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人员对可疑人的危险识别与处置

2022-09-11

作为一名保安人员, 日常的精心观察、危险识别以及对危险情况的先期处置是其必备的素质, 在日常的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 也是安全保卫人员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之一。近年来, 不断发生的社会安全恶性事件, 例如郑民生杀害小学生案、湖北银行爆炸案以及发生在美国波士顿的爆炸案等, 更加引起我们对可疑人识别的重视。在依赖科学手段来识别和防范可疑人的同时, 保安员更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处入手, 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 提前发现危险的可疑人, 并采用适当的处置措施, 以避免或减少危害后果的发生。但是, 在实践中, 保安人员所面临的服务对象, 大多数都是遵纪守法的公民, 如何在众多的人员中发现危险的可疑人, 目前尚无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即便在公安队伍中, 也无明显的技能优势。因此, 提高识别可疑人的能力, 尽量精确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人员, 保护客户单位安全, 也是整个安保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鉴于此, 本文重要结合以往的研究结果和实际案例, 从对可疑人员进行危险识别的理论基础、途径、识别内容以及前期处置等方面进行探讨, 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以对提高保安人员的危险识别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有所裨益。

一、保安对可疑人员进行危险识别的理论基础探讨

(一) 人体语言的无意识性与不可控性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当人的大脑进行思维活动时, 相应地也会支配身体的各个部位发出细微的信号, 这种细微信号是大脑不能控制而且也是无意识的。因此, 当一个人力图用语言和其他明显动作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时, 他的身体语言也会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与一般的身体活动不同, 这种身体语言非常微小和微妙, 很难“明显看得见”, 它们常常是经过大脑的有意识加工之后, 对各种反应进行控制、克制和退化之后留下的细微体态行为动作。对此, 英国心理学家莫里认为:“人体中越是远离大脑的部位, 其可信度越大”。例如, 人的手语和脚语等, 都能将人的细微心理活动表现出来。此外, 语言测谎研究也证实, 实施过犯罪活动的人, 会在心理上留下从事这些活动的“心理痕迹”, 这些痕迹可能被当事人隐藏得十分严密, 我们用肉眼很难看出破绽, 但是借助于测谎仪, 针对嫌疑人的特定心理设定出恰当的问题, 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出嫌疑人内心的真实反映。例如, 当人的心理痕迹被触动时, 人的身体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如皮肤微微出汗, 呼吸会加快, 血液会升高。测谎, 依据的主要就是这三项指标。因此, 人的细微肢体信号, 例如面部表情、手语、脚语、声调等都能成为保安人员发现可疑人的重点。

(二) 人体语言的可识别性

虽然人体语言具有隐蔽性和微妙性的特点, 但是, 经验丰富的保安人员总能从这些细微变化之处看出端倪, 真正做到“察言观色, 显微阐幽”。人体语言不同于人脑活动, 即使没有仪器可供借助, 保安人员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识别, 从而探悉可疑人员的思维活动。

保安人员发现可疑人员的方法非常多, 常见的有瞬间识别法、突然发问观察法、眼神观察法、手势观察法、腿部观察法、物理站位观察法、站姿观察法、五官姿态观察法等方法。在值勤过程中, 保安人员可根据观察对象的可变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采用针对性的观察方法, 克服外界环境对观察的不利影响, 准确捕捉可疑人身上稍纵即逝的反常现象和情况, 并迅速进行判断和评估, 为下一步行动提供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 虽然在目前情况下, 识别犯罪嫌疑人还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 尚无准确的科学数据支持, 部分研究成果还远未成为定论, 对危险人物的识别只能成为一种行为艺术。但是, 通过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参照相关的文献, 保安人员可以从中找出对可疑人进行危险识别的规律特点, 进行归纳总结, 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保安对可疑人员进行危险识别的具体内容分析

(一) 面相可疑

人的面部特征具有稳定性、差异性。绝大多数人都能识别人的面部特征, 普通人能记住多达一万张面孔, 经过训练的人, 能记住更多的面孔。保安人员在工作中, 应尽可能多地记住本辖区内被通缉人的姓名、体貌特征、近期相片, 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识别和防范犯罪嫌疑人, 维护辖区安全。

(二) 面部表情可疑

面部表情是保安人员发现危险可疑人的重点。人的心理活动常常会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 例如, 当人没有过多的心理负担时, 则面部表情相对较为松弛, 即使面对保安人员, 表情也不会有多大变化, 但是, 当可疑人遇到保安人员时, 因为心理担心暴露, 面部表情会很反常, 例如有的强装镇静, 表情却木然僵硬;有的故作轻松, 脸色却苍白或发红、额头冒汗;有的假装热情, 满脸堆笑却谄意明显;有的故作诚恳, 眼神却飘忽不定、东张西望等。富有经验的保安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可疑人的面部表情, 发现安全隐患。

(三) 眼神可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可以通过控制表情、言谈举止来掩饰真实动机, 但是眼神无法掩饰。美国学者洛雷塔等人在《非语言交流》中就说:“除了眼睛, 面部所有部位的肌肉都可以有意识地控制。”狡猾的惯犯控制力较强, 不动声色, 故作镇静, 若无其事, 编造谎言天衣无缝, 但他们的眼神往往会出卖他们。混杂在人群中的违法犯罪分子的眼神有别于常人, 他们的眼神具有如下特征: (1) 目光不停地四处乱瞟, 好像在寻找什么; (2) 遇到安保人员时, 掩饰的目光中掠过一些恐慌; (3) 躲避安保人员视线; (4) 与安保人员眼睛相对时, 眼神瞬间突然慌张; (5) 低头看地面、仰头看天棚或用指尖儿触摸眼角的等等。大量的安保工作实践表明, 一般人在进入公众场合时, 他们的心理关注点都集中在本身工作或活动上, 对于安保人员都没有多少顾虑, 在距离安检门口较远时, 他们的目光一般都停留在同伴身上, 偶尔会看一看周围人, 当他们来到门口查验证件时, 又往往不在意或者用探询的目光直接迎视安检人员。①但是, 当犯罪嫌疑人进入公共场合时, 由于心理关注点在不被发现上, 因此常常四顾环望, 当接近安检人员时, 也不感正视安检人员的眼睛, 而是左顾右盼或低头躲避。

(四) 手部动作或脚步可疑

无论是枪支还是刀具很多情况下都是直接拿在手上, 若一个可疑人人接近保安时看不到他的手, 那就很值得提高警惕;另外, 在一些场合中, 对方即便身手上未拿凶器, 但他确对保安有不利企图时, 手一般也会攥得很紧。此外, 当处在不安全的环境里, 特别是在那种旁边无人的小胡同里, 若对面走过来的人虽然面部表情、手上都看不出有什么异常, 但接近保安时却步履异常凝重, 保安也要引起特别注意。

(五) 整体行为方式可疑

行为方式异常, 指的是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与其他人的一般性行为不同, 不符合通常的规律。行为异常,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下, 表现各异。从安保实践来看, 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可疑, 一般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1) 观察行为人与所在场所的切合度; (2) 观察行为人与周围人或和同行人的关系; (3) 观察行为人见到安保人员时的反应方式。

1.可疑人与所在场所是否切合

人们处在每一类场所中, 行为都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例如, 在体育赛事中, 人们都会欢呼、呐喊或聚精会神观看, 在丧礼上则会表情悲痛、凝重。保安人员应当对不同场合下的人们的行为方式、体貌特征有深刻的了解, 以发现疑点。 (1) 行为与现场气氛不同。例如, 在庆典或演唱会时, 某人心神不宁、坐卧不安、东张西望; (2) 行为与众人行为不同。例如, 在拥挤的车上, 不是呆在一个地方, 而是挤来挤去, 在车子颠簸时, 紧贴周围的人。 (3) 在不该滞留的地方闲逛、观望。如在电厂、水库等设施附件、银行、学校等场所周围或在居民区内闲逛、观望。 (4) 在花园、树丛、桥梁、涵洞或未竣工的楼房等处藏身或落脚过夜等。例如, 2001年3月22日, 警察陈某在下班路上, 发现一个人从公路旁的树丛窜出, 在搭乘自己的摩托车后, 又窜向路旁的丛林。陈某觉得此人可疑后报警, 结果发现这个人就是制造了108名群众死亡, 38人受伤的石家庄爆炸案主角靳如超。

2.可疑人与周围人或同伴的关系

嫌疑人为了伺机作案或掩盖违法犯罪, 在处理与周围人或同行人的关系上必有其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过分关注周围人。选择侵害对象, 嫌疑人一般都要观察或暗地观察、靠近潜在被害人, 甚至与潜在被害人套近乎, 表现出陌生人之间较少出现的关注度;其二, 过分疏远周围人。一些逃犯或者犯罪人员, 不与周围人交流, 甚至一言不发。 (2) 与同行人关系的疑点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一, 时分时聚, 或者故意分开, 这样的同行人可能是同伙。其二, 与同行人之间关系怪异、不和谐, 例如一方热情, 对方却惊慌、恐惧, 遇到安保人员还可能故作亲密。其三, 身边带有两名以上小孩, 小孩之间年龄相差不大、口音不同、彼此陌生等, 遇有小孩哭闹, 大人惊恐等等表现。

3.行为人见到保安时的反应方式

犯罪嫌疑人见到保安时, 除了前面讲过的眼神惶恐和惊慌之外, 在行为上也有惊慌、躲避保安或讨好保安的表现。其中, 躲避保安主要表现为在空间位置上与保安拉开距离、努力避免与保安接触、与同行人突然分开、急忙关上电话等。讨好保安, 主要表现为语言上关心保安, 关注保安的工作, 甚至在行动上给予保安支持等, 以此转移保安的注意力。

(六) 衣着、乘坐的交通工具和携带的物品可疑

1.衣着可疑

从行为人的衣着上判断其是否可疑, 应当将行为人置于一个具体的环境下来进行判断, 而不能简单地认为行为人的衣服破旧、肮脏就是可疑的。我们可以列举几种衣着可疑的情况, 但不是全部。 (1) 在炎热的夏季穿着长衣长裤者;总是围着宽大的围巾, 戴着宽边深色眼镜者, 这些人可以纳入保安怀疑的对象。这些反常的穿着可能是为了掩盖犯罪时留下的痕迹。例如, 在腰部、腋下与小腿藏匿枪支、匕首、炸药等作案工具。 (2) 在寒冷的季节却穿着单薄的衣服。出现这种情况, 可能因为违法犯罪分子, 在实施违法犯罪时, 在衣服上留下痕迹, 时间仓促又来不及换衣服, 将带有痕迹的衣服脱掉; (3) 衣着与被害人或证人描述的违法犯罪分子的衣着吻合的; (4) 衣服破损, 带有血渍/污渍的, 可能是违法犯罪时留下的痕迹。违法犯罪发生时, 很多被害人和目击证人, 没有看清嫌疑人的长相, 但是能够描述违法犯罪分子的衣着特点。从衣着特征上搜寻嫌疑人, 是我们搜寻嫌疑人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2.乘坐的车辆可疑

车辆已经渐渐成为犯罪人作案的主要工具, 保安要象善于发现人的疑点一样, 发现车辆的疑点。常见的可疑车辆特征包括: (1) 车辆与通报查缉的车辆的特征相吻合; (2) 车辆行驶状态可疑, 在重要单位门前不熄火, 出现明显摆头、画龙、不走正道, 时走时停、时快时慢, 遇见保安突然转弯、掉头或加速等; (3) 车辆外部特征可疑, 如没有车牌、车牌被涂改、遮挡或脏污等, 车辆油漆被更改、重喷痕迹, 车辆有撞痕、划痕或血迹等。

3.携带物品可疑

将物品与违法犯罪联系起来, 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赃物;另一类是违法犯罪的工具和财物。常见的可疑物品包括: (1) 携带特别是夜间携带数量较多、体积较大包装无规则的包裹; (2) 对携带的物品遮遮掩掩、拍碰撞, 怕触摸, 躲躲闪闪; (3) 携带的物品与身份明显不相称的, 如衣着破旧, 却携带高档保险箱;男性却携带女包; (4) 携带的物品是斧头、锤子、起子、刀锯等疑似作案工具; (5) 携带的物品是大量的电缆、铁轨、铜丝或其他金属。

三、保安人员对危险可疑人的先期处置策略

(一) 谨慎观察

即便是保安人员根据上述疑点观察到的可疑对象, 也不可能百分之百都是有违法犯罪事实的人员, 其中不乏被误会的守法公民。观察对象的身份不确定以及敌暗我明的隐蔽性特点, 使得保安人员在进行现场处置前, 必须进行认真的分析, 全面进行评估, 把握确切的疑点和证据, 掌握一定的事实根据, 不能凭自己主观猜测贸然询问或采取其他行动。

(二) 适当询问

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 保安人员没有盘问权。在发现危险可疑人时, 保安人员可以采用比较委婉的方式进行询问, 以进一步确认或警告犯罪嫌疑人。保安人员在询问可疑人时, 必须严格依法进行, 围绕可疑人的证件或携带物品进行询问。保安人员在探询过程中, 要态度温和, 口气委婉, 不作结论性的表态。当可疑人拒绝回答身份信息或相关问题时, 保安人员无权进行强制性的盘问, 只能采用其他方式迫使可疑人离开。

(三) 隔离

采用隔离策略, 将可疑人控制在安全区域内是保安人员最常用的方法, 同时, 也有利于保安人员的自我保护。一旦发现危险情况, 保安人员可以采用规劝可疑人员或车辆离开的方法来确保安全。此外, 保安人员在查验证件或物品时, 也要与可疑人员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 并保持戒备姿势, 避免可疑人担心暴露而采取了“先下手为强”的应对方式。

(四) 报告

在对可疑人进行全面风险评估之后, 一旦发生危险, 保安人员要立即把有关情况报告有关领导, 说明事件原因和人员构成情况;同时向自己所在的单位的领导进行汇报。如果情况严重, 也可向“110”报警, 同时要记住对方的衣着、口音、相貌特征等, 以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

(五) 集中优势力量, 现场抓获扭送犯罪嫌疑人

保安人员如果在现场发现正在作案的犯罪嫌疑人或来不及逃脱的犯罪嫌疑人时, 尽量避免出现一对一的情况, 否则危险性太大, 极易引起保安人员伤亡。在集中优势力量的前提下, 保安人员可以现场抓获并扭送犯罪嫌疑人到公安机关。在抓获过程中, 首先要做出全面的形势评估, 制定合理的技战术和应变措施, 以应对犯罪嫌疑人突发的反抗行为。其次, 在行动中要迅速果断, 以免引发其他周围群众的围观。在扭送犯罪嫌疑人, 保安人员首先必须在报警后得到执法人员的明示, 同时注意搜寻赃物、作案工具等并一同交给有关部门。

综上所述, 保安人员在实践中遇到的可疑人千差万别, 上述对可疑特征的论述只是一些保安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经验性总结。在实际工作中, 保安人员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 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观察各种细微反常迹象, 不断进行思考和总结, 灵活运用各种技术和策略, 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现场反应能力, 更好完成工作任务。

摘要:发现、辨识危险可疑人是保安人员的主要工作之一。本文主要结合保安的工作实践, 从对可疑人员进行危险识别的理论基础、途径、识别内容以及先期处置等方面进行探讨, 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以便提高保安人员的危险识别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 确保客户单位的安全。

关键词:保安,危险识别,先期处置

参考文献

[1] 蔡宏光, 庄禄虔.辩识可疑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0.

[2] 孙爱国.浅谈驻外单位有效识别可疑人员方法[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0.

[3] 毕红丽.浅谈驻外单位党组织建设及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J].内江科技, 2010.

[4] 景郑丽.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实践及成效[J].航天工业管理, 2011.

上一篇:中考压轴试题命题研究下一篇:龙陵县碧寨乡农业产业发展对策探讨