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论文范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当代经济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左大培,1952年8月生,辽宁大连人,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经济系,获学士学位;1982-1988年就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5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1991年和1994-1995年两度受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赴德国波鸿大学和杜伊斯堡大学从事博士后访问研究。

第一篇:当代经济论文范文

当代世界经济趋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摘要]21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呈现出信息化、全球化、区域化、多极化的多重发展趋势。它们不仅构成当代世界经济的总的图景。而且深刻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前景。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抓住和用好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就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进一步扩大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化的进程,发展不同层次的对外经济合作关系。不断创造进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的有利条件。

[关键词]世界经济;信息化;全球化;区域化;多极化;中国经济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21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所呈现的多重发展趋势,不仅构成当代世界经济的总的图景,而且深刻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和前景。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国际市场变化的走势,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经济信息化条件下的中国经济

20世纪后期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网络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并且逐渐主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科技革命的先导。以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为例,1946年2月,诞生于美国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其运算速度只有每秒5 000次;到2007年。美国IBM公司发明的超级电子计算机——“蓝色基因,L”,其运算速度已经达到每秒280.6万亿次。而发达国家还在研制每秒上千万亿次甚至上万万亿次的电子一光子计算机。

其次,信息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进步的动力。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3%左右,而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2-3倍。对于整个经济而言,信息产业的发展,既加重了自身的分量,同时也优化了产业结构。

最后,信息网络的发展成为经济活动的载体。1982年,互联网开始出现。到1999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2.6亿户。到2007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更是达到11.7亿户,即世界人口近1/5已经融入互联网。目前,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等“新经济”的发展,正在不断提高整个经济的素质。

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各国基于本国国情,适应世界潮流,积极推进社会生活信息化进程,以便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先行一步。西欧小国爱尔兰仅有几百万人口。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该国推行信息化及新经济发展战略,其人均收入很快上升到2006年的3.5万美元,30年间增长了30多倍。

然而,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在信息时代,“技术差距”、“数字鸿沟”愈益成为南北“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继续加剧的基础和突出表现。联合国秘书处公布的资料显示,富国和穷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比起国民收入数量,相差还要悬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其人口仅占全球总人口的1/5,却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和互联网用户数量的93%;人均收入最低的国家。其人口也占全球总人口的1/5。却只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和互联网用户数量的0.2%。

发展中国家只有努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目前,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的发展中大国和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在规划本国未来的信息化发展,力争尽早建成世界信息技术大国。

最近10多年来,中国的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产业的发展相当迅速。互联网是在1994年进人中国的。到2000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就达到2 250万。到2007年底,这个数字超过2亿。

更重要的是,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路径愈加明确。本世纪初,中国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力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十六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就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十七大报告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意味着,在今后5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国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必须着力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信息技术应用与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

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经济

经济全球化,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和进程: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全面自由大量结合式的流动与配置,使各国经济越来越开放和相互依存,使各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变动越来越紧密和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的第一个基本内涵是经济资源跨国流动。其特点,一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自由,即弱化国家界限,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二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全面,即包括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各种资源在内;三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大量。即流动速度加快,借以流动的国际市场容量增大。四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结合,即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结成一体,而非各自互不相干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第二个基本内涵是各国经济相互影响。随着世界贸易增长超过世界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的贸易依存度迅速上升:全球的货物与服务的出口占全球总产出的比重,1950年为5%,1990年为18%,2007年达30%。美国、日本等经济大国的货物与服务的出口占全球总产出的比重也突破了20%。一方面,一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受制于外部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一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也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基础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既反映国际范围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反映国际范围内的生产关系状况。国际分工的二重性决定着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

在历史上,正是由于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分工才超出民族国家的界限。形成国际分工,‘并且通过世界市场把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联结起来,促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国际化(那时还不叫“全球化”)发展。各国经济因而越来越具有世界性。

在当代,也是由于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国际分工的广度、深度才得到新的突破。在此基础上,各国经济的联系、交融愈益广泛和深入,经济国际化因而表现为强

势发展的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时任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可见,国际分工、从而经济全球化。代表了人类走向文明和进步的社会历史潮流;国际分工、从而经济全球化,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并非人为造成的。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是必然的和必须的。

国际分工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国际化的性质,取决于参与国际分工的各国(主要是占据支配地位的国家)生产关系的性质。且不说最初的国际分工是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就是在当代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参加者。尽管这些国家仅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一成,这些国家的人口仅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近两成,但体现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额、对外投资额、国际信贷额,以及国际技术专利申请额等,均占世界相应总额的七成、八成、甚至九成。因此,当代国际分工体系的性质,主要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决定。国际分工、从而经济全球化,也就具有不平等的性质。

经济全球化可以使世界经济获得总体发展,并且给所有国家提供发展机会:也可以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但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并非是通向各国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它不仅不会改变世界经济的南北两极分化,甚至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继续走向更大的落后:或者被卷入全球化进程之内,失去经济自主性,得益不多,受害不小;或者被排除全球化进程之外。成为世界经济的边缘化国家。

其实,上述危险正在变为现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当经济全球化进程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在不平等的国际生产关系的支配下。南北贫富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持续拉大。随着不平衡的全球化继续发展。世界经济还将继续分化。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世界上将只有20多个富国和20来个不断缩小同富国之间差距的新兴国家。而其余的大多数国家依然是穷国,其中最穷的50个国家会更加落后。

面对全球化和两极分化的挑战。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唯一战略选择。其一。切实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大开放、充分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进程,才能更广泛、更深刻地融入世界经济。更好地运用比较优势和禀赋资源,更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多地实现价值、积累财富,有效地发展本国经济。其二,正确处理国际经济合作与国家经济利益、经济安全的关系。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扩大开放、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同时。必须采取适合本国实际情况、又符合国际经济规则和惯例的保护手段,以保护本国的产业、市场和国家经济利益。特别是注意运用当前各国普遍通行的“技术壁垒”做法(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和反倾销、反补贴措施。

世界经济区域化条件下的中国经济

21世纪之初的国际经济一体化表现为两大趋势——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就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发生在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就是经济区域化趋势。相应于这样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各国要在不同层次上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关系。

第一个层次是积极参与全球化——发展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全球多边经济关系。

积极参与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流动,在广阔的国际空间中合理地配置资源。有效地运用比较优势,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与此相应,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和经济协调机制,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

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首先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需求和经济全球化要求。全面发展同各类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关系。事实上,我国的对外经济活动,已经波及世界的各个地方。并且还要继续扩大、不断完善。而加入全球性经济组织,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开展国家对外经济活动必须具备的国际体制保障。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它们在全球性经济框架之下,积极发展本国与他国的多边经济关系。

第二个层次是积极参与区域化——发展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区域多边经济关系。

区域化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同根共生的并存发展趋势。全球化比区域化的范围更广,区域化比全球化的一体化程度更高。经济一体化的规律在于,它的范围与内部差异成正比,与整体程度成反比。全球化由于其范围广泛,参与者众多,差异巨大,利益协调比较困难,一体化程度就不易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地缘经济关系密切。相对经济差异较小,从而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一体化及其相应的区域合作组织、区域合作机制。便蓬勃发展起来。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必须足够重视区域一体化。因为。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既是全球多边的,也应该是有区域重点的。我国参与经济区域化,既要继续参与现有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这种地区经济论坛性质的组织框架,也要构建新的、范围更小而一体化程度更高的、有实质性内部优惠安排的区域多边组织框架,特别是自由贸易区这种合作机制。2001年11月,几乎是在加入WTO的同时,我国提出要在10年之内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而我国签署协议的自由贸易区已有5个。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区还有7个。可以预期。发展各种类型的自由贸易区,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对外经济合作关系。

世界经济多极化条件下的中国经济

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排斥、甚至加强多极化。

全球化增强大国的利益倾向,为多极化注入新的动因。由大国主导的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利益关系,不是“零和”关系。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全球共同利益,更有各自国家利益。由于相互利益寓于共同利益之中,所以全球共同利益最终要分解到、归属为、化解成各个国家利益。经济全球化不仅不排斥各国的国家利益,反而加剧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利益分野和大国之间的利益争夺。近年来发生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战”,具体体现了国家利益的矛盾与斗争。在利益分配、利益争夺之中,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大国,不仅能够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全球化制造的好处,而且会主动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全球化加剧大国的实力消长,为多极化提供新的条件。大国之间的动态经济发展速度,从来都是不平衡的。由大国需求所支配的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同时孕育着、放大着各国经济发展的机会和风险。各国之间原本就存在的不平衡将进一步加剧。一国的经济发展,或者更容易受到国外不利因素和不测事件的冲击,造成该国经济实力的急剧下滑:或者更合理地配置本国资源、更方便地运用国际资源。推动该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现有大国之间

的经济实力对比,不断变化;已有经济实力基础的准大国乘势而上。跃升为新的大国。

总体上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极化世界的经济格局表现为美、欧、日三极并存,同时还有新的经济力量中心正在崛起。

(一)美欧日经济三极的发展与变化

在上个世纪最后一个10年里,当今世界经济三极出现的一大变化就是。美国与日本发生了动态增长速度的位置互换。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日本经济增长最快,经济实力呈上升态势;欧洲经济增长居中;美国经济增长最慢,经济实力呈相对衰落态势。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期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变成最快,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却变成最慢。在这10年里,就年均GDP增长率而言,美国为3.5%,欧盟为2.2%,日本仅为1.3%。

美国经济为期10年的动态增速优势,使其到1999年前后,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了4个多百分点。然而,自2000年第三季度开始,美国经济的增幅陡然下滑。2001年第一、二季度的增长率分别只有1.3%和0.3%。第三季度遇到9·11事件的冲击,更是给增长乏力的经济雪上加霜,出现了1.3%的负增长。从2002年初开始。美国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经济增长率从2001年的0.3%到2002年的2.4%,再到2003年的3.1%、2004年的4.4%,之后由高点下降为2005年的3.5%、2006年的3.4%和2007年的2.2%。与实体经济相应,美国虚拟经济——如纳斯达克股指在同期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当然,美国经济中的高财政赤字、高外贸赤字、低储蓄率,特别是次贷危机,也是不能忽视的大问题。预计美国经济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年均增长率,比上个世纪90年代的年均增长率,呈增幅回落的态势。

欧盟经济年均2.2%的增长率持续了10年。然而,在2001年,欧盟经济也同美国经济、日本经济一样陷入不振。2002年、2003年,欧盟经济只有1%的低增长。2004年、2005年,欧盟经济有所恢复,但欧元区经济的增长率仍未达到2%。2006年、2007年。欧元区经济发展大大加快,增长率分别达到2.8%、2.7%。预计欧盟经济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年均增长率与过去lO年的年均增长率相比,大致持平。

日本经济的不振状态持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最后一年。受到美国9·11事件和美国经济疲软、衰退的影响,2001年,日本经济陷入10年来的第4次衰退。2002年下半年,日本经济开始走出谷底,全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6%。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年均增长分别回升到到2%、2%和2.4%;2006年、2007年。年均增长率又分别回落到2.2%和2%。日本经济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经济周期的原因和外围经济的影响,也有严重的内在结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所以,日本经济在2l世纪第一个10年里,只会是中低速增长。显然,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稍慢,但后一个10年比起前一个10年,年均增长率则呈上升的态势。

(二)正在崛起的其他经济力量中心

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除了现有的美欧日经济三极之外。目前还有实力规模较大和发展势头强劲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如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继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这几个国家也可能不用多久的时间,就会分别在多极世界的经济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毋庸置疑,现时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尚不具备分别作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经济大国的条件。因为如此,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要有巨大的国民经济总量。即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以上。二是要有密切的国际经济联系,即对外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以上,本国货币是国际储备货币,并且占世界外汇储备总额的5%以上。这“三个5%”,是世界经济大国的经验数字。而现时的美国、欧盟、日本同时具备了上述两个方面的条件。可谓当今世界经济中当之无愧的三极。其他国家则还不具备上述两个方面的条件。

(三)中国在多极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到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各约占世界相应经济指标的3%,而人民币还不是国际储备货币。可见,在迈进新世纪门槛之时。我国还不具备作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经济大国所必需的“三个5%”的条件。

然而,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我国的生产、贸易、金融的实际水平,正在使我国愈益接近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经济大国所必须具备的“三个5%”的衡量标准。

从生产发展看,2001—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逾10%。2007年,我国的GDP总量达到24万多亿人民币元,按照当年年末的汇率折算,约为3.4万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逾6%。可以预见,再经过十几年不低于年均增长率7%的发展,到2020年,我国的GDP总量将达到6.5万亿美元左右(人均4 500~5 000美元)。这样,从国内来说,将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从国际来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占世界生产总值的近10%。

从外贸发展看,2001—2007年,我国外贸年均增长率为24%。2004年,我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1 548亿美元,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首次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5%以上;2007年,我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进一步达到21 738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逾8%。可以预见,再经过十几年年均增长率10%的发展。到2020年,我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将达到近6万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逾10%。

从货币金融发展看,1996年,我国的人民币就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但远不像美元、欧元、日元等货币那样,是完全可兑换的国际储备货币。可以预见,今后十几年,随着外汇市场的发展、外汇管理的改进、外汇储备的充实、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人民币将逐步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朝着完全可兑换的国际储备货币的方向发展。

21世纪头20年,对于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就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好又快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更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推动我国进入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力争在多极世界的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责任编辑 周晓中)

作者:张伯里

第二篇:当代经济学人

左大培,1952年8月生,辽宁大连人,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经济系,获学士学位;1982-1988年就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5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1991年和1994-1995年两度受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赴德国波鸿大学和杜伊斯堡大学从事博士后访问研究。现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常务理事,第12届(2006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得主。

左大培研究员曾长期从事西方经济思想史和当代西方经济学研究;近十余年来,主要从事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的研究,同时也研究各种经济体制的形成和运行、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对外经济关系等。曾主持和完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现代市场经济的不同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和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的重点课题“现代经济学前沿”等。

左大培研究员治学严谨,成果显著。学术专著《内生稳态增长模型的生产结构》一书,系统地论证了能够达到“卡尔多稳态”的经济增长模型中的总量生产函数所应当具有的特征,该著作获2006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与裴小革合著的《世界市场经济概论》一书,系统地说明了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类型,说明了造成这些不同类型的不同历史和文化条件。最近几年,左大培集中精力从事有关“资本雇佣劳动”等企业理论的基本问题的研究,所著《解释资本雇佣劳动》一书即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其他著作有《混乱的经济学—经济学到底教给了我们什么?》、《不同经济体制中的激励机制》、《弗赖堡经济学派研究》、《现代市场经济的不同类型》、《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内生化历程》,以及译著《国民经济学基础》。在《经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主要有《附加预期的动态调整刚性名义工资模型》、《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论商品生产的基础》、《对“大爆炸”改革战略的评论》、《外资企业税收优惠的非效率性》、《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地位》、《国有经济对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卢卡斯的思想精髓》、《波动的全球化与全球化的波动》、《范式革命与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论公有财产代管人制度》、《外资企业税收优惠的非效率性》、《中国需要大规模的国有经济》等。

作者:左大培

第三篇: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运动的三大经济主题

摘要:世界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三位一体的全球生产组织体系和统一的再生产综合集成系统。它内在具有国民价值与国际价值、资本生产全球化与国别占有、经济技术创新的主导性与不同国家创新能力国际差异之间的三类特殊矛盾;产生了以国际价值规律、国际资本增殖规律、国际技术创新规律为主导的三位一体的国际经济规律和作用机制;形成发展运动的四个基本特征:国际经济交往方式的多样化与经济运行规则的统一化、经济组织管理方式的多样化与国民价值增殖唯一化、经济发展方式的知识化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国力化、经济生活的全球一体化与区域经济的集团化。国别利益的最大化、各国利益的国际均衡、世界整体利益的发展与效率,构成了世界经济发展主题的三个基本内容。

关键词:世界经济;特殊性质;矛盾结构;基本特征

文献标识码:A

当代世界经济内在具有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三位一体的特殊性质和矛盾,产生了统一的世界生产方式和与其相适应的国际经济有机体制、规则和秩序,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发展运动规律体系和作用机制系统。它们直接支配着世界经济发展运动的全过程,规范着各个国家经济活动的方式和方法,调节着各国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和行为,协调着各国经济利益之间的国际均衡,决定着世界经济有机整体的发展和效率。因此,从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三位一体的角度,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代世界经济的特殊矛盾及其运动机理,对于我们“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加快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按照世界经济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解决好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征程中所长期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在新的世纪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为推进人类社会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贡献,具有特别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当代世界经济的三种基本属性及其内在联系

世界经济的历史形成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在全球扩张的结果,而资本主义经济作为一种最发达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是在价值基础上建立,进而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组织起来,并且采用机器大工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方法,形成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一系列特殊的矛盾、发展形式、结构功能、内在联系和发展运动的规律和机制,内在具有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三个方面最基本的特殊社会规定和经济特征。因此,世界经济也必然是一种在国际价值基础上建立,进而按照国际资本方式组织起来,并且普遍采取科学技术分类应用的国际技术经济的工业化的全球生产组织体系和一体化再生产体系,内在具有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三位一体的基本属性。因此,对世界经济需要我们从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三个层次上进行分析。

第一,世界经济是一种通过世界市场进行国际资源配置的世界市场经济组织体系。国际经济活动普遍采取了国际商品生产和国际商品交换的形式,形成了以商品的国际价值生产为内容、以国际价值基础上的等价交换为原则的国际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机制,产生了统一的世界商品生产方式和与此相适应的国际生产和国际交换的市场有机体制和市场规则、秩序系统。在这种体制和规则秩序系统中,以市场为中心的各种社会经济运行规则和秩序,从原来或起初作为自然产生的各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和传统,在发展中逐步取得了有规则、有秩序、有组织的固定化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市场经济发展运行的基本规则和秩序也国际化了,并且发展成为一套以世界市场为中心的国际经济发展运行的有机市场体制和市场规则、秩序系统。因此,世界经济的形成就是世界市场经济的形成,是统一的世界商品生产方式和与此相适应的国际生产和国际交换的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体系的形成。

第二,世界经济是一种通过资本组织进行各种生产要素结合的全球资本经济组织体系。国际经济活动普遍采取了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形式,形成了以资本国际价值增殖生产为内容、以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为原则的国际资本经济规律及其作用机制,产生了统一的世界资本生产方式和与此相适应的国际生产和国际交换的有机资本体制和资本规则、秩序系统。在这种体制和规则秩序系统中,资本不仅是一种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且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它不仅在各个国家中是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成为各国国内社会经济再生产运动的起点和终点,而且在整个国际经济领域中仍然是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成为国际社会经济再生产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因此,世界经济有机整体的结构及其发展运动,在客观上是一种世界资本的结构及其全球化的发展运动,并且成为世界经济有机整体再生产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由于世界各国的基本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它们区分为不同性质的国民经济类型。例如: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这种基本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被裹挟进来,并且极其顽强地表现出来。但是,每一个国家进行国际经济交往活动的目的,都是要达到国民价值的增殖.增加本国的国民财富,同时还要共同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因此,对每一个国家来说,无论它的国有资本、集体资本,还是居民个人资本,首先都是本国所有的民族资本,都要在国际经济的运营中增殖,增加本国的国民收入。从而受本国政府的保护和调节。同样,每一个国家允许和接受它国在境内的合法投资、贸易等经营活动,无论这个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其作为外国民族资本的运营,并给予对等的国民待遇。在上述意义上,世界经济的主体也只能是以民族资本所有者的身份和形式进行国际经济活动,世界经济的主体的性质也只能是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民族资本性质。

第三,世界经济是一种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和自觉应用,即知识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再生产的全球的技术经济体系即知识经济组织体系。知识经济的发展历史,与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发展相对应,到目前为止大体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以蒸汽机和工作机的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阶段、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为标志的重工业革命阶段、以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信息工业革命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了机器大工业,使社会生产由人们的经验常规变成自然科学技术的大规模的自觉分类应用;同时,机器大工业引起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扩大了国际贸易,逐步形成、并不断拓展了统一的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开始成为世界性的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重工业,使社会生产成为以自然资

源大规模开发研究和应用为主体的自然资源型经济;同时,由于工业国货币资本输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生产的资源配置由国内转向国际。第三次工业革命形成当代新型高技术产业,使社会生产由主要利用自然资源转向知识的生产、使用、交换和分配,并由此开始了知识经济的全面发展历史进程。因此,世界经济的形成就是世界技术经济的形成,是统一的世界生产技术方式和与此相适应的国际生产和国际交换的有机技术体制和技术规则、秩序体系的形成。它的形成,使科学技术创新及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应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运行的常规。

综合三种基本属性及其内在关系,世界经济作为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三位一体的全球经济综合集成系统,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和支柱,以市场经济为形式和机制,以资本经济为组织和内容的全球化社会大生产体系。

二、当代世界经济的三类特殊矛盾

如果说,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首先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的内在三种特殊属性,那么,由这三种经济属性内在产生三类特殊矛盾,就构成了这些国家内在的经济矛盾结构。随着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各个国家经济内在属性的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就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内在的三种基本经济属性,由这三种基本经济属性内在产生的三类特殊矛盾,就直接转化为形式和内容都发生重大变化的世界经济再生产系统内在的三类特殊矛盾及其矛盾结构。

第一,由世界经济的市场经济基本性质和规则所决定,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矛盾,即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般矛盾,转变为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之间的特殊矛盾。这种矛盾是世界经济的最普遍、最一般、最基本的矛盾。市场经济的基本性质和形式,使世界经济及其发展运动,首先表现为一种全球化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再生产运动,从而成为一种以使用价值为载体的商品国际价值的世界再生产过程。因此,作为市场经济构成要素和细胞的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在世界经济中这三对矛盾依然存在,但是发生了重大变化.转化为国别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三对矛盾,即使用价值与国际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国际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与国际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基本矛盾而言,是国别劳动与世界劳动之间的矛盾,并且直接表现为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市场经济内在矛盾从一国向世界范围的普遍展开,是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在世界范围内作用的表现和结果,是通过商品国际价值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来表现和实现人类社会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这个最普遍、最基本和共同经济规律的作用。

第二,由世界经济的资本经济性质和规则所决定,资本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所有者占有之间的一般矛盾,转变为生产国际化与国别资本所有者占有之间的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的实质,是资本的国际生产和增值与国别资本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特殊矛盾是世界经济的主要矛盾。民族资本经济的基本性质和形式,使世界经济及其发展运动,主要表现为一种全球化的资本的生产和资本流通相统一的再生产运动,即以资本国际价值增殖——利润的国际生产、国际交换、国际分配为内容的再生产运动,从而成为一种以资本国际价值增值为中心的世界再生产过程。

第三,由世界经济的知识经济性质所决定,知识生产的基本矛盾,即技术创新的主导性与不同的生产者技术创新能力差异性之间的一般矛盾,转变为科学技术创新的主导性与不同经济技术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技术创新能力国际差异的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的实质,是经济技术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国际差异的特殊矛盾。知识经济的基本性质和形式,使世界经济及其发展运动,主要成为一种全球化科学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再生产运动,即以经济技术知识的开发、生产、分配和应用为内容的再生产运动,从而成为一种以商品生产技术创新为中心的研究开发的世界再生产过程。不同领域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不平衡,不仅造成一国内在不同生产领域、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异,而且造成世界各国之间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这种国际差异造成生产效率的国际差异,最终造成国际收益的差异。只要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从而表现为不同的价格,即表现为按各自的国际价值而不同的货币额。

由于当代世界经济是市场经济、资本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有机统一,上述三类特殊矛盾作为一种经济矛盾统一体,形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特殊矛盾的结构。它们不仅统一于、而且贯穿于世界经济发展运动始终,并且直接支配着世界经济发展运动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决定着世界经济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演化历史进程的根本趋势和必然走向。如果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那么,它在世界经济有机整体中就表现为国际生产力和国际生产关系的矛盾,并且具体化为这三类特殊矛盾。

三、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运行的基本特征

由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的三位一体的基本属性产生的三类特殊矛盾所决定,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运动具有以下四个最基本特征:

第一,国际经济交往方式的多样化与经济运行规则的统一化。政府、企业、居民是各国社会经济的三大经济主体,同时是世界经济的三大经济主体。在参与世界经济活动的三大主体中,企业作为资本组织,既是各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基本载体,又是国际经济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政府和居民个人的经济活动不仅与企业密切相关,而且绝大部分都要通过企业来进行。因此,世界经济的基本主体是企业。企业作为资本组织是社会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基本构成单位,世界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中心是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世界各国的企业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由于活动的范围和领域、方式和方法、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差异,产生的经济活动的形式和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在世界市场中,各个企业都是作为相互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在各自的资源配置过程中都必须遵循世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按照世界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经营活动,才能实现其资本的价值增殖。因此,由世界市场经济发展运动内在规律所产生的国际商品生产和国际商品交换的一般规则,就成为世界各国进行各种国际经济交往活动的共同基础和统一准则。

第二,经济组织管理方式的多样化与国民价值增殖的唯一化。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各个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交往活动都是在各自政府的自主管理之下进行的。由于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为了有效的进行经济管理,都根据本国的情况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经济管理体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经济管理方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各国政

府在不同领域建立了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和相互协调的国际管理规则,例如世界贸易组织包括其前身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等,借以协商和解决各成员国之间以及共同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因为世界各国都是互相独立的主权国家,所以其各自的民族经济利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它们进行国际经济交往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要通过经济资源的目际配置,实现国民价值的变换,获得国民价值的有效增殖,促进本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长期繁荣。世界各国制定和实施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采用各种不同的经济管理方式和方法,都服从和服务于这种根本目的。如果说,各国国民经济在世界经济活动中都具有民族资本经济的基本性质;国际经济交往活动的投入都是作为民族资本的投入,那么,按照民族资本经济的目的、方式和规则来运转,就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运动的一个最显著的基本特征。

第三,经济发展方式的知识化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国力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和集中体现。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和基础性资源,使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直接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的首要推动力。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科学技术产业化的速度、规模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各国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广度。全球性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的加速发展,使我们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开发、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在世界经济知识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全球化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式。在这种条件下,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小与发展速度的快慢、国际经济地位的高低和国际竞争能力强弱,不仅仅取决于国民经济总量规模,最根本是取决于经济技术创新发展,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开发、生产、分配和使用的质量和效率。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竞争,成为一种科学技术及其经济应用创新的国际竞争,成为智力资源的开发、生产、分配和使用的质量和效率的综合性国际竞争。因此,全球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使国际经济竞争出现新的特点,形成以高新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应用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化的国际竞争。

第四,经济生活的全球一体化与国际区域经济的集团化。世界经济的形成使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全球性的生产和消费。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加深、国际交换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国际投资的增长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日益广泛、相互结合日益紧密、相互交融日益加深。在此基础上,国别社会生产过程日益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生产过程,国别经济的国际化日益向全球一体化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发展趋势,要求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实现经济资源国际配置的合理化。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的知识化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国力化的条件下,一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相继组成了结合程度不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整体组织来增强经济实力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虽然这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点是对内实行各种经济优惠政策,对外设置共同的经济壁垒,从而造成统一世界市场的分割。特别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一些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组织,利用其科技和经济的优势,加强各种保护性的经济壁垒措施,保护和获取集团利益,阻碍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正常发展。但是,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本身是经济国际化的一种组织形式,具有提高其成员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作用,因而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一种形式和一个必然阶段,与其他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形式同时并存。同时,区域经济的集团化的形成和发展向我们显示出的是,在经济生活的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利益的整体性和国际均衡性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实现途径。这种经济利益整体性和国际均衡性的实现途径和实现程度,直接制约并调节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整体效率的实现程度。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运动的四个基本特征,直接反映了世界经济具有的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三位一体的基本属性;世界经济所特有的三类特殊矛盾结构,支配和调节世界经济发展运动的三类国际经济规律和作用机制,以及世界各国在世界生产组织系统中的国际组织体制、经济行为的国际规则和秩序体系。在这种条件下,国别利益的最大化、各国利益的国际均衡、世界整体利益的发展与效率,构成了世界经济发展运动的三个基本内容和三大经济主题。

如果说,资产阶级所创造的这个世界及其生产方式,是一种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三位一体的世界生产组织体系和再生产系统,是三位一体的特殊世界生产方式和与其相适应的国际经济体制、规则和秩序。那么,在经济全球化走向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的和必须置身于其中的世界经济,就只能是这种三位一体的世界生产组织体系和再生产系统;我们必须面对的和必须采用的世界生产方式,就只能是这种三位一体的世界生产方式;我们必须面对、必须采用和必须遵循的国际经济体制、规则和秩序,也就只能是这种三位一体的国际经济体制、规则和秩序系统。我们只有通过、并且充分应用和发展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三位一体的世界生产组织体系和再生产系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才能更加有效地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出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从而用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践成果,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成果,向全世界表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由之路。与此同时,我们只有通过、并且充分参与和发展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三位一体的世界生产组织体系和再生产系统,才能创造出进行国际生产和国际交换并相应地进行国际产品分配的新条件和新形式,有效推进国际经济体制、规则和秩序的重大变革;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并且为向更高级形态的世界生产方式以及和与它相适应的国际经济体制、规则和秩序的历史演进,创造出必要的和充分的世界物质基础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这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辩证法。

责任编辑 张国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游超尘

上一篇:贸易纠纷论文范文下一篇:畜牧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