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论文

2022-04-15

摘要:政府信息公开已成为我国政治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实现信息公开的重要途径。为实现信息公开,必须正视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从立法建设、制度建设和监督制约等三个方面完善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论文 篇1:

浅谈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摘 要】随着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率逐渐上升,作为传递、发布信息与公众沟通的主要渠道,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重要方式之一。虽然,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引导舆论、处理突发事件、聚集民心等方面效果显著,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些缺失。本文简要介绍目前新闻发言人制度实施的现状,对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缺失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策略。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 制度 完善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机构、企业单位、个人、社会团体等发言人,通过新闻媒介现场进行具有真实性、公开性,以及透明性的说明,实现与公众沟通所制定的行政公开、会谈、咨询、对话等制度。这些制度的科学制定不仅可以缩短政府与公众间的距离,获得公众的理解与拥护,而且还可以在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使社会更稳定。因此,为了不断扩大公共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构建良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种明智的行政手段。

一、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现状

首先,在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大批优秀专业的新闻发言人也随之涌现出来。优秀的新闻发言人除了拥有良好的形象和较强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外,较强的应变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政府部门要不断从专业的角度,对新闻发言人进行培训和技能指导,使新闻发言人逐渐趋向规范化。

其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完善使信息发布的方式逐渐多样化。通过不同会议的发布内容,选择不同的新闻发布方式是帮助公众更快更真实了解信息的重要窗口。例如:可以通过现代网络进行新闻发布;通过电话或邮件等方式进行发布;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或采访等方式进行发布。

最后,从1982年至今,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获得明显的成效。以往政府部门在某些地方对媒介时常采取信息封锁、堵塞、回避等做法,但当前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发言人向公众传达真实信息和说明立场与策略,以及回答各界传媒提问的重要手段,使信息发布更具开放性。例如:2003年,突发的“非典”事件,由于在面对新闻媒体过程中,政府部门并没有向媒体真实传达“非典”实际蔓延状况,导致中国在国际上的信誉受到影响。随着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完善,2008年,在“汶川地震”事件新闻发布过程中,政府部门高效及时与公众形成了较好的沟通与互动,形成从约束到引导的转变。同时,从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颁布至今,全国已有92%以上的机构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新闻网站与行政服务中心,使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渐普及化。

二、目前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不足

1、信息发布机制与法律方面的不足

新闻发言人制度不仅与公众知情权有关,而且还与社会民主政治有着必然联系。消息是否被披露、如何披露、如何控制披露程度、如何确定和追究责任人、如何确保发言人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等,都是信息发布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当前新闻发言人与以往新闻工作者在职责范围上的不同,加上信息发布机制与法律的不健全,使制度本身就存在一些欠缺。例如:在2010年富士康跳楼事件中,富士康公司高层次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尽管在此次事件中设立了新闻发言人,但是在富士康高层管理人员眼里,新闻发言人制度成为了防止新闻舆论监督的盾牌,这与实际新闻发言制度规定的目标相违背,造成制度保障机制形同虚设。所以,建立切实、健全、新的、配套、规范的信息发布机制与法律法规,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2、新闻发言人制度运行中媒体报道权的不足

媒体有权对政府机构、企业单位、个人以及社会团体等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对不良现象真相进行披露。因受到操作层某些规则的限制,使新闻报道一言堂、舆论监督无力度、互动机制被限制。例如:在2010年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金华村发生一起恶性“拆迁”事件中,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组织爆破队伍,采用暴力手段千方百计进行报复,并掩盖其丑恶面目。因此,当新闻发言人制度无法获得有效保障时,不仅使媒体舆论监督权受到限制,而且还使新闻的广度与深度、公众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3、新闻发言人综合素质方面的不足

新闻发言人主要任务是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全面、及时、准确、真实的向公众传达信息。不仅要求新闻发言人拥有良好的形象和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外,还要拥有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由于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例如:许多新闻发言人官本位意识浓厚、工作繁忙,虽然有一定媒体工作经验,但是,因受过多自身利益因素的影响,导致发言人在面对问题时,时常对问题进行掩盖或出现沟通难等现象。同时,由于政府或各界对新闻发言人专业培训缺乏重视和人才的储备,导致新闻发言人无法适应工作。一个不成熟、不完善的新闻发言人不但损害了政府形象,而且对政府公信力也将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对新闻发言人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策略

1、制定一套健全配套的新闻发言人监督互动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的制度评估体系,专门设立相关考核机构,定期对新闻发言人工作等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估,同时根据公众反馈的意见,对新闻发言人制度作出适当的调整,在实现有效监督的前提下,加大信息透明度,避免新闻发言人因失职或徇私舞弊等行为,造成政府、企业单位、个人、社会团体形象和公信力受损。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可行的互动机制,使新闻记者报道权受到保护,强化新闻舆论监督的力量。例如:2010年黑龙江伊春空难事件中,该事件发布会记者在对没有提问环节进行追问时却被警察抓捕。如果有健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2、改变目前新闻发言人职权虚化的状况

由于受到职权的限制,一些新闻发言人在发布会上所用的说词和对一些敏感问题的解释,比较含糊、答非所问,甚至少说或不说,让公众无法全面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使政府部门的公信度受到影响。因此,针对公众所关心的话题,在面对新闻记者提问时,要鼓励新闻发言人主动发言、积极表态,允许他们犯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使公众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确保公众的知情权。例如:在2010年甘肃舟曲救援事件中,通过新闻发布会,让公众全面了解了舟曲整个救援进展状况,新闻发言人应对公众关心,又不涉及机密性问题,积极表态做出详细解释、说明。

3、组建一支拥有高综合素质的新闻发言人队伍

一名合格优秀的新闻发言人除了拥有训练有素的沟通能力外,还要拥有综合知识涵养。由于新闻发布会的成功与否直接与新闻发言人综合素质有关,因此,加强新闻发言人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与综合素养将迫在眉睫。可以从社会或高校中招收优秀新闻人才作为储备人才进行专业化培训,可以通过从新闻媒体单位中选拔具有丰富传媒经验的人才进行专业化培养,还可以采用兼职选拔人才的方式来储备人才,只要拥有健全和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培训及人才储备制度,才能建立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队伍。

综上所述,目前新闻发言人制度已获得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不够完善和存在一些缺失。因此,完善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助于维护新闻发布秩序,使新闻发布更具针对性、及时性,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参考文献

①王淼,《从“发言”到“对话”: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与转型》[D].暨南大学,2011

②周佩德,《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关键何在?》[N].《中国环境报》,2010

③石朝阳,《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④叶皓,《走出新闻发布的误区——政府新闻发布不当案例分析》[J].《对外传播》,2010(2)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作者:马好

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论文 篇2:

信息公开背景下完善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基本思路

摘要:政府信息公开已成为我国政治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实现信息公开的重要途径。为实现信息公开,必须正视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从立法建设、制度建设和监督制约等三个方面完善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关键词:信息公开 新闻发言人制度 基本思路

key word:The information is public; News spokesperson system; Basic mentality

基金项目:山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J10WG68);山东科技大学春蕾计划项目(2009AZZ151)成果。

作者简介:原光(1975-),男,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危机管理、政府公共关系。

从历史角度考察,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中国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为加强同新闻界的联系而实行的一项制度,自1983 年4 月,中国一些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开始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其目的是加强同外国驻京记者或临时来访记者的联系,向他们提供中国的有关情况,阐明中国的立场、方针和政策,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现行新闻发言人制度是2003 年以后改良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无论从适用范围还是工作内容都已经与此概念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为:视野更加开阔,从传统的纯粹的从中国国情和政治需要出发宣传和阐明中国政府的国际立场,到更加关注国内重大或突发事件的政府信息公开;针对对象更加广泛,从国外媒体和记者到兼顾国内外所有媒体和记者;实行主体也越来越普遍,从最早设立新闻发言人并实行该制度的外交部扩大到几乎所有政府部门。

新闻发言人制度严格说来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一部分,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关系到整个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效果。鉴于此,笔者拟以政府信息公开为背景,对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了探讨,探索完善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基本思路。

一、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闻发言人职位的非常设和非专任性。当前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突出特征是,新闻发言人一般都由部门领导担任,都是兼职人员。据统计,我国目前各部委的新闻发言人大多是政府办公厅负责人或法规司的负责人。各省的发言人中,约有70%以上由政府办公厅负责人担任,有的是政府秘书长,有的是政策研究室主任,设有专职新闻发言人的政府部委和地方政府非常少。由于大多数新闻发言人都由政府官员来担任,其职能依然是行政管理职能,因此,新闻发言人从旧有的官僚意识出发,未能将新闻发言人制度视为公众和媒体双向沟通的过程,而是高高在上,单方面的消息发布。在信息发布时新闻发言人往往根据自身的意志或喜好,忽视公众的诉求与感受,因此,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消息,往往是官方单方圈定的信息,而未必是公众密切关注、迫切期望了解的信息。同时,由于新闻发言人自身的领导地位,使新闻发布的“命令”色彩较为严重。受我国长期的全能型政府统治状态下形成的“强政府,弱社会”的官民关系的影响,公众仍存在被动服从的思维和行为惯性,当作为新闻发言人的部门领导人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公众可能更多地考虑其所担任的党政职位,不自觉地将新闻发布会当成政策宣讲会,从而违背了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本质和初衷,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新闻发言人缺乏专业精神和素养。政府部门领导担任新闻发言人的优点在于其对本部门工作有全盘的了解,对自己的工作领域较为熟悉,在与媒体的沟通过程中可以较从容地就有关问题同媒体和公众对话。但是,由于新闻发言人缺乏新闻专业知识,不能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分析,难以找准媒体和公众关注的新闻点,往往会导致其在发布会上出现发言拖沓冗长、缺乏亮点的状况。由于高高在上的官僚意识作祟,新闻发言人对于记者的提问和诘问,往往不能以平等的姿态、平和的心态正确对待,往往认为记者难缠、捣乱,会用不耐烦甚至强硬、粗暴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记者,从而败坏了政府形象,引起新闻界和社会各界的不满和反感,不仅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而且还可能产生加剧对抗,激化矛盾的后果。

二、完善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基本思路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已经实行了已经将近30年。前20年基本上仅限于外宣领域,最近8年方才在其他政府部门普遍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一种媒体应对措施,缘于应对突发事件的挑战。这一过程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这就是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现代媒体力量迅速扩张、民主参政意识愈加强烈的时代要求的必然结果。因此,尽管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诸多瑕疵和不尽完美之处,仍然备受推崇并大放异彩。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一制度还存在着很大的制度发展空间,让需要不断地完善。

(一)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立法建设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是利益相关者多次博弈的结果。具体到政府和媒体的关系,应该颁布对两者对等的法律规范,对双方权利义务进行法律上的规定。

1.加强信息自由立法。信息自由立法的目的是既保护公民知情权,又保护媒体信息传播权。因此,信息自由法必须同时对政府、媒体和公众的权利义务加以规定,任何违反该法的一方都应承担法律责任。从其他国家的立法实践来看,除典型的美国《信息自由法》、《阳光法案》外,其他如法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都有专门的信息公开法,甚至像东欧和非洲的一些小国也都设有专门的信息公开法。信息公开法的实施,一是从法律上确认了公众和媒体的知情权、采集权和传播权,二是从法律上确认了不属于公众知情权的例外,从而确立了政府和媒体的各自活动的法律边界。但我国目前仅有一部由国务院于2007年1月发布的《信息公开条例》,仍然停留在政府制度设计的范畴。

2.加强新闻立法。如果说信息自由立法是从政府的角度对保护公众和媒体的信息权利方面加以规定,那么新闻立法则更多体现的是从媒体角度对媒体的权利义务的立法规定。新闻法的出台既是对新闻媒体的保护,也是对新闻媒体的规范。新闻法的依据来源于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对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新闻法的制定应与信息自由法相结合,并以后者的出台为立法前提。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种政策善意,这种政策善意来源于政府和媒体的长期博弈。但如果没有法律保障,政策效果必将无法长久。因此,加强我国信息自由立法和新闻立法建设这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强化新闻发言人队伍专业化制度建设

全球传播时代媒体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政府要在与媒体的博弈中保持力量均衡,必须强化自身力量建设。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还是一个较新事物,媒体还处于被动地位,自觉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差,但是随着这一制度的发展,媒体受自身利益的驱动,必然会迅速回归理性,会充分利用这一制度平台,深度挖掘自己想要的新闻,对新闻发言人的权威地位势必会形成巨大挑战,届时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将有可能发生颠覆,由“朋友”变为“敌人”。为避免这一问题,西方国家在设立新闻发言人时更为科学和理性,在确定人选时,倾向于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媒体从业者,而非政府官员,这些人员洞悉新闻媒体的需要,更加善于处理官方与媒体之间的关系。由于出身媒体,新闻发言人在心理距离上与媒体更为接近,容易与媒体形成良好沟通。但是我国的现状是,除了上海、南京等极少数地方政府能大胆启用媒体从业人员担当新闻发言人外,几乎所有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都是由部门内领导出任,而且往往只是兼任而非专职。这些新闻发言人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但是由于自身素质的欠缺和态度存在的问题往往会招致非议和批评。与此同时,仓促建立起来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其组织结构远远不能匹配其实际承担的功能,很多部门只为新闻发言人设立了两到三人的微型团队,甚至不设辅助人员,而只是在需要召开新闻发布会时,才临时组建团队,新闻发言人在平时只是孤家寡人,与美国新闻发言人背后强大的新闻团队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虽然近年来,针对新闻发言人的技能培训有所增多,但是短期的培训只能获得一些表面技巧,而媒体素养远非一朝一夕所能炼成。今后政府新闻发言人必然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政府要未雨绸缪,不拘一格地从媒体中挑选合适的专业人才出任新闻发言人,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媒体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完善是信息公开的重要途径,只有理顺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加强法制建设,这一制度才能得以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宇铭,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作者:原光

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论文 篇3:

中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比的几点思考

摘 要 现代社会,媒体充斥,信息传播迅速,这一方面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完善,另一方面又会使不当信息和具有危害的信息扩散,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社会恐慌,影响政府的执政效果。由于媒体的赢利性的本质决定了其追求轰动性新闻和负面报道的特性,在新闻自由的趋势下,政府为避免不真实新闻的散布,便是建立一个有效传播政府声音的机制,并且借此作为一个与民众交流沟通的平台。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便是这样一种机制建构。本文试通过介绍美国的相对成熟和完善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及其作用,对比我国逐步建设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以求得到可以借鉴的因素,从而促进我国此项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政府新闻发言人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公民知情权

政府新闻发言人就是代表政府及所属部门、机构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政府方针、政策,社会重大事件、问题,部门的观点、立场,以及有关决策、处理等信息,并回答记者提问的人员。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一般是对新闻发布会主持的部门和人员,召开的时间,包括的内容、涉及的单位,发布的对象及媒体的参与所做的规定,其主要作用是保障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好沟通[1.10]。美国是最早建设成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国家,相比各国而言,体系较为完善,制度较为成熟,并且拥有配套的法律保障体系。

一、美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及其作用

美国最早的发言人制度出现于十九世纪初,它是应媒体(尤其是报纸)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由于民众对政府事物的关注以及新闻界揭丑运动的兴起,美国政府为了使新闻界记者能够更加客观和公正的对某些公共事务作出与政府不悖的言论,开始设立总统新闻发言人。最初的新闻发言人都是作为总统的私人助理出现,不是政府工作人员。20世纪初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正式确立了总统新闻发言人制度。二战后,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联[2],作为传媒业最为发达的美国,与此相适应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也便进一步的强化和完善。据统计,美国目前大约有4万多名发言人。总统、副总统、州长、市长等行政长官均有自己的发言人,各部门也不例外,如国务院发言人、五角大楼发言人等。

虽然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从表象上看来是使政府成为新闻的主要施动者,从而积极的引导社会舆论的一项举措,但从深层次上来说,作为民选的公共事务机构,政府首先应当向公民负责,那么,使公民了解到政府的运行及其对事务的处理,本身便是政府的一个间接述职,也就是公民知情权实现的问题。关于公民知情权的保障,美国主要有以下几部法律:建国初期的《独立宣言》,1791年的《宪法第一修正案》,1966年开始实行的《信息自由法》,1977年3月通过的《联邦公开会议法》(《阳光法案》)[3.12]。这一系列法典贯穿美国建国以来的两百余年,可谓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们共同为公民的知情权提供了至高无上的法律保障,把满足公民的知情权确定为政府的基本义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受到这些法典的保障并且也是法律要求政府应尽的一项义务。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法律规定美国政府应尽的一项义务,同时,更是一种执政的方针和策略。通过这一制度,政府成为积极的消息来源,从而借媒体这个介质,影响舆论,创造一个适合执政的政治环境[11]。从媒体方面说,由于政府是可信度很高的信源,深得百姓的信任,其中包括新闻媒体的信任,因此媒体就有可能依赖来自于新闻发言人的信息而不再去深入采访[4]从而使政府在制造舆论、影响舆论方面拥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实现政府作为公共机构的最大利益化。此外,作为“发言人”的行为还起到了“议程设定”的作用[5]。通过发言人的发言话题、内容,变相的引导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和走向,设定了人们关注的话题和重点。

美国政府在实行新闻发布制度这项具体政策的同时,也履行了对公民知情权的义务。总体而言,政府新闻发布制度起到了如下三个作用:一、利用新闻发布会宣传政府的大政方针,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作出反应,从而间接引导和影响舆论,甚至是创造有力舆论环境;二、通过新闻发布会,通过媒体,与民众进行直接的交流沟通。三、昭示美国式的民主和新闻自由[9]。因此,美国政府越来越以一种积极的公关策略和态度,寻求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完善自己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这对中国无疑是一个启示。

二、中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新中国建立之前,国民政府比较频繁地使用新闻发布制度,解放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政府较少使用这项制度。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为满足对外宣传的需要,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它的目的是加强同外国驻京记者或临时来访记者的联系,阐明中国立场和树立中国良好的对外形象。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以83年3月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确立为出现标志,具体来说是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成立的。当时新闻发言人的设立主要局限在国家级行政部门,如国务院、外交部和国务院各部委行政机关[6.8]。

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的契机在2003年“非典”期间。那一期间,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8场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成为民众掌握疫情、了解“非典的重要信息渠道,而且消除了不利的社会流言,鲜明地表明了政府的姿态。“非典”过后,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提上了重要的议程。2003年6月3日,上海市政府启动新闻发言人制度,成为我国第一个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地方政府。紧接着,北京、重庆、河南、山东等省市政府部门也相继以文件的形式规定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目前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各部委、省级人民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基本建立,62个国务院部门设立了新闻发言人,成立了工作班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也有20个建立了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7]。

从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这样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1983年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时,出发点单纯为“满足对外宣传需要”,而现在已逐步演进为努力成为政府与新闻界,并通过新闻界与国内、国外公众进行沟通的重要方式。二是新闻发言人制度从当初为新闻界服务的单一目的,进一步提升到保障人民知情权,打造“透明政府”形象的政治高度。但是,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作为一项新生的政策,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所受的关注不论从媒体上还是民众上总是相对较少的,这便会直接导致其发挥作用的有限,从而也影响了它对于政府执政过程中有利效用的发挥。借鉴美国,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比照美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思考

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与美国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一,缺乏相关法律保障;二,针对国内的发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三、针对国外的发言受到更多重视。这三个区别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国情的制约。

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起步较晚,决定了它在许多方面的有待完善。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大国,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备,许多法制法规处于正在建设的过程中。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设立核心来看,它是一项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制度化建构,所以法制保障是一个核心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法制建设是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日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侧重点,即完善相关的法制建设。这也是“依法治国”对政府的一个要求。

通过上文对美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政府来说一个最大的作用便是实现政府执政效益的最大化,这个效益有两个层面,国际与国内。目前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国内层面,更多的流于形式。这其中有国内新闻并未全面开放的因素,但是,面对新闻自由的呼声,更好的应对未来透明和公开的媒体,我国政府应当首先从自身进行改革。新闻发言是一个亲民化的举措,需要有贴近生活、贴近公民关注话题的特点,这就要求新闻发布首先做到有实际价值,真正涉及与群众切身相关的新闻。唯有做到这一点,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才能为民关注,进而实现“议程设置”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民众与政府的交流才能成为可能,以实现一种双赢的局面。

从国际层面来说,冷战后,虽然形式上意识形态的斗争业已落下帷幕,但实际上西方阵营对我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信奉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大国还是抱有巨大疑虑的。针对我国的渗透和“软实力”影响从未间断。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民主事业进一步完善,都使它们忧虑不已,特别是美国,还抛出了对我国发展极为不利的所谓“中国威胁”论。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侧重对外宣传,真实的宣扬中国的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现实中,我国对外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运行较为良好,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声誉。

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还遇到了一些基于特殊国情的制约因素。如,媒体受政府控制较多,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更无法涉及公共舆论的层面,特别是它们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可信度也不太高。此外,还有国民素质的问题。我国国民素质普遍来说相对较低、原有封建社会的层极观念和被统治的奴性使真正关注政府事务,并能对其提出客观建议的公民相对较少。缺乏一个互动的对象是目前对国内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遭遇的一个瓶颈,我们能够期待的只能是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四、展望

在民主自由思想不断深化的当代,作为公民服务机构的政府有机遇,也有挑战。实现自身机构利益的最大化是每一个社会行为体首要追求的、履行自身的义务也是不容忽视的重点。传媒的充斥、言论的开放,都会影响到舆论的客观与公正,具有危害性质的言论传播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公民社会的核心,要求政府对公民的知情权作出行动上的保证,从而履行自身的义务。这两方面综合博弈,最佳的选择就是作为政府影响舆论工具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当然,这里讲的影响并不意味着愚弄,它仅仅是从利益层面说明政府能够得到的效果。

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只要科学的对其进行完善和发展,那么在不远的将来,它一定会对我国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公民社会的建设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庞慧卿.论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93-194.

[2]邹建华.外交部发言人揭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6):120.

[3]吴建.西方新闻发言人制度起因探析.新闻界.2005(1):103-105.

[4]肖燕雄.认识美国新闻发布制度.采写编.2004(5):63-65.

[5]雷向晴.新闻发言人的追求——快、准、稳.对外大传播.2005(03).

[6]雷向晴.新闻发言人的追求——快、准、稳.对外大传播.2005(02).

[7]程媛媛.特别新闻发布会.童话世界(A版).2004(08).

[8]邹建华.外交部发言人揭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9]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商务印书馆.1999.

[10]兰斯•班尼特,扬晓红,王家全译.新闻:政治的幻象.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11]文森特•莫斯可,胡正荣等译.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0.

[12]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

作者:朱薇婷

上一篇:税控收款机进项税额论文下一篇:机械化秸秆还田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