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双向培养

2024-04-20

学校双向培养(共9篇)

篇1:学校双向培养

“双向培养”工作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双向培养”活动是提高党员素质和党性修养的重要活动,即在开发区全体干部中,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促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增强围绕业务能力建设抓党建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业务本领。

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有利于带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能使业务能力得到质的提升;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能够进一步提升党员队伍的业务水平,不断为基层党组织输送新鲜力量,又能真正体现出党员的模范性、带头性和先进性。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开展“双向培养”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业务能力、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造就一支能精于业务工作和带领普通干部深入业务工作的党员、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典型示范作用。力争把全区5名以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10名以上的年轻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业务骨干应达到熟练掌握重要业务科室的各项工作,做到随时机动轮岗;年轻党员应有更强烈的求知心、上进心和奋发精神,具备基本的业务知识。

三、工作步骤和方法

(一)认真调查摸底,确定“双向培养”对象。开发区党委要组织专门力量,采取逐个排查的办法,对培养对象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有关情况。一是要把全体干部作为业务骨干的培养对象,尤其是要把年轻干部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同时,摸清党员干部的技术特长,从中筛选出年纪轻、业务能力强的党员,将其作为业务骨干的培养对象;二是摸清各办公室业务骨干的基本情况,从中遴选出思想觉悟高、有培养前途的业务骨干,将其作为党员的培养对象。

(二)合理制定计划,确定“双向培养”目标。镇党委每年都要结合全镇实际,根据“双向培养”对象的情况,有针对性的为每一名培养对象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年度培养目标(每年要业务骨干多少人、培养党员多少人)。

(三)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双向培养”措施。按照因人施教、分类培养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学习培训、技术指导、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和方法,落实好各项培养措施。要为培养对象建立培养档案和培养联系人,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年轻党员由党员业务骨干重点培养,业务骨干由优秀党员联系培养。

1、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重点要落实好以下措施:一是镇党委要针对培养对象所本人的专业知识、技术、从业经历等特点,逐个进行认真分析,征求培养对象本人意见,帮助其找准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二是帮助培养对象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困难。鼓励培养对象参加业务技术培训,创设条件,加强各相关部门业务交流。三是各培养联系人要帮助培养对象解决各方面遇到的难题。采取结对帮扶着力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实际能力,使他们尽快成为业务骨干。

2、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业务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上。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着眼于提高业务骨干的思想政治觉悟,有针对性地开展谈心交心,吸收他们参加党内学习活动等,引导他们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感,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二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要采取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组织经验交流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每年组织业务骨干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提高他们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三是积极慎重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对通过组织培养,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较快,公认度较高的业务骨干,要及时把他们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并按照有关规定进一步落实好各项培养措施。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要求,对符合入党条件的,及时吸收入党。

(四)不断完善提高,总结“双向培养”经验。在开展三培养活动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不断完善各项措施,做到一年初见成效,两年有明显成效,三年取得显著成效。坚持培养标准,实行动态管理,每年都要对不合适的人选及时进行调整。总之,要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努力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当前我区实际的“双向培养”的成功做法,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实际效果。

四、工作要求

开展“双向培养”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有所创新,讲求方式方法,注重实际效果。要把这项工作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结合起来,要求全体干部在“双向培养”工作中,身体力行,起好模范带头作用,真正成为既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又能精于业务的基层干部。

篇2:学校双向培养

“双向培养”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为契机,积极搭建骨干教师至党员、党员至骨干教师的发展平台,形成有利于教师发展成才的“双向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的教师成长环境。

二、组织领导

“ 双向培养”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关虎林 副组长:巩海龙

成 员:陈友军 陈功 史永忠 董亚东 段永来 王宏

三、培养计划与目标

在一年时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将2名教师培养成党员,将4名党员培养成骨干教师。通过双向培养活动,使一批党员成长为能实践、善研究、懂创新的新时代骨干教师,使一批骨干教师成长为思想进步、作风扎实、业务精良的党员,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提升党员队伍素质,促进人才的双向发展,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四、培养措施

(一)将教师培养成党员

1、确定对象:①指标:2人。②年龄:35岁以下。③条件: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负责;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思想政治表现和师德修养好。

2、培养方式:①给每一位骨干教师配备1名培养人,建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联系制度,有针对性地对骨干教师进行党的理论知识教育,增强他们向党组织靠拢的意识。②吸收骨干教师参加党组织生活,推荐他们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活动,参加丰富多彩的党员活动,激发骨干教师的政治热情。

(二)将党员培养成骨干教师

1.确定对象:①人数:4名。②年龄:35岁以下。③条件: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负责;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思想政治表现和师德修养好;遵守党的章程,讲党性原则。

篇3:学校双向培养

几年前,坊子区中小学合并,布局调整,我被任命为黄旗堡中学校长。接过这所学校,我就面临严峻考验:全校110名教师,由来自高中、初中、小学6所学校人员重组,师资情况复杂。不仅如此,原学校基础薄弱,管理松散,教师没有主动发展愿望,生源流失严重。怎么才能走出学校发展困境?班子成员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立双线管理双向评价的管理构架。

一、双线管理,为教师装上发展的轮子

双线管理就是推行年级部、学科教研室两条管理主线。年级部主任与学科教研室主任直接对校长负责,工作成绩与业绩挂钩。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减少了学校管理层级,各负责人不再推诿扯皮,责任心与执行力增强了。具体来说,年级部管理这样设置:学校在3个年级设立5个级部(初一、初二各2个,初三1个),由级部主任负责本级部教师、班级和学生日常管理,以期实现管理从无序到规范科学的转变;学校设语文、数学、英语、综合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素质六个学科教研室,由学科教研室主任具体管理各学科的教学教研、学科课题研究、学生评选等工作。最初,为了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初中教材的知识体系与教学方法,了解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由学科教研室牵头,组织教师进行课标、教材学习,分析学科教学重点、难点,主要以备课组为单位探讨研究,让每位教师构建起自己的知识树。同时,我们根据教师当时的专业发展水平与需求,有梯次、有针对地请进名师和专家送课、作报告,从区层面开始邀请,逐渐到市级、省级,这样做是为防止教师专业成长的脱节断层。教师的真功夫体现在课堂上,为此,学校评价组的调度课、学科的促进课、年级的督促课、包靠级部校长的点评课、学校领导班子观摩课、骨干教师公开课、普通教师达标课,都是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如此,经过一年不间断的打磨,教师专业成长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学校还推出了配套绩效工资制度,为双线管理推行助力。绩效工资数目虽然不大,但却成为双线管理推进的有效支点。

抓住契机,我们引导教师继续走向专业成长的提升期。首先建设学习型校园,目的是让师生“会说”“善读”“能写”。学校配齐朝阳读书计划书目,通过举办首届读书节,鼓励家长自愿捐书、学生购书来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学科教研室每周组织师生开展读书沙龙活动检验读书效果,并对“读书之星”给予表彰奖励。在实施新的课堂标准中,我们坚持让学生离开座位,走上讲台,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发挥小组长的引领作用,让“活、真、实”充实课堂。倡导探究与创新,学校成立了名师工作室,为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提供专门办公场所和资金支持。教师张桩带领四名科技兴趣小组成员,利用节假日,走遍黄旗堡街道的角落,结集出版了校本课程教材《黄旗堡地理》,系统介绍了家乡的地理、自然,以及亟待开发的旅游和文化景点等,为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样本参考和学习范例。同时,我们对自我发展愿望强烈、勇于创新的教师给予读书卡等不同形式的奖励,学校涌现出的优秀课改先锋、优秀社团负责人、育人导师、重大教育创新项目负责人等都收获了播种耕耘的惊喜。教师的专业发展成就了市级教学能手的涌现,这在无形中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只要努力,农村教师成为市级教学能手乃至名师都不是遥不可及。

二、双向评价,让更多正能量推动办学

只有管理没有评价,管理就会流于形式;有了管理评价不到位,管理同样不能直击问题内核,达不到期许目标。怎么做最有效?我们确定了双向评价的思路,赋予全校所有师生及学生家长以评价权,使评价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中体现民主性、公正性。

双向评价就是实施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评价制度。首先是学校成立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两个评价中心,实施对年级部及学科教研室的工作管理与评价。教学副校长负责教学管理评价中心,每月对级部和学科教研室进行全面评价。级部和学科教研室先每日自查,级部对教师管理、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教学设施、卫生秩序等进行量化评估,学科教研室考核教师业务及教学活动。月底教学管理中心对级部、学科组、教师工作全面评估,评价结果纳入年级主任、学科教研室主任的月终业绩考核。德育副校长负责学生管理评价中心,团委、学生会和公寓管理的相关人员组成评价团。以级部管理为主,发挥学生会作用,辅之以学校督察,形成网格化管理。学生督察的重点是出操、卫生、课间、就餐秩序与班级文化。级部督察的重点是班主任轮流值日、学生纪律和卫生秩序,突出抓好住校生的午休、晚睡。校级督察的重点是校级领导与学科教研室主任轮流值日。双向评价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是建立述职评议、学生评价、家长满意度调查三项制度。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和各管理部门,学期初分别向教师承诺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期末召开述职评议大会,由教师进行民主评议与测评。同时,组织学生对班主任、任课教师评教,并调查所教学生的满意度,全体学生对学生会、学生管理评价中心人员的履职情况、服务态度、处室自身建设等进行评价。家长满意度调查则从校长贯通到一般教师,评议结果纳入业绩考核。

篇4:学校双向培养

问题一,搭配容易失衡。一些教学水平高的科任老师往往被班主任抢着要,优秀的科任教师同样愿意选好的班主任,班主任也往往千方百计选择到优秀的科任教师,竞选会帮助好的班主任和水平高的科任老师集中成为一个团队,但也会使相对差一些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集中在一起,这样搭配有失平衡,容易造成“锦上添花”和“雪上加霜”的两种格局,对学生来说缺乏公平,一些班级的学生享受不到优秀的教师资源,也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弱势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成长。而且,科任教师的课时轻重不一。一些年轻教师由于待遇低,就争着上课;一些有水平的教师放不下架子,不愿主动联系班主任,就出于是课时不足;个别骨干教师由于功成名就,工作“拈轻怕重”,不愿意挑重担,借机偷闲,使学校有些工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问题二,教师更换频繁,缺乏稳定性。每年重选一次班主任,并重新选一次科任老师,教师更换太快,缺乏稳定性,不利于学生与老师的互相适应,也不利于老师教学计划的开展,不利于班级终极培养目标的实现,容易掉链子。

问题三,班主任缺乏搭配师资的综合素质。班主任难过“三关”,首先是人情关。一些教师由于自身教学能力不足,担心过不了聘任关,因此,积极实行人情攻关,班主任考虑要与同事朝夕相处,就只好毫不情愿地聘任该教师。其次是能力关。由于学校长期实行任课教师任命制,班主任自己也缺乏选择教师和搭配教师的素质与经验,因此,很不善于选择教师,实际上会出现某些班师资搭配不合理的现象,学校调配也有些困难,而且,某些学校往往忽略这些弊病,造成班级之间的教学效果相差悬殊。这是学校始料不及的事情。再次是班主任的心态关。一些班主任害怕选择能力强的科任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因为学校考核班级常常采用该班科任教师与同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学相对名次及成绩差异来评价教师业绩,因此,他们喜好选择某些教学业绩相对较差的教师来担任,以凸显自己所教学科的业绩。他们也不大愿意选择学校领导担任该班教学工作,担心领导利用教学发现班级的问题,会像解剖麻雀一样了解班主任的工作以及班级情况,当然,他们也担心领导工作忙,耽搁大,影响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

问题四,聘任教师的人员限制。私立学校由于体制较活,实行起来比较容易,但公办学校由于长期形成的体制束缚,就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本身教师紧缺,粥多僧少,实行起来就比较困难。二是出现教师相对剩余的情况,通过双向聘任,落聘的教师怎样解决,因人设岗,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三是人员定编定员,刚好饱和,学校缺少富余教师,通过聘任,大家都会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结果聘任未能完全起到竞争激励作用。

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常常从美好的愿望出发,思考欠周密,仓促上马,加之学校原有体制的弊端还比较明显,例如,实行定编定员,教师职业终身制(实际上是这样),所以,公立学校实行起来比较困难,学校如何趋利避害呢?

第一,加强宏观调控。我国的学校教师任课安排基本上是任命制,现在实行班主任与教师双向聘任制,这都是单面的人事安排制度,意即都是从教师的角度考虑人事安排,但是缺少对学生的关怀,缺少对家长意见的吸纳,应让学生参与到选择老师的过程中来,因为学生更能感受到老师的优劣,至少他们可以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老师,这样就形成教与学的双面实行聘任。学校再从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角度综合考虑问题,进行宏观调控,学校应该对聘任工作进行舆论引领和目标导向,对聘任不能放任自流,因为表面上看来,班主任与教师双向聘任很合理,是两厢情愿的事情,但是,其他方面的利益却很难得到照顾与保证。所以笔者不是否认实行双向聘任,扼杀其积极作用,而是欲通过宏观调控发挥其积极意义。

第二,强化培训。如前所说,聘任还存在诸多问题,学校应强化培训,应引导班主任过好“人情关”“能力关”“心理关”,面对同事要唯才是举,不徇私情,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选择适合本班的科任教师。学校还要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指导教师了解同行的工作业绩,班主任还要统筹全局,对本班的任课教师的年龄、经验、性格、敬业精神、能力、执教风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使教师搭配趋向合理,从而优化教师结构。学校还要鼓励骨干教师主动参与选聘,适应变化了的改革形势,为学校多做贡献。

第三,改革评价体制。首先,学校的评价体制应是竞争与合作的机制。学校管理应充分体现竞争与合作的理念,教师实行双向聘任,这种竞争是相当激烈的,鼓励教师个人做出优异的教学业绩,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学校是一个团队,年级是一个小小的单位,班级是一个集体,需要大家合作,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大家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寻求共赢的发展局面。例如,我校实行合作性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考核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对教师所在年级教学质量的单项考核。即对于年级教师的教学业绩评价激励,注重年级教学过程的考核,注重年级教学总目标的完成,这是认定教师教学业绩的前提,这是奖励年级教师的重要依据。二是对教师所在学科的教学、教研、科研业绩的考核。即对于学科教学业绩的评价激励,注重该学科教研组总的教学业绩;对于教研、科研成绩的评价,也是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考核评价,该学科教师的教学、教研业绩奖励与本教研组的成绩挂钩,这是学校对每个教研组一年来总体的评价。在合作性评价下,实行年级备课,撰写统一的教案,让大家分享教学资源,对于某些能力有限,教学业绩平平的教师,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就主动去听课,去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分析,寻求解决办法,还有为该老师配备指导教师进行手把手的指导。这样,教师之间合作意识很增强,人际关系十分和谐。事情还有另一面,如果某位教师工作不认真,学校考评不合格,或者学生以及家长意见大,学校调查属实,首先是帮助教师更换任课班级,如果还存在严重问题,可以让该教师停止上课,进行进修学习,以便该教师重新上岗。所以,我们的教学评价体制不要单方面强调合作或竞争,尤其是实行双向聘任制,不能在强化竞争的同时,忽视合作的积极作用。学校还要有激励机制,让骨干教师挑大梁,不能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当然,学校还要努力创设成为“老有所用,壮有所为,少有所成”的文化氛围,学校对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对青年教师要给予更多的激励,对老教师也要倾注更多的关心,在文化的浸润下,激励教师奋发有为。再者,就是要有责、权、利相结合的奖惩机制。任何管理应该努力做到责、权、利相结合,班主任聘任科任教师,拥有了选择教师的权利,但是,学校缺少了对该班培养目标的规定,使班主任缺少了应有的责任,因此,出现了选择老师讲人情的现象。学校应该对班级的方方面面进行考核,与教师的利益挂钩。只有这样,才会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挥双向聘任的积极作用。

第四,改革人事体制。公立学校应该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使人事体制具有一定的弹性,因为适度的富余人员是实行双向聘任的积极条件,这样可以使聘任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学校还要让落聘教师进行进修再上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还要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体制,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激活人力资源,一定会给学校带来生机与活力。学校的聘期一般来说是一年,但笔者认为,只要教师工作尽职尽责,应该保持稳定性,这符合教育工作的特点,学校不宜为了实行聘任制,而年年大换血。

篇5:双向培养工作总结

一、广泛动员、大力宣传

公司机关党支部在被确立为双向培养工作试点,立即展开了积极的动员、宣传工作。支部书记在机关全体员工大会上系统全面地传达了县委组织部和公司党委关于党员优干双向培养试点工作的基本要求、目标及具体的标准等,号召全体职工积极投入双向培养试点工作的实施当中。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工作,使得全司职工明确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健全组织、明确目标

为确保双向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专门成立了由公司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委员为成员的双向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落实、指导、开展双向培养的上情下达,推荐教育,培养等工作。双向培养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县委组织部的具体要求,结合公司党委工作的实际情况,明确 双向培养试点工作目标是: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办法,在公司工作成绩突出、业务技术骨干中分别培养2名入党积极分子,确定3名发展对象,吸收2名新党员;采取结对帮带、教育培训等多种手段,为岗位成才创造条件,努力使他们尽快成为公司的优秀骨干。

三、坚持标准、确定对象

机关支部在技术骨干中发展党员,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按照三个代表、七一讲话的要求,切实保证新党员的质量,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以党性强为前提,较强的业务技能为基础,群众公认为根本,真正把本校的优秀分子纳入双向培养中来,通过双向培养使他们脱颖而出。经过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组织推荐三种形式的结合,公司党总委和双向培养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将 等 位思想素质好、入党动机纯和愿望强,愿意在党组织中经受锻炼和考验的优秀分子确定为党员培养对象;将 等 位党员同志列为优秀骨干培养对象。在确定培养对象后,公司还把培养名单在厂务公开栏进行了公示,以进一步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反映。

四、落实措施、有序推进

1、抓好培养对象的理论学习。机关党支部认识到当前最重要的理论学习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为此召开了培养对象的理论学习会。组织他们观看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宣传片;其次向培养对象分发了 等学习资料,让他们进行学习;再次,向培养对象布置了撰写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心得、体会的任务,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实践经验总结出来,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使他们尽快在政治上成熟起来。

2、加强对培养对象的实践锻炼。对列为培养对象的优秀骨干和党员注重加强实践锻炼的力度,结合公司工作的实际,要求培养对象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和活动、科研课题研究活动与班级德育工作小组和德育导师制工作,切实提高培养对象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他们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以我校推进德育导师制为例。德育导师制是近两年来,我校的德育工作者针对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所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深入思考后,探索和实践的一条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是一种亲情化、个性化的德育模式。本学期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学校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加快德育导师制这一新兴德育特色的发展步伐。把被列为培养对象的党员都列为德育导师,每位导师分别和35名学生结成对子,通过和学生聊天、谈心等方式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负责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导师制的推进不仅使三个代表的思想和精神在学校德育工作上落到了实处,而且极大地增强了被培养党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使他们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锻炼的机会。

篇6:“双向培养”工 作 总 结

“双向培养”活动总结

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切实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进一步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照县教育党委相关文件的要求,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坚持标准、保证质量;联系实际、分类培养;实绩考核、动态管理;积极探索、培用结合”四项基本要求,结合本支部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培养方案,并周密安排,加强指导,精心开展了培养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此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广泛动员、大力宣传

按照县教育党委“双向培养”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县局要求,结合我真实际,镇中心小学立即展开了积极的动员、宣传工作。支部书记在全体教职工大会和党员大会上系统全面地传达了县教育党委关于党员优干“双向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具体要求等,号召全体教职工积极投入“双向培养”工作的实施之中。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工作,使得全体教职工和党员工明确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健全组织、明确目标

为确保“双向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专门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党支委员为成员的“双向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落实、指导、开展“双向培养”的上情下达,推荐教育,培养等工作。“双向培养”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县局的具体要求,结合我镇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明确 “双向培养”工作目标,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办法,在全镇工作成绩突出、业务技术骨干中分别培养4名入党积极分子,吸收3名新党员;采取结对帮带、教育培训等多种手段,为岗位成才创造条件,努力使他们尽快成为校园的优秀骨干。

三、坚持标准、确定对象

在骨干教师中发展党员,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保证新党员的质量,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以党性强为前提,较强的业务技能为基础,群众公认为根本,真正把优秀分子纳入“双向培养”中来,通过“双向培养”使他们脱颖而出。经过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组织推荐

三种形式的结合,校委会和“双向培养”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将陈坤等思想素质好、入党动机纯和愿望强,愿意在党组织中经受锻炼和考验的优秀分子确定为党员培养对象;将张广等4位党员同志列为优秀骨干培养对象。在确定培养对象后,把培养名单在“校务公开栏”进行了公示,以进一步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反映。

四、落实措施、有序推进

1、抓好培养对象的理论学习。党支部认识到当前最重要的理论学习是对“三个代表”、十七大、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为此召开了培养对象的理论学习会。组织他们观看宣传片;向培养对象分发学习资料,让他们进行学习;向培养对象布置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实践经验总结出来,加深理解和把握,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使他们尽快在政治上成熟起来。

2、加强对培养对象的实践锻炼。对列为培养对象的优秀骨干和党员注重加强实践锻炼的力度,结合教育工作的实际,要求培养对象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和活动、科研课题研究活动,切实提高培养对象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他们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本学期学校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把被列为培养对象的党员都列为“骨干教师”培养行列,与每位骨干教师结成对子,不但工作上落到了实处,而且极大地增强了被培养党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使他们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锻炼的机会。

3、结对传帮带。通过培养对象和学校党员干部的“双向选择”,为每一名培养对象确定了两名党员作为联系人,并互相结为对子。明确联系人的职责和任务,要求联系人每月和培养对象进行1—2次谈心、谈话,并及时记录谈话内容。通过结对传帮带的方式,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分别进行扶持,促使他们早日成长、早出成果。

篇7:乡土人才双向培养的调研心得

**镇党委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进一步发挥“乡土人才”和村级干部在农村经济中的示范、辐射作用,显得十分紧迫。近年来,**镇深入探索富民强镇、跨跃发展的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积极寻求选拔村干部的新途径,构建互动机制,在全镇组

织实施村干部与“乡土人才”的“双向培养”(即:把优秀乡土人才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优秀“乡土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不断壮大。目前,全镇建立起一支“田秀才”、“土专家”、“技术能手”等1000多名的乡土人才队伍,村级干部的活力增强,全镇工业纳税销售突破10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00元。强有力地推进了富民强镇的进程。笔者对此作了专题调研,觉得有如下几点启发。

一、研讨农村发展需求,是实施“双向培养”的首选课题

**镇党委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从“乡土人才”与农村干部互动发展角度出发,着眼于“双强”型村干部与优秀“乡土人才”、“双向”培养机制。针对前几年所碰到的四点误区:一是专业人才紧缺而依赖垄断性的约束体制选拔人才;二是日前尚存在的“人才无用论”,而沿袭至今不明的游戏规则丧失人才竞争力;三是由理论研究薄弱而对农村人才界定的期望值过高导致“身在宝山不识宝”的倾向,而导致农村干部后继乏人的局面;四是混淆人才与人事的概念,认为人才一定就要由政府组织使用的人事制度,使村干部与乡土人才两厢脱节。为此,**镇切实分析农村发展需求,明确培育“乡土人才”队伍的工作重点,坚持以村干部与“乡土人才”双向培养为主题,着力引导“乡土人才”在富民创业中施展才华和培养村干部在建立“双强型”上自立奋发,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在此基础上,镇组织部门狠抓三落实:一是组织落实。镇、村明确责任人,形成上下结合,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体系;二是宣传落实。通过会议、广播、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宣传“乡土人才”和优秀村干部的事迹,在全镇形成尊重“乡土人才”的良好氛围;三是计划落实。根据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前几年的考核情况,拟定“乡土人才”开发工作计划,形成《“双向培养”工作意见》和《双向培养的工作方案》,下发各村、各单位,做到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

二、拓宽绿色通道,是培育“乡土人才”新秀的关键之着。

培育“乡土人才”的重点要不断挖掘新型人才,培育新秀,为村干部输送人才。必须多种渠道,广开绿色通道。

一是调查摸底“登”。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镇18个行政村、23个企事业单位中的360多名土专家、土技术人员及种植、养殖大户、工业技术能人以及在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等人员调查摸底,分别建立镇内、镇外知名人士的人才档案花名册,除每年选拔表彰一批“乡土人才”外,对有特殊贡献的“乡土人才”,积极向上级推荐表彰。几年来,优秀农村干部党员中有32名优秀“乡土人才”获得姜堰市以上荣誉称号,其中9名获泰州市以上荣誉称号。

二是公开物色“选”。镇公开选拔条件、方法,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基层民主推荐,基层组织审核把关,选拔100名优秀“乡土人才”公示,无不良反映,列为镇优秀“乡土人才”,纳入村(股)级后备干部培养。

三是结对挂钩“促”。镇党委组织镇、村主要干部与优秀“乡土人才”以及专业人士、知识青年、退伍军人、技术骨干分层次,结对联谊,贯彻到“四个一”,即:每月至少与联系对象交一次心;每季帮助结对挂钩对象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每半年向联系对象提供一条科技信息;每年撰写一篇联谊工作交流材料。重点鼓励优秀“乡土人才”创业、创大业,引导优秀“乡土人才”带头富、带领富,增强群众基础,提高服务群众意识。形成1000人的对象结对网络。

四是自学、培训“帮”。鼓励“乡土人才”参加有关培训机构学习;支持相关人员到高校深造;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定期邀请高等院校专家到**镇讲授新知识、新技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组织学习政治理论、法律常识、党建知识、农村科技等方面的知识;通过镇党校、成教中心、农业技术学校等多渠道、多种形式培训,提高其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和管理才能。涌现了一批有觉悟、有才能、有专长的“乡土人才”。

五是走访鼓励“引”。定期、不定期对优秀“乡土人才”进行访问,征求意见,了解所盼、所需。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服务活动,增强党组织对“乡土人才”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主动寻求党组织的关心,努力把优秀“乡土人才”培养成创业标兵、优秀党员、有专长的村干部。

六是实践考察“练”。针对本地特色,开展具有里下河农业特色的水产养殖、特禽饲养,日光能蔬菜生产、凤鹅加工及奶牛饲养等高新实用技

术实践;围绕本镇钨钼、服装两大产业的技术改造、创新实践;结合村级干部工作,群众工作、文化活动等实践,开展互帮互学活动,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每年组织一次考核评比,登记注册,并实行滚动管理,每3年调整一次。

《乡土人才双向培养的调研心得》来源于,欢迎阅读乡土人才双向培养的调研

篇8:学校双向培养

关键词:体育,民俗,学校

我国虽然疆土辽阔,民族众多,但是民俗体育的发展并未充分利用此优势,使民俗体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气候。尤其是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带来的社会变化之快,竞技体育发展势头旺盛,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民俗体育的发展步伐更加举步维艰。基于此,民俗体育的发展需要人们将之传承并发扬光大。据调查研究表明,将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并轨发展,是发展民俗体育的最佳途径。

1学校体育因民俗体育而更加丰富多彩

1 . 1学校体育因民俗体育而内容多元化

课程资源是课程教学的前提必要条件,只有确保充足的课程资源做储备,才能确保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但是,纵观历史,我国体育教学的课程资源是非常有限的,简直是少之又少,基本都是从苏联照搬,或是从西方效仿得来的,几乎完全没有属于自己民族的东西。从这点看来,民俗体育是可以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课程资源做到有益补充的。其原因有四点:第一,民俗体育基本起源于民间游戏,因而趣味性较强,比较容易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第二,民俗体育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国家的民族有个深刻的认知,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第三,民俗体育内容丰富,涉及内容广。我国地域广阔,并且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民俗体育的特点鲜明,地域色彩和民族色彩浓厚,可以增强学校体育内容学习的吸引力;第四,民俗体育起源于民间生活之中,因而具有生活化特征,方便学生体育学习之余进行锻炼,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1 . 2学校体育因民俗体育而内涵深刻化

我国民俗体育不仅作为一种体育形式而存在,它更是一种文化的彰显,这其中比较典型案例的有舞龙舞狮、摔跤和搏击。舞龙舞狮彰显着动静相宜的文化内涵;摔跤彰显着大气果断的文化内涵;搏击彰显着坚定顽强的文化内涵。此外,民俗体育还可以对学校体育德育教育做到有益补充,它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应抓住民俗体育的内涵特点和优势,将体育教学之中融入适宜的民俗体育文化内容, 进而深刻学校体育的文化内涵。

1 . 3学校体育因民俗体育而效果显现化

民俗体育,一般起源于民间游戏,因而趣味性极强。另外,民俗体育是大众广泛参与的民间体育类型,因此必定通俗易懂、简单易学。基于此,将学校体育教学之中,适当的融入民俗体育元素,不仅可以吸引学生体育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和兴趣,还可以极大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满足欲和自豪感。因此,民俗体育的融入,必将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1 . 4学校体育因民俗体育而改革扩大化

受苏联和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学校体育更加注重竞技体育的发展,这就导致了适宜大众学生的体育项目成为学校体育忽略发展的部分。民俗体育起源于民间大众体育游戏项目,因而更加适宜大众,这就致使民俗体育能够很好的填补学校体育开展适宜大众学生体育锻炼的项目缺口。因此,将学校体育中融进民俗体育,不仅可以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还能够促进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

2民俗体育需要学校体育加油打气

2 . 1民俗体育需要学校体育方式传承

从古至今,我国的民俗体育都是靠无意识传承而传承下来的。所谓的无意识传承就是不是人们刻意传承的结果,而是偶然获得传承的,这种传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受到外界冲击,必然会土崩瓦解。因此,民俗体育若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依靠有意识传承。所谓有意识传承,就是要依靠人们通过某种形式或方法,使民俗体育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并祖祖代代传承下去的过程。学校是传承文化最为科学和长久的地方,因此,民俗体育若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依赖于学校体育。将民俗体育融进学校体育之中是个不错的选择。学校体育通过对民俗体育进行筛选、整理、完善和规划,使之以科学的形式存在于学校体育教学之中,并在学校体育教学之中得以发展和传承。

2 . 2民俗体育需要学校体育科学调整

民俗体育起源于民间,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有一些不良思想印记,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在对民俗体育融入之前,对其进行科学的筛选,去掉不科学的部分,留下科学的部分。此外,民俗体育之中有些项目带有浓重的地域色彩、深受学生喜爱,抑或带有显著的健身色彩的,学校体育应对其进行合理调整、科学规划,使之在学校体育之中发扬光大。与此同时,民俗体育的特色和独到之处,学校体育应予以保留,使其继续拥有可辨识的最本质特征。所谓的调整,是为了其发展更好,而不是让其变得面目全非。

2 . 3民俗体育需要学校体育推进步伐

一个民族若想在世界的舞台上得到认可和尊重,它必须要有其自己的独到之处做坚强的后盾和强有力的支撑。民俗体育也是一样的,它若想登上世界的大舞台,就必须有其自己的独特文化和内涵做支撑。此外,民俗体育光独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与世界融合。这就要求民俗体育不断的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并与自身很好的融合,使自己具有世界的烙印。当然,民俗体育无论是与世界的融合,还是自身的独特之处的发挥,都离不开学校体育的协助, 民俗体育需要学校体育的规范与帮助,将其完善至完美,进而走向世界。舞龙这项民俗体育通过借助学校的力量而荣登世界舞台就是对其最好的佐证和说明。

3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双向建构规划

3 .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发挥作用最大化

政策的制定主要包含制定者和制定内容两大板块。课程权利内容主要涵盖自主权、决策权、开发权和参与权。在体育教学中则体现为体育课程的内容制定和内容选择方面。就当下而言,我国的体育课程权利还是受到很大束缚的,灵活度和自由度严重欠缺。因此,若想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挥其作用最大化,就需要政府政策和学校政策加大支持力度,让学校体育在民俗体育应用过程中实现课程权利的最大化,体育教师可以自由、灵活的支配民俗体育教学内容。

3 . 2加大研发力度, 确保科学长远发展

前面说过,民俗体育尤其自身的优势所在,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因此,在融入体育教学之中时,需要加大筛选力度,这就需要科研机构的介入。通过科研机构对民俗体育进行全方位立体的调查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学校体育所用。民俗体育在一系列的科学评估后,卸下负担,重新起飞。因此,民俗体育若想得到长足发展,离不开研发机构的大力协助。

3 . 3做好教学保障工作, 从提高师资水平做起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地位不可小觑。因此,民俗体育若想在体育教学中获得长远发展,优秀的民俗体育教师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优秀的民俗体育教师:第一,外聘民俗体育的专家,对本校民俗体育教师进行讲授和座谈, 提升本校民俗体育教师素质,如有可能,聘请专家为本校的兼职教师;第二,选派优秀的民俗体育教师外出学习,吸收精华,回来释放本校;第三,在本校的学生群体中,大力发展后备民俗体育教师人才。

3 . 4促进形式多元化发展

民俗体育起源于民间游戏项目,因而简单易学适宜大众、娱乐趣味欢娱大众。此外,民俗体育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学校体育中融入民俗体育项目时,要注意到民俗体育的这些特性,注意把握特殊节日的特殊运用,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将民俗体育广泛应用于各个时间段和各种场所,让民俗体育广泛开展起来。

3 . 5规范体制, 促进发展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西方和苏联的影响,竞赛体育已成为主流。但是之于民俗体育项目而言,全国性的项目屈指可数。因此,建立一些规范的体育竞赛制度,让民俗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竞赛中广泛开展起来,如果能在全国范围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开展,那才是民俗体育的科学发展走向。所以,有关政府部门和学校部门, 应对此大力协助,使民俗体育的梦想最终得以实现。

4结语

篇9:学校双向培养

经过长期思考和实践证明,本人建议在职业学校开展“双向赏识”教育,让赏识成为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手段,增强课堂对师生的吸引力,增强学校对师生的吸引力,让师生从内心感受到学校是个给人以情感温暖、给人以进步动力的值得留恋和回忆的港湾。

所谓“赏识教育”,即对学生的德、才予以重视和赞扬的一种人文管理方式。其特点是抓住学生的优点不放,以小见大,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而不是揪住学生的缺点不放,小题大做,让负面精神转化成恶性循环,使学生在“我是坏学生”的意念中沉沦。而“双向赏识”教育则是“赏识教育”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让学生和教师在活动中互相赏识,达到师生之间交流无障碍,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增强学校对师生的吸引力。下面就推行“双向赏识”教育的一些想法与大家进行探讨和交流:

一、积极展开研讨,使“双向赏识”教育切合实际,合理可行

为使“双向赏识”活动开展有序,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必须要制定详细、全面、可行的计划。然而在制订计划之前,需要做的首先是采用问卷调查、教师座谈、教师研讨、学生座谈、个别采访等形式积极做好调研工作,了解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障碍、沟通困难的主要原因,了解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时的困惑,了解学生内心最关注的问题和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和教师接触时的困惑等。发现问题后,积极进行校内各级各类研讨工作,使“双向赏识”教育紧紧贴近职业教育,做到合理可行。

二、制订详细计划,使“双向赏识”教育有的放矢,贯穿始终

通过研讨、调研后,制订贯穿整个学期、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活动计划。将“双向赏识”这个理念融入课堂、融入各项活动之中、融入为学生服务的各项事务之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贯穿教学始终,为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开展丰富活动,使“双向赏识”教育充满情感,取得成效

为使“双向赏识”这一想法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将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重点,同时,职业学校也应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师生展示自己,让师生之间能够深入了解,使“双向赏识”活动真实、充满真情,并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融洽师生关系,疏通师生沟通途径,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

四、“双向赏识”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我们不否认恰到好处的赏识所起到的“燎原”之功,然而,对学生的优点一味地“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也是不可取的,这种做法会让学生望而生畏,觉得目标太大,可望而不可即,削弱了他们的意志。那么,怎样才能“赏识”得恰到好处呢?在“赏识”中应注意些什么呢?

1.在赏识目标的定位上,要让学生感到有发展可言,可望而又可即。赏识的目标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如果一味地“小题大做”“无限夸张”,就只能让学生望而却步,使其产生反作用。老师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太高了,学生就会感到自己的目标越来越难以实现,可望而不可即,产生了负面影响。

2.在赏识的程度上,要让学生感到幸福、快乐。在具体的操作中,老师如何把握赏识的尺度,让赏识真正成为推动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营造和谐、幸福快乐的人际关系的手段,这才是赏识教育的初衷。我认为老师在赏识学生时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

3.在成功面前,赏识就是要真正成为触动学生的催化剂。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特别是行为自律较差的学生,他们在完成某项活动后“成功的喜悦”是一种自我认识,这个时候,如果学生能得到老师恰当的表扬,学生就会为自己的成就感到满足,从而增强做事的信心。

4.在错误发生时,赏识要与批评互存、互融、互促。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赏识”和“批评”是教育的两翅,我们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孤立地偏重某一方面。在日常对学生的教育中,我们应该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什么时候用赏识好,什么时候用批评好。让赏识与批评互存、互融、互促,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对我们的教育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5.赏识要结合具体环境,做到伺机而赏。赏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把握得好,赏识就会成为促进学生奋发进取的催化剂,把握不好则会产生反作用。老师要结合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赏识方法,并做到伺机而赏。所谓伺机而赏就是要老师把握有利时机赏识孩子,这样赏识才更有效,才更有实际意义。

6.赏识要因人而赏,且要有针对性。赏识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要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赏。对于那些弱势群体来说,给他们更多的赏识,也许他们就比那些处于强势群体中的孩子要强得多,有效得多,因为他们更多地需要帮助,需要别人的关心。一旦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关心和赏识,他们就会对学习、对工作更有信心,也会更加努力,也有利于他们的潜能的激发。

7.赏识要有一定的艺术性。语言上要有艺术性,在教育中我们教师要多用肯定性语言和鼓励性语言;行动上要有艺术性,老师的亲自参与会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欣赏;在体态语言上要有艺术性,老师给学生投一个赞许的眼光,或一个满意的微笑,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学生遇到不开心的事或感到痛苦时,老师用一些安抚的动作更胜过语言上的安慰,能使学生尽快走出困境。

所以,我认为赏识教育是肯定孩子成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但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必须做到因人而赏,识才而赏,且不能将赏识与批评孤立起来,这样教育才能卓有成效。

师爱是最伟大的爱,它高于母爱,深于情爱,大于友爱,是理智的爱,科学的爱,大公无私的爱。希望我们职业学校的老师除了加强自身的素质外,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更加关注、尊重、赏识学生。教师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的同时,也将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赏识,学生自信增强了,发展得会更好;学生的发展也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受到热爱、更加自信的教师会把这份热爱和自信反馈给学生;师生的观念将在“双向赏识”教育的互动中得到升华、提高。“大爱成就大教育”,希望我们职业学校教育为学生奉献出真诚的爱,为职业教育事业高速发展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赏识教育 切莫过度.三联阅读网.

[2]孟庆香.浅议赏识教育.中考教师.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上一篇:台湾行前教育下一篇:我不想做好孩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