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矛盾论的读后感

2022-06-26

第一篇:读矛盾论的读后感

读矛盾论 后感

读毛泽东《矛盾论》

以及唯物辩证法运用在当今现实社会中的思考

保险学院 09社保 付敏 2009311523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的思想界产生史无前例的变化,很多人都在怀疑马克思的主义是否能够运用到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然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这里我不想讨论社会主义是否真的是中国的唯一革命道路,而我关心的是共产党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成功的以及现实社会中马克思主义还能提供的指导,而且主要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部分。

以下将分为大致三个部分来阐述我的理解:一是马克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而是毛泽东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三是关于中国现实社会中的问题解决的我的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理论,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发展变化之中,每一事物都有其运动规律。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一切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体;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表现为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的过程;任何事物都自身包含着肯定和否定因素,事物的发展还表现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形上升和波浪式前进。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就是要用联系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毛泽东《矛盾论》主要思想

毛泽东《矛盾论》主要是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观出发,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写出的。他否定了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支持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矛盾是事物的对立和统一,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又具有特殊性,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事物包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两方面,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而在我看来,毛泽东矛盾论的特殊之处是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他阐述了中国革命是矛盾的相互对立,解决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因而中国革命从民族革命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另外,毛泽东军事思想很多都体现了矛盾的观点,提出要全面的联系的看待问题,熟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再者,中国革命性质的不同是因为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矛盾著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例如,残存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小资产者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和农民小资产者的矛盾,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矛盾,以及其他矛盾,都为这个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总而言之,毛泽东的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的真实反映和运用。

三、中国现实问题的唯物辩证法指导

自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以来,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都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体现和具体运用。而如今,中国已处于和平时期,主要矛盾不再是封建主义和现代民主的矛盾,也不再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了,主要矛盾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面来,因而,党的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来。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同时因为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导致了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社会矛盾不断尖锐,腐败现象不断滋生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以为单纯的追求经济建设以及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已经不是最主要的工作,而工作重心应该更倾向于分配与再分配的公平方面,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全体国名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而不是单纯的经济数据的增长。不仅要注重分配的效率,更应注重再分配的公平。

再者,一切从群众出发,为人民服务是当工作的重要宗旨和目标,“人民”不能狭隘在部分对经济增长贡献大企业和个人,而应是全体国民!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这才是党工作的根本。政治经济的腐败日趋严重,民众对政府的工作效率等已出现不信任的情况,甚至在部分地区已然出现社会**,关于这一情况,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党和政府没有充分重视政治的建设,我以为要严打严抓腐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能说当已经脱离了马克思主义路线,只能说党和政府没有充分践行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充分了解当今中国的具体现状,也没有针对具体的矛盾做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当今中国出现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但是都能够由唯物辩证法来解释,而且都能够有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具体实践。

第二篇:读毛泽东的《矛盾论》有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矛盾论》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第一部分是两种宇宙观中论述了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其中也对形而上学做了相关介绍,形而上学,亦称玄学。于是,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露骨的反动的唯心论之外,还出现了庸俗的进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第二部分是矛盾的普遍性的相关论述,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第三部分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来说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其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第四部分介绍的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的问题。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

第五部分是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介绍,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

第六部分是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在矛盾的斗争性的问题中,包含著对抗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回答说: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总结部分将以上各部分内容概括为一段,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著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他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总之,《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在市场经济中也有着实践意义:深刻剖析个人主义对公众责任、社会利益漠视的原因、深刻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导致个人片面发展的原因、在微观方面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篇: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读《菊与刀》有感

菊花与刀读后感——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一、日本人的双重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 《菊与刀》 中指出,“菊” 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用菊与刀和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也就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一)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在日本,“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的标志。在日本人的心目中,“菊”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 奋斗不息的顽强蒸蒸日上前进的一种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了令人不能忘记的侵略战争,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特别是战后日本表现出的漠然的态度, 更让我们感到无比愤怒的同时,又感到难以理解日本人的内心想法。面对核武器的威胁与中国东北地区的丧失,日本天皇裕仁与内阁开始重新考虑投降。由自身的不投降政策,即不惜一切代价反抗到底的做法到后来的投降,并立即对美国表现出期望合作的一种态度,这样一种180度的大转折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日本人的这种表现仿佛让其他民族的人们觉得日本人正试图使得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由暴力好斗转变为善良顺从,并企图希望战争中遭受日本暴行的人们能够原谅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日本武士精神, 它即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又是日本武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武士精神的核心内容是:效忠主人,忠诚之上;以武为本,崇拜武道。“刀”原本就是血腥、刚烈、尖锐、冷酷、残忍的象征。日本的传统武士就要求必须坚忍不拔,在危险和困难等一切困苦中也要表现的处之泰然。日本武士精神,着重表现在战争中,在日本武士精神这一表现中原本就是将人性忘却的一种冷酷、残忍表现。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 这本著作中提到 “美国一贯追逐强大, 日本则一贯重视非物质资源。日本也像美国一样开展增产运动,但日本增产运动的基础却在于其独特的前提。他们说,精神就是一切,是永存的。日本现代战争电影通篇都只讲牺牲和苦难,在泥泞中的行军、苦战和胜负未卜的煎熬、 银幕上看不到胜利的镜头,看不到阅兵式、军乐队、舰队演习和巨炮等鼓舞人心的场面,幸存者残疾、瘸子、盲人,家中人集聚在一起悲悼丈夫、父亲,失去了生计维持者,仍然鼓起勇气活下去。但是,日本将这一点更明显的表现在对其他国家的侵略上,对外扩张的野心最终致了日本在侵略战争中所犯下滔天大罪。

(二) 日本人矛盾性格形成原因

日本儿童所受的教育在 《菊与刀》 中提到,日本允许婴儿和老人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随着幼儿期的过去,约束逐渐增加, 直到结婚前后个人自由降至最低线。这个最低线贯穿整个壮年期,持续几十年,此后再次逐渐上升。过了六十岁,人又几乎可以象幼儿那样不为羞耻和名誉所烦恼。日本婴儿有足够的自由和快乐感,文中提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将日本人给婴儿喂奶的习惯和美国人给婴儿喂奶的习惯相比,美国父母让其孩子们知道他们的小小愿望并不是世界上最高的命令,他们规定其孩子的授乳时间和睡眠时间,时间未到的时候, 不管孩子怎么哭闹也要让他们等待。不按规定,就会受到处罚。但是,日本父母并非如此。日本儿童可以享受无尽的快乐和自由。但等到男童十岁的时候,就要开始学习“对名分的信义”这句话意思就是“义在憎恶受辱”男孩还要学习一些相应的规矩,那就是“在何种下可以直接攻击对方,在何种情况下采用间接手段洗刷污名。”

日本成年人总是会在工作中、生活中等各方面受到家庭和社会的约束,他们总是高度紧张以避免惨败,表现为一种巨大力量,使日本成为东方领袖和世界一大强国。但是,这让成年日本人承受了非常沉重的压力。日本人这种矛盾的性格,使其为他们所奋斗的生活方式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以至于他们自愿放弃了各种最基础的自由。

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日本人既生性好斗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又崇尚美;既骄傲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屈能伸;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

逆;既勇敢而又怯懦;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日本的卡斯特等级制度,宣扬了天皇至上的理念,同时也是的日本从没发生过改朝换代的革命的重要因素。作者在书中得出了不同与欧美罪恶感文化的日本文化是耻辱感文化。罪恶感文化是靠内心服罪来行善的,而耻辱感文化是靠外部约束力行善的。不同与中国的“仁”,日本人认为这是给道德低的人设置的标准。日本人的灵魂里是没有善恶之分的,有的只是柔和与凶猛。在不同场合这俩个都是善德,都是需要的。日本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为名的侵略战争,他们认为是一种道德输出,不是以侵略来看待的。作者着重强调了日本人义务、义理,恩情,人情等,并从日本儿童教育分析他们。在日本,义务是无限的,包含了忠孝两个方面的责任,即忠于天皇和对血缘家族的责任。天皇和父母的恩情是永远都还不玩的。而义理,往往是不情愿不愉快的,有限的。比如对姻亲家庭的责任。这些只是作为义理,不像义务那样责任重大,但人们也不愿背上违背义理的骂名,这是一种耻辱。欧美人对爱的付出是自由、慷慨、无条件的,拿父母对孩子的爱来说,他们不求回报,因为他们的孩子也会有孩子也会将爱传递下去,但日本人对爱的付出则是有条件的,有回报的。同时又认为这种爱,恩情是还不清的。这给付出爱的人和接受爱的人都增加了更多的压力。

第四篇:读矛盾论有感

矛盾论读后感

在拜读这本著作之前,我先了解了一些他人对矛盾论的评价。这是毛主席继实践论之后的又一哲学著作,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事实上,我发现除此之外,矛盾论对我的日常学习生活其实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以下是本人对于矛盾论对我们生活中的启示一些不甚成熟的看法。 矛盾论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书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正如我们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好的品质并非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师长的教导,身边朋友所树立的榜样,最重要的,是自己有意识的严格要求和自我约束。去年开学不久我就发现每到晚上,在教室或图书馆自习的学长学姐数量很少。后来我发现身边的同学在课余时间更偏爱参加社团活动,做兼职或者是跟好友逛街,而不是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外界的诱惑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起决定作用的,难道不是我们自己的自制力和认准目标坚定向前的决心毅力吗?

矛盾论还提出了“ 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的论断。阿马里曾说过:“人人之中有他人,但每个人都护存自己的个性。”这说的就是人的个性与共性问题。共性不是平庸无为,更不是毫无主见随波逐流;个性也不是过度的另类和非主流。我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他人的影响被他人同化,而每个人同时又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寝室楼下粘贴了本栋优秀党员的照片,旨在让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生活中应当善于发现他人身上值得学习的闪光点,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保持住自己原有的良好品质。

以上两方面就是我读完矛盾论,再结合自己平时所见所闻的一些想法。毛主席是一代伟人,也许从他的高度来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对现在的我来说还是有些难度,但我希望能够学习领会他的智慧和精神,在思想上真正成熟起来。

第五篇:读《矛盾论》有感

文学院1002班 郭 宇

读完了毛主席的《矛盾论》。领略到了伟人的风范,感受了伟人的思想的深刻和缜密,也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文章深刻的介绍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接着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先从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做出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没有浪费太多的笔墨。而是深刻的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讲这一部分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然后“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接着作者细化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并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具有指导意义。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上一篇:读览天下峰会资料下一篇:对口支援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