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环境治理与环境监测论文

2022-04-27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学院的办学特色,提出了该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室内环境治理与环境监测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室内环境治理与环境监测论文 篇1: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发展分析

摘要: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加剧了我国环境污染的趋势。为了预防与治理环境污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起来。本文对环境监测与治理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以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长足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发展; 问题; 对策; 分析

改革开放后,工业化的飞速发展造成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噪音、辐射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我国环境污染蔓延趋势不断加剧。近些年来,碳足迹为首的环境问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加之一些新的污染物特别是有机污染物危害的显现,使环境监测与治理问题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来。但是,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要想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就需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现阶段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1.1 监测结果难以对环境质量做出全面的反映

现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同我国的实际环境状况并不完全适应,主要表现为监测项目缺乏针对性和污染指标滞后严重。受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的频次普遍偏低,难以对实际环境质量及污染情况进行完整、准确的反映,在环境监测与治理方面,对企业排污行为的判定仍处于被动。当前我国对于大气、水等污染要素实施例行监测,但却对环境诸多要素中的有害物质并未做系统性的监测,缺乏对一定区域内环境质量的总体掌控。

1.2 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手段落后

当前,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中,对于污染物的采样及分析缺乏系统性,对于污染物类型的不同而要采取不同的采样和分析手段,缺乏统一的监测标准。在环境治理方面,同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很多相关治理技术仍沿用最初的形式,技术更新不及时,在遇到新型污染物时,缺乏形之有效的监测与治理方案。

1.3 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缺乏应急措施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发展至今,仍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应急监测体系,对于突发性的污染事故及其后续治理工作,现行标准同现场动态、快捷的紧张形势并不适应,且分析成本较高、治理代价昂贵。当前我国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所配备的应急设备、仪器同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加之,我国地形复杂,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更有一些地区交通不便,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下环境监测与治理的难度。

2 环境监测与质量技术实现长足发展的对策

在对我国当前环境污染状况以及环境监测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要明确今后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要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教训,虚心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尊重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环境污染采取科学有效的监测与治理措施。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实施科学的环境监测

实施科学的环境监测,才能使环境质量得以真实的反映,也才能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首先,制定合理的监测因子,依据不同污染物产生的有害物质浓度,选取出现频度高、危害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对象,力求以特征性指标取代综合性指标,使监测结果更科学、更真实;其次,强化连续、自动的监测形式,以准确、及时地对各种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和动态状况加以掌握;再次,重视毒理、生物学监测,使用毒理生物学来监测污染物对于人体的危害性及环境的污染,从而使有毒有害物质毒性能够客观的反映;最后,对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评价,当获得了大量的可信环境监测数据之后,依据监测数据背景进行相关性研究,做出有预见性、综合性的分析评价,并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比如水环境污染的治理中,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要吸取西方国家的教训,决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现实情况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要知道实现真正的统筹规划,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出现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努力。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管理模式,实行水量水质统一管理,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实行动态监测、区域联防。要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加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当前,尤其要注意强化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供水与需水统一管理,水量与水质统一管理。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护,努力提高水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和保护水平。为了防治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引起的地面沉降,各级水利部门要认真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采补平衡分析,提出回灌规划,充分利用洪水及间隙期多余的水量,采取各种补给入渗技术回灌地下水,争取地下水早日恢复平衡,抑制地面沉降的发展。流域水环境监测网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尖兵与耳目,应该优先建设,先行发展。对跨界河流与重大污染事故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信息。应加强省际边界水体的监测,积极开展跨省的污染联防。

2.2 明确环境监测与治理的标准化

要想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规范化中的支柱作用,首先应充分的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进行管理的依据,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础。随着环境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关注化学污染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辐射等物理因素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的监测需要环境监测工作来实现,从而为环保工作规范化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通过对现代环境监测、环境治理、采样制样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取其精华,对于存在缺陷的地方,积极进行改进。国家投入相应资金,完善环境监测与治理设备,缩小同发达国家间在环境监测、治理领域的差距,引用发达国家相应标准,作为标准的技术参照。

2.3 加强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与治理

首先,明确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与治理重点,快速确定突发环境事故的动态变化及具体处理措施。待处理结束之后,查明原因,总结相应事故处置经验并分类建档,构建环境事故应急体系并经常开展应急演练。其次,采用多种预警和应急手段,使用应急检测车等仪器,采用标准的采样与分析方法,配备经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从而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环境事故处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预见性。最后,加强对自动化、便携式检测仪器设备的研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指导行动,才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实现长足发展的必然出路。

3 总论

环境污染的愈演愈烈,使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责任,但是基于其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要实施积极的应对措施,使其环境保护的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最终实现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继.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前景分析〔J〕.山西建筑.2010,21:2-3.

[2]刘琼玉.我国环境检测与治理技术有关问题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2009,4:34-35.

[3]汪水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与治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0,19:11-12.

收稿日期: 2011-06-28

作者简介: 李素花(1969-),女,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监测.

作者:李素花 王秀梅 薛庆玲

室内环境治理与环境监测论文 篇2:

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学院的办学特色,提出了该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高职高专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当前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近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国家环保部,把环境问题纳入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中,更有利于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展。我国的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缺口很大,而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是培养环境类专业人才的一个新兴专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1 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是当前高职教育是一个改革的热点和难点,也是一个院校教育教学的特色所在。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在教育教学中沿用高等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脱离实际的倾向体现不出办学特色,难以完成培养环境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同时,专业设置上不合理缺乏市场性和长远考虑,学生就业渠道单一。这种状况对高职环境类专业的发展带来潜在的不利因素。因此,研究行之有效的高职环境类专业的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适应市场需要及就业多元化,形成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我院具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林业行业高职高专院校中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均排在前列。学院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注重发展新兴学科。2000年以来,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国家十分重视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事业。为此,我院于2005年更名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现已成为我院的特色专业之一。在研究其他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下,结合我院自身的优势,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对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1.1 制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为指导思想的培养目标,与签约单位一起共同制订“2+1”的培养方案;

1.2 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取舍,不断深化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基于整合职业能力观的目标体系设计基于实践性学习的能力培养主线,建构实践教学的职业能力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运行与保证三大体系,从而能够整体、系统地推进以实践性学习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2+1”教学模式的实践体系。

1.3 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办学和特色发展之路,实现办学规模、质量、效益相统一,树立扎根社会办学、融入社会求发展的办学思想,实施“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战略,建立校企“互惠共赢”机制,为生态环境建设、林业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 专业特色

环境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许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都是在传统的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盲目、从众心理。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人才培养目标,全盘照抄,专业特色不明显。经过四年来的广泛社会调研和不断的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院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

2.1 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本专业培养的是既掌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又具有一定林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2.2 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本专业既开设《环境监测技术》、《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工程CAD技术》、《生态环境评价》等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又开设有林业与环境内容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森林环境》、《林业生态工程》、《森林培育技术》《森林调查技术》、《沼气利用技术》等林业、环境互通课程。将本学院的林业教育的优势应用到环境教育中,形成“环境教育中有林,林业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的办学特色。

2.3 体现在应对学生就业上。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既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又注重素质的培养;既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注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特色决定了厚基础,宽口径,力求使学生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竞争环境的意识和能力。2006届、2007届毕业生供不应求,2008届毕业生在尚未毕业的时候,就被企事业单位预定一空。用人单位对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踏实肯干、上手快、留得住、用得上”。

3 教学内容与方法

我院经过多年的摸索,已初步形成一套系统的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方法。

第一,全面开展教学方法与考试模式改革,摒弃以往的“填鸭式”、“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积极实行提问式、启发式、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比如在教学中,采取现场教学法,将课堂搬到教学实验林场、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水处理厂、环境监测站、气象站等实训场所。又如生产技能实训课等课程由老师指导学生结合课程教学,利用课外时间,从播种育苗、生产管理全程实践。重视因材施教,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

第二,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践活动。在校外实训中,利用本专业现有柳州市龙泉山污水处理厂、柳州市环境监测站等10个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实训效果良好。在校内实训中,模拟生产实践,按照生产实践的全流程来开设、讲授课程。如《环境监测技术》课程将课堂搬到学院内的水塘旁,要求学生开动脑筋,通过整体训练,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005年底,学院依托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技术力量,成立了沼气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开发“自动回流破壳沼气池”、“自动反流沼气池”和“沼气增气剂”技术,成果直接通过学院绿能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应用与推广。目前我院正在组织专业学生参加沼气生态能源示范村建设工作,学生在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工作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4 今后改革的要点

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在国内来讲毕竟是新兴专业,国内高职高专院校没有现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供我们参考,只能靠每个学院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目前,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第一: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如何与自身学院的优势专业、示范性专业更好的结合是我们今后人才培养模式工作的突破点。比如如何将本专业和我院的另一特色专业-室内设计专业更好的结合,抓好室内环境检测这一块,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第二:随着中国加入WTO,必将刺激ISO14000、ISO9000认证等环境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应考虑在目前开设的课程中涉及此项内容。另外,学院的职业技能培训工种较单一,应引入诸如环境监测工、废水处理工等工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三:随着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由此而引发的对建筑装修行业服务质量的争论也提上日程,特别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由此一大批室内环境检测与治理公司,而相关的专业人才又相对空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应抓住这个机遇。

作者:张丽微 苏杰南 何红娟 陈福坤

室内环境治理与环境监测论文 篇3:

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摘 要:我院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初步构建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积极寻求与更多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以能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建立校内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服务企业能力,深化工学结合。

关键词:高职院校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 工学结合

近年来,随着新疆各级政府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不断加强执法力度,各类企业加大环境控制措施和投入,社会对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应加大。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于2010年秋季开始招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需求,结合高等职业的特色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特点,我们把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环境监测及污染治理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上,学生的核心能力是污染监测能力和污染治理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按照工学结合教育思想,初步构建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

1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初步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1]。

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核心能力即污染监测能力和污染治理应用能力展开。学生在入校第一年,主要通过公共基础教育平台,进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通过专业教育平台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课程构成,开设了基础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环境学概论、环境微生物学等课程,并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主要有基础化学实训、分析化学实训、环境微生物实验实训等。并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安排有一周的专业见习,主要是组织学生到环保局、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单位参观,访问等。认识实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环境专业相关单位工作内容、工作程序与工作要求,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积累必要的感性材料,同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现场工作人员,增强学生职业意识、劳动观点。

学生在校第二年,主要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由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技能训练课程构成。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室内污染控制技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等,专业核心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有环境监测综合实训、水污染控制综合实训、室内污染检测与治理技术实训等。在第二学年每一学期分别安排有校外一个月的环境监测课程实习和污水厂运行与管理实习,实习地点选择在学校周边地区地州市级环境监测站和污水处理厂等单位。

学生在校的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是根据学生就业意向,学生自己联系好实习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毕业综合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第二学期学生返校后,根据学生兴趣与就业意向,主要开设专业选修课程,与此同时专业教师指导、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通过这种形式,采用工学交替模式,充分利用了校外环境与资源,弥补了校内实验实训条件不足,实现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学生获取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根据互惠互利原则,只有企业在工学结合中也有获益,企业才有积极性,这种合作才能够长久。为此,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合作单位着想,学生到实习单位后能为这些单位做些什么?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要做哪些准备?在校内教育教学中从多方面为学生到企业实践锻炼做好准备。首先,学生校外实习时间安排事先需与合作单位协商,选择他们最需要人手的时间段。另外,校内的教育教学活动也积极配合实习前各项准备,例如:学生到校外进行环境监测课程实习前,已完成了基础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环境监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等课程理论及实验实训,而且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培训获得了化学检验工(中级)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其次,为使学生逐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踏实的工作态度,树立劳动观念、组织纪律观念,我们从入校教育到最后学生顶岗实习之前,都会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以便学生能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最后,需要与合作单位一起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组织管理工作及实习成绩的考核工作。

2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企业,推进工学结合

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愿意参与高职院校办学,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使自己的员工在理论上不断充实,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习型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吸纳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促进企业发展,这是企业的根本目的[2]。

目前,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合作单位主要是学校周边地区地州市级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和城市污水处理厂。这些单位性质多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具有硬件设施完备,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较高等特点。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在单位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利用其先进的设施和设备,逐步掌握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与工作人员接触中也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感受到与同事融洽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检验自己能力,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

按照工学结合教育应具有的一些特征,工学结合的合作企业最好就是用人单位,即毕业学生可以就业的单位,目前我们遇到的问题之一就在于此。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合作单位对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一般均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且需要通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统一招考考试录入,而我院培养的专科学历学生很难进入此类级别单位,仅可能在一些新建的县级环境监测站就业。为学生提供能满足其就业需求的足量的企业生产实践岗位,我们需要广泛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使学生能够实现毕业即就业。另外,还需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校企合作,学生的教育计划由学院与企业双方共同商定并实施与管理,用人单位生产工作应是教育计划的整体组成部分并占有合理的比例,而且也是成绩考核评定的重要部分。合作的范围包括课堂教学与涵盖包括生产劳动在内的各种社会实践的结合,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员参与相应的社会工作活动。只有这样,工学结合才有旺盛的生命力[3]。

3 以服务求支持,建立校内工学结合实训基地

在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在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同时,需要兼顾企业的生产、经营的需要和利益。应该针对企业的特点和需求,一方面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使自己的学生能够适应并融入所服务的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尽己可能为企业多方面的需求提供服务做出贡献。职业院校建立校内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可以更好服务企业,工学结合有了更为牢固的合作基础。

职业院校通过建立校内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创造真实的现场环境,将企业的工作环境、先进技术尽可能多地模仿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课堂环境就是工作环境,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能够提高学生服务企业的能力。例如:在学校环境监测实验室我们按岗位监测任务,设COD岗、BOD岗、挥发酚岗、矿物油岗、氨氮岗、重金属岗、环境大气岗、土壤和噪声监测等,学生轮岗进行训练。这样可以弥补学生校外实习时,因实习期短而采用定人定岗,岗位单一,学生无法得到全面锻炼的弊端,学生得以更快适应各类工作岗位要求。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实习基地,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此外,校内的工学结合实训基地也是职业院校服务企业的基地,利用职业院校自身人才优势,能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还可以作为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只有职业院校在为企业的服务中才能求得全面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4 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双师型”教师不仅要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还必须具备基本的行业道德和行业素养。不仅要清楚各项操作,还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内化吸收以传授给学生。

通过工学结合的开展,教师能更好地从实践的层面来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及技术水准,从而最终促进教师的成长。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我们选派中青年教师到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环保公司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参加实训锻炼,学习实践经验。同时,还聘请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有关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每年举行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也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另外,依托职业技能大赛,组织教师、学生参加,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今后还要通过引进、下厂、培养等途径,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聘请行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业学习领域的教学任务,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全、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强、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6.

[2] 耿洁.构建工学结台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3] 肖化移,李谨平.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06(5):12-15.

[4] 何兰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效果总结报告——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11级酒店管理明仕田园工学结合[J].商,2013(3).

[5] 杨桂府.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实现双赢的对策——基于机电专业工学结合的思考和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作者:王琳娜

上一篇:血液透析患者信息化管理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的金融证券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