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部位感染预防医学论文

2022-04-25

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广西南宁530021【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预防与护理CRBS感染因素:影响CRBSI发生的因素有导管因素、宿主因素、病原微生物的性质及医护人员因素。其中在导管因素中又包含有导管类型、导管材质、置管的部位及时间、导管附加装置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重点部位感染预防医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点部位感染预防医学论文 篇1:

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感染预防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区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感染的预防控制及护理管理。方法:分析2008-2011年间的感染状况,选择2005-2007年感染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采取环境污染的控制、交叉感染的控制、各种管道留置感染预防控制、口腔肛周等特殊部位感染控制及必要的营养支持,强化护理管理等措施。结果:本组2008-2011年间住院患者感染率20.5%,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感染率42.5%,感染归因死亡率7.3%。与2005-2007年资料(住院患者感染率23.6%,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感染率49.1%,感染归因死亡率10.0%)回顾性对比,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感染率与感染归因死亡率明显下降,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是感染的高危人群。重点监控,强化护理管理,可有效预防感染。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预防;护理管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0.037

当前,医院感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当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院管理学的一大课题。特别是近些年以来,随着医院新技术新疗法的实施,更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而血液病房由于其特殊的患者群体,患者大多接受抗肿瘤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常处在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状态,部分患者因原发疾病的因素以及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机体免疫力差,加上各种侵入性监测的实施及介入治疗等,使血液科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感染率明显比一般病房要高,成为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自2008年后,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加强感染预防、强化护理管理,以期降低感染率。现对患者资料进行系统回顾,总结预防控制和护理管理对策,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08-2010年入住血液科1450例患者中,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616例,其中男330例,女286例,年龄15~78岁,中位年龄29岁。原发疾病包括急性髓性白血病19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3例,多发性骨髓瘤3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0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87例,淋巴瘤38例。其中337例中性粒细胞绝对数<1.0×109/L,279例中性粒细胞绝对数<0.5×109/L。合并多脏器衰竭23例,低蛋白血症32例,持续中性粒细胞降低期间接受腹部手术4例。

1.2感染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对住院期间合并感染的616例患者逐项填写感染综合信息调查表,并进行分析。

1.3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

1.3.1交叉感染的控制对于中性粒细胞绝对数<0.5×109/L超过7 d的患者,安排入住层流病床,已发生感染的患者,立即与未发生感染的患者分病房隔离。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比较长,经气管插管抽吸痰液,由术者操作带入污染源而致肺炎的机会较高,而气管切开、吸痰或雾化吸入治疗时,医源性感染的机会更多,应该严格消毒。术者戴口罩、帽子和消毒手套,用一次性吸痰管。应用完全密闭式或经人工呼吸机导管抽吸气管内痰液的装置,可减少交叉感染。血液病化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有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可能,有时无法判断从何环节受到感染,因此,医务人员应该高度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制度,杜绝污染源。

1.3.2环境污染的控制血液病区病房环境安静,阳光充足,和外界相对隔离。一般病室设床位2~3张,床和床之间用屏障分隔开,每个房间设置空气净化器或定期应用空气消毒器进行房间空气净化处理。墙、柜、床定时使用消毒液擦拭,病室每天用紫外线消毒空气2次,1 h/次。严格限制进入病房的非医疗人员。重点房间配制无菌层流病床及室内专用拖鞋。医护人员衣帽和口罩整齐,无菌操作前,坚持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在处理不同患者或直接接触同一患者不同部位前后,必须认真洗手。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健全本科室的各项制度,如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管理制度,医用废物分类收集、分类装置、分类标示以及工作人员工作中对医用废弃物处置的职责和工作制度,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制度等,将医疗废弃物的管理纳入科室感染控制质量管理范畴。

1.3.3积极预防口腔、肛周及呼吸道感染在患者耐受情况下,鼓励做胸式呼吸,训练(示范)每日至少4~6次,做深呼吸运动,增加肺活量,每次做10次,2~3次/d,训练强度由小到大,运动后心率<120次/min,不感到心慌、气短和疲劳为限;练习有效咳嗽排痰:(1)缓慢深吸气,以打开气道,使肺部膨胀;(2)憋气,以建立胸部和腹部的压力;(3)压迫腹腔,使腹肌收缩紧张;(4)咳嗽,此时胸内压达到高峰,打开声门,使气流快速冲出。

1.3.4重视营养对原发病危重的患者以及营养低下的患者,积极采取必要的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以及肠外营养,根据患者身体情况来定,促进身体康复;对患者病情应采取早评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的“四早”方式进行处理。

1.3.5加强心理护理白血病化疗后,患者体质虚弱,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几乎都有情绪不稳定,尤其是化疗相关副作用明显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理疏导,耐心劝解,给予鼓励,帮助其克服恐惧、烦躁心理,并正确引导家属积极参与解释工作,关心体贴患者,使患者充分感受到家人的爱,乐观向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

1.4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 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组616例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感染297例,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感染率42.5%,同期血液科总住院人数为1450例,总感染率为20.5%,感染归因死亡率为7.3%。与2008年以前的资料回顾性对比,本组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感染率及感染归因死亡率显著下降,详见表1。

2.2综合评价2008-2011年期间,不同病种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这些差异可能与疾病本身的凶险程度、患者自身的免疫状况及相关治疗所导致的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时间有关。

表22008-2011年间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不同病种感染率

病种 患者(例) 感染(例) 感染率(%)

急性髓性白血病 190 86 45.3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63 97 59.5

多发性骨髓瘤 36 24 66.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102 34 33.3

再障 87 36 41.4

淋巴瘤 38 20 52.6

3讨论

由于恶性血液病导致白细胞质和量的异常,加之化疗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免疫力,抑制骨髓造血,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同时又因多种侵入性操作,附加更多感染机会,使此类患者感染率及相关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内科疾病患者[1]。有文献报道,感染率高达41%,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血液科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只有全面综合性预防与重点性预防结合起来,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医院感染才会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提高血液病尤其是恶性血液病的缓解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在实际工作中,从加强感染预防、强化护理管理入手,充分认识不同类型恶性血液病罹患感染的特殊宿主因素,采取感染与非感染患者之间隔离、病区物品及污染污物管理、患者营养状况的管理以及口腔肛周与呼吸道的感染预防、加强心理护理等方法,尽量将感染率降低。结果证明,加强预防及强化护理管理后,总感染率由23.6%降低为20.5%,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感染率和感染归因死亡率明显降低,二者回顾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感染归因死亡率的降低可能说明两方面问题,即发生重症感染的病例减少及感染直接引起的死亡病例减少。

对于血液科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除常规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高白细胞,缩短骨髓抑制期,降低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外,从护理学角度看,还要积极寻找预防感染的措施,以保证治疗顺利进行[3]。通过以上两组对比分析发现,尽早积极采取一系列预防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继发感染率,以下几点尤为重要:(1)重视个性化心理护理,把心理干预纳入护理常规,及时缓解或消除患者负面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通过健康宣教,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明确配合治疗的意义,了解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继发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治疗方法,提高其治疗依从性;(2)强化病区护理管理,各种操作规范化;(3)化疗前,即对患者实施各项防护措施,全方位减少患者接触病原菌的机会,进而预防感染发生;(4)特别注意口腔、肛周、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参考文献

[1] 张士华,马新娟.血液病护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1-165.

[2] 胡龙华,王文丁,贾坤如,等.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与白细胞数关系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3):191-192.

[3] 侯英华.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院内感染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7):30.

(收稿日期:2012-02-13)(本文编辑:李静)

作者:罗明霞 刘文刚 杨静 朱趁红

重点部位感染预防医学论文 篇2:

临床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广西南宁530021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预防与护理

CRBS感染因素:影响CRBSI发生的因素有导管因素、宿主因素、病原微生物的性质及医护人员因素。其中在导管因素中又包含有导管类型、导管材质、置管的部位及时间、导管附加装置等。2.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措施及护理

2.1加强穿刺护士专业培训和医护教育。我国《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指南》也明确指出:CRBSI的预防和控制应当首先重视医护人员的教育与培训[1]。对专业医护人员的正规进行导管相关知识的学习及置管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手卫生及手消毒,是预防置管血流感染关键。文献报道[2]正确有效的洗手可祛除手上99%细菌;用0.2%过氧乙酸湿毛巾擦手的方法[3]手消毒效果好。我们医院用的手消毒液是0.45%-0.5%醋酸氯已啶,效果很好。而有调查显示,护士对《指南》相关知识掌握不佳[4]。程乐梅报道[5],接受导管相关知识与护理培训的护士进行导管护理,可使导管相关性感染从1.17%降至0.26%。所以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应当首先考虑医护人员的教育。建议培训应由医院感染控制管理部门共同组织,培训方式可采取课堂讲授、模拟操作、提问回答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培训的内容也应针对护士比较薄弱、临床应用较多的知识进行重点培训,作到有的放矢,提高培训的效果。我院为了持续改正护理质量,分批进行了置管护士置管及操作培训,现在有着大批过硬的导管置管者和维护者,围手术期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几乎为零。

2.2建立完善目标性监测与持续护理质量改进:

2.2.1持续护理质量改进,为病人提供安全、舒适优质护理服务。我院感染控制人员每月进入病房监测找不足,对于及时纠正、抑制和杜绝血流相关感染起到了很好作用。袁玉华[6]等分析CRBSI的相关因素,认为缺乏相关教育、无定期监测措施等为主要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建立专门的管理监控组织和监测系统,开展系统教育和现场检查,及时发现及时干预能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另有报道[8],对防止CRBSI防护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能增强CRBSI防护措施的执行,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降为1.94/1000个导管使用天数,有效减少CRBSI的发生率。

2.2.2感染控制专科护士定期监测。陈玉平等[7]研究显示,在专科护士的监控和督导下,洗手液和手消毒液的消耗明显增加,手卫生的质量明显提高,导管的使用率(导管日/患者日)下降,有效降低了CRBSI的发生率,证明设立感染控制护士在医院感染控制方面十分重要。笔者认为,感染控制专科护士必须经过系统专科培训,掌握感染控制领域的知识和信息,方能建议指导和监督其他医护人员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2.3定人、定点置管操作:

2.3.1穿刺置管技术与无菌操作:我院目前临床上基本由医院配备的、有证置管医护人员置管。各科室有专人置管。医院置管者的熟练程度与感染发生率成反比,操作越不熟练,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越大[8]。医生操作熟练,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导管移动幅度减少,微生物侵入损伤部位的机会也相应减少[9]。因此,应加强对医师置管技术操作的培训和考核,使置管操作规范化,保证操作的熟练度,减少局部组织的损伤。穿刺前、中、后均实行严格的无菌操作[10-14]。若在普通科室进行静脉置管,穿刺人员必须带帽子、口罩,穿无菌隔离衣(或一次性手上依),带无手套进行管。目前认为病人皮肤和医护人员的手是CRBSI,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必须对操作者的手和病人皮肤进行消毒。穿刺前用消毒液彻底消毒穿刺部位皮肤3次,消毒范围至少10cm平方以上,待消毒完全干后进行穿刺。持续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无菌护理,可明显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BSI)。如果情况允许,中心静脉外露置管部分可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提供24h更换。

2.3.2中心静脉导管的选择:中心静脉导管分单腔、双腔、三腔及多腔。我科采用单腔16G-scw-cvc-p1导管进行穿刺。导管主要有聚乙烯、聚氯乙烯、聚酯和硅胶等。选用弹性及柔软性好的硅胶导管,对血管内皮损伤小,同时硅胶导管提供防水表层防止细菌的黏附并延长置管的时间,所致的感染率远低于聚氯乙烯[15]。抗感染导管可以明显推迟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可能>5d,宜选用抗感染导管,可选择第二代氯已定/硫铵嘧啶银抗感染导管,次种导管内表面氯已定涂层,外表面涂层除含氯已定外,同时含有磺胺嘧啶银,释放药物时间延长;也可选择多西环素/利福平抗感染导管[16]。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为硅胶导管。根据管腔数目不同,选择中心静脉导管。有文献报道[17],单腔管感染率为8.3%,而双腔管则高达37.3%。因此应尽量避免使用多通道的静脉导管及多接头装置,通路以满足患者给药的需求为原则。以减少感染危险。

2.4导管维护和管理:

2.4.1置管穿刺24小时后更换敷料第一次,以后根据穿刺点局部情况更换敷料,一般每周更换两次。每次输液前用生理盐水20ml冲洗导管,输液完成后用干素封管液20ml,末端正压封管。定位固定,留在皮肤外导管长度做好标记。每天观察是否有外脱,及时处理。敷料湿透、及时更换。加强巡视,列入交班内容。观察局部有无红肿丶发热、痛外渗等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敷料。李燕等[18]实践证明,使用1635 TegadermTM 透明敷料固定導管,不但经济而且黏附性强,性价比高。李海月[19]用自制无菌小纱布联合透明贴膜进行护理(先叠三层2cmⅹ2cm小纱布,每小袋装2块,用纸塑料包装纸封口,高压灭菌备用,有效期五个月。使用方法:每次护理穿刺时,先消毒待干后打开包装,取出纱布放置穿刺点与缝合处,然后用透明贴膜固定,效果满意。此法因取材方便,集纱布敷料及透明敷贴的优点在一起,推荐在临床上使用。对于敷料更换频率目前尚无统一意见,建议置管成功后透明敷贴24h内更换1次,通过合理的维护,我们医院现在导管血流感染在围手术期发生率为零。

2.4.2临床中心置管管理,填写好置管的动态护理记录单和效果,由责任护士和责任组长负责。

曾影红[20]认为经常的定期更换中心静脉置管的方法可能并不能起到有效预防并减少感染发生作用,而且会增加医疗费用。又有人研究[21]发现,随着导管使用时间的延长,导管腔内细菌定植发生率明显上升,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明显增加。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通知医师导管留置周数,尽量缩短留置时间,不再用于治疗的导管及时拔除,只要无感染征象,无须定期更换导管;如必须更换,则更换时不能经导丝原位更换,而应拔除旧管,更换部位重置管。通常拔管后不需要进行常规的导管尖培养。如导管所在部位局部皮肤或软组织感染,则应立即拔除导管,进行导管尖送检。

综上所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重在预防,临床围手术期患者、化疗、需要长期输液、高渗液且难以找到静脉者都使用中心导管技术,加强导管各环节管理,提供持续质量改进,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能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参考文献

[1]徐丽英,季俏.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干预措施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95-1697.

[2]范绒丽,薜红菊,顾亚萍.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分坷及护理干预.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1(6):45,85-486.

[3]伍素华,李书章,医院感染护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82.

[4]罗侨端,何萍.ICU持续护理质量改正防止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防护措施的实施[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9):1324-1326.

[5]程乐梅,加强护理培训对降低肿瘤病人PICC导管长期留置相关性感染的意义[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65-67.

[6]袁玉华,赵林芳,应可净,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管理中的目标性监测和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0):898-900.

[7]罗侨端,何萍.ICU持续护理质量改进防止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防护措施的实施[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9):1324-1326.

[8]陈玉平,罗桂芝,高丽娟,等.感染控制专科护士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10(44):895-897.

[9]刘晓晨,蒋梅,吴丽华.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1B):26-28.

[10]邹琳,俞森洋.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及相关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05-407.

[11]吴国豪.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防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12(27):943-945.

[12]陈旭霞,尹维佳,李俊英.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致血流感染的相关因素与预防策略[J].西部医学,2009,4(21):676-677.

[13]同俏静,朱志俊.预防血管置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12(22):2299-2300.

[14]张莉华,李冬英,张华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实用临床医学,2020,2(11):104-105.

[15]刘亚心,王亚霞,魏琴.中心静脉相关性感染180例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8,15(14):23-24.

[16]张京利,王力红,马文晖,等.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治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7(18):952-954.

[17]俞燕.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分析及预防[J].齐鲁护理杂志,2006,10(12):1865-1866.

[18]李燕,袁玲.三种透明敷料固定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比较[J].护理学杂志,2010,6(25):52-53.

[19]李海月.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感染的預防[J].临床医学,2010,11(23):4074.

[20]曾影红.ICU中心静脉置管时间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24):202-203.

[21]蔡秋琴,叶军,王钰颖.肾移植术后劲内静脉留置导管细菌定植情况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07-108.

作者:葛德湘

重点部位感染预防医学论文 篇3:

探究多元化培训模式在医院职工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对多元化培训模式应用于本院职工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 2020 年 1-2021年6 月本院职工400 名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多元化培训模式。比较入组职工培训前及培训后的效果。结果:所有职工培训后的院感知识及技能评分、 手卫生依从性、手卫生正确执行率均高于培训前 ,差异均有統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集中授课、情景剧角色扮演、演练、小组讨论、操作练习等多元化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本院职工的院感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多元化模式;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价值;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引起的感染,包括在医院未出院住院期间感染发病和在医院内感染后未发病,出院后发病的感染。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升,对医院环境及护理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相关研究[1]表明,院感的良好控制与预防跟质量控制关系密切, 质量控制的不断提高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基于此,本文将400名医院职工进行研究,分析多元化培训模式在院感预防和控制中的良好效果,现作如下报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 2020 年 1-2021年6 月400名本院职工作为研究对象,男性168名,女性232名;年龄 22~ 55岁,平均(32.2±3.2)岁。

1.2方法

所有入组职工均予以多元化培训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 院感培训内容: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标准、医院感染管理预防与控制、消毒与灭菌 、手卫生、职业防护与隔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与微生物送检、正确收集医疗废物、运输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处理措施等[2]。

(2)多形式培训:采用多媒体视频播放、本院职工集中授课、分组演练 、部分职工情景剧角色扮演、 以科室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操作实践等模式,在培训前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宣教,可全面了解相关知识,并活跃课堂气氛。结合案例,利用循证医学知识,对院感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可有效促进职工提高防控意识[3]。协助职工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感控技术,并运用于工作中,凸显培训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培训:重点部门如何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在ICU中,呼吸机管路、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手术部位感染等重点环节的预防与控制操作规程、供应室的清洗、消毒、灭菌及物品转运,无菌技术与无菌操作的管理、手卫生的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手卫生及手术部位是重点培训环节。严格掌握五个手卫生时机,对手术区域严格消毒,规范使用术前抗菌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重点防控切口感染 [4]。

1.3观察指标

比较入组职工院感知识及技能评分及手卫生依从性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文数据,计量资料用()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 X2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入组职工培训前后院感知识及技能评分

多元化培训后,院感知识及技能评分较培训前显著提高,(P<0.05)。见表 1。

2.2比较入组职工培训前后手卫生依从性情况

多元化培训后,手卫生依从性率及正确执行率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见表 2。

3讨论

随着环境的加速污染,气候的变化,各种不明原因的感染性疾病接踵而来,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已经成为卫生医疗机构的重点工作。医院感染管理科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依据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及存在的不足,采用多元化培训模式对本院职工进行院内感染法律、法规、知识及技能的培训[5-6]。

本研究中,对本院职工进行多元化医院感染防控培训,包括视频播放宣教、循证医学教学、理论联系实践、重点科室、重点环节培训等。结果显示, 多元化培训后,职工院感知识为(86.32±3.31)分、技能操作为(87.79±4.89 )分显著高于培训前院感知识(58.49±5.21)分、技能操作(63.61±4.31)分,(P<0.05);手卫生依从性率(70.00%)、正确执行率(86.5%)明显高于培训前依从性率(55.00%)、正确执行率(76.50%),(P<0.05)。由此说明,多元化培训模式在医院职工进行医院感染培训中具有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多元化培训模式应用于本院职工医院感染培训中,可有效提高职工的院感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促进手卫生依从性的提高及正确执行,值得广大医院感染管理科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赖紫娴,张彩霞,汤井利.分层次护理管理在院感控制中及对质量指标评分影响分析[J].智慧健康,2021,7(25):142-144.DOI:10.19335/j.cnki.2096-1219.2021.25.046.

[2]杨士霞.多元化培训模式在护理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2):188-189.DOI:10.3969/j.issn.1007-614x.2021.22.092.

[3]张枭然,王丛丛.多元化模式在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22):57-58.

[4]刘瑛,陈秋香,喻军,陈蓉美,关国琼.多元化培训模式在医院感控人员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8):3-5.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9.18.002.

[5]刘晓琴,张晓宁.多元化培训模式在医院工勤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5):1195-1196,1200.DOI:10.11816/cn.ni.2016-151455.

[6]邹晓妮,张红梅,李静静等.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方法与效果的荟萃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1):2600-2603.DOI:10.11816/cn.ni.2015-150470.

作者:顾霞琴

上一篇:退房可以要求双倍赔偿论文下一篇:工业基地法治环境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