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的信息技术应用论文

2022-04-22

摘要:随着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各行各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我国机构电子政务也在不断加大信息化技术改革,加速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本文基于此针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应用实施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措施,希望对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科学发展有所借鉴。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电子政务的信息技术应用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电子政务的信息技术应用论文 篇1: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摘要:自21世纪后,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朝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由于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与实际管理目标相差较大,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为了提高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心的公共服务水平与效率,使各部门内、外资源得以优化整合与重组。本文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分析,从当前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心的职责入手。然后,根据现阶段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心管理的实际情况,分析其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与问题。最后,基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解决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措施,为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科学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应用

引言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其不仅给各个产业发展带来了根本性变革,还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1]。对于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工作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其主要打破繁琐的政府办公机制,通过信息电子平台为群众提供网络在线服务,以此形成一个虚拟的网路办公政府,为人们提供全方位的办公服务。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关系复杂,加上我国体制改革处于关键时期,为了推进电子政务与加强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提升政府部门当前的电子政务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这也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当前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心的职责

在我国,政务部门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便是电子政务,而本人所在的电子政务中心,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市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2]。其中,在全市机构编制电子政务方面,主要负责全市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政务和公益域名注册、审核、信息变更和管理工作;负责全市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网站开办的审核、资格复核和网站标识加挂工作;负责对市区的中文域名注册、管理工作及网站开办审核、资格复核和网站标识加挂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负责中文域名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应用工作。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负责机构编制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工作;负责编办内部网络的维护、网站的建设、信息安全及管理工作等。

2、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

2.1 需建设物质基础设施

目前,各个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脚步加快,以应对人们生活快速增长的需求。与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电子网络政务建设比较之后,并且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这影响了电子政务相关工作的全面落实,阻碍了政府对网络平台的建设与发展計划进行。基于此,我们应该认清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式,通过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此加强电子政务工作开展,进而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快速增长。

2.2 重视信息安全问题

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信息安全。这是由于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的信息安全问题凸显。另外,由于我国信息安全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而电子政务信息涉及国家、政府及企业的相关隐私,需要对病毒感染与黑客入侵采取防范措施[3]。由此,我们应该根据当前政府电子政务后台的建设水平,不断深化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的建设,推动电子政务在未来发展中更加重视信息安全的问题。

2.3 信息技术应用可行性

在现代信息化生活中,先进的科技技术层出不穷,为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但是,由于政府不能将理论上的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以此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实际的电子政务工作中,政府部门只能简单的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并没有发挥其实际的作用,更没有意识到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现阶段,人们对政府在网络上所提供的电子服务内容认识不够到位,对简单的查询信息、求职等服务比较关注,而对其在其他方面的服务认识不到位。由此看来,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可行性较低,不能满足政务需求。

3、现阶段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3.1 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淡薄

现阶段,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但是个别单位与部门领导未能从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与信息化建设发展着眼,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比较淡薄[4]。例如,对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建设、实名制信息化管理等工作认识程度不够,没有将当前的工作与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工作有机结合,并纳入重要工作范畴,导致机构编制电子政务服务困难重重。另外,受传统工作观念与习惯的影响,部分人员将编制电子政务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看作单纯的技术问题,没有发挥电子政务储存信息的功能。特别是在一些基层的机构编制管理单位中,缺乏信息技术与设备,导致电子政务工作开展受到影响。

3.2 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存在脱节

当前,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少的机构编制部门在加强信息化建设中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并设置了专门的结构。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管理中,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只限于专门的机构或部分从事维护信息的人员。在日常的电子政务服务中,有些单位不能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规定时间完成编制的使用等,在办事流程方面还停留在使用一张纸、一张表的管理方式上,并不能合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另外,对机构编制信息从收集、整理、反馈及处理,主要是在事后由专人录入到管理系统中,导致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一定的脱节,从而严重制约了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的信息化建设。

3.3 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管理人员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有限

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大部分的机构编制工作人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一知半解,而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的更新,所真正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的人员少之更少。具体来说,在电子政务操作方面,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管理人员水平有限,不能全面熟练掌握相关的技术,并且对系统使用与安全维护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这就导致机构编制电子政务服务水平有限[5]。其次,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管理人员大都是老员工,对不但更新的信息系统还不能熟练掌握,在服务过程中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则不能及时解决,大大延误了工作的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子政务工作的深入开展,难以保障信息交流的通畅。此外,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与当前人员素质差距较大,现有的政务与技能复合型人才少,加上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不够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发展。

4、解决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应用措施

4.1 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意识

为了解决機构编制电子政务管理人员应用信息化技术意识淡薄的问题,首先,要极强基层对机构编制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在宣传的过程中,机构编制委员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相应政府的号召,打破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变自身管理方式[6]。其次,使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管理人员树立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理念,要让大家清除信息化并不是技术的叠加与管理。而是提高相关人员应用信息技术的观念与方式,从而实现相应的管理目标,同时可让管理人员从繁杂的政务管理中解放出来。此外,通过设置专门管理电子政务的单位与人员,领导人员以身作则,带头采用计算机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应用。

4.2 高度融合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

为了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将管理工作更加量化、精准。首先,各级编办可以通过门户网站,公开工作动态、机构编制信息、监督举报电话邮箱等方式,接收社会各界广泛监督,提升群众公信力,杜绝编制混用、违规超编用人、超设机构和职数,提高工作透明度,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其次,通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的方式,公布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在网上公开晾晒清单,在网下进行严格审核,打造阳光政务,让群众办事更加快捷[7]。第三,利用信息化技术,发挥好党政机关的网站作用,做好网上名称管理,通过对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网上身份的认证与管理,构建网上身份认证体系,让公众上网办事更加安全可靠。最后,利用信息化技术,逐步完善国家网上名称管理平台,收集分析机构网站基本信息,全面了解网上履职情况,转变机构编制工作职责评定与绩效考核模式,让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更加量化、精准。

4.3 提升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专业人员综合素养

首先,通过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资源,打造机构编制学习新平台。通过优质网络资源,在编办门户网站搭建业务培训平台,及时发布更新业务知识和行业新动态,拓宽对机构编制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渠道,强化业务的交流,不断提高机构编制干部的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其次,打造机构编制管理新平台,充分利用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这一平台,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基础信息,优化业务办理网上操作流程,加强部门间信息的互联互通。第三,依托数据软件、储存设备、数据信息等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手段,不断加强登记管理,加强退编减员,建立以实名制管理系统为重点、电子编制证和统计分析为补充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综合管理平台[8]。通过充分利用系统信息库的“大数据”资源,进一步拓展信息检索、统计分析等功能,强化信息应用,为机构编制的科学管理提供重要参考。最后,依托“互联网+”,打造机构编制监督新平台。强化对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拓宽机构编制违纪行为监督渠道,健全完善信访举报、电话举报和网上举报网络体系,畅通“主任信箱”、“12310举报”平台,实时受理各类机构编制工作违规违纪举报、投诉,从而提高电子政务人员的综合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应用浅析,了解了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心的职责,分析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应用需求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基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解决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应用措施,即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意识、高度融合机构编制工作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及提升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专业人员综合素养,为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科学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高松雪.新形势下机构编制管理的挑战与变革[J].中国科技投资, 2017,(25):236.

[2]连彩姝.机构编制信息化管理创新的思考与策略[J].大陆桥视野,2015,(24):43-43.DOI:10.3969/j.issn.1671-9670.2015.24. 037.

[3]中央编办电子政务中心.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引领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发展新路径[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6,(2):11-13.

[4]沈洪子.对机构编制信息化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7):7-11.

[5]张望,张毅.基于信息技术推动下的电子政务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6,(9):150-152.DOI:10.3782/j.issn.1006-0863.2016. 09.030.

[6]毕永芸.信息技术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与应用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4):265-266.

[7]吕春杨.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3):17-19.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7.03.004.

[8]向勇.浅论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发展研究[J].房地产导刊,2015, (23):440-440.

作者单位:介休市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心

作者:闫寒

电子政务的信息技术应用论文 篇2: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各行各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我国机构电子政务也在不断加大信息化技术改革,加速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本文基于此针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应用实施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措施,希望对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科学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字:计算机信息技术;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应用

前言

在机构电子政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是构建信息化平台的重要手段,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构建信息化电子平台的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网络化的在线服务,减化传统政府机关办公的繁琐,形成专业化的网络办公,更好的促进政府服务形象。但是纵观我国现阶段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水平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子政务信息化发展进程。当前计算机技术虽然被广泛应用,但是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宣传力度、重视程度存在不足,部门机关单位不能够将计算机技术与机构编制电子政务进行结合,照搬照抄其他电子政务平台内容,造成后期信息整理存在大量漏洞,影响政务工作的发展进程。因此有必要加大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的应用开展研究,完善系列措施,促进电子政务发展。

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应用实施要求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应用实施要求,第一点就是要加大基础设施设备的完善,加大政务信息化建设,重视信息化基数对机构编制的重要性,强化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保证电子政务的发展;第二点,要切实解决好信息安全问题,电子政务信息设计我国政府、企业相关隐私问题,所以对于信息安全具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际关系的复杂,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十分必要。第三点,提升信息技术应用可信性。进入二十一世纪,网络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体验感。但是在政务部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理论上的技术,只能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简单功能开展各项工作,不能够切实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全部价值与作用。导致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的实施可行性较低,限制了计算机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的应用。

二、强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策略

(一)提升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视

强化计算机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应用,首先就要提升相关工作人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响应政府号召,加大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升级与优化。对于管理人员要使其正确认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明确机构编制的信息化管理,提升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实现相应的管理目标。设置专门的管理电子政务工作单位,安全专人加强管理,强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同时打造培训学习平台,加大对政府工作人员计算机培训工作,使政府工作人员能够更好的应有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在该平台上发布电子政务平台更新的信息,使政府工作人員能够最快的学习到相关的操作知识,获取咨询进行学习,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切实保证阳光政务服务工作开展,保证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的稳定实施。

(二)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

强化计算机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就要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秉承着“协调建设,共建共享”的核心要求,建设先进、移动、安全、便捷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确保电子政务信息同台的运行。根据党和国家关于无纸化办公的要求,加大与国家、省、市各级地区的联网行动,切实实现政务网络的共享。针对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加大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出口的统筹规划管理,不断提升电子政务数据的存储与服务能力。促进信息一体化的形成。致力于不同部门的内部网络建设工作平台的构建,加速网络安全和保密性建设步伐,促进地方政府网络与各部门电子政务内部网络的链接,保证计算机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平台的应用,促进我国政府电子政务平台的稳定发展。

(三)高度融合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

首先,各级编办部门应该开通门户网站,及时公布工作动态、机制编造信息,开通监督举报电话、邮箱等。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打造一个监督系统体系。对于电子政务平台出现的违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展处理,切实接收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提升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违规超编用人、超设机构和职数等问题的出现,提升工作透明度。尤其要杜绝编制混用问题的出现,做好退编减员及应退未退人员出生日期修改工作。按照工作要求,编制平台退编减员信息需及时的进行核对,对退编减员信息进行了核准。利用综合管理平台退编减员预警,每季度对退编减员预警人员信息通知本单位来核减,切实做好了机关事业单位对应退未退的人员信息的核实工作。做好人员流动平台数据调整工作及县领导职数数据库维护工作。按照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好人员的公务员、特岗教师的落编及人员调转工作。并按时、按要求及时做好了机关行政及事业单位领导职数及实配领导信息维护工作。第二,通过政务公开方式,加大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利清单、责任清单的公开、公布。打造阳关政务,不断加大平台统一协调步伐,整合平台,加大门户入口的统一性,并实现业务、管理、标准的统一。切实做好政府部门相关网站的管理工作,通过身份认证和管理,构建网上身份认证体系。促进上下各级政府形成线上线下政府综合服务体系的构建。不断完善电子政务服务授权业务,加大数据使用的权限,统一管理规划,加大共享机制的完善,开发相关配套的服务机制和管理服务内容,实现电子政务服务平台系统内部的整合与统一。同时加大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建设步伐,完善平台内部的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社会信用、医疗、教育、生态环境等模块的建立。开发创新平台服务项目,加大个性化定制服务的开展。不断完善政府服务的一站式,即为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原则。实现推动政府电子政务平台服务的高效化、科学化、标准化、智能化的进程。实现全民覆盖,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更为便捷的政务服务,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当前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我国政府服务工作的重要工具,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以其便利、高效就深受社会各界的追捧与亲赖。虽然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步伐较晚,但是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无论是建设目标还是建设步伐、建设思路等都较为明确。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便利了政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阳光政务的发展,为树立良好政务形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基于此,提出强化工作人员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完善相关基础设施设备,加大机构编制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以此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希望为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科学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毕永芸.信息技术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与应用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4):265-266.

[2]李磊.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2017(7):69-70.

[3]闫寒.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的应用[J].电子商务,2018(5):33-34.

[4]中央编办电子政务中心.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引领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发展新路径[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6,(2):11-13.

[5]时静.“互联网+政务”视角下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4):2-5.

作者:李莉华 刘婉姝

电子政务的信息技术应用论文 篇3:

大力加强应用 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

2010年11月12日,由《信息化建设》杂志社组织举办的电子政务应用发展研讨会暨《信息化建设》杂志编委会议在厦门召开。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地方政府办公厅和地方信息化主管单位的105位负责信息化建设的同志参加了此次会议。本刊编辑指导委员会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徐愈出席会议并讲话。信息化建设杂志社主编兰建平就一年来杂志社的工作情况向与会的杂志编委作了汇报。本刊编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郑一方主持了会议。

徐愈司长在总结回顾了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取得的显著成绩,并在分析当前电子政务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指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电子政务应用与发展的方向,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协调原则,继续夯实基础,强化顶层设计,不断深化和拓展电子政务应用,推动电子政务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徐司长对《信息化建设》杂志一年来围绕电子政务的中心工作,挖掘典型,发现亮点,宣传经验,努力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的报道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杂志社在下一步工作中,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工作,多出精品力作,注重社会效果,努力为电子政务的发展鼓与呼,积极探索和发展出一条具有特色、富有成效的办刊之路。

研讨会上,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等部委和北京、福建、青岛等地方就电子政务应用和发展经验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如何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的应用和发展,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各地、各部门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的具有地方特点、行业特色的电子政务构建方式,为在全国范围内把握发展的脉搏、导正建设方向,推进电子政务的应用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

通过交流分析,与会代表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工作目标和思路。如建议在进一步加大应用系统整合力度,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电子政务由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向政务创新服务中心转变;电子政务理念由以政府为中心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转变;信息资源由分散独享向集中共享转变;网上服务由粗放向精细转变;发展模式由单一集约化向复合集约化的转变等。

本次研讨会时间虽短,但主题鲜明,研讨深入,作风务实。大家在相互交流研讨中,既相互启发了思维,拓宽了视野,又研究提出了问题,发表了见解,为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思路,达到了论坛的预期目的。

国土资源部:

电子政务力促管理改革与发展

从 1998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在基础数据 库、业务应用系统、网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国土资源管理运行体系,初步实现了对全国土地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的监测监管,实现了多类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协同办公和各类国土资源数据的开发利用及共享服务。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为国土资源部从审批管制型政府部门向管理服务型政府部门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首先,电子政务深化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国土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电子政务逐步从审批向监管和服务转变,大致经历了单项业务的单机运行,单项业务的网络化运行,多级多业务网上协同办公,面向监管与服务的电子政务四个阶段;主要行政审批业务实行三级联网运行,所有流程固化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全国建设用地审批、预审、探矿权审批业务实现100%网上受理和审批;政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和首问负责制审批过程全透明,部机关土地、矿产、资质管理等3大类35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电子政务平台。

主要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运行后,起到了“审批提速、简政放权、规范透明”的成效。行政审批业务时限缩短20天以上。行政审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接受监督和监察,权力得到了有效制约,减少了自由裁量权。

第二,创新国土资源管理方式,建立面向监管与服务的电子政务。通过建立“天上看得清,地上查得实,网上管得住”的资源全程监管的技术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实现了从重审批、轻监管向审批、监管与服务并重转变。

在四级联网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建立了贯穿四级、覆盖土地“批、供、用、补、查”全过程的综合监管平台,对全国国土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全面掌控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及时发现工程覆盖范围内土地未批先用、未批先供等违法现象。2008年全国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和涉及土地面积与2007年相比同比下降37%和48%,违规违法高发势头得到遏制;系统掌握全国重点城市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布局、时序。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彻底改变了以往国家批地后无法对地方政府土地供应和开发单位开发利用实施有效监管的局面;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监管方面,实现了对全国探矿权采矿权新立、变更、延续、保留、转让以及注销等登记信息的实时掌握。此外,还全面掌握全国矿产储量动态变化情况和矿山开发利用情况,为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了数据保障。

第三,建立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深化国土资源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通过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和“数字国土”工程,开展了全国国土资源“一张图”及核心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总量不断增加,质量逐步提高。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测绘为基、陆海相连”的信息共享服务体系,为资源管理相关部门提供了系列化、标准化的国土资源信息产品,促进国土资源信息的广泛应用,最大限度地满足政府履职和百姓生活对于国土资源信息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国土资源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科技部:

以需求为导向 以应用促发展

科 技部一直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工 作,严格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部署,“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着力建设基础运行环境、应用服务体系、安全保障体系。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步发展至今,科技部电子政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门户网站建设,一直走在国务院各部委的前列,在国办、国信办历年组织的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活动中,均名列前茅。目前,该网站拥有1300多个栏目(英文网站42个栏目),3万多条信息,集成了科技部所有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项目,是为公众提供一站式办事服务、与公众进行互动的综合性、服务性的政府门户网站。日均访问人数达到4万多人次,日均访问页面数40多万个。

除了在门户网站上的电子政务应用,科技部还从服务科技工作大局出发,切实发挥科技信息化的应用对科技工作的支撑作用。如:面向社会公众,推进了政务公开;服务内部办公,提升了工作效率;落实科技管理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面向基层科技,推进了信息服务延伸等。

在取得成绩之余,科技部的电子政务发展也面临着应用和安全上的制约,以及由新技术带来的挑战。为此,他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

为破解应用限制发展的问题,建议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政务工作流程电子化的应用力度,另一方面切实从需求出发,优化应用系统的功能要素,突出重点。

为化解安全制约应用的问题,建议加快推进科技部工作网的建设,同期加大工作网应用系统及其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力度。

为迎接新技术带来的挑战,科技部将继续加强信息化工作专题调研,及时跟踪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化应用的趋势。(科技部信息中心)

商务部:

以信息的整合共享为商务工作决策服务

“应用系统要从低层次业务管理向高层次综合信息处理和辅助决策扩展,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这是商务部面对当前松散的决策支持系统群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求,大量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决策支持的边际效益也正在逐步降低的现状下提出的建设思路。

因此,近年来,商务部电子政务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整合原有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利用,为国家经济商务工作提供决策支持服务上。

于2010年初开通运行的综合经济信息库,就是为监测重点行业和产业的发展态势,分析双边经贸走势,为党和国家领导及时了解并科学分析商贸运行状况和重大经济问题时提供决策参考而建设的。该信息库整合了商务部原有的108个信息采集和决策分析系统的数据资源,广泛收集了64个国家/地区海关统计数据。信息库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多维数据分析工具和智能搜索工具。初步建成了对国内外两个市场能监测、可参谋的综合信息决策支持平台,信息“全面、准确、及时”。该系统从宏观经济、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等九个方面,为党中央和国务院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决策依据,得到中办、国办的充分肯定。

该系统应用效果突出:

在稳定国内市场方面,每天向2.9万家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等流通企业采集信息,对8大类40种生活必需品和7大类19种重要生产资料批零价格以及6大类应急商品和肉糖储备情况进行重点实时监测,为调控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的政策制订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目前,以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和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为核心的商务预报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被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作为重要经济信息,每周向社会公众发布。

在促进国内消费方面,对汽车、钢铁、能源、电子四大产业产、销、存情况以及食品、饮料等21大类消费品销售进行监测,对家电下乡等促消费政策执行进行成效分析,为掌握国内主要消费情况,制定和调整促消费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在对外贸易方面,以5大外贸先行指标、货物贸易快报、6大类关注商品统计、全球和9大贸易伙伴分析及服务贸易统计等内容为基础,突出预测、监测和分析相结合的功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对外贸易“保份额、调结构、促平衡”的状况和发展态势。

在利用外资方面,囊括了我国利用外资总体情况、分行业、分地区和分国别/地区的全部信息,实现对利用外资的整体趋势、投资结构、投资来源以及投资流向的监测和分析,为利用外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决策支持。

在“走出去”方面,搜集了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方面的各类信息,对掌握我国“走出去”的总体情况和具体项目情况,制订“走出去”政策,完善对劳务人员的管理办法等提供了详细资料。

在高层访问及多双边磋商方面,重点整理和收集了多双边经贸合作的主要经济指标、重大协议、国别地区概况、重点工作进展、各方关注焦点和利益冲突、贸易摩擦等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背景资料及表态口径,为领导高层访问和多双边磋商提供参考。

除上述重点、热点、难点内容外,为使领导从宏观方面了解中国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及国际经济的发展态势,辅助决策,综合经济信息库还从中国宏观经济、中国产业、国际经济、调研与参考四个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商务部信息化司)

北京:“一个泛在 四个提升” 挑战“十二五”

在即将过去的“十一五”,北京市电子政务规划的任务可以总结为“三二一”,即三大计划:信息惠民、信息强政、信息兴业;二项基础:基础设施和信心安全;一个专项,即数字奥运专项规划。

目前,“十一五”规划基本完成。基本实现了核心业务信息化全覆盖;基本建成全市统筹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立了面向全市的专业电子政务服务机构。北京市的电子政务正在从“核心业务系统建设”阶段迈向“融合阶段”;“电子”与“政务”的融合成为发展主旋律;电子政务成为政府行使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

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统筹推进力度不够,系统分散,整合不足;行业间、区域间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信息资源的重复采集与浪费严重,共享和深度利用不足;部分电子政务项目的投入绩效较低。

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北京市总结了“十二五”电子政务面临的挑战:

一是随着人口总数的逐年增加,密度的进一步提高和趋于老龄化,人口资源环境的瓶颈效应进一步凸显;二是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激增,交通压力进一步加大;三是城市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四是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不符合新的要求,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是公共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六是法制环境滞后于发展的需要;七是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与集约化矛盾;八是新技术的聚合效应催生了一大批新应用、新业态、新产业和新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改变了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式和道路。

面对这八大挑战,北京市提出了一个“泛在”、四个“提升”的应对策略,从而实现绿色智慧城市的目标。

一个泛在:是指基础设施绿色的泛在,包括八个重点方面的内容:1.有线政务政务网络高端智能,以继续扩展和提高政务外网;2.无线指挥调度升级宽带,以支撑更多的业务;3.物联网专用无线传输网络,以解决物联网接网困难问题;4.统筹集约建设4-6个政务数据中心,以实现机房等基础设施的高校利用;5.数字空间三维可视,以更好地支撑应急等各项工作;6.数字身份统一标识;7.灾备中心绿色、集约;8.移动政务集约建设平台。

四个提升:即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安全,包括城市人口精准掌控、交通系统智能服务、水资源精细管全程、能源供需智能管理、生态环境智能监测、城市环境精细管理、社会安全全网覆盖、生产安全智能监管、应急体系智能联动;提升数字生活舒心便捷,包括数字医疗全民服务、网络教育全民分享、社会保障城乡一体、网络就业蓬勃发展、住房保障公开透明、食品药品全程放心、数字家庭异彩纷呈、数字社区城乡普及、数字娱乐丰富多彩、老龄服务贴身便捷、旅游服务全程整合;提升政府服务协同高效,包括网络政务协同高效政府运行公开透明、政府服务触手可及、系统整合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增值服务、领导决策智慧精准;提升文化发展包容传承,包括文化资源数字传承、数字文化创意无限、中华文化辐射全球、虚拟社会健康发展和网络参政形式多样。

在组织实施“十二五”电子政务规划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在市委市政府和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纲要》的推进组织实施。

为了保障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北京市准备在三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加强领导与机制创新,成立北京市信息化总体设计运行管理机构,负责全市信息化的总体设计、标准制定和重大系统运行管理,逐步承担各部门信息化管理职能,形成全市统筹的信息化管理和支撑体系。第二,建设“智能北京”法制环境。完善《信息化促进条例》和《北京市政务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出台《智能北京建设条例》、《“三网融合”指导意见》、《个人隐私保护条例》等文件;加强信息安全、市民卡应用、信用体系建设、网络执法、虚拟社会管理等信息社会基础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实施。第三,加强产业引导。加快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加大研发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试点示范,加强自主创新产品采购;鼓励国际高端资源与本土企业对接,帮助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福建:“六坚持”收获十年成果 抓机遇再创建设佳绩

十年来,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通过实施一系列重点项目,福建省的信息化及电子政务迅速发展,应用水平快速提升,建成了一大批基础工程和应用项目,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首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在全省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的基础上,电子政务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包括政府门户网站提供信息服务、全省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方便企业、行政服务中心方便群众、政府服务热线为民解忧、公共应急体系维护稳定等。同时,政府办公信息化应用体系基本形成。政府办公业务系统提高办公效率;政务公共应用系统提升政府办公综合效能,节省大量项目建设经费和行政费用;以金字工程为代表的政务应用体系基本建成。此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也基本形成。

其次,服务民生系统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开通全国第一家全省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实现了全省80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154家乡镇卫生院视频网络互联、医学资源共享;正式启动就诊一卡通项目,运用社保卡实现全省就诊一卡通,大大方便百姓就医;全国第一个实现全省医疗保险联网,率先规范了异地就医服务行为;在全省范围启动建设社会保障卡项目;建成全省统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平台;全面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城乡信息化协调发展。

此外,电子政务发展保障能力也显著提升。

福建省把十年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归结为6个“坚持”:坚持加强领导,坚持统筹规划,坚持整合资源,坚持规范运作,坚持队伍建设,坚持机制创新。

下一阶段,福建省将紧紧抓住国家支持加快建设海西和鼓励东部率先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在新的起点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信息化支撑服务海西建设的能力,促进信息化成果惠及全民。

一是要统一规划,增强合力,服务海西建设。加强与“十二五”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间的衔接协调,增强规划的全局性。

二是要顶层设计,深化应用,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开展全省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建立完善服务型政府的电子政务框架,推动电子政务集约建设、深化应用、业务协同和技术衔接、资源共享,推动市县电子政务全面协调发展。

利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成果,优先建设、集中建设公共性、基础性电子政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项目,建立完善服务型政府的信息化体系;学习借鉴“智慧地球”、“云计算”等先进理念和有益做法,完善、优化电子政务的技术结构,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体化、集约化。

优化电子政务运行机制。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开展“政务提速”、“精细化管理”等活动,促进政务部门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和方式,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优化信息技术支持与综合管理方式,提高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维护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是要紧扣和谐社会建设,推进服务民生的信息化工程。进一步抓好面向社会公众的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展平安福建、生态环境保护及先进文化等信息化工程建设;建设完善新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以城市信息化带动农村信息化,促进城乡信息化建设协调发展;深化数字城市试点,总结、推广包括“数字鼓楼”、“数字武夷”等信息化示范区建设成果中有普遍意义的做法与经验。

四是要发挥带动效益,促进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包括基础办公软件、政务信息目录和交换系统软件、居民健康信息系统软件、社会保障卡制作管理应用软件、空间地理信息软件等软件服务业发展;带动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技术发展。

五是要完善保障体系,推进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工作,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基础建设,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技术防范体系;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创新推进分工明确、衔接紧密、高效的信息化管理长效体制和机制;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信息化立法,保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福建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

青岛:电子政务在“十二五”的目标和思路

2002年3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印发青岛市第一个电子政务规划纲要,确立了建设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府”,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这一目标的核心是应用和服务的整合,体现了国际上广泛认可的电子政务高级阶段的特征——整合应用、无缝服务,符合世界电子政务发展趋势。根据世界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十二五”期间青岛市电子政务将继续朝着这一目标迈进。并围绕三大主题,推动六个转变:

三大主题:一是扩大统筹整合,基本解决部门分散建设信息化系统的问题;二是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基本建成政府监管和公共服务所需基础信息共享数据库;三是用信息技术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基本形成网上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六个转变:一是电子政务由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向政务创新服务中心转变;二是电子政务理念由以政府为中心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转变;三是行政运转由以部门为中心向以流程为中心转变;四是信息资源由分散独享向集中共享转变;五是网上服务由粗放向精细转变;六是发展模式由单一集约化向复合集约化转变。

同时,提出“十二五”青岛电子政务的21个具体目标设想:

1、民生服务实现“一卡通”。在城镇和农村居民中普及“市民卡”,同时加载个人CA数字证书,全面推进基于市民卡的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公安、民政、计划生育、保障性住房、住房公积金、老龄人口、残疾人、社区事务等民生领域电子政务服务,实现面向市民的公共服务“一卡通”。

2、企业服务实现“一证通”。在企业中普及CA数字证书,全面推进基于CA数字证书的企业网上登记注册、年检、办税、审批、申报、统计报表等各类政府网上服务,实现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一证通,形成可信的网络应用环境。

3、为市民、企业统一配发政府邮箱。依托“市民一卡通”和“企业一证通”工程,为每位市民、每个企业配发政府邮箱,政府及其各部门能够随时将信息和服务推送给市民和企业。

4、审批服务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联办。充分发挥我市三级政务服务大厅和电子政务网络双重集中统一的优势,打破审批服务的部门、层级界限,按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流程为主线的原则,全面推行横向联合办理、纵向联动办理,基本实现“一体化政府”的目标。

5、全面推行网上远程办理。在目前已全面实现审批业务网上内部流转的基础上,将其扩展到互联网,争取使70%以上的审批和办事服务实现网上直接受理和反馈,让网上审批名副其实,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多便利。

6、公众可随时随地以多种方式与政府沟通。采用信箱、访谈、博客、微博、论坛、即时通讯、短信、电话等多种技术,建立一站式“政府在线”平台,而且可通过计算机和手机等各种手持设备连接,形成方便、畅通、可控的公众参与和诉求表达渠道,接受市民咨询、求助、批评、建议、投诉等。

7、整合社会资源扩大网上公共服务。以一卡通、一证通、政府邮箱、网上审批、政府在线等政府服务为基础,吸引各种社会服务资源,打造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网上“市民之家”和“企业之家”,形成城市服务综合体系。

8、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取得实质性突破。采取法规、技术、服务等各种手段,建立部门间实时信息交换机制,形成统一共享的自然人、法人、空间地理、公文法规、审批证照、社会诚信、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等基础信息数据库,使政府决策、管理和服务有完整准确的基础信息支撑,企业和市民不再重复填报信息。让政府的决策更科学、管理更高效,服务更便捷。

9、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服务取得实效。依托统一的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实现公共卫生、专业医疗、基层卫生服务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信息系统互连互通,形成一体化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遵循国家居民健康档案标准规范,进行科学的信息资源规划,建立完善的居民医疗信息交换、处理、存储、管理、利用机制,形成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使医疗卫生机构能够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主动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工作;居民能够掌握和获取完整的个人健康资料,参与健康管理,享受持续、跨地区、跨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

10、政府信息实现科学管理规范公开。全面完成政府信息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不予公开的属性划分和备案管理,并按属性分别建立数据库。所有主动公开信息统一在政府门户网站发布,同时畅通依申请公开网上受理机制,为公众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政府信息服务。

11、对行政权力运行全程跟踪、实时监控。拓展、深化、细化行政处罚、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重大资金管理使用、重大建设项目管理等重要权力网上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过程信息全部保存并可随时提取的优势,实现对权力运行的电子监察和绩效考核。

12、移动办公和服务达到实用程度。适应移动通信网络带宽不断提高、手机等手持移动终端功能不断增强的技术发展趋势,建设政府办公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手机版,同时解决无线上网的安全机制,实现移动办公和服务。

13、应急管理和响应能力显著提高。将应急技术平台纳入电子政务体系,广泛利用有线网、无线网、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整合相关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形成完善的监测监控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和应急基础信息系统,为应急管理和指挥提供科学、先进、有效的技术支撑。

14、城市管理运行更加有序。继续完善和推行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网格化系统和智能交通等系统,提高城市管理运行水平。

15、“数字鸿沟”难题基本破解。将电子政务网络延伸到社区和村,并结合三网融合,提高家庭上网便利化和普及率,同时在社区和村全面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让政府的网上服务通过社区和村级组织惠及千家万户。

16、政府形成统一共享的网络。以电子政务专网为基础,全面整合部门现有专业网络,形成统一管理,安全可靠,能够满足大规模电子政务应用需要的高度一体化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17、政府形成统一的网站。全面整合政府各部门的网站,改变目前部门网站林立的局面,将部门的网上服务以专题形式整合到政府门户网站,实现“一站式服务”。

18、网上办公流程形成闭环。2015年,要努力争取使领导网上办公普及率达到90%以上,使网上办公流程形成闭环,进一步提高机关运转效率。全面推行网络视频会议,大幅降低会议成本。

19、为领导服务的内部决策资源网内容更加丰富。整合两办及重点部门内部网资源、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数据库及查询分析系统、广泛引进国内外专题数据库等方式,提升内部决策资源网使用价值。

20、网络成为公务员学习培训的主要渠道。学习借鉴先进跨国企业的经验,建设全市机关知识管理系统,形成知识积累、管理、交流、利用机制和公务员网上学习、考试系统,为建设学习型机关,培养知识型公务员队伍提供服务。

21、政府形成统一共享的信息化系统支撑平台。依托现有电子政务共享平台,建设政府云计算中心,广泛采用虚拟化技术,为部门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提供服务,争取使70%以上的部门信息化平台由电政办统建统管,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建设运行的专业化水平,并为部门间互联协同和资源共享创造条件。(青岛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上一篇:工作室制教学之艺术教育论文下一篇:资产价格波动和金融危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