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素质教育的基础

2022-09-10

1 素质教育与当代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德为至宝一生受用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耘有余”。德就像是人内在的灵魂与血液, 渗透着人生的整个过程。就好比“核工业”与“原子弹”的使用价值一样。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健康的体魄, 他只是失去了一点;但是失去了德, 他便在浸染中失去了一切。目前, 许多学校德育工作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存在着诸多矛盾, 其表现集中为:首先, 对德育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缺少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比如:包括相关部门的一些负责人对德育工作与业务工作不能引起同等的重视, 宁可“亡羊补牢”, 也不愿“防患于未然”。其次, 德育考评相对于智育与体育的考评显得比较薄弱、缺乏规范性。再一方面, 第二课堂和创新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 已经成为学生素质拓展的主阵地, 而这些活动仍然“游离”于学校德育的整体评价体系之外, 其功能和成效缺少合理、科学的评价;在其评价方式中:常以空话套话居多, 纪实内容偏少或基本没有, 这既不便于学生判断自我的思想状况和综合素质, 也不利于社会对其思想道德素质的考评;学生的德育发展状况很难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的各种奖励等硬性指标挂钩, 降低了德育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共青团工作与德育没有完全接轨, 难以融合到学校的育人中心工作中去, 其工作经常遭遇尴尬, 这直接制约了共青团工作的顺利展开, 等等。因此, 我们的德育工作开展起来就难免显得有点苍白无力、缺乏足够的权威和实效。要认识好德育工作的基础性作用, 我们认为:就是要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熏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就是要提高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具体到实践中来, 主要就是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德育认识及评价体系。

2 德育需要继续巩固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

2.1 搞好德育工作, 是素质教育的有利保障, 是推动其它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

第一搞好德育工作, 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并以此作为勤奋学习、刻苦锻炼的动力,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 他的才力发展得越快, 对社会越有益。”因此, 德育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动摇的。其次,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周围事物,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社会观。千姿百态的世界, 复杂纷乱的社会, 往往会使同学们未成熟的心灵笼罩在阴影中, 而感到无所适从, 从而无形中便生活在压抑之中。唯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 社会观, 用唯物主义的眼光观察世界, 接受世界, 从而摆脱心灵的禁锢。第三, 搞好德育工作,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正确看待自己, 做到自知、自强、自制、自尊、自爱。这样学校受教育的客体——学生才有自我意识的发挥, 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学校的其它工作推向前进。

2.2 要继续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

俗语“环境育人”。首先通过学院自身的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 使他们身在其中, 悟在其中。学院以“第二课堂”为平台, 以思想教育为重心, 可以通过升旗, 国旗下的讲话, 德育展览, 放映爱国主义影片, 开展“六心”教育演讲等一系列的活动, 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

其次学校的德育工作也离不开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配合, 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来关心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设。

再者要齐抓共管。在我国, 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和教学科研队伍, 往往在实施教育过程当中“互不干涉内政”、“各唱一台戏”, 出现严重脱节的局面。有一种倾向认为德育工作只是党、团委、学生处、班主任的事情。与任课老师、后勤队伍等没有关系。实际上, 这恰恰就是我们在实践中最大的疏漏点所在。没有齐抓共管, 哪来和谐统一。“要各执一颗棋, 共下一盘棋”。德育工作的“龙头”作用, 就是要求全学校齐抓共管, 互相配合, 互相促进。

3 新时期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基础性地位

3.1 注意调查实际

首先, 要以社会为先进行调查研究, 要把握时代命脉, 深刻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主题和会议精神, 把时事政治和学生当前的素质发展状况结合起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 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 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 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 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 克服用一个模型培养人才的倾向。努力做到“六个学会”的要求, 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 学会生活, 学会审美, 学会健体。另一方面, 要研究学生, 了解他们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心理特征及思想倾向, 既注重调查整体又注重研究个体。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班级, 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 从领导到班主任, 充分研究并分析班级的共性问题, 同时又要了解班内的个性问题, 既注重好主题班会又要与个别学生交谈, 采用多种形式, 及时疏导, 解决他们思想, 学习等各方面的问题。

3.2 德育基础性地位当“渗”不让

德育与素质教育各方面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 更要重视德育, 也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是一马当先, 而是时时刻刻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 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德育是基础, 其基础性体现在“血液与灵魂”的所在。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 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同时, 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过程之中的每一个重要位置, 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 提高认识, 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思想, 领会其渗透作用也是基础性作用的具体体现。

3.3 再寻突破口——共青团工作

(1) 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 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 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素质教育无论是在实践还是在理论上都不能脱离、更不能取代“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因此,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熏陶。一个人的素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知识的多与少, 更主要地取决于实践创造能力、道德健全性的程度。近年来, 随着许多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办学层次的不断增加, 各学院逐渐由以前的单一化教学管理模式, 转变为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管理模式。这对于素质教育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等方面造成了较大的难度。寻找好恰当的“突破口”, 才能立足根本, 解决问题。

(2) 实施好素质教育离不开共青团组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共青团是开展好素质教育的“新航空母舰”。当前, 大部分共青团组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角色多少有些“尴尬”, 团组织的活动参与率低或者是学生被动参与, 团组织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 基层团干部的工作价值还不能完全为社会所认识和尊重。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认为:在基础性作用的认识中, 实行德育学分制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德育工作中实施德育学分制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确保对学生德育学分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 共青团组织无疑是能较好地完成任务的机构, 通过寻求党政支持与教务、学生等部门的合作, 把德育学分完全纳入毕业学分, 甚至是充抵一部分选修学分。目前, 在职业院校中“万事俱备”者不多, “只欠东风者”甚少。

(3) 学校共青团组织的地位和任务决定了他们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发挥着其他部门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由于学校德育的内容涵盖了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行为规范、创新精神四个方面, 而共青团作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群众组织, 必须参与其中的就包括了这四个方面, 学校团委和各团支部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活动和进行学生操行测评上明显地居于主导地位。通过德育学分化, 将团组织开展的活动纳入德育体系, 首先从制度上保证了社团活动的科学评价, 同时也解决了社团活动与学校德育整体评价的“接轨问题”, 既体现了共青团在德育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又体现了团的工作与学校育人中心工作的相融性, 使得社团活动的参与面和覆盖率得到提高, 从而实现团的活动和德育工作相得益彰。

3.4 逐步构建德育学分制

在共青团工作中, 已谈及了学分制的构建问题, 这也是学校强化管理的必由之路。接下来做一下相关补充。

德育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约束规范, 更是一种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需求。随着高校完全学分制的完善, 德育学分化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必由之路。德育学分制的实施也面临两难, 既不能取得足够的德育学分就不能毕业, 而且要重修;又不可以德育学分的绩点太低就不能参加各种奖励的评定。这样局部的德育环境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许会在就业后, 与社会大环境格格不入, 因为德育不仅是学校的, 而且是全社会的。我们要利用德育学分制对学生的动力, 提高学生个人的基本素质、发展他们的个性, 为有专长的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因为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一个由软变硬的过程;是一个由局部到全局的过程, 不能视而不见, 也不可以急功进“效”。

另一方面, 德育学分制的构建, 不是为了让学生转换一种方式取得另外一个分数, 而是着重建立起一种有助于总体发展目标、活动、载体和管理的作用与价值的德育机制。将学校德育考评的结果与奖惩政策相挂钩, 努力使由学校提出的德育要求, 即德育学分的具体科目和具体内容成为广大青年学生追求发展、提高素质的德育导向。如业余特长生的培养、精神文明奖项的设置, 社会实践活动, 创新活动等方面, 就可以重在过程、重在参与、重在拓展。其将消除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 使学校学生德育工作走上日常化、科目化以及活动化的轨道。

同时, 更新观念, 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 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要站在时代的立场和实际的立场, 以创新的眼光来看创新的素质教育。从共青团的实践中不断开创和拓展突破口, 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加以推广, 从温和到过硬, 从局部到全局, 逐步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全程。

摘要:搞好德育工作, 是素质教育的有利保障, 是推动其它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但其需要创新性地改进和完善相关认识和评价体系。在基础性, 还要挖掘突破口作为全新的载体。本文从职业教育的角度, 阐明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要真正认识并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基础作用和渗透作用, 以共青团工作中全面实行德育学分制为突破口, 尝试打开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德育,素质教育,基础性,渗透性,共青团

上一篇: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评估下一篇:综采工作面两巷道超前支护技术的应用与改造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