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领航阜宁新闻

2022-07-05

第一篇:教海领航阜宁新闻

教海领航·六合新闻

空前的盛会

深远的影响

江苏省2009“教海领航·六合”小学教学研讨及名师展示活动举办

来源:六合教育 2009-5-25

5月23日,全国小学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吴江县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薛法根,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南京市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沈峰,来到六合区实验小学上了三节精彩的展示课。六合区及南京市、扬州市、仪征市、天长市等名校的1000多名小学一线教师亲睹了名师的风采。这是六合区近25年来首次举行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教育盛会。

江苏省2009“教海领航 ·六合”小学教学研讨及名师展示活动是由《江苏教育》杂志社主办,六合区教育局承办的。 上午,在六合实验小学报告厅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首先由实验小学徐德宏校长致欢迎词,教师代表作了发言;接着《江苏教育》杂志社主编张俊平、江苏省教研室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李亮、南京市教育局初教处杨林国处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六合区教育局局长陈定宝在开幕式上向省内外与会代表介绍了六合区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同时高度评价了此次活动意义,并对全区的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和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开幕式结束后,《江苏教育》主编张俊平为全体与会教师作了题为《做一个得“道”的大教师》的专题报告。他从十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做一个大教师、名教师,对小学教师在新时期下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下午,活动分成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分会场由三位名师和六合区实验小学的六位骨干教师上了9节展示课。无论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还是全区的骨干教师课堂都让听课教师受益匪浅,不时报以热烈掌声。听课教师表示,很少能听到这样高级别的名师课堂教学,像这样在区内、在自己的家门口观摩名师的丰采、聆听专家的教诲更是机会难得,这样的课堂对今后着力打造“自然、活力、人文、快乐”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典范,指引了方向。六合区名师能和全国顶尖级大师同台pk,这也为全区的名师成长搭建了平台。

“教海领航”首次踏上六合的大地,为六合带来了惊喜,带来了精彩,带来了憧憬,带来了智慧的碰撞。正如区教育局陈定宝局长所说:“有了‘教海领航’,教学研究就有了更加明确的追求方向;有了‘教海领航’,教育创新就充满了成功的希望;有了‘教海领航’,师能提升就会孕育出无穷的力量。”

这次活动的承办,是《江苏教育》杂志社对六合区教育的信任和支持,这也是六合区狠抓内涵发展,着力打造名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它将对六合区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教海领航·兴化新闻报道

江苏省2009“教海领航·兴化”小学教学研讨活动

在兴化市实验小学成功举行

由《江苏教育》编辑部主办,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承办、兴化市实验小学协办的江苏省2009“教海领航·兴化”小学教学研讨活动四月十六日、十七日上午,在兴化实验小学成功举行。兴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马雅斐,江苏教育教育报刊社总编顾冠华,《江苏教育》主编张俊平、副主编王伟,兴化市教育局局长邹祥龙、副局长吴刚,特教教师陈建先、施延霞、徐斌,教海探航一等奖获得者穆传慧(连云港)、卞志娟(淮安市)、张礼霞(连云港),市实验小学校长杨林俊等人,出席了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坐。开幕式上,马雅斐副市长,顾冠华总编,邹祥龙局长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本次教海领航活动共有五个活动内容:老水手讲成长故事——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获得者分别讲述参加“教海探航”活动的故事;探航论文导写——由《江苏教育》主编、特级教师现场评点兴化10位青年教师的论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研讨——兴化三位青年教师分别执教语文、数学、英语各一节课;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观摩——连云港市教科所陈建先老师执教了五年级语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徐斌老师执教了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淮安外国语实验小学施延霞老师执教了四年级英语《Unit 7 At a snack bar A》;评课与讲座——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何伟俊、市教育局督导科副科长钱如俊、市教育局教研室英语教研员李莉、迟丽丽四位老师分别评点了特级教师执教的语文、数学、英语课;三位特级教师分别就当前语数外三门学科的教学进行了专题讲座。来自周边县市和本市的500多名老师参与了本次活动,兴化市电视台全程报道了本次教海领航活动。

图文报道

孙万寿、刘涛

江苏省2009“教海领航·兴化”小学教学研讨活动

在兴化实验小学成功举办

2009年4月16日~17日,由《江苏教育》编辑部主办,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承办,兴化市实验小学协办的江苏省2009“教海领航·兴化”小学教学研讨活动在兴化实验小学成功举办。江苏教育报刊社总编顾冠华,兴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马雅斐,《江苏教育》主编张俊平、副主编王伟,特教教师陈建先、施延霞、徐斌,教海探航一等奖获得者穆传慧、卞志娟、张礼霞,市实验小学校长杨林俊等人,出席了开幕式。本次教海领航活动共有五个活动内容:老水手“教海探航”成长故事、探航论文导写、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研讨、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特级教师专题讲座。来自周边县市和本市的500多名老师参与了本次活动。

(《江苏教育》编辑部)

江苏省2009“教海领航·邳州”小学教学研讨活动

在邳州实验小学成功举办

2009年4月23日~24日,由《江苏教育》编辑部主办,邳州实验小学承办,邳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承办的江苏省2009“教海领航·兴化”小学教学研讨活动在邳州实验小学成功举举办。江苏教育报刊社总编顾冠华到会致贺词,《江苏教育》主编张俊平主持了本次活动开幕式。特教教师孙双金、施延霞、周卫东等多名江苏省内名特优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内容分:老水手“教海探航”成长故事、探航论文导写、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特级教师专题讲座。来自周边县市和本市的600多名老师参与了本次活动。

(《江苏教育》编辑部)

第三篇:教海无涯

从图书室拿到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已经一个学期了。说起来有点惭愧,一个学期就读了一百多页。趁假期又拿出来继续回味于老师的这本书,还是让我感动不已。

《教海漫记》全书分四部分: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及其它篇。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玄妙的新名词,全部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叙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一篇篇读来,似一杯茗茶在手,清淡高雅,给人以气若神闲之感觉;回过头再重读一次,又会有新的感受在心头。

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我时常在思考,于永正老师成功的秘诀在哪里?于老师书中有这样两句话,“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这两句话给予我很大的启发。这些也许就是于老师成功的秘诀吧!

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剂。

于老师说:“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学会“用眼睛说话,可以少费口舌,使课堂干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既有活泼的心灵飞跃,又有凝神寄照的内心体验。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拨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处理等等,全都“乎存一心”。

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孩子。在《目中有人》这个小故事里,于老师告诉我们,在上课前,他会用眼光扫视一遍全班学生,对个别思想不集中,或者随便讲话的人,他会立即做出反应,但不会直接批评,往往是以表扬同桌来达到警告他的目的。于老师说这是“敲山震虎”。好一个,敲山震虎哦,教育的艺术就在这里。作为老师,就应该像于老师一样,做到目中有人,要公正,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包容他们。

于老师懂得宽容。他在《忍耐宽容》一文中说到: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有一年,他接了一个5年级的班,前任班主任就告诉他,这个班“不好教”。果然不出所料,第一天上课,就有学生搞怪,于老师没有大发雷霆,而是送给学生一个坦诚的微笑,化解了危机。在他的引导下,班级慢慢走上轨道,与以前大不相同。于老师牢记赞可夫的话:“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是呀,我也要牢记于老师的话:“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像于老师一样,在发脾气之前,先想想,退一步海阔天空。

教学是一种艺术,于老师和学生也有许多磕磕碰碰,也曾有过苦恼和困惑。正是对学生的爱,是他“吃一堑,长一智”,使他成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老师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他懂得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懂得利用小纸条的魔力,会在作为本上画一只翘起的大拇指。

在于老师的教学中,这样的教学艺术很多很多。其实回想我们的教学,也有点点滴滴值得我们回味的,只是没有用心去感受并及时记录下来。在教学中不但要勇于探索,还要善于积累,用经验堆砌成功的台阶。

第四篇:教海探航学习感受

教海探航征文活动开始于1989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25届,今年是第26届,在广大小学青年教师中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已经成了促进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品牌活动。下面从三个方面向大家做个简要的介绍:教海探航征文的历史,教海探航征文的评选,教海探航征文的写作。前两点稍微简单一些。

一、教海探航征文的历史

它开始于1989年,举行征文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带书名号的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杂志,这是一本在江苏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及其深远影响的杂志,从它的邮发代号28—1,就知道它那不可取代的地位,28是我们江苏的代号,1代表什么?不言而喻。二是为了不带书名号的江苏教育,事实证明,教海探航征文活动产生了教海探航征文效应,数以万计的青年教师通过参加征文活动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在活动中脱颖而出如孙双金、徐斌、王笑梅特级教师,他们共同塑造了江苏新生代 教师充满朝气的群体形象。

教海探航曾经用过以下的名字:我与教改、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设计、三热爱班队活我的追求。活动的颁奖仪式是令人神往和和心灵震撼的,获奖选手还会像电影明星一样走红地毯,像感动中国人物那样有颁奖嘉宾、颁奖词、主题歌等。今天介绍这些就是盼望着在以后的颁奖仪式中出现我们在座的身影,当然一切皆有可能!

二、教海探航的评选

要想在教海探航活动中获奖,那真可谓是要突破重围,要经过四轮评审:第一轮决定是否能够进入正式评选程序,第二轮决定是否能够得奖,第三轮决定是否能够进入终评范围,第四轮决出一等奖和特等奖。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每次大约有2万篇左右的文章参加评选,在第一轮过后就仅剩1千篇,而这一千遍中有100篇左右是承办学校老师的,他们是东道主,是可以理解的。第二轮过后剩下600篇,决定能否得奖。第三轮过后只剩下一百篇了,这一百篇文章至少是三等奖了,,最后呢则决出10篇特等奖。当然在第三轮过后的每篇文章都会用软件测出是否抄袭,引用借鉴别人的文章是不允许超过百分之三十的。

那么,每篇获奖文章都要经得起四种人的好评:知名特级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专家、教育行政领导、资深教育记者编辑。要想迎合每种人的口味那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特级教师他感兴趣的是案例的选择,教育专家感兴趣的是文章中理论层面的东西,资深编辑则感兴趣于文章的选题、谋篇布局、参考文献的引用等。

三、教海探航征文的写作 首先来说说“如何确定选题”, 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选题要单看上去眼睛一亮,这也是今天我侧重说的内容

1、 新颖别致

A、避免在前人的圈子里踏步,重复前人的故事。现在的中国人创新不够,我们很多老师的工作今天重复昨天的故事,明天又重复今天的故事。所以这样的老师教一年书,与教十年书是一样的。复制能力很强,但创新不够。

有这样一个笑话是不是说明了这一点呢?这个小故事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听过,一个卖草帽的人累了就倒在树下休息,等他醒来发现树上的一群猴子把他的帽子都戴在了头上,他很着急,怎么办,猴子肯定不会听他的使唤的,他突然灵机一动,猴子最大的特点是模仿,主意有了,于是他故意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狠狠地往地上一扔,果然猴子们纷纷扔下了头上的帽子,他喜滋滋地回家了。若干年过去了,他的孙子有一天也去卖草帽,也遇到了同样的遭遇,他想爷爷的办法特灵验,我也来试试吧,哪知猴子们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其中有一只老猴子狠狠地说,难道只有你有爷爷吗?这个故事是不是启发我们没有创新意识,在别人的圈子里踏步是不行的吗? 我们常有老师围绕新型的师生关系撰写论文,如常常以《谈新课程背景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题目是不会让评委多看一眼的,再来看同样的内容,不同的题目《距离之美,师生相处的一种境界》是不是就产生了王菲《传奇》里只是看了一眼就不会忘记的效果呢?

B、抓住最新出现的问题,有动态水平。如我们中国似乎有些回避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性教育问题,而一位老师则大胆的抓住这一问题,写了一篇有关小学生性教育的文章《从忌讳走向善待》一下子就获得了一等奖。

C、能见别人所不见,如上课时经常有孩子在底下嘀咕,有位老师是个有心人,他经过多天的观察记录了很多孩子嘀咕的内容,其实有些内容还是很有价值的,他写了一篇题为《嘀咕的嘀咕》一下子也获奖了。当然,我们不会经常有新的发现,但是同样是别人发现研究过的内容,但你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总之,我们在拟定文章标题时切不可像《涛声依旧》这首歌一样,怀揣着一张旧船票登上课改的新航船》。

2、切口要小

这一点我想在座的语文老师一定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也有同感,启发孩子在拟题目时的要求就是切口要小,我就不举例了。著名特级教师吴勇老师强调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童化作文,所以切口小可以让我们研究的方向非常明确。

3、虚实相生

我们写论文是经常会用到副标题,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题目《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探觅“解决问题策略”的策略》标题的前一部分是引用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一句诗,一下抓住人的注意力,特别有诗意。后面的副标题严密准确,指向性很明确清楚地告诉人们研究的方向,作者的观点。再看一个题目《此处无序胜有序——试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无序活动》是不是也是虚实相生啊。

4、 准确严密

可以是点明题意的,如《给孩子一个文化的记忆》《突破课堂的惰性平衡》《一本期刊垫高一支团队》(通州瞿德良)《遏制“结果”对“过程”的傲慢》 可以是不点明题意的,如《解读留白的智慧》《我这样让学生迷上作文》 可以是问题式的,如《应对生成,你准备好了吗》《今天,你板书了吗》《如何使德育评价更有效》

5、 善于寻找中间地段

我们的教学学科与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与生活、与周围的一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学科的交叉地带寻找选题,能够给人意想不到而又合情合理之感。张主编举例《混搭——基于民族颜色的儿童创作新路径》,混搭原指衣服的搭配,可是一位有心的老师却将其引入到儿童画的创作上,非常地新颖独特。记得江苏灌南小学的侍校长,他非常地有心,将今年的网络流行语、流行歌曲、甚至流行的韩剧都一一列举出来,告诉我们——将思维发散开去,一切与教育关联。

总之,我们在撰写论文之前的选题是最重要的, 目前的小学语文有这样几个内容写得较少,可能也确实是比较难写,在座的各位不妨多做思考:写字教学、成语教学、口语交际等。

江苏教育负责小学语文的编辑王昱曾列举了几个她认为陈旧很不可取的题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练习需要兴趣》《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是浅谈这两个字样,它是最不喜欢听的。 如何搜集材料:

面向自己的实际、面向相关的理论,面向有关的报刊和网络。第一步:学说别人的话 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好选题后,要尽可能地占有更多的资料,了解别人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了解别人怎么说,只有正确理解别人说的话,只有融会贯通好别人的话,才能形成正确的研究取向。

第二步:用别人的话来说自己的话

冯老师提出写作要有理路,用理性去规划感性。写作要有逻辑框架时,要学会欣赏相关的研究,并要超越相关研究。写作要走主流路线,即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三步:说自己的话,让别人无话可说 聚焦一处写 扣住一点写

写出自己的教学主张 写出自己的课程立场 如何拟定提纲:

安排好全文的布局,安排好材料的使用、安排好论文的篇幅 如何写好论文:

江苏教育资深编辑王昱,告诉我们每个月收到来稿大约两千多篇,但很少能够有录用的。从很多的来稿中发现,我们一般的教师写论文,很容易写成经验的介绍,感性的东西比较多,而不能准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一篇教科研论文最基本的三要素是:研究方法、解决问题、产生新的知识。 教科研是储存、交流、传播,是让他人认识和应用的,要能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论、观点、主张和见解。我们很多老师喜欢在题目上写“浅谈”“试析”,写上这些无非意识深处是希望编辑知道我明白得不多,我在这方面研究得不够,万一写得不严密,写得不够好,您大人大量,不要计较。其实是不可取的。要注意立论、推论和表述的科学性;要注意论点、论据、论证的逻辑性;要注意论据和文字的有机统一;要注意典型分析和一般分析的有机结合。 如何推敲修改: 原则:删繁就简,使论点更突出,论证更有力,文字更炼达。有这样一句话和大家共勉:一篇文章可以修改一千次,但决不可丢掉自己原初的构想,即便引用一百次大师的原著,但绝不能被名家的光环遮蔽自己的鲜活存在。

如何打印校对:

要自己动手再修改,要规范格式,字体字号纸张(举黄海潮的例子)要认真校对,发现笔误。

如何关注引文和参考文献;

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夹注、脚注、尾注。我们写文章都讲究一个内容摘要,我把王昱编辑总结出来的八不准原则介绍给大家:不准以作者本人作主语;不准介绍常识性内容,不准重复引言和结论中的话,不准重复标题的内容,不准做评价性的解释,尤其是自我评价,不准出现引文或参考文献,不准分段,不准缺项。

我想论文的写作是个痛并快乐的过程,尤其是对我们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不可忽缺的作用,更功利一点,对将来的评优评先更是不可缺少的。我想用杰出张礼霞的三句话结束今天的介绍,这三句话和大家共勉:读书,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实践,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总结,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第五篇:教海无涯 学海无涯

——听于漪老师报告心得

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教师事先预设好了的课堂具体操作行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既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善师生关系,又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止体现在教科书上,还体现在对人的研究上。人的行为一般都是在实践过程中从不行到行的过程,如果教师能掌握一定的新教学理念,并用来指导、引领教学,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行为,并能对课堂教学预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做科学的判断和分析,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少走许多弯路,尽快提高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

教育教学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学习激励者、行动研究者、知识生产者、知识分享者。

历史上,教师扮演过各种角色,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教师地位低下,是科举制度的落魄者;后来地位稍稍有点提高,成了“传道、受业、解惑”的知识传播者;以后又被称为“蜡烛”,悲壮的牺牲者;“一桶水”,知识的灌输者;“园丁”,技术工作熟练者。如今提倡教师专业化,对教师素质要求更高:专业水平、研究能力、职业道德、协作精神、教学机智等等,更重要的是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研究能力。教师的角色也有了很大转变,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教学控制者、成绩评判者”转换为“引导者、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激励者、合作者”。过去的一些教师多用自己的教学方法去筛选合适的学生:筛出一大批差生,现在要求教师能够用自己的学生去筛选合适的教学方法:造就出一大批人才。

如何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形势的发展,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的经验是“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首先、要学会自我认识。能清醒的认识自己是完善人格的前提。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简单的思考,而是通过实践,尽力去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即知道自己的价值”。做一名好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有德性、理性、悟性、灵性,还要谦虚,能虚怀若谷,心里时常有两把尺子,一把量自己的不足,一把量别人的长处,把别人好的思想、好的东西学到了,自己就成长了。因此,在教师的字典里是没有“满足”这个词的。

其次,要学会自我挑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自我价值,给教师角色和自我形象重新定位的过程。勤奋学习、勇于实践是一个合格教师一辈子都要做的事情,因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存量+教师的增量,教师渊博的知识是课堂的肥沃土壤,由此可见,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有限度的,学校的发展也是会受到限制的。只有学校、学生发展了,教师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仅是只会执教教科书,更应该是新课程的开发者,课堂教学资源的挖掘者。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动是课堂的第二教科书,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机智反应,更是启迪学生思想、开启学生智力的源泉。

再次,要学会自我超越。不同的理念和素养,决定一个人的内涵与深度。高质量的教师应该是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高起点、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从“传递型教师”(写教案)→“反思型教师”(写教历)→“研究型教师”(写案例)→“专家型教师”(写论文)。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同义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批判性反思,不仅在于专业知识的提升,也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一个把教书作为终身职业的教师,应该不断深钻业务,拓宽视野,把授课既看作是做学问,也看作是一种艺术享受,应当把一堂课当作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优美散文;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能教好书育好人,而且能在照亮别人的同时,还要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展现个人智慧和个人魅力,体现个人价值,在本学科领域里越走越优秀

二、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新在哪?新在特别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特别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关系,特别强调改善学习方式,创建一种学习共同体的伙伴关系。 新课程的目标是:

1、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教学方法),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学科本位(课程结构),

3、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课程内容),

4、改变接受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

5、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方式),

6、改变课程管理模式(课程管理)。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为本,以考试为本,注重教学过程的形式,偏重知识教学的过程,重视运用演绎法,轻视少用归纳法,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是忠实的完成预设好的教案,重视教学技巧和知识点的覆盖,轻视人的发展,教学环节死板,过程唯一,答案统一。这种教学方法有一种优势,就是教出来的学生比较擅长考试,但也有严重的后果,窒息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有意义的教学,注重教学过程,注重综合发展的过程,改变单一的接受型学习,结合体验型学习、研究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由静态的,以分析训练为主转变为由动态的,以体验感受为主的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既要有目标意识,也要有随机策略,教学环节因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沿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一直讲下去,不照顾学生的变化。

教学模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平衡兼顾接受式和发现式教学取向,继承优秀的传统教学法,采取结合“登山式”与“阶梯式”教学,通过提问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引领学生感受学科的美,分享学科的美。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呢?这就看是否创造了学生发展良好环境氛围 ,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度,是否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否统一了教学的规范性和创新性 ,是否落实了知识、情感、思维、技能目标.

举两个教学课例:(物理)波的性质:(波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教师没有从概念出发、记忆、分类教学。而是先问学生:“你们向水里扔过石块吗?水面产生了什么?”→“水波是怎么变化的?”→水波向四周扩散时水移不移动?(由体验引向思考)→学生:或移动或不移动→用水盆做实验:扔石子(反复)看不清→滴入红墨水(还看不清)→用纸团(一上一下,不移动位置)→结论:水不动,动的是波。

(小学语文)乌鸦喝水的故事:教学要求的重点是教孩子们遇到困难要多动脑筋想办法。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让学生排队每人向瓶里放一个小石子(100多粒)→结论:不仅要想办法,还要有恒心。

这两个课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教师非常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兴趣点,教学中冲破了空洞抽象的理论与道德说教,将复杂的概念知识转化成简单易操作的课堂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并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反思和评价。而且营造了一个学习场,最大程度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不是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之中,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自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就达到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功能。 这种教学方法,不是从教师的如何教出发,仅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教学;而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考虑学生如何学,让学生感受、质疑、交流、证明、释疑、归纳、迁移。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课不能只教在课堂上,要教到学生的心上”。

第斯多惠的名言也许能给我们许多有意的启示:一个坏教师给学生奉献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上海一些学校在第二期课改中提出了“跟上时代精神、突出学校特点、办出学校特色”的口号。这里重点介绍尚文中学和东方世纪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一点做法。这两所学校都实施了基础分层教学。其宗旨是:以学生为本,把因材施教落实到教学行动之中,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给学生能力相当的教育,创设适合每个人发展的教育,求得每个学生的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发展。

外语、数学教学实行走班制。学生按基础能力分成好中差三个等级(学生自主选择、家长参与、教师保证),学生依自己的等级分别到三类不同的教学班上课,三类不同的教学班使用不同的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都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考卷分必答题和选做题。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学生可以自行调整学习目标。这种走班制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情况。优秀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可能够有兴趣的听课,并有所收获,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逐步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我们可以对差生的学习心理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分层教学前,挫折→失去兴趣→逆反→厌学→更差。分层教学后,获得自信→受到表扬→兴奋→好学。

语文课实行拓展分层,教师授课前要求学生先单元打包阅读,由学生选出最能体现本单元主题的文章,老师再讲深讲透。单元教学注重文化比较、写作角度比较、写作手法比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和写作要求,课堂问题的设置也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好的更加优秀,差的不掉队。

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程的实施。教师怎样适应新课程,要知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应变(灵活的执行力),求变(教育科研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倡导和鼓励教师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理解和创造性发挥,教学不仅是忠诚的传递的接受,而是课程设计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忙无头绪时,给以启迪;没有信心时,唤起力量;能从学生的眼中读出愿望,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使学生觉得老师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使学生的争论擦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和谐的欢快和发展的欣喜,让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心领神会,让学生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帮助学生内心澄明、视野敞亮。

三、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背景下,教科书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但并非全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管理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学校课程管理的任务是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应该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对学生要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结合学校传统与优势,根据学生兴趣与需要,选择、改编、自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学校课程。编写校本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增加学生发展过程中自由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增强学生需求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情景化和体验化。

新课程追求让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校有必要编写适合本校教学情况的校本课程,打破“一纲一本”的单一局面,发扬扩大学校优势,体现学校特色,让学生得到多元的发展。

我们学校在校本教研、教师资源上有很大的优势,这为我们编好校本课程的资料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且现在的教育发展趋势,教科书的编排,学生的需求都在促使我们必须开发校本资源课程。

就拿语文这一学科来说,过去的教科书是按知识构建教学单元,一单元

五、六篇课文,完全可以覆盖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如今的教科书是以主题构建教学单元,这样的编排虽然有利于学生在某一阶段相对集中的思考某一问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学生视野太窄,对生活体会不深,仅仅依靠单元中的几篇课文是达不到教学要求的体验、感悟的目的,也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欲望,也不能让学生深层次的去理解单元的主题内容。新课程的三级管理,实际上就凸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学校、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给学生创造最便利的学习机会和最大的发展空间。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本身也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的已有知识、亲身经历、教学经验和对单元主题的个人理解,完全可以单元的主题内容进行再开发利用。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实际上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都无意有意使用了这个权利,比如说语文拓展阅读、现代文阅读考试迁移等等,只是没有条理化、系统化,没有有意识的把它作为单元教学的补充。如果我们有意识有目的去做这项工作,并且编写成补充教材读本,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

上一篇:机关书屋管理制度下一篇:机关理论研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