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矿山安全生产论文

2022-04-15

摘要:近年来,矿山事故频繁发生,由于事故伤亡人数多、损失程度大、社会影响严重,安全生产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广泛重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推出“六大系统”来进一步提高矿山安全保障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字化矿山安全生产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字化矿山安全生产论文 篇1:

浅谈矿山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

利用信息手段为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坚实的基础,已是矿业信息化的趋势所在。本文分析了我国非煤矿山企业2005年安全事故的现状,并指出信息化应用于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以第七十一处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为例介绍了安全管理信息化,且提出加强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矿山企业信息化

所谓矿山信息化,是指矿山企业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去整合矿山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管理资源。矿山信息流动模式是一种包括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空间流动模式,主要包括矿山生产与设计信息化、矿山设备调度与运行智能化、矿山网络信息化三部分内容。我国矿山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六个阶段:1980年以前,单个科学计算;1980—1985年,数据库应用;1985—1990 年,网络系统,MIS 系统;1990—1995年,CAD及优化模型,CIMS 生产控制系统和计算机集成系统;1995—2000年,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Internet;2000至今,电子商务/Internet(许礼刚、陈艺,2006)。

二、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2005年我国非煤矿山伤亡事故来看,共发生事故1 928 起,死亡人数为2 342人,与去年同期对比,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了14.2% 和13.2%( http://www.chinasafety.gov.cn/files/2006-01/25/F_fb0796

a35fa8492aafc7e12f4a380a4e_2006- 01- 25qn.htm);一次性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事故1起,死亡人数为37人,与2004年同期对比,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了75%和65.1%。矿山领域安全生产事故高发生率的形势,反映出我国矿山安全生产令人担忧的现状和特点,也暴露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大多数矿山(尤其是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容易引发重大事故,给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而且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冲击地压危险性增大,围岩温度提高,通风排水难度增大,使得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更是面临巨大考验。

2.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力量不足,手段落后,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监控体系,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个体或集体中小矿山数量众多的格局,使安全生产的监管对象多元化,监管的难度极大。

3.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安全生产管理科技相对滞后,不能为安全生产管理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4.安全意识薄弱,法制观念不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不配套、不完善。

三、信息化对矿山安全生产的意义

分析我国矿山事故发生的原因,绝大多数是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违反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的占52%。当然,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包括管理人员的失误和物件的不安全状态在时间空间上的交叉,也就是信息管理的不科学。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矿山企业为获取各种有效的信息,并进行识别、转换、存储和再生,矿山企业应该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安全生产方针,以“以人为本”为安全管理理念,可分别建立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技术咨询系统、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事故救援指挥系统、安全教育培训系统(邢福胜,2003),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矿山企业资源,加强矿山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矿山安全生产技术的投入和安全监督管理制度的完善、落实力度,信息技术在矿山安全生产装备、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最终形成了安全信息、安全技术、监控预警、救援指挥等功能齐全的安全管理平台,信息技术日益完善的功能将在我国矿山企业安全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信息化在矿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以我处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为例,介绍一下信息化在矿山管理中的应用。

1.安全信息管理模块

本模块主要用于收集和存储国家安全法律法规、规程措施、技术规范和企业安全文件、措施等,便于日常管理中的资料查询和知识交流。

2.危险源识别管理模块

本模块主要是用于项目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管理。根据施工进度、工序的变化,不断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并通过软件利用LEC法进行评价,评价出一般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及时对重大危险源编制管理方案,使重大危险源得到控制,利于安全生产。

3.安全检查与整改模块

本模块主要用于编制各级组织对项目的安全检查计划,对安全检查项进行信息记录,并把安全检查中产生的不符合项在软件中通过工作流程发送至相关负责人员,实时将整改情况在系统中进行报备,完成整个动态管理的闭环流程,最后形成项目安全检查分析表。

4.安全培训教育模块

本模块主要针对项目工人入场培训和日常培训,所培训人员与人力资源模块相关联,实现业务之间的互通。记录培训人员信息、培训时间、地点、授课教师、培训内容及培训考核情况。

5.安全事故管理模块

本模块主要用于事故汇报和事故调查处理报告及事故处理结果的记录登记,改变了传统的事故汇报方式,更及时、迅速,便于及时救援和对事故的调查处理、原因分析。综合统计安全事故案例,有利于举一反三,吸取事故教训。

6.安全评价考核模块

本模块主要是根据项目安全管理制度,在实际生产中对个人、班组奖惩的记录、验证考核,并通过对项目、集团对处的考核评分进行安全考核,实现安全评价考核的系统性、及时性、准确性。

7.安全综合报表管理模块

安全综合报表是安全信息的汇总,可以对项目安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日报和月报的形式提交给各级领导审核,使各级领导能及时地了解总体安全情况,为领导分析和掌握安全管理状况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五、进一步加强我处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建立矿山安全技术咨询系统

该系统是一个交互性的网络应用系统,主要包含研究开发子系统、技术推广子系统、远程咨询子系统、安全评价子系统、图书文献子系统。这是一个Web数据库形式的应用系统,通过这一系统,科研立项、联合开发、成果共享等工作将得到强劲支持,实现点对点双向多媒体信息交换和单向的多媒体信息广播以及专家和用户之间的实时交流,并可提供矿山安全评价相关信息交流查询和专业图书文献资料检索等服务功能(范雪强,2004)。

2.建立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该系统建设的主要基础性工作是在矿山企业接入网端,重点建设矿山井上、井下通信系统和矿山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矿山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主要包括瓦斯监测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系统、重大设备(如风机、排水系统)监测系统。矿山企业可以通过与当地通讯部门合作,利用公网资源建设本企业接入网,并实现与上级网络的连接(许礼刚,《矿山企业信息化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2007)。

3.以企业管理和办公自动化为重点,实现管理信息化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思想,建立基于ERP思想的管理信息化系统,对企业的管理过程进行全方位改造和重塑。将企业生产计划、过程控制、生产调度、财务管理、安全监察、设备安全管理、设备综合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客户关系管理等集成化,供随时查询和读取,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李爱平、严瑞銮、赵志刚,《以信息化促进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2009)。

4.加强矿山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科技创新是以人为本的创新。要采取有力措施在稳定原有技术队伍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特别是在职、转岗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培养各种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发挥其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加强与科研、设计单位和院校的合作,逐步形成一批以企业为主的信息技术研发中心,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双边或多边技术协作机制,通过相互兼职和培训形式,加强不同单位科技人员的交流。

5.打造新型安全管理队伍

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想取得预期效果,打造一支新型安全管理队伍至关重要。要加强对专职安全员、各部门兼职安全员和班组安全联络员的培训,引导他们学习安全管理信息化知识,切实提高安全管理队伍的实际操作水平。

六、结语

矿山安全管理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也面临许多困难。但利用数据仓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保障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使监测和监控向数字化和图形化转变,提供更为方便直观的统计图和分析结果,实现集中管理、统计、分析以及远程的移动监测,以便作出快速、有效的各种决策,已经是矿山企业信息化的大势所趋。

(中煤第七十一工程处安监科)

作者:王美梅

数字化矿山安全生产论文 篇2:

论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摘要:近年来,矿山事故频繁发生,由于事故伤亡人数多、损失程度大、社会影响严重,安全生产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广泛重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推出“六大系统”来进一步提高矿山安全保障能力。

关键词: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安全生产

引言:

由于矿山事故发生较为频繁且伤亡程度较大,矿山安全仍然是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虽然近几年矿山安全事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因其事故基数大,矿山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尤其是煤矿安全事故,更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方法,进一步有效改善安全状况,降低事故发生率。本论文的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集人员定位系统、监测监控系统、通信联络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压风自救系统和紧急避险系统为一体的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此系统能及时对井下作业环境、人员状态、生产调度、应急救援等进行综合的、一体化的监控,从而进一步保证了深井采矿的安全。

1 六大系统与矿山本质安全

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包括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通信联络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紧急避险系统,各子系统均与矿山安全紧密相关。其中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紧急避险三大系统主要侧重于事后救援,是为出现险情后给滞留于井下的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生存场所和基本的生存条件,有利于灾害救援,这三大系统的建设基本属于硬件设备的范畴;通信联络、人员定位、监测监控系统则主要侧重于事前的预防和预警,同时也作为事后救援的重要辅助手段和工具。“六大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对促进矿山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具有重大意义,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矿山安全生产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构建了以事前灾害预防为主的“防灾”,以事故发生过程中人员自救、避险为主的“避灾”和以事后应急救援为主的“减灾”全过程矿山井下安全保障体系,将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用于传统的矿山安全管理中,提升了矿山本质安全水平。

2 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2.1 矿山作业监测监控系统

根据国家颁布关于矿山作业中的具体规定,施工单位必须强化自身的企业在的监控力度,使自身企业能够实时的对瓦斯、CO、空气流动速度、施工关键点的温度等等进行监控,能够及时为各项工作指令的发出提供必要的依据。与此同时,根据检测到的各项数据,对设备进行测试与维护,每隔一个工作周期就对设备进行调整,及时设备存在潜在隐患的部位并进行定点的排除,使工作设备能够一直都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之中。除此之外,施工管理部门要制定各项针对可能出现突发情况的解决方案,并且把各个工作时间的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同时,要保障全天的任何时段之内都有专人负责各项工作的安全,如果在作业之中出现任何异常的情况,都要及时的采取应对措施,充分发挥各项避险措施的作用,

2.2 人员定位系统

人员定位系统由主机、传输接口、分站(读卡器)、识别卡、传输线缆等设备及管理软件组成,具有携卡人员出入井考勤、定位及轨迹跟踪、作业人员管理、预警、应急救援、打印存储等功能。目前地下矿山主要采用的人员定位技术主要有射频识别定位技术、Wi-Fi定位技术和ZigBee定位技术等。根据每种定位技术的优缺点,地下矿山企业可结合自身矿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定位技术,使得人员定位系统更有效的满足于矿山安全生产的实际需要。

2.3 供水施救系统

供水施救系统是在矿山发生灾变时,为井下提供生活应用水的系统,包括水源、过滤装置、供水管路、三通及阀门等。规范指出供水施救系统应优先采用静压供水,不具备条件时采用动压供水,静压供水是利用储水池与井下高差的位能为井下送水,不受水泵等设施的影响,可靠性较高,而动压供水则是利用水泵等设施将储水池的水直接送至井下使用,依赖水泵的动力供水。由以往案例可知,供水施救系统在紧要关头失灵的主要原因是远程供水不足,因此,当供水施救与生产供水系统共用时,应预先计算供水压力和供水量是否能满足共用要求。

2.4 紧急避险系统

紧急避险系统是由井下避灾路线、紧急避险设施、自救器和应急预案等部分组成,为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应急避险系统。因此,合理的避灾路线、完善的紧急避险设施、可靠的自救器和科学的应急预案是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紧急避险设施主要包括避灾硐室和救生舱,规范对紧急避险设施的设置做出明确要求:“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及复杂或有透水风险的地下矿山、生产中段在地面最低安全出口以下垂直距离超过300m的矿山、距中段安全出口实际距离超过2000m的生产中段”均应设置紧急避险设施。建议矿山优先考虑设置安全出口,当不具备条件时应严格按照建设规范要求设置避灾硐室或救生舱。

2.5 压风自救系统的作用

井下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等事故,自救器失效或者人员来不及使用自救器;采掘面突然停风,瓦斯等有害气体浓度升高,导致缺氧,人员不能安全撤出;发生冒顶事故,堵塞巷道全断面,冒顶区内无风,出现上述情况时,遇险人员可利用压风自救系统进行避灾自救,为遇险人员提供足够的时间等待救援,提高矿山安全生产中的自救力。

2.6 联络通信系统

完善矿山下联络通信系统,并且依据在煤矿事故发生期间可以及时的通知工作人员进行撤离的要求,进一步的建立健全联络通信系统,在水泵房、运输调度室、主副绞车房、采区变电所、底车场等重要机电仪器设备铜室及水平最高点、采区,应该设置电话。在救生舱、突进煤层挖掘工作面、变电所、主要泵房、爆破作业时撤离工作人员的集中地点等,必须安装直达煤矿调度室的电话。

3 “六大系统”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3.1 预防与控制主要事故的发生

除人为因素外,矿井安全装备落后、配置不足,通风系统不合理等,都会引起有毒气体积聚,导致瓦斯事故或中毒窒息事故的发生。通过监测监控系统可实现对采掘工作面CO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及主要工作地点风速的动态监测与监控。

3.2 保障井下人员的生命安全

矿山开采深度、强度的不断增加,给矿山安全生产带来一系列难题。一旦发生事故,需要采取系统有效的措施来保障受困人员的生命。通过建立救生舱、避难硐室等紧急避险系统,实现井下灾害突发紧急情况下的安全避险,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应急的生存空间;通过完善的压风自救系统,确保在井下发生灾变时,现场作业人员有充分的氧气供应,防止发生窒息事故;通过完善供水施救系统,在灾害发生后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清洁水源或必要的营养液;通过完善通信联络系统和人员定位系统,实现矿井上下和各个作业地点的通信联络,为防灾抗灾及快速抢险救灾提供准确的信息,有效地降低事故的伤亡程度,保障井下人员的生命安全。

4 结束语

(1)矿山安全事故现状虽然有所改善,但由于其基數较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虽然矿山事故类型繁多,但有其频发的主要事故类型。如果影响矿山安全的主要事故类型能够得到很好的预防及控制,矿山安全现状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

(3)“六大系统”针对矿山安全的需要,可以很好地预防与监测事故的发生,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系统运作效率,有效地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

参考文献

[1]毛春雷,许晖.金属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思路[J].金属矿山.2012(05)

[2]孙继平.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作用和配置方案[J].工矿自动化.2010(11)

作者:秦晓

数字化矿山安全生产论文 篇3:

数字呼伦贝尔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及其应用

摘要:本文从数字呼伦贝尔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背景、目标与内容、技术设计、应用前景及创新点等进行了阐述,为我省城市空间数据的共建共享提供思路。

关键词: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共建共享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纵观全球的发展,信息化是新世纪的主要时代特征,是推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和制高点。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信息化最为基础的一项工作之一,是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主要内容。

按照“构建智慧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壮大地信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总体战略,响应国家“加快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号召,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及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数字呼伦贝尔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于2013年6月启动历时三年时间顺利完成,建成了标准的数字城市“一库一平台”和七个应用示范系统。该项目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大众提供了多元化的地理信息服务,将对呼伦贝尔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升级夯实基础。

2. 数字呼伦贝尔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目标和内容

2.1 建设目标

数字呼伦贝尔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需按照国家“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的要求,紧紧围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工作发展需要,以满足城市管理和政府决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3S”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制定统一的数据规范、开发规范、应用规范与其他规范,整合城市现有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建立分布式地理空间信息库,构建一个统一的多尺度、多类型、多时态的市级地理空间数据基础平台,研发运行于政务网、因特网的地市级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研究制定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长效运行管理机制,解决城市空间地理信息资源难以集成共享和应用问题,为城市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数据基础平台、技术保障和制度保障,促进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2.2 建设内容

数字呼伦贝尔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内容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典型应用示范建设以及支撑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

2.2.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

完成了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120平方公里1∶1000、1∶2000比例尺DLG数据生产入库、1∶1万、1∶5万、1∶25万比例尺DLG数据的建库、呼伦贝尔市1093幅1m分辨率影像和全市域0.5m、2.5m分辨率影像拼接入库、覆盖13个旗县主城区0.1m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生产入库、呼伦贝尔市主城区120平方公里的三维倾斜模型生产、海拉尔区20平方公里三维精细建模和集成、呼伦贝尔市路网数据、地名地址数据、海拉尔区公交数据的生产与采集,最终形成多尺度、多類型、多时态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加工,提取部分内容,通过面向信息化的数据提取、重组和扩充,

建立了呼伦贝尔市唯一的、权威的、通用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以该平台为基础,为国土局、旅游局等单位建立了专题应用示范系统,向政府部门及公众提供了丰富的地理信息服务,有力促进了呼伦贝尔市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

2.2.2 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建设

呼伦贝尔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依托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在线方式满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和空间定位、分析的基本需求,具备个性化应用的二次开发接口和可扩展空间,是实现地理空间框架应用服务功能的数据、软件及其支撑环境的总称。该平台以云环境为支撑,依托泛在网络,可按需提供数据服务、接口服务、功能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

图1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结构

2.2.3 典型应用示范建设

基于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以应用部门需求为主导,选择具有代表性与示范意义的部门或用户群体开展典型应用示范,构建应用系统,并总结应用模式与经验,为地理空间框架在城市政府部门、行业用户、社会公众中全面推广提供借鉴。项目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开发了以下应用系统:

2.2.3.1 呼伦贝尔市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管理系统

呼伦贝尔市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管理系统是基于数字呼伦贝尔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建设的网络版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示范系统,是集数据管理、数据展示、数据分析应用与发布于一体的服务软件。该平台综合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实现国土资源专题数据、多尺度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综合管理,提供数据查询,数据统计分析,辅助审核功能模块,还包括量算,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

2.2.3.2 呼伦贝尔市国土执法巡查信息系统

呼伦贝尔市国土执法巡查信息系统给土地执法巡查工作提供了信息系统支撑,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料和基于影像特征的三维地理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系统,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集成基础地理数据和土地管理专题数据,建立覆盖巡查区范围的土地执法巡查业务需求的基础数据库,构建土地执法巡查地理信息系统。

2.2.3.3 呼伦贝尔市数字房产管理信息系统

数字房产三维平台以三维地理信息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和网络化数据发布与调度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呼伦贝尔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海拉尔区部分建筑模型,实现了房产管理的图形化和信息化,使房屋的空间地理属性信息、自然属性信息、社会人文属性信息相关联,提供立足于房屋管理的应用服务,从而提高房产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2.3.4 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数字呼伦贝尔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建设的网络版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示范系统,是集数据管理、数据展示、数据分析应用与发布于一体的服务软件。该系统综合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实现矿产资源专题数据、多尺度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综合管理,提供数据管理、矿权分析、矿权统计、矿业权设置方案管理、勘查资质管理、矿产资源补偿费管理、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地质灾害管理八大功能模块,全方位服务于矿产资源信息管理。

2.2.3.5 呼伦贝尔市矿山安全生产监管与应急辅助信息系统

呼伦贝尔市矿山安全生产监管与应急辅助信息系统是基于数字呼伦贝尔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建设的网络版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示范系统,是集数据管理、数据展示、数据分析应用与发布于一体的服务软件。该系统综合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实现矿山专题数据、多尺度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综合管理,提供视频监控,矿山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辅助等功能模块,全方位,实时的服务于矿山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辅助。

2.2.3.6 呼伦贝尔市三维数字沙盘演示系统

三维数字沙盘演示系统以三维地理信息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和网络化数据发布与调度技术为基础,实现了三维信息浏览的图形化和信息化,更加直观地展示了高山、河流、建筑等地物以及地面地表的起伏状态。

2.2.3.7 天地图—呼伦贝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公众个体活动的空间也不断扩大,致使对空间环境的把握能力相对不足,越来越需要借助地理信息规划出行路线、自主导航定位以及专题信息查询等。天地图·呼伦贝尔(地理信息公众服务系统)的建立实现了面向公众的数字化信息服务,为公众提供生活导航等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信息的集成、分发和共享,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3. 数字呼伦贝尔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创新点

3.1 数字侧视地图与三维地形数据应用

数字侧视地图,即2.5维电子地图,具有三维地图良好的表现效果,又具备总数据量小、网上传输速度快的优点,满足了现阶段网络环境下快速访问和浏览的要求。三维地形直观立体的表现了丰富多样的地表形态。

3.2 基础地理信息數据获取技术手段创新

将低空遥感航摄系统应用于数字城市项目建设,引入倾斜摄影技术,提供多种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建立了多源影像快速获取、处理和基础地理信息快速更新技术体系。对测绘生产快速响应与服务的技术体系和应用进行了积极探索,成果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广应用价值。

3.3 实现精细模型与倾斜模型的无缝对接

本项目建立了城市精细化三维模型产品生产技术流程,三维建模精细,对标志性建筑能达到5cm的精度,具有自然、真实、丰富的空间实体表现能力。

项目还采用了倾斜摄影三维模型,实现精细模型与倾斜模型的无缝对接,以大范围、高精度、高清晰的方式全面再现复杂场景。

4. 结束语

在该项目建设中,我们探索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的新思路,获取了市域范围高质量、高分辨率的航空、航天影像,处理了城市多尺度、多类型、多时相的海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形成了多源影像快速获取、处理和基础地理信息快速更新技术体系,建立了标准规范、完善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极大丰富了城市地理信息资源;搭建了内蒙古首个具有时空信息云平台重要属性的面向政府和公众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开发了多项应用示范系统,推广多家单位应用,实现了地理信息与城市、经济、社会、自然资源和人文信息的互联互通与整合集成,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开发利用,避免了各部门的重复建设,解决了城市建设中重复投入等问题。该项目对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升级进行了积极探索,成果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景文,赵福君等.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模式设计[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8,28(2):208.

[2] 梁莉,许红伟等.数字郑州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与应用前景[J].河南测绘,2009,(3):10.

[3] 叶嘉安,朱家松.数字城市与地理信息系统[J].地理信息世界,2007,(4):4.

[4] 王晶, 苏磊. 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新发水库土地整治项目分析评价[J]. 西部资源, 2014(1).

[5] 蒋忠环.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特兰图煤田地质特征及其草原环境保护[J]. 西部资源, 2016(5).

作者:柳永红

上一篇: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论文下一篇:农业科技管理现状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