员规范开展工作。从而提升疾控中心档案管理效果, 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打好服务基础。可以准确预测各类流行疾病, 并为疾病的防控提供可靠参考资料,随着信息技术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用的的全面推广, 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完善, 但是信息技术在疾控档案管理中得到重视。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疾控中心其他工作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可以为个人或单位的疾病防控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作为参考, 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提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从而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郭佃晓.信息技术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

[2]李 锋,吴 然.论信息技术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办公室业务,2019

[3]张爱芹.信息技术在疾控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办公室业务,2019

[4]宋 朋.浅谈信息技术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国企研究,2019

[5]宋英爱.信息化技术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

[6]陈相均.信息技术在疾控中心文书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以今易系统为例[J].信息周刊,2018

[7]陈君英.浅析疾控中心传统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应用隐患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

[8]国晓曦,董晓永.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

[9]岳中美.信息化技术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9

[10]黄建新,陈 玲,吴华丽,等.浅析疾控中心引领健康档案管理方法研究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11]罗 薇.研究电子档案对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发展的推动作用[J].智慧健康,2019

[12]蔡秀梅,鲁继伟.疾控专业档案管理中信息技术的融入策略[J].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2016

(作者单位: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佘春红

健康慢病防控档案管理论文 篇3:

上海市松江区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工作回顾

松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0年2月组建后,以居民健康档案为信息平台,以社区健康促进为基础,以控制危险因素为手段,开展了以肿瘤、高血压和糖尿病为重点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综合防治工作。现对工作的情况进行简要回顾。

1基本情况

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面积604 km2,常住人口124万,其中户籍人口52万。全区有10个镇、4个街道。有二级医院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所(其中泗泾医院既是二级医院,同时兼管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 9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中心卫生室,78所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05年9月,松江区按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启动了“三医(医疗、医药、医保)联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三医联动”推进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居民提供价廉、便捷、质优的社区卫生服务,努力减轻病人医疗负担,受到国家卫生部和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2社区慢病综合防治的主要做法

2.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慢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

松江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工作。2000年制订了《松江区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长期规划(2001—2015年)》,整合卫生、环保、绿化、宣传、社区等的资源和力量共同防治慢性病。2004年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列入区政府的重点工作,并成立了区政府领导、各相关委办局参加的多部门合作和协调组织—公共卫生联席会议疾病预防控制专业委员会。同时,成立了区、街道(镇)两级健康促进委员会,组建了健康促进志愿者队伍,充分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学校、家庭参与慢病防治工作。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慢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形成以医疗卫生机构为骨干,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的防治服务网络。

2.2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共享

2000年6月起,松江区在全区范围开展了居民健康档案调查。至2006年12月止,为14.59万户家庭中15岁以上的居民368 980人建立健康档案。同时,为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需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居民健康档案的作用,我们开发了“居民健康档案”网站,建立了健康危险度评估,并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软件与糖尿病、牙防等软件进行了整合,达到了多档合一、动态更新、信息共享。目前全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61个社区卫生服务点与松江区疾控中心《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同步,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全区联网。

2.3开展慢病社区诊断,确定社区优先项目

利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日常疾病监测及专题调查资料等,开展慢病社区诊断,确定了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良的行为危险因素为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饮酒、超重、肥胖、精神因素等;社区综合防治优先项目为慢性病及其高危因素干预、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等;社区重点干预对象为慢性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和60岁以上老年人。社区诊断为社区慢病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2.4实施以社区为基础的慢病综合干预措施

根据慢性病患病特点及过程,采取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三级预防并重”的综合防治策略,把慢病作为一组疾病进行共同防治。

2.4.1开展社区全人群慢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针对“健康人群”的“共同危险因素”,我们以建设“健康社区”为载体,开展了以场所为基础的健康促进行为危险因素综合干预。一是抓阵地建设,全区建立了538个宣传专栏,16所社区学校,建健康教育咨询点189个,定期为居民提供健康知识宣传和健康讲座。二是抓宣传。2001—2006年,利用阵地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讲座1041场次,参加人员54 492人次;开展健康行为大讨论110场,有24 216人次参加;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余种,近90万份(册),制作大型公益宣传广告16幅,2 500多m2,宣传物品10万多件,还利用千场电影进社区,向居民宣传健康城区、健康社区、健康保健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由2001年的79.9%上升到2006年的90.5%,卫生行为的正确率由2001年的74.0%上升到2006年的87.8%。三是抓无烟单位的创建。按照《“无烟单位”的标准和考核办法》先后在医院、学校、工矿企业中广泛开展控烟工作。2001—2006年,有9所学校成功地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占全区中小学的18.7%;有28所学校成功创建无烟学校,占全区各类学校的30.8%。已有15家医疗机构通过市级无烟医疗机构验收,占全区医疗机构的60.0%。有497家企业开展有毒有害和控烟工作培训,有27家企业成为无烟企业。

2.4.2实施有价值的慢病高危人群监测利用居民健康档案筛选慢病高危人群进行监测。2006年全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监测10462例,发现血糖异常者4 878例,经复查确诊为糖尿病患者为584例。肝癌高危人群监测1 600人次,检出原发性肝癌5例;临床医院大肠癌因症就诊登记554人,确诊大肠癌106例,其中早期大肠癌10例。全区共设立测压点305个,首诊登记血压37 835例,首诊测压率为81.34%。首次血压≥140/90mmHg的2357例,新确诊高血压848例,高血压检出率为2.24%。

2.4.3探索慢病综合管理模式慢病防治工作涉及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需要医疗和卫生防病机构密切配合,优势互补。我们建立了临床与预防结合、优势互补的慢病防治管理网络。

① 建立慢病的双向转诊制度:为确保慢病患者的安全和有效治疗,发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松江综合性医院的优势和协同作用,采取了“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工作思路,先在车墩镇实施社区-医院糖尿病一体化管理的试点工作,松江区中心医院负责新发现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和调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患者的维持治疗和常规复查,并逐步向全区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从而规范了慢性病的诊治活动。目前,全区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区中心医院设立社区医疗网络服务部,24 h开放各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畅通村、镇、区三级医疗机构转诊、就诊渠道,并对转诊患者实行免收挂号费,优先就诊、住院等措施,简便的流程和优惠的措施大大方便了群众到二级医院就诊。

②探索临床与预防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岳阳和方松街道建立“慢性病健康教育中心”,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服务入手,开展慢病群体健康教育和个体临床指导,把慢病的预防贯穿于临床诊治的全过程,使慢病防治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006年全区管理高血压病28047人 ,糖尿病5 048例,规范管理率为76.45%。至2006年12月31日,现患癌症病人4039例,规范随访率为98.66 %。

③发挥志愿服务,倡导互帮互助:以岳阳街道为试点,探索慢病群组干预和自我管理模式。2006年岳阳街道自愿参加高血压自我管理活动的患者或家属380人,糖尿病自我管理344人,充分发挥了病人及其家人的潜能,社区病友的互助以及专业人员的作用。

2.4.4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交流合作2001年参与市疾控中心《社区肝癌高危人群干预效果及其经济学评估》课题;2002年参与上海市重点项目《社区糖尿病综合防治推广的应用》;2004年承担卫生部《中国糖尿病管理模式探索》项目。2005年申报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模式建立和效果评估》和《社区健康诊断和对策研究》分别在市卫生局和区卫生局立项。2005年经WHO、卫生部专家的多次考证,居民健康档案列入卫生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标准化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档案》研究项目。2006年《慢病社区综合防治服务的筹资与补偿机制研究》在中国疾控中心立项。

3社区慢病综合防治的成效

3.1社区行危险因素水平的变化

2001—2005年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结果,居民吸烟率由2001年的23%下降到2005年的21%。其中男性医务人员吸烟率由2003年的65%下降到2005年的54%;社区医院门诊病人的男性吸烟率由45%下降到37%。

3.2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率、控制率明显提高

2001—2003年上海市心脑防治点(新桥、永丰、佘山)高血压控制率由2001年的38.4%提高到40.5%,提前达到了《上海市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长期规划(2001—2015年)》2005年中期工作指标。2006年全区高血压管理人数28047人,高血压管理覆盖率由2001年的7.6%上升到2006年的50.9%,全区高血压控制率由2004年的19.8%提高到53.7%。全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由2005年的46.5%提高到2006年的47.0%。

3.3恶性肿瘤死亡率和生存率发生了明显变化

1988—2002年期间,松江区男女全部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均明显下降。男性常见部位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明显下降的瘤别为食管癌、胃癌、直肠癌、肝癌和白血病;女性中呈下降趋势瘤别有食管癌、胃癌、肝癌和乳腺癌。

比较1990—1992年和1998—2000年两个时期的生存率,结果显示,男性食管癌、胃癌、肺癌、直肠癌、白血病5年相对生存率有上升的趋势;女性食管癌、直肠癌、乳腺癌5年相对生存率显著提高。

3.4社区卫生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社区-医院之间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有效地利用了社区医疗资源,推进了区域医疗资源纵向整合。从农村合作医疗统计数据显示,参保农民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就诊的比例分别为40%、23%、31%、6%,2006年仅有6%的参保农民在市三级医院就诊,在社区及社区以下机构就诊的参保农民超过了63%,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在区域内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3.5群众就医的医疗费用明显下降

2005年9月“三医联动”综合改革以来,全区门急诊均次费用明显下降。2006年全区门急诊均次费用122.25元,同比下降5.2%,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76元,同比下降7.1%;全区平均住院床日费用219.77元,同比下降4.9%,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9.26元,同比下降11.6%。由于均次费下降,全区全年病人减少医药费合计4 203.7万元(其中门急诊医药费2 873.2万元,住院费1 330.5万元),大大降低了群众就医的医疗费用。

3.6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逐步上升

2005年6月全区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为77.3%,2006年7月为86.2%,2006年12月达到90.5%。90.9%的居民表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看病便捷、经济、有效。

4存在的问题

①“四癌”早发现监测失访率较高,尤其是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2001—2006年连续监测的人数明显减少。分析其原因,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医生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二是肝癌高危对象对每半年1次的甲胎蛋白+B超检查依从性差。② 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尚未覆盖到全区。③ 社区慢病防治队伍不稳定,专职人员调换频繁,影响社区慢病防治的工作进度和质量。

5建议

预防与控制慢性病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长期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并实施综合治理。我们将继续以 “三医联动”综合改革为契机,把慢病综合防治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5.1协调运用高危策略与人群策略

人群策略虽然可以给整个人群带来巨大的健康收益,但能给人群中的每个个体带来的却很少。因此,在实施慢病防治的策略时,要协调运用高危策略与人群策略。

5.2以社区卫生服务为载体开展慢性病防治

社区卫生服务的优点是居民就医方便(医疗可及性强),医疗费用低易于接受(可用性强)等,由于该组织形式具有综合性卫生服务功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还可发挥组织的多用途性,从而节约卫生资源。慢病防治的重要制约因素是人力资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载体,实施慢病的防治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5.3建立广泛参与的政策协商机制

继续开展以场所为基础的控烟活动,巩固和扩大无烟场所的成果;加大对医生、教师、学生等重点人群吸烟行为的干预力度。

(收稿日期:2007-06-11)

作者:朱美英 毕安华

上一篇:企业员工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