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人才电子政务论文

2022-04-23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落实《人事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方案》(国人部发(2005)73号)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信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制订本实施办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息技术人才电子政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信息技术人才电子政务论文 篇1:

浅析国家审计信息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 要:通过计算机审计技术能有效发辉审计监督功能,计算机审计系统是未来审计工作的主要工具,能够有效的保障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国家各级审计部门认为未来的审计方向应以数字化、均衡化为主,能过借助互联网平台,设计具备审计追踪功能的管理平台,采现化化技术手段对各类数据实施实时监控。同时,积极培养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人才以备审计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方向

一、国家审计信息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一)“十五”时期起步阶段

“十五”时期(2001一2005年)是审计信息化的起步阶段,实施并完成“金审”一期工程,启动现场审计、审计管理和联网审计三大系统,结束了“失去审计资格”的局面。

第一,《现场审计系统》(AO)。国家审计涉及到政府预算执行、税收、海关、金融、企业、投资、社保、资源环保、外资运用、经济责任、境外等各类经济行业的专业审计,188万个被审计单位。各类专业审计的业务性质不同、业务目标不同、业务流程不同,为克服已有审计软件单一化,进行各类专业审计信息化的整合和融合,实现审计信息系统的集约化和整体化,审计署2004年年底开发《现场审计系统》,解决了用一套审计软件应对各类专业审计的问题。

第二,《审计管理系统》(OA)。国家审计监督面广量大,为促进审计管理的现代化,打造审计机关互联互通的系统平台,审计署开发了《审计管理系统》,极大地促进了全国审计信息化的协同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成长阶段

“十一五”时期(2006一2010年)是审计信息化的成长阶段,此阶段的标志是实施“金审”二期工程,完善A0,OA,OLA三大应用系统,启动国家审计数据中心、交换中心、安全中心、运维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相关的网络基础设施系统,建立国家审计信息系统总体框架。

(三)“十二五”时期跨越式发展阶段

“十二五”时期(2011一2015年)是审计信息化进人跨越式发展阶段,目标是完成“金审”二期工程,创新多级联动联网审计、总体分析和分散核查、全国性审计项目统一组织管理、数字化审计管理和质量控制等信息化模式;启动实施电子审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金审”三期工程。

二、国家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

(一)国家审计信息化的问题

1.审计现场组织和管理的局限性

审计现场协调管理的目标是希望通过组织协调的方式尽可能的发挥审计资源作用促使审计工作依据既定的方案要求,确保被审计项目能按时按量完工。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审计项目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审计数据的收集管理工作日益复杂,相应的系统设计将更加繁琐。审计项目参加的人员多、层次级别多,传统项目审计方法已经无法应对现有挑战。首先,现阶段国家审计工作没有标准的工作流程以及详细的操作说明,现场审计杂而无序,工作进度慢、效率低。其次,管理层对审计过程的监控不到位,审计过程出现的偏差不能及时改善,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最后,资源分享滞后,现场审计人员获得的审计资料都在各自手上,资源分散不能进行集中管理,无法创建一个完善的系统分析、资源共享的社交平台,以上都是目前现场审计存在的问题,须尽快解决;审计人员必须提高自己专业技能,及时传达有效信息。

2.审计管理体系的局限性

审计管理主要包含计划管理、资源管理、质量管理、档案管理等多项功能,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审计工作的关键步骤,也能有效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效率。

信息化管理模式借助信息化平臺,在审计实施、组织协调、团队管理过程中融入系统的理念和方法,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金审工程二期项目以此为基础开展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不能及时、全面的了解被审计企业资料信息,导致审计工作计划制定的不够全面,缺乏科性。其次,审计人员在进行现场审计时,审计资料不能及时传送到审计管理体系中,各相关的部门信息独立,本部门获得的信息无法作为其他部门的审计依据,无法形成互帮互助局面,更加无法共同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最后,各处对审计管理体系的应用状况都有所区别,部分区域甚至还没有安装此软件,部分区域应用不完善,无法做到从计划编制、公文流转、审理、到档案管理的全套管理。

3.地区间的不均衡

广义的审计管理,应该包括对审计主体和审计业务的管理。我国的政府专门为审计管理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地方审计的信息是否完善,这和当地政府对审计信息的看重程度有关,如果当地政府重视和审计的相关事宜,审计的信息就比较完善,如果政府没有特别关注审计的发展,那么审计的信息就会有缺漏,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审计信息就存在问题,从而导致审计部门出现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对此我国的专门负责审计的管理部门对数据交换中心加强了建设,但是一些小范围的地区还有没普及,这些问题将会导致信息交流出现障碍,影响我国的审计发展。

4.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信息共享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势,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发明以很多新的技术,这些技术也逐渐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数据库管理技术、EPP管理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新技术。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审计部门需要仔细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新技术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制定标准化的审计作业和管理平台

要制定标准化的审计作业平台和管理平台就要建立一个专业的部门,该部门的任务是将审计资料进行分类,同时也可以对审计的操作建立一系列标准化的流程。审计管理平台的建立需要各种信息,来满足审计工作人员对信息的需求,因此要及时在平台上更新信息,减少审计人员凭借经验来完成审计工作。建立完备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上传新的审计资源,来帮助审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二)逐步完善联网审计功能

可以将所有的审计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上,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因各地审计发展水平产生的审计信息差异带来的问题 ,如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出现偏差。不仅可以将各个地方的审计信息上传到互联网,还可以将各地的税务信息、财政信息、以及银行的信息都上传到互联网上,这样能减少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失真,而且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通过分析往年的审计数据,对审计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预防。

(三)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国家审计信息化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这里的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商业计算模型,通俗的说就是依靠计算机将各种工作以数据的形式进行备份和运作。而建云计算的工作方法运用到审计的工作中,不仅可以太高审计信息的获取效率,还可以降低审计成本。云计算运用到审计的工作中使审计的信息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审计的工作质量也能得到提高。而且云计算可以对各地的审计信息形成系统的管理,共享起来更方便。

四、结语

在对我国审计的发展状况、发展历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撰稿者对审计未来的发展做了展望,认为将审计和大数据结合起来,会使审计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可以减少审计的成本,提高审计信息的利用效率,能更好的储存审计信息,使信息被更多的人使用,也方便搜集审计信息。故撰稿者认为审计工作将不再是单一,它会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变得更加成熟,审计工作和大数据想结合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的审计工作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我国相关部门要建立相关的制度,鼓励培养对审计有认识而且又会计算机的专业型人才,这样才能加快我国审计的发展,使审计变得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马社昌, 董寒光. 国家审计信息化现状及发展方向[J]. 现代审计与经济, 2012,(04):8-9.

[2] 周德铭. 国家审计信息化的模式创新与能力发展[J]. 电子政务, 2013,(07):45-56.

作者简介:

陈浩鸿,成都审计中心。

作者:陈浩鸿

信息技术人才电子政务论文 篇2:

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办法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落实《人事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方案》(国人部发(2005)73号)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信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制订本实施办法。

一、目标任务

根据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从2006年至2010年,在我国信息技术领域开展大规模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每年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12万人次左右,6年内共培训信息技术领域各类中高级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60-70万人次左右。通过专项继续教育活动,使各类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息技术领域的继续教育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和制度体系,为全面提升我国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提供良好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服务。

二、实施原则

(一)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提高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科技水平和专业素质,不断加快我国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的步伐。

(二)紧密结合信息技术专业技术岗位的实际需求,紧跟世界信息技术发展步伐,统筹规划,分类实施,增强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优先培训急需紧缺行业和专业的技术业务骨干,带动整个信息技术领域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开展。

(四)按照政府推动、单位支持、个人自愿的原则,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不断推进“653工程”实施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三、主要内容

(一)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紧跟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以信息技术领域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在软件与集成电路、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重点领域,每年举办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研修班和学术技术交流论坛,培养信息技术中高级复合型、骨干型人才。对参加“653工程”范围内高级研修班的专业技术人才统一颁发《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

(二)依托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建设的重要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继续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相关行业领域的专业技术骨干,推进项目、资金、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建设。

(三)建立广泛合作机制,与各相关行业、协会合作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根据相关行业、协会的人才需求特点,在企业信息化与资源规划(ERP)、医疗卫生信息化、安全生产信息化等多个领域,与科技部、卫生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众多行业主管部委建立紧密合作,积极引入用友软件、思爱普软件(SAP)、华为、中兴等国内外著名科技企业参与行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不断优化培养机制,联合各行业配套培养中高级信息技术人才。

(四)以社会发展客观需求为指导,把握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趋势和主流,以软件、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库、动漫、游戏等当前紧缺人才领域为突破口,确立10个重点实施专业领域,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与教材课件,逐步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信息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与测评体系,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五)推动“产、学、研”技术合作,积极结合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面对政府部门信息中心和广大院校、科研机构,集中开展电子政务、信息化办公等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

(六)鼓励各地区、各企事业单位结合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开展专项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可将培训计划报“653工程”办公室,经评估纳入到“653工程”的统一规划。

(七)选择上海、深圳、大连、无锡、成都、西安等信息产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作为实施“653工程”的重点,人事部、信息产业部予以积极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配套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典型城市的示范作用,促进全国信息技术领域“653工程”的实施。

(八)建立包括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有效实施途径和手段在内的远程教育培训网络,面向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实施信息技术远程继续教育。采取多种优惠方式,开展普及性知识更新培训,努力普及推广各类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知识,缩小“数字鸿沟”。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方式

信息技术领域的“653工程”由人事部、信息产业部共同组织实施,信息产业部具体负责。成立“全国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领导小组”,负责“653工程”的重要事项决策、领导和协调工作,组建“全国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受领导小组委托对“653工程”实施进行指导和评估,对开展的主要项目和课程体系进行论证;成立“全国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以及“653工程”的各项日常工作,办公室设立在信息产业部电子人才交流中心,承担具体工作。地方各级人事部门、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做好本地区信息技术领域“653工程”实施的组织协调工作。

(二)制度建设

1、实行统计登记制度。委托信息产业部电子人才交流中心,按照人事部实施“653工程”的统一规定,利用“中国IT人才远程教育网”对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参加“653工程”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登记和管理。有关“653工程”统计及进展情况定期报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653工程”学习情况记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并记录相应学时。参加“653工程”培训并经考核合格者由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信息产业部人事司颁发《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证书》。

2、建立项目论证发布制度。组织专家对“653工程”主要项目、科目指南、培训大纲、教材课件等进行评估论证。“653工程”重要项目及时报人事部和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并在中国人事报、继续教育杂志以及人事部、信息产业部政府网站、中国继续工程教育网、中国IT人才远程教育网上公开发布。

3、建立质量评估和监督检查制度。由领导小组及专家指导委员会对信息技术领域的“653工程”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估。“653工程”办公室负责监督、管理各项培训教育工作,并建立必要的质量管理办法和工作规范。人事部、信息产业部不定期地对“653工程”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服务体系建设

1、搭建服务平台。积极为继续教育供需双方搭建服务平台,制定信息技术领域专业科目培训大纲,组织本行业领域的教材库和师资库,实现继续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共享。

2、加强施教机构建设。广泛调动社会资源,与各省市信息产业、人事部门紧密结合,以大中专院校、社会办学机构和企业培训机构为依托,按照人事部的总体要求,结合行业发展实际,由“653工程”办公室对相关施教机构进行教育质量评估认定,建设一批高质量、示范睦、社会化的信息技术继续教育基地。

3、建立信息化服务体系。“653工程”办公室将依托“中国IT人才远程教育网”,建立信息技术领域“653工程”信息化服务平台。运用各种网上手段开展网上远程学习、登记、交流和查询服务等活动。

(四)经费保障

l、人事部继续教育专项经费对信息技术领域“653工程”重点项目给予一定支持,每年在信息技术领域选择部分选题新、层次高的高级研修班,纳入人事部整体规划,提供一定经费支持。信息产业部现有继续教育和培训专项经费向“653工程”重点倾斜。

2、列入“653工程”范围的相关企事业单位要按国家有关规定比例落实教育培训经费,并重点向“653工程”项目倾斜。

3、有关施教机构开展面向社会、学员自愿参加的培训活动,可根据培训项目和类型,按照当地物价部门规定标准向学员收取一定的费用。不能以“653工程”名义举办盈利性培训,所有收费培训项目须上报“653工程”办公室审批,要尽量降低培训成本,不给学员增加负担,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五)其他

1、信息专业技术人才每年参加包括“653工程”在内的各类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时间累计要求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

2、鼓励信息技术领域相关单位把专业技术人才参加“653工程”培训的情况作为职业能力考核的内容,并和人员的岗位聘用与工作使用结合起来。

3、“653工程”办公室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开展信息技术领域“653工程”的宣传工作,对在“653工程”中有突出表现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宣传表彰。

五、实施步骤

“653工程”实施过程中,办公室每年要制定当年的具体项目计划,报请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审议,认定后由办公室负责统筹组织实施。

(一)启动阶段(2006年)

下发实施办法,组建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和“653工程”办公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启动信息安全、电子政务等高级研修班和集成电路、软件、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数据库等5门专业培训课程。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开展信息技术领域“653工程”的宣传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2007年一2010年上半年)

2007年:继续以高级研修班带动社会化普及培训,选择有条件的省市,例如上海、大连、深圳、无锡、成都、西安等作为“653工程”开展实施的重点,以点带面,依托地方开展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作,与科技部、卫生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众多行业主管部委建立紧密合作,开展符合行业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工作。

2008年:建设完成一批适合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有利于社会化普及的优秀课程和教学资源,确立一系列重点实施专业领域,推广优秀的典型案例,重点扶持一批国际水准的“653工程”施教机构。与用友软件、思爱普软件(SAP)、华为、中兴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建立信息技术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以科技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

2009年-2010年上半年:大规模实施信息技术领域的“653工程”项目,完善信息技术领域的远程教育体系,开发一批多媒体软件和课件,进一步加强服务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建成一批高质量、示范性、社会化的信息技术继续教育基地。

(三)总结评估阶段(2010年下半年)

对全国信息技术领域“653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评选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

六、具体项目实施细则

由“653工程”办公室另行制定。

[责任编辑:李 震]

作者:国家人事部 国家信息产业部

信息技术人才电子政务论文 篇3:

中国高校电子政务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整理了近几年我国高校实行电子政务建设中具有代表性的科研实践成果,对其核心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从高校电子政务的内涵、功能、特点以及应用的必要性、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以及推行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建议几个方面,就当前我国高校电子政务问题的研究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高校;电子政务;研究综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信息化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积极推进高校电子政务,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高校管理的规范和协调,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是建设现代化大学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电子政务的内涵

从高校电子政务的内涵研究来看,目前国内学术界的观点在称谓上稍有不同,主要有“高校电子政务”、“高校电子校务”、“高等教育电子政务”、“高校校务信息化”等不同表述,但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

张琛认为,教育电子政务是国家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教育電子政务基础网络、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公共电子信息服务与在线业务、教育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与基础数据库、教育电子政务信息化规范和标准规范、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和人才培养、电子政务技术支持体系与保障体系、教育电子政务试点小范工程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统计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网上招生录取与调剂系统、办公与信息交换系统、现代远程教育监管系统等[1]。

王勇杰则认为,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校园电子政务建设则由下面基本组成部分:办公管理、教务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工管理、资产管理、校园信息发布、校园网站、论坛、远程教学、图书馆管理、电子备课系统、在线考试系统、系统维护等[2]。

王根健认为,教育电子政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电子政务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电子校务,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电子政务特指高等院校的电子校务,是指高校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实现公文、信息传输无纸化,提高院系和部门的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方便师生员工方便快捷地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参与决策,更好地实现校务工作的现代管理[3]。

二、高校电子政务平台的功能、特点及其应用的必要性

王立新概括了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应具备的五个功能:(1)展示(Show);(2)发布(Distribution);(3)服务(Service);(4)教育(Education);(5)交流(Communication)[4]。

王立新从比较高校电子政务系统与政府级电子政务系统的异同入手,分析了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特点:(1)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建立在一个极具效率的网络平台上。(2)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服务对象明确,业务规则。(3)高校电子政务系统所处理的业务相比于政府级电子政务系统,具有单一性与集中性的特点。(4)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5)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可以由高校相关部门和消费者共同来建设[4]。

张琛则认为,高校教育管理中推行电子政务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教育管理中推行电子政务是迎合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化的需求;(2)推行电子政务有助于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缩短常规事务的处理时间,实现信息动态管理,加快信息的交流和信息处理速度,保证了信息的价值性,有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和价值;(3)推行电子政务可以有效降低高校教育成本,包括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1]。

王拔群认为,推行高校电子政务有四点必要性:(1)工作人员已经具备了电子政务办公的条件;(2)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3)有利于各部门和全校师生员工之间达到互动效果;(4)有利于提高各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5]。

三、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对于目前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积极广泛的学术探讨。王长全认为,目前很多学校在电子政务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2)各自归口管理,缺乏统一规划;(3)培训服务体系不完善,应用水平整体偏低;(4)安全问题挑战高校电子政务系统[6]。

李烨阳则指出,由于高校电子政务项目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建设涉及高校的各个部门及院系,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不少高校站点在规划建设、管理维护以及安全性方面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从页面制作、审批、更新,流程管理,应用开发,安全性保证,与后台应用系统(如OA和业务系统)集成的以及相互支持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运营方法和技术平台还有待建立和完善;(2)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建设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各所高校对于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及所遵循的信息标准各不相同,因而造成了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3)高校对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效果存在漠视现象,对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培训工作做得远远不够[7]。

王勇杰则将校园在建设电子政务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管理观念的问题;软硬件的矛盾;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多头管理之间的推诿现象;安全问题等[2]。

王拔群则强调,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有其普遍的原因,同时也有自身的特殊原因,不仅在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而且在高校之间也存在“信息孤岛”现象。高校推进电子政务的难点在于认识观念不强、存在无序现象、体制建设还不够健全等几个方面[5]。

周敏认识到,“行政保密往往使电子校务只能报告‘好消息’”、“监督机制的缺位往往使电子校务只能成为‘硬件摆设’”、“资金短缺不利于电子校务建设的长期性与连贯性”是目前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瓶颈所在[8]。

总的来看,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观念仍然落后,重视程度不足;(2)各自归口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协作共享不到位;(3)软硬件建设存在问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4)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5)应用水平整体偏低;(6)配套体制建设还不够健全;(7)安全问题挑战高校电子政务系统;(8)资金投入不足;(9)培训服务体系不完善,专门技术人才培养不到位;(10)监督机制缺乏。

四、推进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国内学者在提出了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靳海亮、高井祥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统一领导、系统规划;(2)准确定位,搞好设计,降低成本;(3)要在最低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确保资金投入;(4)完善规章制度,保证信息安全;(5)要加强管理和服务[9]。

王勇杰则指出以下几点:(1)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注重投资成本与利用效益的核算;(2)领导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完善科学管理体制电子校务建设需要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投入软硬件设施,促进各级部门推行电子校务;(3)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减少信息孤岛;(4)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高校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2]。

朱飞强调,要构建以数字化校园为核心的高校管理新模式,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重构管理理念是先导;加强软硬件建设是基础;全面质量管理是关键;提升人员能力是核心[10]。

王拔群对高校实行电子政务办公提出几点建议:(1)要建立良好的硬件环境;(2)选用合理软件和搭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3)要做好安全保密工作;(4)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5)转变观念,实行信息公开;(6)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5]。

周敏认为,推进高校电子校务建设的对策应当是:(1)行政改革,还电子校务“信息公开”的重要职能;(2)利用聯网技术推进“信息披露”式的行政监督;(3)设施整合,构建有效的电子校务模型;(4)系统规划,科学管理,促进电子校务的发展[8]。

王达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应当做到以下五点:(1)组织落实、机构到位是保证;(2)建立电子政务队伍是关键;(3)队伍信息化水平的培养提高是基础;(4)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5)分步实施,从易到难,稳妥展开[11]。

综上所述,推进高校电子校务建设的对策建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1)领导高度重视,统一领导、系统规划,转变观念,实行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建设体制机制,统筹协调,明确职责;(2)加强高校上下级、高校部门之间和不相隶属单位的广泛协作与交流,整合各高校信息资源,推进信息资源共享;(3)大力投入软硬件设施,建立良好的硬件环境,选用合理软件搭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大技术开发和普及力度,加快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推动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利用和保管;(4)准确定位,搞好设计,系统规划,科学管理,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减少信息孤岛;(5)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各级部门推行电子校务设施整合,构建有效的电子校务模型,加强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性;(6)出台实施细则,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加强管理和服务;(7)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强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8)加大电子政务建设经费投入,注重投资成本与利用效益的核算,要在最低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确保资金投入;(9)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注重梯队建设,加强专业技能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电子政务队伍;(10)完善高校电子政务的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张琛.对高等教育管理中推行电子政务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36).

[2]王勇杰.高校数字化校园的电子政务发展[J].时代经贸,2008,(S1).

[3]王根健.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

[4]王立新.论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16(3).

[5]王拔群.积极推进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9,11(4).

[6]王长全.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3).

[7]李烨阳.浅谈高校电子政务建设[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1(3).

[8]周敏.对高校电子校务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3).

[9]靳海亮、高井祥.加快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6,24(2).

[10]朱飞.电子政务环境下高校内部管理模式的变革[J].滁州学院学报,2008,10(1).

[11]王达光.高校电子政务的构建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17).

作者:贾超

上一篇:电子商务交易规范分析论文下一篇: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