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术的发展史探析

2023-03-09

第一篇:通信技术的发展史探析

探析火灾形势与消防科学技术的发展

摘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家用电器的飞速发展,错误的用电习惯以及浅薄的防火知识,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同时还有森林火灾等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等安全隐患。本文全面分析了火灾的形势现状以及现今我国消防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关键词:火灾形势;现状;消防技术;发展方向

前言: 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家用电器的普遍使用过程中的操纵不当,公共场所例如商场等地方由于检查不够,不按年时更换电线等众多方面构成了火灾发生的隐患。在火灾形势严峻并且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必须需要合理的,与现实发展相适应的消防技术,并且需要提高群众的防火意识,加强教育同时也需要建立专业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消防科学技术。

一、当前火灾形势的分析

近年来,火灾形势日益严峻,具有频发、损失大等特点。据不完全统计,1991至2004年火灾的发生数与火灾损失增长分别为4.6倍和2.2倍。但是特大火灾却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带给的人员的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并没有因此下降。

1、随经济发展,火灾损失呈逐步上升趋势

出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时,由于经济发展的限制以及城市化水平的限制,火灾发生的几率以及损失的程度很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20世纪60—70年代,年平均火灾损失在逐年上升,进入90年代,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由火灾造成的损失也大量增加,达到平均每年10.6亿元,此后进入21世纪,火灾次数和损失增长越来越快,为20世纪80年代的4.8倍。

2、火灾形式的主要来源

火灾形式主要有三种:生活火灾、公共火灾和森林火灾。

(1)生活火灾:家用电器在新技术的冲击下的不断创新发展,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其中居民生活中火灾事件频频发生,但是由于通道方便以及集中易处理等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完毕,造成的损失较小。其中对于居民的防火知识的教育以及宣传是必不可少的。

(2)公共火灾:出于公共场所中的人们大多处于盈利阶层,为了尽量的缩小生产成本而对电器的电缆电线的更换出现问题,同时工作人员的对用电器熟悉程度,检查程度,操作过程是否合理都导致了火灾的发生。公共场所人员集中,疏散人员的过程比较复杂,极易造成伤亡。这需要有关负责人员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以及提醒。

(3)森林火灾:由于受到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寒冷干燥的环境下极易引起大片森林起火,森林火灾具有复杂、蔓延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救火难度性大等特点。由于森林远离市区,多处于偏远地带,一旦着火,救火人员存在生命的同时也会导致国家生物资源的损失,近些年森林火灾的发生率比较平稳,如果对其加以有效的控制,一定会减少损失。

二、消防科学技术的发展

火灾的发生离不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火灾技术的发展已经从无到有、从填补国内缺口到赶追时代标准的过程,基本刷新了记录,改变了我国现状,从依赖进口到自我研究发展,体现了专业化和科技化的新潮流。其中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在各个方面都有建树例如火灾预防、救援、火灾标准化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创新。

1、救火工具与人员的增加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火灾的形式多变,不同性质的火灾必有不同性质的救火工具,我国已经根据火灾的各个特点来分配指定机构进行性科学研究,分别在四川、沈阳、上海、天津等地建立研究所,他们分别针对各个方面例如防火材料、灭火理论、灭火技术、消防装备等进行创新发展,我国哦也引进高配置的消防车,对于喷水量等都有了一定的控制和提升。同时大幅度的培训消防人员,消防人员是灭火过程中其主要作用的人物,技术的先进也需要心理素质极强的操作人员,唯有临危不乱的人才才会发挥出其突出的作用。技术人员需要有熟练的将操作技能,对应急事件的反应程度以及办事能力是一个消防员的必备条件。

2、消防技术的更新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坚持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消防技术也不仅仅依靠引进新型技术,反而更加注重对创新的理解,追求的高目标是在核心技术上去的新的突破同时减少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等。

3、消防装备的更新

把握消防装备和器械的开发方向,其方向应该是新型高效的、人性化的、环保多功能能的,其可在各个方面均有体现,例如地铁隧道特殊地带、研究空中扑火的配套装置等。吸取发达国家经验,对于其他国家的优势地方加以研究创新,对于其失败的地方注重寻找自身的弱势,加以修正,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心里。

4、绿色消防的开展

城市消防规划近年来我国已经就火灾的分类,将城市的消防规划的内,得出了扑救城市居民区、商业区等一次火灾的消防流水量等大量信息量。中国的消防技术已经在基础、使用设施、科技创新、信息储备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中国的基地建设距发达国家还有一些差距,绿色消防是世界环保组织向消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同时消防事业也应该加快脚步,让绿色消防开展下去。

5、加强消防意识的宣传

提高消防意识灾难时可以避免的,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宣传教育提高防火安全消防常识,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展防火教育工作以广告宣传、海报、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居民深切的体会到防火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很多学校已经进行过防火演示练习,以及逃生方式的教育,检查力度的增加等多种方式提高对于火灾的认识程度

6、火灾数据库的完善

发展完善火灾数据库,由于火灾的不确定性为了制定出更大程度减少损失的方针策略,由于考虑到火灾的发生和发展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等多方面,这些数据库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情况,及时制定出方针政策来疏散工作人员以及做好消防工作,尽量将损失减少。

结语

本文针对火灾的形式进行了各个方面的分析,总结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火灾程度的逐渐扩大,消防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技术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用消防工作的专业性来将损失降到最小。消防事业保证了人民生命的安全,适应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不断地深化改革、创新通过的新的方向造福人民,并且与国际消防友好交流合作发展,对以后的消防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篇:农业技术现代化的理论探析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国乡村发现网 作者:王伯鲁

论文来源:经济问题

从理论上剖析农业技术现代化过程,探索我国农业技术现代化的规律和模式,对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农业技术体系及其特点

农业技术是农业生产经验的凝结,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内涵角度看,农业技术就是按照动植物生命运动规律,并依据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对动植物种质与生长发育过程的人工干预机制,减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促使动植物生产方法、物质手段、操作程序等要素构成的体系。从外延角度看,农业技术因动植物种类、生长阶段、地域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表现为门类繁多的各种具体形态。尽管各类具体农业技术形态千差万别,但总的可以把它归结为生产农艺技术与品种技术两大类。前者是围绕动植物生长过程展开的生产方法、物质手段、操作程序等,后者是指改良动植物种质的方法、物质手段、操作程序等。生产农艺技术形态较为松散,从动植物生长的纵向来看,它是多簇阶段性或普适性技术单元的集成;从动植物生长的横断面来看,它则是多项阶段性技术单元的综合。这里的“阶段”是相对于动植物生长周期而言的,如间苗技术只在作物生长的幼苗期使用;“普适”是相对于地域环境、动植物品种及其生长周期而言的,如施肥技术在多数地域条件下,对于多数作物种类都被广泛采用,当然,阶段性和普适性之间又存在着交叉重叠关系。品种技术形态则是在生产农艺技术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专业化育种技术体系,兼有生产农艺技术形态的特点,集约程度相对较高。

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受动植物生命体内外多重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从而使农业技术体系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技术体系的特点:(1 )组织结构松散特点。农业技术体系基本上是按动植物生长过程组织起来的,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动植物对技术的需求差异较大,因此,阶段性技术单元之间相干性差,缺乏内在联系,加之以漫长时间为纽带的组织形式,导致技术体系内部结构松散,集约程度低。这也是农业技术体系容易分散吸收外部技术体系成果的根本原因。(2)地域性特点。 农业生产总是在具体地域环境中进行的,不同地域环境中动植物生长的自然因素差异较大,从而造成了创造或控制动植物生长内外因素的方法、物质手段、操作程序等之间的差异。因此农业技术的地域特征明显,体系普适性较差,这也是影响农业技术整体扩散与转移的主要因素。(3 )开放性特点。近代以来,农业技术的来源呈多元化趋势,除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科学研究外,工业技术成果已成为农业技术装备的重要源泉,以机械力、电力驱动的大批农机具的引入及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工业品的广泛使用,迅速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相关科学技术体系成果向农业技术体系的多渠道转移与渗透,成为农业技术发展的外部推动力。(4 )多层次并存特点。农业技术体系及其单元,按效率高低可分为原始技术、初级技术、中间技术、先进技术、尖端技术等多个层次。在现实农业生产活动中,各种效率层次的技术体系同时并存,其数量比例结构大致呈中间大、两端小的“橄榄球”形。在同一技术体系内部,不同效率层次的技术单元又犬齿交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影响农业技术体系效率提高的内在因素。

二、农业技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农业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从发展过程看,它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不断开发农业新技术;二是消化吸收与推广适用新技术。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从现代农业技术开发角度来看,农业技术创新就是农业技术体系的内涵提高与外延扩展,表现为传统农业技术体系功能的改进和新型农业技术形态的创建。古往今来,农业技术进步一直是围绕着提高农业技术效率这个中心展开的,它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设法扩大或提高技术的正效应;二是设法缩小或减轻技术的负效应。尽管不同历史时期,农业技术开发过程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但是这两条途径却始终决定着农业技术体系发展的大方向。

现代农业高技术是指技术性能指标远高于同类传统农业技术的新技术形态,它是以第一条基本途径为主导的农业技术进步方式在当代的特殊表现,如在生物工程技术基础上定向设计、构建具有特定性状的新物种,搭载航天器的太空育种技术等。农业绿色技术是指技术负效应低于人类容许限度之下的技术形态,它是以第二条基本途径为主导的农业技术进步方式的现代形式。如节水灌溉、配方施肥技术等。在现代以前的农业技术发展史上,由于农业生态系统承载余量很大等原因,农业技术进步的第一条途径一直占居主导地位,而第二条途径多处于从属地位。进入现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等全球问题的激化,绿色技术的地位不断提高,正在与农业高技术发展方向走向融合,如高效低毒新农药、叶面喷肥等技术。“既高又绿”的农业技术发展新趋势,自觉综合了上述两条途径在提高农业技术效率方面的优势,避免了各自的局限性,是农业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

在现代科学革命的推动下,古老的农业科学在学科高度分化的同时,出现了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大拓展了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空间。立足于现代农业科学基础之上的农业技术体系,在广泛吸纳现代新技术革命成果的同时,正在促使以动植物“二维结构”为主的传统农业技术,向动物、动物、微生物三者并重的“三维结构”的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由资源依附型的传统农业技术向智能依附型的现代农业技术转变,将出现陆地、海洋、太空三大农业技术系统相互交融,绿色、蓝色、白色“三色”农业技术多相并存、全方位推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新格局。

现代农业技术向生产领域的渗透与转移是实现农业技术现代化的关键。自农业技术开发从生产实践活动分化独立之后,技术超越生产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技术的地域性等特点,使农业技术的产业化问题更加突出。从技术扩散与吸纳角度看,新型农业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往往受许多因素的复杂影响。该技术的“市场收益大于应用成本”是实现转化的必要条件,市场收益与应用成本的差额越大,转化就越容易实现,反之亦然。而技术转移渠道的通畅,生产主体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流动资金等主客观条件,则是实现转化的充分条件。一般而言,技术内容或操作程序越简单,适应性越强,费用越低的新技术,向生产领域的渗透与转移就越顺利。

在现代农业技术向生产领域的渗透与转移过程中有两点应当强调:一是新技术的本地化适应问题。农业新技术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开发出来的,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与推广空间。该技术在不同地域的推广应用,往往先要结合该地区自然条件进行适应性改造,经过本地化改进环节,才能发挥出最佳效益。这一环节属浅层次的延伸性技术开发,多由新技术吸纳方承担。二是新技术的示范驱动问题。农业技术的效果往往要经过一个以上的动植物生长周期,才能逐步显现出来。在本地区没有先例的情况下使用新技术,不仅要承担成本风险和拓展市场费用,而且还要承担技术失败以及因缺乏使用经验所带来的风险等,这些风险和费用远大于新技术所带来的额外收益,

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障碍。因此,应先进行典型示范,积累本地化使用经验,才能减少新技术推广风险,全面带动新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三、我国农业技术现代化的战略构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代以前就建立了系统的农学体系,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技术比较发达。但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工业化进程滞后、社会动荡等原因,农业技术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大规模的农业技术现代化进程始于本世纪50年代,以人民公社制度为主体的计划经济时期,建立了国家、省(区)、地区、县四级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农业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属政府行为,多注重增产效果,很少核算经济成本。这一时期农业技术尝试较多,走了不少弯路,但整体发展较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商品(市场)经济时期,由于农业科研与推广的投入较高以及地方财政拮据等原因,农业科研整体萎缩,许多县或地区一级农科所(站)名存实亡。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转为市场行为,农户注重农业技术的经济效益,个别市场效益显著的实用技术得到推广与普及。近年来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涨幅高于农产品价格涨幅的现实,抑制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由于国家对农业投入力度不够等原因,这一时期农业技术现代化进程总体缓慢。出现了以常规性技术为主导,内容重复、覆盖面窄的农业技术开发现状,以传统技术为主体、多层次技术并存的微观农业技术应用现状,以及东、中、西部技术水平依次递减的宏观农业技术格局。

我国人口多,未来30年将净增4亿多人,耕地少,且正在以年均600万亩的速度递减,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足于技术进步, 加速实现农业技术现代化。 英国经济学者希克斯(John R. Hicks )对技术类型的划分, 日本学者速水佑次郎

(YujiroHayami)与美国学者拉坦(Vcrnon W.Ruttan )对农业技术进步的理论研究,以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技术现代化的实践经验都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进步路线。从我国农业生产和技术发展现状出发,农业技术现代化应推行以下发展战略:

1.全面滚动推进与重点突破结合战略。农业技术系统是在内外交互作用中进化发展的,农业技术进步有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反过来,良好的外部环境又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条件。应树立系统科学观念,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体系及其相应的社会支撑体系,尤其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新技术吸纳能力;优化农业技术发展的科技、教育、经济、社会、政策等外部条件,形成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合力和正反馈驱动机制。同时,农业技术系统结构松散与多层次并存等特点决定了农业技术系统发展的不平衡性,即在不同时期总有制约系统技术效率提高的约束技术要素存在。国家应集中开发资金、科技力量,对农业约束技术和带有普遍性的关键技术组织重点攻关,避免分散和重复研究,以实现农业技术开发的重大突破。

2.引进、开发与推广并举战略。实践表明,引进先进技术是促进本国技术快速发展的一条捷径。发达国家有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这些技术是促进我国农业技术现代化的主要技术源泉之一,应扩大对外技术交流,积极引进适用先进技术。同时,农业技术的地域性特点又要求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进行适用农业技术的自主开发。应在广泛吸纳国外先进技术与新技术革命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出适合我国地域特点的大批现代农业技术。再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快速推广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技术成果,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先进技术的普及率及其

在农业技术体系结构中的数量比例,使农业技术的引进、开发与推广诸环节紧密衔接,生产农艺技术形态与品种技术形态协调高效运转。

3.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协同推进战略。农业技术是朝着节约稀缺性生产要素的方向发展的。从农业技术发展史来看,机械技术属节约劳动力型技术,生物技术是节约土地型技术,两类技术之间存在着内在互动联系。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生态工程的启动,以及非农建设用地的连年累积,人多地少的矛盾运动客观上要求优先发展节约土地资源的生物技术。应以生物技术为核心,提高农业单产。此后在生物技术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等第

二、三产业领域转移的拉动下,适时、适度推进节约劳动力资源的机械技术发展,使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间协调发展。

4.农业生态技术发展战略。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与物质循环等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因地制宜地确定生产结构,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统一的高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是人类摆脱“生态危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实现农业生态化必须依据区域生态系统特点,开发配套的生态农业技术(如绿色技术、有机技术等)系列,以替代现行的非农业生态技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具有保持生态平衡、持续发展等优点,但生产效率低下,应运用现代高技术成果进行“扬弃”性改造,实现向“既高又绿”的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的跃进。

5.技术递进与技术跨越并行战略。技术递进是指沿着技术效率由低到高的逻辑顺序,依次进行的农业技术更新改造活动,是经常性的农业技术进步模式;技术跨越是指沿着技术效率由低到高的逻辑顺序,一次跨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技术阶梯,直接跃入更高效率技术形态的脱胎换骨式的农业技术更新活动,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反常模式,是实现农业技术现代化的一条捷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采取技术递进模式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是积极稳妥和切实可行的一般性战略选择,恕不赘述。但这一模式对农业技术体系中的某些环节或部分欠发达地区却并非是最佳选择。农业技术的内在结构与外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组织结构松散等特点,使这些技术环节或区域已具备了实现技术跨越的前提条件。应打破常规,创造适当的技术、经济等社会条件,促成农业技术跨越的实现。技术递进与技术跨越模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推进农业技术现代化过程中,应依据农业技术发展现状,并行实施技术递进与技术跨越战略。

第三篇:环保NGO发展的问题探析

2010

【摘要】环保NGO,是一种非政府的、非营利性的、志愿从事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在我国,环保NGO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主要受到经济因素、政治体制、思想文化、自身水平、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制约。本文对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改善我国环保NGO的现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英文摘要】Th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 kind of organization with non-governmental 、non-beneficial and volunteers to be engaged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 utility. In our country, the reason why such organizations starts late and develops slowly just because it was restricted by economic factors, political system, culture, own ability, legal system and so on.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every factor and pointed out some suitable solution countermeasure, so that we can improve the satiation of those organizations, adapting our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ism modernization enterprise.

【关键词】环保NGO;制约因素;公益

【英文关键词】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tricted factors; community

【写作年份】2007年

【正文】

在我国,环保NGO是非政府组织的一种形式,属于公益性社会团体,在我国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但积极参与到各项环保活动中,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同时还能对政府、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为环境受害者提供各种救济。可以说,环保NGO的产生及发展有积极的社会进步意义。

一、环保NGO的考察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即NGO),一般是指非政府的、非营利性的、带有志愿性的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中介组织。其领域涉及扶贫和弱势群体保护、教育和医疗、环境保护、人权保障等广泛的社会领域。在我国,环保NGO又称为环境保护社会团体,或称为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它是一种非政府的、非营利性的、志愿从事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一方面,非政府性、非营利性是环保NGO的本质属性,即环保NGO不同于政府,不具有行政权力,同时由于环保NGO属于公益团体,因此也不从事任何营利性的活动。另一方面,从事环保公益事业是环保NGO的目的属性,保护环境是环保NGO追求的目标。

(一)环保NGO的现状

环保NGO并不是由来即有,它是伴随着环境污染的恶化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而随之产生的。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变革,但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产生。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开始不断控制环境污染。同时,民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开始觉醒,不断地自发组织环境保护组织和团体来遏止环境污染不断严重的趋势。在国外,至上世纪70年代以后,环境保护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如绿色和平、地球之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等。一些环保组织甚至成立了自己的政党,以绿党为代表,进入议会,参与政府的决策和执行。我国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晚,环境问题一直未得到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增多。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已凸显在人们的面前。对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立法措施,社会上也成立了大量的环境保护组织。自1994年我国第一个环保团体“自然之友”的成立,“地球村”、“绿家园”、“环境与发展协会”等环保团体相继产生。“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环保社团约有2000多个,分布在全国各地、各行业。许多行业组织、非环保专业的

群众组织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环保活动,大小、规模、范围不等的环保社会活动频繁,公众以各种形式参与环境保护的力度、深度和频度大大增加。”[1]很显然,各类环保NGO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环保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另外,我国《宪法》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的规定,以及《民法通则》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为人们依法成立社会团体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成为环保NGO产生的法律依据。

(二)环保NGO的作用

不言而喻,环保NGO在我国的环保事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环保NGO积极参与各项环保活动。如保护母亲河、保护藏羚羊、三江源保护行动等等,他们以自己双手亲自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拯救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

其次,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环保NGO进行的宣传、教育活动包括各种形式的培训,研讨交流,深入基层进行宣传教育等等,使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

第三,对政府、企业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环保NGO在法律范围内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受政府和企业的控制,能够依法对政府和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实行监督。

第四,提供咨询服务并对环境污染受害者提供救济。环保NGO具有公益性,能够为相对人提供环境信息和服务,并在相对人受到环境污染之害时开展法律咨询和诉讼帮助等。

第五,参与国际环保交流与合作。环保NGO能够与国际环保组织进行信息、技术、设备、资金等各种形式的交流,吸取国际环保组织的先进经验,参与国际环保的各项运动。

二、影响我国环保NGO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国的环保NGO总体上呈蓬勃兴起的发展趋势,但与国外的环保组织相比,仍然有着明显的差距。可以说,我国的环保NGO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比如说我国的环保NGO起步较晚,规模不大,数量不高,资金不足,技术和设备的缺乏等等,这些都是我国环保NGO目前存在的弱点和不足。从深层次的原因分析,笔者认为,我国的环保NGO之所以发展迟滞,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

(一)经济因素的制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级政府也一直以经济发展速度作为衡量政府政绩的主要标准。环保NGO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团体,自然不是政府优先发展的对象,也就不会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更不会对环境保护社会团体进行过多的扶持。由于仅靠社会捐助和会员会费,可以说社会捐助的多少和会员的人数直接决定了环保NGO的“钱”景,再加之环境保护社会团体本身又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使得这类社会团体的发展状况更加举步维艰。“如中国的‘自然之友’,其会员是1000多人,一年会费收入5万多元,只够发简报等简单的活动。”[2]因此也就不可能从事大规模的环境保护行动,只能进行一些象征性的环境宣传、教育之类的工作。所以,经济因素的制约始终成为了限制环保NGO规模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如何解决这类社会团体的资金问题,扩展资金收入渠道,已成为环保NGO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政治体制的束缚

我国长期实行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政府的行政权早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权利意识有所增强,但政府的行政权力却没有弱化的趋势。政府的权利在社会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包,治理环境便理所当然地成为政府权力触及到的地方,政府中也专门设有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同时,由于公众权力的单薄,社会公众往往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对治理环境污染有所贡献,也不能对政府的环境工作进行有效地监督。因此,正是由于政府的行政权力过于庞大,整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任务主要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负责,一般不需要或很少

需要环保NGO参与到环境事务中帮助政府进行环境管理,反而为其参与环境事务的管理提高门槛,限制了环保NGO参与环境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同时,“有的环保NGO尚未完全摆脱对政府部门的依附,做到真正‘非政府化’,无法对政府的环境决策形成切实有效的监督和制约”[3],从而影响了环保NGO的发展。

(三)思想文化的阻碍

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公众对环境污染的现状普遍持冷漠的态度,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不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变得更加自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良社会心态大量存在。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公众在环保参与方面呈现出“关注度很高,但参与性不强;要求度很高,但主动性较差;权益性增加,但责任心淡薄”[4]的特点。比如说,随着宣传的不断深入,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白色污染带来的危害,都懂得使用方便筷造成的负面影响,但为何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上述现象?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仍然屡禁不止呢?究其原因,正是由于这类污染尚未影响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才会导致污染环境的现象频频发生。在实践中痛斥环境污染、寻求救济的人往往是那些环境污染的切身受害者。因此,公众对环境问题本身就持有一种漠视的态度,更不用说去参加各类环保组织,到深入到社会进行环保宣传教育,甚至帮助污染受害者提供救济了。这也是导致我国的环保NGO为何始终规模小,人数少,参与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四)自身水平的限制

在我国,由于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因此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环保NGO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具体来讲,这种差距不但体现在信息资源的获取、技术设备、相关专业人才等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组织能够广泛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甚至普遍形成了自己的政党,能够进入国家的议会,参与政府的决策。而“我国的环保NGO,目前从事的还是比较初级的活动,如放鸟、种树、护林、捡垃圾、环保宣传教育等,专业化程度不高。与西方国家相比,对政策的直接参与程度远远不够,组织动员能力较低,难以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政策能力。”[5]由于我国的环保NGO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弱小,尚没有资格与能力参与到政府的决策当中去,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政府对环保团体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指导,帮助和服务,使环保团体参与环境保护困难重重。”[6]由是可以看出,自身水平的限制已成为制约环保NGO的内部原因。

(五)法律制度的缺陷

我国法人的设立原则主要有行政许可主义和准则主义等。前者是指法人的设立必须经过行政机关的许可。后者亦称登记主义,即“法律对于法人的设立,预先规定一定的条件,设立人须遵照此条件设立,无须先经行政机关的许可,依照法定条件设立后,仅须向登记机关登记,法人即可成立。”[7]在我国,根据国务院1998年发布的《社会团体登记条例》第9条“申请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由发起人向登记机关申请筹备”。可以看出,在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中,环保NGO作为一种社会团体法人,采取的是行政许可主义的模式,要受登记主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即先要经过业务主管部门(主要指各级环保部门)的审查批准,再到登记主管部门(主要指各级民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登记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形式上的审查和登记,而能否进行登记则在于业务主管部门是否通过对其审查和批准,并负责对其成立后的指导与监督。但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业务主管部门本身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成立后的团体进行全面的指导与监督,更不愿意对其承担责任,因此,为减轻自己的负担,避免自找麻烦,业务主管部门往往也就不会对申请成立的社会团体进行审查批准。这就导致了这类社会团体无法进行登记,更无法从事环境活动了。当然,也有的社会团体采用成立公司等变通的方式,但这却意味着对这类社会团体则要承担着税收的负担,这也与社会团体的公益性着实格格不入。可以说,对社会团体的行政许可设立主义及双重管理体制已成为制约环保NGO的一个法律障碍。

三、促进我国环保NGO发展的措施

(一)拓宽环保NGO的资金来源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环保NGO的扶持力度。由于资金的匮乏始终困扰着环保组织的发展渠道,加之环保组织本身的收入有限,因此,政府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加大对各类环保组织的扶持。因为环保组织从事的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说到底,这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环保组织主动协助政府保护环境,是在为政府做事情,所以政府加大对环保组织的扶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各级政府的收入不同,因此对环保组织的资助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固定化,列入政府当年的财政支出,并不得以任何借口减少资助甚至不资助。

其次,可以尝试通过促进完善环保基金会的形式向社会募集资金。社会上的公民、企业对环保组织捐助过少的一个原因在于人们通常会担心自己对环保组织捐助的资金会被误做他用。现实社会中也确实存在着这种现象,有的社会团体甚至打着公益的大旗,却从事着营利性活动,同时还享受着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因此,人们对环保组织常常有一种不信任的心态。通过促进完善环保基金会的做法不但可以从社会上广泛的募集资金,同时由于基金会本身财团法人的性质,决定了其不得从事营利活动,只能从事公益事业,并且基金会募集和使用的资金具有相当的公开化与透明化,从而消除了人们对于捐助的资金被误用的担心。

第三,鉴于有的学者提出“对公益性社团法人,应将现在的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条款改为‘应以公益性活动为目的’,给环保NGO留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8]环保组织对社会提供服务收取一定合理的费用来拓展资金渠道的办法,笔者尚且不赞同这种观点。我国法律已经明确规定其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加之环保组织本身从事的即为公益性活动,非营利性和自愿性是其主要特征,为社会公益服务是其宗旨,因此收取所谓“合理”的费用本身就不合理,同时也缺乏法律上的依据。另外,由于我国社会上各类环保组织管理混乱,良莠不齐,很难说募集的资金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笔者暂不赞同通过收取“合理”的费用来拓展资金渠道的方法,这样不但符合法律的规定和社团成立的宗旨,同时也从资金渠道上杜绝了公益腐败的滋生。

(二)改革我国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

首先,减少行政干预,增强公众参与。政府行政权力虽然可以对社会事务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但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往往是弊大于利。“纵观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都把环境保护作为自己的职责,但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单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这一职责。因为只有发挥非营利组织尤其是环保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动员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环保工作才能广泛、深入、持久、卓有成就的展开。”[9]现代社会是民主社会,法治社会,政府应当充分赋予人民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权利,让人民和社会团体充分参与到社会管理当中来,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杜绝政群不分,这样才能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使政府在治理国家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其次,真正实现社会团体的独立与自治。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各类社会团体本身就是独立的法人,享有完全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而在社会实践中,社会团体往往依附于政府组织,受政府组织的领导和管理,从而不具有真正意义的独立地位。根据1998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得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的通知》,“实现政社分家,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保持社团人事独立,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中介组织作用。”[10]因此,政府应当大量放权,使各类社会团体真正独立,实现自治,只要其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就不得插手干预社会的内部事务和外部活动,使各类社会团体能够充分发挥其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作用。第三,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对环保NGO的管理由直接干预转为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工作任务的重点应放在对环保NGO的指导和帮助上,这样不但能够使环保NGO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是建设限权政府、实现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三)普及环保意识、提高公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首先,环境保护应当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应当扛起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的大旗,通过媒体宣传等方式使得每个公民能够切实感悟到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提高公民的整体环保意识。各类环境保护社会团体也应当发挥其自身优势,深入到群众当中,及时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广泛宣传,配合政府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政府的宣传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宣传教育只是手段,公民参与环保才是目的。环保NGO有其无可比拟的自身优势,其“成员来自于群众,生活于群众之中,了解群众周围的环境条件和环境问题,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群众的利益、要求和需求,也为群众所信赖。而且环保社会团体形式多样,各团体都有自己的宗旨、活动准则,参与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各有其侧重点。”[11]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公众参与制度,使得每个公民不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还应当以自己的切身实践积极参与到环保当中去。也可以加入到各种形式的环保组织中,参与环保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得每个公民的环保才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三,政府应当对在环保工作中表现突出和优异的社会团体及个人采取一定的奖励制度,表彰其事迹,并对其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从而带动广大公民的的积极性,使每位公民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先锋。

(四)增强环境保护组织的自身建设

首先,环境保护组织应当在拓展自己筹资渠道的基础上,应当不断加大对环境信息、技术设备的引进,同时吸收社会上的环保、经济、法律等专业人才,扩充自己的实力,从而使自身的建设做到真正专业化。

其次,应当多渠道掌握收集环境信息,广泛得参与各种与环保相关的社会活动,包括与政府进行环境磋商谈判,提供咨询,帮助环境受害者诉讼救济等等,而不应仅仅局限与环保老三样等初级环保活动。

第三,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应当积极“通过召开或参加有关国际会议或座谈会、派出人员参与有关培训、接待来访和互访等活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交流”[12],了解最新环境信息,并共同参与研讨国际环保难题,积极响应和参加国际环保运动,而不应仅仅限于被动和形式上。从而达到学习外国的先进环保技术和经验的目的,并以此扩大我国环保NGO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五)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

首先,放宽环保NGO 的成立条件。“近年来登记在册的新增非政府组织并不像人们想象的多,登记的比实有的要少,可以说,这和严格的登记制度有直接的关系。”[13]以社会团体为例,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10条规定,社会团体必须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或者在既有个人会员又有单位会员时,会员总数有50个以上。这种数量、金额和规模上的限制可能约束社会团体的充分发展,因此笔者赞同对“环境保护NGO的成立可以规定较为宽松的成立条件,譬如在经费的额度方面、人员的数量要求方面均可以进一步放宽。”[14]

其次,在环保NGO的设立上应采用准则主义。由于环境保护社会团体的公益性,其目的宗旨即在于为社会服务,因此法律不宜对其做过多的限制。在对其成立条件放宽的基础上,采用准则主义,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标准,无须经业务主管部门的审查批准,直接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即可。

第三,修改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取消业务主管单位的管理,对环保NGO的审查、批准及成立后的监督指导统一由民政部门负责。如果对环保NGO的设立采取准则主义,则对环保NGO的成立之前审查批准和登记应由民政部门负责,因此,对其成立后的运作也应由民政部门负责监督指导和联系服务。如果民政部门工作压力负担很大,可由民政部门内部专门成立相关的机构负责对社会组织的监督指导和联系服务。这种单一的管理体制既可以克服“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左右摇摆,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无力打击在‘非营利’名义下开展的牟利等不法行为。”[15]同时还可以“为他们开展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如向他们提供必要的信息,情报,对他们增加公开性、透明度,吸收他们参加有关环境与发展事务的公开听证会等,以充分发挥其监督功能。”[16]这样既有利于环保NGO的发展,同时又利于简化行政机构管理混乱的局面,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总之,尽管我国的环保NGO发展较晚,但已在我国的环保事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环保NGO相对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克服自身不足,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话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环保NGO也应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作出变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多做贡献。

【作者简介】仇永胜,男,云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第四篇: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路径探析

内容 提要:社区银行经营机制灵活,在缓解中小 企业 融资困境、优化银行体系结构和提高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因此, 发展 社区银行对促进我国 经济 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界定社区银行内涵的基础上, 分析 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现实意义,并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提出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思路。

关键词:融资 社区银行 发展路径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国际 金融 业发展、变革与创新的角度看,我国银行体系仍然存在着不少 问题 。特别是,在2006年12月1日之后金融业对外资全面开放的形势下,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将空前激烈,如何迅速缩短我国银行的差距、增强竞争力成为 理论 界与银行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社区银行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将就我国发展社区银行路径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现实意义

目前 学术界对社区银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 )定义社区银行是独立的、由当地拥有并运营的机构,其资产从少于1000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的机构。参照国外社区银行功能并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我国建立的社区银行是指资产为5亿元以下,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运作并为当地居民或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成本低、个性化金融服务的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发展社区银行的意义重大。

1、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遭遇融资“萎缩”。具体而言,中小企业由于抵押物相对不足、财务报表不完备,加之容易隐瞒甚至制造扭曲的信息,导致大银行因不能了解其经营能力、经营状况及贷款所投向的项目的情况,对其贷款更加谨慎。而社区银行以服务社区为宗旨,与商业银行相比,其资产规模较小,组织层级也相对简单,信息反馈的期限较短,经营决策较灵活。此外,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对区域内客户的情况更为熟悉,易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所以,根据信息优势假说(information advantage hypothesis),社区银行更易于解决贷款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和了解客户收入变动、支出状况等有一定保密色彩的个人信息,这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的可能性,因而,相比于大型商业银行,社区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中就有比较优势。比如,作为“准社区银行”的台州市泰隆城市信用社,一直以民营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努力发挥在地缘、人缘、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自1993年成立以来,“泰隆”累计发放贷款350余亿元,其中90%以上投向当地的民营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004年末,在“泰隆”有贷款余额的客户有3865户,户均贷款仅70.8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户有2745户,贷款金额合计6.73亿元,分别占贷款户总数及各项贷款余额的89.06%和24.61%。

2、促进金融服务水平和协调社区发展。发展社区银行可以刺激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市场化改革,增强竞争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同时,根据“共同监督”假说(peer monitoring hypothesis),在银行与客户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由于社区银行典型的区域性特征,为了区域内大家的共同利益,合作组织中的中小企业之间会实施自我监督,有利于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信用习惯,推动 社会 信用状况的改善。另外,社区银行强调对社区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实现社区发展的政府、市场及社会的自治互动,形成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新局面。具体而言,社区居民和单位可以利用其在社区银行中的股东或是社员权力,通过社区银行的资金投放项目参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服务项目开设、服务内容确立的集体决策,实现社区建设与管理中的群众自治性作用(王欣欣,2005)。因此,通过社区银行基于信用的产品设计以及对社区改善和发展活动的实践参与,可以推动社区信用建设和协调社区发展。

3、有利于优化银行体系结构,降低系统性风险。根据产业组织理论,cr4≤40%为低集中度,40%≤cr4≤ 60%为中集中度,60%≤cr4≤80%为较高集中度,cr4&80%为高集中度。从资产的市场集中度看,根据相关机构的数据可以算出,截至2004年,包含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cr15)的市场集中度为68.5%,其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169321亿元,市场集中度(cr4)为54.1%;而负债的cr15和cr4分别为68.4%和53.4%,也就是说,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不足,仍然处于寡头垄断状态。毋庸置疑,这种银行体系结构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和经济健康发展。而社区银行的适当发展将会有利于改善银行体系结构,进而分散来自经济与金融层面的冲击(王欣欣,2005),从而分散由于银行机构资金需求与供给的同质性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换句话说,设立社区银行可以分流过度集中于大、中型银行机构的社会资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资金市场,进而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

4、为居民提供投资渠道与增值服务。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水平很低,加上有关的金融产品创新严重不足,造成我国居民的投资渠道比较有限,而居民手中的资金非常宽裕并且有较强寻求保值增值的欲望,迫切需要开拓创新投资渠道。从这一方面来看,社区银行的发展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与大银行的“大城市、大企业”的战略相反,除了主要为社区居民和社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外,在网点布局上更加注意拾遗补缺,填补大银行退出后的空白,多在 农村 和城乡结合部发展。此外,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贷款时,很关注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族的 历史 和家庭的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个性化的因素对还款能力的 影响 ,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个性化服务,与此同时,社区银行实行多元化经营,它必将会吸引各种有利的资本进入以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推行业务创新,提供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从而有利于为居民提供较好的投资渠道和资金增值服务。

5、可以有效地遏制民间非法金融的蔓延和发展。近年来我国民间融资有很大发展,对地方金融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原因除了一些地区市场化程度和利率市场化水平不高(以温州为例,据 中国 人民银行监测,在2004年10月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提高法定利率水平后,温州银行业2005年一季度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2004年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高于法定贷款利率0.27个点的上调幅度),民间融资有较大盈利空间外,关键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银行,很大一部分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培育和发展社区银行,可将民间融资纳入国家正规的金融渠道之内,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提高民间金融的规范化、组织化和机构化,防止民间金融的边缘化,逐步消除金融结构的二元化,降低潜藏的金融风险。

第五篇:管理会计未来发展的探析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机制更加完善,企业管理也将逐步实现现代化。而管理会计作为新兴科学,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介绍管理会计的有关概念,分析我国管理会计应用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会计 管理会计 未来发展 探析

目 次

1.引 言........................................................................................................................................... 2 2.管理会计概述 ............................................................................................................................... 3 2.1管理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 3 2.2管理会计的历史发展 ................................................................................................................ 4 3.管理会计在我国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 3.1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 ........................................................................................................ 5 3.2管理会计的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局限性 ........................................................................ 5 3.3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应用 .................................................................................... 6 3.4没有及时总结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方面好的经验并以此促进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 ........ 6 3.5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 ................................................................................................ 6 4.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 7 4.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将进一步融合 ........................................................................................ 7 4.2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成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 ............................................................ 8 4.3典型案例研究将是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方向 ................................................................ 9 4.4新的管理会计分支还将出现 .................................................................................................... 9 4.5更新企业管理人员观念,加强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教育是管理会计发展的时代要求 ........ 9 4.6 加强管理会计系统研究 ....................................................................................................... 10 4.7 建立以价值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 11 5.结论 ............................................................................................................................................ 11 参 考 文 献 ............................................................................................................................. 12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引 言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现代企业会计的两个重要领域。作为现代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分

支的管理会计是对传统会计的继承和发展,它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站在更高的层次研究解决会计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股市和证券市场的日趋完善,投资方式也日益多元化,使得多数企业管理者将目光转向了管理会计,希望通过开展管理会计活动,将传统的微观财务会计报表上升为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益借鉴的宏观经济信息。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更多地关注管理会计上这一概念并将其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去,加强对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研究,寻求加速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必须加强对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研究,探索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本文就目前我国管理会计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探析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2.管理会计概述

2.1管理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2.1.1管理会计的概念

管理会计是指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对企业管理层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处理和传递,以确保其资源的利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 2.1.2管理会计的特征

从其区别于传统的财务会计来看,管理会计具有如下特征:①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管理层内部有关管理人员提供促进企业做出有用决策的财务信息,面向企业内部。而财务会计则服务的面更广,它面向市场,立足企业,为企业外界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或个人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②管理会计是面向未来做出经营决策,预计要发生和企业未来的经济行为,着重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和控制现在,以提高预见性,减少盲目性。财务会计是面向过去总结财务信息,它是核算已完成或已发生的交易与事项,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历史性的描述,着重反映过去。③管理会计没有固定的核算程序,并不对企业资金循环的全过程进行反映,而是通过管理会计提供的有关信息做出科学决策,使企业资金的运转实现预期目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财务会计核算程序比较固定,有

强制性,必须严格遵循从凭证、帐簿到报表的会计核算程序。④管理会计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实用性,不要求其信息绝对精确,具有宏观性,不必遵守“公认的会计原则”。财务会计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其信息核算准确无误,具有微观性,必须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 ⑤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已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信息,大量非财务信息也构成了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同时,管理会计信息的使用对象也由内部企业管理部门扩大到外部一些相关部门。 2.2管理会计的历史发展

自20世纪以来,管理会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2.2.1 追求效率的发展阶段

追求效率的管理会计发展阶段是以1911年西方管理理论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泰罗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为标志而开始的。伴随着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用来服务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和工作效率的管理会计被提上议事日程。为了配合泰罗制在实践中的广泛实施,诸如“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这些与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直接联系的技术方法开始被引进,应用到管理会计中来,形成了独特的标准成本系统,初具管理会计的雏形。同时,学术界也开始涉及管理会计有关问题的研究,美国会计师卡特哈里森的《有助于生产的成本会计》、著名会计学家奎因坦斯的《管理会计 财务管理入门》等多部著作相继问世,管理会计发展已初具统一理论。

2.2.2 追求效益的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进入了战后时期,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一方面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生产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社会生产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不断集中,跨国公司不断涌现,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企业竞争更加激烈。面对这些新情况、新特点,以重局部、轻整体为特征的泰罗科学管理学说已经不能适应西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由“管理科学派”和“行为科学派”两大理论学派组成的现代管理科学取代了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使其理论和方法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2.2.3 以培植企业核心能力为主题的发展阶段

进入20实际90年代,变化成为了世界经济环境发展的基本特征,企业内部结构及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推进了管理会计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导致“作业成本计算” 与“作业成本管理”的产生和应用及“企业再造工程”的实施,从而推动企业组织的变革,使管理会计的主题从单纯的“价值增值”转向提高企业核心能力上来。 3.管理会计在我国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应用和研究是在20 世纪70 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传入开始的,经过多年实践和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也显得日益重要,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规范以对外报告为主的财务会计,但资本市场的繁荣更需要先进的以对内管理为主的管理会计。国企改革的艰难和前景从一个侧面昭示了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巨大空间。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的适用范围还不是很广,只是在部分地区、部分企业零星分散应用,未形成一整套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从应用效果而言,并没有真正达到通过使用管理会计加强企和改善企业管理的目的。

3.1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各种相关科学诸如行为科学、代理理论、信息经济学等的研究成果相继引入管理会计,拓宽了管理会计领域,修正了管理会计某些不合理的假设。但相关学科的引入并不全面系统,对其研究不够深入,只是处于定性的分析阶段,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没有将指导企业管理作为研究管理会计的首要目的。在会计实务工作中,决策者往往无法准确计量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从而无法进行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严重削弱了管理者通过财务信息驾驭企业发展的能力。1 3.2管理会计的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局限性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变化着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能成立,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来解决实 1孟凡生 论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J】 商业研究 2001( 4)

际问题。2例如,投资决策分析中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问题,所有教材都是沿用西方国家的复利制计算利息,而我国则普遍应用单利制计算利息。这种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方法影响了它的实际应用,以至出现了“长期投资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敏感分析几乎没有企业在实际中予以应用”的情况。此外,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学模型,有的将一些本来比较简单的方法加以复杂化,使其不易掌握,可操作性差。 3.3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应用

我国自20 世纪70 年代末期从西方引进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及国外和港台的会计学者所做的各项调查结果表明,迄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仍未得到广泛重视和系统应用。目前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和外资企业,而西部、内地应用极少。这主要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基层教育滞后,普及率低,很多企业领导根本不懂管理会计,对其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没有清楚认识。会计人员素质低是制约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关键,而我国管理会计应用软件开发滞后是制约其推广的重要因素。

3.4没有及时总结我国企业在管理会计方面好的经验并以此促进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

我国学术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深度。许多企业为在竞争中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 开始注重对新型管理模式、经营战略的探索。从实践上看,我国部分企业已有了一些开展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理论界总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国外, 对国内企业的一些成功做法缺乏必要的重视和研究。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这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 3.5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

在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任务和职能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承担,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其任务和履行其职责,无管理会计师专业队伍,全国也无此类技术资格 2潘飞 九十年代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及未来展望【J】 会计研究 2007(9)

考试。由于企业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会计循环上,只考虑会计实务是否符合会计惯例,而不去考虑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致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发展不平衡,从而制约了它的推广和运用。 4.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4.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将进一步融合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也发展了根本变化。同时,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也导致了大量新兴行业出现,使得过去传统财务会计定期出具财务会计报告,披露财务工作信息的工作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决策者的需要。3及其原因在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作用不同,一个对外,一个对内,核算体系差别较大,两种核算方法核算的结果难以实现信息共享,而且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因此,我们必须更新会计工作观念,超越传统的思维定势,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手段融合管理会计的功能,在保留传统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方法的基础上,加强与供应商,客户等会计信息关联人的联系,收集会计信息及有关数据,处理并提供相应的经营、财务状况报告,提供企业外部市场及市场竞争者的相关信息,确保企业具有科学的决策依据。 4.1.1 财务会计与会计会计的融合有其基础

从本质上而言,会计是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职能是反映和监督,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会计都不仅仅是管理经济的一个工具,它本身就有管理的职能,是一种管理活动。传统的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侧重于实际运行状态的记录和总结;管理会计侧重于预测、决策和预算编制等。传统的会计管理过于注重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产、资金等物质资本,认为会计的对象就是资金运动,而忽略了决定这些因素的人及其行为活动。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之上的,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直接一句的经济。它拓展了企业经济资源的范围,使企业资源趋于多元化,人力资源、智力资源成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的战略性 3李苹莉 战略管理会计发展与挑战【J】 会计研究 2007(l)

资源。会计管理的模式也因素发展了变化,从以财务资本为核心向以知识资本管理为核心转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对象已不仅包括物质或价值的运动过程,还应包括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时刻相伴、体现出资者、经营者、职工等各利益相关者经济关系的产权流。因此,从总体上说,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对象是一致的,还是分工不同,侧重点不同,二者的一致性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4.1.2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是有其现实需要的。随着管理会计的出现,企业开始重视外部的因素和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企业所处的内部环境同时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顾客需求瞬息万变、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些都使得原来定期的财务会计报告和管理会计内部报告难以满足决策者的需要。要改善企业的会计工作,就必须使企业超越传统会计思维定势的束缚,运用管理会计思想和方法,融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功能。 4.2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成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杜邦评价指标体系在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应用较广,其中投资报酬率指标已成为引导企业投资、筹资、收益分配的有力工具,因而高投资报酬率也往往成为绩效优良的代名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部门体系的日益庞杂,报酬率指标呈现出较大的局限性。投资报酬率有时甚至带来错误的信号,可能掩盖某些部门的实际业绩,并使人们注重相对率的计算,忽视对业绩进行绝对金额的评价。如许多上市公司的股价并不因其投资报酬率的高低而出现同向变动。这说明投资报酬率作为绩效衡量的唯一指标的弊端已日益暴露出来。此外,只注重投资效果,忽略顾客满意度、产品质量水平、市场占有率等其他方面也是违背绩效评价的初衷的。未来管理会计中,人们将从价值链分析着手,将财务指标,如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或经济增值额)和顾客满意度、生产过程质量周期控制,学习和成本等非财务信息相结合,朝着综合绩效考评的方向发展。

4.3典型案例研究将是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方向

国外会计界目前开展的管理会计研究,已将重点明显转移到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及时地将实践中得到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推广,形成示范效应。但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如果没有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很好配合与协调就难以进行。国外如美、英等国家都有管理会计师协会,协会的成员既来自于会计学术界也来自于实务界。我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由于我国迄今仍然没有一个将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包括在内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与实务界沟通的机会不是很多,这就为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我国有一些企业又是由于较好运用了管理会计而大有成效,因此,及时总结我国企业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 以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设立对管理会计进行专题研究的学术性组织,促进我们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 4.4新的管理会计分支还将出现

为了更加正确完整地提供管理会计信息,满足新的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功能的充分体现。管理会计又划分为环境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会计、行为会计等。环境管理会计主要是关注及保护环境,关注企业的社会效益,协调企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战略管理会计主要是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怎样能更正确地从战略的角度规划其发展计划,更好地利用资源,创造更大的效益,在长期的竞争中发展壮大。而行为会计更关注企业全体员工包括企业领导的行为对企业效益的影响。人力资源会计则是人才培养和重视人才带给企业的效益,认为这是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更新企业管理人员观念,加强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教育是管理会计发展的时代要求 4.5.1 更新企业管理人员观念

经济全球化的经验告诉我们,市场机遇稍纵即逝,我们要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就必须密切注视市场动向,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同时,要以具有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和条件,把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树立整体观念,整体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整体观念的树立,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为此,管理会计的控制不能仅仅停留于对结果的分析,而要通过对过程的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和企业整体目标联系起来,为寻求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服务。 4.5.2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教育

一些业务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在进行账务处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错弊,特别是由于其业务水平有限,对法规、制度理解不深、不透,对客观经济活动中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及某一会计事项进行确认时,不可避免地出现计算的数据偏离实际,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针对这一类失真,我们应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并对会计人员加强职业后续教育,提高其专业水平从而减少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可能。我们可通过聘请会计专家到单位讲学,指导以及鼓励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等手段,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另外,我们应强调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加强实务训练,强调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应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会计人员职业环境,特别是在当今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中国,会计工作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会计人员应不断掌握和熟练运用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法则,才能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执业水平。 4.6 加强管理会计系统研究

目前中国式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很薄弱,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仍局限于国外情况的翻译介绍。而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使得所吸收的西方管理会计很难在中国企业普遍应用。所以要推广管理会计,首先应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我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加强对现有的理论体系重新评价,便于广大会计人员、管理人员操作运用。应该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展开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创办专门的管理会计刊物,促进各种学术或职业组织将管理会计列为其重要的研究课题;拓展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兼顾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和企业外部市场信息,加强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4.7 建立以价值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强调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的“软”管理,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通过企业精神、经营方针、企业座右铭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企业文化的确立和创造,必然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设计带来影响,促使管理会计的系统设计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因素。

5.结论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是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而诞生的,是适应去也管理多元化需要而出现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管理会计将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并通过管理会计促进企业有效运转。但目前我国管理会计应用和发展的水平还不高,本文希望通过对管理会计有关问题的探讨,使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看到管理会计未来发展的趋势,促进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广泛运用。

参 考 文 献

【1】孟焰 面向21 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J】 会计研究 1999(10) 【2】赵宏、邰晓红、赵阳 21 世纪中国管理会计发展趋势探讨【J】 辽宁经济 2000(6) 【3】何建平 浅议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J】 黑龙江财会 2001( 4) 【4】孟凡生 论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J】 商业研究 2001( 4) 【5】齐殿伟、童晓平得重视的战略管理会计〔企业研究〕 2002(1)

, 【6】财政部会计司 企业会计准则 2002 【7】郭道扬 二十世纪管理会计的产生与演进【J】 理论探讨 2006(3) 【8】潘飞 九十年代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及未来展望【J】 会计研究 2007(9) 【9】李苹莉 战略管理会计发展与挑战【J】 会计研究 2007(l) 【10】吴联生 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J】 经济研究 2007(4) 【11】吴淑砚、席酉民 会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4)

上一篇:体育部工作总结及建议下一篇:谈一段没有结果的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