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想说爱你并不难

2022-09-15

第一篇:作文想说爱你并不难

拟题创新,想说爱你也不难

2006年揭阳市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评比活动参评论文

论文题目:拟题创新,想说爱你也不难 单位:榕城区仙桥紫贤中学 姓名:陈佳娜

论文作者个人情况简介表

拟题创新,想说爱你也不难

曾有人这样问笔者:“你当语文教师最怕的是什么?”说句心里话,最怕的是:每当上写作课时,学生脱口而出的那些话:“又写作文„„又是‘话题’作文„„这该从何入手啊„„这题目又该怎样拟呢„„”。笔者深信说者无意,但他们那“谈文色变”的神情,却不得不引起每一位教者的思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直接反映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因此,紧跟着课改的步伐,近年来,作文的命题形式也不断变化,比“命题”作文更能拓宽学生写作思路的“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已层出不穷。但作文的教学模式依然陈旧,教师过多注重知识的给予,而忽视写法的引导,导致了学生在新的命题形式面前,手无所措,只能“望洋兴叹”。竟连“标题”这被称为作文的“第一张示人的面孔”也未能画好,别说立意、选材等的创新,更谈不上作文能力的提高。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标题既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又是文章的“一双慧眼”,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郑板桥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曾说:“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因此,拟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品位的高低。

那么如何才能拟好题目呢?从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拟题的毛病:要么是随意性大,常与同学雷同,写出的作文“撞车机率”相当高;要么是拟题宽泛,难以下笔,只得泛泛而谈,内容空洞,立意不鲜明,更谈不上“能出新”。所以,针对这些不足,笔者认为,要拟出富有创意的标题,必须打破惯有的思维定势,积极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也必须多方位,多角度“出击”。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拟题法。

一、修辞法。

这是拟题出新的常用方法,就是标题用修辞方法构成。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会给作文题目增辉添彩。

1、运用比喻。以“面对诱惑”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拿什么来面对你,“我的爱人”》,该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喻作“爱人”,抒写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独特感悟,学习中的竟争,学习中的苦恼与快乐都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以“感受生活”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生活如椅子》,把“生活”比喻为“椅子”,告诫人们,生活应删繁就简,否则坐上庸俗和卑劣,就坐不下伟大和崇高;坐上虚伪和暴戾,纯真和善良就无处落座;坐上自私和冷酷,爱心和热情就无法容纳„„。而另一学生则拟题为《生活如染缸》,把“生活”比喻为“染缸”,揭示了不同的“生活”对人的影响不同,希望人们选择好自己的“染缸”,点染好自己的生活!运用这一修辞法拟题,形象,生动。

2、运用拟人。以“山”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山,落泪了》,该生采用拟人的手法,呕歌了曾用自己追梦的步履在亚洲的十三座高峰上留下足迹,用一生描绘生命中最圣洁的色彩的藏族探险英雄——仁那。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竹是草最高的梦》,把“竹”当做人,写出置身荒草中的竹,从《科普小册》中发现自己也是草时,它依然不抱怨,不灰心,而是一个劲儿直往上蹿,它高于草,也融于草。深刻地抒发了自己虽然埋没于周围的“荒草”中,但却心怀竹的美丽梦想。采用拟人的修辞法拟题,能使题目新鲜活泼,增强生动性,令人耳目一新。

此外,还可以运用其他修辞拟出新颖的标题。如双关《苦咖啡》;反问《妈,我是你亲生的吗》;通感《我闻到了阳光》;反复《那角落,那学生》等等。

二、悬念法

拟题时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可充分调动读者的联想空间,吸引

读者,造成先声夺人之效。例以“母爱”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爱也怕“噎”着》,初看,便会产生疑问,谁会觉得父母给予的爱过多呢?细读才知父母的过分关爱反而是一种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只会使孩子成为经不起风雨的“温室花朵”。而另一学生则拟题为《甜蜜的遗憾》以此造成悬念,为什么会感到遗憾呢?而既然成为遗憾,又为什么会是甜蜜的等疑问便会油然而生。细读才知生在单亲家庭的她,因家庭经济的拮据,而失去了许多次与同学郊游的机会,但母亲用自己的辛劳教她学会坚强,她为自己拥有的“财富”而感到甜蜜、幸福。以“微笑”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捐一个微笑》,乍看,觉得不可思议,原来,文章作者讲述的是在一次“献爱心”的活动中,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捐微笑,表达她对患者的真诚祝愿,一颗童心跃然于纸上。标题便独具匠心。而另一学生则拟题为《在痛苦的深处微笑》,也能造成先声夺人之效。

再如《着色生命》、《湿漉漉的阳光》、《一片叶子拥有树》、《情人节的玟瑰开在教室里》、《谢谢你对我的伤害》、《老师,您的“失误”成就了我》、《减负=减副?》等,都是采用悬念法拟题。

三、逆向法

逆向法是文章拟题出新的另一种方法,即敢于打破思维定势,从另一角度拟出个性独特的文章题目的一种方法。它体现的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新闻界中曾有一个出新的例子,“狗咬人”不是新闻,而“人咬狗”则是新闻。这便是逆向命题法的运用。以“金钱”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爱钱不是一个错误》,大胆标新立异,一反以往“金钱等于罪恶”、“金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等令人可怕的“金钱论”。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爱钱 = 诚实劳动赚钱 + 有意义的花钱,爱钱 ≠ 罪恶,爱钱没有错。每个人都应该爱钱,对财富的追求更可以转化为对知识、学问和真理的追求„„。以“战争”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让布什当伊拉克总统试试》,该生从新的角度,以不同

的片断展示布什是如何对待侵略战争以及超级大国的政治干预;又是如何处理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以及亲如手足的广大百姓„„,从而揭露以布什为首的美国政府的实质。以“寻找”为话题,一学生别具一格,竟拟题为《寻找痛苦》,一看,便让人耳目一新。细品更觉内涵深刻,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而追求的实质就是痛苦。

再如《红颜未必祸水》、《路要拾“遗”》、《千里马也会失蹄》、《选择牢笼》、《狐狸写给人类的信》等都是采用“逆向法”拟题,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套用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商品虽然很普通,但它的包装却很精美,也能受到顾客的青睐。文章的选材一般,题目却很新颖,也能引人注目,赢取读者的欢心。“套用法”便是借用他山之石,来润色包装自己文章题目的一种方法。即巧妙运用或化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名句、俗语、歌词、广告词、文学作品、影视剧目等,使标题更有情趣。以“过节”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愚”乐无限》就是化用了影视节目“娱乐无限”,显得新奇、有趣。通过叙述同学们在“愚人节”那天的快乐情景,突出中学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另一学生则化用了俗语“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拟题为《天外有天,“贪”外有“贪”》,幽默讽刺的意味浓厚,形象刻画出当今社会“贪官”的丑恶嘴脸,针砭时弊,入木三分。以“情感”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勿为情所障目》,则是巧妙化用了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新奇而又含蓄。文中通过严密论述,指出为情所障,不见泰山;不为情所障,则得真知灼见。因此,我们应做到理智,勿以情障目,勿以亲疏论雄。

再如,《一切尽在不言中》、《给一点阳光就灿烂》、《将个性进行到底》、《我的眼里只有你》,这是借鉴流行语;《在桥一方》、《曲径通“乐”处》、《何以解忧,惟有文章》、《都云学子痴,谁解其中味》,这是借鉴诗词名句;《花样年华》、《笑傲考场》,这是借鉴电影题目„„,这些

巧于包装的题目,都是独树一帜的美题,都能润色自己的文章。

五、线索法

“线索法”是以文中写作的线索为题,这样使文章从内容到题目浑然一体,更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一般要在线索中加上灵巧的修饰语,标题才更生动,形象。以“靠”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红木”情深》,全文以对红木椅的深情为线索,写出了作者由失败到苦恼到立志奋斗到成功的心路历程。而另一学生则拟题为《感谢那片梧桐叶》,全文以“衰败、苍老”的梧桐叶的演变过程为线索,揭示出人生的真谛:“生活靠的是勇气”,抒发了自己决心克服懦弱,勇敢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怀。以“变”为话题,一学生拟题为《窗外的晾衣架》,全文以“窗外的晾衣架”的不断变化为线索,体现了在生命的演变过程中,时间也在稍然流逝,蕴含了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深刻主题。内容与题目浑然一体,韵味无穷。

此外,拟题也可直接采用“扩展法”,即根据话题,在其前边或后边加上适当而生动的词语,从而拟出适合自己写法的题目,目的在于规定范围,使话题变小,更有针对性。例:以“生命”为话题,可拟题为《生命的另一种诠释》或《嗅觉中的生命》等。拟题还可直接点明文章所写的体裁,例:《落叶流浪记》、《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狼的辩护词》、《给诸葛亮的一封信》等。而几种方法的巧妙结合、灵活运用则会使所拟文题更精练、醒目、新奇、生动,更能让读者“怦然心动”、“一见钟情”。为作文增光添彩,在明眸善睐中照亮全篇。

如果把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比作一潭水,那么,教者的拟题指导,应该作为投水之石,石击才能浪起。如果投下去的是一片叶、一片羽毛,则只会冷冷清清。平时,作文教学中,如果教者悉心钻研,并大胆创新,注意“投石效应”;那么,写作课上,学生将不再“望洋兴叹”,教学目的也水到渠成。

第二篇:简便运算―――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普陀区沈家门第一小学邬珍英

计算教学是支撑小学数学的最基本框架,占据着小学数学的半壁江山,整个小学段的教学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教学时间是在进行计算的教学。而“简便计算”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部“重头戏”,它被视作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加法、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以及减法的性质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新课程四下教材第三单元正式教学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它让我在感受到计算教学新的面孔新的魅力的同时,更多的却是挫败与无奈:上课时,几乎所有的学生似乎都已经很好地理解了运算定律,并且还能根据运算定律举一反三,看上去好像已经融会贯通了,可是等到练习时,有的学生刚刚学过的东西就开始模糊了;有的学生将各种运算定律张冠李戴,不加辨析乱用一通,全凭感觉走;明明是很典型的乘法分配律,学生硬是给按上了乘法结合律;更有甚者,不能简便计算的也挖空了心思想简便,绕了一大圈后反而算错了、、、、、、似乎,简便运算带给学生的,不是简便反而成为一种负担了!而让老师我也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是不是自己的课堂教学出了问题?可是,明明上课的时候学生已经懂了呀?!那,原因究竟何在呢?

紧张、着急毕竟不能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措施才是上上之策。静下心来我开始查找问题的症结,对症才好下药呀。我把学生作业中所有关于简便运算的错题都收集起来,不收集还迷糊,一收集真是吓一跳,形形色色的错误简直令人瞠目,我甚至想象不出学生怎么会将运算定律运用得这么杂乱、这么令人不可思议?但细细的归类、分析、比较之后,我发现,其实在这些眼花缭乱看似莫名其妙的简便计算错误现象之下,本质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学生对运算定律知觉上的错误;二,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定势作用;三,学生错误的简便意识;四,习题本身的数字干扰。我称之为简便运算错误四大症状:

症状一:知觉性错误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试验教材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四下数学作业本作业本 P16 第2题第3小题:25×44,题目要求是很明确的―――“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但学生的计算过程是:

25×4

4=(25×11)×(25×4)

=275×100

=27500

类似的题目还有如作业本P20第2题25×64×125,主要简便的过程就成了25×8+125×8;125×48的主要简便过程成了(125×8)×(125×6)等等。是学生没有看清楚题目要求吗?不注明要求也应该是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呀。所以,很显然,产生这类错误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混淆了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确实,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相近,尤其是其中“拆数凑整”

一个数是完全不同的,而学生产生的这种知觉上的错误,也正说明了他们对这两条运算定律意义的理解是不透、不深、不扎实的。

症状二:定势性错误。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配套练习设计中,很多都是专项性的训练,比如学了加法,几乎所有的练习题都是加法,包括解决问题也一般都是用加法解决的。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形成和熟练,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容易形成定势,即学什么就做什么,可以不动脑筋地依葫芦画瓢。在简便运算中表现尤为明显:单元测试“128×13+74× 25”这一题,我的学生出错率近一半!学生们用了长长的一串过程来试图简便计算,而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没有达到简便的目的反而连答案都错了。这就是定势惹的祸――――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学了简便运算,所有的运算都是可以简便的!

症状三:意识性错误。

简便计算无论从其外在形式,还是内在规律,都会给学生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也会使学生自发地产生一种强烈的意识,那就是追求计算的简便性。学生的这种简便计算的意识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但处理地不好,容易使学生产生“简便计算一定要用运算定律”的错误意识倾向,致使一些原本简单的计算越做越繁。比如75×(37+63)这一题,做错的学生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即=75×37+75×63,这样一来,后面的运算过程显然就麻烦许多了,一般都必须借助笔算才能够解决,而且出错的概率也更高。实际上只需要按照运算顺

序进行计算就已经是简便运算了。在班级进行这道错题的分析中,学生A的理由是“我一看符合乘法分配律我就用乘法分配律了”,学生B的理由是“ 我其实知道还是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简便的,可是不用运算定律怎么叫简便计算呀”,而学生中持同样观点的显然还大有人在!强烈的意识弱化了学生对问题的正确判断,由此导致的走弯路、走错路现象在简便运算中随处可见,典型的脚踩西瓜皮,想到怎么算就这样算了!

症状四:干扰性错误。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我设计过这样一道题:125-125+96-96,结果全班学生几乎是在2秒钟内就异口同声地喊出了它的答案―――“0”!而我紧随其后十分慎重的“是0吗?”的追问在绝大多数孩子看来基本上也只是故弄玄虚的噱头了。难怪,“125-125”“96-96”这样的算式给学生的视觉冲击实在是太大了。类似的因干扰而产生的错误还在“345-127+173”、“2800÷25×4”等题中比比皆是。学生头脑中简便计算非常明显的标志―――“凑整思想”“归0思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了。“凑整”“归0”能使计算简便,但“凑整”“归0”必须建立在正确运用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而不能盲目追求“凑整”“归0”,为“凑整”而“凑整”,为“归0”而“归0”,造成知识学习的机械性、运用定律的随意性,导致简便运算错误层出不穷。

诊断完学生的简便运算症状,我油然而发的感慨是―――简便运算,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医术高明的医生不仅仅能望、闻、问、切,将患者症状一一洞察、尽在掌握,更须具备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本领。其实,老师也同样应该具备这样的本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根据对学生简便运算错误的症状诊断,我的教学还必须按下列三帖处方及时服用、积极治疗:

处方一:深刻理解运算定律、运算性质是简便运算的前提。

如果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运算定律、性质,简便运算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能是照葫芦画瓢,在题目明确要求用简便方法时才简算,题目没有明确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时,即使算式有简算条件,也不会自觉地采用简便方法计算,或者不具备简算条件却也生搬硬套乱用一通。学生的“症状”中已经很明显地反应出了运算定律理解不深刻的问题。所以,在往后的教学中,我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比较的机会,让学生在深入的体验、反复的比较中更完整地构建知识体系,

更深刻地理解运算定律。同时加强学生验算的意识与习惯培养,以正纠错,错中反思,有错必改。特别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比如“25×44”,就让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思路计算并进行验证、比较,方法一:25×44=25×4×11,方法二:25×44=25×40+25×4,方法三:25×44=25×40×25×4,通过验证马上就能甑别出方法三是错误的,然后比较方法一与方法二,让学生体会两种运算定律的不同之处及其运用后所产生不同的简便程度,最后再回顾方法三,比较方法二与方法三,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使学生十分深刻地理解这两种运算定律,进一步提高熟练运用运算定律的能力与水平。

处方二:思维的灵活性是简便运算的灵魂。

简便运算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算式原来的运算顺序,根据运算定律、性质重组运算顺序。因此,简便计算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内在的简洁美,更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前文所述的种种症状中,学生头脑中消极的模式思维、定势思维已经成为错误简便运算的一大“元凶”。我认为,简便运算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首先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做起。依一定的顺序按一定的要求不断地向学生呈现式题,不要求进行具体的解答,只根据式题特点判断能否简便运算,该运用哪种运算定律简便运算,训练学生迅速发现简算条件的能力。其次,要进一步促进学生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同步的发展,既能熟练地正向应用运算定律又能迅速地逆向应用运算定律。特别象减法的性质、乘法的分配律这类定律,可变换的题型多,形式灵活,但又百变不离其宗,若正、逆向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运算能力也自然加强。第三,要使学生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同步发展。有些简算虽然方法相同,但可以用不同的原理来解释,如637+102=637+100+2=737+2=739,可以看作是应用和的变化规律,也可以看作应用加法结合律。有些题目可以运用不同的原理找到不同的简算方法,如350÷25,应用“一个数除以两位数,可以改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那么350÷25=350÷5÷5=70÷5=14;应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倍数,商不变”,那么350÷25=(350×4)÷(25×4)=1400÷100=14。培养学生多向思考、主动建构、融会贯通,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的能力。

处方三: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是简便运算的保障。

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是对学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在收集学生的错题

过程中,最令我郁闷与不解的就是那些纯态度原因引起的错误:“6”看成“8”了,“+”看成“-”了,前一个过程还是“25×40”到下一个过程就成了“25×4”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到了学生口中也就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啊,我看错了”,但透过一次一次的“看错了”的表象,应该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的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认真负责了吗?态度也好,习惯也好,非一次作业就可培养,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尤其是在特别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计算学习中,仔细认真的态度愈显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严加要求、努力培养。注重简便运算后的验算是培养认真仔细态度的一个好方法。如果我们将数学体系中的计算部分比做是一首独立的完整优美的旋律,那么简便运算就一定是这首旋律中最具特色、最悦耳动听的那一段。但若由于演唱者的主观原因而导致了旋律中的断音、噪音、杂音,则再完整的乐章都会有缺憾,再优美的乐段都会不完美。演唱中如此,学习中如此,生活中亦然!

处方四:树立大计算观是简便运算的根基。

简便计算因其突出简便的特性,容易使我们把眼光紧盯着简便,以为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了。在反思学生的简便运算错误症状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种观点的片面与局限性。在倡导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鼓励学生积极拓展知识、贯通知识脉络、树立大计算观刻不容缓。因此,简便计算的教学应建立在真实的计算教学背景上,不能也不应该脱离计算教学来谈简便计算。否则,学生只能是“只见树林而不见森林”,等到“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时,学生往往运算式题感到漠然,或是把能简便的式题按照运算顺序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演算下来,或是把一些不能简便的式题乱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习题的时候,首先要克服狭隘与片面,克服就简便论简便的局限,应把能简便与不能简便的习题同时呈现,让学生通过辨析知道有些习题通过运用运算定律能使计算简便,而有些不仅不能,用了运算定律反而会使计算变得复杂。

简便运算,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但我们依然执著探索。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

第三篇:想说爱你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我的道德故事

漕桥初级中学陈景宏

我想引用新加坡电视连续剧《勇者无惧》中的歌词“想说爱你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来表达我很多时候作为班主任对一些学生的复杂感情,甚至说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自己的学生又何等的难。因为确实一些孩子无论从那一方面,学习、容貌、气质、为人、品行、做事很难让我能找到有好感的一点。现在七(1)的陈莹就是其中的一位。

“弱智”!可爱在哪?

“老师——老师——陈莹又哭了!”一个学生跑来报告。我的眉头皱了起来,怎么开学第一天一点拘束都没有。哪个小孩竞如此放肆把女孩弄哭了,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我来到教室看到那女孩,个子挺高,扎着两个小辫子,但辫子有点廋黄,头发蓬乱,全身衣服以有点褪色。看到我来了,一只手在抹眼泪,另一只手赶忙比划着,似乎受了多大委屈。我急忙责问她周围的同学,一个男同学在顽皮的笑着。我立马判断肯定是陈振,上去就一个“毛栗子”。那男同学摸着头,红着脸争辩。我觉着有点理亏,发窘地问:“不是你,是谁?”,“她小学就这样,她弱智!”弱智!我很吃惊!但马上呵斥道“你才弱智!”这时再看陈莹确不哭了,嘻嘻笑了起来,手舞足蹈的跑出了教室。旁边的女同学岁梦琳急忙说“陈老师,你冤枉陈振了。陈莹小学就这样,经常无缘无故的哭,她就是弱智,她家长给她测过智商不过四十三,大家都知道„„”我无言以对,不知所措。红着脸赶紧向陈振说对不起,一脸尴尬,仿佛吞了一只苍蝇对陈莹有点讨厌。然而此后陈莹却常常跑到办公室报告,班级里谁,谁干了什么违纪的事,谁,谁又欺负她!当然有夸大的成分。我常想弱智的孩子啊,她没有学会世俗的圆滑世故。她想用此种方式报答我那次错误的“偏袒”,其实这样的学生他们很弱势,阳光很少照到他们,她可能以哭来让大家注意罢了。

“老师怎么还不颁奖给我”

运动会陈莹参加了1000米、400米、跳远、实心球四个项目,我有点意外,问她“你行不行!”同学纷纷说陈莹在小学很浓跑的,运动很不错。陈莹听了有点眉飞色舞,这次她也许在班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子了,不再像以往在班中沉默寡言,开朗活泼,这边跑到那边,给同学加油助威。一点没有给人弱智的感觉。200米跑完,她跟我讲跑得不错;400米跑完,她跟我讲不错;跳远完了她跟我讲第五;1000米跑完了,她又来到我跟前絮絮叨叨讲,相差一点点就第三了。不断抱怨自己这次项目报的太多了,腿都跑得抬不动了。她每次,跟我讲我都胡乱应付她,甚至有点厌烦。再看看她累得蹲坐在地上,我有点不忍安慰她说肯定会有奖的。谁知这一说让她满心欢喜,从地上跳了起来。不断到主席台下听广播,一会到我面前说一遍“陈老师,怎么还没报到我领奖?是不是他们搞错啦?”我安慰道:“不会的,再等一会。”后来终于没有等到报自己的名字,我真去发奖处查看了一下果真没有她。但想到这么一个孩子,我心里不是滋味。连忙对陈莹说:“老师给你和大家发奖,好不好?”“陈莹运动会表现不错!”我掏出十块钱,“干正东,买20个棒棒糖,运动员每人个,陈莹2个,你负责给分发!”同学雀跃,陈莹双手高举欢呼起来了!其实同学的要求只有一点点,你不经意的一个鼓励的

眼神,一句暖心的话,一种善意的举动„„孩子带给你的将是整个春天。

“老师陈莹身上湿了”

十一月的某个上午,第二堂课刚下课,一个同学跑进办公室“老师!陈莹裤子湿了,你快去看看吧!”我思索着,又会有什么事呢?这孩子事真多!当我快步走到班级后门口朝里一看,陈莹正伏在桌上,脸压在双臂里,双腿瑟瑟抖动着,原来尿裤子了。也许是难为情,她不敢看大家,更不敢看我。我原想就让她这么着到中午再回去吧,看看阴天,深秋凉风呼呼地刮着„„又一闪念孩子别糟出病来,假如我们自己的孩子?谁家的孩子不是父母的心头肉,尽管他们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我赶紧打电话给她父亲,第一个没接,第二个接了,我说:“你是陈莹她爸吧?你得来校一趟,她裤子湿了!”她爸马上说“好的,好的!”,也许他爸意识了什么。几分钟后我把陈莹送到校门口,他爸忙不迭地谢我,我赶紧说“应该的,应该的!而后陈莹在班级值日中从不要我再去提醒,总是认真负责,有时把我的讲台也擦得干干净净。其实虽然她弱智,但感恩的心不比正常人差!我们老师有一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渴望,因为那是人生一大乐事。但是芸芸众生,英才多少,但蠢材也是一种材,他们都是人才。每个人都如天空中的一颗星,理应有属于他们的位置。尽管我们教室中经常会有陈莹这样的学生,下面会发生什么有时会有点意外,但多给那么一点点爱他们吧。我还是想引用新加坡电视连续剧《勇者无惧》中的歌词因为“想说不爱你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第四篇:作文其实并不难

常常看见同学作文时咬着笔杆,不知道从哪儿写起;常常听同学们说:“写作文真难啊!”其实学好作文并不难!这里老师教给你几条学习方法,它就像几把金钥匙帮你开启学好作文的一道道大门!

第一把金钥匙:留心生活,细心观察。

作文的材料在同学的生活里。同学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做到观察要有鲜明的目的,观察要明确重点,注意容易忽略的细微末节,抓住特点;养成多看、多听、多问、多想的好习惯。这样在写作文时,自然会“为有源头活水来”了!

第二把金钥匙:多读好书,勤奋积累。

书读得多了,写作文自然得心应手。同学们仅仅靠课文的学习,阅读量远远不够。还应该再选择优秀的文章、课外书广泛地阅读。这样就一定会体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快乐!

第三把金钥匙:多写习作,多练修改。

“文入妙来无过熟”,学好作文,靠的是多写多练。多写才能熟,多练才能成功。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每次作文后都要反复修改,

三、四年级要学习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五、六年级要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提倡多稿成文,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第四把金钥匙:养成习惯,持之以恒。

学好作文,要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持之以恒。沟通课内、课外的联系。养成勤于观察、勤于练笔、勤于修改的良好习惯。

同学们,把握开启作文大门的金钥匙,你就找到了学好作文的规律。现在,那就让自信伴着你练观察、练思维、写作文,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吧!

第五篇:作文其实并不难

入门课 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

——作文其实并不难

有的同学说话没完没了、有条不紊,聊天滔滔不绝、水泼不进,打电话更是没人叫停就不停,但就怕作文,其实把他们说的记下来,整理一下,那该是多长的作文——新闻播音的标准速度才每分钟平均148字!原来这些同学在吓唬自己呢:不得了,我要写作文了!老师说作文要讲究怎么开头、结尾、过渡,怎么选材、立意、提炼中心„„负担这么重,当然难写。要是换一种想法:“我不是在写作文,是要对我的朋友说话。”那就轻松了:

我要告诉他某一件事(写事),说清这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前因后果。

我要告诉他我交了一个新朋友(写人),说清楚这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特点、兴趣爱好、性格。

我要告诉他我到了什么地方旅游(写景),说清那地方的位置、季节特点、动静变化。

我要告诉他我新买了什么学习用品,刚学会了做什么工艺品,说服了某人„„

但他耳背,只好写给他看:把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他知道你想告诉他什么,就是作文。作文就是“写话”,但写的是加工过的口语。口语中那些罗嗦重复的内容和习惯性的语气词省了,凭手势、眼神等辅助表达的意思也要用文字明确表达。比如说“请喝水”这句话写下来就三个字,但笑咪咪地说、懒洋洋地说、冷冰冰地说、恶狠狠地说,能一样吗?有人说会用许多词语才是好作文,其实,要是多数人都没吃过的山珍海味,随便烹调出来,又有几个人知道做得不好了?把白菜豆腐做得人吃人夸才是高手。请看《春天的故事》的前几句:“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没什么特殊的词语,但含义的深刻,含量的博大,回味的幽远,不是罗列一些成语和形容词就能表达出来的。

这就是这题目的意思:好文章本来就是大家都看得明白的,能把这些平常的语言用好就稀奇了。

试试:选上面一个话题,假想在打电话,把这些内容整理成文,几百字的作文很松就写出来了。

一讲 山水村落皆画本,耳目及处有诗材

——作文没写的,就先学会观察

这题目的意思是,到处都有作画的样本和作诗的材料。也就是说只要注意观察,身边到处是作文的材料。

我们曾经让高年级的许多同学写过《秋天真凉》(或《春天真暖》、《夏天真热》、《秋天真凉》)这个题,要求必须写真实感受,只有少数人能在一课时内写出400字以上,多数人写三五行就写不下去了,原因就是不会观察。

观察是用多种感觉器官(视、听、嗅、味、触)去综合研究考察同一对象。让我们以《秋天真凉》为例,说说怎么观察就能有写的。

用眼睛看。我们没法看见“凉”这种无形无色的东西,但可以看到因为凉而表现出的各种现象。看天空、地面、植物、动物,看人的衣、食、住、行、玩,把看到的与刚过去的夏天比,各写成一段,就九段了,每段写五六行,不是什么难事。

如植物,没受过观察训练的人一说秋天就说“树叶落了”,就没的写了,但如果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树与树不同,大部分树的叶子开始掉了,有的树叶枯黄了才掉,有的还是绿色的也掉下来了,还有的发黄了仍然留在树枝上;松树、柏树等远看还绿油油的,但近看就会发现它们的叶尖泛黄了,新叶子长得少、长得慢了……这不仅解决了“没写的”的问题,更解决了“要真实具体”的问题。

用耳朵听。我们能听到许多与“凉”有关的声音,如风雪声、人们的议论声等。单是人们的议论就很有内容:“好凉快啊!”“真舒服啊!”“我们家晚上都不开空调了!”……选自己觉得精彩的、有特色的记下来,不是很有意思的一段吗?

用皮肤感触。用手试试自来水、地面、铁栏,与前一阵子比较,都可以有明显的感觉上的变化,把这些感觉记下来,又是别致的一段。

应该提醒注意的是:“用多种感觉器官”不是说所有的感觉器官都硬派上用途,像写天凉,味觉就不必非写不可,嗅觉不好写也可以不要。

试试:写现在的季节特点,你会发现有很多可写的,还会发现你很能写。 第二讲 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

——想把作文写好,就得学会分析

把观察结果具体记下来是作文的第一步,再学会分析,文章才有思想,才“活”起来。

同一片草坪上的草为什么长得不一样?我们将会发现草的长势与阳光、土壤、水分等因素有关,长得不匀称是很正常的,也才是合理的,认识到这一点,再写“所有的花都开了”、“所有的草都黄了”之类的句子时自己都会觉得好笑:像有人在发号施令、并且这些花草都挺听话似的。

教室里一张桌子倒了,一个同学把它扶进来,这是学校里司空见惯的现象,但用这同学过去的表现和现在比,拿其他同学的表现与这个同学比,就能有所发现。

狐狸是童话、寓言世界的主角之一,它和人一样有可爱的一面,也有问题和缺点错误,甚至有讨嫌的一面,拿《狐狸和乌鸦》、《狐狸和小鸡》、《狐假虎威》这些故事中的狐狸的表现相对比,就可以发现许多超出表象的东西,就不会一说到狐狸就只想到“狡猾”。

许多人不爱看广告,但许多广告很有意思:有两个本来意思没什么关联的电视广告,前一个是一个小孩蹲在马桶上方便,然后很得意地按一个开关喷洒那种消除异味的产品;另一个是说方便面的:“XXX香辣牛肉面,就是这个味!”这两则广告中间只有两三秒钟的间隔,这就令人喷饭了。

学生口渴了找老师要水喝,老师给了是好事还是坏事?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不假思索地说是好事,但只给很小的一滴、给刚刚够喝和赌气灌上三五杯,是不是都是好事?“好”和“坏”还不能这样简单地下结论呢。

我亲历过一件事:一辆中巴车架着大喇叭、贴着“反偷税漏税宣传车”几个字满街做宣传,那车一二十分钟从我们办公室外过一次,几位同事叫烦,我到阳台上透透气,结果我发现稀奇事了:车上的“反”字掉了上半,翻下来把整个字盖住了,这车就成了“偷税漏税宣传车”,有意思不?

这一个题目强调的是:对周边的事物感兴趣,喜欢观察和分析,会有许多乐趣和收获,不要人云亦云。

第三讲 炼句炉捶岂可无?句成未必尽缘渠

——把话说准确、连贯

我们说作文是用笔说话,并不是随口说出来的都可以成文,而是要加工,使句子准确、连贯。

作文是由一句句话组成的,句意不准确,文意也不准确。

句子准确首先是词语要正确使用。词语有直指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有一词多义和多词一义但使用范围不同等现象,这些用得不好,句子的意思就不准确,听(读)的人就不明白或误解。如:

1、这小女孩将近十多岁。(是不到十岁还是过了十岁,不清楚)

2、这种洗衣粉容易把领袖洗干净,是领袖专用洗衣粉。(“领袖”的本意是衣领衣袖,又引申为领导人,这句子的后半句就不知说什么了)

3、摩托车快,剃头刀快,火箭比它们都快。(“快”指锋利,也指短时间内跑的路程长,没法比)

4、歹徒抱着警察滚下山崖,都死了。(表示“死”的词很多,不同的对象应该用不同的词)

5、老李请四位客人来吃饭,三人先来了,第四人迟迟不到,老李说:“该来的怎么还不来呢?”三人中有一个人多心,走了。老李又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个客人听着不舒服,也走了。剩下一个客人是老李最好的朋友,他说老李:“你怎么不会说话呢?”老李说:“我没说他俩啊!”气得最后一个客人也走了。(老李说的话都有问题,他说的是好意,别人听起来却误解了,为什么?)

准确还表现在近义词的使用上。如“人们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它和当年在御厨时候一样光洁(光亮),朴素(朴实),美观(美丽)。”――拿括号中的词换掉加点的词,意思就不准确。

单句话说准确了,还要考虑句子之间的连贯,就是句子之间内容上要有联系,前后要互相衔接。几个句子必须有紧密的联系,该连的不连,不该连的连了,都达不到表达的目的。

试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可以删或加词语,注意标点:

天下着蒙蒙细雨。他们提着一篮鸡蛋。放学了。他们到医院看李光同学。他们背着书包。他们打着伞。

第四讲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把话说生动、形象

写得准确、连贯是让人能看明白,要想写的作文让别人爱看,还要力求写得生动、形象。怎么才能写得生动形象呢?

首先,必须细致了解所要说的事物的特点,写具体。了解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注意细致观察。比如看见一只兔子,只看见它毛长、耳朵长,虽然也是观察了,但这还不够。还要再看看毛是怎样长,比小狗的怎样。那耳朵也不是仅仅看出长,还看出它会转动呢。这样,到你写兔子时,才会写得具体生动。另一条途径是从书上学习、认识事物。好多事物,我们都不能亲身去经历,去观察,只有从书上学习,增长我们的见识。

其次,要生动形象,要靠用词来表现。词汇不丰富,碰到一件事,想把它说出来,又找不到词来形容,就只有干巴巴的几句了。有一段写齐白石年轻时学雕刻的话:“(他)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磨起了泡,仍然专心致志地刻个不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石头越来越少,地上淤积的泥浆越来越厚,最后统统„化石为泥‟了。”读了这段话,我们好像看到了齐白石在那里孜孜不倦地刻石头的样子,好像看到那坚硬的石头正变成石浆,一滴一滴地滴到地上,这样的句子就是生动形象。

第三,要写得生动、形象,得学点修辞。比一比,看哪句说得生动?

1、这自行车太破了。――这自行车除了铃儿什么都响了。(夸张)

2、这条公路在山上弯来弯去。――这条公路像一条长长的蛇,在山上弯来弯去。(比喻)

3、这孩子太饿了。――这孩子饿得肚皮贴着背梁了。(夸张)

4、他非常高兴——他高兴死了。(夸张)

5、这小孩的脸又圆又红——这小孩的脸像个大苹果。(比喻)

6、高粱红了,稻子熟了——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拟人)

成文训练:丰盛的晚餐

要求:围绕某一次晚餐如何丰盛写准确、连贯,力求生动、形象。提示:先理解“丰盛”的全面含义,再围绕着“丰盛”分为点心、主食、素菜、荤菜、饮料几个部分来写。 第五讲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用眼睛观察

眼睛是最常用的、最重要的观察器官,物体的形状、颜色和位置关系主要是靠眼睛观察到的。

一、观察形状。物体是有形状的,形状包括线条轮廓、大小、长短、粗细等。如某物总体和各组成部分的线条轮廓,是方的、圆的、还是多面的,棱角是尖的还是钝的,各部分是一致的还是有些什么区别等等。不容易说清楚,就说它像些什么,如说三角形,单举吃的就有冰激淋、糖三角、妙脆角、西瓜瓣等。

二、观察颜色。观察颜色要看出主色调、衬色条纹、颜色偏向、颜色过渡和颜色搭配。

三、说清方位和布局。要尽量用固定方位而少用相对方位。相对方位(上下、前后左右)容易混淆,比如学校的值班室在大门的左边还是右边,这对于进门的人和出门的人来说是相反的,如果用固定方向(东西南北)就不会有这种情况。

现在试试用眼睛观察西瓜除位置关系外的几方面。

观察形状。一说西瓜的形状就说“西瓜是圆的”,这既不真实具体,又没写下去的路子。从远处看它和皮球差不多,放在面前一比,差别大着呢,说清了,就是真实具体的一段。要写大小、长短、粗细等,要对比,如“这西瓜大小和一个足球差不多”。西瓜籽的形状也很值得观察,用它们和葵花子、南瓜子一比,你又会发现一大些特点。

观察颜色。西瓜的颜色非常丰富。看表面,不均匀的绿底就有许多观赏价值,还有墨绿的分割线、褐色黑色或灰色的斑痕及斑痕的形状、贴地一块的土黄色等等,如果简简单单的一句“西瓜皮是绿色的”岂不可惜?另外还有那一层灰白的粉末(西瓜霜)刮下来就挺有意思,刮的轻重留下的痕迹也值得评点一番。把瓜切开,观察瓜皮、瓜肉、瓜瓤的主体颜色及其过渡状况,观察成熟程度不同的瓜子的形状和颜色等还有很多可以“淘”的“金”。

这样,轮廓、大小各写一段,各部分的颜色各写一段,单用眼睛观察,就可以写出五六段文字来,每段写两三行,不难吧?

第六讲 耳闻鼻嗅人难代,甘苦炎凉自身知

——用其它器官体验

眼睛只能看到事物的形状、颜色和位置关系,我们还要学会用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来观察事物,才能有更全面的认识。

一、用好耳朵。耳朵能帮助我们认识丰富的声音世界:悦人的乐音、烦人的噪声等,有自然界固有的声音,也有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用耳朵观察,可以帮助我们从声音的角度认识事物。有经验的人选购西瓜,总是用手轻轻拍打,听声音来辨生熟;买椰子先摇一摇,听声音来辨椰汁的多少。

二、 用好鼻子。我们用鼻子闻(嗅),就能发现事物气味方面的特点:香的、臭的、呛的、还有一些说不清楚的。一个桔子,剥皮前后气味不一样,它的皮、筋、膜、汁、核各部分闻起来也不一样。大家都知道葱的气味是呛的,但葱根、葱杆和葱叶呛的程度也不一样。

三、 用好舌头。用舌头能尝出观察对象的味道: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咸的、酸辣的、酸甜的……一棵树上的桃,成熟程度不同,味道也不同;同一个苹果,向阳面和背阴面的味道也有区别。

四、用好我们的皮肤。用皮肤触及事物,会发现我们所研究的对象的冷暖(热)、软硬、滑糙、干湿等特征。用皮肤来观察,用得最多的是用手触摸(捏),试试用手触摸一个柚子,先触摸整体,再触摸它的皮、筋、膜、汁、核各部分,你会有不同的感觉,把这些的感觉记下来,也就是一段内容丰富的观察笔记。

五、观察要有重点。“用多种器官观察”并非每观察一样东西都要各种感觉器官一起用上,而是有所侧重,有的多用,有的少用,有的甚至可以不用。比如观察一个苹果,“看”和“尝”是重点,“听”则大可不必;观察一朵蘑菇,”是主体,可以“闻”出一点内容,但 “尝”则可能丢性命。

试试,用这两次学的方法观察一种水果,从整体到局部,各部分都用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观察,再把观察的结果写下来(各部分分成一段),你就该相信,随便拿出一样东西,都可以通过观察写成一篇观察作文。

第七讲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按顺序观察

四季变化、昼夜更替、草木荣枯、事情的先后等有时间上的顺序,事物的布局、设置、组合等有空间位置的顺序,所以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

时间顺序不难观察,因为不同的时间阶段有明显不同的特征。这次我们主要讲空间顺序的观察。

前后、左右、上下、远近是空间位置的不同,观察时得有先后。观察的顺序与入眼的顺序不同,观察是有意识的,入眼是自然的,我们观察的目的是认识观察对象,当然得有意识,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由表及里是大家习惯的认识顺序,但也有特殊情况,如喝过杏仁露,后来才见到白白净净的杏仁,再后来才见到这杏仁原来还有一层黄色的膜,它的外面还有一层硬壳,而硬壳外面还有果肉和果皮包着。

一般情况下观察多部分组合起来的事物都由整体到部分,但有时也由部分到整体,如先拣到几根漂亮的羽毛,后来才发现是什么鸟身上的,这些羽毛分别是鸟身上哪部分的。

如果观察的物体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可以从主要到次要,这是先突出重点;或者从次要到主要,这是把高潮留到最后。

观察有顺序,但不能拘于某种顺序,看怎样方便,怎样能更容易观察清楚,怎样更容易认识全面,就怎样观察。

练习:

1、 观察一盆花,先总的观察,再有重点地观察一两枝,写一段话。

2、

俗话说:“眼见为实”,但如果站在一栋楼的背面观察,然后就下结论说:“这是一栋没有门的楼房。”显然是很荒唐的,你还能举出哪些“眼见未必实”的例子?写下来。

3、观察现在这个教室,看看里面有些什么,外面又有些什么,注意它与别的的教室有哪些不同,从近到远,写一段话。

4、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说有几个盲人同摸一头大象。摸了后,一个盲人说大象像一堵墙,一个说像一根柱子,一个说像一根管子。他们为什么说的不同?想想,要是有一个盲人从大象的鼻子摸起,一部分一部分地摸,边摸边问旁人自己在摸大象的哪部分,他会怎样下结论?先说说,再编一个《新盲人摸象故事》。 第八讲 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

——观察事物的联系

这题目的意思是,繁茂的树木下长不出丰美的草,没弄碎的大土疙瘩地里长不出好庄稼。此外,“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底下不长草”、“水涨船高”、“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谚语、成语都说明了事物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一个农家,院子里有一只鸡、一口猪、一头牛,还有一只老鼠。有一天,老鼠发现农民在院子里装了捕鼠器,就去告诉鸡、猪和牛,它们都不以为然,还嘲笑老鼠。但后来有一条毒蛇被捕鼠器夹住了,毒蛇又把来察看的农民的妻子咬伤,为了给妻子补身体,农民就把鸡杀了;听说农民的妻子受伤了,许多亲戚都来探望,为了招待客人,农民把猪杀了;农民的妻子没治好,死了,为了办葬礼,农民又杀了牛……这些看来没多少联系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很自然地联系起来了。

联系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海湾战争——油价上涨”、“油价上涨——物价提高”是直接联系,“海湾战争——中国物价提高”是间接联系。

在观察中我们要注意寻找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事物之间最常见的联系形式是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生活中常有错把酱油当成醋用、把盐当白糖用(或反过来)等现象,因为它们之间形状、颜色等很相似。剪刀、石头和布,这三样东西看起来没有多少联系,但因为剪刀锋利,可以剪布,布柔软,可以包石头,石头坚硬,可以砸剪刀,所以人们把它们用在一种猜手式的游戏里,这就把它们各自的特点联系起来了,并且还表现了“一物克一物”的哲理。

事物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单线的,也可能是多头绪的,如果只看到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点或某一阶段的特点,就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我遇到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学生在教室里扔了一张纸,老师发现后批评了他,他把纸捡起来了。照理这事算完了,但这同学趁老师回身到黑板上写字的时候又把纸扔了,结果惹得老师很生气。像这类波折在其它地方、其它情况下也常有,把它弄清楚了,写出来的作文才客观、全面。 第九讲 一身偃卧蓬蒿稳,四海苍生恐未安

——作文要发挥联想

一个人躺在偏僻荒凉的地方,还想到天下的穷苦百姓过得怎样,这种由一种事物或现象想到另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思维就叫做联想。常见的联想形式是:

一、类似联想。一些事物由于某些特点相似,很容易引起我们的联想。有的是形状相似,如“?”跟鱼钩相似,看到它,会想到钓鱼的钩,或者想到秤钩;有的是颜色相似,如见到棉花想到云朵,想到棉花糖;见到红墨水想到红花、想到奖品、想到西瓜汁;还有的是声音、动态、气味、触感相似,也会引起联想。

二、接近联想。有些事物不相似,只是在时间或地点上接近,也可以产生联想。如你的生日是八月五日,到七月五日,你就会想到要过生日了,又如过八月十五,你会想到远处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人;到了长城或者看到长城的照片,你会想到秦始皇、孟姜女,看到卢沟桥(或图片)就想到抗日战争等。

三、因果联想。见到花就想到春天,见到病人就想到药,这是由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互相联想到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靠在墙角擦火柴取暖。她觉得自己好像坐在暖烘烘的大火炉前,好像看到了插着刀叉向她走来的烤鹅。为什么想到这些?因为天正下着大雪,而小女孩穿得很薄,加上好久没吃东西了,她想有火烤,想有东西吃。这就是因果联想。

四、对比联想。见到红花就想到绿叶,见到蓝天就想到白云,这又是互相对比引起的联想。有时我们还会由一个事物想到与它对立的事物,如在阴雨连绵的时候想到风和日丽的晴天,一个没有条件读书的小孩会想到宽大明亮的教室等。

联想练习:

1、 从几种常用的标点符号形状上,你会想到些什么?

2、 在黑夜中看到打火机窜起的火苗,你会想到些什么?

3、 如果在一大张白纸上只写有一个大大的“烟”字,你会想到些什么? 第十讲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作文要发挥想象

诗人看到冷冷清清的月亮,想到传说中住在月宫里的嫦娥,想到她会不会后悔自己偷吃了飞天的灵药,以致于在这里连一个说话的人也没有,这种比联想更丰富,更全面的思维就是想象。

我们从这个事物想到那个事物,想的过程就是联想,在写作文时常用“像”来表达。想象则多指想到了些什么,不一定只是“像”什么,想象可以是一个画面,一个场景,甚至还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像《西游记》里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像闹海的哪吒。读书上的句子,在头脑里把它还原成原来的事物就是一种想象。如读《草》,可以想象出原野上草木繁茂的样子,还想象出冬天草枯后,一阵猛烈的野火烧过的情形,最后想象到了春天,一棵棵草从土里冒出来,不久,又是一片碧绿。

上面说的是把句子变成具体意思的想象,其实,想象还可以展开一点,即使文字上没有也可以根据你的经验和认识去想。如你没有见过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但你可能见过别的果树结果,见过春节时挂灯笼,你把灯笼想象成大柿子,把它想象成是挂在大树上,就想象出树上挂着大柿子的样子了。

想象练习:

一、读诗,展开想象,各写一段文字描写诗中所写的景象

例: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片片飞,飞入芦花都不见。

“下雪了,下雪了!”一群孩子正在河边芦花丛中玩,其中一个先喊起来。大家抬头一看,果然看到了飘下来的雪花。“一片,两片……”一个孩子仰着头用手指着数起来,“三片,四片,五片……”有人跟着数起来。一个孩子没和大家一起数,而是低头寻找落下来的雪花,边找边嘟哝着:“噫,都掉哪儿去了?”……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成文训练。狐狸白天不敢活动活动,总是晚上才能出来偷鸡。他想,要是太阳永远不出来该多好啊,哪怕晚出来一会儿或者早落山一会儿也好……于是他想了好多办法想达到这个目的。编一个故事,说说狐狸想了哪些办法,他怎么做,结果怎样。 十一讲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观察描写景物的固定特点

学写景,先得弄清什么是景物和景物的特点。

景物,按词典解释,就是“可供观赏的景致和事物”,天上的日月星辰、云霞虹霓、风雨(雪)雷电,地上的名山大川、大漠滩涂、沼泽草原、江河湖海、花草树木、鱼虫鸟兽,这些属于自然景物;还有建筑、装饰、工艺、文化遗迹以及人的活动等人文景物。

景物的特点则是这景物与那景物不同的地方,包括固定特点、季节特点和动静变化。

景物的固定特点指景物特点中相对稳定的、变化较慢、不易被察觉的部分,如方位布局是稳定的,形状和色彩是变化较慢的。注意,“固定”是相对的,因为任何事物都处在运动、发展和变化中。如树叶从淡绿变成深绿到变黄,守着看很难看出来,但几天看一次就会发现明显的变化;建筑物褪色老化、山川地质变化等就须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发现。

一、 观察描写景物的方位和布局

要写景,得说清它在哪儿。大到所处的地域,小到具体的位置、行车路线、周围的标志处所或建筑都应该尽量说清。还应该说清楚里面有些什么,各在哪个位置。

说明方位和布局的标准有两种,一种用的是相对方位词(前、后、左、右、上、下),一种用的是固定方位词(东、西、南、北)。要尽量使用固定方位词,因为相对方位词不太可靠。如说“大门的左边有一座假山”,进门时和出门时是相反的。如果说“公园大门的东边有一座假山”那无论如何都不会弄错。

二、 观察描写景物的形状和色彩

大到高山大川、楼宇桥梁,小到亭台轩榭、假山走廊、池塘喷泉都有它自己的形状,能直接描述或能“比”得确切都行,一个同学写他在中央电视塔上看到“大片大片的楼房都像积木玩具”就很形象。

景物的色彩需要观察的是各种颜色的主次、层次、映衬和搭配。

写景不难,不信试试:先说它在什么地方、怎么走,周围都有些什么;接着说里面有些什么,它们如何分布;选取里面几个有特色的部分介绍它们的形状、颜色搭配——各写一段,单写固定特点就是不小的一篇写景作文。 十二讲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观察描写景物的季节特点

景物的季节特点包括三个层面。

一、 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

这是比较简单的现象:一处景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各怎样。这是同学们在写景作文中用得最多的、最为“得心应手”的写够篇幅的套路。可是就因为是“套路”,所以很少有写出新意的,更多的是在这个框架下把自己知道的那些词语成语搬来换去,很难有进步。观察景物的季节特点,应该着力于下面两个层面。

二、 同一季节在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

我们中国很大,农历三月,大兴安岭还在飞雪时,海南的早水稻已经要抽穗了。如果有人说:“春节过后,趁着没开学,天一晴,我们就下河捉鱼。”北方的同学一定觉得不可思议,南方的同学却觉得非常自然。不要说从南到北和从东到西都是几千里,单说同在北京,香山、八大处和城区比,同一种植物的花开花落相差都是好几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就是这个理。

三、 同一季节同一地区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特点

这里说的范围更小,小到几百米甚至几十米内。比如在一幢大楼的阴面和阳面的同一种树木有区别;同一棵树上不同的枝甚至同一枝上的不同位置,冒芽、长叶、开花也会有先后;同一片草地,因为阳光、水分和土壤不均衡,长的也不一样。明白这些,再看看有些写景作文中常见的句子:“所有的花都开了,所有的树都长出绿叶了。”——好像谁吹一声哨子,所有的植物就都像受过军训似的“一!二!开花!”搞笑吧?

观察描写景物的季节特点,多数情况下是把植物当作观察描写的对象,其实其它景物也有季节特点。动物——城里也有些猫、狗、鸟、虫,它们在不同季节里会有不同的表现;人的衣、食、住、行、玩等,无一不和季节有关。没生命的景物如建筑物等也有季节特点:树丛中红墙青瓦的房子,因为季节不同衬色不同也会不同;一座桥,河水汹涌澎湃时、清澈缓流时、河床干涸时就不一样。试试:写自己所在的学校现在这个季节的特点,写植物、动物、人的活动,一写就可以写一大篇。

十二讲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观察描写景物的季节特点

景物的季节特点包括三个层面。

一、 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

这是比较简单的现象:一处景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各怎样。这是同学们在写景作文中用得最多的、最为“得心应手”的写够篇幅的套路。可是就因为是“套路”,所以很少有写出新意的,更多的是在这个框架下把自己知道的那些词语成语搬来换去,很难有进步。观察景物的季节特点,应该着力于下面两个层面。

二、 同一季节在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

我们中国很大,农历三月,大兴安岭还在飞雪时,海南的早水稻已经要抽穗了。如果有人说:“春节过后,趁着没开学,天一晴,我们就下河捉鱼。”北方的同学一定觉得不可思议,南方的同学却觉得非常自然。不要说从南到北和从东到西都是几千里,单说同在北京,香山、八大处和城区比,同一种植物的花开花落相差都是好几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就是这个理。

三、 同一季节同一地区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特点

这里说的范围更小,小到几百米甚至几十米内。比如在一幢大楼的阴面和阳面的同一种树木有区别;同一棵树上不同的枝甚至同一枝上的不同位置,冒芽、长叶、开花也会有先后;同一片草地,因为阳光、水分和土壤不均衡,长的也不一样。明白这些,再看看有些写景作文中常见的句子:“所有的花都开了,所有的树都长出绿叶了。”——好像谁吹一声哨子,所有的植物就都像受过军训似的“一!二!开花!”搞笑吧?

观察描写景物的季节特点,多数情况下是把植物当作观察描写的对象,其实其它景物也有季节特点。动物——城里也有些猫、狗、鸟、虫,它们在不同季节里会有不同的表现;人的衣、食、住、行、玩等,无一不和季节有关。没生命的景物如建筑物等也有季节特点:树丛中红墙青瓦的房子,因为季节不同衬色不同也会不同;一座桥,河水汹涌澎湃时、清澈缓流时、河床干涸时就不一样。试试:写自己所在的学校现在这个季节的特点,写植物、动物、人的活动,一写就可以写一大篇。

上一篇:猪伪狂犬病净化方案下一篇:镇乡村振兴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