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论文

2022-07-03

摘要: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也采取了很多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整体环境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环境保护也成为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科学有效的环境监测可以及早发现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手段,更好地保护环境,改善我国的环境状况。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论文 篇1:

关于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的研究探讨

摘要:环境监测本身是一项基础且重要的工作内容,能够将社会环境质量情况客观地反映出来,同时,作为环境工程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对环境保护工作以及污染源头控制而言具有积极作用,为环境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通常环境监测结果是以质量报告形式展现出环境问题,通过分析监测数据精准判断出环境保护工作中存有的不足与优势,对改善与提高我国环境监测实力具有积极影响。当前,我国各区域已经开始参与建设环境监测体系,旨在给人们群众营造健康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我国社会各领域向生態、绿色方向转型。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关于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的研究,期待对我国环境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浅见。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相关研究

引言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促使环境问题和矛盾日益加剧,强化环境工程建设是提高环境保有效性的重要举措,更好的保障环境工程质量和效益,将环境工程的效益价值充分突显。就环境监测工作成效分析,只有严格执行和落实环境监测工作,才能获得理想的工程建设效果,相关部门及人员务必正确认知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明确自身管理范围和责任,依照国家及行业规范积极开展环境监测,以健全的环境监测质量体系为指导,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合理性,为环境治理提供更加全面而又真实的参考数据,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实践价值,打造生态绿色的生活环境,这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与深化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

1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概述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来说,主要是对影响环境的具体因素进行评估,明确其具体数值,根据评估结果清晰掌握环境污染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立足于科学视角制定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一般情况,环境监测工作分为几个重要阶段,如前期调研、布点优化、信息处理等等,前提必须保证监测设备以及监测技术选择的正确性,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这样一来,为顺利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创造条件。另外层面分析,环境监测对象呈现出多样化,而且实际监测过程会受到自然方面、人为方面等因素的影响,若想获得预期的环境监测效果,需要组建一支高精尖的环境监测队伍,严格规范化的监测流程展开监测工作,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获得精准的数据,通过精细分析与监测对环境现状有一个全面地掌握,采取正确措施处理环境问题,以此提升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性(如图1为环境监测数据获取途径图解)。

2环境监测的主要分类

随着我国科技领域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环境监测手段、方法中应用的信息化程度逐渐提高,显著提高了环境监测效率与质量。那么需要在实际监测过程中科学运用这些方法,这样才能获得精准的监测结果,更具有参考价值。当前环境监测具体分为三个类型,其一是监测性环境监测。主要是借助提前设定检测装置对环境问题进行长期而持续的监测。这一监测方式更多的是设置在污染物排放口的附近,用于长期监测污染物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其二是研究性环境监测,由监测人员对环境中某一项污染源或污染方式采取标准化的监测方法,实现对监测对象的标准化监测,并利用精密监测仪器完成相关的检测与分析;其三是定点性的环境监测,定点的环境监测主要用于一些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的地区,在监测区域内通过设置长期定点的检测装置及设备等,确保能够及时监控污染物的范围和浓度,第一时间发现污染物的实际扩散情况,根据污染情况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理措施,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安全提供保障。

3环境监测在环境治理与保护中的应用对策

3.1增加环境监测工作的投入力度

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治理并非是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成效的,需要经历较长的周期,否则难以达到生态环保保护的预期目标。首先,完成对当前环境污染情况分析后,改变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错误认知,确保对环境保护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促使所有工作人员环保意识的提升;其次,根据实际需求投入充足的资金,为环境监测及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支撑。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合理调拨资金,保证每笔资金应用效益最大化,同时高度关注环境监测设备的维修与保养,设定专项资金,及时解决监测设备问题,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成效;最后,注重税收政策的完善,适当提高排污税费,以此达到增强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目的,严厉惩治污染量超标的企业,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3.2逐步完善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环境监测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关系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效果,为了推进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开展,良好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同时需要环境保护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充分认知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在环保事业实际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价值,具体监测管理工作的实施要从以下方面落实:首先,依据实际监测工作需要,优化环境监测资源配置,强化对这些监测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并且给予环境监测部门良好的配合,以提高监测仪器设备的使用价值,确保监测数据更加真实有效;其次,注重监测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确保监测结果的精准性。一方面通过提高人才招聘门槛,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以及专业水平评估结果挑选人才,同时提供给岗位工作人员优厚的薪资待遇以及良好的实际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确保监测工作更加严谨、规范。另一方面对相关监测人员进行定向培养,有针对性的及科学规划教育培训方案,以此提高岗位人员的团队意识和工作责任感,确保监监测工作整体效果更加理想。

3.3及时更新工作理念

保质保量完成环境治理工作的前提则是规范有序的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监测工作开展前,制定科学而又综合的监测计划,确保监测数据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为环境治理工作顺利实施夯实提供有利条件。在具体的监测工作实施阶段,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思想观念具有关键作用,只有及时转变落后的工作思想和观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环境监测工作的指导,才能为环境治理提供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友好型社会环境的发展。那么在具体的环境监测工作中,一定要及时更新工作理念,并且得到国家以及有关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严格要求从业人员的操作行为,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切实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效性。

3.4积极引入现代化监测技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3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备受关注和好评,作为全新的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以及GPS技术,使监测数据更加精准,显著提高了数据监测效率,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在恶劣作业环境中更加突出其应用优势,可以替代人工完成难度较大的环境监测工作。随着环境工程的快速发展,对监测质量和技术要求大幅度提升,传统的监测技术难以满足当下环境监测需求,对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起到消极影响,对此,有必要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不断挖掘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的关联性,借助先进监测技术优势,规范监测技术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前环境污染现状采取正确、适宜的治理措施,治理技术的选择上,充分考虑技术应用的生态性,加强污染源头控制,比如,化工企业要转变自身生产观念,将无污染、绿色环保的生产理念融入其中,改善以往生產过程带来的污染问题,积极运用绿色环保生产技术,有效缓解生产过程的环境问题,促进企业转为绿色环保型。

3.5信息化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与治理相对来讲工作量大而且工作内容繁杂,其技术发展能够将监测对象从复杂变为简单,大大提升了监测工作效率。而信息化环境监测的良好应用,能够有效应对监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通过构建环境信息数据库以及信息共享平台,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支撑,这就应该加强信息化环境监测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制定规范化的环境监测与治理制度,对建设工作质量提升起到推动作用。科学有效的环境监测结果可以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依据,所以说科学的环境监测是找出环境污染根源并且有效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由于不同区域的环境污染现状以及含有的污染物类型、浓度等完全不同,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污染解决方法,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通常,挑选污染物种危害性最大以及频繁出现的污染物为监测对象,确保监测指标更加可靠。加强对各地污染情况的动态变化检测,针对有针对性的采取污染处理措施,确保更加完整的评估环境质量,持续规范环境监测流程和操作行为,促进我国环境监测整体水平的提升(如图2为环境监测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思路)。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工作的实质目标则是想要给人们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而环境监测是为治理工作提供数据指导的关键环节,给予环境治理工作数据支撑,那么应强化对环境监测阶段的规范化管理,确保监测结果的精准性,从而获得理想化的监测效果,与此同时,要求监测工作人员及管理者正确认知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保证监测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从而将监测工作效益最大化,这样才能带给人们优质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稳定和谐展。

参考文献

[1]陈梦晓.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J].名城绘,2020(3):1.

[2]张强,孙文凯.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积极作用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9(2):2.

[3]刘世朋.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

[4]费招兵.生态环境监测对生态环境治理的促进性探讨[J].科学大众:科技创新,2020(3):1.

[5]其龙鲁.论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探讨分析[J].2019.

[6]张茜.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污染与预防对策[J].自然科学(文摘版),2020.

作者:徐丽媛

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论文 篇2:

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研究

摘要: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也采取了很多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整体环境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环境保护也成为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科学有效的环境监测可以及早发现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手段,更好地保护环境,改善我国的环境状况。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治理

1 环境监测概述

环境监测是相关环境保护部门通过对环境中的样本进行采集,选取环境中可以代表环境质量水平的物质来进行测定分析,以此来判断环境受污染的程度。环境监测中的数据可以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帮助环保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措施。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力度并不高,没有较好发挥自身的作用,在监测技术和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要想加强环境的监测工作,就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加大资金的投入,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有利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除此之外,还要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组建专业的监测队伍。

2 环境监测的分类

2.1 研究性

研究性环境监测是指环境监测的结果用于研究性工作,为相关的环境问题提供数据支持,一般情况下,研究性工作的执行标准非常高,有利于后期的环境治理。研究性的监测工作不仅仅看监测数据,更重要的是去研究这些数据的变化规律,找到原因,通过分析环境治理前后的变化,环境的自净能力和容量。而通常工作人员只对某种监测数据负责,仅仅是关注这一项监测的数据与结果。

2.2 监督性

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是监视性环境监测的主要研究内容。通常情况下需要定期对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检测,在经过相关的仪器设备来检测分析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得出的数据结果可以为后期的环境治理提供依据,促进后期环境治理的顺利开展。监督性监测又被称为事中事后监管,主要是监测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与国家有关标准的限值对比情况。

2.3 定点性

在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一般使用定点性环境监测的方式,针对具体的污染情况开展有效的监测,通过这一方法来判断实际污染情况。在污染物进行扩散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掌握污染物的扩散情况,为后期的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3 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监测主要是通过数据来对环境现状和恶化趋势进行分析判断,掌握环境中的主要问题,能够针对问题采取具体的措施,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中一项较为基础的工作,通过环境监测的实时监控可以了解主要的污染物以及其分布情况,通过数据来分析确定污染源,并预测可能发生的污染问题,环境监测是为环境治理提供有效的数据,帮助环境治理制定方案,不仅可以改善环境中已经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及时预防潜在的环境问题,从而改善环境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管理的基础是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可以使環境保护部门及时了解环境的质量变化,环境监测可以提供环境污染的主要数据依据,以此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改善环境质量。

4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

环境治理的首要步骤便是环境监测,做好环境监测工作有利于环境治理的顺利进行,也是能够制定科学的环境治理措施的关键,因此环境监测工作就变得非常重要。

4.1 环境监测是环境治理的必要手段

尽管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但仍有不少地方政府为追求GDP盲目招商引资、还有一些不良企业为了谋求个人利益而不惜以环境为代价,造成了环境的极大破坏,环境治理的工作就变得十分有必要。而环境治理需要了解环境的具体破坏程度以及污染源,这就需要进行环境监测工作。通过环境监测可以了解一定区域内环境的污染情况以及污染物的发展趋势,分析对环境产生较大危害物质的形成,采取具体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的阻止环境污染,保证人类身体健康。另外,人为因素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类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以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通过环境监测,了解到这些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并采取具体的措施来改善这一问题。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活动空间,全方位的实时监测能够及时了解环境污染的程度,为环境治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4.2 使环境治理基础工作更扎实

环境治理需要根据环境监测的结果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根据环境监测得出的环境质量分析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例如,环境监测如果发现周边的环境污染程度较为严重,则需要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若发现周边的环境污染程度并不明显,则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就要相应减少,只需做好日常的监测工作即可,发现问题时,及时处理。除此之外,环境监测质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治理的实施方案,一般情况下环境治理措施是按照环境监测的结果来制定,通过环境监测的一系列步骤,做出环境状况的质量判断,分析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并判断污染物的类型以及发展趋势,为环境治理奠定基础。

4.3 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相互促进

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环境污染也变得更加复杂,污染物的类型也越来越多,这就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环境监测不断的进行技术改进,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技能水平,不断完善环境监测的内容和方法,使环境监测能够适应环境污染的变化,更好的为环境治理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环境监测提供的数据更加科学、准确。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环境监测的科学性、合理性能够进一步优化环境治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此外,环境监测的长期性,可以判断出环境治理的措施是否有效,是否真正改善了环境,降低了污染物的数量,对于生态环境是否起到了促进作用。

5 结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在环保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辅助环境治理做出合理的治理方案,同时,还可以通过长期的环境监测检验治理方案的效果,作为环境规划的考量。但目前在我国的环境监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负荷差距很大,将地方的环境监测结果进行排序,致使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数据有效性存疑;有的地方虽然引进第三方检测,因对第三方的监控管理薄弱,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的发展,需要在后期的工作中不断进行改进,保证我国环境监测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进一步促进生态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孟德旺.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与应用策略分析[J].山西农经,2018(17):122.

[2]杨基富,毛俊杰.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发展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7(08):161+163.

[3]海米提·米吉提.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有效促进[J].环境与发展,2018(10):150-152.

[4]过树清,张嘉浩.关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策略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8(05):21+23.

[5]周欣.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11):52.

收稿日期:2018-12-25

作者簡介:钟国祥(1960-),男,汉族,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工程及环境监测。

作者:钟国祥

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论文 篇3: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环境工程原理》项目课程建设探索

摘要:在對当前本科和高职《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开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解构与重构,探讨了项目课程整体设计,并对有效完成《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环境工程原理;项目课程;重构

环境工程旨在解决环境污染控制与环境净化的问题。“环境工程原理”探讨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等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以及生态修复工程中涉及的具有共性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过程的基本原理。环境工程原理脱胎于化工原理,课程内容以化工原理中的基本理论,如流体流动与传输、传热、传质理论为基础,结合环境工程中的具体情况来设计不同类型单元操作的设备和构筑物,具有浓厚的工程特色。2003年,清华大学首次为该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环境工程原理》课程。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将《环境工程原理》列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各高职院校也根据其学校情况,陆续将环境工程原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不同学校教师都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我校2010年开设《化工原理》课程,2011年改为《环境工程原理》。按照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要求,根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对《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开设目的、开设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系统的探索。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学什么,教什么”

传统的《化工原理》课程主要讲动量传递、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胡洪营等人在传统《化工原理》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将《环境工程原理》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环境工程原理基础(包括: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流体流动、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分离过程原理(包括:沉降、过滤、吸收、吸附、其他分离过程)、化学与生物反应过程原理(包括:反应动力学基础、均相化学反应器、非均相化学反应器、微生物反应器、反应动力学的解析方法),全面论述了涉及的环境工程基本问题。作为一门理论性学科课程,非常具有代表性。其他高职教材也按照该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删减或增加。

我们是否应该按照本科学科体系的思路来进行高职《环境工程原理》的课程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高职《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内容的开设,应根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群),在分析工作领域、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对能力知识需求、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专业教学内容,然后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和重构,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排序。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是废水处理一线技术员,约占70%左右,其他从事环保相关的岗位有:废气处理工程设计、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运行管理、土壤修复研究、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写等。因此,废水处理工程单元操作是《环境工程原理》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要兼顾到废气处理工程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另外,按照岗位需求的知识能力培养不遗漏、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课程内容教学不重复和逻辑递进原则,对《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进行了重构,将吸收、吸附、萃取、精馏、离子交换、膜分离技术、化学与生物反应过程等内容,放在《水污染治理技术》和(或)《大气污染治理技术》课程里学习;将泵和风机的安装与运行维护,放在《环保设备安装与维护》课程内学习;《环境工程原理》主要集中学习流体流动与输送、沉降、过滤、传热等单元操作。流体流动与输送单元操作部分增加了明渠流的设计;沉降单元操作,将沉砂池、沉淀池、降尘室、旋风分离器、旋液分离器放在一起进行综合学习;过滤单元操作,将砂滤、板框压滤、带式过滤、布袋过滤除尘进行综合学习。在前导课程和后置课程的安排上,将《高等数学》放在《环境工程原理》之前开设,《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开设放置在《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的前面,作为前导课程,以便为这三门课程的开设打下基础。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如何学,如何教”

“如何学,如何教”的问题,是要解决学生在《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的角色、理论课程的教学深度、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学习情境的构建、教学方法的选取、课程考核与课程评价等问题。

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经过一学期的大学学习,学生经历了大学学习方法与中学学习方法不同的冲击后,开始接受并适应了大学的学习方法。大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专业教师起引导和辅助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专业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把大量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在课下完成,让学生成为专业学习的主体,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高职理论课教学应坚持“必需、够用为度”原则。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把握“必需、够用为度”原则上,教育工作者和职教专家对此有很大争议。《环境工程原理》的理论课程内容教学,我们进行了灵活处理,在“必需、够用”的原则上做了如下安排:对流体流动中的连续性方程和伯努利方程,不作流场分析,不作能量来源推导,只告诉学生有三种能量即可。然后选取合适的断面,进行能量衡算,并结合泵站和风机房设计,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对沉降过程,应根据三种作用力,推导出自由沉降的斯托克斯公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力场分析和计算能力;对过滤过程,偏重于过滤方程及实际工程应用;对传热过程,偏重于热传导和对流公式的应用,不强调推导过程。

在《环境工程原理》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时,还存在两种意见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不讲计算,因为学生计算能力太差,难以展开教学;另一种观点认为,应根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就业需要,适度地增加计算,以计算内容不超过高等数学水平为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坚持了后者。学生由于数学功底不好,开始时很不适应,但随着教学的开展,进行由浅入深的计算训练,逐步引导,大部分学生最后都能完成计算和设计任务。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是关系到专业教育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结构性手段。《环境工程原理》可以采用项目课程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对《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拟设计4个大项目,25个课程模块(见表1)。学生通过完成课程模块的学习,使《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任务得以完成。

在教学组织上,可先引入真实项目,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项目设计的原理依据,通过原理分析和项目设计中参数的选取,完成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训练。对管道、阀门、水泵、风机、压缩机、旋风分离器、旋液分离器、板框压滤机、带式压滤机等的学习,应将图片展示、录像播放、实地参观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完成设备和材料的认知与表述。对废水提升系統、废气输送系统,可借助校内废水处理系统(或自来水二次供压系统)、实验室换气和抽排系统完成项目教学,也可通过参观校外基地来完成。在时间安排上,首先由教师在课堂上完成理论讲解和计算。随着学生计算能力和设计能力的提高,教师只在课堂上讲解设计步骤,余下由学生在课下完成。最后,教师只是布置项目,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设计思路,在课下完成设计,由教师进行点评。

有效完成《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效完成课程目标需要解决四个问题:(1)教师工程素质的提高。完成项目课程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懂课程的理论知识,还应有相应的设计经验。如果教师不懂环境工程设计,该课程的项目教学最终还是滑向传统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应到环境工程公司和环境工程运营管理现场实习,尽快培养工程设计和运营管理经验,以便能胜任项目课程的教学。(2)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若想有效完成《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目标,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不可少。应积累一定量的影像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应建设习题库和项目设计资源库,以便学生有更多锻炼和选择的机会;若有条件,应建立网络课程,实现课程教学的远程化和在线化,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便。(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条件的建设,应能展示环境工程常见的管道、阀门、水泵、风机、压缩机等,能进行现场教学,应有流量、压力测定装置,学生能测定流量和压力;若有条件,应有小型的旋风分离器、板框压滤机、带式压滤机、换热器,以供学生实训;应在校外建立稳定的参观实习基地,以方便学生参观。(4)教材的编写。教材建设应根据项目课程要求,开发项目课程教材,教材应以项目为课程主体,而不是以知识体系为主体。项目课程内容的重构至关重要,同时,要注意课程表单的设计,还要图文并茂,增加趣味性。

总之,学校特色的建设在于专业,专业建设的落脚点是课程。若能够把课程建设好,则建设一个好专业就有希望,学校特色树立就有可能。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任重道远。项目课程开发是高职课程建设的主导方向,是一件复杂和艰辛的事情,但只要专业课教师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理清思路,踏实建设,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能力将得以提升,该专业的教育应该会有一个不错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胡洪营,张旭,黄霞,王伟.环境工程原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郭军.高职《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改革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5):84-86.

[3]李青,李泉.高职高专《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0(28):604.

[4]闫生荣,杜中英,杨春和,张跃群,花海蓉,蒋云霞,孙家峰.高职院校“环境工程原理”项目课程的整体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131-132,136.

[5]张霞,焦学然.关于环境工程原理教学方法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0(2):110-111.

[6]闫生荣,杨春和,张跃群,花海蓉,蒋云霞,孙家峰.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环境工程原理》改革刍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2(4):85-86.

[7]何红升.环境工程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张柏钦,王文选.环境工程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9]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吕银芳.对“必需、够用”原则的理解及其实现途径[J].价值工程,2011(28):157-158.

作者简介:

夏志新(1972—),男,河南信阳人,硕士,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环境工程与土木工程系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作者:夏志新 郭艳平等

上一篇:饮用水处理工程设计论文下一篇:探究性学习高中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