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安全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编精心整理了《金融安全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本文运用新兴古典的分析范式,对金融全球化、金融安全和金融演进进行了一个深入细致的经济学考察和分析。

第一篇:金融安全论文范文

基于国家金融安全的金融审计研究

摘要:新时期金融审计被赋予了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任。因此,金融审计需要密切把握当前时期下我国金融发展的“自由化、综合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本文提出了金融审计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方面所具备的建设性的作用以及金融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途径,指出加强金融审计对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意义,可以使我国的金融体系处于稳定、安全的环境中,更好地促进金融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金融审计 金融安全

一、引言

金融审计作为金融监督的一种形式,指的是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机构会计报表、会计记录以及其他的相关财务资料来反映的业务活动的合规性、真实性以及经济效益进行监督和审查。金融审计的本质是经济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免疫系统”,起到了预防、抵御和揭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风险和矛盾。因此,可以说,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是金融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基于当前形势下我国金融审计所处的特殊环境(即处于“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的金融审计除了具有综合性、延伸性以及传统性的特点外,出现了新的特点,即全球性、决定性以及自由性的特点。当前,我国金融面临的风险不是太大,但金融风险的可控制程度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外贸依存度相对较高的国家来讲,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其导致的后果将不可设想。因此,加强金融审计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方面的新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即加强金融审计,可以使我国的金融体系处于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之中,可以更好地促进金融领域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协调和监管,使我国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以增强我国的综合竞争力以及可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达到预期的经济发展目标。下文首先简要的对新时期下国内外金融安全形势进行分析;其次论述金融审计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中的建设性作用;最后论述金融审计实现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

二、新时期全球金融安全形势分析

( 一 )国际金融安全形势分析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新一轮的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金融业造成的巨大压力,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工作变得更加复杂,金融风险的控制难度变得更大,尤其是2008年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造成了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衰退、溃败和持续萎缩。这场金融危机席卷了世界上的每个角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波及效应和放大效应。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年的时间了,但是世界金融体系依然被笼罩于金融危机的“阴影”之下,有经济学家称这一段时期为“后经济危机时代”。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的三大特点即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久以及破坏性大所决定的。

( 二 )国内金融安全分析 当前我国金融总体发展态势较好,国内金融比较稳定。但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宏观经济波动及金融电子化发展带来了新型的网络犯罪等因素的制约,我国金融安全还存在很大的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致使国内金融产生巨大影响。2007年在美国发生的次级抵押贷款风险,经过较短时间的酝酿,快速演变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海啸席卷了世界上的每个角落,作为世界经济体的中国,也不能幸免于难。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金融体系受到此次金融风暴的严重创伤,导致大中小型企业的运营状况出现了“瓶颈”。企业的运营状况不佳,公司企业就会对员工进行裁剪,失业人数剧增,企业内部管理混乱。(2)宏观经济波动影响国内金融稳定。当前时期下,由于全球金融风暴的巨大冲击,我国的金融业受到了重创,国民经济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了负增长,各大股市开始暴跌,楼市也持续处于低迷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金融业出现了外向型行业贷款不良的比率呈现上升之趋势并有不断扩散的态势,例如金融领域中的基金、QDII、保险等理财产品也在较大幅度上出现了下滑。由于出现了以上的金融困境,我国的各项货币政策以及汇率改革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3)金融电子化发展使其有新型的网络犯罪。当前时期下,我国的电子银行系统发展的较为迅速,例如我国最大的网上交易网站淘宝网就很快闻名于世,成为了网上交易的理想平台,虽然在淘宝网上进行交易非常安全,对于买者和卖者都很公平,但是近年来却出现了很多在淘宝上进行“洗钱”的现象。而且随着现在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黑客、病毒等都对网上交易系统或平台进行攻击,盗取了密码。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了,而且对于这些安全威胁,我国的金融系统显得无能为力,这主要由于各项风险防范措施不够完善。(4)缺乏金融创新理念,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社会,无论哪个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必须具备创新的思想和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大发展趋势。长期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始终遵循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这种监管模式不仅管理太过于机械,缺乏灵活性,同时由于受这种模式的影响,在监管过程中依法监管意识比较淡薄,未理顺监管体制,从而严重影响着监管职能的充分发挥。对于整个金融业长远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随着金融业不断趋向自由化、信用证券化及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商业银行的金融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其不断走上创新的道路,才能适应社会对商业银行的需求,针对这种挑战,商业银行开始充分运用各种信用形式,致使金融市场价格呈现高度易变性,不断加大了金融业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随着金融工具及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也会带来较大风险。同时,由于我国尚未真正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因此,对缺乏对金融创新的有效管理,业务监督不到位,从而使商业银行在传统风险的基础上,面临着新的更大的风险。

三、金融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作用

( 一 )金融审计要发挥协调管理作用 我国的金融审计对金融领域的协调和管理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金融审计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协调的作用,主要是对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金融创新的深度以及金融自由化三者进行有机地协调和控制,并把握好一定的度,若上述被调节的三个方面出现了过快或者过慢等异常发展的现象,都需要这位称职的“交通警察”加以协调、缓冲,以确保国家的金融安全处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金融审计要努力推动和促进“一行三会”(即“一行”指中国人民银行,“三会”指的是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金融监管信息与金融预警信息之间达到共享的状态。金融审计还可以对混业经营下的金融业务实施跨机构。跨市场以及跨产品(“三跨”)的功能监管。

( 二 )金融审计要发挥监管作用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金融业出现了电子银行、电子交易系统等网上交易的形式,这些新事物的诞生,促使了网上金融犯罪次数的增多,具有典型性的利用网上金融犯罪的例子就是“洗钱”,某些官员或者公司老总,对于来路不明的钱款进行大量的转移,以使自己变得“清廉”。对于这一严重影响国家金融安全的现象,金融审计就需要发挥其积极作用,严厉监管和打击这类金融犯罪的行为,并且揭示一切违法行为。这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当务之急。

( 三 )金融审计要发挥预防作用 金融审计要积极地加强对宏观经济情况以及经济政策变化等方面的示踪性的工作,并运用审计专业的方法对我国金融安全以及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的高低进行深入地分析,并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状况。对于2008年发生的金融海啸,严重侵袭了我国的金融领域,使我国的金融机构一时陷入瘫痪之中,那么在这个时候,我国政府就需要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经济的各项发展指标进行调节和控制,这个时候也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免疫力”急剧下降之时,因此金融审计就需要充当其抵御外界风险的“盾牌”的作用,努力挽回我国金融体系所受的损失和巨大的冲击。

( 四 )金融审计要发挥预警作用 金融安全关乎一国经济能否健康的发展,当前国际上有很多统一的金融安全预警指标,各国根据参照这一通用的金融预警指标可以及时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本国警容发展的总体状况,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及应对政策。将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通常来说,审计侧重于对问题的调查,意图能及时揭露问题,有效促进管理,具有微观性;而专项审计调查侧重于提建议,目的是反映通过审计打击损害国家金融安全、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行为,更要通过专项审计调查揭示金融领域的新风险隐患、金融创新业务的新动向,深入发现和揭示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的问题,发挥建没性作用。当前国际上通用的金融预警指标主要包括经常项目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银行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例、股指和股价波动等进行分析性复核,通过实际的调查和核实,及时的对金融体系遭到破坏或金融资产损失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从而在最短的时间里及时识别各类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从而有效的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政策性参考和建议。与此同时,通过及时对金融业动态及发展趋势加大跟踪力度,将动态跟踪和宏观分析相结合。金融审计应把握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综合化的新特点,加强其对我国金融安伞及金融机构运影响的静态分析,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政策和建意。才能在最有效的时间从整体上把握金融发展的总体趋势,认识到金融出现全球化、自由化、综合化的新特点,依据这些新特点,分析它对我国金融安全产生的影响,可以让我国的金融机构提前准备、及时预警,从而推动我国金融安全的发展。

四、金融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途径

( 一 )实行创新型审计理念 审计是国民经济的免疫系统,对我国金融安全负有极大的重要作用,这以免疫系统论将维护日家金融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传统的审计理念只是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同时基于传统的审计理念,其审计目标也只是定位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审计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益,这种目标的确定只注重审计工作本身,而未关注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审计目标,在维护审计工作安全的基础上、加强应对金融风险、最终促进金融健康良好的发展。新的审计目标的定位体现了创新型的审计理念,这一新理念强调维护安全是基础,防范风险是有力保障,促进发展是最终目标,三者的关系相辅相成,统一于一个整体。理念是思路理论前提,思路是出路的决策指导。因此,为了不断推动审计的全新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在心里念的要求下,要实现金融审计工作由微观向宏观转变;促进传统单一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转变。

( 二 )加强金融审计“免疫系统”建设 金融审计“免疫系统”总共有三道防线,一是保护功能的防线。从本质上讲,金融审计的保护功能是由《宪法》和《审计法》规定的法定监督所决定的,它能够起着维持国家金融体系稳定、保护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第二道防线就是它具有清除功能。或者直接称其为“免疫”的功能。它能够使一些在金融方面非法的损失浪费、徇私舞弊以及账目上的弄虚作假等现象进行消除或清除,这些现象就相当于病毒,那么它就充当着“抗体”的作用对这些“病毒”进行高效地清除。最后一道防线就是修补功能,主要指的是它能够使一些受到损伤的金融体系(如资金上的损失)及时地进行弥补,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和活力。因此,由上述三道“免疫防线”的介绍和论述可知,在后经济危机时代条件下,需要积极地构建金融审计的“免疫系统”,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不利于金融体系发展的现象的发生。金融审计应按照国际通行的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主要包括经常项目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例、银行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股指和股价波动等)进行分析性复核,通过调查和核实,对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金融资产损失或金融体系遭到破坏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及时识别各类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政策参考和建议。同时,加强对金融业动态及发展趋势的跟踪,把握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综合化的新特点,分析其对我国金融安全及金融机构运行的影响,并早做准备、及时预警,推动和建立我国金融安全预警体系。

( 三 )积极构建金融审计组织 以金融安全为主线,同时安排对不同部门、不同金融机构的专项调查,将财政审计、金融审计、投资审计、企业审计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将同一个问题查深、查透。如针对中央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系列措施,从财政资金投入、银行资金支持、工程项目上马、企业单位实施等多角度、多范围开展一体化审计,全面调查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有效性和效果性。转变审计组织方式。积极实施“以总行审计为龙头、以银行客户为中心、以资金流为导向”的审计组织方式,充分发挥总行审计组总揽全局的“龙头作用”实现上下联动;增强集中分析金融机构电子数据的能力,建立数据分析团队,实现数据的跨机构、跨行业分析,更准确的发现线索,更全面的揭示金融机构的风险隐患。整合外部有效资源。要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及公检法、税务、海关等监管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寻求支持,形成监督合力。针对金融业新业务多、新产品多的情况,要尽快建立专家顾问机制,为金融审计提供智库。

( 四 )不断完善审计技术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首先要不断改进传统的金融计算机审计方法。传统的金融计算机审计,存在落后性,不能跟上问题的解决步伐,因此努力带动其向及时性发展,并能在最有效的时间对问题进行同步分析。首先,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资金流为导向,从而在不同机构间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和接口,将最初数据进行标准化,以便。与此同时,切实做到金融业务有序的循环发展,从整体上实现对资金流、业务流、控制流三位一体的审计监督。最后,在解决传统审计模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以及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审计数据库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金融审计的效率。进一步加强测试和检查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在当前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参照统一的程序,检查和测试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将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开展,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重点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是否符合业务流程的规定,是否存在重大的漏洞;同时试重点检查授权和业务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重点关注授权金融机构办理金融业务时是否合规。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金融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防范金融机构发生各种操作风险。

( 五 )提高审计人才素质 为了实现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职能,必须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对审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进行培训。我们知道国家金融安全包括很多方面,涉及到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创新业务和产品、国际经济法等知识储备,这种多方位的知识储备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当前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太高,审计人员存在知识结构老化,无法适应金融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学习培训,不断更新知识,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培训,从而及时弥补自身的知识不足,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努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提高职业道德、提高分析解决问题和判断能力,不断拓宽审计思路。切实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让金融审计走上新的发展阶段。

五、结论

当前金融体系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和处于特殊的经济环境中,因此非常有必要探索新型审计模式,这也体现了金融审计的“新”的特点。将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绩效审计属于一种高层次的审计模式,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能够使公司在管理方面、风险预防方面进行很好地规范;将审计和专项调查审计进行有机结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审计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实践性的审计调查,才能够总结出金融体系的审计资料,这样审计才会有理有据。将动态跟踪和宏观分析相结合。金融审计应把握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综合化的新特点,加强其对我国金融安全及金融机构运影响的静态分析,及时识别各类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政策和建议。同时,金融审计必须加强对宏观经济情况及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跟踪,加强对金融业动态及发展趋势的跟踪,及时发现金融机构中存在的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探索计算机联网审计、远程审计等非现场审计模式。综上所述,可以知道加强金融审计对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金融审计,可以使我国的金融体系处于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之中;加强金融审计,可以更好地促进金融领域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协调和监管,使我国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以增强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加强金融审计,可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达到预期的经济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乔瑞红:《论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之关系》,《现代财经》2009年第9期。

[2]唐振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审计监督保障体系研究——基于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学术论坛》2009年第8期。

[3]乔新生:《审计是国家的免疫系统——审计功能的重新定位》,《财经政法资讯》2008年第6期。

[4]付忠伟、毕建荣、常远:《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审计月刊》2008年第12期。

[5]刘家义:《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审计研究》2008年第3期。

[6]赵劲松:《如何发挥国家审计在金融风险监管中的作用》,《中国审计》2003年第24期。

[7]黎朝晖:《发挥金融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建设性作用》,《南方金融》2009年第5期。

( 编辑 聂慧丽 )

作者:林少群

第二篇:金融全球化、金融安全与金融演进

本文运用新兴古典的分析范式,对金融全球化、金融安全和金融演进进行了一个深入细致的经济学考察和分析。本文认为,金融全球化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它是由分工演进和经济发展本身的逻辑所决定的,也是由金融本身的特点和演进逻辑决定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顺应金融全球化潮流、推进金融对外开放进程与保卫本国金融安全、维护本国金融利益始终是一对相伴相生的矛盾;要在一个全球化日甚的金融宏观背景下维护本国金融安全,关键在于实现金融创新的不断展开,而金融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方面内容;文章最后探讨了维护我国直接、间接金融安全的可行途径。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d financial security and financial evolution

XiaChunYan langfa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In this paper, new classical analysis paradigm, the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d financial security and financial evolution had a deep and detaile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economic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is a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Times, it is by the evolution of labor divis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self logic decision, also by the financial itself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logic decis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promoting financial opening up process and defend their financial security, maintain their financial interests is always a pair of associated phase raw contradiction; Should be in a globalization day what financial macro background for safeguarding financial security, the key lies in the realization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continuous expansion,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including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wo aspects; In the end, the article discusses our country maintain direct, indirect financial security a feasible way.

一、引论

所谓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发展,金融活动按全球同一规则运行,同质的金融资产的价格趋于等同,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运转,从而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金融的全球化浪潮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在麦金农与肖等人的金融深化理论的影响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着手打破“金融抑制”,推进本国金融的自由化和国际化,以金融因素的增长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启动和发展,其中取得较明显效果的突出代表是所谓的亚洲四小龙,它们的发展经历在相当大程度上为金融深化理论提供了实践证据,并极大刺激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金融全球化已蔚然形成一股浪潮,具体表现为金融市场迅猛扩大、世界各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金融管制越来越松、资本流动速度大大加快、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各国金融政策相互影响程度不断增大,因此越来越倾向于一体化。然而,金融的全球化浪潮给世界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带来的不仅仅是推动促进作用,伴随这股浪潮而来的是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及由此引致的经济衰退和政局动荡,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金融——经济危机举其大者而言就有1992年英镑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及拉美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东南亚-东亚金融危机及嗣后的俄罗斯金融危机等若干起。一系列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引致的严重后果使人们对金融全球化的评介进入反思阶段,反映在具体国家金融发展路径选择上,就呈现出各行其是的多样化状态:在马来西亚宣称重新思考金融开放路径的正确性并走向其反面开始推行一定程度的金融封锁政策的同时,欧盟却正积极酝酿并在不久之后催生了欧洲统一货币——欧元。进入新千年以来,尽管各国对本国的金融开放路径安排和政策选择表现出并不完全一致的态势,理论界对全球化的利弊分析乃至争论也持续展开,但金融的全球化(尤其是区域内的一体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则是人所共见的。事实证明,金融因素的国际渗透和融合已经达到这样的高度,以致单凭一国力量已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趋势。

在这样的世界金融格局下,我国于2001年 12月10日正式加入了WTO,承诺在10年的准备期后将全面放开国内金融市场。这表明了我国顺应金融全球化潮流,实现金融领域全面、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的决心和态度。WTO的加入就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演变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变迁而言,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尽管如此,我国现有金融因素的脆弱和不完善又使人们有理由对如何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保障本国金融安全心存疑虑,4年前的东南亚各国是否会成为我国对外开放金融业的前车之辙呢?于是,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本国金融安全的保障遂成为目前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论题。

二、金融全球化:基于新兴古典范式的一个分析框架

金融全球化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浪潮,这是由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现代金融的演进变迁所决定的。

何谓“现代经济”?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基本概念。按照新兴古典(New Classical)分析框架,分工演进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演变,因而定义现代经济也需以分工为出发点。依据这一框架,所谓现代经济,即指实现高度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它在物质上的标志是工业革命;在制度方面的标志则是一个“非人格的”、“保护和执行界定产权的契约”的法律系统的建立和实施。工业革命是分工演进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从那时起,知识的积累和分工的加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速度进行,从而使人类进入一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原先局限于一国内部甚或是一个区域内的小规模资源配置和社会分工日益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桎梏;知识和信息的积累与交流改变了原先不同交易区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技术的进步和交易条件的改进则为不同区间的交易成为可能并日渐频繁。而如我们所知,一个“非人格的”、“保护和执行界定产权的契约”的制度框架在事实上就成为一个“扩展秩序”的最好机制:在这一框架下,由于交易契约的“非人格化”特点,区外交易者可以无阻碍地进入交易范畴,进而参与分工,而“保护和执行界定产权的契约”又为跨区的交易和分工提供了经济法权上的保护;随着跨区交易和分工的不断展开和日益频繁,原先的区际间隔不复存在了,现代经济的“秩序”于是得到“扩展”。简言之,不断的“扩展秩序”是现代经济的一大特点。如果说在工业革命后的数十年里,秩序的扩展还主要局限于一国内部(的不同区间)的话,那么,一旦一国的国内统一市场6逐渐形成,秩序的跨国扩展就是大势所趋了:一国的资源禀赋和人口禀赋有其先天限制,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知识信息的积累和社会分工的展开则要求突破这一限制,而“非人格化”的契约制度框架则为这一跨国秩序扩展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就这个意义上看,称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并不为过。

如果说现代经济在制度方面的主要标志是一个“非人格的”、“保护和执行界定产权的契约”的法律系统的建立的话,那么,金融因素的作用及其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就是不言而喻的了。如黄仁宇所说的,“农业社会管制的方式为新型商业管制方式所取代”,其等价的表达方式是“全国进入以数目字管理的阶段,自此内部各种因素大体受金融操纵”。这可从现代经济的两个标志性特征中看出。从分工角度看,如上所述,货币的出现使价值形式独立出来,为知识的积累和分工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信用则将不同地点和时点的价值凝聚,使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成为可能,从而内生出对扩大分工的要求。从制度(法律)角度看,“非人格”的法律系统之能得以建立并付诸实施,其前提是“全国进入以数目字管理的阶段”,这才能为之提供客观而明确的确立依据和仲裁依据;而使经济乃至社会因素数字化和精确化正是货币与信用的主要功能。具体而言,现代经济的交易关系主要通过金融契约连接和深化,马克思曾说过,“货币作为一般支付手段,变成契约上的一般商品”,这使契约自由成为可能,交易频率和规模因之大大提升,从而产权博弈得以展开,产权制度框架逐渐构筑;而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这一转化从根本上重构了经济社会的微观构成,并成为现代经济“扩展秩序”的起点和加速器。简言之,现代经济的分工演进和秩序扩展都深深依赖于金融;同样,作为现代经济一大特点的经济全球化也是以金融要素为主要媒介展开的,因此,经济全球化在相当大的意义上即是金融全球化的宏观表现。

不仅如此,金融本身就具有不断扩展其自身秩序的特点,不是为经济全球化充当媒介而才具有全球化趋向。这是因为金融本身是一种“以数目字管理”的手段,它的出现使千差万别的经济要素和资源要素得到统一的可比较的数目字表现,并使不同时点的经济要素得以在同一的基础上进行对比(通过信用的形式)权衡,这一机制一旦形成,则无待于经济的全球化对其提出诉求,金融因素将自发展开其扩张进程。一个最具说明力的例子是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伊始,就在西、葡、荷、瑞士和意大利各城邦筹款20万英镑,其动因不在于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因素,而是为英法战争中的英军筹措军费。其时光荣革命刚刚发生,资本主义经济才初露端倪,统一的国内市场远未形成。金融(信用)市场的扩展不仅先于经济的全球一体化,甚至先于经济的全国一体化,由此可见金融市场的自发扩张趋势之强烈。

经济的全球化必须以金融契约的形式通过金融媒介展开,这为金融的全球化提供了最为强大和持久的动力;这又与金融的自发扩张性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终使金融全球化成为现代经济的一大特点。

三、金融安全和金融创新

1.金融安全是相对金融风险而言的

我们知道,金融的全球化是现代经济的一大特点,而在金融交易外延不断扩展、各国金融往来范围越来越大的同时,不同国家地区间不同的金融制度环境(Institutional Circumstances,包括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无形因素)和制度结构 (Institution Structure)的碰撞和矛盾遂不可避免。而如我们所知,交易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和制度结构下进行的,宏观制度性信息在交易双方被视为默认信息发挥其社会共同知识 (Common Knowledge)的作用,保证契约在有限的成文条款之外还受社会理性和无形的社会公约的制约。而在交易双方分属不同的制度环境和制度结构的情况下,由于默认信息的不尽相同(不对称,Asymmetric),社会共同知识的作用无法发挥,其对交易双方的默示性制约也就处于不对等的状态,由此可能滋生出制度性风险;而事后(Ex post)的风险概率的存在又使事前的关于交易结果的稳定预期难于形成,国际交易规范也无有囊括所有细节的信息基础,于是金融风险的国际分摊遂难于实现;其间又因制度信息的“误认”(Misunderstanding)可能衍生出新的金融制度性风险。

如果说金融制度性风险基本上是由交易双方共同承担的话,那么,金融技术性风险则更多地是由发展中国家交易者来承担。这是因为就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技术的发展演进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是远远地走在了前面,对于这些金融技术性知识的占有上,发达国家交易者和发展中国家交易者处于严重的不对称状态;交易前的信息分布情况决定了交易后利润分配情况,在这种条件下,显然交易利润更多地为发达国家交易者所攫取,而交易风险则更多由发展中国家交易者承担。

在微观层面上,发展中国家交易者既成为国际金融交易的主要风险承担方,则在宏观层面上,其金融体系稳定也就受到因微观风险不断积累而越来越大的宏观金融风险的持续冲击而日显脆弱。而作为一个金融不发达的国家,其金融资源有限,金融风险的识别、防范、监管、抵御能力也相当有限;于是,在金融成为现代经济核心、金融全球化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一大特点的条件下,金融安全和金融保障课题遂成为金融全球化的不可分割的伴生物为各国,尤其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所广泛关注。

2.实现金融安全的根本途径在于促进金融创新的不断演进

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指在金融领域内建立起“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实现金融领域各种要素——包括金融产品、交易方式、金融组织、金融市场——的重新优化组合和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进而实现金融风险的消弭和经济发展的平稳展开。具体而言,金融创新可大致分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类,前者指各种金融制度(包括广义含义上的制度,即也包括了制度结构和无形的制度环境)的主动被动演进,后者指交易技术的改进。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所谓金融创新,在更大的意义上是实现本国金融领域的“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也即在坚持立足于本国金融资源禀赋和金融发展现状特点的基础上顺应金融全球化的潮流,实现本国金融制度和金融交易技术与国际的接轨。只有通过制度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发展中国家才能改变(或至少是减小)与发达国家在制度和技术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状态,逐渐消弭(或减小)因信息居劣而不得不承担的金融风险,进而保证本国金融的安全。

在技术层面上,创新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如上所述,发达国家在近几十年里由于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发展出一整套先进、完善的金融交易技术,极大减小了交易费用,扩大了交易量和交易范围,从而使经济的金融化和金融交易的效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方面,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明显的劣势地位,只有通过不断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交易技术、实现本国交易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持续的现代化转变,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为保障本国的金融安全提供技术层面上的支持。

如果说技术创新相当于“硬件”的升级的话,则制度的创新则可以说是“软件”的升级。如上所分析的,金融制度的作用在于为金融交易提供一个社会共同知识环境和框架,俾使金融交易得以在一个相对简单的契约文本约束下顺利展开,并使交易双方对交易结果形成稳定预期。在金融全球化已达相当高度的今天,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交易日益频繁,在彼此金融制度提供的社会共同知识存在相当大相异性的条件下,由于发达国家具有更雄厚的金融禀赋和更久远的跨国金融交易经历,主要是发达国家而非发展中国家主导着国际金融交易规范的方向和具体制定,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只能通过修正本国的金融交易规范去适应国际规范(也即发达国家规范)来逐步实现对国际规范及其隐含的(国际范围)公共信息的内在化,并逐步在其交易者中建立起将国际规范作为默认信息包含入成本——收益分析的行为模式,以此减小其在国际金融交易中所承担的制度性风险。倘若不然,在对制度默认信息彼此不对称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将因无力将本国制度及其隐含的默认信息推进至国际范围使共同遵守而使自身处于持续不断的信息劣势地位,从而使本国作为国际金融交易风险的主要承担方的地位难以扭转,于是本国的金融安全也就难以实现。换言之,为减小国际金融交易风险,保障本国金融安全,发展中国家除在交易技术上应致力于创新和改进外,还应从金融制度的重构上着眼,充分吸收发达国家金融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实现本国金融制度的现代化和“创造性转化”,以期能顺利“与国际接轨”。

四、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金融安全和金融演进

2001年11月,我国顺利加入了WTO,这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和经济开放程度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就金融领域而言,则意味着在完成为时10年的过渡期准备后,我国金融将全面融人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去,直接面临来自国际的挑战。在新的竞争形势和竞争背景下,我国金融业应如何合理作为和积极应对,才能有效控制、消弭既有的金融风险和开放后将不可避免面临的技术性风险和制度性风险,充分保障自身的安全,并在一个国际范围的竞争环境中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呢?笔者认为个中关键在于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充分参考国际规范,推进金融制度安排的创新和金融制度结构的整体演进,实现我国金融业规范化转变和与国际的接轨。

就间接金融领域看,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过近10年的“商业化”改造后,至今仍未真正实现市场化运营和商业化运作,“国家的银行”性质根深蒂固,由此衍生出种种问题,如信贷业务质量不能有效提高、不良资产比重始终居高不下、经营管理思想保守并严重趋同、机构臃肿、运转效率不能有效提高等等。如果说在我国加入WTO之前,国有银行仍可依靠其长期以来对国内信贷市场的垄断地位继续按既有模式运行而不虞受到严重威胁的话,那么,WTO的加入以及随之而来的国内银行业的开放形势及由此打开的国际竞争大门,将使其不得不因市场竞争地位的转变而对其既有制度模式进行反思。要实现国有银行制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使其真正的银行商业化,从而使其与国际银行业处于同一的默认信息背景中,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逐步淡化、最终消除其“国有”属性,实现银行制度结构的现代化演进,这就要求国家在银行产权方面逐渐退出,国有银行的股份化改制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至于具体改革程序的安排,笔者赞同“三阶段”论,即组织体系改革――银行控股公司组建――上市。当然,这只能作为一个大致的方向,具体时机的掌握和行为的确定仍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同时,应注意银行股权分配(认购)的优先次序(国内先于国外、机构先于个人),并可借鉴波兰经验,引进国外大银行,与之建立比较固定的关系,俾使我国银行的再造得到有益的襄助和经常的引导,这也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更快地适应国际游戏规则和默认信息体系。值得强调的是,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应该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其国有属性的淡化更必须是渐进性的,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否则将会使信息替换机制出现真空 (旧的已破,新的未立),从而导致市场主体信心危机,酿成金融――经济灾难,前苏东国家(尤其是前苏联)转轨的失败便是前车之辙。国有银行的根本性制度演进须假以时日才能完成,而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却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表,其间必然存在时间上的矛盾:在制度演进完成之前和为时10年的过渡期结束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只能通过在原有制度结构框架下的适当调整和应时作为,以减轻国际竞争压力,保护国内银行业安全。具体而言可从以下7个方面着手:(1)在国际竞争中立足本国特点、扬长避短、发挥既有优势;(2)积极寻求与国外银行的业务合作之路;(3)推进银行组织体系的扁平化改造,完善内控机制;(4)尽快建立起比较合理的用人制度,力争在短期内建立起报酬与绩效相对应、权益与责任相挂钩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5)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清理既有不良资产;(6)积极寻求银证、银保合作途径;(7)强调我国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充分利用过渡期,实现市场配套措施的推进。

就直接金融领域看,我国证券市场的不规范和高风险是人所共见的,其根本性原因归根到底在于我国证券市场建立和嗣后发展的动因也即制度变迁起点的扭曲。我国股票市场从一开始(1992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的较大规模发展,就不以国企的转机建制或为市场交易主体提供流动性保护为目的,而是在政府的规划设计下为国企融资寻求新的途径,以及间接融资渠道的不足,这使我国股市的发展从一开始就走向一条“岔道”。市场建立的动因和制度变迁的起点决定了市场的特点和其自发发展的方向,目前股票市场上广为人们所诟病的种种不规范现象无不植根于此:不可流通的国有股(包括国有法人股)占据2/3比例造成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是出于国家控制国企、保证上市公司“国有”性质的必要手段;国家股和可流通A股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不合理现象是因为如此才能实现圈钱的杠杆效应;上市公司凭仗信息优势对 (中小)投资者进行信息隐瞒或信息欺诈是因为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本结构状况下上市公司基本上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代理风险和发生败德行为;市场中介和监管部门行为的不规范则由市场微观基础(上市公司)不规范所导致,是其对市场的对策性适应。我们知道,制度变迁的进程倘若没有受到大的外力的震动,将因变迁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特点基本上循其制度起点的发展逻辑继续演进;反之,一旦外力的冲击足够大,则将予制度演进进程以较大的路径歧异(path divergence)动力,改变其既有演进方向。WTO的加入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演进就是这样一个可能导致路径歧异的外部冲击力。在市场与国际接轨的前景预期下,这一市场的种种不规范(或称为所谓的“中国特色”)现象日益凸显出来,在此背景下,为保证市场的安全和将来的健康发展,对之实现规范化改造、推进市场演进的路径转换、促进市场逐渐与国际规范和惯例接轨、从而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机制的努力就是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了。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我国证券市场决策层才在近一年来不遗余力地推进规范和监管、加大各种市场改造性措施的推行力度。当然,在短短的10年期间将我国的证券市场改造成与发达国家一样完善成熟的程度是不太现实的,因此笔者认为在这一期间,关键在于构建起一个大致的制度结构框架,形成路径歧异本身的不断自我强化趋势,从而克服既有制度的路径依赖性,改变制度起点扭曲造成的演进路径扭曲,为今后更长远的发展和演进奠定基础;至于具体某项制度安排的完善化,则非当务之急。具体而言,显然目前市场演进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合理、有序、渐进式地妥善解决国有股份的流通问题。至于具体方案设计,目前研究已多,在此不再赘述。

五、结论

综合上面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金融全球化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它是由分工演进和经济发展本身的逻辑所决定的,也是由金融本身的特点和演进逻辑决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顺应这一潮流,才有可能将本国的发展和进步融入到世界整体发展中去,从而实现“与时俱进”的良性循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顺应金融全球化潮流、推进金融对外开放进程与保卫本国金融安全、维护本国金融利益始终是一对相伴相生的矛盾;要在一个全球化日甚的金融宏观背景下维护本国金融安全,关键在于实现金融创新的不断展开;对比技术创新而言,制度创新更显得重要,因为在国际范例和其隐含的默示信息基本已经确定的全球制度背景和制度结构框架下,只有将本国的金融制度改造成能够将上述隐含信息包孕其中的形式(也即对西方金融制度进行具创造性的模仿和借鉴),在不断频繁的国际金融交易中才能改变自己的制度信息劣势地位,进而才能消减交易中的金融风险(制度性风险)、保证本国金融的安全;对我国而言,无论是间接金融领域还是直接金融领域,由于历史原因,都具有众多缺陷性特点,并在其中包含了巨大的制度性风险;WTO的加入使我国面临在金融业渐次开放的背景下捍卫本国金融安全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尽力推动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领域制度演进的不断进行,从而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最终任务。

作者:夏春艳

第三篇:金融安全、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的界定与辨析

摘要: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在公共卫生事件的外部冲击下,短期的金融扶持政策终将通过长期的经济发展而验证效果。本文从金融安全、金融风险入手分析金融风险影响金融危机、冲击金融安全的过程;从金融危机的概念梳理入手,进一步揭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安全 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

任何一场经济危机的背后,都无法逃离金融的身影,尤其在外部冲击严重的环境下,更是对经济运行的严峻考验。翻开历史的册页,瘟疫横行的治理、军事动荡的抵御,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也最终需要由经济体系长期的运行来消化短期的政策。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高增长向高质量的转变,金融系統也从去杠杆向稳杠杆发展,探索之路原本困难重重,而去年初疫情的蔓延,更是给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如何在外部冲击下保障金融安全更具挑战性。然而,影响金融安全的因素众多,存在逐步从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到金融平稳发展的过程。本文从概念界定入手,试图揭示三者间初步发展的关系。

一、金融安全相关概念综述

金融安全的概念一直被探讨,却未形成一致观点。本文将首先剖析金融安全的概念界定,以期为后文阐述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做好理论铺垫。

(一)金融安全的概念综述

鉴于众多学科都关注金融安全的研究,其概念有着鲜明的学科特色。在《汉语大辞典》中,安全的解释为:一是平安,无危险,如汉焦赣《易林·小畜之无妄》中“道里夷易,安全无恙”。二是保护、保全,如《晋书·慕容垂载记》中:“孤受主上不世之恩,故欲安全长乐公,使尽众赴京师,然后修复国家之业,与秦永为邻好。”在金融安全一词中,主要为前者的释义。

最早的研究从金融学的角度展开,立足于货币资金融通的角度出发(王元龙,1998)。国际关系学科认为安全在于抵御内外冲击的能力(梁勇,1999;雷家骕,2000),最终都落脚于强调安全是一种稳定运行的状态(李怀珍,2000;刘沛、卢文刚,2001;叶莉、陈立文,2009;蔡利等,2013)。这一观点被审计学科的学者普遍接受(李健等,2010;审计署金融审计司课题组,2010)。部分金融学和审计学的学者将这一概念细化拓展,从微观和宏观,或者加入中观的维度进行了研究(刘锡良,2004)。

金融安全具有动态性(刘沛、卢文刚,2001;何德旭、娄峰,2012)。即金融安全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概念,伴随时间变迁而不断变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变化时,金融系统可以从不安全的状态发展到安全状态,也可以从安全状态发展到不安全状态,不会在一个状态下相对静止。

金融安全具有外部性。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资金的运作,影响到经济结构的方方面面,作用于不同的经济领域。从金融安全与产业安全来看,金融行业给予各行各业提供着直接的现金流动,通过信贷政策和其他资金运行的方式,可以有效淘汰落后产能,支持新型产能。从金融安全与国家安全来看,无论是外部的贸易战争、外汇冲击,还是内部的腐败治理与科技创新,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金融安全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直以来,金融拥有财富增长和分配的双重角色。一是金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纵观中国历史,不难发现,国富力强的时期,经济繁荣,金融创新不断,如唐代早期的汇票、柜坊,为当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基础设施;二是金融下的财富分配,通过获取工资薪酬等形式,个体获得了第一次财富的积累,而在金融市场中的股票、债券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通过投资的方式,原始的财富积累迅速变化,形成了具备一定风险性的分配过程,利益不断流入少部分人手中,形成了财富的集聚。而金融对财富的增长和分配,决定了其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基于上述研究,我们认为,金融安全是指金融系统有效持续运行的状态。具有动态性、外部性和重要性等特征。

(二)金融风险的概念综述

相对于经济中的其他部分,风险是金融的核心议题。风险描述的是生活中不证自明的事务(Pelzer,2017)。在《汉语大辞典》中,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危险,是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是一种发生危险的概率,故而风险的测量和预警成为研究的重点,以期能够提早揭示、及时防范。

金融风险的研究一直是金融领域的重点,金融风险集聚到一定程度会促发金融危机,危害金融安全。然而风险并非仅为负面,不是所有的风险承担都会引起金融危机,长期的经济增长是离不开风险承担的(Freixas et al.,2017)。我国关于金融风险的研究一直伴随金融的发展不断深入。回顾历史,1979年邓小平提出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拉开了金融改革的序幕。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做出《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随后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纷纷组建。直到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相继出台。银行业逐渐成为我国金融业中不可撼动的组成部分,1999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1.4万亿元不良资产。同期由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学者对金融风险的研究较多局限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消长方面(曾康霖,2008)。在一段时间里,金融监管部门曾经把“双降”(即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降低不良资产的绝对额)作为核查商业银行业绩的重要指标。

伴随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国际监管的趋严,关注的风险对象不断细化至金融的各个领域,基于微观审慎监管的需要,研究不断深入至银行业中的各个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Gatev & Strahan,2006;廖岷、杨元元,2008;刘志洋、宋玉颖,2015)、信用风险(Altman & Saunders,1997)、影子银行业务风险(孙国峰、贾君怡,2015)等,研究中既有概念界定、测算计量,也有针对原因和经济后果的分析,并最终落脚在风险防范上来。在银行业外,伴随我国上世纪80年代探索证券交易开始,资本市场的风险也引起了研究者关注,尤其是股市的异常波动风险,如股市崩盘(刘圣尧等,2016)、财务舞弊(洪荭等,2012)等诸多问题的研究。伴随金融业的发展,2014年超日债实际性违约,第一次打破刚性兑付以来,债券违约风险(黄小琳,2017)逐渐步入研究的视野;以及自房改以来,房地产市场的突飞猛进,房地产市场风险(顾海峰、张元姣,2014)的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突破,金融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风险(曾建光,2015)、金融科技以及在金融监管中的问题被开始关注(孙国峰,2019)。

因此,金融风险从来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伴随金融的不断发展,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重心和创新。不同维度的划分依据,有着不同的含义。然而,所有关于金融风险的研究,目的都在于找准金融风险中最大的隐患,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供对策,这也成为了最重要也是最难以衡量的问题。

(三)金融危机的概念综述

危机,亦作(危几)。在《汉语大辞典》中意为:一是潜伏的祸害或危险,如三国魏吕安《与嵇茂齐书》中的“常恐风波潜骇,危机密发”;二是严重困难的关头。亦特指经济危机;三是危险的机关。用于杀敌、猎兽、捕鱼等的器具。在金融危机中,主要是前两者的含义,即潜伏的祸害或危险,以及严重困难的关头。本文认为,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中严重困难的期间。

审计署金融审计司课题组(2010)提出金融危机是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混乱和动荡,并在事实上对该国银行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重大的影响。金融危机有着不同的类型和划分。Reinhart and Rogoff(2016)分为可量化定义的危机,包括通货膨胀、货币危机、货币贬值和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以及事件定义的危机,包括银行危机、外债和国内债务违约。Kindleberger and Aliber(2014)构建了一般金融危机模型,包括经济繁荣、经济衰退等各个阶段。并通过整理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划分为四个时期,包括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第一轮,这一时期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十余个发展中国家外债余额超过8000亿美元;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第二轮,这一时期日本、芬兰、挪威和瑞士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7年金融危机。Markus Brunnermeier(2017)通过立足于欧洲德国与法国的思想起源,采用2000年以来的数据,描述了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

二、金融安全相关概念解析

金融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关键在于金融参与者的动机和决策,我们所能关注到的金融危机、金融风险均是一段时间内的极端表现。金融的初衷,在于借助允许跨期间的价值转换,提供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Goetzmann W.N.,2017)。然而在Kindleberger and Aliber(2014)总结的1618年至1998年中的金融危机中,不难发现,每一场金融危机触发的原因虽然各有不同,但根源都离不开货币扩张的身影,最终只能通过贷款人实施救助。

(一)金融风险聚集触发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是风险集聚的结果。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周而复始地循环和重演。翻开任何一次金融危机的历史,都不乏信贷扩张的身影。第一阶段,金融风险集聚期。信贷扩张下的金融创新和市场繁荣。或是商业银行信贷扩张,或是银行间市场同业的繁荣,金融创新下导致过度金融自由化,最终大量资金流向某一市场,如房地产、股市、大宗商品等,信贷繁荣不断推高资产价格,加剧市场上参与者的投机行为;第二阶段,金融风险揭示期。在自愿或非自愿的约束下,市场不可能一直维持信贷繁荣下的虚高,或者来自于金融机构自身的谨慎性,或者部分领域出现不良损失后的预警揭示,或者监管机构对资产泡沫担忧下的制度约束,金融机构主动或被动地减少信贷投放,进入去杠杆进程。这一阶段自愿约束的本意,在于通过释放部分金融风险,缓解风险集聚的程度,从而避免触发金融危机,然而,如果在节奏和力度上不能精准把握,则会在接下来的阶段失控,引发金融危机;第三阶段,金融风险放大期。基于流动性螺旋(Markus Brunnermeier,2017),在没有央行或政府干预情况下,即使对最终借款人偿还能力的微小冲击,也可能大大削弱金融体系。信贷紧缩后,企业和个人无法继续获得资金,对于前期的投机行为,无法偿还利息和本金,形成实质性的不良资产,银行资产价值进一步下降,一方面会促使银行提高风险预期,进一步收紧信贷,另一方面处置的不良资产价格会越来越低,最终无人接收,银行体系的预警监管指标会螺旋式放大金融风险。Mishkin(2016)认为在金融脆弱性加剧、资金无法有效运转、流动性受限、市场停止运转时金融危机爆发;第四阶段,金融危机触发期。基于银行资产质量的下降,银行负债会进一步下降,一方面不断变卖的资产促使资产价格雪崩,另一方面银行业货币创造受到限制,最终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触发金融危机。据此,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聚集到一定程度而发生的特殊事件。

(二)金融风险积累影响金融安全

金融安全与金融风险。首先,金融风险是金融安全重要的影响因素,金融安全是金融风险最终呈现的结果。金融风险是金融安全不利因素产生的源头,而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风险,则是维护金融安全的基本内容(蔡利等,2013)。资产泡沫不断聚集,信贷和资产价格的强劲增长预示着系统风险正不断积累(Borio and Drehmann,2009;Borio and Drehmann,2009),对金融安全构成威胁。其次,金融风险不构成金融危机,也会对金融安全形成负面影响。曾康霖(2008)认为即使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也存在着金融安全问题。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对金融安全的影响是量变与质变的差异,不断累积的金融风险对金融安全有着一定程度的危害,但并不足以构成金融不安全(审计署金融审计司课题组,2010),然而金融危机的触发,会构成金融不安全的环境。因此,需要有效地防控金融风险,坚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金融危机导致金融不安全

金融安全与金融危机。安全问题与各种危機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危机是产生安全问题的根源(审计署金融审计司课题组,2010)。金融危机是金融安全受到威胁的极端表现形式(IMF,2008;蔡利等,2013),是金融不安全状况积累后的爆发结果,是金融风险的结果(审计署金融审计司课题组,2010)。

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和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是:在某一期间内,金融风险不断聚集,由于特定原因和程度触发金融危机,危害到金融安全的现象。三者之间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的聚集,有风险不一定发生金融危机,也不一定构成金融不安全。金融风险不会完全消失,因此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有效地防止演变为金融危机,是维护金融安全的有效方式。

三、金融安全相关概念辨析的启示

(一)正确认识金融风险的存在,防范控制金融风险程度

风险不可消除,仅可防控。首先,金融风险的存在并不是负面的,关键在风险运行过程中的决策参与者动机,以及风险的控制程度。因此,需正确认识金融行为配置风险、追逐高利的行为风险。其次,风险无法根除,但可防控。需动态预警风险程度,加强预期管理,引导金融行为参与方的预期和动机,严控风险指标,及时预警危机。

(二)短期防范危机触发事件,长期稳定金融安全因素

金融行为的认知需要统筹短期和长期的决策效果。在短期,需要严防特殊危机事件的冲击。对于危机的冲击我们无法预测,然而关乎危机的管理,我们可以加强。尤其是面对公共卫生事件后,短期金融政策如何在长期中缓慢释放,成为未来金融稳定的关键因素。在长期,金融安全的影响因素颇多,在关注近期实体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也需关注大量信贷政策的后续处置,防止危机处理后的危机。

(三)内部统筹微观宏观监管,外部寻求多方监管合作

维护金融安全,需要多部门合作。首先是金融系统内部各监管部门的统一合作,包括金融领域的“一行两会”之间,横向包括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及证监会的合作,纵向包括各监管机构内部从上至下的一致行动;其次是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如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与财政部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统筹合作。在现阶段的疫情防控下,信贷扩张和减税降负的配合,需抛开监管冲突,加强监管统筹,进一步促进经济企稳回升;最后是监管部门和监督部门的统筹合作。政策制定后,如何有效落实,可以借力监督部门,加强“一行两会”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合作,如与审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合作等,更好地促进政策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蔡利,何雨,王瑜.连续审计在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中的运用研究——基于系统性风险监控的视角[J].审计研究,2013(06):45-51.

[2]顾海峰,张元姣.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价格调控:理论与中国经验[J].经济研究,2014,49(S1):29-43.

[3]何德旭,娄峰.中国金融安全指数的构建及实证分析[J].金融评论,2012,4(05):1-14.

[4]洪荭,胡华夏,郭春飞.基于GONE理论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研究[J].会计研究,2012(08):84-90+97.

[5]黄小琳,朱松,陈关亭.债券违约对涉事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基于中国信用债市场违约事件的分析[J].金融研究,2017(03):130-144.

[6]李怀珍.建立金融安全机制 强化金融安全[J].中国金融,2000(09):28-29.

[7]李健,侯兴国,曹广明.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作用路径与实现机制[J].审计研究,2010(04):7-10.

[8]雷家骕.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9]廖岷,杨元元.全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的发展状况及其启示[J].金融研究,2008(06):69-79.

[10]刘沛,卢文刚.金融安全的概念及金融安全网的建立[J].国际金融研究,2001(11):50-56.

[11]刘圣尧,李怡宗,杨云红.中国股市的崩盘系统性风险与投资者行为偏好[J].金融研究,2016(02):55-70.

[12]梁勇.开放的难题: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4722页 第3卷 526.628.1316.

[14]刘志洋,宋玉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系统性风险贡献度[J].南开经济研究,2015(01):131-143.

[15]孙国峰.金融科技时代的地方金融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9.

[16]孙国峰,贾君怡.中国影子银行界定及其规模测算——基于信用货币创造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5(11):92-110+207.

[17]审计署金融审计司课题组,袁野,吕劲松,刘志宏.审计机关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方面发挥作用的机制与路径[J].审计研究,2010(01):18-22.

[18]王元龙.我国对外开放中的金融安全问题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1998(05):33-39.

[19]叶莉、陈立文.中国金融安全运行机制与预警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0]曾建光.网络安全风险感知与互联网金融的资产定价[J].经济研究,2015,50(07):131-145.

[21]Charles P.Kindleberger,Robert Z.Aliber.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es(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叶翔,李偉杰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31-45.

[22]Garmen M.Reinhart,Kenneth Rogoff.这次不一样 八百年金融危机史[M].綦相,刘晓锋,刘丽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pp:27.

[23](德)马库斯·布伦纳迈耶(Markus Brunnermeier)/(美)哈罗德·詹姆斯 (Harold James)/(法)让-皮埃尔·兰多(Jean-Pierre Landau).欧元的思想之争[M].廖岷,丛阳,许晓俊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Ⅶ.

[24][德] Peter Pelzer著.Risk,Risk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in the Banking Industry(银行业的风险、风险管理与监管:即将来临的风险)[M].贾中正,杜梅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pp:ⅩⅦ.(《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结论》).

[25]William N.Goetzmann.千年金融史[M].张亚光,熊金武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pp:2.

[26]Xavier Freixas,Luc Laeven,Jose-Luis Peydro,Systemic Risk,Crises and Macroprudential Regulation(系统性风险、危机与宏观审慎监管)[M].王擎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pp:16.

[27]Altman E I,Saunders A.Credit risk measurement:Developments over the last 20 year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97,21(11-12):1721-1742.

[28]Borio C,Drehmann M.Towards an operation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stability:“Fuzzy”measurement and its consequences[J].Central Bank of Chile Working Papers 2009.

[29]Borio C E V,Drehmann M.Assessing the risk of banking crises-revisited[J].BIS Quarterly Review,March,2009.

[30]Gatev E,Strahan P E.Banks' advantage in hedging liquidity risk: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the commercial paper market[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6,61(2):867-892.

[31]IMF.Transmission of Liquidity Shocks:Evidence from the 2007 Subprime Crisis[R].IMF Working Paper 08/200,2008.

基金項目:本文感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8YJC790225、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0Y0307和2021Y626的资助。

作者单位:王云,中国人民银行广元市中心支行;张筱,云南民族大学

作者:王云 张筱

上一篇:投稿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热点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