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分析论文

2022-04-23

公司背景介绍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0年,是以电线电缆、医药、房地产、投资为核心业务的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集团目前拥有员工5600余名,资产80亿元,远东品牌价值评估70.13亿元,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分析论文 篇1: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是否有利于培育企业家精神

【摘要】本文以上海、安徽、重庆等长江经济带11个代表性省份的高新技术企业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企业家精神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针对调查的长江经济带整体以及东西中三个区域,其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均能对该地区企业家精神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随着集聚程度的提高,这种促进作用还在不断加速。针对此现象和三个区域的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结合现存问题以及未来较为合适的发展方式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集聚  企业家精神  长江经济带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企业家精神的研究获得了爆炸性增长。对我国而言,企业家精神能够有效激励地区和企业的创新,在为我国培养大量技术人才的同时,也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最能直接体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绩效,其企业家精神对产业发展影响深远,而对企业家精神的要求也往往高于其他行业。

企业家对企业发展举足轻重,企业家精神更是企业家的重要品质。对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如今尚处于边缘状态,其概念与理论研究虽然较为成熟,但在我国新时代特定背景下的研究则比较稀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企业家精神往往有创新和创业两方面的特质,而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论证企业家精神对企业财务绩效、创新绩效和企业成长转型等方面的正面影响,很少谈到如何在实践中注重培育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并研究适合企业家精神的外部环境。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是企业家精神高度活跃的区域,其所提供给企业家精神的优质创新创业环境是其他地区所不能及的。长江经济带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超过40%,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的高新技术产业,分析其产业集聚对企业家精神的促进作用,通过经验证据,对长江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产业升级提出政策建议,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企业家精神

近二十年来,企业家精神受到格外重视。随着创业创新对西方国家经济增长作用越来越凸显,个人、企业和社会层面的企业家精神被相继开发。此后,又有学者进一步从22个主题对其进行研究分类(Gwen,2003),并构建出一个系统完整的研究框架。

从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开始就有许多争议。“Entrepreneurship”一词具有指特定学术领域或是管理学概念的双重含义[1],因此在本文的研究视角下,笔者将采用“Entrepreneurship”作为个人、组织和社会层面的不同表现的定义方式。三个不同层次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方式、内容和进展均有很大不同,其内涵及相互关系框架参见图1。

个体层面的企业家精神首先开创了这一研究领域。学者们对企业家的行为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时首先选取了那些具有成功经历的企业家,再开发出一系列定量分析方法对他们的创业倾向进行精准测定,最后将心理分析过渡到行为模式分析。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学者们通常采取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比识别出企业家与一般工作者所不同的特质,得出的结论多为创业是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不稳定结果,甚至支持企业家精神与生俱来的观点。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通过创业态度倾向量表、创业倾向量表等一系列量化工具来对企业家进行预测。由此,从对个体的研究也逐步扩展到环境-个体的单向作用研究。

在1990-2000年“全球企业的流星现象”出现后,组织层面的企业家精神显得越发具有现实意义。与个人层面不同,组织企业家精神研究重点在于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长远规划引导的影响和贡献,其关注的单位是企业,故需以大量成功组织研究为前提,再概括出这些组织的共同点并对认定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组织采取创业特质的总结归纳,以此总结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并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观点和理论。

再后来,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企业家精神在一个社会群体中的共性研究也随之诞生。社会企业家精神与前述两种有所不同,其一般体现在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层面而非停留在对企业价值的创造[2],其对公益性和社会性的要求更高。通常,企业家需要找到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途径或是以较高的风险为代价分配社会价值以及抢先一步获得社会稀缺资源。其中创造价值的途径能够将其他企业家精神和社会企业家精神有效区分开[3]。

(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作为空间经济学、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热点问题,其发展从古典区位理论(Alfred Weber)为起始,经过新古典经济学(Alfred Marshall)的发展,最终有了如今的新空间集聚理论(Edgar Hoover)并将其列入经济学主流研究范畴之中[4]。相关文献多从空间特征与产业特征两个方面对产业集群进行界定,指某一特定产业以及相关设施的聚集,并因此形成持续而强力的竞争优势现象,将产业集聚从空间意义上的静态集聚升华到了功能意义上的动态集聚[5]。

在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最先流行的是外部经济理论,即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随后在19世纪初期,集聚经济的理论传播开来。集聚包括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带来的工业集聚到大企业的集中对同类型企业的吸引,通常以要素、物流以及土地三个层面产生作用。而此时也从马歇尔的外部性扩展到了外部效应与内部效应。外部性同时包括局域化以及城市化两个规模,内部效应指的是一个区域内既有企业和新兴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是企业与消费者而是企业之间的效应,故称为内部效应。后保尔将其形成原因总结为运输成本与市场需求、外部经济和历史偶然因素的共同作用。

第三种理论为竞争优势理论,该种理论所具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非合背景到合作背景的转变。竞争优势理論中,产业集聚被理解成特殊的组织模式,这种模式下企业具有多种层面的竞争优势。此后,众多学者对其中的非直接经济因素进行研究探索,拓展了理论思路,丰富了研究视角。

高新技术产业是一种引领技术潮流的产业,其并非“高技术产业”和“新技术产业”的简单加总,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高新技术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它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及以上高新技术研发、生产、商业化等企业集合[6]。对于这种企业,其产品的生命周期曲线的前期研发与导入非常漫长,投入相对较多,开发也有一定困难。而一旦度过导入期,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将大大超出一般产品。因此国际上也是通过这个角度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界定的,其表现在对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强度、人员投入强度和产品技术复杂程度提出要求。高新技术产业的三个突出特点为: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很高、发展速度以及产品更替很快以及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和效益都很高。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标准也遵循了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方法,即对几个特定的行业进行划分,同时我们也结合自身国情和基础技术发展水平对高新技术产品进行明确界定,比如《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三、实证指标构建

(一)企业家精神指标

对一个地区的企业家精神进行测量,需要规范而又合理的指标,这将最终影响企业家精神的测度,因此在指标选取和评价方法等方面都需要更加谨慎。企业家精神是本次研究的核心被解释变量,根据研究分析[7],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准确性和可得性,本研究的企业家精神根据该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衡量,相关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一个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体现了企业家在一定阶段内对发展与创新的进取性,同时也能反映企业家们在企业规模管理方面的决策。

(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指标体系

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指标构建,要符合科学、可行的原则并且能够形成整体。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指标构建原则,我们用区位熵指标对江苏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算。区位熵又称为专门化率,由哈盖特首次提出并运用于区域经济分析中,它不仅可用于分析区域优势产业的状况,还可以根据该值的大小衡量相关产业的发展强度。由于统计方式的变化,产业总产值与资产总计数据均有缺失,而企业数量并不能反映既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状况,就业人数更能有效反映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故本研究选用从业人员区位熵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企业集聚程度。所以,高新技术产业区位熵具体表示为某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占背景区域整体的该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比重,区位熵越大则表示产业集聚越明显,具体计算方式为:

其中,LQi表示i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ei表示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数,Ei则表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数。本研究参考《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年鉴》与《中国统计年鉴》,对2001-2015年间总计15年的从业人员数据进行收集与处理。由于2012年后统计方式的变化,2012年后的区位熵则由高新技术产业GDP与地区GDP计算得出,具体如表1所示。

(三)数据的稳定性检验

本文采用的是面板数据,因此很多时候会表现出非平稳特性,并因此而产生虚假回归,也就是说二者之间并无任何实际相关经济关系,进行回归时也能有很高的可决系数。所以在使用面板数据回归时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研究选用了LLC方法对各变量以及长江经济带东西中三个区域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及其在各地区的时间序列值均能通过单位根检验,这也就说明了数据的平稳性,此时可对变量进行分析,不存在“虚假相关”的问题。

(四)回归结果及分析

本文对长江经济带11个代表省份进行回归分析,并对东部三省市、中部四省和西部四省市分别进行回归,根据上述研究思路及检验得到以下结果(见表2)。从分析结果来看,4次分析都引入了区位熵(集聚变量)作为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因素。我们发现产业集聚变量的系数都是正的,也就是说与被解释变量企业家精神呈正相关关系,即产业集聚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家精神。本次简单线性相关分析的拟合度均处于0.2~0.5之间,这也说明了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产业集聚确实是企业家精神变化的一大影响因素,产业集聚程度在该区域内提高确实能够有效激发企业家精神,但同时企业家精神的未知影响因素尚有很多,例如人均GDP、地区开放水平等,这不包括在本次研究范围之内。

同时本研究发现,这种影响在东部地区最能得以体现,在西部地区强度相对较弱,而整个长江经济带,这种效应也未能像其在东部及中部地区发挥同等程度的作用。我们知道,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领先,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为庞大,且呈现出技术密集的特点,这说明在一定区间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企业家精神往往会加速影响。这也就是说,对于目前的长江经济带,当一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越高,该地区的企业家精神受到其影响提升的幅度也会越明显。为了验证这一推论,我们将回归分析中的企业家精神指标对数化,发现其拟合优度有明显的上升,从0.404上升到了0.495,这也验证了加速模型比线性模型更加适合用于测定企业家精神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关系及作用机理,这种加速进行的模式是实际存在的。

四、结论和建议

由以上实证分析可以得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能够对区域企业家精神产生促进作用。本研究还验证了长江经济带东西中与整体的产业集聚作用效果,并发现在高新技术产业较为发达的东部,其产业集聚产生的企业家精神更加强烈,此区间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企业家精神所产生的作用是加速增长的,并通过修改回归模型来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此推论也是成立的。

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平衡充分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的强劲动力,基于上述分析,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集聚

对于长江经济带的中西部而言,其高新技术产业尚未达到促进企业家精神高速发展的程度,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则能够有效提高其高新技术产业的运作效率。便利的基础设施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促进产业集聚发展[8]。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我们发现东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各方面都较大幅度超过中西部地区,而对于长江经济带整体,其企业家精神受到产业集聚增长而提升的部分也未能达到与东部相当的程度。中西部地區基础设施不完善,这是制约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瓶颈,因此需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加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

(二)加强技术研究,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业集聚区的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产业最重要的特点是高智力密集性,而产业发展依赖于知识和创新,因此要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加强企业的研究开发工作,向产业链上游攀登,这也是企业家精神对高新技术产业如此重要的一个原因。长江经济带的东部地区要瞄准世界前沿,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努力占据高附加值的研究开发环节。产业集聚的影响,一个重要途径是知识溢出效应,通过企业间的合作研究来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为,为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优提供支持。同时大量投入研发,能够提升企业的创新行为与创新能力,从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并由此激发更多企业家精神的的迸发。

(三)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提高地区间分工合作水平,形成紧密衔接的供应链和产业链

除了东中西部的相互协调与合作,科学合理定位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产业分工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各省市创新发展的同时,要尽量避免高新技术产业同质化,从而导致产业结构趋同,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因此要根据各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史因素、比较优势和区位条件,明确各自的产业定位和产业分工。要加强各地的互动协调,立足自身比较优势,统籌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从而提高地区之间的分工合作水平。

要加强国家层面的协调指导,打破地区市场壁垒,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创新创业活动一体化。

(四)加大资本投入,加强人才建设

企业家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能力,要实现其裂变,离不开资本和知识源源不断的投入。长江经济带的中西部地区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积极招商引资,引导国内外资金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完善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市场,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并给予其优惠贷款政策。特别是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小企业,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担保贷款机制,对符合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的企业适当放宽贷款条件,为有想法、有能力的企业家提供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条件。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智力资源密集程度的要求较高,因此要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强对劳动力的技术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要推动大学等研究机构与企业深度融合,在促进企业创新和产业集聚的同时更好地培育企业家精神。

注释

[1]王晶晶,杜晶晶,夏凡.社会企业家精神差异性及其与企业成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4,30(03):64-71.

[2]刘文华,黄鑫.基于区位熵的区域产业集聚度统计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5(11):130-133.

[3]张颖嘉.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6.

[4]樊迪.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机制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7.

[5]李亚慧.高技术产业集聚模式对区域创新绩效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9.

[6]邱士雷,王子龙,杨琬琨,董会忠.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空间集聚效应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30(06):128-137.

[7]宛群超.产业集聚对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8.

[8]裴玲玲.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J].科学学研究,2018,36(05):813-824.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贝尔英才学院)

作者:王天翔

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分析论文 篇2:

远东集团信息化与制造管理的有机融合

公司背景介绍

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0年,是以电线电缆、医药、房地产、投资为核心业务的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集团目前拥有员工5600余名,资产80亿元,远东品牌价值评估70.13亿元,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

远东控股集团是“全球成长型公司社区”创始会员、“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中国最具竞争力大企业集团”、“中国诚信经营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中国质量服务信誉AAA级企业”以及中国民营企业首家“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亚洲品牌500强”、“世界华人企业100强”、福布斯“中国顶尖企业100榜”、“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50强”、“中国电气产品制造十大领军企业”,“中国阳光财富企业榜”上榜企业、“2006世界市场十大年度品牌”、“2007年度学习型企业”、“2008年度中国最佳雇主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百强示范企业”、“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十强企业”,名列“第七届中国电气工业100强”第2位,先后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0012计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以及美国FMRC、UL认证。“远东”品牌以70.13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2009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电线电缆行业首位,公司电缆业务产销连续11年位居全行业第一。

远东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蒋锡培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跨世纪科技人才”、“全国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慈善企业家”、“中国十大民营企业家”、“中国品牌建设十大突出企业家”、“中国工业行业领军人物”、“2006推动中国品牌国际化50人”、“推进新农村建设兴村富民百佳领军人物”、“中国企业改革与创新十大风云人物”、“2007十大社会公益人物”、“2007品牌中国年度人物”、“2008亚太最具社会责任感华商领袖”、“2008创业中国年度十大公益人物”、“影响中国,改革开放30年十大经济人物”、“2008全球华商领军人物”、“品牌中国30年30人”、“2008中国关爱民生公益模范人物”、“2008CCTV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2009安永企业家奖”、“全球华商十大首善”等荣誉称号。2002年当选为中共十六大代表,先后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蒙代尔世界经理人成就奖”、“亚太最具创造力华商领袖奖”、“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贡献奖章”、“亚洲品牌创新人物奖”、“全球杰出华商奖”等奖项,先后受到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吴邦国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多次亲切接见。

远东控股集团自创办以来一直坚持“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宗旨,发扬“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坚守“超越用户期望,创造世界名牌”的质量方针,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强调市场导向和效益驱动下的永无止境的管理和技术创新,把客户、员工、股东、政府和社会满意作为企业永恒的追求目标,致力于在经营的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知识管理现状介绍

公司倡导的企业文化现状

1、企业精神:永不满足,追求卓越。

2、经营理念:一、以人为本;二、以市场为导向;三、以质量为生命;四、以科技为动力;五、以创新为灵魂;六、以效益为中心;七、以管理为保证。

3、企业宗旨: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4、企业定位:一、远东应成为行业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领先的规模化企业;二、远东应成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集约化企业;三、远东应成为适应市场经济且符合国际惯例的现代化企业;四、远东应成为科技领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占领市场的国际化企业。

5、工作作风:快速反应,马上行动,追求卓越。

6、员工修养:远东员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自我修养:一、使命感;二、团队精神;三、责任感;四、奉献精神;五、创新精神。

7、质量方针:超越用户期望,创造世界名牌。

8、企业理想:远东的理想是成为具有较大规模实力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

9、品牌精髓:以“和”为本,以“灵”为术。以“和”为本、以“灵”为术的企业文化是远东18年来用心描述的发展观,是远东品牌的精髓,也是远东自身的一个文化品牌的定位。其中“和”是远东文化的价值观,是远东发展过程中被证明是有益的、有价值的企业生存理念,是强者的和。是共赢的和,是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和;“灵”是远东文化中的方法论,是在以“和”为本的价值观基础上的企业行为准则,是市场竞争的灵,是企业面对国际化需求时不断创新的灵,是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灵。没有“和”,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便无法良性共生;没有“灵”,则无法把握机遇,让企业不断长大,并达到最大限度的“和”。远东控股集团先后入围“全球华商500强企业”、“中国企业500强”、福布斯“中国顶尖企业100榜”、“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50强”、“中国电气产品制造十大领军企业”,其中电缆业务产销量已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远东也成为中国电线电缆行业的第一品牌,以56.33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2007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第25位,同时荣获“亚洲品牌创新奖”、“2006世界市场中国(电缆)十大年度品牌”。“远东”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远东产品获得“国家质量免检证书”,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外名牌产品”。2008年7月,公司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评为中国民企首家“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在企业文化创新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公司的协同办公及知识管理相关信息系统及服务现状

远东控股集团协同办公及知识管理相关信息系统及服务建设整体包括:ERP销售结算及分销系统、电缆工艺辅助设计CAPP系统、ERP生产管理及过程质量控制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集团办公自动化OA系统、CRM客户管理、集团财务管理系统、E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八大部分组成。包涵14个应用于系统。在远东众多的知识管理信息化系统中,除了人力资源管理HR系统与集团财务管理NC系统是商品化的软件系统,其余都是在结合远东管理的特色以及电线电缆制造行业的管理特性这两部分基础上,并且从软件系统的需求调研到确认、框架到实施都以自己的管理团队为主,只是编码实现外包给一些软件开发商,这种以自己为主的定制开发模式逐步形成了对于远东管理来说非常实用有效并具有创新的知识信息管理系统。因此远东控股的知识管理信息化系统对于制造业特别是电线电缆制造行业,具有示范借鉴作用。

公司实施的信息化规划项目及活动介绍

项目名称

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关于推进现代企业知识信息化管理项目。

项目方案、实施内容及效果

远东控股集团的知识管理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包括:ERP销售结算及分销系统、电缆工艺辅助设计CAPP系统、ERP生产管理及过程质量控制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集团办公自动化OA系统、CRM客户管理、集团财务管理系统、E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八大部分组成。包涵14个应用于系统。其中集团财务管理系统项目进行到一半,电缆工艺辅助设计CAPP系统以及车间二级成本核算系统才刚刚开始,预计2011年底全部结束。

在远东众多的知识管理信息化系统中,除了人力资源管理HR系统与集团财务管理NC系统是商品化的软件系统,其余都是在结合远东管理的特色以及电线电缆制造行业的管理特性这两部分基础上,并且从软件系统的需求调研到确认、框架到实施都以自己的管理团队为主,只是编码实现外包给一些软件开发商,这种以自己为主的定制开发模式逐步形成了对于远东管理来说非常实用有效并具有创新的知识信息管理系统。因此远东控股的知识管理信息化系统对于制造业特别是电线电缆制造行业,具有示范借鉴作用。

其中五部分比较有特色:知识管理信息系统ERP销售结算及分销系统、电缆工艺辅助设计CAPP系统、ERP生产管理及过程质量控制系统、供应链SCM系统、集团办公自动化OA系统。

1、远东销售结算管理系统。

远东销售结算系统在具有一般性类似系统销售、结算、仓库管理的功能以外,还具有远东特色的管理与个性化功能:

1)符合电线电缆制造介于离散型与流程型的特点。

2)成品库存的管理。

3)软件开发体系结构上用C/S与B/S相结合的原则。

4)系统解决了公司各营销机构的异地结算的困难,完全达到了网上结算功能。

远东销售结算系统的绩效:

1)销售部门、结算部门、财务部门的信息数据完全共享,在发货的同时自动完成结算,实时控制二项资金比例,有效控制发货。

2)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快速反映,灵活调整公司价格。

3)有效降低公司原辅材料、产成品库存,大幅降低库存积压成本。

4)有效、实时控制全国各营销分支机构的库存,加快各营销分支机构的到帐。

5)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降低工作量,减少加班时间。

2、远东电缆工艺辅助设计CAPP系统。

远东控股集团系我国最大的电缆生产企业,主要产品有裸电线、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电力电缆、控制电缆、通信电缆等。规格型号多达几十万个,工艺文件信息量非常庞大,正式工艺数据非常完整,工艺文件管理非常规范,针对各类电缆均有成熟的计算公式和规则,但这些信息多为Microsoft Excel电子文件以及纸介质文件形式保存管理,正式工艺文件的下达、传递、流转、查询、调用、修改等非常不方便。并且如果由于电缆研发工艺管理方面缺乏CAPP系统软件支持,相应的研发工艺数据就不能及时传递到ERP系统中,导致ERP系统在某些环节(如:限额领料、原材料采购计划、标准成本核算、质量检验等)不能快速及时提取到工艺文件的相关数据,降低了ERP的使用效率。远东控股公司为改变现状实施CAPP系统,解决了线缆行业目前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并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线缆CAPP系统线缆工艺功能:

1)工艺编制效率高。

2)工艺文件容易管理。

3)轻松搭建新的线缆类型。

4)与ERP系统紧密结合。

3、远东生产管理及质量控制系统。

ERP生产系统向来是所有搞信息化的制造企业所遇到的难点。由于电缆的生产特性,既具有离散型的特点又具有流程型的特点,再加上生产过程管理的复杂性,使得电缆生产管理系统的开发更具挑战。远东信息化项目人员深入生产一线,经过大量的调研,从公司实际出发,努力从众多因素中找出头续,抽简化繁,从源头上保证生产管理系统的成功建成。

系统在构思与设计阶段着重抓住了以下几点:

1)抓住贯穿生产整个过程的主线。

2)改变了以往电缆生产领料在生产前不加控制可以随意领用,在生产之后才加以核算的方式。

3)在生产计划流转实现的基础上,增加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功能,最终生产方面实现全部信息化。

远东控股集团电缆ERP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的功能有:

1)改变原生产计划单据的手工制定、反馈滞后不及时、单据流转不断重复抄写现象,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2)从客户要货数据→生产计划数据→机台任务等流转数据能及时在整个公司各部门无缝联接。

3)生产系统与销售结算系统数据自动联接,在方便各相关部门的同时,今后也可向营销经理开放权限,让营销经理得到所定合同的生产情况即时反馈信息;

4)系统可以输入每个规格的材料定额,在领料时可以根据计划自动分解所需原材料数量达到限额领料功能。

5)从原材料采购检验、过程质量控制到成品高压检验的电缆生产全过程质量跟踪,检验及测试数据全进系统。

4、远东供应链管理SCM系统。

供应链管理系统通过采购申请、采购订单、收料通知、采购入库、发票处理、采购核算、采购结算、报表分析八个步骤实现常规购进、产品收购等多种采购业务,完成对采购物流和资金流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双向控制和跟踪,实现完善的企业物资供应信息管理。该系统可以独立执行采购管理,可以与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付款管理等系统集成运行,提供更完整、全面的企业物流业务流程管理和财务管理信息。

5、远东OA协同办公系统。

远东的OA协同办公系统是依据远东的管理创新定制开发的,目前也是全部信息系统使用员工人数最多、应用最广的一个系统。功能上除了通常OA系统常用的一些功能外,最主要特色创新就是其中的时效考核模块、绩效考核模块,把一些管理上的沟通细化,得用OA系统方便执行并能刚性执行。

项目投资

远东在06年底做的远东控股第二阶段(2007年-2011年)知识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又加大了对知识管理信息化的投入预算,准备每年投入500万元,其中250万元用于网络及硬件的基础建设费用,250万元用于应用于系统的开发与实施上。预计2007年至2011年五年内知识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投入约2500万元人民币,其中企业自投1200万元,贷款融资500万元,申请拨款800万元。项目回报

1、技术分析:

远东控股公司由于七年多持续投入对知识管理信息化进行建设,使得公司从上到下已经对知识管理信息化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什么

可以做,什么可以做得好。什么还暂时有缺陷等。因此公司牢牢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以自身实际需求出发为原则,积极主动,知识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只要条件成熟一个就成功上线一个,基本稳扎稳打,实施成功率以及系统的实用有效率非常高。并且远东控股与有实力的IT公司建立战略联盟,保证公司能得到一个长期稳定的技术支持与软件外包服务。

2、经济分析:

成果实施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远东已经实施的知识管理信息化项目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值,利用CSP方法计算2007和2008年的,以及估计后三年的直接经济效益值见下表。

远东知识管理信息化建设由于效率提升,内部交易费用的节约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远远超过其直接经济效益。

成果实施后带来的社会效益:

远东控股知识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自身信息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规范化发展的同时,也对宜兴市企业知识管理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带动作用。远东的知识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许多企业学习的标杆,远东知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做法也成为许多企业学习的范本。远东作为宜兴市龙头企业,其知识管理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区域内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和管理水平。

3、管理分析:

集团化企业的运作,多元化的经营必然带来信息涉及的范围及不可控因素更多更复杂,信息的快速有效和准确、对称越发困难,从而导致决策的随意性和不准确性增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而信息是企业的神经,信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运作的状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决策的质量,信息共享的程度影响企业资源与企业知识的利用程度,信息的传递速度影响企业运作的节奏和效率,信息的扩展程度影响着企业对外协作的广度与深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信息,经营信息,就是经营企业的未来。

远东控股公司的知识管理信息化建设实际上就是把制造管理技术与信息化相融合,组建企业的设计、计划、生产、销售、控制、反馈的高效信息网络。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技术,实现“以市场为中心,用信息换时间,用时间换效率,用效率换效益”的不断提升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状态。

在知识管理信息化已建设的七年期间,远东年销售总额从10亿增长为100多亿,其中整个知识管理信息化系统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

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分析论文 篇3: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摘 要:集群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然而,能否协同使用集聚区内企业间的资源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成功的关键。本文在综合产业集群理论和协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协同创新模式,并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企业内、外部两方面对协同创新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硅谷的成功为契机,高新技术产业区在全球兴起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硅谷模式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模式。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Annalee Saxenian在其所著的《地区优势:硅谷与128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一书中指出,虽然128公路在技术和资金上都优于硅谷(128公路附近有Harvard 和MIT,又靠近纽约这座金融和商业中心),但硅谷的高科技发展却遥遥领先于128公路。究其原因,地区文化、企业文化与竞争方面的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集聚在一起的企业能否形成网络型的互动关系,能否形成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协同关系,能否植根于当地,与区内其它企业融为一体,形成促进竞争优势生成的环境和机制,则是产业区能否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一、相关文献综述

集聚理论的古典基石集中体现在古典区位论和马歇尔关于产业区的论述上。前者最终形成在实证研究和规划中广泛应用的产业综合体(Industrial Complex)模型,后者演化成纯经济分析中的产业集聚(Agglomeration)模型(Gordon and McCann,2000)。近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lfred Weber)在1909年著作《区位原论》(Reine Theorie des Standorts)中,花了相当的笔墨来说明产业集聚,该著作的英文版于1929年面世(Weber,1929)。近年来,竞争力研究的始作者Michael Porter也表现出了对企业集聚问题的关注,Porter 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采用了集群分析法对10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并与其创造的价值链概念结合起来,成为竞争力分析的主流方法之一。1998年,Michael E. Porter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群落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指出所谓群就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聚包括一群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实体,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此外许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它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集群内的一些产业可以因集聚区内那些先进的相关产业的拉拨而提升它们的竞争力,还可以因处于集群中而获得研究开发、人力资源、信息等方面的外溢效应,如企业能够易于从邻近的大学或研究机构那里获得与自己的业务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集群内的企业还可以因为共享信息和资源而降低交易成本。可以说,群是长期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群中的企业能够获得范围(Scope)经济收益,专业化的要素可更方便的获得,互动的增加可使创新更加容易,技术的不断溢出给别的企业带来利益[1]。同时,由于群内相互支援的相关产业之间存在着“追赶效应”和“拉拨效应”(波特,1990 )、知识溢出效应、吸聚作用和植根性(俞文华,1998),促使群内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Saxenian在对128公路和硅谷地区的发展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所作的研究报告《地区优势》中指出,“硅谷是一种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区域系统,它促进集体学习,并促使专业生产者之间的相关技术组成的综合体中作灵活的调整”,它是“合作和竞争的不寻常混合体”[2]

Bahrami,Evans和Cohen也指出,硅谷成功源于以下因素:供应商网络(Saxenian,1994),接近大学和研究机构(Storper,1993;Storper和Salais,1997),劳动力的流动性(Angel,1991;Saxenian,1994),边缘技术、丰富的风险投资以及企业家精神(Gilder,1989)。Robertson 和Langlois(1995)通过对硅谷和128公路的研究认为,集群是由一系列按照新的商业机会创建起来的满足企业所必需资源的网络构成。

大量的实证研究亦表明,Christian DeBresson提出的“创新的相互依赖性假设”,并且运用若干发达国家的数据证明了创新在具有密切前、后向经济与技术关联的经济网络(集群)中发生频率更高。竞争不是发生在个别企业之间,而是发生在由众多企业所形成的网络之间。由于创新是“各种要素新的组合”,一个区域内企业与供应商、用户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能够有效地促进创新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许多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以产业集群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种有效并且可行的途径。

二、我国高新园区产业集聚的特点分析

1.“形聚而神不聚”,高新区企业的聚集具有明显的脆弱性

目前我国多数高新区是通过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入区而形成企业聚集的。这种聚集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地理”上的集中,而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聚体。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新区数量的增加,各地政策空间日益缩小,靠优惠政策的生存理念渐已成为过去,使得这种聚集的脆弱性暴露无疑。此外,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短暂的高新技术产业来说,产品从创新出世到成熟、衰退的时间较传统产业要短得多。

2.缺乏完善的产业群集机制

目前,我国除个别高新区外,真正的聚集体尚未形成。Saxenian的研究表明,硅谷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硅谷相互结网、相互依存的协同网络体系[2]。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新区区内企业间业务关联性较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环节也较少,加上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中介服务产业发展相当迟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新区产业网络的构建。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大多数的高新区都是缘大学或研究机构而建,可以说,这些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拥有相当的研究开发能力,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与互动机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三螺旋结构”作用的发挥,使得高新区企业并未很好地利用来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知识溢出,影响了聚集体的形成以及其作用的发挥。

3.缺少植根于本地化的区域文化

Saxenian在其研究中指出,硅谷的成功受益于其鼓励冒险也接受失败、专业忠诚而非企业忠诚以及讲求合作和重视非正式交流等的硅谷文化[2]。而这种所谓的硅谷文化正是与高新技术产业成功发展相容,如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它需要敢冒风险的创新。此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它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各种信息的迅速收集与处理以及对各种资源的快速整合,而非等级制度带来的灵活、职业的高流动率和讲求合作及重视非正式交流所导致的信息与技术的快速扩散则明显地有助于这种快速整合。显然,我国高新区的茁壮成长需要具有本地特色的中国文化的扶持,也需要有这种异质文化的引入与共生。而目前我国的高新区,无论是鼓励冒险的企业家精神还是那种重视合作与非正式交流的社团文化都是相当匮乏的。

三、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模式

事实上,企业资源的稀缺性赋予集聚更为重要的内涵就是协同网络中各成员的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帕雷托最优。Barney曾把公司资源划分为实体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3]。它涵盖了公司的能力、组织要素、价值观以及土地、设备和厂房等实体资产。虽然每个公司都拥有多种资源,但最为关键的还是那些可以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本文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特点,就其内、外部资源的协同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1.企业内部资源的协同

企业内部资源是企业的主要资源,企业内部资源的协同就是将企业内部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协同起来,以最大化它们的使用效率。

(1)人力资源协同。

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R&D)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纷繁复杂的各子系统组成了产品研发的全过程。如在软件业中一个复杂的软件包往往由许多相互独立的子程序组成等等。如果在研制开发过程中,按照产品设计过程逐一完成,则往往由于科技产品的时效性而使产品失去竞争力。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时可以根据研发人员的不同特点(特长),将其组合成一个个独立的“工作组”,每个工作组负责其中一个子部分,由各工作组组长负责,并由项目管理人员负责其中的衔接,最后项目主管将各个独立的子课题协同起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利用,更为重要的是使研发周期大为缩短,从而为科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赢得了时间。

(2)资金协同。

资金匮乏是制约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解决资金短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外部融资;二是内部融资。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经营规模小、经营风险大以及企业资信差等特点,加之近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等因素,使中央银行采取谨慎的信贷政策,无疑加重了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困难。其次,由于我国一板市场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实收资本及盈利情况等条件的严格限制,同时,二板市场刚刚启动,还非常不完善,使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内部融资(上市筹资)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往往只能通过高息民间拆借筹集资金,但这又会使企业背负沉重的利息负担。这样,高新技术企业不能茁壮成长,区域的内源力得不到提高,企业的后续发展受到影响。在引入协同的概念后,我们将为高新技术企业缓解资金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资金协同的核心内涵是最大化企业的资金,即使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协同企业内部资本结构和经营计划以及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资金,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网络中的资金得以充分的使用。

2.企业外部资源的协同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自身资源有限、企业抗风险能力差以及资源外寻的特点,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应充分利用企业外部资源,进行社会化合作和建立动态联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机遇和条件。

(1)采购协同。

高新技术企业自身规模小,产量有限,原材料使用量相对较少,故在采购价格、运输费用上不占优势。而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则因其产品系列的相似性或互补性,使其在原材料的使用上有相似之处,鉴于此,此类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可以组成“临时性或流动性采购联盟”。联盟可以是临时性的也可以是长期的,联盟成员就其相同的原材料采用联合采购的方式,利用批量优势,降低采购成本,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采购协同。

(2)销售协同。

通俗地讲,协同就是搭便车,即不支付就可享受某种资源。体现在销售协同上主要是:新产品进行销售时,应尽可能地利用原有的已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尤其是当新旧产品间是互补关系时)。实现销售协同一方面使得新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推上市场;另一方面还节省了筹建新的销售渠道所需的大量人员费用、广告费用等。更为重要的是,在利用本企业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的基础上,继续推出新产品,可以享受品牌这一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效应。

(3)管理协同。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始人或管理人员多为从大学、研究机构独立出来创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了解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对潜在的新技术及可能的应用能做出快速反应,但普遍缺乏管理经验。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上的协同一方面表现在同行业管理人员的协同。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猎头市场”引进在该行业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利用其丰富的管理经验管理企业,使高新技术企业尽可能避免经营中的误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各类专业性公司的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应在保持竞争优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专业公司的优势。如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对于某些不涉及企业核心技术,而又占用大量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通用技术,可采取OEM(即对外发包)的形式,使企业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核心产品、核心技术的研发上;此外,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外脑──专业性的咨询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力量来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建议。

(4)技术协同。

产品研发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但由于企业经济实力所限,其研发力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网络中的技术协同,共享技术开发资源,不仅降低了产品的研发成本,还由于研发规模的扩大提高了产品的创新性。同时对具有技术衔接关系的产品进行共享界面设计,使界面成本大大降低。

(5)生产协同。

高新技术企业生产产量较少,难以产生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生产成本较高。也就是说,高新技术企业在生产中存在着资源的浪费。而通过生产的协同,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可采取某种形式的“动态生产联盟”,就相同或相似的产品联合生产,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以及由规模经济产生的效益,极小化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

通过以上分析,就高新技术企业的协同特性(协同管理的类型、竞争优势及协同可能带来的成本)归纳如表1所示:

协同管理方式可以广泛运用于高新技术企业各类资源的管理上,然而,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则可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及其所处的环境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使用。

四、结束语

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企业、政府以及中介服务机构各方面的努力。事实上,目前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区也在有意识无意识地开展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与管理工作。然而,这种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不是随个人主观意志而改变的,它往往更需要一定理论指导。况且,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协同创新管理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可资参考的理论与实践为数不多,因此,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特色的创新管理模式是目前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Michael E. Porter. 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11): 12-24.

[2] Saxenian A.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 [M].Cambridge,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57-60.

[3] Barney,J.B. Firm Resources &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5, (17): 102-109.

[4] 李春风,单瑜.高新技术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2).

[5] 刘友金.论集群式创新的组织模式[J].中国软科学,2002,(2): 71-75.

[6] 王大洲.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J].科研管理,2001,(5): 32-38.

[7] 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12-14.

(责任编辑:杨全山)

Research on High-Tech Industry Cluster-Oriented Synergy Innovation Pattern

Yu J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

Cluster has becom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in the process of high-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But how to synergy the resource among companies within the clustering region is the key factor in their success. Applying the industrial clustering theory and synergy theor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luster oriented syner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combining with the problem in the high-tech industry, it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rom the two perspectives: company internal and external synergy resource.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we hope it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 development.

Key words: High-Tech Industry, Industry Cluster, Synergy Innovation

作者:于 江

上一篇:机械电子技术科技创新论文下一篇:国际贸易专业整合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