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输出服务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23

摘要:目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应该解决的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问题。国外对生产性服务方面的研究较早,主要集中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因素、与制造业的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服务输出服务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服务输出服务经济发展论文 篇1: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通讯作者 熊健民

摘要:本文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如何通过校地对接、校村共建、校企合作与校校交流的模式服务黄冈地区经济发展,阐明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现存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改进突出问题的相应措施,以期探索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区域经济;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分类号】G718

高等职业教育能够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存在和发展,是因为其具有普通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特质,“以服务为宗旨”是现阶段国家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典型特质之一,因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才实际需求存在差异,地方高职院校应找准办学定位,牢固树立“以区域经济需求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确而系统的认识和研究,才能切实做到以地方经济特色和实际需求为依据,因地制宜地创新办学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研究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服务黄冈市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旨在探索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寻求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进而促进高职教育投入合理化与科学化。[1]

一、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足黄冈市,对接大武汉,社会服务取得明显效益,在大别山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走向现代新型工业化城市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了科技人才优势。本节主要探讨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服务黄冈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校地对接,深度融合地方经济特点

近年来,黄冈市全面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三大产业呈现出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通过分析2008年-2012年黄冈市的生产总值(表一)中各产业比值的变化情况可知黄冈市第一产业2012年有较缓上升,但比重整体呈现下滑趋势,相对2008年而言,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率为12.94%;第二产业比重于2008-2010年期间增长较快,随后呈现逐年平稳上升的趋势,在2008-2012年间增长率为14.65%,第三产业的经济比重逐年下降,并呈现缓慢下降势头,在2008- 2012年间下降率为2.4%,黄冈市三大产业实际结构格局逐步转变,工业比重正平稳上升,农业产量比重相对递减,服务业的比重趋于平稳,黄冈地区各产业的发展是稳中有进。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深度融合地方经济的特点,坚持秉承“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如以黄冈为中心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是全国12条红色旅游的精品线路之一,是湖北省红色旅游的主体。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建筑材料、机械电子等是黄冈地区五大地方经济支柱产业,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相关产业对应专业的设置力度也在逐步加强,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根据

县域产业调整、转型和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停办 8个不适于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根据产

业结构,重点建设与支柱产业相对应的建筑工程技术、畜牧兽医等 10个专业;根据老区举办的新兴产业,申报钢结构建造技术等 6个新专业,为老区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2]为黄冈地区三大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008年-2012年黄冈市的生产总值(表一):单位/亿元

年份(年) 总产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各产业比值

2008 600.8 192.58 204.23 203.94 32.05:33.99:33.96

2009 700.32 215.4 257.19 227.75 30.75:36.73:32.52

2010 862.3 246.96 328.16 287.18 28.64: 38.06: 33.30

2011 1045.11 290.0 406.86 348.25 27.75:38.92:33.32

2012 1192.88 332.78 464.87 395.23 27.90:38.97:33.13

*资料来源:黄冈市人民政府网站整理。[3]

(二)校村共建,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

详细分析表一的数据,可发现第一产业经济总产量2008-2012年间的增长率为72.8%,第一产业经济稳定发展。为深入推进黄冈地区第一产业的发展,黄冈地区的高职院校坚持校村共建的服务方针,“校村共建”是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原则下,高职院校与地方村落共建,促进地方村落经济的快速发展。[4]建设现代新农村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支持,高职院校学科门类齐全并拥有农业经济发展急需的如养殖业、产品加工、畜牧业等信息技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持。为促进黄冈地区村镇经济的和谐快速发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与102个村镇共建,绘制新农村发展规划,为地方农村经济的建设出谋划策,通过技术培训服务于企业,如在浠水县巴河镇开展科技服务,为美味佳食品公司鱼制品提供咨询,在河铺村开展果树技术服务等,加快地方村落的经济发展,促使了黄冈地区经济总产量的增长。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由于科技高速发展,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剩余劳动力也将随之增加,合理的运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促进校村共建的核心问题之一。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此问题上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工程,培养发家致富领头人,迄今共培养了民工大学生403人,培养农民创业人才2978名,极大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阳光工程”则是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民工提供短期培训,推广实用知识,训练操作技能,仅2009-2011年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2506名,[5]更好满足了广大农村家庭创业与致富要求。近阶段黄冈市致力于发展地方特色农业经济,在多区域建设地方特色经济项目建设,带动当地农林牧渔业发展,极大增加了黄冈地区的农业总产值。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培训并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的措施创新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农村经济路径,给广大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借鉴。

(三)校企合作,创新人才与基地建设模式

由表一可知第二产业经济产量在2008-2012年间增长率为127.62%,黄冈市已经逐步进入工业化的建设进程,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黄冈市工业建设进程中牢牢把握了经济发展实际需求,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开发实用课程等方式,全面推进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等多种模式的教学改革,培养了大量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据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官方统计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订单式”学员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8%。此外,为服务黄冈地区经济产业高效发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与多家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迄今已建成校内实训室、实训中心8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3个,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6个,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00多个。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环境,也为地方特色经济发展输出了大量的实用型特色人才,极大促进了黄冈地区第二、第三产业经济的大力发展。据黄冈统计局数据,2012年黄冈地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82家,比2011年净增121家;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建筑材料、机械电子等五大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完成产值665.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4.7%。黄冈市作为老革命基地红色经典专线,旅游等地方特色服务业加快发展,并推出“多情大别山、风流看黄冈”全新旅游形象,全市2012年接待旅游总人数1362万人次,较之2011年增长36%;实现旅游总收入75亿元,增长37%。[6]

(四)校校交流,引进先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理念

建立校校合作交流模式,实现互惠互利双赢效果。构建校校合作交流平台,利于充分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整体提升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湖北省高职院校对口支持与交流合作计划是湖北省教育厅为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落实这一举措,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与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黔南民族职院、宁夏工商职院等8所中西部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结为对口支持与交流合作单位,合作的高职院校互助对方院校加强教学基础能力建设,同时引进对方院校的办学优势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建设,促进对方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而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此外高职院校应设立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引进高端先进信息技术。国外高职教育起源于20世纪20-30年代,比中国起源时间的20世纪80年代要早约半个世纪,与国际相应院校合作,建设互利共赢项目,引进国外的高端先进信息技术及办学理念,能促进地方高职院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在此理念下,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埃塞俄比亚、乌克兰、荷兰等国家有关高校、行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交流、师资相互派遣、留学生培训等等实践活动,提高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黄冈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服务水平。

二、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存问题

(一)经费投入不大,筹资途径单一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输出技能性应用型人才,非常重视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对于实践设备的更新与维修的费用很高,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多种实训基地,购置大量实训材料,这些基地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教育界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办学成本大概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两倍以上,因此高职院校发展更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资金支持,目前黄冈职业技术而学院的发展主要依赖黄冈市财政的资金拨款与学费的资金支持,资金来源途径十分匮乏,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服务黄冈产业经济的步伐也随之缓慢。

(二)基础设施较落后,师资力量较薄弱

黄冈市正处于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对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较高,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后,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同时又由于教育政策的不稳定,师资力量的匮乏,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专业教师学历机构偏低层次化,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双师型”教师比例尚不够高等现实问题严重阻碍了黄冈地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专业与产业吻合度低,职教服务水平待提升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黄冈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如奶制品产业已经成为黄冈地区第二大支柱性产业,旅游产业也在2013年列入“双强双兴”发展重点,但地方政府没有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加以统筹规划,同时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积极有效对接新兴产业的意识不够,因此存在专业与新兴产业对接的滞后。此外政府统筹与联合会议制度未能有效建立,使得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失去重要的平台,影响高职院校服务黄冈经济发展的质量。

三、促进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明确办学定位,对接区域发展

高职教育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7]为满足黄冈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加快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新型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参与到黄冈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进程中来,同时还要了解黄冈地区经济的发展特色和趋势,及时关注黄冈地区经济的前景规划以及发展目标,优化人才培养的方向,当然高职院校也要明确自身在黄冈地区经济以及行业发展中的定位,结合自身实际办学情况来确定办学规模、层次以及结构,努力办出有特色、高质量的教育。基于此理念,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办出水平、办出质量,形成黄冈特色主义的人才培养优势与特性。

(二)增加经费投入力度,创新经费投入模式

2013年黄冈市的生产总值达到1332.55亿元,增长率为11.7%,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对人才的需求量增长,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也在相应扩大,办学成本也逐步增加,适当增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进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是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措施。此外建立多元的投资机制也是改善经费投入模式的基本途径,助推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环境改善,进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使之更好为黄冈的经济发展输出高质量人才;另一方面可以设立高职院校教育基金,筹措社会各种资源和闲散资金,真正体现了社会助教育,而教育又服务社会的理念。

(三)优化教育基础设施,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显示,在“做”中学,相比单纯地听、看的学习方式,有效率能提高60%-70%,而且对知识、技术的价值观能够得到同时培养,虽然高等职业教育会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但更侧重于为社会培养操作性能力较强的人才,[8]因而要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必须加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使学生技术能力与岗位能力实现真正接轨,能更好为黄冈地区经济发展输出高素质人才。师资队伍是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课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导教师进入黄冈地区支柱产业学习,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引进技能性员工在课堂讲学,保证学生在实践操作技能方面紧跟技术的发展需要,保证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触。

(四)发挥政府统筹功能,健全宏观调控机制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黄冈地区产业需求形成良性互动,会提升高职院校服务黄冈市经济发展的能力,但两者形成良性互动的前提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无缝对接黄冈市产业结构特点,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与查询系统,根据黄冈经济的发展规划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对人才需求作出科学预测,进而对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结构布局情况进行调控与管理。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与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对高职院校专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专业建设方案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9]政府需加强对专业设置与质量的评估。适当减少雷同度较高专业建设的批准力度,控制专业设置的趋同性;增加高新产业相对应专业建设的扶持力度,撤销供需矛盾突出,人才质量难以保证的专业,使高职院校更好的为黄冈市经济发展服务,满足黄冈地区经济对人才的迫切要求。

四、结语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改革要跟上社会步伐,即高职教育也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应继续秉承紧跟社会步伐理念,走服务黄冈区域经济发展之路,因为只有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地方高职院校才会与地方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共同进步。[10]

[参考文献]

[1]罗丽玲,江思义,卜振龙.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J].职教论坛,2012(04):4.

[2][5]陈年友,王梓林.对接“十百千万”,培养老区技能型创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报,2013,15(1):28、27.

[3]黄冈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219.138.147.116:8080/szfxxgk.aspx?column_id=403.

[4]王其和,曹秀实,方娜,周游.“校村结对”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06):20.

[6]黄冈年鉴.黄冈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纲要[M].2013.

[7]刘晶晶.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机制及路径[J].成人教育,2013(04):60.

[8] Ruhizan M. Yasin, Y. Faizal Amin Nur, C. R. Ridzwan, H. Tajul Ashikin & R. Mohd Bekri. Current Trends i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A Meta-Analysis [J]. Asian Social Science,2013(13):243.

[9]冯渊,吴建生.关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工作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6(02):140.

[10]杜祥培.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09):22.

作者简介:张清(1990—),女,湖北黄冈人,湖北大学教育学院2012级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邹军华(1972-),男,湖南人,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邹军华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熊健民(1957-),男,河南省固始县人,湖北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作者:张清 邹军华

服务输出服务经济发展论文 篇2:

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式发展研究

摘要:目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应该解决的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问题。国外对生产性服务方面的研究较早,主要集中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因素、与制造业的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而我国关于生产性服务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在经济结构转型中的作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等方面,尚缺乏关于面向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向的深入研究。本文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并结合具体实例对面向制造业生产性服务的几个主要类型的发展方向进行具体研究。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产业集聚

1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

1962年,Machlup首次从产出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内涵进行探讨,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应该是产出“知识”的产业。Greenfield从服务对象的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界定,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就是向生产者,而不是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和劳动的服务业。Browning和Sin—gelman从服务类型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界定,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是包括法律、金融、商务、保险、经纪等服务行业在内的知识密集化和专业化产业。Mar—shall、Damesiek和Wood从服务活动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界定,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应该包括提供与信息处理、实物商品、个人支持相关的服务活动。Noyelle和Staback、Gruble和Walker、Coffey和Polese从服务功能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定义,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不是直接用来消费,也不是直接可以产生效用的,它扮演着一个中间联结的重要角色,用来生产其他产品或服务。钟韵、阎小培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向消费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其中间功能提高了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是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从总体上看,国内外学者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中间需求性服务并且具有专业性和知识性的特点基本达成共识,而在生产性服务业所包括具体活动的外延上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笔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为生产提供服务的产业,它们作为一种“中间投入”进入经济各个部门的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生产性服务业涵盖的领域包括与资源分配和流通相关的活动,与产品和流程设计及与创新相关的活动,与生产组织和管理本身相关的活动,与生产本身相关的活动以及与产品推广和配销相关的活动。

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资本增长率。后来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知识要寨内生化。从要素的密集度来考证,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尤其是技术、资本密集的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催化剂”。在一国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能够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起到导向性和带动性,并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为主导产业。那么如何选择一国的主导产业呢?筱原基准指出:主导产业要满足该产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高和该产业技术进步率高的条件,霍夫曼标准指出:主导产业要具有前项关联和后项关联。现代服务业满足筱原和霍夫曼提出的以上标准,选择其为主导产业,尤其是资本、技术密集的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很好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2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关系

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很快。在发达国家,当第三产业传统行业进入发展的顶峰,增长日趋低缓而比重不再上升出现下降时,生产性服务业则快速发展,保持着持续上升趋势。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制造业提供了大量低成本、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使得制造企业从自身不擅长的业务中解脱出来,把主要力量集中在发展企业优势项目的生产制造上来,大大加快了制造企业的进步,推进了制造的发展。

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尚不发达,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效率低、附加值低,已成为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由于生产性服务业落后,导致制造业企业不得不在内部发展与企业配套的生产性自服务,而企业内部生产性服务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不高,致使制造业企业交易成本上升。影响整个制造业效率的提高,直接表现为:制造业企业供应链较短,技术创新能力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品牌强度不高。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较高等。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比率仅为26.2%,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相比,分别低了23%、22%和11.7%。这种情况表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工业处于低端位置,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附加值难以大幅度地提高,导致我国制造业的技术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种情况不改变,创造能力还有进一步削弱的危险。

由此可见,优先发展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支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3 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化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正在改变着以往的服务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带动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而且正在改变着产业结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它为企业提供持续投资和创新的环境。

3.1 走集聚化道路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的,必然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它不只是过去所言的共享基础设施、节约运输成本等静态的集聚效益,更是有利于信息的获得、技术的创新等动态的集聚经济效益,企业能够在与同行企业或关联企业的交流和接触过程中及时跟踪技术和市场发展的前沿信息,不断进行创新。生产性服务业要走产业集聚发展道路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3.1.1 集聚发展的成本优势。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有利于降低企业运作成本,一是在集聚区内,服务的提供者可以共享基础设施,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服务企业的运作成本;二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每一企业都将资源集中于自身最擅长的服务上,扩大了服务的运营规模,规模经济导致成本降低;三是企业区域临近,容易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3.1.2 集聚发展有利于实现公平竞争,推动企业进步。生产性服务企业的集

聚,使得在同一区域里的企业具有相同的竞争环境,这更加有利于实现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能够使更加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健康成长,消除了一些不正当竞争因素的影响,更能够推动企业进步,促进产业的发展。

3.1.3 集聚发展有利于信息的获取与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在地域上的集中,有关市场的、技术的以及其他与竞争有关的各种知识与信息也会在区域内大量集聚,使得信息更容易获得、获取成本更低。而且在集聚区内,企业更能够感受创新的需求和潜在优势;创新过程中的互补性在邻近的成员之间更容易达成,同一区域内竞争对手的云集也使创新压力节节升高。

3.1.4 集聚发展有利于适当人才的引进。在集聚区内,由于规模效用的作用,企业内部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强,这就为专业化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择业机会,降低了失业风险,从而吸引人才向该区域流动。因此,集聚区内的企业在当地就可以招募到优秀人才,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到各地去搜寻所需的人才。

3.2 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专业化集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为综合化集聚,即将生产性服务的各种类型服务集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的生产性服务集聚区:另一种为专业化集聚,即将生产性服务的各种类型服务分别集聚在一起,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集聚区。由于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还不发达,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建立综合的、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集聚区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建设各种专业化的集聚区就成为当前我国面向制造业生产性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专业化的集聚区得到较好发展后,再以此为基础建设综合的生产性服务集聚区。

基于制造企业的价值链,面向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主要有技术、金融、物流和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下面将从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的几个主要服务类型出发,分别对它们的集聚化发展进行研究。

3.2.1 技术服务的集聚化发展。在我国,面向制造业的技术服务主要是满足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开发服务,即为制造企业提供产品和工艺设计服务。技术服务的集聚区主要建设在一些产品技术要求较高的制造业工业园区附近,并且该地区的技术研发能力要比较强,如在高校和科研机构比较多的地区,这样才能够保障技术服务集聚区输出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技术服务集聚区不仅能够使设计人员和企业人员能够方便交流,设计出制造企业真正需求的产品,而且由于距离较近,便于技术人员对制造企业的生产工艺进行监督和指导。

以上海为例,上海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带,现有研究机构近百家,具有独立法人的研发机构46家,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研发基地。这些机构中,电子通信业占19%,生物、医药、基因类占19%,机电、电气类占15%;汽车及零部件占11%,显示出高科技为主体的特征。这些研发设计公司在上海的集聚,为上海乃至周边地区的制造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服务,带动了制造企业产品和生产工艺的技术进步,提升了制造企业的产品档次;同时,也促进了上海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研发机构的进驻。

3.2.2 金融服务的集聚化发展。金融服务主要是为制造企业整个生产过程提供金融和投资服务;金融服务的集聚通过建设金融中心的形式实现。金融中心主要建设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且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这是因为金融中心都是一些大的银行进驻,银行总部一般都设立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心地带;另外,产品制造企业一般位于城市的外围和周边的小城市,如果将金融中心建在城市的一脚或某个小城市,其他地区制造企业的金融服务就会受限,造成各地区制造业的不公平竞争。

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为例,香港是一个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位于亚洲的核心位置,而且资金可以自由流入和流出。由于具有优越的经济和地理条件,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现已成为亚洲区内一个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具备国际水平、亚洲区内最先进的多币种的支付、结算及托管系统等多种金融服务,为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地区的制造企业提供了高水平的金融服务。投资方面,香港对大陆制造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1979年~2006年问,广东实际利用香港的资金达1726.5亿美元,其中1997年~2006年为1043.9亿美元,2005年在深圳实际利用外资中港资占了近70%。在良好的投资环境下,珠三角的制造业发展十分迅速,现已成为世界前20名的制造业加工区。

3.2.3 物流服务的集聚化发展。物流服务主要为制造企业提供物料及产品的运输、仓储业务,并且还可能涉及企业的销售计划、库存管理、订货计划、生产计划等生产经营过程;物流服务的集聚通过建设物流园区来实现。物流园区建设的区位选择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位于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地区,方便产品运进运出;位于城市内外交通枢纽中心地带,获得便捷的交通运输;位于城市物流节点附近,便于利用现有物流资源;位于大型工业园区附近,存在大量的物流需求。

以德国的不莱梅物流园区为例,这是德国兴建最早的物流园区,位于交通便利的城市边缘,且周围有比较密集的工业园区。1985年第一家公司八驻园区,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其投入产出比已达到1;6,投资1.02亿欧元,实现的效益为6.1亿欧元。由于不莱梅物流园区的建设成功,周边的很多制造企业纷纷将其物流业务外包,如奔驰、宝马等汽车制造商把整车、零配件物流服务交给园区的物流公司来完成,而把重点放到自己的主营业务上。由于有越来越多的制造公司把公司的物流业务交给物流园区的公司来完成,使得该物流园区的经营效益越来越好。

3.2.4 管理咨询服务的集聚化发展。管理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公司战略咨询、人力资源咨询、薪酬制度咨询和营运咨询等。管理咨询服务的集聚区主要建设在高校密集或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是因为在高校密集或经济发达的地区,高级管理人才比较多,而公司的人才力量是决定管理咨询公司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制造企业在选择咨询公司时最看中的因素。

以北京航华科贸中心为例,该中心地处北京CBD商圈中,这是未来北京管理咨询服务业的集聚地,目前已经麦肯锡等世界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陆续入驻,地理位置非常优越,附近高校云集,很适合作为管理咨询服务业的集聚区。中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京津唐工业基地以及周边的一些工业城市,主要为这些老工业区的制造企业提供先进的管理咨询服务,如薪酬制度的设计和公司战略的制定等。促进老工业区制造企业的再发展。

4 结束语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中发展的重点,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放到经济发展的首要地位,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生产性服务业走产业集聚化发展的道路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必然选择。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就更要推进集聚化发展策略。依据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应该定位于专业性的集聚化,即建设不同服务类型的专业化集聚区。

作者:陈 元

服务输出服务经济发展论文 篇3:

加快聊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服务业是聊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它起步晚、总量小、结构不合理、龙头企业少、部门管理分散。因此,要把聊城市打造成为冀鲁豫交界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一、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

1.服务工农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①现代物流业。发挥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通过剥离工商业企业内部的物流业务,培植一批专业物流企业,发展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推进物流园区建设,集聚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形成主要为制造业服务的物流集聚区。加紧建设现代物流基地,重点搞好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等大宗物资的存储运销;培育壮大汽车商贸物流中心,努力打造冀鲁豫地区功能最全、服务最好的汽车商贸物流集聚区。②金融保险业。以提高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服务水平为重点,以融资形式多样化和信用手段现代化为方向,推进产品创新,完善服务网络,拓展金融市场。积极引进外地金融机构来聊城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成立财务公司,推进资产重组和资本经营。在继续扩大间接融资的同时,加快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素质高的大中型服务企业进入证券市场融资。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信用社区,打击恶意避债行为。丰富保险产品种类,大力发展养老保险、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农业保险。积极探索保险资金、邮储资金回流的方式和途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③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一、安全的物流信息平台、电子认证体系和金融系统电子支付网络。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重点发展以便民利民和方便企业为目的的信息化服务。加强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广泛运用互联网开展信息发布、行政审批、行政管理、税费征管等政务活动,提高政务自动化和公开化水平,提高行政管理和服务效率。④商务服务业。规范提高律师、公证、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工程与管理咨询、科技咨询等商务服务业,积极发展证券、保险、人才、劳务、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大力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中介服务方式,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服务。引导一般性商务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商务服务业品牌。

2.突出本特色,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①文化旅游业。应当把历史文化、河湖生态、温泉资源和观光农业统筹起来,进一步打响“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城市品牌,运用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城市名片,充分挖掘水文化、运河文化、阿胶文化、红色文化、名著文化、名人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谋划建设一批具有强大冲击力、震撼力的旅游大项目,如加快建设中华水上古城、运河和徒骇河景区等;如举办水上大型观赏类、竞赛类项目赛事,开发水上梦幻世界、夜游东昌湖等富有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文化娱乐项目。建设旅游商品、文化娱乐、特色小吃等特色街区。以京津济等中近距离城市的中等收入居民为主要目标游客群,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继续办好大型节庆活动,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体系,提高产业化水平。开发剪纸和面塑等特色民间艺术、雕刻葫芦和御封腰带等旅游商品、武大郎烧饼和魏氏熏鸡等特色美食。精心设计线路,将各县市优势资源纳入全市整体旅游圈,形成全域旅游格局。加强与周边旅游城市的合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整合旅游体制,创新营销模式。②商贸流通业。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商业应当加快转型升级。借助新兴的O2O模式来形成线下实体店带动线上网店、线上网店带动线下实体店的组合业态;打造精品商业,实施名品、名店等品牌战略,并发挥它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讲究质量、差异化,引导购物中心进行差异化主题定位,增加体验类、文化类业态比重,举办各种艺术人文活动等方式,实现商旅文娱体融合发展,丰富商业内涵;以建设“智慧聊城”为契机,在聊城市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智慧城市商业综合体。③房地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控房地产开发规模,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稳定房价,使之与居民消费能力相适应。完善住房产权制度,激活二级市场。积极推进房地产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推进物业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建立房地产市场的监测预警机制。④餐饮业。针对不同需求客户群,开发不同档次餐饮市场。立足于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开辟建设美食广场、小吃一条街等。组织大宾馆、饭店名厨和餐饮名家,开展对本地特色餐饮的学习研究、挖掘整理、改进提升工作。保护、振兴老字号名吃名店。鼓励国内外名牌餐饮企业来聊城经营。继续实施健康早餐工程,发展标准化的早餐服务公司,增加早餐供应网点,实行集中配送和连锁经营。⑤社区服务业。加快建立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社区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服务、社会保安、养老托幼、食品配送、维修服务和废旧物品回收等,大力发展社会化社区服务组织,积极培育社区服务龙头企业,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和网络化建设,理顺社区服务管理体制。

3.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发展农村服务业。①提高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水平。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建设为中心,依托和整合现有供销、农机、农技、供水、灌溉等服务组织,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积极开展农产品、农资和消费品连锁经营,为农民提供包括技术、信息、加工、运输等全过程的配套服务,健全农业技术支持体系和农村生产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农村服务业亮点工程。②推进市场工程建设,完善农村現代流通网络。加快企业新建和改造农家店的步伐,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尽快建立起现代化的流通网络,并且达到一网多用,促进城乡“双向”流通。③继续实施劳务输出战略。强化跨地区就业培训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能力。继续搞好“蓝领工程”项目,建立实训基地,提高输出人员的素质,培育和发展劳务派遣等高层次劳务输出形式和境外就业。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网络。制定劳动力市场管理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劳动事务代理等就业服务制度和标准,规范劳动者、企业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

二、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体制机制。这是加快聊城服务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成立聊城市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長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指导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市服务业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服务业发展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搞好配合。强化服务业总体规划的指导作用,督促各服务业专项规划和各县(市、区)服务业规划与市级规划搞好衔接,要将规划目标分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将服务业纳入全市主要经济工作考核体系,实行专门、定期绩效考核。年初将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年终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2.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龙头企业。这是加快聊城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龙头企业,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产业集群招商,加快引进一批符合产业导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服务业大项目、大企业。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加强与京津冀地区服务业大型企业战略合作,引进和承接服务业高端项目和技术转移。注重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以及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引来一个项目,带来一批配套;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集聚模式。

3.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活力。这是加快聊城服务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建立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专项用于支持服务业发展,主要用于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领域、新兴行业和薄弱环节,支持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和品牌建设,开展服务业招商引资活动和重大课题、发展规划研究,奖励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的县(市、区)和部门,用于国家和省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的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资金配套,督促各县(市、区)落实并用好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

4.努力聚集人才资源,夯实发展基础。这是加快聊城服务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努力做好人才培育引进工作:紧紧抓住京津地区人才和服务企业外溢的机遇,实施优惠政策,引进高级技术、管理、营销人才,重点引进科研开发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引进高等院校毕业生,不断充实服务人才队伍的基础,增强后备力量;改革服务企业领导人选拔制度,通过企业家市场选聘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依托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加强培训服务业高级技术工人,迅速壮大高级技工队伍。要优化服务业人才环境。同时,要努力做好留住服务业人才工作: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实招留人。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聊城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

作者:淳悦峻

上一篇:文科型新闻学专业研究论文下一篇:爱国主义教育衔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