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流动资金测算公式

2022-11-01

第一篇:贷款流动资金测算公式

关于银监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参考测算公式的分析

摘要:银监会发布的流动资金需求量参考测算公式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就该公式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

一、银监会发布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参考测算公式简介

银监会于2010年2月12日发布的《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下简称《办法》)附有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的参考测算方法,包括九个公式,列举如下:

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营运资金量-借款人自有资金-现有流动资金贷款-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公式1),即流动资金贷款总额=营运资金量-借款人自有资金-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

其中营运资金量=上销售收入×(1-上销售利润率)×(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营运资金周转次数--------公式2。

而营运资金周转次数=360/(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预付账款周转天数-预收账款周转天数)----------公式3。

周转天数=360/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等等。----关于周转天数和次数的6个公式。

将“公式3”及“关于周转天数和次数的6个公式”等代入“公式2”可以得到:营运资金量=(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1-上销售利润率)×[上年平均应收账款-上年平均预收账款+(上年平均存货-上年平均应付账款+上年平均预付账款)×上年销售收入÷上销售成本]。

二、上述测算方法需要计算大量中间参数,较为复杂,并且至少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未考虑必要货币资金量等因素。

上述测算方法中的“营运资金”定义(营运资金=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预收账款)与一般的定义存在差别,剔除了与流动资金贷款无关的科目,基本合理。但剔除必要货币资金量是值得商榷的,一般来说一家企业要维持正常经营活动必须保持一定货币资金量。其实《办法》也提到了现金是营运资金量影响因素之一,但在测算时却未考虑在内。

另外,其他应收款一般与经营活动无关联,仅其中的备用金、差旅费等与经营活动有关但金额一般较小,因此通常可以剔除。但某些企业的其他应收款以及其他应付款等科目中有较多资金与经营活动相关,此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将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分离出来并在测算时予以考虑。

2、关于营运资金周转次数的“公式3”是错误的。

将“关于周转天数和次数的6个公式”代入“公式3”可以得到:营运资金周转次数=1/(存货/销售成本+应收账款/销售收入-应付账款/销售成本+预付账款/销售成本-预收账款/销售收入)。--存货等省略了“平均”二字,下同。

而我们知道,营运资金周转次数(或者说周转率)的定义是年销货净额与营运资金之比,反映营运资金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其计算公式是:营运资金周转次数=销售收入/营运资金=销售收入/(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由于银监会的公式最终要计算合理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因此银监会对营运资金的定义略有不同,剔除了其他应收款等科目,据此可得:营运资金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预收账款)。

上述两个公式计算出的营运资金周转次数在一般情况下是不相等的,只有在“销售成本=销售收入”或“应付账款=存货+预付账款”时才会相等。而第二个公式是公认的公式,是根据营运资金周转次数的定义得到的,那么银监会公式显然就是错误的了。

“公式3”是怎么想出来的呢?我们结合“公式3”和“周转天数=360/周转次数”,可以得到:营运资金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预付账款周转天数-预收账款周转天数,想必正是认为该公式成立,所以才得到“公式3”的吧。确实,该公式乍一看很合理,迷惑性相当大,某些营运资金缺口理论中也会用到这种想法,但是那只是为了让人得到直观的认识而已,实际却是错的,原因是几个“天数”中,有的是用销售收入计算的,有的是用销售成本计算的(具体参见“关于周转天数和次数的6个公式”),计算口径不一致,导致几个“天数”相加得到的并非营运资金周转天数而是无意义的数字。举例来说,假设销售收入=100,销售成本=50,应收账款=10,应付账款=6,其他为0,则根据“公式3”可以得到营运资金周转次数=-50,周转次数是负数,表明不缺营运资金,但实际上营运资金缺口为4(=应收账款-应付账款=10-6),按照正确的计算方法得到的营运资金周转次数=14.4;再举一例,假设销售收入=100,销售成本=50,预收账款=10,存货=6,其他为0,则根据“公式3”可以得到营运资金周转次数=50, 营运资金周转天数=7.2天,表明存在营运资金缺口,需要提供资金支持(资金缺口约为“7.2×日均销售收入”),但实际上不仅没有营运资金缺口,反而多出一些资金(金额为4)。上述两个例子已经充分暴露了“公式3”的错误。

知道了错误的根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只要把公式中的销售成本全部改成销售收入即可,修改之后,第一个公式就和第二个一样了。

3、公式2中的“(1-上销售利润率)”应该删除。

把“营运资金周转次数=销售收入/营运资金量”(注:此系前面提到的公认的公式,与银监会公式不同)代入“公式2”可以得到:营运资金量=上营运资金量×(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1-上销售利润率)--------公式4。把“公式4”中的(1-上销售利润率)去掉后,可以得到:营运资金量=上营运资金量×(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公式5,“公式5”正是最简单的财务预测方法:销售百分比法,该方法假设各项经营资产和经营负债与销售额保持稳定的百分比。“公式5”虽说是最简单、最粗略的办法,但至少是自洽的,而“公式4”却不满足自洽性。举个例子就很容易发现“公式4”的错误。比方说,我们想用这两个公式预测上营运资金量,则只需要令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0即可,由公式5可以得到(预测上)营运资金量=上营运资金量,这当然是正确的;但由公式4却得到:(预测上)营运资金量=上营运资金量*(1-上销售利润率),上销售利润率≠0时由公式4我们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上营运资金量≠上营运资金量,这显然是很荒谬的,并且当上销售利润率>0、销售增长率=0时,经过反复迭代后,营运资金量将越来越少并趋向于0。

认为公式2中的“(1-上销售利润率)”应该存在的,大概有两种想法: 1)认为利润是营运资金的来源之一,“1-上销售利润率”这个乘数的存在正是考虑了新增利润对营运资金的贡献,因此是合理的。

该说法混淆了营运资金需求量与营运资金来源这两个概念。新增利润可以补充营运资金需求,但是公式2是计算营运资金需求量的,而营运资金需求量取决于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负债的差。根据银监会的定义,营运资金需求量=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预收账款。显然,营运资金需求量与新增利润毫无关系。如果要考虑新增利润,那么应该在“公式1”中体现,另外该乘数用在公式2中实际上也并不能合理反映新增利润的影响。

2)认为“1-上销售利润率”的存在,使得“公式2”的分子代表预测的“全部成本税费”,分母则是自行创造的营运资金周转次数,认为这样可以更加精确地计算出营运资金量(其认为资金需求取决于“全部成本税费”和“营运资金周转次数”。与“全部成本税费”相比,销售成本少了三费和所得税等,销售收入则多了利润,而“全部成本税费”是最接近企业实际现金流出的。当然,若能扣除折旧摊销等就更完美了)。

该说法不能说完全错误,但应注意相关参数的匹配性。首先,前面已经提到,自行创造的营运资金周转次数公式(公式3)是有问题的,主要问题出在营运资金周转天数的计算上,把几个周转天数加加减减所得到的并不是营运资金周转天数而是一个无意义的数字,因为那几个周转天数有的对应于销售收入,有的对应于销售成本。如果非要用这种方法计算营运资金周转次数,那么就得把周转天数(次数)的计算公式修改一下,要么全部用销售收入,要么全部用销售成本。然后再说分子,我们发现分子既不是销售收入也不是销售成本,而是“全部成本税费”,因此即使将分母做了前述调整,分子、分母还是不匹配的。想让“公式2”变成自洽的,就得把公式中出现销售成本、销售收入、全部成本税费的地方统一改成三者之一。比如都改成销售收入,那么就可以得到“公式5”;比如都改成销售成本,则可得到:预测营运资金量=上营运资金量×(1+预计销售成本年增长率);比如都改成“全部成本税费”,则可得到:预测营运资金量=上营运资金量×(1+预计全部成本税费年增长率)=上营运资金量×(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1-预测销售利润率)/(1-上销售利润率)。上述三个公式的预测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相等的,但是比较接近,原因在于其假设条件不同,分别假设营运资金与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全部成本税费成正比,但至少都是自洽的,不存在内在矛盾。

三、下面举例说明《办法》中的测算方法的错误,并假定销售利润率指销售净利率(即“净利润/销售收入”。如果指销售毛利率或其他指标,则相关数据稍作调整仍可暴露出问题)。

例:上销售收入1000万元,销售成本500万元,平均存货250万元,平均应付账款=50万元,平均应收账款=100万元,平均预收账款=200万元,销售利润率为0,预计销售增长率为0。则上年营运资金量=250-50+100-200=100万元,按《办法》中的测算方法,本营运资金预计为300万元。销售收入不变、销售利润率为0的情况下营运资金一般来说应该不变,但是用《办法》中的测算方法则得到营运资金需求由100万元变成了300万元的不合常理的结论。事实上,也可以举出营运资金需求减少的情况。

四、质疑银监会公式的人很多,但是都没有找到关键点,所说的问题往往不成问题。

比如,很多人认为银监会公式不适合所有企业,应该分行业、分规模、分发展阶段等来设计公式,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事实上,银监会公式主要存在本文所讨论的几个问题,并不存在适用于某些行业而不适用于另一些行业或者适用于大企业不适用于小企业等问题。影响测算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大致有:收、付款账期变动,存货周转率变动,季节性波动,临时性需求等。有人认为银监会公式不适用于小企业及发展初期企业,可能是因为其上述因素影响较大导致测算不准确,但是银监会已经在《办法》中给出了解决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情况(如借款人所属行业、规模、发展阶段、谈判地位等)分别合理预测借款人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的周转天数,并可考虑一定的保险系数”,“对小企业融资、订单融资、预付租金或者临时大额债项融资等情况,可在交易真实性的基础上,确保有效控制用途和回款情况下,根据实际交易需求确定流动资金额度”,“对季节性生产借款人,可按每年的连续生产时段作为计算周期估算流动资金需求,贷款期限应根据回款周期合理确定”。

五、总结。

可见,《办法》中的测算营运资金的参考方法不仅过于复杂,而且存在一些问题,建议实际操作中采用常规的销售百分比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测算。但是不管用什么方法得出的预测结果都不可能非常准确,只能作为参考,因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可能存在季节性或无规律的波动,相应地,营运资金需求也会有所波动;与不同客户约定的收、付款账期可能不同,客户结构的变动可能导致总体账期的变动,而企业与同一客户的账期也可能因为自身策略调整或经济环境变化而变化。解决的办法就是根据《办法》的建议设置保险系数,根据实际情况对测算结果或者中间参数进行调整。

另外还想说一点,“公式1”中的“借款人自有资金”这一项,《办法》中并未做出明确规定,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比如“自有资金=max{0, 所有者权益-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负债}”等。本人认为以某一公司的历史数据来计算其用于补充营运资金的自有资金量的方法并不可取,建议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营运资金中的自有资金比例。比如某公司按公式计算出的可用自有资金是0,那么我们是否就该按0计算呢?本人认为答案应该是“不一定”。若公司很优质也就算了,若公司资质不佳则我们一般应该要求其增加自有资金用于营运资金的金额以降低贷款风险。如果某公司按公式计算出的可用自有资金占营运资金的80%,那么我们要求其继续保持是否合理呢?本人认为并不合理,公司资金充裕、无固定资产及股权投资等的情况下将较多的自有资金用在补充营运资金上合情合理,有新增固定资产或股权投资的情况下减少用于补充营运资金的自有资金量也是合情合理的。

第二篇: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测算

如何做好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测算 2009年,银监会颁布的《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合理测算借款人的营运资金需求,审慎确定借款人的流动资金贷款的授信总额及具体贷款的额度,并据此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不得超过借款人的实际需求超额放贷。在实际工作中,农村信用社应如何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科学合理测算企业流动资金占用额,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不同时期流动资金贷款的合理需求额,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做到既有效满足企业正常经营对流动资金贷款的需求,同时又有效防止因超过实际需求发放贷款而导致贷款资金被挪用,进而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在实际操作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因素进行分析:

一、影响流动资金需求的主要财务指标

测算表中影响流动资金需求的主要财务指标:流动资产科目下的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等四项指标。流动负债类指标:应付费用、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四项指标。这些指标均与企业产销密切相关。而其它的流动资产项目:如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应付票据、其他应付款、应付薪酬、应付税金等在报表中占比极少,而在现实的报表中往往是这些不予考虑的科目对流动资金需求的测算影响较大,因此完全按照银监会推荐的公式测算出的需求量与实际需求量差距较大。所以测算时如果考虑非公式中科目,还要通盘考虑。

二、调查企业发展规模,合理确定营运资金

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是基于借款人日常生产经营所需营运资金与现有流动资金的差额(即流动资金缺口)确定。农信社估算借款人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的公式是:

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所需营运资金量-借款人自有资金-现有流动资金贷款-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

营运资金量=上销售收入×(1-上销售利润率)×(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营运资金周转次数。

营运资金周转次数=上销售收入/平均有效营运资产额

平均有效营运资产=(年初有效营运资产+年末有效营运资产)/2 应正确理解计算公式中各项目定义:

“流动资金贷款”:包括借款人在各家金融机构的全部流动资金贷款。 “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是指除流动资金贷款以外其他用于营运的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等。

“借款人自有资金”:是指借款人所有者权益中用于企业日常营运的部分。有效营运资产应以流动资产为基础,扣除账龄2年以上的应收款项、难以参与周

转的存货、1年内到期长期债权投资、各项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等不参与或未有效参与生产经营周转的资产。即将到期结清且不再续借的银行贷款可在当前流动负债中予以剔除;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借款人自有资金中可剔除将用于购臵长期资产或分红的部分。

假设借款人自有资金、现有流动资金贷款、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和销售收入一定,则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与营运资金量呈正比例关系,与营运资金周转次数呈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同一企业营运资金周转的速度越快(次数多),其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就越少,反之,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就越多。因此,如果一个企业的流动资产比较多,流动负债比较少,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强;反之,则说明短期偿债能力较弱。由于各企业受行业性质、经营规模、发展阶段等重要因素的影响,企业所需营运资金量会明显不同,这就需要农信社切实搞好流动资金贷款调查工作,收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相关基础数据,做好分析比较工作,合理确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额度。

三、预测企业销售前景,合理估算销售收入

从以上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在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销售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企业营运资金增加,同时也可能引起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增加。但是企业销售收入的增加受多种因素制约:一是企业是否具备相应的生产能力和与之配套的机器设备、厂房等硬件设施;二是企业是否具有相应的技术人员、产业工人和销售人员,销售策略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否能够满足销售增长的需求;三是企业是否拥有相应的技术或专利等知识产权;四是企业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如原材料供应是否充足,是否有陈旧、损坏等减值现象发生;五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变化,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等。因此,农信社信贷人员要实地深入企业搞好调查,若有必要,应向原材料供应商和产品销售市场了解情况,研究国家方针政策,估算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计划是否符合实际,准确估算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从而确定营运资金需求量。预期的销售收入年增长率一般不超过国资委统计评价局发布《2010年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对应行业、规模的销售(营业)增长率的优秀值,或借款人最近2-3年的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预期的销售利润率一般不低于国资委统计评价局发布《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对应行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或销售(营业)利润率的平均值,或借款人最近2-3年的销售利润率平均值。

四、核实企业财务数据,准确计算周转次数

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直接决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的准确性,这就需要农信社信贷人员深入企业调查核实各项财务数据,在确保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再按下面公式计算:营运资金周转次数=360/(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预付账款周转天数-预收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

额;预付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预付账款余额。存货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和预付账款周转次数等流动资产周转速度与营运资金需求成反比关系。流动资产周转的次数越多,表明以相同的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越多,同等生产规模下,需求的营运资金量就越少。从企业负债方面来说,占用的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越多,期限越长,越可以减少对营运资金的需求,预期的营运资产周转次数一般不低于国资委统计评价局发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对应行业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平均值,或借款人最近2-3年的营运资产周转次数平均值。 可是,若企业无限度延长应付账款等流动负债的期限,则可能导致企业丧失自己的商业信用,出现资金周转困难。

五、结合现金流量分析,测算流动资金需求情况

将营运资金分析与现金流量分析结合起来判断企业偿债能力,决定是否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主要通过以下现金流量指标来分析:一是流动性分析,流动性分析指标是现金除以流动资产,衡量流动资产的质量,指标值越高,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但是过高可能说明企业的现金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二是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指标是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除以流动负债,反映流动负债所能得到的现金保障程度,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但指标值过高,企业就可能没有很好地利用现金资源,另一方面,指标值过低,则又意味着企业可能出现支付危机。三是获利能力分析,获利能力分析指标是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除以税后净利,主要反映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当期净利润的差异程度,也即当期实现的净利润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证的。

六、影响测算流动资金需求的其他因素

一是中小企业财务制度大多不健全,按照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测算出的营运资金量、自有资金量大多不准确,造成最终测算得出的银行可授信额度无实际参考价值。比如,很多中小企业都是民营企业,以家族式经营为主,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及“小农”意识严重,往往通过隐藏销售收入和利润来减少交税,同时企业利润多被老板抽资用于私人支出或对外投资,再以个人投资的方式反映至“其他应付款”内,造成企业财务“公私不分”,进而造成测算结果与实际结果偏差较大。另外,还有些中小企业为把报表值得好看,把本应属于“长期负债”的资金摆在“资本公积”中核算,造成测算时企业自有资金较多的假象,而实际自有资金不足。此外,还有部分中小企业为了能达到招投标资质等级,通过虚增注册资本的方式予以满足需要。

二是由于中小企业财务核算不规范,部分中小企业存量流动资金贷款被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用,造成测算的银行可授流动资金贷款额度与企业实际所需存在较大偏差。例如,很多中小企业购买二手机器设备或自制设备,为节省开支不要求交易对手开立发票;有的投资建造厂房未按规定程序进行,这些投资都无法提

供项目立项、可行性报告等资料,无法办理固定资产贷款,导致出现了“短贷长用”的情况。

三是很多中小企业通过年初集中储备原材料的方式锁定原材料价格,以此来规避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将导致企业对贷款集中性需求特别大,进而导致测算出的可授信额度与企业所需贷款额度偏差较大。

第三篇:银行贷款资金需求额度测算

附件1:

流动资金贷款总额度确定方法

流动资金贷款总额度应基于****愿意承担的借款人风险限额、借款人日常生产经营所需营运资金与现有流动资金贷款的差额,并充分考虑借款人所属行业、经营规模、发展阶段、谈判地位等影响因素综合确定。经办机构应按以下步骤确定借款人的流动资金贷款总额度:

一、测算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

(一)测算公式

营运资金需求=上销售收入×(1-上销售利润率)×(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营运资金周转次数

其中:营运资金周转次数=360/(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预付账款周转天数-预收账款周转天数) 周转天数=360/周转次数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预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预收账款余额 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预付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预付账款余额 应付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应付账款余额

(二)关键指标及参数说明

1.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一般应基于借款人所能提供的最新报表,因非常规因素导致借款人财务数据不能反映其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 2.为确保借款人在波动的经营环境中保持适度流动性,周转天数计算时可根据行业特点考虑一定的保险系数,一般不应超过1.5。

3.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一般应根据过去三年的平均增长率估算。有充分证据证明(例如已有订单和明确意向订单)借款人存在超常发展需求的,可按实际需求估算其销售收入年增长率。

(三)特殊处理

1.对于经营时间不足一年、没有可供测算财务报表的借款人,或有充足证据证明按上述方法测算不符合借款人生产经营特点的,可按分项详细估算法、扩大指标法或其他合理方法测算其营运资金需求。

2.借款人的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金额较大的,其合理部分应计入增加/减少营运资金占用。

3.对季节性生产借款人,可按每年的连续生产时段作为计算周期估算营运资金需求(此时贷款期限应根据回款周期合理确定)。

二、测算借款人实际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量

(一)计算公式

借款人实际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量=营运资金量-借款人自有资金-现有流动资金贷款-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

(二)各项目说明

1.借款人自有资金:指借款人的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支持借款人长期资产之后剩余的、可用于支持营运资金的部分,即借款人自有资金=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非流动资产。

2.现有流动资金贷款:指借款人已经发生的流动资金贷款。原贷款银行为建设银行、或流动资金贷款类额度项下贷款用于置换/归还他行流动资金贷款的,可不扣除;借款人短期贷款中来源于有追索权票据贴现的部分,可不扣除。

3.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借款人发行的除贷款外的其他短期融资工具,如短期融资券等。

三、确定流动资金贷款总额度

在******银行愿意承担的借款人风险限额内,根据测算所得“借款人实际需要的流动资金贷款量”确定借款人的流动资金贷款总额度。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例外处理:

(一)借款人有预付多期租金(经营租赁项下)等大额支出事项,可在交易真实性的基础上,确保有效控制用途和回款情况下,根据实际交易需求确定流动资金总额度。

(二)对于不能提供可靠财务报表的小企业融资,可经过现场调查和财务报表还原后测算,也可在有充足可靠的押品等风险缓释措施、确保有效控制用途和回款的情况下,根据实际交易需求确定流动资金总额度。

(三)对事业单位、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等特殊借款人,其财务报表中没有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等相关数据项的,可使用其报表中的类似数据项测算,没有类似数据项的,可根据实际交易需求确定流动资金贷款总额度。

(四)对于因涉及国家机密等特殊政策原因确实无法提供财务报表的事业单位,可在同级财政部门或者上级财务主管部门批准的前提下,在明确还款来源的基础上确定流动资金贷款总额度。

(五)其他合理情形

第四篇: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之我见

时间: 2012-06-20 16:07 浏览:4239次 字号:大 中 小

银监会《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对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作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实际执行中遇到了一些现实性问题。为此,笔者结合银行实务和工作经验,尝试提出以下解决方案,以合理测算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

一、理论、制度与银行实务的矛盾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六条规定“贷款人应合理测算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审慎确定借款人的流动资金授信总额及具体贷款的额度,不得超过借款人的实际需求发放流动资金贷款。” 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是贷款审查的必要内容和审批的重要条件。但在银行信贷实务中,根据公式测算之后,往往出现测算值偏低甚至为负值,难以反映企业真实资金需求的现象,贷款的审查审批也无法进行。 此外,从制度设计理念出发,做进一步考量就会发现,能满足需求量测算要求的,往往是存货和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多、资产周转率不高的企业,而资产周转率低往往导致盈利能力低、偿债能力弱等后果,不利于信贷资产安全。相反,盈利能力强、偿债能力强、发展速度快的企业,几乎是资产周转速度快、资金占用少的企业。这样一来,优质企业的贷款需求量测算结果往往数值很小,或为零甚至为负值。

因此,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原则,以及信贷实务产生了偏差。从银行实务角度来看,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指标更适用于政策性银行而非商业银行。

二、解决方案

1、应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

建材行业、洗煤行业、部分贸易行业等公司的业务高峰期多在年中,年初和年末一般为业务淡季,存货、应收账款等时点数据普遍偏小,难以代表和全面反映全年的真实业务状况和资金需求情况。

2、应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的非均衡性的特点

企业业务经营的非均衡性,体现在内非均衡性和跨非均衡性。

内业务运营的非均衡性,其原因多种多样,如与大客户签订大额购销合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成功导致业务运营出现爆炸式增长、政策层面出现重大调整导致全行业经营环境发生系统性改变、地域因素影响行业或企业经营、集团母公司经营战略转移影响集团内单一企业等等。

另外一些企业如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所经营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高速公路工程、大型建筑安装工程、以及一般企业新上项目等,工程周期长,结算周期长,成本和收入无法平均计入各,而表现为忽高忽低的波浪形,造成了跨的非均衡性。

3、测算方法

为消除企业经营周期性和非均衡性对贷款需求量测算的不利影响,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计算。

a、数据可以反映企业真实资金需求的,可采用数据来计算各项平均余额,在此基础上测算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

b、数据无法反映企业真实资金需求的,可采用季度数据来计算各项平均余额,在此基础上测算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

c、季度数据仍无法反映企业真实资金需求的,可采用月度数据来计算各项平均余额,在此基础上测算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 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为例:

()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年初+年末)/2 (季度)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年初/2+1季度末+2季度末+3季度末+年末/2)/4 (月度)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年初/2+1月末+2月末+3月末+4月末+5月末+6月末+7月末+8月末+9月末+10月末+11月末+年末/2)/12 d、跨非均衡性影响贷款需求量测算的,对经营状况稳定、市场前景良好,三品(人品、产品、押品)可靠的企业,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项目进度、回款预期、重大经营事项等影响因素后,对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进行合理调整。

4、此外,在实际计算过程中,还应考虑以下内容

应收票据性质类似于应收账款,可纳入应收账款一并计算;

同理,应付票据性质类似于应付账款,可纳入应付账款一并计算,但应付票据的保证金应作为应付票据的减项予以扣除;

存货应以原值计算,不考虑跌价准备; 应收账款应以原值计算,不考虑坏账准备。

5、合理测算借款人自有资金

6、案例

笔者此前曾为一家钢材批发企业办理信贷业务,该公司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的初步测算结果为负值。究其原因,该公司主营的钢材批发业务有着很强的季节性和周期性,80%以上业务集中在每年的4-10月,业务量很大,期间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数额也很大。而每年的年初和年末为淡季,业务量很小,期间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数额也很小。如果只取数据进行测算,结果为无需求。后充分考虑该公司业务季节性特点,改用月度平均,测得结果为二千余万元。

三、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是信贷业务的必要条件和原则底线

值得注意的是,要合理测算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必须准确掌握企业信息特别是财务信息,因此必须取得企业真实、有效的财务审计报告,决不能为了迎合贷款需求量测算的要求而随意调整报表,编造资金需求。否则,财务数据不实必然造成财务指标失真,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贷前调查、评级授信、贷款审查审批以及贷后管理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失去最根本的基础和支柱。

四、解决贷款需求量测算问题的其他方法

银监会《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附件“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的测算参考”同时指出:对小企业融资、订单融资、预付租金或者临时大额债项融资等情况,可在交易真实性的基础上,确保有效控制用途和回款情况下,根据实际交易需求确定流动资金额度。

1、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财务管理水平不高,报表数据和指标欠准确和完整,往往无法准确测算贷款需求量。近年来,国家不断强化金融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而小微企业正是我行的传统业务领域和强项,因此,可以按照上述规定,经由服务小企业的渠道,合理规避贷款需求量测算的要求,在交易真实性的基础上,确保有效控制用途和回款情况下,根据实际交易需求确定流动资金额度。

2、订单融资、应收账款保理、存货质押商品融资、预付租金等贸易融资业务由于原材料采购、应收账款增加、存货占款等,其对营运资金的占用是显而易见的,对贷款资金的需求也是不言而喻的。

贸易融资是国际上非常成熟的信贷产品,国内各大银行、股份制银行也都已开展各具特色的国内贸易融资业务,而且正在取代传统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成为银行信贷业务的主导产品,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今后信贷业务的发展方向。我行也应尽快研究开办国内贸易融资业务的可能性,引进和开发新的信贷产品,拓宽业务领域,提升市场份额。

风险控制部 耿超芳

第五篇:对银监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参考》的几点异议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二0一0年二月十二日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的形式颁布了《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办法中的第六条要求:“贷款人应合理测算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审慎确定借款人的流动资金授信总额及具体贷款的额度,不得超过借款人的实际需求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并且该文件之后还附有《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的测算参考》。应当说,该文件的出台,对今后商业银行规范其对借款人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额度的确定及流动资金贷款的发放无疑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但《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的测算参考》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会影响到实际操作。

1、其中的资金测算公式适用面窄。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该资金测算公式事实上是脱胎于过去银行普遍使用的“定额贷款核定办法”,文件中所规定的内容也仅容易适用于一些传统的工、商企业等。而近年来,随银行业务的发展,银行的各类客户范围也越来越广,企业本身以及财务制度的变化,因此“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的测算参考”对很多现阶段银行客户是不适用的。如我们现在有很多的事业法人客户,其财务结构、特点不同于过去传统的工、商企业的,是不适于使用文件中规定的办法进行资金需求测算的。再者,由于当前企业财务状况的复杂化,如集团客户合并报表问题,会将企业的财务指标“平均化”,这样测算出来的企业资金需求结果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失真。

2、银监会出台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公式,完全是建立在理想企业财务报表基础上的,也就是除了公式中所考虑到的存货、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科目,而对其他的流动项目如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其他应收、应付票据、其他应付、应付薪酬、应付税金等却没有考虑,在现实的报表中往往是这些不考虑的科目占比较大,因此完全按照银监会公司测算出的需求量与实际差距较大。前面提到的于过去银行普遍使用的“定额贷款核定办法”后来之所以实际工作中不适用了,就是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到随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结算资金在其全部资金占用中的比例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提高。而在新的办法中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充分解决。公式中包含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因素,可见公式的设计者考虑到了企业的结算资金占用与结算资金来源的问题,但以公式中的角度和方法,从逻辑上也不完全正确;实际操作中,也不可能准确表达企业的结算资金占用与结算资金来源问题,对结算资金占用与来源因素考虑不充分。因此,可以肯定,使用该公式测算出来的结果,绝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会没有贷款资金需求。另外,文件中所提出的计算公式,将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的周转天数直接进行相加减在技术上是不正确的。

3、办法公式中提到“借款人自有资金”,应该是指借款人自有流动资金,办法中没有明确如何确认。而在现有企业财务制度下,借款人的所有者权益(全部自有资金)应当是按比例分别为借款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明确的标准,也就无法使用文件所给出的公式准确测算了。

4、文件中提到“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概念,实际上太泛泛了,没有具体明确指明,实际操作中不易掌握。这里的其他渠道是否是单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如果是的话,实际在操作过程中,是不好把握的。例如目前优质客户往往有很多银行介入,其受信额度都很大,未使用受信额度都很大,其他银行为优质客户随时提供贷款的可能性很大,这样的情况下,对那些优质客户其他渠道可提供的营运资金往往是无法准确确定的,“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也就可以是随意性很强的一个测算因素了,所以,办法中所给出公式实际上就没有意义了。如果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不仅仅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那也就应当包括企业的结算资金来源了,如果这样,文件中给出的公式中已经包含有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因素,

如此整个测算办法从逻辑上就又不正确了。

5、文件中关于借款人的资金平均占用,时点占用,资金的累计需求量、平均需求量没有区分并加以说明,因此其资金需求量测算公式在这一点上也是混乱的,其测算结果也不可能准确。事实上,企业资金的运营情况是十分复杂的,其资金有平均占用问题,有企业的一次性时点需求和一段时间内平均需求问题等,如果不将相关问题明确,测算出来的企业资金需求也不会符合企业的真实实际情况。同一企业不同时点的资金需求量的测算结果是不同的,甚至会有很大的差距,而银监会的《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对该测算办法在使用时应该采用企业哪个标准时点日的财务报表都没有做出规定,其错大焉!

上一篇:独立基础工程施工方法下一篇: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