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义文学批评论文

2022-04-18

摘要:丰富、完整的史料是现代文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长久、坚实的史料积累是现代文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本文以自然主义在中国的流变为例,略论现代文学史料的范围、搜集与评判。关键词:史料;现代文学研究;自然主义史料是一切历史研究的原料和依据,梁启超曾言:“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主义文学批评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自然主义文学批评论文 篇1:

《嘉莉妹妹》中西奥多·德莱赛式自然主义

摘 要: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被认为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论文从《嘉莉妹妹》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研究《嘉莉妹妹》中表现出来的自然主义思想。论文涉及小说的主要背景,同时分析自然主义的三大特点,得出结论:《嘉莉妹妹》中主人公嘉莉妹妹的最终命运与德莱塞本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认真探究自然主义在《嘉莉妹妹》中的运用,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学史上的自然主义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自然主义

一、传统自然主义

《嘉莉妹妹》是西奥多·德莱塞继承传统写作模式的一部杰作。作为自然主义小说家,西奥多·德莱赛大多数的作品都反应了自然主义的特点。达尔文主义,宿命论都在他的作品中得以体现,当然《嘉莉妹妹》也不例外。然而在《嘉莉妹妹》中,德莱塞还挑战美国传统文学以形成他自己的自然主义风格。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描述了理性,自由意志和本能之间的关系,我们能发现主人公嘉莉最终屈从于推销员杜洛埃,这表明本能最后还是战胜了自由意志。

(一)美国传统自然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按《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所说,自然主义是一个“具有现代含义的文艺流派”[1]。19世纪60年代它首先在法国产生,19世纪90年代这股自然主义的风潮波及到美国文坛,“自然主义开始在美国小说创作中流行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涌现出史蒂芬·克莱恩、弗兰克·诺里斯、杰克·伦敦、西奥多·德莱赛等著名作家”[2]。自然主义最初是古典哲学中的一个概念,用于指一切性质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世俗主义。自然主义还被运用到美术领域。法国小说家左拉首先提出自然主义这一概念,标志着自然主义从艺术领域进入文学批评领域。他认为人类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相反,人类的生活,观点和道德都受到社会、经济、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3]。德莱塞被认为是美国自然主义的先驱,他的思想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社会学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成功沿用了左拉的自然主义思想,并且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自然主义的文学流派。

美国自然主义者对自然主义的信条信奉程度不一,但在文学创作上有相似之处。它强调准确性,要求尽可能真实地描述生活;他认为环境和遗传因素对人类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作品都带有一定的悲观论和宿命论。美国自然主义在美国文学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如下:第一,自然主義者尽可能真实地描述真理,就像医生给病人诊断时开的病历一样;第二,美国自然主义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一般是下层阶级;第三,作品中的人物的活动一般由生存的基本要求支配,如饥饿,恐惧,以及性的要求;第四,美国自然主义家用最真实最通俗的语言。他们毫不遮掩社会丑恶的一面,用污秽的语言再现污秽的现实世界;第五,作品中带有悲观论和宿命论。

(二)自然主义在《嘉莉妹妹》中的体现

《嘉莉妹妹》描述的是名叫嘉莉的乡村姑娘来到芝加哥寻求幸福的经历。她羡慕大都市的生活,于是独身一人来到芝加哥谋生。但是她的“美国梦”被残酷的现实打破了。为了达到目的,她只能用贞操去换取自己所梦想的生活。当她无路可走时她选择了与推销员杜洛埃同居,后又经杜洛埃的介绍认识了洒店经理赫斯渥。赫斯渥被嘉莉的纯朴深深吸引,就偷了酒店的钱,与嘉莉一起私奔到纽约。在纽约赫斯渥的经济状况每日愈下,因此嘉莉就去当演员来维持生计,偶然的机会使她出人头地,她就离开了赫斯渥。赫斯渥最后穷困潦倒,最后选择了用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嘉莉却成了百老汇有名的歌星。

《嘉莉妹妹》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典型的自然主义的世界。在这里,微不足道的人挣扎在一个庞大而冷漠的世界中。小说中处处都体现了人的渺小。从达尔文进化论的视角来看,嘉莉的成名和赫斯渥的穷困潦倒都是有迹可循的。赫斯渥受本能欲望的驱使爱上了嘉莉而他所采取的行为都加速了他的毁灭。当他们私奔到纽约,他们两人不同的境遇证明了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不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机遇和环境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小说的结尾,赫斯渥靠乞讨为生最终选择了自杀而嘉莉却成为名噪一时的百老汇名角。两人不同的结局正好与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相一致。

德莱塞的自然主义认为在他的作品里,主人公的命运受到环境和欲望这两种因素所支配。本文从环境,以及欲望两方面来分析自然主义在《嘉莉妹妹》中的体现。

首先是环境对人的命运所产生的影响。在《嘉莉妹妹》中,作者主要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嘉莉造成的深刻影响。嘉莉原来生活在小乡村,造成了她天真纯朴的性格特点。当她来到芝加哥后,大都市的的环境造成了她性格的改变。失业,疾病以及姐夫的冷漠与她的“美国梦”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些都体现了外部环境对个人命运产生的影响,也是作者自然主义倾向的体现。不难发现,小说中关于环境的描写恰好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之间的冲突。作者认为嘉莉的一切荣辱都是由环境造成的。

然后是在欲望的驱使下对人的命运产生的影响。《嘉莉妹妹》中德莱塞展现了不同的角色在欲望的驱使下经历的不同命运。“嘉莉一直在寻找她还可以得到的东西;正如德莱塞所指出的,她是被生理和文明所控制去索取和购买她眼睛所看到的一切。我要说的是,这种眼见-欲求-购买的简单排序了自然主义小说中欲望的决定性架构”[4]。在小说中,嘉莉一直没有摆脱欲望的束缚,从乡下小姑娘变成大都市明星,她的欲望仍然没有得到满足。正是这种永无止境追求物质的欲望给了她无穷的动力。

二、《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特色

(一)主题上的自然主义

达尔文提出在地球上的生物有强弱之分,而强者更易于适应社会所以有更多生存的希望而弱者则反之。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适者生存”同样适用于这个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斯宾塞的自然主义都对德莱塞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个在他的作品中得以体现。推销员杜洛埃只是嘉莉生存下去的一个避难所,当能给她提供更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赫斯渥出现时,她离开杜洛埃是必然的。最后当赫斯洛经济状况每日愈下时她又离开赫斯洛,这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正确选择。德莱塞笔下的社会是残酷的,所以最后赫斯渥会有那样的结局是必然的因为他活在过去不能适应自己的新环境。

在现代文学发展历史中,《嘉莉妹妹》是一部描写美国大都市生活的小说,它真实地向读者展示了美国下层阶级悲惨的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有些评论家称这部小说是粗俗的,而有的则认为它充满了激情。德莱赛就是这样一位对生活充满激情的小说家,他从来不惧怕自己被认为是从下层社会闯入文学界的野蛮人,他还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故事来揭露美国残酷的社会现实。《嘉莉妹妹》的创作打破了维多利亚时代高雅的写作风格,创造了忠实的风格,为了美国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对传统自然主义的突破

作为自然主义的先驱,西奥多·德莱塞在他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中突破了法国传统自然主义创造性的观点,把他自己的理论和美国当时的背景结合起来,建立了不同于前人的具有美国独特特点的自然主义。在小说中,芝加哥的繁荣刺激着嘉莉对物质的追求。从这点来看,作者继承了法国自然主义高度赞扬的生物自然主义的观点,强调人的本能对人的命运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读全文,我们能看到作品中所有的人物都被物质欲望所支配。嘉莉的欲望来源于在火车上杜洛埃对芝加哥美好的描述。因此,德莱塞对传统的突破在于他观察到了能激发人的本能的外部因素,即社会环境。

2.对美国传统文学的突破

19世纪末,自然主义对当时盛行理想主义的美国并没有产生巨大的影响。理想主义者把小说当作娱乐,他们的作品都充满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而残酷的现实和经济差距并没有引发人们的思考。而德莱塞的创作违反了这一切,甚至还包括传统的道德观。他很了解美国,他更倾向于去追求公正,真理。他曾经说过,“他拒绝只写美好成功的事物,他决定去写那些悲剧却真实的事情。”他的作品打破了美国文学一贯以来坚持的高雅性,摆脱了“微笑的美国”的传统形式,创造了美国现实主义的社会悲剧。

(二)艺术风格上的自然主义

许多批评家认为德莱塞的作品是拙劣的模仿,充满了悲剧性。因此自然主义的艺术风格受到了许多的批评。作为自然主义先驱的德莱塞继承了自然主义的写作技巧,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并不强调艺术上的润色。自然主义在他作品中的一个表现就是他采用二元对立以加强冲突。第一是理想和现实的二元对立。在小说开篇,嘉莉怀揣着美好的希望来到芝加哥,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小说结尾说幸福就像山顶上的闪烁的火焰一样,转瞬即逝。第二是适者生存和传统道德观的二元对立。根据传统的道德观众,嘉莉的堕落应该像胸前刻着大写”A”在《红字》的女主人公一样被惩罚的。第三是得与失的二元对立。得是获得暂时的安逸而失去的却永远都找不回来。

细节描写是《嘉莉妹妹》最大的特点之一。海明威曾经强烈批评了德莱塞的细节描写,但是多亏这些细节描写我们才能了解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现代美国的繁荣,人们面对金钱享受时的虚荣以及社会环境对人的命运产生的决定性的作用。小说详细地描写了杜洛埃的穿衣打扮,“背心领口开得很低,露出白底粉红条子衬衫的浆硬的前胸,上面是雪白的高硬领,系着一条花样显眼的领带。上衣袖口露出一双和衬衫质地相同的亚麻布袖口,扣着很大的镀金袖纽,上面镶着‘猫儿眼’的黄玛瑙”[5]。这不仅是他引诱嘉莉的一种方式还表现他的虚荣。除此之外,作者还从多方面描述了芝加哥这个大都市,文中多次提到芝加哥的繁荣。在普通人眼中,芝加哥就像是充满机遇和金钱的天堂。然而当他描述到嘉莉找工作的環境时又是另一番场景了。

(三)人类在冷漠的世界里无力地挣扎

在一个庞大而冷漠的世界中,人的挣扎和努力是那样的渺小和无能为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那样的脆弱和不经事故,社会中也蜕变得没有道德和情义,在这里没有爱和同情可言。嘉莉的姐姐敏妮虽然对嘉莉有手足之情,但是她把她全部的爱给了丈夫和孩子。而杜洛埃对嘉莉的爱是源于一种生理需要,他贪恋嘉莉的美貌,趁人之危占有了嘉莉。

赫斯渥是唯一一个对嘉莉痴心的男子,可是他是有妇之夫,无奈之下他带着嘉莉私奔到了纽约。当他们来到纽约,他们很快花光了积蓄,只有靠嘉莉出去工作来维持生计。她出众的外表和智慧最终使她成为百老汇的名角,然后她就抛弃了穷困潦倒的赫斯渥。赫斯渥只能靠乞讨维生,这种生活折磨着他的灵魂。他不能忍受这种悲惨的生活,在对生活极度失望的情况下他别无选择只有自杀。赫斯渥的自杀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道德沦丧的结果,也是环境因素所造成的结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嘉莉妹妹》中,德莱塞继承了左拉的自然主义传统,讨论了本能和欲望对个人的命运所造成的影响,详细地描述了那个时期美国的物质主义,突破了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传统,开启了美国文学的新纪元。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从个人需要,内在动力,外部力量出发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一个女性的“美国梦”的破灭。同时,从《嘉莉妹妹》中读者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德莱塞复杂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可以说德莱塞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突出代表,《嘉莉妹妹》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按时文学评论家的意见,“只有在作品达到一定观察水平和一定的思想深度才称得上是自然主义作品”[6]。

参考文献:

〔1〕张祝祥,杨德娟.美国自然主义小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6.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第二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08.

〔3〕柳鸣九.自然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55.

〔4〕张合珍.美国早期自然主义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1984.163.

〔5〕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3.

〔6〕唐纳德·皮泽尔.美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豪威尔斯到杰克·伦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43.

(责任编辑 徐阳)

作者:江山 孙妮

自然主义文学批评论文 篇2:

史料:现代文学研究的础石

摘 要:丰富、完整的史料是现代文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长久、坚实的史料积累是现代文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本文以自然主义在中国的流变为例,略论现代文学史料的范围、搜集与评判。

关键词:史料;现代文学研究;自然主义

史料是一切历史研究的原料和依据,梁启超曾言:“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①

史料也是现代文学研究的对象和土壤,现代文学的版图即建构在史料的搜罗和挖掘基础之上。然而,由于种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现代文学史料的积累还远远没有完成。史料的薄弱贫乏,势必成为阻碍现代文学研究发展的瓶颈。

本文以自然主义在中国的流变为例,——自然主义在中国的遭遇令人痛惜,值得不断追问与反思——联系其传播与接受过程,谈谈现代文学史料的范围、搜集与评判,以凸显史料在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现代文学史料的范围

勾勒自然主义在中国的流变,梳理自然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思考自然主义在中国的命运,自然离不开史料的广泛搜求与积累。

关于自然主义在中国的源起,一般认为,自然主义在五四前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其他西方文学思潮一起涌入中国,率先绍介、推重自然主义的是新文化的旗手——陈独秀。有陈1915年发表的文章《今日之教育方针》(《青年杂志》第1卷第2号),和著名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连载于《青年杂志》第1卷第3、4号)为证。②

陈独秀主笔的《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易名为《新青年》)自然是现代文学史料视野内的重中之重,尽管它并不是专门的文学期刊。加之陈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先锋地位,其对自然主义的青睐与倡导有着巨大的启蒙意义。然而,陈真的是在中国译介左拉及其自然主义的第一人吗?

2004年,由贾植芳、陈思和主编的《中外文学关系史资料汇编(1898—1937)》。其中收录的一篇文章《文学勇将阿密昭拉(今译爱弥尔·左拉)传》,让长期关注自然主义的研究者甚感欣喜,此文将自然主义在中国的最初引介提前了11年。遗憾的是,作者无从考订。

《大陆》是上海出版的一个丛刊性期刊,1902年12月9日由留日学生戢翼创办,1906年1月停刊,为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媒介。内容分论说、学术、小说、谭丛、纪事、史传等栏目。自然,在这样一份以政论为主的刊物上留有有关自然主义的史料,发现相对不易,当然也更增添了发现的兴味。

《文学勇将阿密昭拉传》一文发表于左拉离世后不久,发表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思潮(1906-1912年)活跃之前,发表于“文学新民”“文学救国”的神话被不厌其烦地言说之时。这至少说明了以下问题:第一,文章作为对左拉的追念(作者申明作此文是“读其遗传感慨系之”),论题集中,避开了读解起步阶段的一些困扰。曾经在法国和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主义,其研究之路却一直充塞着障碍。诸如,自然主义在其诞生之际即引起法国批评界的哗然,遭致种种粗暴、愤怒的指责和攻击,“堕落文学”、“腐烂性的文学”始终伴随着对其的传播。自然主义这一术语的内涵和外延与现实主义均有交叉和重叠之处,造成了译介上的混乱和理解上的误区。自然主义创作与理论的偏离和脱节,也是其遭受攻伐的原因之一。而五四前后及二十年代,新文学理论家和作家在对自然主义进行绍介时,却无法绕开这些难题。

第二,文章资料来源大抵不是日本,从某种程度上说,保持了史料的单纯固定。作者聚焦以左拉为首的“自然实际派”,多引西人之评说,而少有日本自然主义理论的驳杂和极端色彩。而二十年代对自然主义的较为集中的一次译介与讨论,则主要借镜日本自然主义,以晓风翻译的日本自然主义理论家岛村抱月的重要文章《文艺上的自然主义》,和谢六逸留日期间根据中村教授的讲义撰写而成的长文《西洋小说发达史》为代表。日本自然主义并非法国自然主义在日本的简单翻版,而是在新的语言和思想文化语境中拥有了新的生命的存在。这样,通过日本这个“中间人”所译介的自然主义理论和作品,实际上已打上了日本自然主义的印痕。

第三,考虑到当时文学功利观盛极一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左拉的评价却较周全公允,他称颂左拉为“文学勇将”,“巍然占泰西文苑之一席”,缘于对其独立不倚的批评个性的赞赏,对其小说“实写人民之生活,描社会之状态”的肯定,对其“论作小说之法深得玄妙”的认同。对于左拉最易招致诟病的生理描写,作者引用多亚美西的评论为之辩护:“若昭拉氏之写人真相,不啻裸体形骸,在于解剖台上,使人见之不生不德之心。故其著作暴露人之秘事,深刻而不虚饰,招人嫌恶,招人嘲弄,而见其记事之人,必生洁白坚固之心。”并称左拉“为法国小说家中最有德之作者也”。对于左拉的“实际观察”法,亦借助其一封信的内容详加介绍。

与其后出现的有关自然主义理论及其作家作品的译介文章相比,《文学勇将阿密昭拉传》毫不逊色。排除文中人名、书名的翻译较生涩外(当然无可厚非),其作为文献史料的价值不容质疑,也许它在当时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现代文学是建立在现代出版发行基础之上的文学活动,报刊的聚合构成了事实上的文坛。自然,新文学大量的原始史料存留在当年的文学期刊、报纸文艺副刊和综合性刊物上。加之白话文取代了文言,叙事类文体的流行,以及新文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层纠结,这一切都决定了新文学史料的存量大,分布广,且往往超越文学的界限。然而,从另一方面讲,也给新史料的发现留有空间。

在历史研究中,史料的新发见可以改写历史,可以产生新学问,可以得出新结论,对研究方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傅斯年曾强调指出:“我们要得到前人所得不到的史料,然后可以超越前人;我们要使用新得材料于遗传材料之上,然后可以超越同见这材料的同时人。”③文学研究当然也一样。

现代文学史料的主体应是1917—1949年与新文学活动相关联的所有印刷品及实物。然而,具体到自然主义在中国的早期引介,在没有新的文献发现之前,就需上溯至1904年《文学勇将阿密昭拉传》的发表,正如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叙写也需论及梁启超为“英国大文豪摆伦(George Byron)”所作的“小传”。同样,对自然主义在中国的遭遇及其成因的开掘,还需延伸至三四十年代对自然主义的贬抑与排斥,五六十年代对其毫无学理性的批判与否定,和80年代末开始的恢复性研究的开展。

新文学的发生发展受到西方文学思潮、运动和流派的显著影响,新文学作家作品在借鉴西方理论和创作中逐步走向成熟,新文学重要作家、理论批评家中有欧美或日本留学经历者居多。域外史料理应成为现代文学史料的组成部分。很难想像,没有对法国自然主义和左拉文学主张的认知,没有对日本自然主义的把握,没有对西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辨析,可以很好地理解自然主义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要言之,现代文学研究者的视野要开阔,凡与自己研究有关的史料,都应在搜求之列,往往需要溢出现代文学时间、空间及学科的边界。

二、现代文学史料的搜集

自传入中国后,自然主义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坎坷的道路。它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家,它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关系是紧张的,也常常激起人们的质疑和讥斥。此外,自然主义长期受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以卢卡契为代表)的轻蔑和否定。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对它的评价和接受。甚而,时至今日,蒙在自然主义之上的灰尘仍未完全清除。信手翻阅一些当前通用的工具书,或文学理论、文学史书籍,对自然主义的曲解仍随处可见。④搜集、研究其在中国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史料,是理解自然主义在中国的悲剧和进一步探究悲剧形成原因的起步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工作。

冯友兰在谈历史研究时,总结了史料工作的四个步骤:收集史料要“全”,审查史料要“真”,了解史料要“透”,运用史料要“活”。⑤此亦适用于文学研究。培养扎扎实实的史料意识和养成史料先行的习惯,是被反复证明的进入学术研究的正途。史料的搜求整理枯燥烦琐,需花大的心力和功夫。梁启超曾说:“资料,从量的方面看,要求丰备;从质的方面看,要求确实。所以资料之蒐罗和别择,实占全工作十分之七八。”⑥然而,史料的广泛搜求与占有又是一切研究绕不过去的基础工作,所谓“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⑦

鲁迅、胡适等新文学初创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不遗余力,是融汇新思想、新方法的先驱,同时也是尊重学术传统和历史文献的楷模。鲁迅先生撰写的《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在文献史料上有独立的准备,内容翔实,材料丰富。胡适不仅自己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看到罗尔纲发表在《中央日报·史学副刊》上的一篇短文《清代士大夫好利风气的由来》(1936年)后,很是生气,旋即写了封信给他,其中有一段:“我近年教人,只有一句话:‘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然后可说三分话。治史者可以作大胆的假设,然而决不可作无证据的概论也。”胡适告诫自己的学生,“文字不可轻作,太轻易了就流为‘滑’,流为‘苟且’”。⑧谨严审慎的学术态度即在点点滴滴的史料工作中养成。

西方文学研究亦重视史料的独立意义。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在廓清了文学和文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之后,用单独的一章来讨论材料的搜集与考证,视其为文学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的基础和初步的工作,和大部分美国大学的研究院系统训练学生的方法。“这些起步工作的重要性常常是特别重大的,因为缺少这些工作,就无法解决在对作品做批评性分析和历史性了解时所遇到的许多困难。”⑨而且这部颇具影响的论著即以搜罗广博、辨析细密而著称。

现代文学史料浩如烟海,研究主体的问题意识决定着史料的价值。季羡林曾深有感触地说:“大概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只要你脑海里有某一个问题,一切资料,书本上的、考古发现的、社会调查的等等,都能对你有用。搜集这样的资料也并不困难,有时候资料简直是自己跃入你的眼中。反之,如果你脑海里没有这个问题,则所有这样的资料对你都是无用的。”⑩

搜集史料可以从成型的史料开始,如书目、索引、资料汇编、文学年鉴、文学辞典等。前文提及的《中外文学关系史资料汇编(1898—1937)》(上下册),是国内第一部较为全面和系统地整理中外文学关系史文献的大型资料书,对研究自然主义在中国的流变很有益处。然而,任何成型史料都是编者按照一定的标准和体例进行选择的结果,要真正做到“不漏”、“不滥”、“不误”、“不陋”并非易事。因此,更重要的是,要从成型史料中拓展出史料新的方向,从而追溯到不成型史料之中。大量有关自然主义的原生态史料,存在于当时的报刊、学者日记、信札中,这个巨大的宝库尚待进一步开掘。如有人以“20世纪20年代《小说月报》与日本自然主义”为题的研究,就是建立在对整个20年代《小说月报》上关于自然主义的理论、作家、作品介绍的统计基础之上,认为20年代对自然主义的理论误读主要来自日本的影响。{11}

成型史料可被视为第二手资料,错漏是难免的,相比起来,新文学当年出版的相关史料集差错较小些。一般说来,直接的史料更可靠,间接的史料容易被更改或增减。根据笔者的经验,甚至一些大家的现代文学史著中所使用的史料或引注也存在着不少删改、挂漏、讹误之处。为避免以讹传讹,对原有史料的阅读、核实,则是必不可少的。更重要的是,要随时随地留心搜集史料,通过广泛阅读激发学术灵感,才有可能超越前人的研究。那种靠在别人的论文论著中捡拾一些资料大发议论的人,只能人云亦云,是不可能取得真正的学术成就的。

自30年代始,自然主义的译介渐渐沉静下去了,然而,作为一种毫无学理的宣示,自然主义遭到了愈来愈多的否定和排拒。“新写实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先后提倡和实验,要求文学决不可仅仅摹写生活,被动地反映人生,还要如“斧子”、“指南针”一般,塑形生活,积极地改造人生。自然主义,由于只滑过日常生活的表面,揭出人生的粗鄙,遭致摒弃自是在所难免。然则,理论上的排斥并没有妨碍自然主义小说作品的翻译,——尽管那里充斥着“污秽”的东西却又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也没有影响一些作家从不同角度对自然主义理念在创作上的实践,——尽管无效地反对着文学的使命是“诊断和研究”。五六十年代,对自然主义的批判愈演愈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了唯一正确的创作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创作方法,而自然主义则是反现实主义的,是现实主义的退化和堕落。对于自然主义研究来说,非文学因素的长期介入,造成不尊重史料的风气盛行。作为反面教材,可以让我们看到,离开了史料,文学研究能走多远。然而,对这些年史料的收集、分析则可以勾画出自然主义在中国的遭际。

三、现代文学史料的评判

任何研究都讲求占有详尽而可信的材料,没有这个前提与基础,所谓研究都只能是空中楼阁。现代文学史料,因为时间较近,考订真伪、鉴定版本的任务与古典文学史料不可同日而语。然而,现代文学三十年所走过的坎坷道路,现代文学研究长期与政治的结缘,使得现代文学史料的考证辨伪又有其独特的要求。譬如,彻底清除蒙在自然主义之上的尘埃,就需对有关自然主义的史料进行考辨,在内容判别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具备评判史料的眼光是学术研究的基本素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评价左拉和他的自然主义时,我们无法绕过一个难题,那就是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关系。我们如何面对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极力推崇,和对左拉的极力贬损呢,{12}又如何面对列宁对左拉的欣赏和其小说《萌芽》的喜爱呢?{13}左拉生前身后所遭遇的蔑视和抨击、欢迎和辩护不计其数,如果我们仅以一人的评价作为定评,只能陷入理论上的偏颇与僵化。正如左拉称巴尔扎克为自然主义作家一样,西方文艺理论界流行的观点并不严格区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当然承认二者并不完全等同,尤其在法国)。事实上,当一种文学思潮或文学观念风行之时,一种新的基于对现行思潮或观念某一侧面的反驳的思潮却在悄然生成,并由某些先锋作家体现出来。更何况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有着内在的血脉联系,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

自然主义在中国的引介、传播,茅盾执笔最劳。然而,由他引起的误解也较多。60年代,茅盾在提及五四前后自然主义的影响时,这样为自己和他的同时代人辩护:彼时中国文坛,尚未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绍介。他们也无力将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界限划分开来。{14}鉴于当时许多作家每每提及自然主义都有一种谈虎色变之感,茅盾的辩解情有可原。然而,此说却不可作为可靠的资料使用。就笔者所见,茅盾对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辨析相当精准。1922年,在与读者的一封通信中,他写道:文学上的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并不可分;严格来说,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区别就在描写法上客观化的多寡,客观化较少的是写实主义,较多的是自然主义。也可以说,巴尔扎克、福楼拜为写实派,左拉为自然派。{15}可见,此时茅盾对自然主义的看法更接近西方文艺理论界。当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和自然主义作家作品在其主持的《小说月报》上不加区分地介绍时,对于理论基础薄弱的一般读者而言,造成了阅读上和理解上的混乱和迷惑,也是不可避免的。

嗣后的大多文学史著和传记故意遮掩茅盾对自然主义的借重,或根据上述茅盾的辩白提示读者,他表面上倡导的是自然主义,实际上则是现实主义。而茅盾在30年代曾坦言自己是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的倾向者,其小说中的自然主义色彩自然逃不过大家的眼睛。

茅盾在提倡借鉴自然主义的同时,又常常显得犹疑、折中和矛盾,即使在1922年关于自然主义的讨论中也是如此。他有时极力推崇自然主义,认为自然主义的真谛是科学的描写法,不要丝毫的掩饰和伪装。{16}他相信,“一向落后的我们中国文学若要上前,则自然主义这一期是跨不过的”。{17}有时又将自然主义的人生观与其技巧割裂开来。他认为,自然主义所含的人生观不适宜中国的青年。我们要采用的,只是自然派技术上的优长。{18}然而,与自然主义相比,各式各样的现代主义,则是更为完满更为先进的。甚至,他一度怀疑起有关主义的论争的必要性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然主义的内涵与外延处在不断的变动中,人为加在其上的东西已遮蔽了它的本来面目。然而,被扭曲了的形象要想完全恢复本来面目谈何容易,何况自然主义的概念还远没有廓清。

探索这一术语所包含的历史意义,需要在四个层次上展开。最狭义的自然主义,指左拉和以其为首的“梅塘集团”,活跃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有中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作为结晶。从较为宽泛的意义上说,可以把自然主义看作是从龚古尔兄弟到左拉和莫泊桑的一场法国文学运动,产生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当然,巴尔扎克、福楼拜可视为自然主义的鼻祖。在第三个层次上,自然主义可用来指称一场19世纪下半叶及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的文学思潮,影响遍及西欧、美国、日本和拉美。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自然主义从人类开始写作就存在,左拉甚至称荷马为一位自然主义诗人。一般来说,我们更集中于从第二和第三层次上理解自然主义。只有撩起西方自然主义的面纱,才可能看清自然主义在中国的脚迹,才可能具有评判的能力。

四、内在诉求:建立现代文学史料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现代文学研究不断出现一种话语转向——“由史料的解释向史料的整理小心地回溯”。“现代文学研究中史料文献问题愈来愈成为这个学科生命的源泉所在”,{19}长久、坚实的史料积累应是现代文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已经或正在成为研究者们的共识。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成熟稳定的史料学基础。一代又一代研究者倾其一生从事于古典文学文献的版本、校勘、注释、目录、辨伪、辑佚、编纂等,才使古典文学得以保存和流传。事实上,从汉儒释经到乾嘉学派,考据一直是中国的一门显学,在文献整理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考据发展到后来便陷入了烦琐僵化、支离破碎、脱离实际的弊端。自然,把材料的搜集和鉴别作为治学的终极目标,为考证而考证,卖弄博洽,缺乏思想的挖掘和提炼,理应摒弃。然而,考据学所崇尚的“求实”精神和研究的“归纳”方法,仍不失为其合理内核,在学风空疏浮泛的今天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和方法论上的借鉴意义。

新文学初期的研究者借鉴传统文献经验的治学方法,并没有有效地运用于现代文学研究,此后进入现代文学“阅读—研究共同体”的几代人则与传统资源渐行渐远,现在大学科班出身的年轻一代更是缺乏必要的史料学训练。现代文学研究在不断从西方输入新的言说方式之后,却无法克服由于史料的匮乏和薄弱,以及鉴别整理方面的漏洞所造成的制约,难怪有论者将“脆弱的软肋”{20}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史料问题的隐喻。

在中国哲学和史学领域,已有建立史料学的成功经验。其实,马良春早在1984年就提出了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主张。1986年出版的朱金顺的专著《新文学资料引论》{21}从“继承传统的研究方法”{22}入手,为建立现代文学史料学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撑。1989年,樊骏的长达八万字的论文《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工作的总体考察》,高屋建瓴地对现代文学史料工作的流变、成绩、不足和缺陷,以及造成这些不足和缺陷的深层的内在原因进行了剖析,把现代文学史料工作的紧迫性、严肃性、科学性、复杂性呈现无遗,成为“现代文学史料学这个分支学科的里程碑式的著作”。{23}近年来数次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文献问题的学术研讨会,更是彰显了史料研究在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也更明晰了现代文学史料学的格局。

作为现代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代文学史料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问,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门径,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但绝不可能替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真正的现代文学史料学一旦建立,其最重要的作用是为现代文学研究走向阐释提供论据。现代文学史料学还应该是一门交叉学科,与史学、哲学、语言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都有或深或浅的关联。现代文学史料学不仅为现代文学专业所必备,对现代文学爱好者也必需。

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建立,预示着现代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契机和保证。

注 释: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林志钧.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三(专集第16册)[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三十年六月再版,第36页.

②张冠华,等.西方自然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2.

③傅斯年.史料论略(史学方法导论).史料论略及其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5.

④苏联百科词典[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1620;李标晶,王嘉良.简明茅盾词典[D].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354-355;《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第Ⅱ卷[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1256-1257.

⑤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3.

⑥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林志钧.《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五》专集第17册[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三十年六月再版,第61页.

⑦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卷首,1928年10月.

⑧罗尔纲.师门五年记 胡适琐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43.

⑨(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3.

⑩季羡林.季羡林自传[J].文献,1989(2).

{11}刘翌.20世纪20年代《小说月报》与日本自然主义[J].唐都学刊,2006(2).

{12}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3.

{13}吴岳添.自然主义小说导论.自然主义经典小说选[M].北京: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6.

{14}茅盾.致曾光灿.茅盾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30.

{15}沈雁冰.通信·自然主义的怀疑与解答[J].小说月报,1922,13(6).

{16}沈雁冰.“曹拉主义”的危险性[J].文学旬刊,1922(5).

{17}沈雁冰.通信·文学作品有主义与无主义的讨论[J].小说月报,1922,13(2).

{18}沈雁冰.通信·复周志伊[J].小说月报,1922,13(6).

{19}编后记[J].文学评论,2006(6).

{20}刘增杰.脆弱的软肋——略论现代文学研究的文献问题[J].文学评论,2006(6).

{21}朱金顺.新文学资料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22}蓝棣之.继承传统的研究方法——读朱金顺《新文学资料引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1).

{23}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论集·序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王文江)

作者:李锋伟

自然主义文学批评论文 篇3:

探析弗朗西斯·梅林《艺术和无产阶级》

摘 要:梅林认为,现代工人阶级对现代艺术持保留态度是由于现代艺术的基本特色是极度悲观的。梅林认为,自然主义不是艺术上的革命,而是“艺术上的反叛”,并且自然主义是有阶级性的,它的阶级性正是资产阶级。其次纯艺术也是非常有党性的。如果不揭露自然主义的阶级实质, 不驳斥“纯艺术”的谬论,就会在工人阶级中造成混乱,从而给工人运动带来危害。

关键词:梅林;现代艺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自然主义;纯艺术

一、弗朗西斯·梅林的生平及主要文艺思想

(一)梅林的生平简介

弗朗西斯·梅林(1846-1919),德国优秀的革命活动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中卓越的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第二国际时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理论学家和文艺批评家。

早期梅林以一个民主主义者的身份开始新闻工作,又幻想通过改良道路把专制制度的德国变为民主主义共和国。梅林于1890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并于1891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同时成为党刊《新时代》总编,撰写文章保卫马克思主义。1918年12月梅林参与德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1919年弗朗西斯·梅林病逝。期间梅林留下许多著作,例如《莱辛传奇》《美学探索》《海涅传》《马克思传》等。

(二)梅林的主要文艺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史和文艺批 评问题的研究上,弗朗西斯·梅林起了很大的作用。梅林的文學批评理论实践非常丰富,他长期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评价德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人物,逐渐形成了非常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指导着我们后面的理论体系。

1.梅林的德国古典美学批判

梅林深受康德美学的影响,其在《美学探索》中一边批判康德一边又接受他,是因为对康德美学的崇敬心理。梅林认为,席勒站在了历史的局限之上,寻求审美判断的可能性,拒绝了康德的美学理论中的一切死气沉沉的抽象,因而超越了康德。当然,席勒也有局限性,他没有摆脱资产阶级启蒙学派的普遍偏见,认为他们所代表的是整个人类的启蒙,而不认为它只是属于某个时期。

2.梅林的资产阶级文学史批判

梅林的文学批评实践,是一种对德国文学史上伟大人物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评价。梅林在评价每位作家时不仅将其置于本国历史中,结合整个思想领域的运动,予以作家们恰当的位置,而且还辩证地评析了作家们的功过是非,不因为他们伟大的历史功绩而忽略他们自身的缺点,也不因为他们的缺点而抹杀其崇高性。

艺术阶级性与倾向性,就是梅林的文艺批评的标准,是艺术创作的政治和历史上的真实性。这种思想首先反映在《莱辛传奇》的创作中。《莱辛传奇》不仅是一部关于莱辛的著作,还评论了德国历史学家对启蒙的传统观念,《莱辛传说》成为当时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纪念碑式的巨著之一。

二、艺术与工人群体

19世纪下半叶,工业迅速发展,形形色色新文艺流派产生。可是,德国工人为何宁愿欣赏席勒,却极力摈斥当时最时髦的自然主义艺术?无产阶级如何正确评价和看待现代艺术是摆在马克思主义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现代艺术与现代无产阶级的分歧

现代艺术与现代无产阶级处于一种对立状态,当时在资产阶级中有人盛赞现代艺术,认为无产阶级不能接受现代艺术,是由于无产阶级的落后。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是最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如果说艺术是发展的,工人阶级也应支持最先进的艺术。然而现代艺术却受到工人阶级的抵制,显然这种形势并不是工人阶级的落后导致的。

1.悲观的现代艺术与乐观的现代无产阶级

梅林认为,现代工人阶级对现代艺术持保留态度绝不是由于他们的保守主义倾向 ,更不是像某些资产阶级评论家指出的那样“要把马克思和拉萨尔的著作戏剧化”的一种“反艺术倾向”,而是由于现代艺术的基本特色是极度悲观的。而现代无产阶级则具有一种深厚的乐观的特色。

现代艺术喜欢描写现实生活的悲惨,而且在现实的悲惨中看不到任何出路,在当代的不幸中只看到不幸。在这种充满悲观主义色彩的现代艺术中,没有斗争的乐观因素。例如霍普特曼的《织工》,就是一出纯粹的悲剧,而完全否定了斗争这一因素。然而有人认为霍普特曼是现代艺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那么也就可以认为现代艺术并不是一种伟大的艺术。

2.现代艺术与资产阶级

现代艺术是一种起源于资产阶级的艺术,而且它不肯放弃自己的根源,它愈来愈集中在资产阶级社会范围之内。梅林认为:“现代艺术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干着通常在四堵墙之内干的事情,自然是不能被无产阶级所接受。”

同时梅林也认为,现代艺术不能够摒弃资产阶级的根源,我们不认为是它的耻辱。因为“谁也不能要求任何人越离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现代艺术带着浓浓的资产阶级气息也是情有可原,无可厚非,然后梅林说:“我们只是要求,劳动阶级接受现代艺术时所作的那些保留,其原因应在这些原因真正所在之处去找寻。这些原因完全不在于什么无产阶级的落后性。”言下之意是说滋生于资产阶级的现代艺术与现代无产阶级的对立,其根本原因并不是无产阶级的保守,而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衰落与悲观主义。因此梅林认为,“要培养无产阶级接受现代艺术的热望,将是一种幻想,它的结果将是难堪的失望”。

有人辩解说,现代艺术生在衰落的时代,因此只好描写衰落。这一点梅林也并不认同。梅林认为,“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衰落时代,同时也是再生的时代。不管现代艺术对过去的废墟作了多么诚恳和真实的描写,如果它不顾在这个废墟上成长起来的新生活,它仍然还是不诚恳、不真实的”。我的个人理解是,梅林这段话仍然在批评自然主义即现代艺术对自然进行刻板的模仿,只能够在不幸中看到不幸,而不能够像无产阶级一样,在不幸中看到希望,故而不能够被乐观的无产阶级所接受。

这就是无产阶级为什么要否定现代艺术,是因为现代艺术不能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历史伟大性。“无产阶级不能并且也永远不会欢迎那种它的一切思想感情、与一切它认为使生活有价值的东西截然对立的艺术。”

(二)“自然主义”与“纯粹艺术”

哥达党代表大会,党内机会主义者从“纯艺术”的观点出发,宣布自然主义是“真正的艺术”,工人阶级应该完全支持和承认自然主义。像威廉·李卜克内西这样的工人领袖,也认为自然主义是“没有阶级性”的。还有些人虽然对这些现代艺术进行了抵制,却也认为,批判不能过于严厉,否则就表明社会民主党人在艺术问题上的“落后”。

对于这些观点,梅林都不能苟同。梅林从维护马克思主义文学的党性原则出发来批判自然主义。他认为,自然主义不是艺术上的革命,而是“艺术上的反叛”,并且自然主义是有阶级性的,它的阶级性正是资产阶级。其次纯艺术也是非常有党性的。如果不揭露自然主义的阶级实质, 不驳斥“纯艺术”的谬论,就会在工人阶级中造成混乱。

在梅林看来,纯艺术虽然尝试以无党性相标榜,但是它是非常有党性的。如果它是无党性的,那么它“必须左顾并且右盼,必须不仅描写陈旧的、消亡着的事物,而且还须描写新生的世界”。然而很明显现代艺术只描写了悲惨与衰落,而没有去发现衰落中的再生。所以纯艺术其实还是非常有党性的。而且梅林不能茍同“现代艺术生在衰落的时代,因此只好描写衰落”这一说法。梅林认为,“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衰落时代,同时也是再生的时代。不管现代艺术对过去的废墟作了多么诚恳和真实的描写,如果它不顾在这个废墟上成长起来的新生活,它仍然还是不诚恳、不真实的”。(关于梅林这一观点在前面已经作了解释,在此不再做赘述。)

(三)现代艺术对于无产阶级的意义

梅林认为,无产阶级不仅不能够接受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等截然对立的现代艺术,而且我们“还应该防止过高估计艺术对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意义”。梅林指出,德国资产阶级解放斗争中,艺术起到了作用,“只是因为在资产阶级面前关闭了政治和经济斗争的场地”。但是现在对于无产阶级,还是存在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的,那么艺术对于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只要火热的斗争激烈进行着,伟大的艺术就不能从无产阶级的母腹中诞生出来,也诞生不出来。”这从某种意义来讲,仍然是谈到艺术的作用,艺术可以起到某种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直接作用。无产阶级艺术的新纪元必须是在无产阶级摧毁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体制,并重建无产阶级的文化生产体制后才可能出现的。这些思想,在现在看来,应该还是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

三、结语

弗朗西斯·梅林通过《艺术和无产阶级》一文,从维护马克思主义文学的党性原则出发,论述了无产阶级对待现代艺术的态度问题,并批判了自然主义与纯艺术。通过对德国工人与现代艺术的对立所作的深刻评判,梅林认为,无产阶级不可能去接受一种与自己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完全对立的“现代艺术”。要想赢得工人的喜爱,艺术就得正视和真诚地再现他们固有和源出的生活,生动地表现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从而活现出他们“珍视生活”的种种举动和愿望。

以《艺术和无产阶级》为代表,梅林越出了资产阶级学者的视野,对古今文学思潮和现象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和论述,为科学地解决古典作家的评价问题、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现实主义问题、艺术和无产阶级的问题等,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不过梅林的文艺批评更侧重于对于艺术、对于作品和文艺现象所产生的社会政治背景、阶级或民族斗争的情势作细致的、深入的分析。所以梅林的视野并不如恩格斯那样开阔。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所主要继承的正是梅林这种侧重于社会政治背景、阶级或民族斗争的情势的政治分析的方法和思路。对于一个作品,分析它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艺术手法等等,这种分析方式是梅林建立的。即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发展史上,梅林的侧重于政治分析的方法和模式,才是事实上居于正宗和主流地位的批评方法和模式。

参考文献:

[1]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M].吉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曹卫东.20世纪德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冯宪光.弗朗次·梅林对社会主义文艺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8,(03).

[4]张正萍.论梅林美学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理论贡献及当代意义[J].美育学刊,2012,(01).

[5]杨名中.简论弗朗茨·梅林的文艺贡献[J].成都教育学院报,2002,(06).

作者单位:

广东科技学院艺术设计系

作者:谭勇 魏静颖

上一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文下一篇:多元智能理论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