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制度现状及弊端论文

2022-04-22

司法鉴定制度现状及弊端论文 篇1:

探析我国司法鉴定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摘 要】司法鉴定是诉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一项科学实证活动,既具科学性,又具法律性,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现实的诸多原因,我国现行司法鉴定体制存在诸多弊端。

【关键词】司法鉴定;鉴定制度;司法鉴定现状

1 司法鉴定的内涵

研究鉴定制度当然应该先研究鉴定的科学概念。首先,鉴定是解决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活动,是在办理各种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中为了查明或者证明某个事实,经常遇到需要利用专业知识才能解决的专门性问题。其次,鉴定是一种特殊的科学活动,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鉴定人必须是某一门法科学学科的专家, 鉴定人为了解决专门性问题, 必须对涉案客体进行实验室检验, 并在对检验结果进行论证的基础上作出鉴定结论。但是鉴定又不是一般的科学活动,而是有很大特殊性的科学活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鉴定的主体特殊性,鉴定问题特殊性,鉴定方法特殊性以及鉴定结果特殊性四个方面。第三,坚定是具有法的性质的活动。即是说鉴定必须由办案单位或者由当事人、被告人(通过律师)依法委托,并送交鉴定所必须的材料,才能进行;鉴定人有依法回避的义务,鉴定人有权勘查现场和查阅有关案卷材料,也有权就与鉴定相关的问题询问当事人,证人和现场勘验人员;经过查证属实的鉴定结论是法律上的证据,这一切都表明,鉴定是具有法的性质的活动。

因此,所谓鉴定即是在诉讼活动或非诉讼活动中专门鉴定机构中具有法科学专门知识的鉴定人, 根据办案单位或当事人(通过律师) 的委托, 以解决某些专门性问题为目的, 运用专门业务知识, 对涉案客体进行科学检验, 作出鉴定结论, 并根据受理诉讼法院的通知, 出庭作证, 接受审查和质询的一种法科学活动。

2 我国的司法鉴定现状

2.1 司法鉴定的法律制度较为滞后

从全局上看,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司法鉴定法,对司法鉴定的法律规定分散于三大诉讼法中。由于没有规范司法鉴定的统一法律,只有各部门规定的调整特定范围的司法鉴定规则。如公安部制定的《刑事技术鉴定规则》、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法医工作细则(试行)》,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还有最高检、最高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的《精神疾病鉴定暂行规定》和《人体轻伤鉴定标准》、《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等。

公、检、法、司各部门虽制定了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但由于是部门立法,层次低,对内不对外,而且带有明显的部门色彩,缺乏普遍约束力。这些规定的效力从本质上讲只适用本部门。比如最高人民法院以法发[2001]23号文件形式下发的《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该《规定》第4 条“凡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案件,应当由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鉴定,或者由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统一对外委托鉴定”,的确带有明显的部门利益倾向。再如,刑诉法第120 条对于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而在实践中操作不统一,使司法鉴定的公正性受到损害。

诉讼法中有关鉴定的规定和条款都是原则性的,针对鉴定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条款不多,缺乏可操作性,实践中难以准确地把握和执行。

2.2 司法鉴定的隶属关系不顺,鉴定机构多系统设置

鉴定机构的设置无明确的法律依据,随意性大,导致鉴定机构林立,职责不清,性质不明。目前,我国鉴定机构的类型有六类,包括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设立鉴定机构,科研部门和政法院校及社会上设立的鉴定机构,卫生系统如医院中设立的鉴定机构、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的鉴定机构、医学院校中设立的鉴定机构。司法鉴定机构林立,多系统重复设置,建制不规范,这些鉴定机构互不隶属,部门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弊端。首先,在这些公、检、法、司以及院校医院的鉴定机构中,哪一家才是法定的鉴定机构,且该鉴定机构所谓的法定是由哪部法规规定的,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其次,这种“自侦自鉴”、“自检自鉴”和“自审自鉴”的管理体制虽有利于诉讼的某些阶段,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行政干预和人情鉴定难以避免,违背了诉讼的原则,也降低了司法鉴定的权威性,损害了司法公正。

设置鉴定机构分散导致人员和仪器设备分散,不能充分发挥整体技术优势,各地区鉴定发展不平衡,造成国家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在司法实践中,无权威性的中心调控机构,多头鉴定、多次重复鉴定的情况时有发生,鉴定分歧大且难以协调,增加了诉讼过程中的司法成本,对同一鉴定对象的鉴定,诸家鉴定机构出现不同的鉴定结论,当事人对此鉴定结论争执不已,令法官难以适从,造成一些案件久审不结,不利于及时打击、惩罚犯罪和解决纠纷,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司法制度的公信力。

2.3 对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缺乏严格统一的管理体制

《刑事诉讼法》第119 条规定:“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但是,我国目前尚无独立于公、检、法系统之外的鉴定机构体系和完善的鉴定人资格的审查、考评、授予制度,对鉴定资格、条件无具体规定,采取的是鉴定权主义原则,由国家公、检、法、司机关分别授权省、市(地) 、县(区) 进行的,由有鉴定权的机构自行审查。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可以担任鉴定人的通常有以下几种人:一是“公检法三机关”内部设立的鉴定部门的人员;二是经国家主管部门(司法部)授予司法鉴定资格的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三是其他专业机构(如医院、研究院所、大学等)的专业人员。其中“公检法三机关”内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实际成为鉴定人的主要来源。在鉴定人的资格问题上,中国不同于英美,因为英美实行的是所谓的“自由鉴定人”制度,法律并不对鉴定人的资格作出任何明确的限制,但是所有鉴定人在出庭作证之前都要接受控辩双方和法庭的审查。表面看来,中国鉴定人的资格要比英美严格一些,但实际上,“公检法三机关”各自独立决定鉴定事项的制度,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的鉴定人难以都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司法机关的人事部门和职称评定部门、上级鉴定部门都可以对鉴定人资格进行认定,甚至是由法官说了算。造成不具备鉴定资格、条件的人员违法鉴定、越权鉴定的情况时有发生;鉴定人的权利义务不明确,缺乏统一法律规范,鉴定随意性大,鉴定工作质量不高,严重损害了鉴定的权威性。

另一方面,从法律上看,中国的鉴定人可以分为机构和自然人两种。中国实行的这种可以由机构负责司法鉴定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具体实施鉴定的人员在资格方面的要求。同时,以集体名义作出鉴定结论的机构,尤其是“公检法”机关内部的鉴定机构,还有所谓的“官方鉴定”的意味,其鉴定结论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令人感到有一种不容置疑的效力。

2.4 对司法鉴定的范围、对象没有明确的规定

司法鉴定的范围,一般是指司法鉴定开展的学科范围,其鉴定对象则是指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2条、《行政诉讼法》第35条对鉴定的范围仅以“与案件有关的专门问题”一言概之,但对什么是“专门知识”法律没有界定,也没有补充性法规作明确规定,使鉴定的范围过窄或过宽,实践中难以操作和把握,出现了有些案件无人受理的情况。如刑法、刑事诉讼法修改实施后,很多不属检察机关管辖的涉及财务会计业务的经济犯罪案件的司法会计鉴定,公安机关因无此鉴定门类而无力承担;将“专门性问题”规定为鉴定对象极不科学,造成实践中鉴定对象和鉴定目的、鉴定要求混淆不分,影响了鉴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司法实践中,各系统、各层次的鉴定机构的鉴定受理工作普遍存在着随意性、混乱性和重复性。只要有送鉴的,不管自己有无鉴定权,不管有无办案机关的委托信,也不管是否属于自己管辖区域和是否有能力鉴定,更不管是否进行重复鉴定,只要有利可图,就来者不拒,造成当前鉴定工作混乱无章,各鉴定机构之间相互扯皮,对案件的起诉和审理产生了负面效应。鉴定结论的效力级别也较为混乱,不同的鉴定机构就同一问题作出意见相反的鉴定结论的证明效力的确定无章可循。

2.5 缺乏完整的、统一的、科学的行业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

由于司法鉴定是有关的专业人员依据专门知识、技术、经验、方法对一些专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推断的一种诉讼证明活动,它既是法律问题,也是科学问题。为了保证司法鉴定中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就必须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科学的行业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然而各专业目前尚无全国统一的鉴定标准(法医鉴定方面已颁布了《人体重伤鉴定标准》和《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 》) ,同一鉴定门类特征分类不规范、不统一,鉴定名词、术语五花八门,给实践中审查和运用鉴定结论带来困难。鉴定的科学依据不全面、不充分,影响了鉴定结论的证据效力。

2.6 缺乏规范明确的司法鉴定程序

鉴定程序是为确保鉴定活动的有序进行和有关鉴定各方权利义务的实施而制定的并共同遵守的统一的规则,其内容涵盖鉴定的提请、决定、委托与受理,鉴定材料的提供、收集和保全,鉴定的实施,鉴定文书的出具,鉴定人出庭作证等方面。由于现行法律对上述问题规定过于原则,直接造成启动鉴定的主体不明确,超范围受理鉴定,重复鉴定泛滥,鉴定文书不合法律要求等。使得整个鉴定活动与启动鉴定的初衷背道而驰。

2.7 对司法鉴定结论的质证和采信缺乏统一的标准

鉴定结论是我国民事诉讼证据的一种,鉴定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经常使用的证据方式,在经济快速增长、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诉讼案件需要借助鉴定手段来解决争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九条对鉴定书的审查作了规定,审判人员对鉴定人出具的鉴定书,应当审查鉴定的依据、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及对鉴定过程的说明。但是对于如何去审查、判断和采纳却没有具体规定,以至于法官在办案过程中排除或采信鉴定结论没有可以依赖的标准。有的案件甚至由于司法鉴定的原因而引出争议,使“打官司”变成“打鉴定”。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对鉴定结论质疑难。司法鉴定是由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依据某些客观材料作出的鉴别、判断的主观说明。鉴定结论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应当允许当事人对其提出质疑。鉴定结论作为证据的一种,也应当遵循当庭质证原则,在法庭公开审理过程中接受当事人的充分质疑。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鉴定人常常以各种理由不出庭。鉴定结论的专业性特征以及鉴定过程的神秘性和不公开性,使当事人很难行使自己对鉴定结论的质证权。这就使由司法机关单方作出的鉴定结论往往成为不受质疑和无法进行质证的定案的惟一依据,因而很难保证其充分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容易导致案件的错判。其二,坚定结论采信难。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对鉴定结论进行鉴别的科学、统一和公开的标准,鉴定结论是否采信,完全由法官自由裁量。而法官显然并非专业鉴定领域里的专业人才。由此,往往由司法机关隶属的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容易得到采信,而由民间鉴定机关作出的鉴定结论就不易得到采信。

参考文献:

[1] 陈敏芳. 我国司法鉴定制度重构[J].浙江省政治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

[2] 刘亚,霍宪丹.关于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发展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J].中国司法鉴定,2002(2)

[3] 邹明理.论“司法鉴定”的名称及其适用[J].中国司法鉴定,2001(1)

[4] 徐立根.对我国鉴定制度中几个问题的研究[J].刑事技术.2005(4)

[5] 杜卫淳等.中国司法鉴定制度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6] 邹明理.司法鉴定[M].法律出版社,2000

[7] 刘家琛主编.司法鉴定理论与实务[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张 雅)

作者:江 璨 周 平

司法鉴定制度现状及弊端论文 篇2:

论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的启动权

摘 要: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是法官解决超出其认识范围以外的专业问题时的重要解决途径,而司法鉴定的启动权在司法鉴定制度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在启动权上主要偏向大陆法系的职权主意方式,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弊端,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前我过司法鉴定启动权上的现状做出叙述,并对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当事人主意和职权主意的司法鉴定启动方式做出比较,从而得出针对我过司法鉴定启动权的系列完善意见。

关键词:司法鉴定 司法鉴定启动 职权主义模式

一.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启动的问题

在民事诉讼司法鉴定中如何启动司法鉴定?启动司法鉴定的主体是当事人还是人民法院?这些问题是民事诉讼司法鉴定时最要的问题之一。毕玉谦教授曾在其主编的《证据法要义》中说道:"鉴定权尤其是鉴定的决定权和委托权是鉴定程序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决定一国鉴定程序的特征,在鉴定制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并直接反映整个诉讼结构的价值取向"。

现今司法鉴定的启动模式主要有英美法系国家的当事人委托鉴定模式与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官委托鉴定模式两种。而我国所采用的启动模式即不同于英美法系的当事人启动模式也不同于大陆法系的司法官启动模式。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2条1款规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而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3条规定:"依照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2款规定,由人民法院负责调查收集的证据包括:(1)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2)人民法院认为需要鉴定、勘验的;(3)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互相有矛盾、无法认定的;(4)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由自己收集的其他证据。"这些规定确认了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对于鉴定启动具有决定权。只要人民法院认为需要的,可以在不经过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启动司法鉴定程序,直接将案件中的相关问题交由鉴定机构鉴定。在这些立法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司法鉴定的启动的决定权集中由人民法院掌握,法律规定了当事人拥有了司法鉴定的申请权和对法院决定的司法鉴定有要求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的权利,但是这都是建立在法院享有绝对的司法鉴定启动决定权的基础上得,就此笔者总结出我国民事诉讼司法鉴定的几点问题:

首先司法鉴定启动权利配置失衡。司法机关享有绝对的鉴定程序启动权,当事人只享有补充性的权利,这在结构上具有明显的权力与权利配置失衡的偏向性。人民法院可以自行启动鉴定程序,当事人则需经过人民法院同意,这是司法上的"差别待遇",实质上是法律对当事人的歧视,其程序的正当性值得怀疑。鉴定作为一种证据形式,是借助科学技术或经验来发现案件事实内在联系的手段,诉讼中部应该对当事人利用科学方式证明自己的立场的方法做出限制。同时鉴定费用由当事人负担,但当事人在启动司法鉴定程序上却不享有相应的权利。对此已经有学者指出:"当事人没有启动鉴定程序权利和选择鉴定人的权利,不仅打破了对抗式庭审中双方的平衡,也使得鉴定制度的正当出现偏向。"

其次当事人仅有的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申请权级易启动。人民法院可以在不寻求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启动司法鉴定程序,此时就不难推测出当事人在这种情形下会对司法鉴定的鉴定结论有不同的意见,而我国法律上也确认了,只要当事人能够举证证明司法鉴定的结论出现法律所规定的情形,当事人就可以要求人民法院补充或者重新鉴定。但是当事人对司法机关启动鉴定程序之前没有任何的异议权,也没有任何的事中或事前的阻止、救济的程序权利。因为鉴定启动决定权在人民法院,当事人往往会对法院的司法鉴定结论存在疑义,对鉴定结论的人可度不高,易于申请补充或重新鉴定。由于民事诉讼司法鉴定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在民事诉讼司法鉴定中往往对同一事实鉴定结论会有差别,民事诉讼有常涉及金额较大,这就使得在这个在这个行业中鉴定费的问题不再成为当事人的顾虑,重新鉴定拖延时间,寻求更好的鉴定结论都使得在民事诉讼行业中多次鉴定、重复鉴定的频率较高。

因此在鉴定启动程序上出现了司法鉴定启动权集中于人民法院,造成权利的失衡。同时也使得当事人往往因为对法院启动的司法鉴定结论不认可,造成补充鉴定、重复鉴定频繁出现。笔者认为我国司法鉴定虽独具特色但还需向国外先进制度学习。

二.司法鉴定启动制度借鉴与完善

英美法系的司法鉴定具有当事人主义的特征,因此在英美法系的鉴定一般都是由当事人自行启动的,鉴定与否和鉴定事项均由当事人自行决定。英美法系的的鉴定启动模式存在其特有的优势:(1)在当事人有权自行启动司法鉴定的的模式下,可以通过当事人之间的竞争关系来促使鉴定工作效率提高;(2)在当事人双方专家证人相互间的博弈,可以互相制约,免除当事人因为对专业知识的欠缺而承担不客观的鉴定结论带来的不利后果,同时通过鉴定人的平行委托,全面对抗,有利于法官兼听则明;(3)这种方式还有利于当事人参与诉讼程序,更加充分的发挥当事人子的作用,强化了以当事人为主的诉讼机制,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但是当事人启动的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造成鉴定权的滥用,当事人出于自身子的诉讼利益并不是找最能揭示案件客观情况的鉴定人,而是去找对自身有利的专家证人来鉴定,法官由于没有专业知识反而容易受到专家证言的影响,法官也无法得到专家的专业知识的帮助认识案件。

大陆法系国家所采用的是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因此由法官决定需要鉴定事项,所涉及事项是否属于需要鉴定的范围也都是属于法官的职权。职权主义启动模式的优点在于:(1)在民事诉讼等领域,当事人虽然在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但是根据当事人实际情况的差别往往可支付的鉴定费,找不到好的鉴定机构,而相对的法院在诉讼中具有超脱的地位,所以由法官来决定和委托鉴定机构,开启司法鉴定程序有助于实现程序上得诉讼当事人的平等,鉴定工作也能更客观的进行。(2)这种模式也提高了鉴定效率,法官来启动的司法鉴定相对的减少了当事人之间在鉴定程序上得对抗,使得鉴定结论的质证程序相对简化。(3)职权主义模式往往在法官开启诉讼后,人民法院也需要对鉴定程序有必要的监督和控制,鉴定结论的公信力较强。

在民事诉讼领域,根据我国的模式笔者认为应当使当事人更进一步的参与到司法鉴定中去。(1)保障诉讼当事人的申请权,当事人在出现纠纷时,如有合意的应该尊重合意,即当事人之间达成合意法官出特殊的情况外应准许当事人自行启动鉴定程序,同时如一方当事人申请鉴定,法院予以拒绝的应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答复并书面说明拒绝的理由。如双方当事人未达成合意的,法院决定司法鉴定机构需通知当事人,并得到当事人的同意。(2)引进英美法系的专家证人制度,规定当事人可以聘请专家作为自己的技术顾问,专家并不是鉴定人,而是当事人的专业助手,向律师一样对技术问题给予当事人帮助。

作者简介:赖辉,象山县人民法院法警。

作者:赖辉

司法鉴定制度现状及弊端论文 篇3:

知识产权鉴定制度的完善路径探析

摘要:知识产权鉴定的基本特征在于运用专业技术方法来判断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据此实现维护合法知识产权以及规范知识产权市场运行秩序的目标。在我国现有的立法体系框架下,知识产权鉴定的法规制度已经全面趋向于优化完善,确保运用规范化的法律约束监管手段来防范知识产权领域的造假行为后果。因此,本文探讨了知识产权鉴定制度的基本含义特征,合理给出知识产权鉴定法律规范制度在当前阶段的完善发展路径。

关键词:知识产权鉴定制度;基本要点;完善路徑

在现阶段的市场化背景环境下,知识产权的监管保障工作应当置于关键地位。近些年以来,牵涉知识产权层面的民事纠纷案件数目正在表现为快速增长的特征。相比于其他领域类型的民事纠纷审判案件来讲,知识产权类型的纠纷案件如果要得出公正客观的判断结果,那么前提基础因素应当体现在正确鉴定知识产权的权益归属。由此可见,知识产权的鉴定制度规范旨在运用专业技术方法来辅助完成知识产权领域的案件审判过程,确保知识产权的案件审理判断结论达到更加合理与公正的程度。

一、知识产权鉴定制度的基本含义特征

(一)知识产权鉴定制度含义

知识产权鉴定制度的基本含义在于将知识产权的鉴定实施主体、鉴定操作流程以及鉴定判断标准等各项关键因素纳入现行立法规范,运用法律规范的方式来确保知识产权的鉴定操作开展过程达到公平性与专业化的标准,对于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主体提供切实的合法利益保障[1]。因此从根本上来讲,知识产权的鉴定立法制度着眼点在于开展知识产权专业鉴定判断的整个实施过程,从而达到规范知识产权鉴定操作行为的目标。具备鉴定操作权限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要严格履行鉴定操作流程,确保经过专业化鉴定操作得到的知识产权判断结论具有权威性,结合科学鉴定数据来辅助知识产权领域的案件公正判决形成[2]。

(二)知识产权鉴定制度的基本特征

1明晰证明责任

对于知识产权领域的纠纷争议案件来讲,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证明责任必须要达到清晰准确的程度。但是实际上,知识产权领域的民事纠纷类型案件具有案情复杂以及专业性较强的特征,因此决定了划分知识产权领域案件举证责任的方式具有多样性。为了确保实现明晰案件举证责任的目标,那么关键的保障措施手段就要体现在科学鉴定操作环节[3]。知识产权类型的纠纷案件只有通过了专业化的技术鉴定环节,才能有助于准确界定产权举证责任,确保法定的案件举证责任主体能够严格履行自身的举证义务。

2维护诚信市场秩序

在目前的情况下,知识产权市场领域的竞争日益呈现激烈化的基本发展趋势。知识产权的市场良好运行管理秩序如果要得到切实维护,那么必须要依赖于专业鉴定的技术手段。知识产权的鉴定操作环节对于提供案件诉讼证据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按照科学鉴定的数据结论来形成针对民事纠纷案件的公正判断结果。知识产权市场在科学鉴定制度的支撑前提下,市场主体的违规操作行为将会得到严厉的查处,有助于维护合法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从以上的实践角度来讲,知识产权鉴定的立法规范具有保障与维持市场良性运行秩序的重要作用。

3确保当事人权益

知识产权领域的权益归属纠纷案件本身属于民事纠纷案件,知识产权类型的民事纠纷案件往往牵涉较为复杂的案件当事人经济利益。案件审判人员如果没有按照科学与客观的操作方法来判断知识产权归属,那么通常就会比较容易形成错误的案件审判结论,进而损害了知识产权合法主体的权利[4]。为了实现保障与维护当事人合法经济产权利益的目标,那么关键解决途径就是要公正开展知识产权的专业鉴定技术工作。知识产权作品在经过科学与客观的鉴定前提下,知识产权的权利作品归属将会达到更加清晰的程度,有益于案件审判人员形成更加完整准确的鉴定结果。

二、知识产权鉴定制度的运行实施现状

(一)鉴定质量缺陷

作为司法鉴定实践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讲,知识产权鉴定的实践业务领域长期存在鉴定质量的弊端缺陷。部分司法鉴定的具体实施业务人员由于受到人情因素、利益诱惑因素、岗位业务的开展压力因素等影响,那么就会比较容易产生知识产权的错误鉴定结果,进而影响到司法鉴定质量的优化提高[5]。当前时期阶段的某些司法鉴定人员表现为年龄结构偏大的缺陷,导致司法鉴定的业务人员对于信息化的鉴定技术方法存在抵触与排斥情绪,无法做到自觉操作与使用现代化的智能鉴定仪器系统。由此可见,司法鉴定中的鉴定结论存在非常明显的质量缺陷因素,影响到司法审判实务过程的公正公平开展。知识产权的鉴定实施人员对于规范化的鉴定操作步骤没有严格予以施行,而是凭借司法鉴定人员的既有业务经验来盲目开展产权鉴定操作。

(二)鉴定管理缺陷

知识产权鉴定的科学管理工作具有保障产权鉴定质量以及规范鉴定操作过程的重要作用,因此体现了严格推进与落实产权鉴定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司法鉴定实践工作中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制度仍亟待实现健全与完善。目前现有的产权鉴定监管实施规范正在逐步趋向于合理化,但是鉴定管理的具体实践工作仍然存在岗位职责划分模糊等弊端。知识产权的鉴定管理职能弱化,那么就会比较容易放任虚假鉴定等违规违法行为[6]。

(三)鉴定操作流程缺陷

知识产权鉴定属于专业化较强的司法鉴定实践工作,鉴定业务人员只有做到了运用法律规范来全面管控鉴定操作过程,才能实现促进鉴定质量提升的目标。知识产权的鉴定仪器设备应当达到精准的程度,避免产生鉴定操作误差。然而目前现有的司法鉴定操作开展规范仍存在某些实践运行中的漏洞,对于司法鉴定的操作实施业务人员未能形成严格的管理约束。在此种情况下,知识产权鉴定的实践目标宗旨就无法得到实现,甚至还会侵害到权利人的合法经济利益。

(四)鉴定人员素养缺陷

现阶段的某些知识产权鉴定业务人员缺少良好的信息化业务素养以及岗位实践能力,那么将会造成知识产权的鉴定数据结果本身存在误差。按照目前现有的知识产权基本立法规定,鉴定人应当负责出席知识产权类型的案件庭审过程,确保按照法定的操作实施流程来启动产权鉴定程序。由此可见,鉴定业务人员必须要认真履行法定的诚信鉴定义务。否则,鉴定人员如果没有严格确保鉴定操作的实施流程规范化,那么产权鉴定的信息数据结论将会存在失真的风险,从而不利于知识产权类的案件审判结论公正性获得保障。在情况严重时,某些鉴定业务人员甚至会私下串通案件当事人,收受案件当事人的贿赂,导致鉴定结论存在虚假的可能性。

三、知识产权鉴定制度的具体完善路径

目前在知识经济的全新发展背景下,知识产权领域的民事权利纠纷日益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向。知识产权类型的纠纷案件如果未能获得妥善的处理解决,那么知识产权的合法权利人将会遭受显著的合法权利侵害,进而诱发更大范围的案件纠纷矛盾[7]。由此可见,知识产权鉴定的现行立法制度必须要在司法实践领域得到全面严格的推进实施。具体在完善与优化现有的知识产权鉴定立法体系制度过程中,关鍵应当着眼于如下的实践优化路径:

(一)运用特别法来强化鉴定质量监管力度

截至目前为止,知识产权鉴定领域的现有法规制度并没有形成特别法,那么就会削弱司法鉴定开展全过程中的实践监管工作力度。为了促进实现转变与优化,立法机构部门应当通过尽快设立特别法的方式来增强针对知识产权鉴定行为的监管约束力度。在防治与打击相结合的宗旨思路下,对于虚假鉴定的司法实践业务人员应当给予必要的惩戒,以此来督促相关业务人员严格履行客观公正的司法鉴定职责,对于知识产权领域市场的良好运行秩序给予更多的维护[8]。

例如近些年以来,很多学者正在致力于探讨《证据法》的颁行合理性。我国现有的司法鉴定决定属于管理类的鉴定行为规范,并且重点针对于司法审判案件中的物证鉴定、法医鉴定、环境损害鉴定、音像资料鉴定等操作实施环节。因此为了确保知识产权类型的民事案件能够被纳入现有的司法鉴定管理操作规范,那么最关键的实践工作改进举措应当体现在合理扩展现有的证据鉴定覆盖范围领域。立法机构人员应当通过设立专门性的《证据法》来全面规范知识产权类型的案件证据鉴定实施过程,切实增加现有的司法鉴定管理工作力度。

(二)设置知识产权法院的技术法官岗位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已经有很多的发达国家已经设立了知识产权法院的专业技术法官岗位。但是相比而言,我国目前现有的知识产权类型案件审理判决过程仍然未能达到最佳的规范化程度[9]。因此在未来的立法改进过程中,知识产权类型的案件审理法庭可以尝试设立知识产权的调查官,确保具备专业知识素养的调查业务人员能够全面介入到案件证据的鉴定判断环节。案件审判人员应当确保维护自身的独立审判地位,对于专业调查人员给出的鉴定结论进行科学的采纳。

体系性与规范性构成了知识产权鉴定法规制度的基本属性,因此决定了立法部门人员目前针对知识产权鉴定的各项法规制度应当纳入体系化范围,合理健全知识产权鉴定的现行立法框架体系。对于我国现行《证据法》在全面进行整改优化的前提下,关键应当体现在合理界定法定的鉴定权力机关,避免表现为鉴定权力机关混乱交叉情况。作为知识产权鉴定的法定机构部门应当达到全面的互动配合状态,实时共享知识产权鉴定领域的相关数据内容。知识产权鉴定的适用领域范围应当得到严格准确的界定,如此才能实现证据法在保护当事人权益过程中的真正价值。因此立法部门针对知识产权鉴定的基本适用领域以及适用对象范围必须要给予合理的限定,从而做到在根源上避免与杜绝知识产权鉴定中的混乱盲目实施状态。法定鉴定监管机构人员针对知识产权鉴定领域的特殊法律条文应当进行准确的掌握,运用多元化的知识产权鉴定法规体系来保障当事人权益。知识产权鉴定的现有实施操作流程亟待得到调整,运用规范性更强的法律操作流程来增加权益保障力度。证据法应当成为约束与监管知识产权流转的最关键法律原则,那么决定了知识产权鉴定的现行立法规定应当达到体系化的标准,妥善处理知识产权鉴定实践工作领域的各种权属纠纷。权益人必须要经过专业化鉴定才能实现自身财产权益的合法保护目标,防止自身权益遭到侵害。

(三)规范知识产权的鉴定操作流程

司法鉴定人员针对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应当给出客观的判断,按照科学鉴定结论来支撑案件审判过程。因此,知识产权的鉴定操作全面实施过程必须要得到严格的规范管理。相关负责人员应当通过严格的审查来确定现有鉴定结论是否满足合理性与公正性的基本条件,运用规范化的思路方法来采纳客观鉴定证据。认定与审查司法鉴定意见的环节应当得到强化,确保司法审判人员能够采纳科学的案件判决证据。

例如针对疑难与复杂的知识产权鉴定类案件而言,各个相关学科领域的司法鉴定业务人员应当展开有序的协作,运用专业化的鉴定理论知识来共同完成司法鉴定的操作实施过程。案件鉴定人员应当运用规范化的思路方法来完成证据鉴定操作,避免司法鉴定人员受到外界的各种不良因素干扰。鉴定业务的具体实施过程应当置于全面监管的视角下,确保鉴定业务人员本身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

知识产权鉴定的法规内容比较繁多复杂,知识产权鉴定的目前实施机关存在交叉与混乱的弊端。因此为了在根本上促进实现转变,那么立法部门人员有必要尽快优化现行证据法体系框架中的知识产权鉴定法规条文。立法机构人员应当通过增设知识产权鉴定的监管规定与权益保障规定,进而达到合理优化知识产权鉴定法律规范体系的目标,对于狭隘的产权鉴定对象范围进行必要的扩展。立法机构部门针对知识产权鉴定的现行法律条文以及法律规范制度应当着眼于严格施行,不断促进知识产权鉴定业务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升。知识产权鉴定的具体操作负责人员必须要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鉴定流程在界定产权属过程中的价值作用,切实增强针对权利主体的法律保护实践工作力度。知识产权鉴定的机构业务人员目前对于信息化的知识产权鉴定管理技术手段应当正确进行操作运用,知识产权鉴定机构需要尽快建立知识产权鉴定的网络数据库,避免知识产权鉴定的关键数据信息被遗漏,严格规范知识产权的专业化鉴定操作实施步骤。

(四)提升鉴定专业人员的实践业务素养

知识产权的专业鉴定工作人员本身需要具备优良的实践业务能力,确保知识产权的鉴定专业人员能准确掌握鉴定操作的基本实施规范,正确使用专门性的鉴定设备仪器系统。在目前的情况下,知识产权鉴定的具体实施业务人员必须要认真对待知识产权的鉴定操作环节,确保鉴定业务人员能达到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标准。同时,鉴定业务人员目前针对网络信息化的鉴定操作实施手段应当妥善加以运用,结合信息化的鉴定仪器设备系统来形成更加准确的鉴定判断结果。

民事审判的案件诉讼证据必须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体系,才能实现全面支撑案件公正审判结论形成的目标。按照目前现行的证据规定基本要求,国家监管部门在当前背景下正在重点针对虚假的司法鉴定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切实规范司法鉴定环节的开展运行秩序。在诚实信用的司法鉴定开展基本要求下,司法鉴定人员针对知识产权类型的案件应当负责实施客观的鉴定操作过程,从而做到在源头上防范虚假的知识产权鉴定行为发生。

结束语

经过分析可见,知识产权鉴定制度的立法宗旨目标就是要保障权益人的合法利益,切实维护公正与透明的知识产權市场诚信秩序。但是在目前现行的知识产权鉴定制度体系框架下,知识产权的鉴定实践工作领域仍然存在鉴定管理、鉴定操作实施、鉴定结论质量等多个层面的弊端缺陷。为了在根本上促进实现优化与转变,那么知识产权鉴定制度的优化完善路径应当包含规范鉴定操作流程,以及促进鉴定业务实施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升等。

参考文献:

[1]奉晓政.论知识产权鉴定制度的完善[J].社会科学家,2021(01):106-110.

[2]李嘉露.知识产权诉讼中司法鉴定制度的缺陷及完善策略[J].法制博览,2019(26):245.

[3]何晓行,齐焱.我国知识产权诉讼技术事实查明制度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27-30.

[4]陈峥嵘.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中技术问题查证机制探索[J].西部法学评论,2019(01):77-84.

[5]葛少帅.民诉法修改背景下对知识产权诉讼鉴定制度的三个反思[J].中国司法鉴定,2019(01):109-111.

[6]赵平.知识产权诉讼中的鉴定人制度探析[J].中国司法鉴定,2019(05):70-73.

[7]江波,张金平.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相关问题研究[J].科技与法律,2019(05):85-88.

[8]江波,张金平.我国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的思考——以“富比”案中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为视角[J].知识产权,2019,19(03):75-78.

[9]何勇.我国知识产权鉴定管理制度的分析与展望[J].科技与法律,2018(05):68-70.

作者简介:王志远(1972-),男,知识产权高级工程师,技术经纪人,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长期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稀土金属及合金、永磁材料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作者:王志远

上一篇:大学生基层就业社会实践论文下一篇:体验式教学模式旅游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