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许多国家的学前教育采取了混龄教育形式,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就国外幼儿混龄教育研究的成果,如混龄教育的定义和特征、益处、认知基础、学习策略、教育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以期对我国幼儿混龄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有所启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混龄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混龄教育研究论文 篇1:

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教育中可以同龄編班,也可以混龄编班。在混龄编班思想的指引下,以及来自欧美的混龄教育思想特别是蒙台梭利思想的影响下,蒙氏的混龄编班思想已经对现今我国的幼儿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混龄编班的形式也已经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而我国之所以会采用混龄编班的形式,也和我国的国情有关。自上个世纪的80年代开始,我国大规模的实施计划生育,在这30多年的历程中,我国的独生子女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虽然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为缓解我国人口暴增做出了贡献,但是独生子女所带来的各种弊病也不断爆发。张更立的《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研究》表明,异龄同伴交往不仅对幼儿的社会认知、情感能力、社会行为有发展性作用,而且对交往过度和交往不足的幼儿有明显的矫正作用。面对异龄交往的潜在优势和缺少兄弟姐妹的这一组矛盾,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用了混龄编班的形式来为独生子女“借”兄弟姐妹,满足其异龄交往的需求。随着混龄编班形式的展开,我国对此方面的研究探讨也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在国外对混龄编班的可行性、作用、意义、组织形式等的研究基础上,我国还对幼儿年龄跨度、时段的适宜性及混龄班教师等各方面采取了进一步的细化研究。现今混龄编班的形式已经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其对幼儿的实际作用已不言而喻。然而混龄编班的形式在混龄班教师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幼儿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所能达到的促进程度成为了一项意义重大但又具体琐碎的工作。混龄教育模式中幼儿混龄交往的研究不论是对幼儿的实际交往能力发展,还是对混龄班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我国在幼儿混龄交往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之上,独立的研究成果相对较缺乏。而对于混龄教育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混龄教育的年龄适宜性、时段适宜眭、教师的教育方法以及混龄班的课程设置等几方面,对混龄教育模式中幼儿混龄交往的研究涉及相对较少,但也存在一定的成果。

幼儿的天性本就爱与周围的人进行交往,同伴交往是除亲子交往之外的又一重要交往形式,其对幼儿的认知、情感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同伴交往从年龄层面区别,可分为同龄交往和混龄交往。随着国内外学者对混龄教育研究的逐步深入,混龄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相关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张更立的《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的研究》表明“异龄同伴的这种不对称关系性关系相较于同龄同伴而言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性能力”。我就结合混龄教育和幼儿混龄交往这两方面,以幼儿交往为切入点研究混龄教育模式中幼儿混龄交往的现状。这样不仅可以反映出混龄班教师对混龄教育模式中幼儿混龄交往的具体落实情况,也可以为其他从事或对混龄教育模式中幼儿混龄交往感兴趣的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实际经验和借鉴价值。

如上所述,无论是《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混龄编班思想的指引,或是我国独生子女的社会现状问题,亦或是国内外混龄教育思想的影响。现今我国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混龄教育模式,其中尤以受蒙台梭利思想影响而建立的蒙氏班级居多。因此,我们将以幼儿的混龄交往作为研究对象,不同幼教模式下,幼儿交往的次数、对象、类型、效果有何异同?混龄教育模式中,幼儿混龄交往的偏好如何?混龄班教师对混龄教育中幼儿混龄交往存在怎样的认识与感受?他们的行为与幼儿交往之间的关系如何?混龄教育模式中的幼儿混龄交往有何意义及其存在价值?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整理不同教育模式下幼儿同伴交往的次数、偏好、对象、类型、效果,幼儿的交往能力及教师行为与幼儿交往关系等纬度的整理与分析。从上述分析来看,本课题的选题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第一,从理论意义上说。本课题“混龄教育模式中幼儿混龄交往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幼教模式下幼儿混龄交往的现状。通过对比不同幼教模式下混龄交往的异同,系统分析混龄教育的必要性、价值、意义和特点。为混龄教育中幼儿混龄交往研究提供佐证和素材,拓宽幼儿混龄交往的视野,丰富幼儿混龄交往的内容。第二,从实践意义上说。本课题“混龄教育模式中幼儿混龄交往的研究,可以为从事幼儿混龄教育的一线教师以及相关的幼教工作人员提供思路,为他们的日常工作提供操作性建议。

作者:呼贝贝

混龄教育研究论文 篇2:

国外幼儿混龄教育研究概述

[摘要]许多国家的学前教育采取了混龄教育形式,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就国外幼儿混龄教育研究的成果,如混龄教育的定义和特征、益处、认知基础、学习策略、教育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以期对我国幼儿混龄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幼儿;混龄教育;国外研究概述

美国、德国、日本、丹麦、英国等国家的学前教育普遍采用混龄编班的形式。这些国家对幼儿混龄教育已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对同龄编班的批评

以年龄对儿童进行分班这一教育组织形式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欧洲教育、师资培训模式、教科书产业和标准测验等,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响应公共教育运动而产生的。[1]公共教育运动要求为大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教育,于是,人们在借鉴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同龄编班。同龄编班使教育对象范围扩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约了师资,便于组织、领导与检查,便于教学大纲的实施。[2]这些优点使同龄编班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是,同龄编班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Kasten和Clarke(1993)认为,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分类这一做法含有错误的假设:认为教师只通过口头言语就可以向儿童传递知识和信息;认为每一年龄段的儿童具有同样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能力,他们从教育中获得的收益也相差无几;认为学习是有秩序的、一步步的、阶层式的过程;认为只有教师才是教育者,儿童只是受教育者;认为一年年的教育是符合某种标准的,这一标准建立在学习结果可被测量和可被鉴定这一观点之上。

为此,同龄教育在19世纪末开始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受到了批评。研究者认为,同龄编班这一组织形式无视个别差异,没有反映儿童是如何学习和成长的,排斥了那些不具备相同经验的儿童,导致儿童在班级组织中的不同地位,存在培养儿童独创性和信息反馈不足等问题。基于对同龄教育的批评,研究者重新提出了一种教育儿童的形式——混龄教育。研究者认为,混龄教育同样有效,甚至更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二、幼儿混龄教育的特征

不同的研究者对混龄教育的定义各不相同。有的学者认为,混龄编班将不同年龄(年龄跨度一年以上或更多)和发展水平的幼儿按照一定的模式加以组合,以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Kate,1992)。[3]有研究者认为,混龄教育模式具有三个共同的要素,即:不管能力如何,将不同年龄的儿童编在同一年级中;强调儿童发展的需要和怎么最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坚信发展适宜性方案和整体发展观,即发展不仅包括学业成绩,而且包括儿童的社会性、心理和身体健康。[4]

有的学者认为,混龄班级具有以下要素:混龄和混合能力编班、发展适宜性方案、灵活分组方式、不断进步、专家合作、真实评价、定性报告、父母参与(Debra.Johnson,1998)。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AASA,1992)列举了理想的混龄班应具有的特征:发展适宜性方案、异质学习者团体、整体学习观、引导儿童积极参与的活动、利用幼儿园和社区将技能应用到真实生活情境中、教师作为促进者、强调学习的过程、整合课程、灵活的班级组织形式、不断进步、真实评价。尽管这些特征也可以用来描述同龄班级,但它与对同龄班级的描述并不完全相符。只有同时具备这些特征的班级才能被描述为混龄班级。

有研究者认为,尽管有些班级被称为“混龄班”,但并不是真正的混龄班。混龄班不是这样的一些班级:出于方便(如为了适应人口突增)而将两个年级随意放置在一起;实施呆板的能力编班;不关注儿童的兴趣或儿童进入更高年级的动机;只强调智力领域(抽象的、学术性的、学科的技能)的学习;期望儿童学习时一个人安静地、单独地做练习册,或者参与教师主导的小组活动;教师作为“讲台上的圣人”,每天站在讲台上指挥一切;学习的科目相互独立,各个科目概念间的联系甚少;把每天划分成用于学习每个科目的单独学习时间,未把学习看成一个整体等(AnnBingham,1995;AASA,1992)。

三、幼儿混龄教育的认知基础

幼儿混龄教育是建立在一定认知以及研究和实践基础上的。认知冲突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实施混龄编班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认知冲突理论

皮亚杰认为,同伴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儿童需要有与同伴和环境互动的机会以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同伴的互动为儿童提供了观点抵触的机会,从而产生认知冲突。通过和同伴的争论,儿童看到别人所持的观点与自己不一样。正因为这样,儿童开始接纳、适应,或重新组织自己的认识架构,以融入不同的信息。[5]

有关认知发展的其他研究也表明,不论儿童的年龄几何,当儿童在不同的理解水平上互动时,认知冲突就会出现,即当一个儿童与认知成熟水平不同的儿童互动时,他会产生认知冲突。我们认为,理想的认知冲突通过向参与者提出挑战可以刺激认知的发展,这种挑战要求参与者去同化和顺应因理解不同而展现的新信息。

当然,冲突并不必然导致认知的发展。由认知冲突引发的学习,并不只是信息量少的儿童简单地模仿信息量多的儿童,而是在理解上存在冲突的个体之间的互动致使信息量少的个体以“认知重构”的形式内化新的理解。[6]正如维果茨基指出的,当概念的确转变而不仅仅是复制的时候,对新理解的内化或“认知重构”才会发生。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同伴互动产生的认知冲突可能促进认知的发展,但并非所有的认知冲突都将导致认知的发展。如果想使冲突有效,要学习的概念必须处在儿童的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之间。用维果茨基的话来说,就是处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

维果茨基把最近发展区(ZPD,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定义为“一段距离——介于由独自解决问题所显示的实际发展程度,与经由成人的指导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来解决问题所显示的潜在发展程度之间的距离”。[7]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一个儿童与人合作能做的和不与人合作能做的之间的差异就是同伴合作的基础,儿童之间的合作活动促进了儿童的发展。

维果茨基相信,所有较高级的认知过程都源于与社会的相互接触,认知发展也是与同伴合作的结果。参与更成熟的社会成员的活动,儿童逐渐掌握了这些活动,并以在其文化中有意义的方式思维。[8]因此,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幼儿混龄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四、幼儿混龄教育的学习策略

早期教育中实施混龄编班的意图在于增加班级的异质性,以便利用儿童在经验、知识和能力上的不同,[9]“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大小共同进步”。

(一)同伴辅导

在进行同伴辅导时,儿童在认知上存在一些接近的方面,辅导者会在被辅导者的最近发展区内活动。学习之所以得到了促进,是因为在理解上同伴辅导者与被辅导者的差异小于儿童与成人的差异。而且在面对被辅导者的困境时,同伴辅导者比教师更敏感,更容易移情。与经验丰富的教师相比,辅导者对互动结果形成固定的预期和期待的可能性更小。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辅导者和被辅导者在知识和社交上都会得到发展。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使儿童面对面地互动并共同承担学习的责任。研究证实,合作学习对儿童有积极影响:儿童在成绩、吸引力以及在使用合作技能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促进了自信心的发展,反过来导致与同伴更多的互动。尽管合作学习没有直接涉及参与者的年龄,但它与利用学习中不同的参与者有关。参与者间的差别是为早期教育领域提出混龄教育建议的一个依据。国外研究者认为,尽管对同伴辅导和合作学习的研究没有集中在儿童的年龄上,但其结论对混龄编班的学习仍有启发和指导意义。[10]

五、幼儿混龄教育的益处

对混龄教育益处的研究硕果累累,我们可从幼儿与教师两个方面来看。

(一)带给幼儿的益处

不少学者和机构都曾罗列过混龄教育带给儿童的益处(Maeda,1994;Lilian G.Katz,1995;儿童教育国际协会;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通过总结我们发现,混龄教育带给幼儿的益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养的机会

儿童需要有观察和模仿多种能力的机会,也需要有在同辈中发现同伴的机会,这些同伴以不同的方式搭配、补充或完备了他们的兴趣。[11]儿童需要一个真实的情境以展现和强化他们教导的天性。混龄教育为儿童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在混龄教育背景中,儿童学习如何成为父母和教养者。这些早期经验是将来做父母和帮助他人的基础。

2.学习的方式

同一班级中的年龄跨度越大,成人和儿童所能接受和容忍的行为和成绩的跨度就越大。在混龄班级中,教师可能更强调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包括不同年龄儿童群体间的差异,也包括每个儿童个体间的差异。在混龄班中,年幼儿童期望年长儿童能为他们做些事,年长儿童把年幼儿童看作需要他们帮助的人,这种意识创造了一种期望合作的氛围。通过合作,儿童间形成了强烈的团体感和助人意识。

3.社会性发展

混龄班儿童间的互动引发了亲社会行为(如帮助、分享、轮流),促进了儿童社会性理解能力的发展。具体地说,在混龄群体中,年长儿童为年幼儿童创造了复杂的游戏;年幼儿童给社会性不成熟的年长儿童提供了练习社交技能的机会;混龄群体增强了年长儿童的责任感和自控能力;在混龄群体中,年幼儿童的社会性参与度得到提高。

4.对认知的益处

如前所述,当儿童在不同的理解水平上互动时,认知冲突就会出现。假如两个儿童为完成同一任务而合作,其中一个理解力强,另一个理解力弱。他们之间出现争辩时,理解力差的儿童就有可能从理解力强的儿童那里得到启发。混龄教育使儿童接触到不同年龄、经验和个性的同伴,这些儿童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起作用,从而促进了彼此的认知发展。

此外,DebraJohnson(1998)认为,混龄编班有益于更大范围的儿童,如超常和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少数民族儿童等。DemetraEvangelou(1980)则认为,在幼儿园和学前班的混龄班里,教师更容易避免出现“小学化”的倾向。

(二)使教师受益

Katz(1990)认为,在混龄小组内,儿童的不同成熟程度可以减少年幼儿童对引起教师注意和获得教师帮助的依赖,因为他可以从比他成熟的儿童那里获得帮助。同样,年长儿童可以帮助年幼儿童完成各项任务和处理各种杂事。这对教师也有利,因为他们要对儿童一天活动的方方面面负责。

BevMaeda(1994)也列举了混龄教育给教师带来的益处:儿童和教师长期分享共同的经验,他们间建立了有意义的关系;因为多年参与班级活动,家庭和学校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和相互支持;儿童可以自由互动、四处活动和自己作决定时,其行为问题减少了;当儿童拥有学习权时,他们推动着自己去学习;因为教师要在更长的时间内对儿童进行评价,所以教师能提供儿童进步的综合记录,等等。

六、实施混龄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每一种教育形式都有它的不足之处。混龄教育自身并不能产生益处,只有在仔细规划的前提下,混龄班级才能发挥巨大的潜能(Gaustad,1995)。

(一)应注意的四个问题

有研究者认为,实施混龄教育时必须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最适宜的年龄范围、年长儿童和年幼儿童的比例、分配给混龄组的时间以及适当的课程。[12]LiLian G.Katz、Demetra Evangelou与JeanetteAllisonHartman(1990)为此提出以下建议:最适宜的年龄范围是比当前教室中传统的范围大一些,但并不是大到儿童不能分享经验的地步;年长儿童和年幼儿童的比例不应该使年长儿童会退步;不需要给混龄和同龄的小组分配特别的时间比例;对于混龄班级,一种非正式的、多维的和不以年龄为基础的课程是最适当的课程。

还有研究者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如教师怎样确保年幼儿童不会被年长或能力强的儿童欺负,教师如何教给年长儿童怎样不受年幼儿童的纠缠,父母在决定是否让儿童进入混龄班级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等(Lilian G.Katz,1995;DebbieR.eese,1998)。

(二)为混龄教育提供支持

为混龄教育提供支持是非常重要的。Goodlad和Anderson发现,得到父母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是混龄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假如没有做好说明和不能得到父母、当地教育部门和社区的支持,混龄教育就容易被误解。[13]

教师或幼儿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书面交流、通知、会议、口头交流等)与家长和社区人员交流混龄教育的信息,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家长和社区人员能以多种方式参与教育。管理者和学校董事会可以通过解决教科书问题和评价问题等来帮助实施混龄教育(JoanGaustad,1992)。

除了以上的研究成果外,还有研究者为混龄教育提出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以方便一线的实践者借鉴。比如,JanetBanks(1995)曾研究了促进

儿童学习的教育策略,他还提出了管理混龄班级的建议以及转变课程的一些方法。近几年来,我国某些城市幼儿园在分班的基础上开始尝试混龄教育。因此,了解国外混龄教育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有助于我国幼儿混龄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更好地开展混龄教育。

参考文献:

[1][4]Diane M.Smith Curtis,B.A.on Becorming aCompetentMulnaSePractidoner.UniversityofNewfoundland,1999.31,20

[2]刘永明幼儿混合班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9

[3]LiLianG.Katz.NongradedandMlxed—ASeGroupingin Early ChUdhood Programs,ERIC C1caringhouse OnHementalyandE2rlyChUdhoodEducationUrbahaIL.1992-00—00

[5][7]LauraE·Berk,AdamWinsler.鹰架儿童的学习:维果茨基与幼儿教育.谷瑞勉译.台湾:台湾心理出版社,2002.230-231,44

[6][10]LlLian G.Katz,Demetra EvangelouJeanetteAllison Hartnlan.The Case fofmLxed-age GrouPing in earlycducaUon.Washington,DC:NAEYC,1990

[8]劳拉·E·贝克著.儿童发展(第五版).吴颖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64

[9][11]LiLian G.Katz.The Benefits of Mixed-AgeGrouPing,ERIC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ChUdhoodEducadOn Urbalaa IL.1995-05-00

[12]Demetta Evangelou.Mixed-Age Groups in EarlyChildhood Educatlon,ERIC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andEarly ChildhoodEducatlonUrbahaIL,1989-00-00

[13]Joan Gaustad.Building SuPPort fOr MultiageEducation ERICDigest114,Juyl997,7:114

作者:王晓芬

混龄教育研究论文 篇3:

坚持混龄特色研究 打造品质幼儿教育

摘 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改善办园条件,营造家园式的混龄环境;加强园本教研,塑造混龄科研师资队伍;坚持混龄研究,形成鲜明的教育特色;构建特色课程,促进师幼能力提高。阐述了幼儿园在当前独生子女背景下开展混龄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可以弥补独生子女家庭成分的缺失,从而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混龄环境; 混龄教育; 特色

混龄教育,是指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孩子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生活,游戏。而我国基本采用的是分龄教育。让同一年龄段的孩子放在一起学习、生活、游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与异龄儿童的交往机会,限制了幼儿和异龄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学习。特别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家庭成分中缺少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所以我们更有必要在幼儿园开展混龄教育,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改善办园条件,营造家园式的混龄环境

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应该给幼儿一个什么样的氛围?瑞吉欧的教育工作者用他们环境创设的理念和实践告诉我们:幼儿园应该像一个“家”。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这温馨、愉悦的环境中有助于他们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有助于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而我园开办于1981年,规模小,班级少,园舍陈旧。但是我们在分析自身情况后,本着节约的理念、让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投入必要的经费,改善美化幼儿园环境。

1.加大硬件建设,创设现代化的混龄环境

只有创设适合混龄孩子交往互动的环境,才能促进混龄孩子的发展。为此,我园在近几年内,筹集投资近53万元改造了场地和设施:园内铺设了400多平方米的彩色塑胶软地,700多平方米的绿地草坪,新建了景观瀑布墙,改建了幼儿玩沙池,园内创设了富有现代特色的电脑房、多功能室、创意室、娃娃书屋和工作实践室,为混龄幼儿学习和游戏活动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幼儿园可持续发展。

2.关注细节设计,构建个性化的混龄环境

我们认为:在幼儿园实行混龄教育,为幼儿营造一种类似于兄弟姐妹聚集在一起的家庭氛围,可以弥补独生子女与不同年龄幼儿交往的不足,因此,整个幼儿园细节的设计就要体现混龄教育内涵。教育特色标记,代表友爱互助的三人标识随处可见,不断暗示着孩子、老师、家长我们是亲亲一家人,在实施混龄教育。混龄涂鸦墙,在游戏的时候孩子们俩俩结对,用菜根、毛笔、印章等不同作画工具进行混龄涂鸦。班级特色墙,每个班都设计了反映混龄活动过程的混龄特色墙,张贴的混龄结对活动引人注目,洋溢着关爱友爱、合作互助的大家庭的温馨气氛。丰富的混龄玩具,如两人合作玩的脚踏车、三轮车等。通过玩具的购置,满足混龄活动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幼儿园“大手拉小手,快乐同成长”的教育理念。

二、加强园本教研,塑造混龄科研师资队伍

混龄科研师资队伍是有思想、有研究能力、敢于开拓的教师队伍,而我园虽然教工人数不多,但是我们在建设有一支高素质专业教工队伍目标的引领下,以“塑造师德”为核心,以“提高专业”为内容,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本园的每一位教师既是混龄教育的实施者,也是混龄教育的受益者。她们拥有不同的年龄、知识、能力层次,来到同一所幼儿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课题开展过程中研究与探讨、合作与交流、实践与竞争,时刻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就形成了一支团结互助、取长补短、自信竞争、敢想敢超的教师队伍。

1.转变教师观念,从服从到自主

我园坚持混龄教育已有十多年了。刚开始,教师着手从事混龄教育,只是出于生源等原因,带着许多无奈,甚至还抱怨过。但是,在多年来的实施中,教师们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从毫无经验,到初见成效,慢慢地体会到了混龄教育的内涵,感受到了混龄教育对自己的磨练。观念的转变使教师们不断地克服理论上的不足,教师们经常搜集相关资料,运用电脑与网络上的各大资源,了解相关经验,并结合資料进行交流、讨论,使混龄教育不断本园化。教师们多角度多渠道地吸收外界信息和最新动态,加强了园本教研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从服从变成了自主性。

2.转变教师角色,提升教师素养

有了观念的转变,教师们做好了角色定位,既做孩子的导师,又做孩子的朋友。园方也利用大量的时间,做好师资培养工作,加强园本教研,如混龄活动设计专题研究,混龄观察记录的撰写研究,混龄活动方式的研讨……在这些研究中,教师们逐步学会了做孩子们的导师和朋友。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有着自己的特点及个性。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孩子、走进孩子身边,才能让活动不断的丰富起来,让孩子在混龄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大带小、小促大。于是在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后,教师们渐渐树立了正确的目标意识,学会了从观察到构建,从预设到生成,从反思到再实践、再反思。教师们放下了自己的身份,与孩子们融为一体,提升了素养,也真正了解到“因材施教”的意义。作为一名导师和朋友,这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极好的锻炼。

三、坚持混龄研究,形成鲜明的教育特色

鲜明的教育特色就是通过不断的研究尝试获得,在编班、活动中形成了一套能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科学、合理的模式。

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园坚持十余年对幼儿园“混龄教育”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九五”期间参与省教育学会的《幼儿园混合管理,分组教学的研究》,“十五”期间参与了市教科所《幼儿园混龄班管理和教育模式研究》,现又申报实施了无锡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儿园混龄游戏活动的开发》研究,既顺应了幼儿园自我发展的需求,又为小规模幼儿园招生、编班、活动研究等提供了可借鉴的又一新范式。

幼儿园是孩子们共同的家,为使混龄幼儿在这个“家”里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园能在深化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混龄教育的特色模式,现形成两种编班模式:

模式一:混龄编班,根据家长的意愿和孩子的需要,开设了一个中小混龄班,让孩子两两结对,合作、学习、生活、游戏,并进行跟踪评价,作好记录,老师作为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对孩子的日常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力争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模式二:分龄编班,我园还有目的的创造条件,将分龄班幼儿在一日活动和一周活动中的固定时间开展混龄活动,形成了以混龄晨间、混龄活动日、混龄区域游戏和混龄家庭结对四种活动方式。

1.混龄晨间活动

每周三次的混龄晨间活动是全园幼儿自由结伴、充分合作的好形式,将全园户外活动场地按不同的活动内容分为若干个功能区,如跑跳区、钻爬区、球类区、车类区等,晨间户外活动时在老师的带领下,鼓励全园幼儿大小结伴合作进行体育活动,教师在各区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并适时地帮助和指导。丰富的民间游戏,各类体育活动锻炼,为幼儿和异龄同伴的交往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增强了幼儿的体质。

2.混龄区域游戏活动

每周一次将全园各室设置为不同活动内容的区域活动室,如混龄泥工区域、混龄创意区域、混龄涂鸦区域、混龄娃娃电脑区域、混龄玩具区域、混龄玩沙区域。每个区域的教师是通过学期初招投标形式,由教师根据自身爱好特长自主选择。幼儿每周二上午

9:45-10:45可按自己的意愿到各活动区域内去活动,自然进行交往合作,游戏玩耍。混龄区域游戏活动做到三个三,在设计活动时我们遵循三个原则,(1)异龄互动原则;(2)趣味操作原则;(3)多层次需要原则。在开展活动时我们采用三种混龄形式:创意区域——大中小混龄、混龄泥工区域——大中小混龄、混龄娃娃电脑区域——中大混龄、混龄玩沙区域——中大混龄、混龄涂鸦区域——中小混龄、混龄玩具区域——中小混龄。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做到三条:积极引导,适度参与,赏识肯定。创设了一种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更有利于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研究表明:幼儿交往态度热情的人数有所增加,特别是在交往结果中交往的成功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3.混龄活动日活动

每周一次将全园班级按大带小的原则两两结对,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适合异龄互动的学习内容,让每个幼儿找到相对固定的同伴进行半日活动,菜场、马路、医院、超市都是我们开展混龄活动的良好场所,特别是我们幼儿园的工作实践室,孩子们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带着弟弟妹妹按照自己的需要任意选购所需的食品、物品、蔬菜和水果等。在活动中我们还积极带领幼儿大胆地走出幼儿园,走向社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有效扩展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开阔幼儿视野。

4.混龄家庭结对活动

每月一次教师组织结对家庭开展活动,如迎奥运沙海畅游、渤公岛欢乐游等,丰富多彩的混龄家庭结对亲子活动,增进同伴间以及家庭间的感情,弥补家庭成份的缺失,感受大家庭的温暖。特别是结对家庭的经验交流会,提高了家长育儿的能力,使幼儿园、社区、家庭、教师、幼儿、家长之间产生互动的教育功能,从而营造出一个幼儿带动一个家庭,一所幼儿园影响一个社区的和谐的教育氛围。

四、构建特色课程,促进师幼能力提高

有了完整的课程,就有了具体明确的目标和评价工具,通过评价就能确定目标的实施,从而更好地促进孩子、教师、幼儿园的发展。因此构建富有特色的园本课程一直是我们所共同努力的目标。通过研究,我园逐步建立了以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为基础课程,以《混龄特色教育活动课程建议》为特色课程。该课程强调在幼儿园教育和生活中,增加亲情和角色体验,充分发挥异龄幼儿之间交往的教育资源,让幼儿置身于这种弹性的家庭式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混龄教育特色课程目标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总结概括了混龄教育的经验与体会,为后期的进一步深化研究奠定了基础,且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由于开展混龄活动,教师就要认真观察不同年龄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并及时指导,发现闪光点,总结经验。反思、调整计划,制定新的课程内容,并制作新的活动材料,从而提高教师观察、反思、总结的能力及不断提供丰富的、适合活动的材料的能力。如混龄活动剥毛豆,目的是通过哥哥弟弟的合作,比一比哪一组完成的数量最多。但是在活动中哥哥剥得多,弟妹吃得多。于是教师及时告诉他们不要吃,要和哥哥一起剝。而且在后一次开展的剥花生活动,教师一方面多提供花生,还在活动中安排了尝尝花生的味道的内容,为此吃的现象明显少了。由于在混龄活动中会发生各种问题需要孩子自己解决。于是大孩子就会想办法解决,当成功了,大孩子就会自信。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大孩子会谦让弟弟妹妹、帮助弟弟妹妹,赢得弟弟妹妹的尊重。如骑三轮车活动:大孩子骑车,小孩子乘车,但过了一会儿,小孩子不愿意了。怎么办,大孩子就会哄弟妹,拿个玩具给他,又会让他站在大孩子旁边一起骑,当弟妹需要小便时,大孩子会照顾他,冬天帮他穿裤子。弟妹都会跟着大孩子玩,增加了幼儿的自信心,提高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谦让、关心的品质及合作的意识,提升了幼儿的能力。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二十多年的研究,我园的混龄活动已得到了领导、专家、社区、家长的认可与肯定,为我园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为此我园将不断深入研究总结,以最优的保教质量奉献给每个孩子。

作者:庞协萍

上一篇:教学反思作用论文下一篇:生态建筑材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