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交通事故赔偿责保论文

2022-04-2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显著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道路建设的日趋扩大,人、车、路的矛盾日渐明显,交通事故频发,许多人在处理交通事故的过程中因为不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自身拥有的权利,在处理过程中不知所措,在保险理赔和事故认定方面,又很被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汽车交通事故赔偿责保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汽车交通事故赔偿责保论文 篇1:

挂靠经营风险控制思路

挂靠经营是运输企业利益与风险的博弈,是把“双刃剑”,被挂靠企业往往以有限的利益换取了巨大的风险。

目前,在道路运输行业车辆挂靠经营(包括客运和货运)是个普遍现象,其中客运车辆挂靠经营不合有关法规规定,早在2003年前就提出客运市场“清理挂靠车辆”,但效果并不明显。

实际操作中,被挂单位给挂靠者“三代三借”,代开统一发票、代为建帐、代征国家税收,给挂靠者借用本单位介绍信、空白合同书、银行帐号,挂靠者给被挂单位缴纳管理费,采用“产权归你、牌子给你、经营由你、规费交我、收益有我”方法互惠互利,很多道路运输企业(特别是货运企业)在公开地征召挂靠车辆。

有资料表明,从2003年至2005年5月,湖北省共发生特大道路运输事故100多起,其中挂靠车辆占66.4%。挂靠车辆由于存在产权等问题,往往在经营过程中管理不到位,存在许多弊端,特别是运输质量管理问题很多,由此产生交通事故、连带赔偿等一系列麻烦。挂靠车辆的实际运作和被挂靠者的管理之间的脱节引发了管理部门对部分资质企业的质疑。

挂靠经营的风险

1.政策法规风险。一种观点认为,挂靠经营是一种只收取管理费,不进行实际经营操作的一种做法,是经营许可的转租行为,是违反行政许可法的,所以这种挂靠是违规的。

2.企业管理风险。目前,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经营主体多、企业经营规模普遍小,企业组织普遍松散,企业管理能力普遍偏弱。松散的挂靠经营埋下严重安全隐患,运输企业对挂靠车辆、车主和驾驶人员缺乏有效监督和管理,在挂靠经营模式下,国营时期的企业安全管理机制被全面摧毁或抛弃,以往好的安全管理做法无法推行,对运输车辆管控能力的弱化导致挂靠车主随意更换驾乘人员,驾乘人员则在挂靠经营车主的支配下为追逐经济效益开超员车、开超载车、开疲劳车。

从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管理深层次原因来探究,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尤其是行业监管主体责任不落实才是道路运输行业发生运输生产责任事故的根本原因。

3.企业信誉风险。挂靠车辆经营中的败德行为将直接影响被挂靠企业信誉。对挂靠车主来说,信誉是被挂靠单位的,盈利是自己的;对挂靠单位来说,收入是有限的,信誉是重要的,事故损失是巨大的,所以,挂靠车辆不能“以钱代管”。

4.潜藏巨大的安全和连带索赔风险。由于挂靠车辆的产权大多不属于运输企业,经营权又承包或出租给个人,资本的逐利性使挂靠车主把经济效益最大化放在了第一位,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公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公路运输经营整体呈现主体多、企业规模小、运输组织松散、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等现象,导致行车事故频发,市场秩序混乱,服务质量较差。

货运挂靠能否“双赢”?

应该看到,主管部门的一些规章制度及其规范措施使得一些个体户不得不采用挂靠的方式经营。交通部于2001年颁布了《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和国家有关部门2005年颁布了《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在货运企业经营资质评定中规定,个体经营户只能从事普通货运,并且对个体经营户不评级;在物流企业分类等级评定中所规定的各项指标是个体经营户所达不到的,也就意味着个体经营户也不能成为运输型的物流企业。因此,一些个体经营户为了获得相应的经营资格(如:取得从事物流服务,危险品运输,省际间或全国范围的货物运输等的资格),只能采取挂靠的形式。

HT运输公司算是重庆市比较大的货运企业,但旗下4200多辆车全部是挂靠经营,8000多名驾驶员也多是“自由人”,并非公司正式员工。来自重庆市高速公路行政执法支队的材料显示,今年一季度,HT运输公司发生700余起货车超载,是执法“黑名单”上的常客。HT公司的经营模式在重庆比较普遍,市运管局统计显示,全市货运汽车中90%以上是以挂靠形式存在的,车辆由挂靠人出资购置、被挂靠单位一般不参与具体的经营。

该公司每年向每台挂靠车辆收取几百元的管理费,如果乘以4000台,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但挂靠经营是运输企业利益与风险的博弈,挂靠是把“双刃剑”,被挂靠单位往往是以有限的利益换取了巨大的风险。

一般情况下,在签订挂靠合同时,运输公司都会与挂靠车辆车主约定,如果挂靠车辆发生事故,责任属于挂靠车辆一方。不过,一旦挂靠货车遇到重大交通事故,车主本身都会遭受损失,根本没有能力承担赔偿责任,最终还要靠运输公司埋单。

一家货运企业老板就屡次遇到这种情况,吃尽了苦头。交通事故中,货车造成一人死亡,通常要支付20万到30万元的赔偿金,挂靠车主根本无力赔偿。受害者家属见此情形,就会找运输公司讨说法,甚至不惜诉诸公堂。

从货运车辆挂靠经营的方式来看,被挂靠单位的经营其实既是利用虚拟资源的一种途径,又是整合资源的一种途径,这种途径能够降低经营成本(固定成本)。

但是,被挂靠单位对挂靠车辆的管理漏洞也会因此逐步暴露:货车不像客车那样定线营运,HT运输公司约有一半车辆在市外营运,首先对驾驶员管理常常非常棘手;其次,尽管公司向货车车主收取了管理费,但由于公司没有货车的所有权,无法有效管理和约束旗下的货车,这就给货车超载、超速提供了空间,也增加了运输企业的经营风险。

挂靠车交通事故赔偿机理

《民法通则》对道路交通事故的侵权损害赔偿并无专章或专节明确的规定,对于挂靠车辆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产生赔偿纠纷,挂靠人和被挂靠人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问题,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更没有明确规定,全国各省市高级法院各有各的指导性意见,而且这些指导性意见规定又截然相反。

同样是挂靠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在山东省发生的交通事故被挂靠人不用承担赔偿责任或者承担极少责任,但到了安徽省就要承担车辆赔偿责任,到了河南省,有的地市要承担责任,而有的地市不承担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车辆被挂靠人的担责情况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按照所有权登记的公示公信原则,既然机动车辆行驶证和道路运输证都为挂靠企业所有,那么挂靠企业就理所当然成为诉讼主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第二种观点认为,按照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的原则,虽然挂靠企业机动车辆行驶证和道路运输证均为企业户头,但经营权却归个人所有,挂靠企业实际上并不拥有车辆所有权,并不实际控制和运行该车辆,也不直接从车辆经营中获取利益。因此,挂靠企业不应该承担责任。

第三种观点采取了折衷的态度,认为车主应为诉讼主体,承担主要赔偿责任,挂靠企业承担连带责任。

根据各地部分判例和学说,总结法律适用的结果,共有以下5种说法:“连带责任说”、“有限连带责任说”、“垫付责任说”、“直接赔偿责任说”、“不承担说”。

而在对挂靠车辆肇事的责任承担的处理上,审判中既出现了类似“直接赔偿说”的判决,又有类似“不赔偿说”的判决,还有类似“有限连带责任说”的判决,目前大多数法院以挂靠单位是否收取了挂靠费,作为判断是否由被挂靠单位担责的依据的“连带责任说”和“有限连带责任说”为主导的处理模式。

1.“连带责任说”:判决由挂靠人负担民事赔偿责任,而被挂靠单位负担连带赔偿责任。“连带责任说”有两种认识:一是代理权说,这种说法认为挂靠车辆是以挂靠单位名义进行民事活动,善意第三人足以相信挂靠单位有代理权,为保护善意第三人的权益,从有利于第三人权利实现的角度出发,挂靠车辆车主实施的行为后果由挂靠单位承担。二是管理责任说,这种说法认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是一种特殊侵权赔偿,被挂靠单位从法律意义上讲就是车辆所有人,从挂靠车辆与挂靠单位的内部关系来看,挂靠单位对挂靠车辆存在指挥、监督、管理的关系,如果挂靠单位对所挂靠的车辆没有尽到监督、管理的义务,造成侵害赔偿,那么就应依据《民法通则》以过错共同侵权论处,由机动车所有人承担赔偿责任,责成被挂靠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有限连带责任说”:判决挂靠人负民事赔偿责任,被挂靠单位在收取管理费范围内负连带赔偿责任。“有限连带责任说”认为,被挂靠单位对挂靠车辆仅是形式上的所有权,实质上被挂靠单位只收取为挂靠人提供交纳各项规费、车辆登记年审等服务的管理费,而挂靠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际享有对车辆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其享有的是真正的、完整的所有权,实际二者是有偿服务的一种关系。由于在交通事故中被挂靠单位不具有侵权事实,也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雇佣关系,其仅应在对挂靠车辆未尽到管理、监督义务等相应过错范围内承担有限赔偿责任。因而,依据《民法通则》权利和义务一致原则,应责成被挂靠单位在收取管理费范围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3.“垫付责任说”:判决挂靠人负赔偿责任,被挂靠单位在挂靠人无力赔付时先行垫付。“垫付责任说”认为,车辆挂靠单位虽非侵权行为的实施者,但作为车辆登记表及行驶证所登记的车主,是挂靠车辆形式上的所有人,车辆运营权的享有者,对挂靠车辆的安全运营负有监督、管理的义务。而且,挂靠车辆是以挂靠单位的名义对外经营,其名义往往是运输合同成立的一个保证。从维护善意第三人利益和其权利实现的角度出发,车辆挂靠单位应对挂靠人承担的赔偿责任先承担垫付责任,然后再依据挂靠经营协议,另行解决。

4.“直接赔偿责任说”:判决直接由被挂靠单位负赔偿责任,驳回原告要求挂靠人承担赔偿责任的诉讼请求,即直接赔偿责任。“直接赔偿责任说”认为,虽然挂靠人是车辆所有权人,但在挂靠经营中,其没有经营主体资格,而被挂靠单位是合法的经营主体,当挂靠车辆被纳入单位经营范围后,单位对于挂靠车辆在经营方面就拥有了支配权,挂靠人就不再拥有该车在经营方面的支配权,挂靠车辆的营运就要服从公司的统一安排和调度。因此,在车辆挂靠经营后在运营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致他人受伤或死亡,也应被看作是被挂靠单位的运营车辆对他人所构成的侵权。因此,无论被挂靠单位是否收取管理费,公司均应作为被告并承担本案相应的责任,不必将车辆挂靠人列为被告,更不应承担任何责任。

5.“不承担说”:判决直接由挂靠人负赔偿责任,驳回原告要求被挂靠单位承担赔偿责任的诉讼请求。“不承担说”认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车辆挂靠单位只是挂靠车辆的名义所有人,而非法律意义上的车辆所有人,它既不能支配车辆的行使和运营,也不能从车辆运营中获得任何利益,挂靠单位所收取的管理费用,其性质应理解为是为挂靠车车主提供各项服务的费用,而非从运营中获利。而在现行法律中并未规定被挂靠人承担连带责任,被挂靠单位也不是共同侵权人,因此,被挂靠单位不应承担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作者系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运输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附文:挂靠经营司机的液氯泄漏事件

以2005年3月29日晚发生在京沪高速淮安段的液氯泄露事件为例,肇事槽罐车是挂靠在济宁科迪化学危险品货运中心的车辆,按照《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个体经营业户不能从事危险品运输,而该车主通过挂靠方式取得了经营权。他在肇事后逃逸,延长了液氯的危害时间,造成29人死亡,350多人受伤,上万名附近居民被迫疏散转移,直接经济损失1700余万元。一夜之间淮安市王兴镇、老张集乡、蒋庵镇的三个村庄空无一人,飞禽走兽几乎全部死光。

视窗:同样是挂靠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在山东省发生的交通事故被挂靠人不用承担赔偿责任或者承担极少责任,但到了安徽省就要承担车辆赔偿责任,到了河南省,有的地市要承担责任,而有的地市不承担责任。

作者:董千里

汽车交通事故赔偿责保论文 篇2:

浅谈道路交通事故处理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显著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道路建设的日趋扩大,人、车、路的矛盾日渐明显,交通事故频发,许多人在处理交通事故的过程中因为不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自身拥有的权利,在处理过程中不知所措,在保险理赔和事故认定方面,又很被动。本文就事故认定和保险理赔方面结合工作实际,做一些基础的解释和分析。

关键词:交通事故;事故认定;损害赔偿;对事故认定不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显著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道路建設的日趋扩大,人、车、路的矛盾日渐明显,交通事故频发。发生交通事故之后,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处理的流程以及相关法规的不熟悉,在处理过程中不知所措,在保险理赔和事故认定方面,又很被动。下面我就简单的解释一下和道路交通事故有关的一些法律常识。

一、交通事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章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1.交通事故中所谓的“车辆”,包括机动车与非机动车

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工人员乘用或者用于運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常见的机动车有汽车及汽车列车、摩托车、拖拉机运输机组、轮式专用机械车、挂车。随着新能源的推广,电动汽车上道路行驶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第(三)项及《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12)的规定,电动汽车无论从驱动方式、设计时速、整车质量等方面,均应属于机动车范畴。

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常见的非机动车有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三轮车、畜力车、残疾人专用车等。事故处理工作中常见一些超出技术标准没有号牌的电动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GB17761-1999)“技术要求”规定:最高车速,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应不大于20Km/h,整车质量(重量)应不大于40Kg;脚踏行驶能力,电动自行车必须具有良好的脚踏骑行功能,30分钟的脚踏行驶距离应不小于7Km,其中该“技术要求”规定,最高车速为强制性条款。

根据《交通法》的规定,交通事故中必须包含车辆,至少应有一方是车辆,由此可得,若行人与行人碰撞,或者在行走过程中摔倒,都不是交通事故。

2.交通事故中所谓的“道路”,是指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交通事故中所谓的“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住宅小区是否属于非道路,在交通事故处理中尚有疑问,从道路的定性上看,小区是否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是否有设施将住宅小区与外界道路隔离开,都是判断是否属于非道路的因素。

下列地点发生的事故不属于交通事故。不在道路范围内发生的事故不属于交通事故,属于非道路事故或者道路外事故。

(1)全封闭式的或有门卫看守的机关、学校、单位大院内,货场内不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发生的事故。

(2)用于田间耕作的机耕道及晾晒作物的场院内发生的事故。

(3)有障碍物或有禁止标志设置禁止驶入的断路施工未移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管理的路段上发生的车辆自损、人员伤亡事故。

(4)在铁路道口与火车发生的事故。

3.交通事故必须包含“过错”或者“意外”

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后果。事故中当事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是过失,这是道路交通事故最重要的特征。

意外是指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和过失,而是由不能控制和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后果行为。如台风、地震、暴雨、雷击等不可抗的自然灾害,又或者是车辆自身的机械故障,都属于意外的范畴。

交通事故的后果必须有财产损失或者人员伤亡,没有造成损害后果的,不能称为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处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交通事故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之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形成原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过调查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过错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主要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和无责任。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不同于法律上的责任,承担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不一定要承担法律责任。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根据《刑法》及《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在交通事故中负有责任的,不一定构成交通肇事罪,其负有责任的当事人在民事上需要承担赔偿责任,但不一定要承担刑事责任。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反应了当事人发生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交通事故形成原因和责任,但它不是对案件的处理决定,其性质是证据范畴,在诉讼过程中,事故认定作为证据使用。

交通事故认定主要有以下几个理论依据:

1.因果关系

大多数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交通违法行为所引起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交通违法行为都会造成事故。比如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存在多个违法行为,但是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却只有一个违法行为。所以在做出事故认定之前,要分析当事人的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该事故造成的原因确认之后,再对事故中当事人的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大小进行分析,确定事故责任。同时在事故认定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当事人的主观态度,在事故发生的过程中有无积极地采取措施去避免事故发生,或者有无履行法律要求的义务。

2.路权

路权是指交通参与者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一定的道路空间和时间内使用道路进行交通活动的权利。路权包括道路通行权和道路先行权。通行权是指交通参与者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在道路某一空间内进行交通活动的权利。比如机动车、非機动车、行人应在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内行走。先行权是指交通参与者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优先使用道路进行交通活动的权利。比如转弯让直行,红灯让绿灯、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线停车让行人等。

3.确保安全

确保安全是指交通参与者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的规定,在享有通行权和先行权的情况下,必须履行交通管理法規规定的各种义务,确保道路交通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2条、第38条都对机动车及非机动车驾驶人确保安全行驶做了明确的规定。驾驶人上道路行驶时,要集中注意力,注意其他车辆、行人动态、发现险情,及时有效的采取避让措施。

三、交通事故损害赔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按照下列方式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且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

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23条,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责任限额。责任限额分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0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0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以及被保险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无责任的赔偿限额(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100元)。

就目前的机动车购买保险情况来看,大多数的车辆除了购买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外还购买了诸如车辆损失险、商业第三者责任保险、车上人员责任险等其他的商业险种。如果在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限额内能够完全弥补受害人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的,则肇事方不再向受害方承担任何赔偿责任。如果保险责任限额不足以弥补交通事故所造成损失的,则保险公司根据购买的相应险种在范围内按事故认定书中的责任划分来给予赔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 同时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和第三者责任商业保险(以下简称“商业三者险”)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当事人同时起诉侵权人和保险公司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下列规则确定赔偿责任:(一)先由承保交强险的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二)不足部分,由承保商业三者险的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予以赔偿;(三)仍有不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由侵权人予以赔偿。在协商及理赔阶段也同样适用该赔偿原则。

依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58条第1款第5项规定的“计算人身损害赔偿和财产损失总额,确定各方当事人分担的数额。造成人身损害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赔偿项目和标准计算。修复费用、折价赔偿费用按照实际价值或者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计算。”伤者就医期间的赔偿项目及计算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受害人因伤致残后的赔偿项目及计算标准主要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等。受害人死亡后的赔偿项目及计算标准包括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四、对事故处理结果不服的情况

1.简易程序

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8条、第15条,“……(二)发生财产损失事故,当事人对事实或者成因有争议的,以及虽然对事实或者成因无争议,但协商损害赔偿未达成协议的;(三)机动车无号牌、无检验合格标志、无保险标志的;(四)载运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以及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品车辆的;(五)碰撞建筑物、公共设施或者其他设施的;(六)驾驶人无有效机动车驾驶证的;(七)驾驶人有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嫌疑的;(八)当事人不能自行移动车辆的。”有以上情况之一的财产损失事故或者仅造成人员轻微伤的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处理,但是有交通肇事犯罪嫌疑的除外。

对于简易程序处理的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或者调解未达成协议及调解后当事人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①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②当事人拒绝签名的。③当事人不同意由交通警察调解的。

简易程序处理的事故认定书,是不能提起复核的。

2.一般程序

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51条至第56条的规定,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

任何一方向法院提起诉讼并经法院受理的,人民检察院对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的,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事故的,复核申请不予受理。

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审查认为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责任划分不公正、或者调查及认定违反法定程序的,应当作出复核结论,责令原办案单位重新调查、认定。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审查认为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责任划分公正、调查程序合法的,应当作出维持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复核以一次为限。

交通事故认定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事故和人民法院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重要证据。其本身并不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故当事人不能就交通事故认定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对复核结论仍不服的,现行法律法规没有再设置明确的救济途径,当事人或家属可在就此事故提起的相关控告和诉讼中,反映情况,陈述理由,要求受理机关一并审查并作出相应结论。

参考文献:

[1]管满泉主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胡凤滨主编.《交通事故纠纷裁判规则与适用标准》.法律出版社,2015.

[3]《交通事故法律全书:处理、鉴定、定责、赔偿》.法律出版社,2014.

作者:徐晟

汽车交通事故赔偿责保论文 篇3:

未投保车辆发生事故之赔偿责任

摘 要:我国机动车的投保率虽然逐年上升,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机动车未投保交强险,尤其是以摩托车和拖拉机等农用车的脱保现象最为严重。因此,将以一起双方均未投保的肇事车辆发生交通事故为例进行分析,得出为保护交通事故中不特定的第三人的利益,保障和谐的道路交通安全秩序,进而推进社会的安定平稳,不论机动车与行人相撞、部分未投保机动车之间相撞,以及均未投保的机动车相撞,均应严格适用《关于道路交通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19条第1款的规定,没有必要对该条款作出限缩性解释。

关键词:交通事故;交强险;赔偿责任

1 一起案例引发的争议

这是一起再平常不过的简单的交通事故案件,是一辆小型越野客车与正三轮摩托车相撞,总计损失金额为8万元左右,而本案的特别之处在于,肇事车辆均未投保交强险,为此对本次事故致叶某的经济损失,周某是否应在交强险责任限额内赔偿争议很大。本案最终确认不应由双方直接按事故责任大小承担,而应由周某首先在交强险责任限额内赔偿,超出部分再按责任比例分担。

1.1 基本案情简介

2013年2月12日,被告周某驾驶浙CJB968号小型越野客车途经青田县神平岭至平溪路段时,与对向行驶的原告叶某驾驶的赣F8S555号正三轮摩托车发生碰撞,导致原告叶某受伤及两车损坏的交通事故。同日,警察大队作出责任认定,认定周某在本起事故中负主责,叶某在本起事故中负次责。事故发生后,原告叶某在青田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共住院38天。经鉴定,叶某已构成道路交通事故十级伤残,住院38日可设陪护,每日1人,误工期限为90日。根据相关规定,结合原告的诉请,法院对原告的合理损失认定如下:(1)交强险医疗费用赔偿限额内10000元;(2)交强险伤残赔偿限额内:①护理费4173.16元;②误工费9883.38元;③伤残赔偿金29104元;④交通费397.5元;⑤精神损害抚慰金3000元,以上五项共计46558.04元;(3)交强险不予赔偿:①医疗费用21212.46元;②鉴定费1680元,以上两项共计22892.46元。综上,原告叶某的合理损失总计79450.5元。被告周某通过交警大队已向原告叶某支付8000元。另查明,赣F8S555号正三轮摩托车和浙CJB968号小型越野客车均未投保交强险。

现原告诉至青田县人民法院,请求判令:(1)依法判决原告的损失共计81470.5元先由被告在浙CJB968号小型越野客车的交强险限额内予以赔偿,其余损失由被告承担70%的赔偿责任;(2)本案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1.2 法院的判决理由及结果

青田县人民法院认为,公民的合法权益应受法律保护。青田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作出的周某负事故主责、叶某负事故次责的责任认定并无不当,本院予以采信。被告周某作为驾驶的车辆投保义务人未对车辆浙CJB968投保交强险,对于该车辆造原告叶某的身体损害应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出限额的损失由被告周某按照自身在交通事故中的过错即70%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据判决: 一是被告周某赔偿原告叶某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共计72582.76元,扣除已支付的8000元,余款64582.76元,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支付;二是驳回原告叶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宣判后,当事人均未提起上诉。

2 对本案的评析

在本案审理过程中,因双方均未投保交强险,本次事故致叶某的经济损失,周某是否应在交强险责任限额内赔偿?第一种观点认为,2012年1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事故赔偿解释》,其中第19条第1款明确规定了“未依法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当事人请求投保义务人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本次事故的基本案情符合该条款规定情形,应当直接适用。第二种观点认为,双方车辆均未投保,直接参照使用该条款处理,判令周某在交强险责任限额内先行赔偿有违反公平原则,会造成责任认定与责任承担倒挂的现象,所以司法实践中必须对该条款做出限缩性解释,只能适用机动车与行人、部分投保交强险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形,不能扩大到机动车均未投保的情况。据此,对叶某合理的经济损失,直接按事故责任比例的大小承担。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

2.1 交强险的首要功能

中国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相关规定散见于保险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里面。《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8条及《交强险条例》第4条、第39条规定,如果未按照规定投保交强险,则机动车不能进行登记,不能进行年检,同时交警部门有权扣留机动车,处以最低责任限额应缴纳的保险费的2倍罚款。上述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法目的在于保护道路交通事故中的不特定的第三人,一旦受到损失,则通过保险的方式可以得到及时赔偿,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加害人的负担。《交强险保险条款》第八条第一款规定了122000元的有责限额和12100元的无责限额,即发生交通事故時,在机动车一方无责的情形下,交强险保险公司在12100元无责任限额范围内进行赔偿;在机动车一方只要有责(不再区分责任大小)的情形下,保险公司在122000元的有责任限额范围内赔偿,不足部分根据侵权法的规则认定责任进行赔偿。因此机动车保有人投保了交强险后,理论上就拥有了有责范围内的122000元和无责范围内的12100元的责任财产。如果赔偿义务人未依法投保交强险而上路行驶,则发生交通事故时,就没有上述有责范围内的122000元和无责范围内的12100元的责任财产。在上述情形下,若按一般侵权规则来确定赔偿责任,则受害人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显然对受害人是不公平的。如本案,周某在本次事故中承担主要责任,若按一般侵权规则,周某承担70%的赔偿责任,则应赔偿叶某55615.35元。因周某未投保交强险的过错,而要让叶某多承担损失16967.41元,对叶某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显失公平。此类案件由赔偿义务人在交强险责任限额内赔偿,符合了《道路交通法》、《交强险条例》的立法本意,充分凸显了交强险的最基本性质的保障功能。

2.2 兩责任的界限混淆

第二种观点认为均未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直接参照使用该条款,会造成责任认定与责任承担倒挂的现象,违反了公平原则,将会产生显失公平的结果,其原因在于其混淆了交强险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界限。我国的交强险更加强调对不特定第三人的损失填补功能。将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害,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由交强险所赔偿的损失,此范围内的损失填补其实与侵权责任无关,不讨论机动车一方是否构成侵权责任以及债权责任的大小,不需要进行侵权法的判决,自此意义上,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害是否构成侵权责任对于交强险的赔偿而言并不重要,只要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损害的,根据目前交强险的赔付规则,机动车一方如果没有责任,那么保险公司则在无责的限额内理赔;机动车一方如果有责任,保险公司统一在有责的限额内赔付,此时不再区分责任的大小。另一部分为在责任限额之外的部分,对这部分损失根据侵权法的规则认定侵权责任,按照在事故中的责任比例承担。未投保交强险是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是否显失公平,不能仅仅从各自的赔偿数额的角度简单来评价。本案中,周某在本次事故中负事故主要责任、叶某承担本次事故的次要责任。叶某在本次事故中的合理损失总计为79450.5元。周某在交强险范围内及按一般侵权责任比例应赔偿叶某的损失为72582.76元,而不是直接按一般侵权责任比例承担的55615.35元。周某未投保交强险的行为,导致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害中的一部分即原告叶某的大部分损害不能从交强险中获得赔偿,这种损害恰恰与未投保交强险的行为具有因果关系,故是周某应承担的未投保交强险的不利后果。

3 本案例的重要意义

根据公安部发布的信息,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机动车总保有量2.33亿辆,全国机动车驾驶人达2.47亿人。然而根据中国保监会提供的统计数字看, 2010年,机动车投保率为49.0%,汽车投保率为78.9%;2011年,机动车投保率为50.6%,汽车投保率为81.1%。 未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上路行驶,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规的规定,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受害人不能从交强险中获得赔偿,加之目前社会保障严重不足,受害人根本无法在事故发生后恢复到事故发生前的状态。投保义务人未投保交强险,实际上是给交通事故中不特定的第三人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其应当对自己的过错负责。不论机动车与行人发生交通事故或部分投保交强险的机动发生事故,还是均未投保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场合,均应该严格执行《事故赔偿解释》第19条第1款的规定。

4 结语

为保护交通事故中不特定的第三人的利益,保障和谐的道路交通安全秩序,进而推进社会的安定平稳,不论机动车与行人相撞、部分未投保机动车之间相撞,以及均未投保的机动车相撞,均应严格适用《事故赔偿解释》第19条第1款的规定,没有必要对该条款作出限缩性解释。

参考文献

[1]青田县人民法院丽青民初字第706号民事判决书[Z].2013.

[2]均未缴纳交强险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处理[J].人民司法,2014,(12).

[3]江君健.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01).

作者:叶莉丽

上一篇:病原生物学多媒体技术论文下一篇:可靠性设计计算机通信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