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打车软件的法律风险

2022-09-12

一、互联网出租车市场的发展

互联网打车软件2012年在我国开始兴起, 出租车司机与打车软件的关系在半年之中急转直下, 从“闪婚”之后的“蜜月期”快速变成了“闪离” (1) 。由于打车软件接入了更多的车辆, 传统出租车司机收入迅速下降, 由此全国各地爆发了出租车司机抵制打车软件罢工运功, 游离于灰色地带的新生儿———互联网打车软件, 遇到了新的麻烦。

打车软件的兴起源于现实的需要。据早先交管部门公布的数据, 全国出租车总数约为110万辆, 每天服务单数约4000万单。即便如此, 仍有近40%用户, 即1600万单的出行需求没有被满足 (2) 。而“专车”不仅服务好, 更缓解了打车难的问题。如此看来, 打车软件的兴起本应是“两头甜”的情景。而事实上, “两头甜”没看着, 光看见“两头难”了 (3) 。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背后隐藏着诸多法律风险。

二、互联网出租车市场存在的法律风险

(一) 出租车市场准入的法律风险

在我国, 出租车市场并非是完全开放竞争的市场, 打车软件公司并没有取得相应的许可。其提供的服务除接入正规出租车外, 更包含大量的私家车。这种通过打车软件为乘客提供出租车的行为俨然成为O2O模式下的互联网出租车公司, 而这种互联网出租车公司并没有取得政府主管部门的许可, 而是通过“四方协议”的方式来规避了法律的规定。

(二) 互联网打车软件市场垄断的法律风险

打车软件的兴起仅仅两年时间, 最高峰时达到40多款软件, 但是经过两年的发展之后, 只剩下滴滴、快的、Uber等少数几家打车软件公司。据第三方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的市场份额之和已达到97.4%, 用户覆盖率均超过50%, 快的打车覆盖的城市从40多个扩展至近300个, 累计用户市场份额达57.6%, 排名第二的嘀嘀打车市场份额为39.8%, 位居第三的大黄蜂市场份额仅1.9% (4) 。

滴滴和快的原来分属于两家公司, 经过几轮融资之后, 滴滴和快的分别靠山了腾讯和阿里。为了争夺市场, 两家公司凭借资金优势大打价格战, 对司机和乘客进行双向补贴, 迅速占领了车市场, 其他打车软件公司在两家公司的夹击下纷纷倒闭。而到了2015年, 两家公司却在情人节这天战略合并。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 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显然, 在两家公司发展过程中利用自身雄厚资金优势, 通过各种补贴的方式招揽客源排挤其他竞争对手的行为, 违反了该项规定。此外,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的规定, “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 没有正当理由, 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同时, 该法在随后的两条给出了市场支配地位的评判标准, 根据该标准, 可以很容易得出两家公司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特别两家公司在合并之后更是一家独大。通过补贴形式招揽顾客的行为, 实际上就是通过低价销售服务排挤竞争对手而形成市场垄断地位。

(三) 出租车市场公平的法律风险

出租车行业不同于一般服务业, 其在大多数国家都是特许经营, 具有公共产品属性, 属于公共交通。同时出租车又不是由国家直接提供给公众, 而是通过大部分的私营出租车公司, 公司又将车承包给司机。因此, 出租车在盈利的同时更兼具需公平的为公众出行提供服务。然而, 软件中加价功能却违背了这一属性, 即乘客可以通过加价来吸引出租车提供服务。在市场条件下, 根据双方自愿, 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商品服务的价格没问题。但是, 出租车兼具公共产品的属性, 通过价格来促进竞争提供服务不符合其公共产品的属性。此外, 出租车行业是特许经营, 在实际上具备了垄断的性质, 因此, 招手即停是对垄断行业强制缔约的要求。只要空车行驶便是要约, 乘客招手便是承诺, 然而在网络订车及加价租车的状况下, 司机“挑单”行为多发, 加剧了空车行驶而拒载的现象。

互联网打车的前提是打车软件的应用, 因此, 如若出租车广泛采用打车软件, 网络订车成为主要的打车方式, 路边招手停车将受到极大的挑战。非打车软件用户叫车出行将受到极大限制, 例如中老年人, 不会使用智能手机, 他们的出行怎么保证, 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不能顺利打车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三、结语

互联网打车的兴起是“互联网+”时代市场自发力量的推动, 代表了时代发展趋势, 有其必然性, 需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但是, 作为新生的事物, 自身在成长过程中必然面对诸多问题, 特别是资本的逐利天性, 必须要有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和引导。当前, 各种打车软件通过网络平台将社会资源整合起来, 为交通运输市场提供了优质、多样和差异性的服务, 但是, 也正由于这种新模式规避法律法规的行为, 使其在市场运营过程中隐藏诸多法律风险。当务之急, 应尽快完善相关法规, 让互联网打车能够在法制的轨道上奔驰。

摘要:打车软件的兴起不仅变革了公众打车的新方式, 也为公众出行提供更快捷、优质的服务。然而, 也正因为新生事物, 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成为打车软件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关键词:打车软件,法律风险

注释

11 栗泽宇.“专车”动了谁的奶酪?[N].华夏时报, 2015-1-12.

22 张洪斌.“专车”映射下的管与治[J].新经济, 2015 (6) .

33 朱昌俊.“专车”启示出租车业改革路径[Z].新华每日电讯, 2015-1

44 郝慧丽.商业模式下我国打车软件行业的法律监管[J].商业研究, 2014 (10) .

上一篇:某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试验方案总结下一篇:平衡计分卡——工商企业战略管理的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