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2023-01-26

第一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河南省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关键

中投顾问TM 中国领先产业研究专业机构

河南省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关键

2012年,河南省农业生产情况总体较好。粮食总产量1127.72亿斤,比2011年增产19.22亿斤,连续9年实现增产,连续7年超千亿斤。畜牧业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9985.1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3%。农业机械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872.7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4%;农用拖拉机387.79万台,增长0.2%;农用运输车219.32万辆,下降0.1%;农村用电量290.03亿千瓦小时,增长2.9%。

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郑宇洁指出,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总量大,在满足省内需求的情况下,已经成为粮、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的净调出省份。2000年河南省农业产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38.6%,而全国的比重为27.9%,可见河南省在保障国内农产品市场供给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河南省农业的弱质性依然存在,实现“农业强省”的转变,还需要促进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促进产业化经营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目前河南省内上市公司,实力相对雄厚,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在全国范围内均有一定的消费市场并有产品出口。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强,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民就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方式,为农户解决后顾之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河南省还需进一步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和引导,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促进产业化经营要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低是制约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技术、资金等外部要素都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弥补,但是一旦农户自身素质过低,思想落后,不愿接受新事物、采用新方法,那么即使有新技术、有充足的资金也难以提高农民进行生产的积极性,新技术等农业要素的推广也较为困难。

促进产业化经营要加强市场运营机制建设。目前,河南省内的农民合作组织建设较为滞后,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协调,大部分农户还是处在分散经营、自负盈亏的状况,农户难以分享到农产品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利润,农民增收有限。同时“小农户”的生产状况,也不利于保障食品安全质量。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

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指出,2012年,河南省全年全省生产总值29810.14 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72.31亿元,增长4.5%,二三产业的增速分别为11.7%、9.2%。三次产业结构为12.7:57.1:30.2。相对比来看,第一产业产值增加的绝对值小、增长速度低,这与农业的弱质性有关,也说明农业比较效益低、增值不易,需要政府给予财政、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扶持、鼓励。

第二篇:农业水价改革是促进节水农业发展的关键

一、灌区水价的沿革及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费经历了多个历程,灌区的水价也随之发生变化。1965年之前,供水不收费。1965年,水利电力部制定了《水利工程水费征收使用和管理试行办法》,该办法虽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但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未能在全国执行。由于长期采取无偿供水或低价供水政策,导致水利工程维修管理、设备更新费用严重不足,许多单位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同时不利于合理用水和节约用水,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为此,前水利部1982年2月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核定水费制度的报告》,报告指出,制定水价应以供水成本和利润为依据。1984年7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纪要提出“要修订水费标准,拟定全国征收水费的原则,对提高水费以后发生困难的地区和部门,要进行补贴,宁可将水费补贴在明处。”1984年冬水利电力部拟定了《重新核订水利工程收费制度的暂行规定》上报国务院,1985年7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并以国发[1985]94号文《关于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的通知》转发全国遵照执行,此后许多省市都对供水成本进行了测算,并拟定了水费改革方案,自此,灌区的水价收费有规可循,并逐渐步入正轨。

二、现行水价政策对灌区的影响

现行的水价政策的核心和基本依据是国发[1985]94号文《关于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规范管理水利工程有偿供水行为的主要法律依据。该办法推动了水利工程水费计收工作的全面展开。使水利工程由无偿服务转向有偿服务,对水利工程正常运转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它是计划市场经济的产物,与目前市场经济难以接轨,加之其制定过程中本身存在多种缺陷,其对灌区产生了极端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1、水价太低,节水意识低下,导致珍贵的水资源巨大浪费。

上文已经提到,我国的农业水价偏低,这主要是因为:水价政策定价原则极不合理,水费标准背离市场价值,主要表现在农业按供水成本收费,其成本不包括农民投劳折资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使得现行水费标准不到供水成本的一半,造成水费偏低,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水资源本身的价值被抛弃。水资源本身具有价值,此价值的产生是有水资源所有全所确定的,在水价确定时,完全没有考虑其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国家所有权的丧失,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市场调节机制失灵,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例如,现在引黄灌溉的水价从0.006元/立方米到O.056元/立方米,平均不足成本的25%,引黄1000立方米的水费只值一瓶饮料的钱,难以调动用户节水的积极性,造成水资源极大浪费。我国主要灌区的渠系利用系数只有O.4―0.6,即约有一半的水被浪费,引黄灌区下游输水损失达30―50%,河西走廊一些渠道,水量损失竟高达60-80%。

2、难以形成有效的节水管理机制,甚至放纵浪费水资源。

有效的节水管理机制是节水的关键。国际上普遍公认,通过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可以节约50%的用水。高效的节水机制至少应该包括:经济激励(惩罚)机制、水权交换机制、合理调配、规划、高效配置机制和交换机制,现行的水价政策不利于上述机制的形成,如目前的灌区收入主要依靠水费,在固定的价格条件下,水费的收入取决于供水量的多少。一些灌区为了获得较多的收益,甚至鼓励多用水,有些灌区虽然节约了水,但被无偿地调给其它部门。无利可图,严重地影响了节水积极性,不利于节水机制的形成。

第三篇:认清形式抓住关键--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形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国山东等东部地区率先兴起,这种经营方式一出现,就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各级党委

、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指导,在制定扶持政策,加强基地建设,壮大龙头企业,完善经营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产业化经营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促进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形成和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业的竞争力,更多的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这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推动了优势产业带建设,两者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郊区龙头企业努力提高产品标准,提升质量档次,开展国际认证,发展对外贸易,积极促进出口型农产品产业带快速发展,保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中部地区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发展迅速,带动了粮油主产区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西部地区以特色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业,加快了西部优势产业带的形成。

(二)龙头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目前,全国共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72家,平均固定资产2.5亿元,平均销售收入7.1亿元,平均带动农户7.6万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839家,其他龙头企业2万多家。一个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数万个小型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航母群已现雏形。

(三)订单农业、标准化基地稳定发展。近几年,各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2002年种植业“订单”面积达3.27亿亩,比上年增长16.8%,其中近一半左右是由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的。

(四)“三资”的引入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地积极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引入“三资”(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作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重要途径,不仅拓宽了产业化融资渠道,有效地解决农村资金投入的不足,还创新了农业经营理念,为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普遍提高。适应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的新形势,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普遍增强了产品质量意识,更加重视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从源头入手;严把标准化生产关,建立了安全防疫标准体系、安全检测标准体系和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体系。

(六)不断创新机制,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各地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的精神,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内容来落实,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迅速,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坚持了“三到位”。一是工作部署到位,各地都把落实有关扶持农业产业化政策工作列入工作重点。二是资金投入到位。据初步统计,去年中央各部门投入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总额30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亿元,国债技改贴息总投资31亿元,农业银行贷款277亿元。今年中央投入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总额比上年继续增长。2002年省级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10亿元,2003年安排13亿元。三是部门配合到位。各地加强了部门间的沟通配合,进一步整合财政、计划、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科技、经贸、外经贸、农业银行等部门的力量,协调使用支农资金、扶贫资金、国债资金和专项贷款,用于农业产业化的项目建设,整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大意义的认识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调整和优化,都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通过发展农产品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可以有效地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通过来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可以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避免分散农户自发调整结构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农户”的结构调整新机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可以尽快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全面推进新阶段我国农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通过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还可以把农业“后续车间”的利润返还到“第一车间”,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不但从种养业生产中获益,还可以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增加收入。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小

第四篇:对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关键技术的建议

(一)煤炭液化技术

无论是引进技术还是自主开发,建设煤直接液化或间接液化工厂都需要国内有大量技术配套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另外,一次性投资较大也是其共有的特点。因此,现阶段国家部署在少数条件适合的企业和地区进行工程化和商业化示范项目,可以在技术开发、工程化推进以及商业化运作等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今后大规模产业化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液化技术也是当前和未来几十年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目前,国内拟建的煤液化项目多采取跨行业、多元化联合投资和多渠道融资的方式解决资金筹措问题,这是今后煤液化项目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甲醇和二甲醚合成技术

目前,国内已经建设或拟建设的甲醇生产项目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新上项目的总生产能力不低于1000万t/a。国外的研究认为,甲醇和二甲醚作为代用发动机燃料(不是少量掺烧),到达用户的全成本大于煤基合成油(煤间接液化),同时二甲醚代替柴油也有相关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今后新建甲醇、二甲醚工程项目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和供求变化。

(三)煤炭焦化

新建煤炭焦化工程项目应立足煤炭企业原料煤特点,采用大型焦炉和能够提高焦炭质量的先进技术以及必要的环保技术,以应对未来优质炼焦煤不足、焦炭市场变化和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带来的更加激烈的竞争。

(四)煤化工多联产

煤液化、煤基甲醇、二甲醚、煤炭焦化等煤化工技术在单元工艺(如煤气化和气体净化)、中间产物(如合成气、氢气)、目标产品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研究表明,将不同的工艺(包括产品再加工,如甲醇制取醋酸等)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多联产,并与尾气发电、废渣利用等形成综合联产,有利于降低工程项目的建设投资及目标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提高整体项目的经济性和抗风险能力。因此,多联产是煤炭企业今后发展大型煤化工和能源综合产业的技术方向。总之,我国发展新型的煤化工产业要因地制宜,学习世界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形成多元化的产品链条,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在发展重点上,要适应市场需求,创造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确立煤化工在世界化工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篇: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

2006-10-13宋丽萍

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多种类型贸工农一体化组织,使企业与农户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纳入社会化大生产之中,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综合效益,形成自我发展新机制,是我国农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在农业管理、产业组织和经营形式上的又一次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小康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农业产业化的特点

1.农业产业化龙头呈多样化。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各类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延伸产业链条的重要力量。从龙头企业的组织主体看,可以分为4类:一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将鲜活农产品转化为易储易运食品,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二是以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稳定优势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农户的合作意识,组织分散农户从事大规模生产。目前,射洪县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0多个,成员总数超过3万户,成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三是以农村经营大户为龙头,发展种、养、加、运、服等大户4500余户,其中县级大户80户。四是以农副产品市场为龙头,形成城乡农贸市场36个,年货物流量达10多万吨。各类产业化龙头带动全县农户12万余户,带动面达50%,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2.农业产业化链条基本形成。通过订单农业把农民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联结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如以高金食品为龙头的生猪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以蜀兴种业公司为龙头的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以玉牌公司为龙头的优质专用油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以棉麻公司为龙头的棉花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以太宗榨菜厂为龙头的榨菜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以子昂米业公司为龙头的优质水稻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等等,将农业由单纯的生产延伸至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带领农民进入大市场。

3.传统农业改造步伐加快。农业主导产业中外向型经济比重不断提高。2004年射洪县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的外贸出口额近4000万元,其中猪肉加工品远销俄罗斯和东南亚,正向欧盟市场挺进;蜀兴种业的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种子,出口到越南、老挝、缅甸。近几年射洪县还引进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和加工设备,使水果、蔬菜、畜禽等种养结构有了突破性改变,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4.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促进了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以乡镇、村社为基础,以技术部门和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户进行生产,企业提供种苗、技术、饲料、加工、销售等服务,形成公司带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经营。

2.科学技术带动型。利用国家大型项目建立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示范性强的发展项目(如“三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由技术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创办科技实体,实施科技产业化,为农民提供良种和先进技术服务,形成农技结合、科农工贸结合。

3.市场营销推动型。通过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农贸集市,发展运销专业户和经营实体,为农户提供产品收购、销售和农用物资供应服务,形成农贸结合,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4.主导产业带动型。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从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品入手,逐步扩大经营规模,改善产品品质,建立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实行基地化生产、一体化经营。

5.农民组织带动型。通过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信息、资金、生产资料以及技术服务,带领农民走向市场,拓展销售渠道,解决产品买难卖难。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龙头企业规模小。相当一部分龙头企业处于手工作坊状态,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开发能力差,导致加工增值能力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的“三低”现象,带动农户发展的能力较弱,与农户难以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

2.发展资金短缺。部分龙头企业资金困难,获取信贷支持难度大,影响企业更新技术和设备,开发名、特、优、新产品的能力十分有限,限制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和扩张。龙头自身发展困难,亦无力带动龙身和龙尾。同时,还影响农户投入的积极性,新品种、新技术难以推广,农产品品质难以保证。

3.产品档次不高,销售渠道单一。不少龙头企业产品更新慢,品种少,包装缺乏新意;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加之缺乏市场开拓意识和现代营销理念,销售网络不健全,流通渠道单一,市场份额小。

4.社会化服务跟不上。主要体现在优质农产品生产环节所需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提供,贮藏加工环节的新项目、新工艺、新设备开发,流通销售环节的市场供求、产品价格等方面的信息、技术、资金服务跟不上,影响产业化经营进程。

5.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济利益共同体,农业合同、订单履约率低。

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1.依托资源,发挥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对一个特定的区域来讲,要根据国家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深入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现有产业基础和

市场环境,选准主导产品(产业),因地制宜确定开发项目,统一规划,发挥优势,建立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优质化、集约化的商品农产品生产基地。只有立足资源,突出特色,择优布局,扩张规模,在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上造成与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才能将“马太效应”放大到极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优势、竞争优势,进而引进或新建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高层次的开发经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加强联合,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紧密连接的桥梁,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格局,最有效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功能,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

3.设立特区,铸就名牌,精心打造产业集群。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借鉴办工业基地、搞产业集群的思路和经验,构建平台,整合资源,形成拳头,打造名牌,在局部造就优势,争取市场竞争的发言权。设立优势农产品“特区”,不仅有利于克服现行体制下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和磨擦,而且有利于形成产业之间的互动和外溢机制。发展产业集群,是应对市场竞争、推进产业化经营和谋求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具有前瞻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筛选出市场前景看好、关联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产业。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服务作用,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指明方向,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扶持措施,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4.加大农业产业化扶持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一种良性、持久的发展机制。为此,必须加大投入,消除资金障碍;完善设施,消除条件障碍;深化改革,消除体制障碍;重视科普,消除技术障碍;搞好服务,消除环境障碍;培育市场,消除购销障碍,保证农业产业化健康、有序、持续、快速发展。

作者,四川省射洪县农业局

来源:《农村经济》2006年第4期

上一篇:女人聊天最后用呵呵呵下一篇:宁乡县金洲镇中心小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