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交流学习函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赴交流学习函范文

华侨大学赴海外交流学生监护人声明函(样本)

华侨大学赴国(境)外交流学生监护人声明函(样本)

本人是华侨大学学院级学生(身份证号码:)的监护人(与该生关系为)。本人清楚此项交流学生计划,同意于年月至年月前往进行交流学习,兹声明如下:

1. 本人承诺承担该生在交流学期期间的一切 费用,并保证其按时返回学校;

2. 本人承诺督促该生遵守前往交流国家(地区)的法律和 交流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遵守学校纪律,不做有损国家和学校尊严的事情。遇到关系学校和国家利益及声誉的大事应及时向当地中国使领馆和学校报告;

3. 本人承诺督促该生在国(境)外留学期间注意人身安全, 并采取主动措施加以保障,包括自行购买人身安全保险、医疗保险等。如遇重大自然灾害和当地问题造成的个人事故,将由本人及该生承担责任。

声明人亲笔签名:身份证号码:()

日期:

第二篇:学习交流函

XXXXXXXXXXXX办公室文件

XXX办函〔2014〕 号

XXXXXXXXXXXXXXXXX办公室 关于联系考察学习的函

XXXXXXXX办公室:

我县拟定于XXX年XXX月XX日下午到XXX实地考察学习XXX有关XXX工作特别是XXXXXXXXXXX等的好经验、好典型,望贵单位予以接洽为谢! 联络人:XXXXXX,联系电话:XXXXXXXXXX。 此函! 附件:XXXXXXXXXXXXXXX外出考察人员名单

XXXXXXXXXXXXXXXXXXXXXXX办公室

XXXXXXX年XXX月XX日

关于赴********学习考察的函

*******:

为学习贵局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水平,我镇拟于5月7日,由镇长****同志带队,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各村支部书记共60人,到贵局学习考察并参观学习两个乡镇,考察时间为半天,望给予接洽为盼。 (联系人:**** 电话:**********)

************** 2013年5月2日

关于赴贵单位考察学习考察的函

***单位:

为学习借鉴贵单位在方面的成功经验,我单位组织建设团队及负责人员等相关人员定于2013年*月*日赴贵单位考察,望贵单位予以接洽为盼。

一、 考察内容

(一)场馆建筑建设、使用面积情况

(二)场馆空间布局、内部设施情况

(三)场馆软件建设、动画制作情况

二、考察人员

***: 职务 ***: 职务 工作人员:**************** 联系人及电话:**** 电话******

2013年6月6日

第三篇:赴工地交流学习新闻

公司赴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交流学习 为提高建筑队伍的整体素质,2018年10月12日上午十点,公司董事长阙开富带领部分企业骨干赴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参观交流学习活动,从市场规模、经营管理、品牌建设、人才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党建管理、项目管控、技术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公司职能部门对分公司及项目部的管理服务化等优质管理模式带着愿望和梦想进行了对标学习取经,希望通过此次交流学习能找到差距、学到经验,提升恒富集团的管理、施工等各方面水平。

中天在建工程高楼林立、安全防护网整洁规范、工地管理秩序井然,创新规范管理而设置的安全教育区、安全体验区、质量样板区、园林示范区、员工生活区,让人耳目一新;施工现场安全规章、岗位职责,设置、监督到位,反映出企业规范管理的常态化;在质量样板区的引领下,员工们按标准精心施工,工程整体质量得到了保障,受到业主方和主管部门的赞誉。不仅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还有一套监督问责机制,创新的质量样板和安全体验配套设施建设,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为打造素质过硬、管理规范、勇于开拓、业绩优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型建筑团队,广东中泸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邓明超会长的精心主持下,励精图治、深化改革,创新管理,探索出了一整套建筑行业规范化管理新模式,展示出了企业的新形象,受到当地行业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赞扬。对集团公司区域市场分布情况、管理模式,近年来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今年的各项重点工作进行详细介绍,最后他希望通过此次学习契机,双方能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实现共同进步、携手共赢。

公司内部管理建设是支撑分公司、项目部开展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工作的基础保障。随后,中天分别从部门管理建设的思路原则与具体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了经验交流,详细介绍了规划运营部周例会制度、周学习制度、岗位工作指南、内部矩阵小组机制、内部绩效管理等五大模块内容。

会上,王伟对部门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做了交流与说明,并携同规划运营部全体成员与各部门进行了互动交流。最后,办公室主任闫峰进行了总结发言,提出要严格落实公司打造服务型总部的要求,将总部部门学习会常态化,定期组织各部门进行经验交流,以实现共同提升。

在交流座谈中,邓明超向学习考察组一行,介绍了企业改革、创新管理的经验。他强调:建筑企业已进入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时代,建筑企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取决于领导者思维的拓展和改革意识的深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建筑企业的改革,应当处理好企业管理层面债、权、利的关系;正确认识规范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与企业产出的关系;科学评判安全、质量、进度、效益的关系。制定各管理层面、各工作岗位全覆盖的管理制度,形成一整套的施工、安全、管理、监督、考核、问责和奖励机制,确保建筑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今天的参观学习,各位老总们受益匪浅,既开阔了眼界又取到了真经,也让我们看到自身的差距。邓会长的讲话,给我们建筑分会,在企业管理、改革创新上,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这些好经验带回去,认真消化、抓好落实,让“中泸建设”的成功经验,在建筑分会各会员企业开花、结果。

此次学习交流活动收获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接下来将对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因地制宜地借鉴。为进一步开展横向交流合作。为企业开拓视野、提高水平,“走出去”发展牵线搭桥,对我区企业转型升级,构筑建筑业竞争新优势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此次活动对全体员工特别是到场员工既是一种激励,又是一种鞭策,进一步提升了员工对企业建设的感性认识,公司上下卯足劲,紧绷弦,取长补短,通过不断学习来强化专业能力、提升管理水平。

第四篇:赴宜川中学交流学习心得

2011年11月6日—12日,学校组织高一年级的各备课组长和总务德育等处室负责人一行13人,赴宜川中学进行为期6天的交流学习。此次交流学习活动重点是学习宜川中学课堂改革的理念和自主课堂建设情况。学习组在宜川中学通过听课、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宜川中学学生宿舍管理、餐饮管理、学生自主管理、晨读、晚点、胸贴背式跑操等进行全天候全程的学习和观摩。以“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为特色的宜川中学给我们以极大的震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宜川中学的基本概况:

宜川中学创建于1941年,位于宜川县城中心,距离壶口瀑布50公里,2003年晋升为陕西省重点中学(标准化高中),2008年增设新校区。学校占地75亩(其中校本部50亩,新校区25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现有95个教学班(校本部62个,新校区33个),在校学生6558名(本部4381名,新校区2177名)。有教职工376名,其中特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76名。学校积极践行“学校的一切为学生发展而存在”的办学理念,由内涵发展不断向特色发展、名校发展迈进,逐渐形成以“自主管理自主学习”为特色的自主明校。2007年开始实施自主课堂改革,2010年,延安市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现场会在该校举行,2011年5月省课改专家组到该校深度调研,2011年11月底,全省课改现场会即将在该校举行。

学校先后被授予“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百佳名校”,“全国创建和谐校园先进单位”,“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项目学校”,“陕西省依法治校先进学校”,“陕西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2004年高考二本上线187人,2006年322人,2008年610人,2010年1102人,2011年1154人,张瑛同学以644分夺得延安市文科第一名,全省第31名,被清华大学录取。

二、 历史在积淀中传承,理念在提升中升华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高度决定力度。宜川置县一千五百年来,耕读传家的农耕文化,造就了宜川人崇文修德、读书为上的良好人文传统。宋代胡瑗、张载两位大教育家来到宜川任职,胡瑗称“安定先生”,推广“苏湖教法”,张载世称“横渠先生”,首创崇圣书院,著书讲学,教化民众。“安定流韵、横渠遗风”,使宜川形成了源远流长、尚文重教的文化传统。

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壶口瀑布即在宜川县境,滚滚洪流,急速收敛,一泻汪洋,浊浪排空,掀起千层烟、倒卷半天云,波澜壮阔,奔腾汹涌。

宜川中学将承古启今,将古今教育理念交融碰撞,将地域文化溶于学校管理之中,用壶口瀑布的大气、奔放来培育学生自信、自主、进而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自主意识和自立精神,即所谓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2004年,学校确立了内涵发展战略思路,办学基本定位是:在贫瘠的土壤上办高质量的学校,在扩大办学外延基础上丰富教育内涵,提升生存实力。2005年,“学校的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成为学校的办学理念,结合新课改精神,全新的学校观、教育观和学生观深入人心,成为一切工作的灵魂。其学校观为“学校的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其教育观主要内容有: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关注学生的发展;教育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教育不是重复别人的思想,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其学生观的主要内容有:学生不再是接受的容器,而是可燃的火把;学生不再是配角,而是活动的主体;学生不再是书本的奴隶,而是渴求真理的主人;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机械,而是求索新知的行者。宜川中学先进的理念成为学校的灵魂与生命,是全体师生前进的灯塔与旗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学生管理、课堂改革、后勤管理、文化建设等都是在该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着,进步着,提升着。

三、课堂改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宜川中学课堂改革从2006年开始,2008年在当时高一年级全面铺开。2011年首次全面实施新课堂的学生全部毕业,优异的高考成绩证明了课堂改革的成功。在几年的实践探索中,宜川中学逐渐形成了“三环节导学式教学法”或“自主课堂模式”,即“自主学习——讨论展示——检测小结”为基本架构,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学案为载体,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在使用学案的过程中质疑、选择、分析、综合和概括,采取讨论、交流、展示等形式激发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自主学习是课前教师将集体讨论编写的学案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指导,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分配各小组和不同层次学生展示点评的具体任务。学生运用学案,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采取不同方式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讨论展示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习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交流自主学习中遗留疑难和困惑以及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展开思维,激发情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检测小结采用口头提问和书面检测等形式,让学生消化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对知识进行梳理小结。

2、导学案的编写:

在三环节导学式教学模式中,学案是贯穿始终的,学案的编写尤为重要,而备课组在学案编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期开学前,备课组将备课内容按课标要求分成为单元(专题)直接分派给各位科任教师,各位教师按要求自主编写学案,交备课组集体讨论,反复修改,备课组长审核,交由年纪蹲级教务副主任审批,再印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之间既体现了互助合作探究,又极大地提高和保证了学案的质量。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有助于以老带新,有助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集体成长。

学案编写的原则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重在方法指导,基本结构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随堂检测”四个部分组成。

3、学习小组建设:

整个课堂和教学的三个环节中,都离不开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建设与学案编写就成为宜川中学自主课堂改革的两个重要的支撑点。学习小组在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每组6人,按照各科成绩,本着互助帮助、共同提高的原则,全班分为12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都设有组长,各科各组都有小组长。班上要对各小组的学习和纪律等方面进行考评。学习小组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即交流展示中显得非常重要。

4、自主课堂改革的成效与不足:

通过改革,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案变学案,讲堂变学堂,客体变主体,传授变促进,作业变检测,辅导变自习。教师教学针对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激情不断点燃,潜力不断挖掘,综合素质和个人品质得到了全面历练和提升。

我们通过观察课堂的全过程,详细分析学案设计和内容结构,在高

一、高二阶段在学案中基本没有涉及到各种教材版本融合的问题,在课堂上,老师的点拨和点评高度不够,在知识迁移和重点难点把握上有所欠缺,可能高三阶段将逐步强化。

四、精细严的校本化管理,确保了自主课堂改革的顺利进行 宜川中学的最大特色就是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学生纳入管理队伍中来,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也被称为校本化管理。特别是骨干教师管理体系和学生严格管理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五、天津中学进行新课堂改革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1、宜川中学学生自主管理,自主课堂改革,刚柔相济的管理制度,学校文化建设和先进理念等方面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的,而先进的理念和学生自主自立自信意识的培养是关键,这两点是我们最值得借鉴,也是最难借鉴的的关键方面。

2、我们借鉴宜川中学先进经验和做法,不能只学习表象,不学习本质,不能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

首先,全体老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学习新课改精神,把学生放在一切工作包括课堂的中心位置。其次,从我们学校实际来看,课改的关键是如何点燃学生的激情,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再次,就是要研究校情,研究学情,在课改精神指导下,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绝不能照抄照搬,必须依靠广大教职工的集体智慧,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坚定地走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以上是我们去宜川中学学习的一点体会,重点阐述了宜川中学课堂改革的基本流程和自主课堂模式,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五篇:赴延安考察学习交流文章

2004年3月11日至18日,团市委组织24名团干部赴延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考察团参观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的故居及中共中央机关办公地址,并在中共七大召开地举行了重温入党、入团誓词仪式。抚今追昔,所有考察人员无不在思想深处上了生动的一课。参加考察的团干部纷纷表示要领会好、学习好、继承好延安精神,立足实际,认真学习,开拓创新,扎实做好共青团工作。现摘登部分团干部的考察报告,供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学习交流。

李丽(市人民医院团委书记)

近日,团市委组织的赴延安革命圣地考察团的24名团委书记,跨过一座座紧紧相连的青山,一路欢声笑语,一路奔放豪歌地来到了向往以久的延安。延安这块古老而神秘的黄土地,敞开热情的怀抱,拥抱来自古密州的赤子。

滔滔延河水,承载了全国人民的重托;巍巍宝塔山,唤起了备受欺凌的民族。让我们一同走进延安,了解延安,感受延安,追忆延安。

延安在历史上并没有过多的显赫,然而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座边镇小城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中心。这里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圣地,是新中国的摇篮,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树立了不朽的旗帜----延安精神。今天,延安精神仍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和影响着新一代的青年人。宝塔山、延河水、王家坪、杨家岭、枣园等这一个个名字是那么熟悉,早已在我们儿时的记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这一个个革命历史遗址对我们来说又是那么陌生。在这些土窑洞里,曾经居住过缔造了新中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窑洞内那简朴得让人难以置信的陈设,始终令人难以忘怀。毛泽东旧居里那架在炕上的床,周恩来旧居里那绑着铁丝的床,朱德旧居里那默默无声的纺线车,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任弼时则把自己的一生比作骆驼,不唯索取,只有奉献的精神。使我的灵魂得到启迪,令我顿悟人生。他留给我的精神财富会让我享用一生。这里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物品都是一个故事,都凝聚着延安精神形成的轨迹。什么是延安精神,我们在这里找到了答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灵魂所在。延安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创造了无数奇迹的时代。

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弥漫的硝烟、闪光的战刀,听到隆隆的炮声、雄壮的军号,似乎又回到了那杀声阵阵的战场,对那些勇猛冲杀、不怕牺牲的革命前辈,更增加了敬佩之情;对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生活,无不更加珍惜;对经过战争洗礼的伟大祖国,无不更加热爱。

在党的七大会堂旧址,我们面对庄严的党旗,进行了庄严的重温入党誓词宣誓仪式,我们感慨万千,肃然起敬,心中涌起阵阵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面对庄严的党旗,我们仿佛看见--毛泽东挥手之间,一次次拨正革命的航向,终于推倒了“三座大山”,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面对庄严的党旗,我们仿佛看见--周恩来握手之间,在亚非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国重新回到了世界的舞台。

面对庄严的党旗,我们仿佛看见--邓小平抬手之间,绘就了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敲响了新时代的锣鼓。

面对庄严的党旗,我们仿佛看见--江泽民举手之间,高擎起民族复兴的圣火。香港、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贸,好戏连连。

面对庄严的党旗,我们仿佛看到了--胡锦涛拉手之间,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诠释三个代表,使中国踏上了世界的航线。

面对党旗,我们议改革、求创新、谋发展。党旗下我们年轻人以怎样崭新的形象、风貌、姿态、斗志,迎接新的挑战,在这里我找到了最好的答案,那就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难忘延安,难忘延安精神,难忘与我一同去延安的朋友。

王梦玲(经贸局团工委书记)

回顾这

七、八天的考察,确实是大开了眼界,启迪了思想,受到了教育,加深并增强了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本思想的理念。追踪历史和政治那段漫长的烽烟古道,抚今追昔,思绪万千,使我体会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历史的发展是不能也无法逆转的。当考察团步覆在那方圣地上的时候,不仅使我想起,脚下的黄土大地非同一般,她是华夏后裔世代经营的繁荣昌盛的“华夏中原”,既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是封建王朝代复一代的帝都、要塞。两千多年前,这里先是狼烟四起,诸候争霸。继之便是七雄并列,干戈不息。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以自身的法则为其规律,历史前进的车轮更是如此。由乱到治,由分到合,最终走向统一,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任何企图破坏统

一、阻拦历史、背叛祖国的行径,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二、“三个文明”继往开来。我们这次所看到的古址、文物、景点、圣地确实不少。但真正从其要义上讲,精髓便是“秦砖汉瓦”。在这一点上,世界上除了四大文明古国之外,是没有敢与之媲美的。一块砖便有一串兴衰故事,一片瓦便印记着世纪风雨春秋。透过轩辕庙我们可以看到文明古国文化的悠久。中国的政治、物质、精神,就是从愚昧精犷的古代艰难地发展而来的。正是这一源头孕序了今天的“三个文明”。今天这“三个文明”的确定,在一定程序上反映了我们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地新面貌。所以,我们每个人不但要致力于今天的“三个文明”,更要珍惜、维护古代的思想文化。

三、创业艰辛,守业不易。这是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当我置身在延河旁、宝塔下、窑洞前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一盏灯火、一滴水珠,这要燎原大地、汇成百川是何等艰难啊!然而,六十看后的今天,“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六十年的风雨,六十年的历程,六十年走的这条路,是用鲜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走到革命摇篮,经过了革命圣地地洗礼,才晓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创业是何等地艰辛。今天,祖国大地开遍了鲜花,是他们的鲜血和汗水浇灌的沃土而生发的。从而使我感到今天的来之不易。要把创业者打下的江山守卫好、保护好、建设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因此,立足本职,面向未来,尽职尽责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马瑞滨(密州学村团委书记)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在我的孩提时代,在我的学生时代,在我参加工作以后,时时都会有一种情感涌动在我的心间,因为我念着一个令我们中华民族骄傲的地方,一个令我梦绕魂牵的地方--延安。是她那巍巍的宝塔山照亮了我们前进的征途,是她那滚滚的延河水成就了中华一代伟人,她那博大的胸怀令我向往,她那厚得的底蕴使我崇敬。 一路走着,虽然离延安尚远,虽然车马劳顿,但我的心已经飞到延安。我已经能够聆听到母亲延安的心跳,感受到她的体温。每每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因为我知道,这就是延安--我的延安,一个令我心神向往的地方。 我们学习延安精神,就应当让我们的脉搏同延安一起跳动,就应当真正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习延安精神,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做到:

一、不怕吃苦,立足实际,潜心搞好教学研究。因为教师这个职业即清贫又枯燥。搞教学研究,做高考题,可能几年、十几年、几十年面对的都是几乎完全相同的知识点,应该说,枯燥是在所难免的。许多教师能固守清贫,但却忍受不了枯燥。我想,我真的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为了我的学生,也为了我自己,如何从枯燥的书本中教出丰富多彩的知识。

二、联系社会,搞好开放式教育。延安精神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得以创立的,恰如鱼和水的关系。

而我们的教学、教育也不应该脱离人民和社会。学校办学的宗旨是先育人再教书,这也是学校共青团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与社会各界联合,达到教育的目的,真正落实学校“送我一个学生,还你一个栋梁,改变一个家庭,惠及子孙后代”的庄严承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追求着“让每一位学生走上幸福之路”。

任炳然(市联社团委书记)

当我们跋山涉水到达延安时,大家齐声高呼:延安!我们来了!

延安市地处黄河中游,陕北高原南部,全市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206万人。延安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著名的民族圣地和革命圣地。1935年到1948年,延安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延安,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圣地而永载史册。

我们参观了杨家岭、王家坪、枣园三处革命旧址,观看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活战斗的团片展。参观考察,忆往事,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此次延安革命教育,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增长了很多知识,感慨万分,受益匪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我永生难忘的一次旅行考察。延安,革命的圣地,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王磊(市燃料公司团委书记)

延安,在我心中是一个多么生命而又向往的地方。“两万五千里,万水千山,突破重围去抗日,高举红旗上延安”,小时候唱的歌曲时时缭绕在耳边,六十多年前的热血青年、进步学生,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封锁,以生命为代价奔向延安。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民族英雄刘志丹等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在此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开辟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最终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没有延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并指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孕育出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

这里有我们要学习的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叶剑英曾评价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这漫长的、艰苦的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任弼时作为中共领导人不辞辛苦,为了人民的事业日夜奔波,累倒在办公桌前。

这里又有着无比崇高的爱情,邓颖超在缅怀周恩来时说:“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我们是经过无意的发展、两地相互通信的了解,到有意的、经过考虑的结婚,又经过几十年的战斗,结成这样一种战友,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把我们的爱熔化在人民中间,熔化在同志之间,熔化在朋友之间,熔化在青年儿童一代”。

我们从高耸的宝塔,肃穆的会址,朴实的空洞,枣园的灯光中,找到了革命先驱的红色脚印,寻访到了延安精神的光辉轨迹。

王永杰(市第二水泥厂团委书记)

取道黄陵县北上百余公里,当车子在黄土高原的柏油公路上蜿蜒前行时,顾盼车侧,万壑千沟,黄土刀削壁立。大家感叹着大自然奇伟的造化之功,体味着“山高路远坑深”的真正内涵。这沟壑连绵不绝,藏兵百万巧掩装想是不成难题。也正如主席所言:“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也正是这种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解决困难的作风和鱼水深情,调动了千百万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了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战胜一切困难。这才是真正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想你“蒋校长”于亿万人民当中捉“朱毛”,谈何容易。

我们可以想象出“七大”代表是在多么险恶的环境中怎样跋山涉水汇集到延安。也可以想象出在战争年代把各地的党代表集中如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谈何容易!一代伟人旧居仍在,犹闻当年延河饮马声。

行前,我们曾谒过人文初祖--轩辕帝陵,挂甲柏前留影时,深为炎黄子孙同脉同根的我们而感到自豪,怀念始祖万世恩泽,民族豪气顿生。汉武仙台上东南望,想那一峡海水隔宝岛,即是同惠始祖恩泽,你跨过那湾浅浅的海水,真正四海归心大统于神洲又有何不可呢?

静立在延河大桥留影时,我思潮澎湃、意风气发,远处宝塔山上宝塔亮,近处大厦高楼施工忙,脚下延河之水绵绵去,笑看圣地延安换新装!

杨现富(开发区团工委书记)

这次考察活动以增强团组织凝聚力和提高共青团干部素质为主线,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历程,真正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考察归来,感受颇深。

首先,为当地恶劣的生存条件所震惊,也为现在的经济发展之迅速而自豪。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时期,虽然期间仍有些地方的路途较为颠簸,但延安周围大多数地方已修好了高速公路,坐车从西安需七个多小时左右就能到达宝塔山下。沿途可看到到处是黄土,水资源很缺,可想而知当时当地生存条件是很差的、落后的。看到老一辈革命家住过的枣园、王家坪、杨家岭等地,他们生活俭朴,甘守清贫,却为全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了一生。我也深深地体会到,现在安定、祥和的生活来之不易,这都是老革命家们用鲜血和苦难换来的,这么想着,也更坚定了我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投身到现实工作中的信心。其次,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党,正确的党。在领导人民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后,又致力于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有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我们开发区的共青团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目标为我们共青团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也要求我们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共青团十五大精神为契机,推动开发区共青团工作不断焕发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我们一定紧紧围绕市委和开发区工作的大局,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做好团的工作,加强团的建设,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再次,我们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我们应深入地学习“三个代表”重要理论和共青团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议精神,狠抓团员青年的思想建设。我们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面,丰富青年的精神世界,增青年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青年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作用。研究青年的需求,着眼青年的变化,推动和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在工作中多动脑筋,多出点子,多做实事,在新的征途上开拓出党政满意、青年拥护、社会认可的新局面。

卢德鹏(昌城镇卢家河崖村团支部书记)

只要我们有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只要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只要有你追我赶、永不落后、永不言败的“超前”精神,胜利终会属于我们。这是我考察的最深感受。

在延安窑洞,我曾惊奇地问,沟沟壑壑的高原,何以吸引了无数中华民族的精英,他们甘为革命而抛头颅洒热血。而今,我终于明白,革命的路上,没有灯红酒绿,没有姹紫嫣红,只有狂风暴雨,只有生死离别和火的考验,但革命的路上,更有的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源,铁的信念,那是一座万代不倒的丰碑。

革命早已胜利,历史也已远走。当我们站在中共七大礼堂庄严的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的时候,浑身充满了力量,心中升腾起一种信念,那就是我们要像老一辈革命家那样,续写“万水千山只等闲”

的豪情,展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飒爽英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祖国的重任已经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要用自己更加丰硕的业绩告诉历史,告诉未来,所有光荣与骄傲不仅仅属于革命战争年代和长眠于地下的英灵,它还将属于我们新世纪祖国建设的栋梁!

张志华(密州路学校团委书记)

到延安的时候,我们一起高呼:“啊!延安!我来了!”我能感觉到,全车人的热血都在沸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呀,我想只有来到延安,只有第一次看到延安的朋友才有的感觉!我们默默的在颠簸的汽车上仔细的看着现在的延安,回想当年的延安„„

杨家岭是在中国的历史上重要的一笔,在中共七大会议遗址,我们重温了入党誓词,大家都激情飞扬,清澈的心境让我们真正理解一个共产党人的誓言。

延安,一个多么神圣的地方,让多少人留恋忘返,让多少人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我们今天得以来到延安一睹延安的风采,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枉此行,这将是我们永恒的记忆。她带给我们不仅仅是外表,更重要的必将深刻的影响我们的后半生„„

张金刚(密州街道五里堡社区团支部书记)

甲申孟春,阳光和煦,万物复苏。在团市委的组织下,我们一行二十四人由鲁至陕,行千里,在西安、延安进行了为期七天的考察学习。所见所闻所感,使我充分认识了中国文明之古老,中华河山之壮丽。特别延安之行,看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业之艰难。此次西行改变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对我整个身心是一次充电,并必将影响我的一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西安无疑是中国的一部历史博物馆,它展示着历代王朝之变迁。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由一穷而白走到了幸福的今天。看今日中华,港澳回归,WTO已加入,申奥成功,神舟六号升天,百业俱兴,繁荣昌盛空前,历代王朝无可比拟。这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光荣、正确之体现。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在革命圣地延安,我们游览了王家坪、枣园等,亲眼目睹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战斗的恶劣环境,走进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当年工作居住的低矮、狭小、简陋的窑洞,走进了摆满长凳的延安整风的会议室,走进了中共“七大”的会址,并在那里重温了入党誓词,感受到了革命前辈虽处贫困却乐观向上的激情。我有时也为付出未有所得失去目标,也曾遭遇挫折而身心疲惫,来到延安,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恶劣斗争环境,感受到了创业的艰难,激情、豪情与感动让我身心全变。为此,我只有更乐观、更勇敢的面对生活,创造新生活。

上一篇:防控措施知识范文下一篇:辅警考试资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