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体制

2022-06-26

第一篇:当代中国经济体制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论文

题目: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结课论文 浅谈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角度分析中国农业竞争力现状

浅谈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角度分析中国农业竞争力现状

近年来,广大学者围绕农业竞争力问题进行了广泛深人的研究。这些研究多采用国际上流行的定量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中国农产品(尤其是大宗粮食产品)在成本和价格上的国际竞争力或比较优势,提供了重要和详尽的数据以及定量化的结论。但这些定量分析多是建立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对未来做出的预测。在肯定其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其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毫无疑问,农产品的相关指标是衡量一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深层次的因素。因为一国农业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农业经营的整个过程,最终才表现于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应当深人地分析我国农业竞争力现状才能进一步得出比较全面的认识。在这一方面,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

一、从劳动二重性看中国农产品竞争力

“商品中包括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无疑是研究商品价值源泉、实体、创造研究价值量决定的规律。从劳动二重性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两个方面同样适用于对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这一特定商品的竞争力的分析。

(一)从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看农产品质量的竞争力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在农产品市场上,这些差别主要表现为农产品质量的差别。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各国以《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为依据制定市场准人标准,对进口食品药残、污染等检测指标的限制十分严格。由于我国农作物施用化肥、农药过多、农产品的化学品含量和农药残留物过高,导致无法达到某些国家制定的市场准人标准,被限制了出口量。例如,我国苹果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且价格低廉,但我国苹果年出口量却很小。主要原因是苹果质量差,含糖量低,果实农药残留超标等。因此“质的差别”决定一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的基础。如果农产品质量无法达到进口国的市场准人标准,即使价格再便宜,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也不具有竞争力。这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首先应当注意的问题。

(二)从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看农产品价格的竞争力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

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而且,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马克思揭示出价值规律的这一本质要求,决定每一个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战胜对手,占领市场,就必须努力降低个别劳动消耗。当市场的涵义拓展到国际市场时,所谓的个别劳动消耗就表现为各国国内生产该农产品所需的国别劳动消耗。作为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竞争力就体现在各国生产某农产品的个别消耗的差异上。以禽畜产品为例,我国的该类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图。其原因可解释为,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方面,我国凭借劳动力价格的优势使个别劳动消耗低于国际市场上同类农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消耗。因此,从劳动二重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角度出发,在满足农产品使用价值的条件下,降低我国农业生产的在劳动力、资金、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个别消耗,是提高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的出发点。

二、从资本有机构成看中国农业竞争力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由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所占比例不同形成的资本有机构成差别是劳动二重性的体现。将资本区别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提供了一把解决经济学上最复杂问题的钥匙”,而一国农业资本对该国的农业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从资本有机构成分析一国农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从资本有机构成决定因素看农业竞争力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技术构成”。资本技术构成是资本有机构成的决定因素。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的相对减少,或者说,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观因素的量相对减少。”通俗地说,通过提升生产资料在资本技术构成中的比重可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的土地,其丰裕程度更直接的影响一国农业竞争力。我国虽号称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如按人均土地面积计算,却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匾乏的国家。生产资料中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与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居于劣势。另外,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力还需要科技的不断投人,以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农业科技投资的主体应是政府。这是因为一方面许多农业科研成果具有公共品性质,会产生外部性,导致市场配置失灵,市场无法达到农业科研投资的最佳均衡点;另一方面农业的生产主体对采

用新技术而增加物质投人的能力有限传统习惯和俱怕风险的心理限制了科技投人的积极性。

这些因素导致了大多数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投资强度(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高于总的科技(包括农业与非农业)投资强度。例如英国总科技政府投资强度1995年为2. 05%,而农业科技政府投资强度则为2. 29%。但中国同期的总科技政府投资强度为0. 6 % ,而农业科技政府投资强度仅为0. 2 %,后者为前者的1/3,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自然资源与科技投人等生产资料在资本技术构成中的比重低于世界水平.故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导致我国大宗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小麦、玉米、大米等)比国际同类产品价格高,缺乏竞争力。

(二)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条件看农业竞争力

“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资本积累与积聚为前提条件,并推动了劳动生产力的增长。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不断再转化为资本,表现为进人生产过程的资本量的不断增长。这种增长又成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成为随之出现的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加速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的基础。”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本质上能够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二者有明显区别,这就是资本积累的积极意义。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一个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需要资本的大量积累。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对农业的资本支持上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在农业上的资本积累严重不足。例如在农业比重仅占GDP 20%的美国,政府每年用于农业的补贴均在上千亿美元,在由几个国家组成的扩大前的欧盟,用于共同农业政策的支持费用高达其总预算的50%以上。而我国由于财力不足,对农业的支持与补贴甚少,以1996一1998年为例,平均仅为1 514. 2亿元人民币(182亿美元)。不但如此,由于制度上的原因,我国农村资金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渠道大量外流。因此,从农业的资本积累的角度出发,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拉大,制约了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

马克思还认为“集中在这样加强和加速积累作用的同时,对扩大和加速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即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增加它的不变部分,从而减少对劳动的相对需求。由此可知资本集中也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有效途径之一。

资本集中程度提高后的直接表现为经营规模的扩大。发达国家的农业经营规模远高

于我国,如美国农民经营规模每户200 hm,欧盟平均规模20 hm以上,而我国平均规模仅0. 5 hm。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模式导致我国农户在生产上,单位产品活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在销售上,自产自销式农产品交易不仅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在市场中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和取得应有利益。因此,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农业的资本集中程度偏低,阻碍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的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原因可归纳为农产品质量偏低、大宗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价格偏高、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偏低等。加人WTO以后,中国农业受到的冲击更大,提升农业竞争力显得更为迫在眉睫。从以上分析的几个视角可归纳出当前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几个途径。

1、规范我国农产品市场,建立系统的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产品在使用价值上的“质的差别”。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绿色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各国对进口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苛刻,这就需要我国建立系统的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体系,规范农业生产、产品贸易和加工流通。在生产过程中扩大农业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加强质量监控,降低农产品的化学品含量和农药残留物;在销售过程中,尽快建立和修订国家农业技术标准和农业产品质量标准,以及相应的管理、认证和监测体系,打破某些国家贸易保护中的“绿色壁垒”,避免损失。

2、扩大农业经营规模,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的竞争优势。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是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尤其是活劳动的支出。借鉴国外经验,可以通过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土地集中进而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也可以鼓励农民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产品进人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针对前者应当在稳定家庭承包制基础上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使用权,主要通过转包、出租、转让、抵押、拍卖等方式适时促进土地集中。针对后者我国要尽快制定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明确其法律地位,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行为.使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组织农民进人市场、参与竞争、保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方式。

3、培育农业资本市场,拓宽农业融资渠道。促进我国农业资本积累。农业是一项弱质产业.需要大量资金的投人。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建立是迅速筹集农业发展所需资金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资本市场筹

资,把一部分城市居民手中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直接转化为发展农业的资本,也可以发行农业建设债券和专项债券等方面培育和建立农业资本市场,从而为大规模的农业企业筹资提供方便。针对小规模农户的农业投资,应当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通过探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户小额贷款的相关措施,解决农户农业投资的瓶颈问题。

4.加大农业科技投人力度,提升我国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针对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本有机构成偏低这一现状,作为投资主体的政府应在WTO《农业协议》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参照WTO成员国的有关做法,加强农业共性关键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力度,扩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病虫害防治的投资规模,增设市场服务基金,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动植物和生态环境补贴等等,从而提高农业资本的技术构成.为中国农业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第二篇: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

题 目 浅谈经济转型升级必要性 姓 名__ ___冯 玉 峰 _ 学 号___ _3 1 6 0 1 0 3 8 1 7 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 李 建 琴_ _______ 专 业__ ___过 程 装 备 与 控 制 工 程___ 年 级_____________ __2 0 1 6_级___________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

浅谈我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余震依然未完全消除,世界经济增长依旧乏力,复苏缓慢,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更是给开始复苏的世界经济当头一棒;国内方面,面临经济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约束条件的变化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这决定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为此,要认真分析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总结世界经济和中国特色发展经验,以转型促发展,以和谐求稳定、以改革求出路,从而确保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继续书写新的传奇。 【关键词】: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改革,挑战与机遇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当下经济形势及变化总述、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经济转型影响、我国经济之间内部存在的问题。

一、背景及经济变化总述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加速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惜巨大代价,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确定巨大成就,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约为美国的60%到70%。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也存在许多弊端、巨大挑战与机遇。

四十快速发展,给我国无论是经济结构、社会、环境生态都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很多弊端,虽然十八大以来,不断推行深化改革和结构性供给侧改革,但依旧存在很多弊端。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复苏举步维艰,全球需求及结构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给本在慢慢复苏的世界经济当头一棒,给世界经济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数;反观国内消费持续低迷,人口红利逐渐弱化甚至消失,城乡、东西部区域差距较大,产业结构缺陷及不合理性逐渐暴露,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不匹配,煤、石油的能源资源产能低下,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的同时,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年限越来越近,人民对物质文化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从物质需求向文化、精神需求转变,从大众消费向个性消费转变,也要求我国经济不断转型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的需求变化。

虽然面临来自国际和国内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仍有巨大潜力和空间,具备诸多有利条件。能否有效应对挑战,并充分运用有利条件,将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推进并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第 1 页 共 8 页

2

二、国际经济环境重大变化给我国经济转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格局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挑战和机遇两个方面决定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十分紧迫。

第一,全球总需求及其结构出现新变化。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履维艰,经济整体低迷态势可能持续。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各国GDP(不变价)计算,2008~2012年累计,美国GDP仅增长3.66%,德国增长3.74%,法国增长0.08%,而日本是负增长1.26%,英国负增长2.29%,意大利负增长6.74%。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由国际金融危机前10年的4%,降到2008~2012年的2.9%。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率由2003~2007年的16.6%,降到2008~2012年的3.2%,这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率由2003~2007年的29.2%,降到2008~2012年的9.4%,大幅下降近20个百分点。因此,总体看,未来全球总需求特别是发达国家需求不足,可能要持续较长时间。我国经济过多依赖出口,特别是依赖向发达国家出口,不论短期还是中长期都是不可持续的,因而迫切要求调整内外需结构。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海外资产贬值、投资不足,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海外并购提供了重大机遇。发达国家更新老化的基础设施需要大量投资,拉美、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电力、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更为突出。因此,近几年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和对外投资步伐大大加快。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通过对外投资,利用国际资源、技术并带动国内商品和服务出口,正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

第二,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出现新变化。发达国家近几年为应对危机和刺激经济复苏,实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购买国债,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导致政府债务大幅攀升和金融体系流动性泛滥,大大增加了未来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第三,全球实体经济竞争态势出现新变化。发达国家吸取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教训,纷纷提出以振兴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推出《制造业促进法案》,后又推出“高端制造合作伙伴”计划。欧盟提出“增强型工业革命”,旨在重新确立欧盟工业的核心地位,以促进经济复苏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英国提出再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是高科技制造,重点是“高价值设计和创新”。当前,新的工业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其特点是技术创新速度快、影响广,核心是能源再造和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包括3D打印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管理以及新材料技术等。发达

第 2 页 共 8 页

3 国家正在实施的再工业化,一方面是为重振制造业,提高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增加国内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要抢占新工业革命的先机和制高点。由于在刚刚兴起的高技术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总体上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因而新一轮工业革命也为我国提供了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慢一步就可能错过时机,快一步才能赢得主动。

第四,全球贸易和投资环境出现新变化。在经济复苏艰难、需求不振、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常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反倾销等报复措施。2012年,我国出口产品遭到贸易救济调查的涉案金额近2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0%以上。2016年11月特朗普赢得美国选举,自从特朗普上台以来,他以美国优先为口号,不断退出各种“群”,与世界各国不断搞贸易摩擦,特别是与中国大打贸易战,给整个世界经济和贸易规则带来诸多挑战和不确定因数,也让我们清醒认识到我们经济结构特别是在很多核心科技领域存在巨大差距。上述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以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作为目标来倒逼经济转型升级。

总之,面对出现重大变化的、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与过去相比,我国现在和今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依靠低成本优势纳入全球分工体系,通过扩大出口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传统机遇,必须转变为应对新挑战、利用新机遇倒逼我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新的强大动力。

三、经济转型升级是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的迫切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为稳中求进,但长期的快速发展,积累和遗留的各种问题也十分突出,经济形势十分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改革开放前三十多年我们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 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居主导,过分依赖投资和重化工业拉动增长,因而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的问题相当严重,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是缺少内涵、质量和效益的,是不可持续的。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经营方式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导致人、社会、环境三者发展不协调,资源严重浪费。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经济增长中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率占72%,依靠科技进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贡献率仅占28%,而发达国家后者50%~70%。

由于过于追求速度,不仅导致了高能耗的粗排放型增长,还导致三大产业之 第 3 页 共 8 页

4 间、产业内部之间的结构和比例不协调。产业间,农业和服务业跟不上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从事农业的人文化技术素质低下,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生态化;而服务业领域,今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人口老龄化加剧,对服务业的要求水准提出了很大的要求,但各种服务业依旧没有跟上需求。产业内部,以工业为例,我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一些相对低端领域,以重工业为重,多数为技术导入型、劳动密集型,而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落后,特别是在核心技术领域更是受制于人,比如今年中美贸易战,美国拿中兴的芯片开刀,中兴唯有束手就擒,毫无还手之力。所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形势严峻,我们不得不转型升级来改变现状,掌握自我发展的主动权。

(二)我国人口红利在消退,企业需求与人才结构不匹配

我国劳动力成本已大幅增长,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11年的2.9美元,已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同时,我国“人口红利”正在减少。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力有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绝对数和比重双下降。预计2015年我国15~59岁劳动力将减到9.28亿人,占总人口的67.6%;2020年减到9.16亿人,占比65.3%。这说明,我国依靠劳动力低成本及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不加快转型升级,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新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必要条件。一是我国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教育和培训水平在世界的排名已由2006~2007年度的第77位上升到2010~2011年度的第60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3)No.3》预计,“今后10年中国劳动力结构会进一步优化”,“将迎来‘质量型人口红利’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的新十年”。二是我国在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但差距正在缩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越来越多,而很多企业依旧停留在体力劳动密集型,需求大量基层员工,而大量大学毕业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低端的体力劳动型工作,导致企业无人可用,大学生大量失业与累积,这也要求我国经济进行升级换代,从体力劳动密集型向集约型、技术型转变。

(三)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

一方面,我国许多重要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人均土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5.9%,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石油、天然气的人均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得多。另一方面,我国资源消耗量越来

第 4 页 共 8 页

5 越大。虽然单GDP的能耗在降低,但能源消耗总量仍然增长很快,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已达36.2亿吨标准煤。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 90. 8% ,煤炭占 70% 左右,导致空气污染问题突出。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雾霾现象凸显。

我国碳排放总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年均缺水量达536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面积已接近18亿亩红线。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虽然可以从国外进口能源、资源,但也不是无限制地获取。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口才10多亿,他们依靠本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全球资源,用二三百年时间才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我国有13亿多人口,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远不如欧、美等国,又要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如果不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不仅中国的资源和环境承载不了,全球的资源和环境也承载不起。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已成为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因。

(四)贫富差距过大,区域发展不平衡

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分析,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数据显示,2012年到2015年,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0.47

4、0.47

3、0.46

9、0.462,2016年是0.465,相比2015年有微弱上升,但都远远超过0.4的警戒线,贫富差距依旧较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使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阶层手中。同时,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也都在扩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进行调节,就使人们的不公平感增加,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社会矛盾就突出,这也是上世纪许多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发展”政策,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指导下,经过30 多年的发展,迅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下列各省改革开放以来人均GDP变化来看,人均GDP差距还是很大,从1979年以来,最大与最小的差距先是缩小后面逐渐缩小,但差距依旧很大,到2013年,天津依旧是贵州的4.35倍。从东、中、西、东北四个经济区域来看,中部和西部接近,而东部在2014年,人均GDP将近为中西部的两倍,东北约为中西部的1.5倍。与此同时,城乡差距也很大,特比是中西部的城市与农村,省城与市、县级城市差距不断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第 5 页 共 8 页

6

(五)市场和资源环境有待改善。

第 6 页 共 8 页

7 市场环境的好坏关乎经济 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食品、医疗事件频发, 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苏丹红、地沟油,形形色色的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假冒伪劣、社会欺诈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社会诚信和社会道德水平依然不高。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严重污染市场环境,也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阻碍内需的发展。此外,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现象严重,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发展处境极为不利,如果我国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参考资料:

[1]林兆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经济纵横·2014 年第1期。

[2]朱毫安,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2013年经济新视点 [3]浙江大学李建琴教授当代中国经济的课程PPT [4]贾康,迟福林,等.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时事报告,2012-11-08:24-35.

第三篇: 当代世界经济趋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全球不仅在经济领域使商品和资金快速流动,也使科技日新月异,它使人们改善生活和增加财富的机会增多。经济全球化的效应实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疑都能从中获益。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使其有了发展空间,有利于其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可为它们的经济发展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及人才,并创造机会。然而,当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平衡的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处于非常不同的地位,虽然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取得极大地进展,但是,发达国家处于一种绝对的优势和支配地位。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经济

经济全球化,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和进程: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全面自由大量结合式的流动与配置,使各国经济越来越开放和相互依存,使各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变动越来越紧密和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的第一个基本内涵是经济资源跨国流动。其特点,一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自由,即弱化国家界限,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二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全面,即包括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各种资源在内;三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大量,即流动速度加快,借以流动的国际市场容量增大。四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结合,即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结成一体,而非各自互不相干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第二个基本内涵是各国经济相互影响。随着世界贸易增长超过世界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的贸易依存度迅速上升。一方面,一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受制于外部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一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也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基础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既反映国际范围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反映国际范围内的生产关系状况。国际分工的二重性决定着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

在历史上,正是由于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分工才超出民族国家的界限,形成国际分工,并且通过世界市场把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联结起来,促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国际化(那时还不叫“全球化”)发展。各国经济因而越来越具有世界性。

在当代,也是由于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国际分工的广度、深度才得到新的突破。在此基础上,各国经济的联系、交融愈益广泛和深入,经济国际化因而表现为强势发展的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时任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可见,国际分工、从而经济全球化,代表了人类走向文明和进步的社会历史潮流;国际分工、从而经济全球化,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并非人为造成的。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是必然的和必须的。

国际分工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国际化的性质,取决于参与国际分工的各国生产关系的性质。且不说最初的国际分工是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就是在当代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参加者。尽管这些国家仅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一成,这些国家的人口仅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近两成,但体现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额、对外投资额、国际信贷额,以及国际技术专利申请额等,均占世界相应总额的七成、八成、甚至九成。因此,当代国际分工体系的性质,主要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决定。国际分工、从而经济全球化,也就具有不平等的性质。

经济全球化可以使世界经济获得总体发展,并且给所有国家提供发展机会;也可以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但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并非是通向各国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它不仅不会改变世界经济的南北两极分化,甚至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继续走向更大的落后:或者被卷入全球化进程之内,失去经济自主性,得益不多,受害不小;或者被排除全球化进程之外,成为世界经济的边缘化国家。

其实,上述危险正在变为现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当经济全球化进程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在不平等的国际生产关系的支配下,南北贫富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持续拉大。随着不平衡的全球化继续发展,世界经济还将继续分化。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世界上将只有20多个富国和20来个不断缩小同富国之间差距的新兴国家。而其余的大多数国家依然是穷国,其中最穷的50个国家会更加落后。

面对全球化和两极分化的挑战,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唯一战略选择。其一,切实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大开放、充分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进程,才能更广泛、更深刻地融入世界经济,更好地运用比较优势和禀赋资源,更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多地实现价值、积累财富,有效地发展本国经济。其二,正确处理国际经济合作与国家经济利益、经济安全的关系。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扩大开放、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同时,必须采取适合本国实际情况、又符合国际经济规则和惯例的保护手段,以保护本国的产业、市场和国家经济利益。特别是注意运用当前各国普遍通行的“技术壁垒”做法(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和反倾销、反补贴措施。

三、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1.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2.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3.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4.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5.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篇:对中国当代市场经济的再认识

政治经济学中所论述的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在私有制社会中,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有两点:(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其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有:自发调节生产要素在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现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在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个体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在我看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从一开始就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们是分不开的。从沿海到内地,从国内到海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国光说过“保持中国经济活力,就必须继续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改革发展中找到各自方位,发挥着独特作用,一个是“中流砥柱”,一个是“生力军”。

国有企业好比是国家的“脊梁”,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事关国家重大项目的都有国有企业的影子,创造着种种奇迹。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东西都是需要改变的,国有企业也是一样。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拉开了帷幕。变革中的国有企业,与在改革开放堡垒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一起,演奏着二重唱。

今天,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30多年间,民营经济历经磨砺,从一株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民营经济对国名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而民营企业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多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如果将国民经济比作人的躯体,那么国有企业就是筋骨,民营企业等非公经济体则是血肉。没有筋骨,躯体无法站立;没有血肉,躯体也难以丰满。这充分体现出了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国家产业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互不矛盾。它们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五篇:中国经济新常态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摘要: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由总书记提出和阐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关键词:就业 新常态 能力

面对汹汹而来的“新常态”大学生应对就业应有的能力

一、自我决策能力。自我决策能力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别人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决定,这就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在未来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以及它们的变化进展都不可能像在学校那样有老师给你作指导,而必须靠自己迅速作出决定,及时予以处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决策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二、适应社会能力。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眼花缭乱,很不适应。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而常常以改造社会为已任的大学生却忽视了适应社会这个前提。人类文明总是在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适应社会,正是为了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反映,更不是对消极现象的认同,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是人们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藉,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比如,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丰富的知识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应注意克服只注重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操作的倾向。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在实践操作上有过硬的本领,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仍以教师这个职业为例,许多用人学校在挑选毕业生时,往往注重的是毕业生的试讲能力和试讲效果,而不只是他们的专业考试成绩。

四、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感情的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一个人要想让别人了解你,重视你,更好地发挥你自己的才能,其前提就是要有表现自己的能力。要准确表现自己,就离不开出色的表达能力。不仅在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会立即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在求职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深切的感受。比如撰写求职信、自荐信、个人材料,回答招聘人员提问,接受用人单位的面试等,第一个环节都需要较强的表达能力。

五、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远不如学校中的同学、师生关系那么简单。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且影响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业的成就。因此,大学生自觉地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六、组织管理能力 虽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从业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现代社会职业表明,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才能,其它专业人员也应当具备。随着时代的发展,纯“书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挑选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曾担任过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正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以上主要是从普遍性这个角度来谈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大学毕业生就业只是一生职业生涯的开端,绝不意味着一生只在一个岗位上,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还会面临很多机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不可固守职业理想,白白错失就业良机,而应先尽力把握一个就业机会,在实践中提升自身含金量,提高技术、人际、管理等各方面之能力,为再次寻找理想职业做准备。

上一篇:第二届职场争霸赛下一篇:党风廉政建设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