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给文章配画

2022-07-31

第一篇:第11课给文章配画

给文章配画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1课

给文章配画(教案)

泰安市岱岳区道朗第二中学

张延坤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掌握给文章配画的作画步骤和要领,能抓住主题给文章配画;

2、大胆想像并运用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进行绘画表现。

发展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自觉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抓住主题给文章配画。

教学难点:大胆想像并运用熟练的构图及表现能力,进行绘画表现。 教学准备:课件、图画纸、铅笔、橡皮、水彩笔、油画棒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给图片找家” (4分钟)

游戏说明:所出示的图片都可以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找到它的“家”。请准确地说出它们的课文名称。

游戏规则:本游戏为抢答题,每小组选派1人参赛。图片出示完毕后才可举手抢答。答案正确(一字不差)即可获得1分。答案错误扣1分。提前抢答扣1分。其他同学要保持安静。

得分由评审团统计

讨论交流你喜欢这些插图吗?它们有什么用处?(借机出示课题——给文章配画)

二、游戏探究如何设计插图:(8分钟)

1、初步探究插图中应画什么? 游戏:给文章“配画” 游戏说明:

根据所提供的文章在题板上罗列出你认为可以在插图中画哪些人物、景物……要充分了解文章描述事件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

游戏规则:

每小组选派2人。答题时间为40秒左右。答案多者为优胜小组。第一名得3分;第二名得2分;第三名得1分。(答案是否正确,由评审团决定)

三、教师演示作画步骤(5分钟)

给文章配画和游戏不同,并不是罗列的事物越多越好,画中人物、情节、环境的表现要有一定的主次处理与典型性及感染力。不可画蛇添足。用电影海报举例说明。方法:以人物描绘为主

以环境描绘为主

以情节描绘为主(举例) 文章配画的形式非常丰富。可摄影、雕塑……,按画种可分为油画、水墨、水彩、水粉、版画、漫画等……(

3、精品欣赏举例)

教师演示作画步骤:A、默读文章,理解意思;B、找出要描画的景物,依次用横线标出;C、构图布局;D、逐个画景物;E、涂色。

作画演示(海滨小城):出示构图布局——逐个画景物——涂色步骤演示。

四、作品欣赏(2分钟):

欣赏同龄学生作品、画家作品、较早的文学插图及现代的连环画。进一步体会怎样抓住主题给文章配画。有助于增加学生的美术文化知识,拓展思维。

五、学生创作(20分钟):根据下发的短文,选择其中的一篇为其设计插图。

步骤:

1、默读文章,理解意思;

2、找出要描画的景物,依次用横线标出;

3、构图布局;

4、逐个画景物;

5、涂色。

每小组评选出一件作品参加作品展示。获得第一名的小组加5分;第二名加4分;第三名加3分……

六、展评作业并小结,提出希望。(4分钟)

投影仪配合展示部分学生优秀作业,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展示评比。

七、拓展。(2分钟)

除了给文章配画,我们还可以给小说设计封面图画。如果我们给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设计封面,可以画些什么呢?

希望同学们上好每一节美术课,关注插图设计。老师相信以后读书时会看到你创作的插图。

第二篇:一节公开课给我的启示

我所在的学校,每学期都要听青年教师的课。前些日子,我们听了一些老师的课。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二年级的语文老师朱老师。朱老师的课很精彩,精彩的课堂需要老师的引导,所以最让我受益的还是朱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了。

首先,因为上的是二年级的课,面对的是低年段的小朋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朱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激励表扬语言的运用。这样做不但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教学《一株紫丁香》的时候,有一个环节,就是让个别学生朗读词语,朱老师就说:“等他读完了,我们小朋友就给他鼓鼓掌。”“还有谁想赢得大家的掌声。”这一系列的话比那些“你读得真好”,“你真行”有用多了,这些话更能激起学生的竞争念头,所以课堂气氛就浓郁起来了,活动起来了。

在这次的上课过程中也有许多,如在齐读课文这一环节时,有一部分同学的课本是放在桌上的,所以朱老师亲切地说了一句:“把课本拿起来会读的更好。”许多小朋友都乐于接受,很听话的拿起来读了。这么和蔼、亲切的一个老师比一个大吼大叫的老师更易于被人接受。

其次,直观形象的教学设计。在感悟词语的时候,朱老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起点,有重点的、有选择性的挑了几个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词语(雪中送炭助人为乐、索取、奉献、热忱、真诚等),甚至在帮助学生理解的时候也是用不同的方式的。比如直观感受,他运用多媒体播放动画,让学生看,看完了再说,加深他们的印象;比如形象代言,他分别用蚕和老鼠,让学生来“对号入座”,并且要说说为什么。此外还有用两个句子来比较“热情”和“热忱”;用辨析法来理解“真诚”等等。这些都是让学生更好理解词语的方法,从中可见朱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有多深了,真正的名师风采。 第三,从生活实际出发。朱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以后,都进行了适当的拓展活动,如:学习了“雪中送炭”之后,老师就问如果一个人很饿,我们要送什么?在家中,谁代表“奉献”,谁又代表“索取”?而且蚕和老鼠是生活中的物体,学生容易接受。特别是最后的活动体验,播放了《西游记》的音乐,然后给四个朋友送卡片,用这个形式巩固词语,学生更有兴趣。

总体来说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的持久时间不是很长,朱老师就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学习的动力。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朱老师都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在自主学习中,在相互学习中巩固知识,让学生在乐中学习,在乐中掌握。

之后我们又听了朱老师的讲话,真是有很大的收获。在备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如果自己的教学方法不适应自己的学生,就是你有再渊博的知识学生也是接受不了的;如果你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那么要上好课也是一句空话。学生重要,教材也是重要的,因为有了自己的理解就能更好地运用它,不一定要用本本条条去限定它,这样的教学才是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这样的老师才是新的老师。所以我们也要学会与书本对话,学会与学生对话。

我反思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自己的思维总会受到教参的影响,所以没有很好的了解教材内容,没有自己的理解,而对于学生,我只考虑到能否激起他们的兴趣,忽略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知识起点。所以这些方面我还要多多学习,让自己快乐上课,学生快乐学习,真正的寓教与乐。

这样的课我们应该要多听,这样的老师我们应该要多去学习,我要像他们看齐。这就是我听课之后的感受。

第三篇:11月份文章

阳光下的心情

有时候人的心情就像天气一样,而此刻,我的心情也如久违的阳光一样,天晴了。

安静的早晨,睁开惺忪的双眼,闻到熟悉的味道,又是一个放松的周末,只是,这自然醒似乎也太令人费解了,一看表,又到了十一点。我常常这样想,幸福对我而言是什么,其实我并不贪心,一觉醒来突然感到淡黄的阳光照在阳台上,这短暂的片刻足以让幸福停留,窝在床上看看名家名作,有时候读到和自己心灵契合的句子,我也会感到幸福,走在宁静的路上,感受平淡的生活,走进百货大楼,挑选心爱的饰品,打开电脑,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读完一本书,写下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甚至于通过付出而得到一丁点儿的回报,又甚至于在镜子前,发现自己越发靓白了,都是我平凡的生活中小小的幸福,

都说自信的人不会自卑,我却觉得自信的人反而会更容易陷入自卑,因为自信,所以在挫折面前更易产生怀疑,从而变得焦虑,继而变得自卑。自信的人不会天天说自己很自信,因为他的自信已经在谈吐中,在言行举止中自然流露出来,用言语表达,倒觉得多余了。相反,不够自信又或是自卑的人倒喜欢强调自己很自信,认定只有通过言语才能让自己感到自信的人,试问,怎么能算作真正的自信呢?那么自信有是从何而来?来自实力。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积累,才能在危机之中表现出落落大方的一面,才能在大众面前,不卑不亢地,条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也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自信的人。当然,这些都只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前一段日子,一直在下雨,我从小就不喜欢雨,尤其是秋冬季节的雨,总感觉严冬的步伐已经离我越发近了,我讨厌冬天,因为冬天太冷太漫长了,它能够将我的热情我内心的呼唤冰封,它能够让在远方求学的我对家的思念有多了几分,也让我对自己的前程,对未来的前景更加迷茫了。

记得前几天在一个单位面试的时候,面试官这样问我,“你们学文学的人,只知道搞一些处理文字方面的工作,对于实践性的工作恐怕不行”,我听完就觉得很气愤,这个社会上的很多人对我们学文学的可能都有误解,学文学的人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事会表现出比一般人更多的不满,对现实中的晦暗角落会抨击的更加犀利,但这些绝对不仅仅只停留在口头上,五四运动时期,像鲁迅,蔡元培,胡适这些人可都是搞文学的人,但是谁又能说他们是软弱的人,谁又敢说他们只知道在纸上谈兵,就算是在现在的社会,也不见得学土木工程的

人就该去修房子,学生物科学的就只能去实验室,还有许多的农业大学,莫非它们的学生以后就要当农民吗?同样的,学文学的人也不仅仅局限在文字工作上,他们也可以在其它领域做出巨大的成就。

我不是一个愤青,我也没有那么多点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个愤青,只是突然间又一点感想罢了。我始终相信自己头上的这片天空总会雨过天晴的,世界上还有很多正在受苦受难的人,她们的天空也能够雨过天晴。

—观后感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这样,当一个人在某个方面,某个学术上达到称得上是造诣的时候,似乎就与之融为一体,因此他是不允许任何外在事物去亵渎与无由的顶礼膜拜!因为他看中的不是表面的浮华,而是无形中的一种境界与思想的碰撞!

第二篇

—人生三境说

王国维有人生三境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孔子也有人生三境说:“少年人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中年人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年人血气已衰,戒之在得。”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别样的“三境”。2011年,一个步行在高速公路上被交警劝阻的40岁男人,也有三境,他的三境小一些,但很温暖:“日行一百里,小年夜在岳父家过,大年三十给母亲磕头。”当时,眼看劝阻会贻误男人伟大的“三境”,交警竟呼唤同事替班,自己开车送了他300公里。

这让我想起一位作家,他的三境之一也很温暖:“带祖母去集市,骑那种载货的大号脚踏车,让老人家坐在后面,垫上棉垫。”2012年,一个女生贴出她的微博:“我的理想是爱上一个人,和他去乡下教书,垄出一块地来,种上豆角和丝瓜。”2012年,记者采访一位抗战老兵,老兵

的心愿是:“把散落在缅甸的战友的遗骨都收起来,造一本花名册„„要一个字不错,一个人不落下。”2012年,高晓松的妹妹说:“哥,我在非洲呢„„我的摩托坏了,整个非洲都没这零件„„我现在在撒哈拉当导游,等零件寄到。”当然,这些都不是典型的三境。水的三境,才更像三境:“不污,不形,不灭。”不怕同流合污,没有固定的形状,生生不灭。最近,科学家发现水还有更伟大的第四境——平衡和参与地球的自转公转。

1989年,在苏州寒山寺参加一个“为世界和平祈祷”的活动,晚上与住持闲聊,他说了一个佛门中人的三境:“忘记自己是谁;忘记此地是哪里;忘记还有生死这回事。”当时,我抑郁症严重,便很想知道人的生死预期,谈着谈着,谈到了死的困惑。没想到,他一句话便把我点醒:“施主的肉胎系白白所得,谈何惧与不惧!”译成口语,就是:“人生在世,买一根油条尚且要付钱,上天把身体赊给你,分文未取,他要拿走的时候,还轮得上你来说三道四?”真是好境界!

民国时期,杭州流行三种人的三种生活方式,也算是三境:一种是落魄文人,“钓一只虾,暖三盅酒喝”;一种是普通人家,“抓一条鱼,分三家人吃”;还有一种是有钱人,“做一票生意,养活三代人”。另外,当代的宅女宅男也有三境:“不洗,不喝,不出门”和“不嫁,不娶,不见祖母”——为何是不见祖母,而不是不见父母呢?因为祖母要唠叨呀,而父母是早已司空见惯,无可奈何了。

搞艺术的也有三境,他们“白天,糊涂一丈;傍晚,入木三分;凌晨,离地半尺”,或者“看电影时忘带眼镜,下馆子时忘带酒,谈恋爱时忘带女友”。

其实,做过“呵苗如子、杀人如麻、挥金如土”这些事情的曾国藩,也有人生三境:“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8 —观后感

关于人生境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它是不分门第与阶级关系的,就像文中所叙述的一样,当一个人想到想终结生命的那一刻,它是没有资格的,原因只有一个,就像平时买一汉堡,还得付钱呢,上天赊给你的命,分文

未取,还轮的上你说三道四,寻死觅活!归根结底一句话:“我们没有向命运摇白旗的特权,因为他不是我们个人的专利!”

第三篇

—时光可以优雅的老去

很多人认为,她可以有更好的生活,父亲是优秀的飞机与游艇的设计师兼制造者,母亲是肖像画家,出入家里的客人,是爱默生、马克·吐温、爱因斯坦等当时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而在她看来,最好的生活,是在乡下的农庄里。

她就像是被上世纪的灵魂附体的遗少,在学校里穿复古的衣服,不剪头发,缝玩偶的衣服,执拗地对抗嘲笑。她的志向堪称远大:开农场,养奶牛,为此,15岁就辍学了,对务农的兴趣也与日俱增。她坚定地认为:带着自信朝着梦想前进,只要努力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总有一天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功。

婚后,她说服丈夫搬到了雷丁农场,那是个缺水少电的老式农场,一切全靠人力。他们养了数量众多的牛、鹅、鸭和鸡。此时,她展露出卓越的绘画才能,出版了第一本儿童绘本《南瓜月光》。没有水电,每日要步行很远到井边挑水,日子过得相当艰辛,但她很享受这种生活,在花园里种满了各种蔬菜和花草。她以古法制作面包,用被炉火加热过的熨斗熨衣服,家人穿的衣服也是她用自家种的亚麻纺线织布,再亲手裁剪缝制的。在她的悉心经营下,日子过得饶有趣味。她还是一个非常勤恳负责的母亲,即使再忙也会腾出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教他们应有的

礼节,学习各种农活、家事。她亲手做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玩偶,并自创了一个“麻雀邮局”,让孩子们通过这个邮局与玩偶通信。孩子读小学时,他们还一起创办了一个木偶剧团,到附近城镇巡回表演。

她还想到更遥远更偏僻的农村去,丈夫却忍受不了简朴艰难的农耕生活,1961年,在携手度过了23年后,他们离婚了。

第四篇:2013.11.17文章阅读

(二)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共8分)

①台风常常给人类以重创,因此,提起台风,人们总是谈虎色变,对这个“海上暴徒”心存畏惧。然而,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甚至台风的功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干旱严重,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想起台风,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月~9月有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雨水极大地缓解了旱情,并蓄满了江河湖泊,大小水库;它补充了地下水,减缓了地面沉降,确保了农业丰收。据统计,台风带来的丰沛的降水对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移行,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也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2003年7月,正是台风“伊布都”的出现,结束了我国江南大部分地区持续40℃左右的高温天气。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气候越来越炎热,地表干旱更加严重。寒带地区正好相反,如果没有台风调节将会更冷。我国也就没有了昆明这样的春城和四季常青的广州,“北大仓”、内蒙古草原亦将不复存在;众多的植物和动物也会因难以适应气候环境而灭绝。

④由于台风的水汽源自热带洋面的海水,它是咸水,而降落的台风雨是淡水,因此台风还是天然的海水“淡化器”。研究表明,一个普通强度的台风登陆时即可带来约30亿吨的淡水资源。可见,台风在淡化水资源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⑤除此而外,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从而缓解电力供应的紧张程度。

18. 文中第①段引用“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有什么作用?(2分) 18.答案要点:说明台风有过也有功;引起下文对台风“功”的说明 19.说说文章第③、④两段的位置不能调换的理由。(2分)

19.答案示例: 由于本文是按照台风给人类带来益处的大小顺序进行说明的,台风调节地球温度的益处大于提供淡水的益处,所以,第③、④两段的位置不能调换。 (共2分)

20.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中相关知识,简要分析9505号台风到来时,广东省发电量增加的原因。(4分) 【材料】 据报道,1995年夏,广东省水利厅根据准确天气预报,下令在9505号台风来袭之前,全省大、中型水库放水发电,结果9505号台风果然为广东省多发电800万千瓦时。

20.答案示例: 9505号台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使大中型水库蓄满水,增加了水力发电量;同时,台风还使人们可以通过风力发电。因此,广东省在台风期间发电量得以增加。

(三)阅读下文,完成21—23题。(共8分)

①长期以来,我一直思考:阅读仅仅是一种行为吗?

②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则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1 ③一种人认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人的定义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或者说是重要渠道,便是对图书的阅读。

④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它们是什么?它们与我们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他们浑浑噩噩,吸引他们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和各种各样的娱乐,比如麻将,比如卡拉OK。至于那些明明知道阅读的意义却又禁不住被此类享乐诱惑而不去亲近图书的人,则更是可怜。因为这是一种主动放弃的堕落。

⑤古人对读书很在意,留下了许多发愤读书的故事。如 “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骨”之类。但是古人对读书的益处,认识似乎并不很深刻。虽然某些高雅之士也有“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的认识,但在一般人眼里,读书也就只剩下一个功利目的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因此,过去一般读书人,总不在一个较高的境界。虽也孜孜不倦,但读来读去,很少有阅读的快意,更少有抵达人生审美境界的陶醉。他们没有看见一个精神的殿堂,没有看出那书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读书则是拾级而上,往那上方的殿堂里去的。

⑥读书人与不读书人,从气质上便可看出。读书人的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成的,有光芒却并不刺眼。有些人的面貌是毫无魅力的,然而,读书生涯居然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依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气质”。我认识的一些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甲 】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 乙 】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 丙】地诙谐了一下,你就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使你对眼前的这些形象过目不忘,永记心中。如果这些先生不是读书人又将如何?且不说他们的内心因精神缺失会陷入平庸与俗气,就说其表,大概也是很难让人恭维的。此时,我就会惊叹读书的力量,它居然能将一个外表平平甚至偏下的人变得如此富有魅力,使人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令人好生仰慕他。

⑦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1.答案: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 (共2分) 22.分析第②-⑤段的论证过程。(3分)

22.答案示例: 首先指出阅读和不阅读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式。然后,从阅读与不阅读的态度和生活表现分别阐述了这一观点。接着,以古时一般人对读书益处认识不够深刻为例,从反面论证了读书可以提升精神境界,使人得到美的享受。 (共3分)

23.根据文意,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A.理直气壮 兴高采烈 辛辣尖锐 B.平易温和 不骄不躁 随意率性 C.随意率性 不骄不躁 平易温和

23.答案:B

2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方法的五个问题》这门课给我的启发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方法的五个问题》这门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有两点:

第一点是讲座内容结合实际,能有效的指导我的语文教学。如:检验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可从定性、定量两个方向来进行检测。“定性” 是检测对语文的热爱程度,属非智力因素的长效检测方法;“定量”是检测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属智力因素的短效检测方法。不管什么评价方法,对学生而言都是指导方向的。

第二点是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所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本次讲座中给予了很好的定位。如:讲到“小学语文识写分开问题”时,让困惑语文老师已久的一类、二类字教学问题“真相大白”:认识日常生活中的3500个汉字,目的在于能自己阅读、获取信息;会写2500个汉字,目的是用文字传达信息,所以一定要识、写分开。

后面又陆续讲到学生书写、速度问题,并给了量化数字的标准;语文综合性学习——找“读和写”的结合点;进行语文探究学习,就是探究经验、探究方法的问题。

韩通小学

朱小芬

上一篇:毕业实习日志20篇下一篇:健康教育处方1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