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拉双向技术创新论文

2022-04-18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人员“归国潮”。与此同时,人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外籍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管理人员来华工作,中国正在成为吸引全球人才的“磁石”。人口流动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拉双向技术创新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拉双向技术创新论文 篇1: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电影创作研究

摘 要 电影艺术创作的创新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与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门科学技术,正广泛地应用于科技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电影创作实践上,虚拟现实技术打开了艺术生产的创新渠道,给与观众奇观的审美与阅读体验。虚拟现实技术以其互动性、沉浸式效果创造着崭新的电影世界。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VR电影;沉浸性

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影视艺术的创作体现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影视艺术创作实践中,虚拟现实技术对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虚拟现实技术下电影艺术的发展

2014年,华裔导演林诣彬(曾指导系列电影《速度与激情》)导演了第一部VR短片《HELP》。随着VR短片创作的破局,《HELP》开始引领了一场全球化的视听盛宴。2016年,荷兰一家VR创作团队创建了全球首个VR全景电影院播放VR影片。2017年时长7分钟的VR电影《血肉与黄沙》获得了奥斯卡特别成就奖,也是首个获得奥斯卡奖项肯定的VR影片。除此之外,法国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等国际A类电影节也纷纷向VR电影抛出橄榄枝,VR电影正作为资本市场上的新星冉冉升起。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影片尝试与VR技术融合,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更加紧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电影中不仅给与观众极致的视觉和感官体验,改变观众观看模式,更是改变了电影创作模式,改写了电影叙事节奏,给与观众全新的观影世界。

电影艺术的创作与创新依赖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技术赋权使得电影艺术产品大众化,电影作品呈现出“去中心化”特性。“去中心化”是1990年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提出的概念。“去中心化的实质是信息资源的泛化与传播权利的下方,呈现这互联网时代全民参与、个性张扬的繁荣景象。”[1]技术介入以后,电影创作者可以实时接收观众的反馈,电影创作呈现出对话的模式。在这种交互性中,观众的建议与话语权得到了满足。艺术创作呈现出对于大众文化权利的充分张扬和构建。话语权的满足也会促使观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去,与电影创作者一起塑造出为大众满意的电影作品。
2 虚拟现实技术下电影艺术创作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即通过计算机技术创造了的一种模拟环境,通过相应的设备联结,使用户融入模拟环境中,获得极致的仿真体验,给与用户身临其境之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被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收到了公众广泛地认可。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两者结合创作出的电影作品也给与公众新鲜的视觉感受。虚拟现实技术不仅丰富了艺术创作的边界,给与艺术创作者无限的创作自由,也利用技术手段丰富艺术创作模式,更是为艺术接受者创造了多维立体空间,在欣赏艺术作品中享受技术打造的全新世界。

2.1 沉浸式效果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现实环境营造了多维立体空间,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给与用户沉浸性的效果体验,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的结合更是给与用户极致的沉浸式的观赏效果体验。虚拟现实技术能使欣赏者抛弃杂念地纯粹投身于电影欣赏中,欣赏者也能百分百投身于艺术家创造的艺术空间内,与传统的艺术欣赏相比,沉浸式的体验效果使用户更能感受到电影作品的极致呈现,接受者从多维感知电影艺术,也使得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心灵也更加契合。

2.2 奇观化视觉特效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了虚拟的视觉效果,技术化、数字化的符号丰富了传统艺术创作不可能实现的艺术特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电影创作者可以实现诸多现实无法满足的视觉场景及超出人类现实的经历感受,导演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摆脱平面空间的限制,打造的多维立体场景是艺术美学的延伸。观众在欣赏电影作品审美的同时对于虚拟现实技术创造的视觉空间也是一种极致的多维体验。奇观化的视觉特效丰富了电影的内容和艺术创作的边界,给与用户极致的视觉享受。

2.3 互动性情感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丰富了传统电影创作的传播——接受模式的单向互动模式,在观众欣赏电影的同时,观众也将欣赏感受传递给电影创作者。虚拟现实技术使得艺术欣赏打破了人机互动模式,人与人得以直接交流与对话。观众投入虚拟现实技术下的电影艺术中接受感官刺激,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更能获得感性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这种三维空间里触发的情感反馈更有利于艺术作品的创作。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家与接受者之间沟通更加密切,双方通过技术外衣下的得到了情感的交流,创作者更能及时接受艺术作品最真实的反馈,不仅有利于艺术作品创作激发艺术家创作灵感,更使受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艺术作品中来。
3 虚拟现实技术对电影创作的影响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运行成本的降低、产业开发的完善、人们的接受程度的增高,虚拟现实技术正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在影视、游戏、医疗、娱乐体验、教育、军事等行业均展现出重要的发展前景,未来将会形成“虚拟现实+”的产业模式,虚拟现实技术有望改变诸多行业的生态格局,广泛地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随着电影的发展,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已是大势所趋,“虚拟现实+电影”的結合模式将改变整个影视行业的创作模式,尤其是电影创作,虚拟现实技术将会重塑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格局。

3.1 虚拟现实技术创新电影拍摄方式

虚拟现实技术融入电影创作中最首要的问题既是找到技术与艺术的平衡点,即利用技术营造奇观视听效果,又要保持电影作为艺术的水准。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对于电影画面、镜头、音效、剪辑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是设备上的改变,更是对于摄影师和导演创作思维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要求创作者在拍摄前就树立好技术思维。

VR影片在拍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全景展现方式、无边框式视觉效果。360度的全景展示打破了二维空间的画框束缚,与传统电影使用推拉摇移跟和多机位切换镜头来改变景别和场景相反,VR电影依靠观众自身的视点变化转换场景使观众身处于全景的视觉空间,产生真实的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模式也是对于传统电影蒙太奇形式的革新。VR影片的全景展现方式区别于传统电影被动的观看模式,用户更加主观地选择观看内容和观看视角,观看更为自由与灵活。全景展现方式就要求拍摄时要在360度范围内隐蔽摄影机和一切穿帮镜头的可能。且在VR影片中,摄影机利用焦距营造的距离感与朦胧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高清视角对于创作者的要求更加严格,创作者在拍摄时要注意协调好画面的构图与场景的设置和人物的调度关系,从而使画面呈现更具真实感与艺术感,在全景与高清画面中抓住观众眼球。

3.2 虚拟现实技术创新电影叙事模式

VR影片的交互式叙事模式赋予观众主动选择权,在电影放映中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人物、观看视角和观看时间,对于影片内容拥有绝对的主导权。观众可以选择感兴趣的情节线索进行观看,因此VR影片不仅赋予观众选择自由权更是给与观众个性化故事定制,不同用户的观看习惯及审美习惯的选择不一致会产生不同的情节走向。这种叙事模式对于观众来说也充满私人订制的惊喜与刺激。选择权的赋予能使观众参与到影片内容中来,更能增加观众的新鲜感与体验感,观众更能全身心的投入获得沉浸式的观影效果。这种多情节线索、多视角、多剧本的叙事模式就要求创作者在拍摄前期筹备时就丰富影片的叙事线索,完善影片的剧本创作,确定拍摄视角,调整拍摄重心,精确处理每个人物细节,对于剧本创作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因此VR创作者要对此进行精密布局,整理好电影叙事结构和电影语言逻辑,在实践中摸索出于技术相匹配的电影文本创作体系,以此来适应观众的观看习惯。

世界上第一部VR动画电影是由Oculus故事工作室制作的短片《Lost》,电影的讲述了一个“手臂机器人”在漆黑的森林中寻找自己失去的身体的故事。这部费时6个月制作的短短几分钟的影片就充分地体现了VR电影的交互性叙事。它的时长完全由观众决定,可能是三分钟又可能是十分钟。导演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营造了无数的萤火虫的飞来飞去,观众可以与萤火虫互动而且可以感受森林中的一切生物气息。故事进行的线索完全由观众掌握,观众决定了要观看的视角和时间。观众被固定在漆黑的森林中,依靠感受来适应周围的环境变化,观众只有在观看和寻找的过程中,虚拟现实场景中的动作才会继续下去,这样的技术设置真实地模拟了人眼在森林中迷失的视觉状态,仿佛真的迷失了一般,给与观众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电影依靠声音进行故事场景的转换和情节的叙述,观众也跟随着声音变化开启一场森林的探险之旅,故事的完整性与观众的主动选择自由做到了完美融合。
4 虚拟现实技术下VR电影的创作思考

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艺术的融合使得电影创作更加自由、灵活,电影创作摆脱了二维平面画框的限制,用三维立体空间打造极致的视觉盛宴,全开放的视角使观众具有在场感,给与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官感受,延伸了电影创作的空间范围,对于观众来说也带了新奇的观影体验。但是由于新技术发展的不完善,VR电影质量呈现参差不齐的现状,技术对于艺术作品创作来说来带来了一系列值得电影人思考的问题。

4.1 体验效果不佳,以短片为主

VR电影发展至今仍以短片为主,目前尚未出现标准电影时长(120分钟)的VR电影。传统电影在叙事依靠人物视角变化转场、蒙太奇创造矛盾冲突、镜头切换营造时空变化、后期剪辑创作视觉特效等创造影片节奏,使影片叙事有起伏,高潮迭起不断吸引着观众的观影注意力。但是在VR电影中,全景的展现画面、观众自由选择观看视点的观影模式限制着影片的叙事节奏。观众的高自由度导致了影片在节奏把控力方面不强,在长期缺乏强引导的溃散的观影节奏中,观众会产生视觉疲劳。而且,VR电影因其全景的展现方式,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360度地旋转进行场景探索,而佩戴着VR头显设备长时间地旋转会造成眩晕感和恶心,长时间体验逼真场景造成的身体刺激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是VR电影目前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VR影片播放设备质量也参差不齐,这也导致观众进入影片的沉浸感大大降低,体验效果大减折扣。

4.2 重形式轻内容

电影本身是在科技进步和大众消费需求的相互刺激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电影艺术中也为电影创作者带来了全新的创作思考。VR电影长期以来以极致的视觉体验和感官感受为特色。但是,电影艺术的创作本质还是内容的呈现,观众会因一时的视觉特效而选择VR电影,但是最能吸引观众、留住观众的还是电影剧作。传统电影叙事凭借着成熟的蒙太奇理论、长镜头理论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电影语言创作体系,VR电影的全景式展现、互动式叙事方式打破了框式画面建构,这就导致了影片的故事性较弱,且创作难度较大。VR电影依靠视觉特效和音效创造叙事节奏,对于文本叙事建构较为缺失。因此,目前市场上的VR仍以简单的故事情节为主,在电影剧作上并未出现较大创新。VR电影在形式与内容之间找到平衡点是目前最大的问题,电影本质还是内容为王,用故事打动观众才能使VR电影深入现代社会生活。

4.3 投资成本较大,人才缺乏

VR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投资成本较大,制作一部几分钟的VR电影,制作周期长达半年,投资金额上百万元,且VR电影的全景拍摄,拍攝内容更加丰富,对于电影的剧作、摄影的要求较高,VR电影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高成本高耗时的投资使得电影人才却而却步。其次观众观看VR电影的设备投资比重相对较高,为观众配备VR眼镜及相关的视频设备的前期投资大且后期维护成本较为高昂。VR电影的储存成本相对于传统电影来说,也更加需要精细存储,技术成本较高。VR电影相对于传统电影的投资成本是VR电影能否广泛流通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科研人员与电影工作者未来努力的方向。
5 总结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与电影创作的融合会弥补艺术创作的不足,创新艺术思维,为艺术创作者打开全新的艺术创作道路。VR电影的发展还需要艺术工作者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要正确认识和利用技术的优势,与电影艺术相结合,探索出属于VR的电影语言体系,在创作中既要保持画面的视觉水准,又要利用技术更好地为内容服务,坚持内容为王的创作导向,用深刻的价值观影响观众,创作出高水准艺术作品,从而进一步推动电影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冷凇.“人间烟火”的景象迁移与“现实图景”的双向建构:新冠肺炎疫情下短视频与拟态环境重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9):111-125.

作者:梁彤 李翔

推拉双向技术创新论文 篇2:

来中国感受经济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人员“归国潮”。与此同时,人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外籍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管理人员来华工作,中国正在成为吸引全球人才的“磁石”。

人口流动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社会学有一个关于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说的是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主要包括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方面。其中,“推力”是指促使人口离开原住地的消极因素,“拉力”是指吸引人口流入的积极因素。

“拉力”意味着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感召力、经济发展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凝聚力吸引着各种肤色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优秀文化和快速发展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就业创业机会不断增多;“放管服”“营改增”全面推开,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优化了营商环境,中国的人才磁石效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来中国创新创业。此外,来华留学的人数2016年已突破44万,中国正在成为越来越有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地,对于攻读经济类和工程相关专业学位的学生来说尤为如此。在中国工作和居住,可以享受安全的环境、繁荣的经济、便捷的生活。例如:先进的支付系统,购物付款只需“扫一扫”;畅达的电商平台,足不出户便可“买全球”;方便的共享单车,绿色出行自由畅快;发达的高铁网络,“千里江陵一日还”不再是梦。无论是来过中国的还是身在中国的外国人,对中国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活便利都赞不绝口。

形成“推力”的原因众多,结果也值得深思。在美国,金融危机加剧经济不平等、凸显政治不平等,经济不平等与政治不平等又相互加强,并引发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社会不平等。在欧洲,许多国家出台多项紧急应对方案,采取一系列深度改革措施,但难以摆脱增长缓慢、复苏乏力、就业低迷的困境,出现了市场没活力、创新门槛高、工作不好找的现象。在日本,经济增速连续多年徘徊在1%左右,加之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引发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复苏乏力的经济雪上加霜。总体看来,失灵的市场机制、动荡的社会环境、内倾性政策等,都构成了对人口流动的“推力”。

一“拉”一“推”之间,中国经济活力尽显、发展成就有目共睹。特别是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持续提高,经济前景更加光明,中国对人才的“拉力”效应越来越明显。

担任过亚马逊中国总裁的道格?葛深有感触地说:“只看西方报道,你会以为一场衰退来临。但只要去中国看一看,你就能感受到一种经济内在的活力。”正是这种蓬勃的活力,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增强对中国的信心、看好中国的未来,也吸引着越来越多有梦想的人来中国追寻梦想。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传统的文化、技艺博大精深;中国是一个现代的国度,新的创意、新的产业层出不穷;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度,来这里工作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走进中国,他们认识了一个真实的、不仅仅存在于部分西方媒体描述中的东方国度。当他们与中国或古老、或现代的行业相遇,便碰撞出了有趣的火花。他们见证中国的变化,中国也见证着他们的成长。

中国巨大的市场已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才来华发展,近几年来,中国推出一系列开放便捷的出入境、停留居留政策,在吸引外籍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员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而在北京、上海等地出台的新政策也在鼓励国际留学生在中国创新创业。

在外国人的关注中,中国的初创企业和技术创新的生态圈的发展,一直是他们的研究对象。目前,外国创业者比较关注的有三大区域:北京、上海和深圳。
北京

北京是一个巨型城市,拥有将近2500万居民,超过5000家初创企业,70所高校,超过280个研究中心和300个共用办公空间。北京有自己的“硅谷”——中关村,这里聚集着最主要的初创公司和大型的科技公司。
上海

上海和北京一样,也是一座巨型城市,拥有有2400万居民,大约2500家初创公司。这些初创公司得到了城市和政府的巨大支持,如3万美元低息贷款、孵化区内刚起步的初创公司可免租金等。种种优惠营造了一个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大环境,催生了联合办公室和摩拜等成功的创业企业。
深圳

深圳市是硬件初創公司的聚集地,其中包括世界上最主要的几大硬件加速器初创公司之一的Hax Accelerator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转型,当地政府贯彻改革开放方针,寄希望于该地区已经拥有的硬件方面的潜力,以此推动经济转变,使其拥有更便于生产的经济模式,华为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另外,深圳还因为它的大量的电子购物中心而闻名。
此外,中国的创业政策也在不断完善:

1.对于教育的大量投资,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博士生培养国。教育投资也包括机构对创业以及创新的培训;

2.发展科学应用中心,如科技园区和创新企业密集地区;

3.反腐政策,通过高强度的审计、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对公共资金流动监管的增强;

4.改变大学行政结构,减少政治家的意见参与,重视教师、专家队伍,实行去官僚化政策,给予这些机构更多的自由。

在外国人的眼中,中国的公共政策的稳定是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石,而创业者所需要的正是明确的支持。

时代的不同,造就国情的不同。千百年前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创造都走在世界的前沿,闭关锁国后被西方列强所超越,落后就要挨打,长达二百年的落后重重地盖在中国身上。改革开放后中国焕发的能量举世震惊,不断创新并在某些领域处于主导地位。麦肯锡咨询公司资深产品经理丹尼尔?王就曾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只是复制西方的技术。然而,如今的中国企业正越来越多地开始引领科技创新的方向,而西方企业却在生产过时的产品。”

随着中国移民管理局的正式成立,意味着中国也开始像美国、加拿大这些移民接收大国看齐,这也是中国与国际接轨、深入参与全球治理的体现。可以期待,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国将在移民领域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人们也可以预见,中国移民局的建设,将对中国人移民海外、外国人移民中国实行移民办理的双向管理,这也意味着之前申请难度让很多外国人望而却步的来华工作许可、来华留学签证等业务,都会变得更加规范以及有章可循。

作者:殷鹏 综禾

推拉双向技术创新论文 篇3:

企业创新发展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摘 要]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驱动了不少企业的新一轮改革和发展。广大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求得大发展,必 须设法逐步实施知识管理,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要把握的关键也是实施知识管理,而企业知识管理的支撑是积极开 发和应用信息网络技术。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催化创新发展。在信息网络技术条件下,企业运营系统必须重组业务 流程,其实质就是对传统的分工理论重新加以审视,把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重新整合起来,实行流程管理。 现代企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管理创新和知识管理的驱动,只有不断开发和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才能有效推进企业知 识管理的实施及其创新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知识管理;企业创新

[作者简介] 卢 青,上饶师范学院科技处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献信息应用和公共管理。(江西 上饶 334000)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实施知识管理

有效的管理,一直是企业组织活力的源泉。管理的不断创新,可以为企业的创新发展起到一种“导轮”的作用。我们的企业只要制定适合自身的知识管理战略,努力在信息网格技术基础上进行管理创新,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就有可能取得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不断求得创新发展。

知识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解决企业的问题而利用知识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按照美国学者马麦德和霍顿的观点,知识管理作为信息管理发展的一个最后阶段,是伴随现代经济的发展而从信息管理中孵化出来的新的管理领域。它要求将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对信息和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开展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对于知识要素的管理,要远比单纯的企业管理来得重要,其主要内容包括对知识的收集、筛选、整理和分析,跟踪最新科学技术,调研外部环境和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等。由于知识能够被迅速复制和分配,所以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将取决于其学习的能力,即从已有的知识尽快产生出新知识的创新能力。这就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企业形式,全新的组织结构,全新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全新的企业文化。未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是为知识资源的开花结果去创造条件,只有不断采取相关的措施,加强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知识创新能力的相互结合,才会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1.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该体系一是要有负责知识管理活动的领导人,承担制订管理计划和协调企业的各种知识活动;二是建立一个专门的工作小组,完成与知识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三是建立支撑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如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数据库和图书馆等。

2.创造有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这不仅指抓好员工的职业道德、企业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的建设,也包括提升企业领导层的责任感,因为这是确保知识管理活动成功的保证。

3.制订参与知识管理活动的激励措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促进员工产生有利于知识管理活动的行为,应将这项工作融入人事管理体系中,每年对员工从事知识管理活动的表现进行一次评估。

4.建立知识管理评估系统。由于传统的财务会计方法很难对知识管理活动效果做出有效的评估,因而需要建立一个面向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如无形资产组成指标法、计算知识管理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等。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支撑——开发信息技术

由上不难看出,企业的知识管理是要把人力资源的不同方面和信息技术、市场分析调研乃至企业的经营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共同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服务,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经营战略。这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对信息的管理,认为知识作为对象可以在信息系统中进行识别和处理,能够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二是对人员的管理,认为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正因为信息技术是用以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所以在信息网络技术已经全面渗入经济领域的情况下,这些信息技术加上迅猛发展的因特网、企业的内联网(Intramet)、数据库技术等,就成了知识管理活动的催化剂,为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和工具。许多知识管理系统所以会把信息技术作为加工和处理知识的支撑,就在于它对知识管理有如下作用:

1.有助于调研外部环境信息,实现经营战略调整。近年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政府上网工程的加快建设,使得全社会实现信息共享有了可能。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掌握了社会信息资源的80%。因此,政府上网之后,企业既可以获得有关政策、法律、经济、环境、税收、商务等宏观环境方面的信息,也能获得本行业及利益相关者如用户、供应商、金融机构、社区等各方面的信息,从而能使企业对其所处的产业环境、行业吸引力、盈利水平等,作出快速、准确的分析,据此及时调整经营战略。

2.有助于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知识管理的能力观强调企业的技能、集体学习及管理技能,认为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企业内部。对此,信息技术将发挥以下作用:一是以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为基础的企业内联网(Intranet),使得企业内的信息畅通无阻。由于Intranet使企业的管理模式呈扁平化、网络化,因而不仅管理层可以此来强化企业精神、价值观,使集体学习成为现实,而且每个员工也能利用它陈述自己对企业管理、运行的看法,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的民主化。二是信息技术能促进企业管理自动化,既提高效率,又降低运行成本。由于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E(计算机辅助工程)、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IMS(智能制造系统)、MIS(管理信息系统)等都要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数据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等,这就使得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物料供应、营销、成本控制等方面实现集成及一体化,从而能快速适应市场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信息技术已成了企业经营不可或缺的竞争武器。三是信息网络技术便于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加强员工的培训及其技能的提高。例如,企业可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员工进行网上、电化培训,发展技能。

3.有助于实现国际经营战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普及,企业正在走向电子商务和网上贸易时代。在国际贸易中,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既可以实现从询价、报价、交货、提货等全过程的“无纸”交易,又能直接与进出口有关的其他部门进行联络,简化货物在报关、保险等方面的管理手续,提高货物和资金的周转速度,减少行政开支,增加企业利润。EDI不仅是企业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而且将成为企业能否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三、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催化创新发展

1.信息系统的差别化生产和服务。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企业能提供明显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差别化生产和服务。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柔性制造(FM),包括CIMS、CAD/CAM等在内的生产和管理模式,能对顾客城需求迅速作出反应,利用计算机技术调整生产线,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而且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这种“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和服务的竞争优势,将会越发明显。同时,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也会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顾客只要在家中通过一台联入网络的计算机,就可获得网上银行、网上营销等一系列独特的网上服务。显然,这种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差别化生产和服务,给企业的创新发展开拓了新视野。

2.数据仓库技术的目标集聚管理。该信息系统是将现有的信息看作一种能被挖掘的资源,使得企业能很好地分析顾客的购买模式、品味和偏好,从而根据顾客需求的差异性,有效地对越来越小的目标市场开展宣传和市场策划,提供满足小用户群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市场一直流行著名的二、八法则,即公司80%的利润来自20%的顾客。某公司就据此以数据仓库的基础,对客户群进行划分,确定哪些客户对公司利润贡献最大,进而为这些客户提供更深入的优质服务,结果不仅增加了公司的利润,而且扩大了市场份额。这就表明,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目标集聚管理方式,会给企业创新带来增加市场效益和市场渗透力、降低风险、增加收入等竞争优势。

3.快速响应系统的供应链管理。所谓供应链,指的是在相互关联的业务流程中,从产品设计到最终交给客户这一过程的物流和信息流。优化的供应链管理要求快速响应,减少各个环节之间的延误,及时满足顾客需求。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企业既可通过各销售点系统(POS)录入商品信息,由内联网加以分类统计,进而既可通过外联网(Extranet)使供应商即时获知库存信息,又可利用快速响应系统及时对库存进行补充,使企业实现最小库存。另一方面,企业也可建立自己的快速响应系统,为顾客提供快速、满意的销售服务。这种借助快速响应系统和网络技术的供应链管理,有助于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降低各业务环节的成本,取得价格竞争优势。

四、企业运营系统的设计——重组业务流程

在信息网络技术条件下,企业业务流程的设置如果不适应情势的变化,就会运作不畅,效率低下,因而要根据市场需求对运营进行系统的重新设计和构造,即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或称为企业重组。其实质就是对传统的分工理论重新加以审视,把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重新整合起来,实行流程管理。而信息网络技术则是这种作业重组的有力手段和工具。

1.重组依据。其一,Inranet技术的兴起,沟通了企业内部各成员与各部门之间的实时联系,各成员可以直接从职能管理部门获得管理指令信息和反馈信息。这样,企业的各业务部门就不再是封闭式的金字塔型层次结构,而呈现一种相互交错沟通的分布式网状组织结构。在Intranet作用下,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将由单向的“一对多”模式转化为双向的“多对多”模式,信息无需经由中间环节便可到达沟通的双方,信息反馈也更为及时。这种新管理模式的特点一是网络技术带动了数据库的发展,各职能部门通过网络能实现快捷的信息交流,共享信息资源;二是网络技术能使中间管理层获得更多直接的信息,减少了内部摩擦对运作效率的影响。其二,Extranet作为对外联系的窗口及营销运作的重要途径,决定了营销的相当一部分内容要由它承担。网络主页的全天候服务及动态双向开放最新信息的功能等,是传统方式难以完成的。因此,在供需信息服务方面,可将原来的订货会、供销流程转移到网上,实现销售范围的拓展;在广告方面,可采用多媒体、动画、全方位产品信息分类、智能化查寻和促销方式等技术手段,在网站主页上展示产品的详细信息;在市场分析方面,则可利用网络的双向、动态等特点,分析市场发展趋势和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并及时反馈给整个管理层。

2.重组方式。如前所说,网络技术使得信息的传播模式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一是信息的传播正在演变为双向式的需求和传播模式,不仅是企业主动向客户展示自己的产品信息,而且用户也积极向企业索要有关的信息。这种与用户直接沟通、实现对用户的直接敏锐反映的方式,无疑会有助于达到快速反映市场的多边需求。二是未来的信息需求模式越来越体现出个性化需求及主动上网搜寻信息的特点,从而促进了推拉互动式供需模式的出观,一方面企业总会不断推出信息素材上网,另一方面用户也要经常从网上拉出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为此,就需要通过如下方式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

其一,成立一个统一协调各联系节点的工作小组。具体包括一个将网络作为主要发展中心的特殊办公室或业务单位,同时要有一个能提供节点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最基本的软件是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收集、整理和存储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一切数据信息。按照功能的不同,可将信息系统划分为销售、制造、财务、人力资源等信息系统。例如,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就包括客户、订货、库存、产品、财款、销售人员等管理任务,以及对市场有关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其二,成立一个处理网络障碍的客户服务工作小组。首先要在网站主页给客户提供一个反馈信息的路径。一旦客户将有关问题发送过来,应予及时回复说明。同时,要密切关注客户的电子邮件在内容、语气等方面的变化,做到对有关客户的访问地址及交易的服务器资料进行分析。例如,美国Dell计算机销售公司,就通过客户数据库对客户的购买动机、购买要求、购买能力、购买行为习俗等信息进行分析之后,将客户分成摇摆型大客户、转移型大客户、交易型中等客户及忠诚型小客户等4种类型,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销售策略。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驱动了不少企业的新一轮改革和发展。但就目前的总体状况而言,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创新发展水平还极不平衡,尚要继续作出进一步的努力。国内外许多事例业已证明,广大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求得大发展,就必须设法逐步实施知识管理,积极开发和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做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这两篇关键性文章。

参考文献:

[1]卢彩梅,梁嘉骅. Internet环境下的企业经营管理及企业MIS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0,(2).

[2]柳卸林.知识经济导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3]翟英.知识管理:信息时代企业管理的新发展[J].现代情报,2000,(2).

[4]王辉,谭金平.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与信息经济学[J].情报杂志,1999,(增刊).

[5]倪义芳,张友福.试论信息技术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J].科学管理研究,2000,(2).

[6]徐冠华.关于自主创新的几个重大问题[J].中国科技产业,2006,(5).

[7]海信集团.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J].中国科技产业,2006,(5).

[责任编辑:李小玉]

作者:卢 青

上一篇:医院门诊医药管理论文下一篇:水利单位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